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案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案



第一篇: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案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十三里小学

贾秀萍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砖块、木块和泡沫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苹果、橡皮),实验记录表。

小组实验二:水槽,苹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条件。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3、把泡沫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苹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

4、小组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5、组织交流

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

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物体的大小有关吗?

6、学生实验后汇报结果:物体在水中的上浮、下沉都和大小没有关系。

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小组整理实验材料,留下水槽、苹果、橡皮,引导思考: 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沉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沉吗?推测把它切得更小会怎样。

苹果在水中是浮的,把苹果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浮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浮吗?推测把它们切得更小会怎样。

2、学生完成教材第3面的记录表“预测”、“理由”这两列。

3、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结果并思考其中的原因。

4、组织交流,在这个活动中我们改变了什么因素?物体的沉浮情况有没有发生改变?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5、学生实验后汇报结果: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小,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6、出示回形针和木块,引导思考:

一枚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把两枚回形针穿在一起,还是沉的吗?把更多的回形针穿在一起,放入水里,是沉还是浮?

一块木块在水中是浮的,用透明胶带把两块木块粘在一起,放入水里,还是浮的吗?如果把三块、四块甚至更多的木块粘在一起,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7、提供材料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学生实验。

8、学生实验后汇报结果: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大,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也不会发生改变的。

9、小结:把刚才切分和叠加这两个实验联系在一起,我们得到了什么结论?学生记录中教材第4面的实验报告单上。

四、拓展应用

1、同学们来看一看潜水艇,它是怎样实现沉、浮的呢?

2、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利用物体沉、浮的例子呢?今后学到一些知识后就想想有什么用处,这样才能使我们变得更聪明。课后反思:

第二篇: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课堂实录

一、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今天和老师一起上一节科学课,我们科学课的口号是:(动手动脑,认真观察,探究奥妙。)

师:这节课,我们就要口号中提出的那样,同学们有信心吗? 生:有信心。

二、导入

师:今天和我们往常上课不一样,有许多老师和我们一起上课,高兴吗?你们高兴了,老师有点紧张。为了缓解紧张。老师先讲个小故事;有一群小朋友在一起玩皮球,玩的正高兴,小明一个大脚把球踢进了一口枯井里,这口井又小又窄,伸手也够不到球,这时啊聪明的小刚想出了个办法,顺利的把球取了出来。大家猜猜小刚用了什么办法拿到球的? 生:用水让皮球浮来。师:你和小刚一样聪明

师:可如果小明和小刚他们玩的推是铅球,铅球进去了,还能用这种方法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铅球太沉浮不起来。

师:你们说的很对,今天我们就研究一下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板书)

三、新授 演示

师:同学看,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把它放入水中,你们认为会怎样? 生:它会沉。生:它会浮。

师:把泡沫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生:浮起来了。

师:像泡沫塑料块,木块这样,只要物体不沉入水底,都属于浮的情况。活动

(一)、师,今天为了让同学们能研究更多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很多的材料,第一组材料已经放在桌子上了,想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吗? 生:想。生:想

师:打开看看。(小石块,泡沫塑料块,橡皮擦,蜡烛头,回形针,萝卜,带盖的空瓶,)可以了吗? 生:看好了。

师:好,这组材料一共有这样七种,我们先不要把这些东西放到水里去,先请每组同学预测一下,如果这些物体放在水里的话你们认识哪些会沉哪些会浮。并把你们这一组认识会沉的放一堆。会浮放一堆。还要把预测的结果用箭头填在表格里。

生;开始小组讨论。预测沉浮。

师:可以了吗?哪组愿意把你们的讨论分类的结果汇报给大家?

生:我们认为

师:请你先别坐下,我想问问你们组是根据什么预测的?你们认为物体沉浮和什么有关?

生:我认为小石块的沉浮和轻重有关系。(板书:轻重)

师: 其它小组有没有不同意见。生:我们小组认为回形针会浮。师:你有理由吗?

生:我们认为回形针比较轻所以会浮。生:我们还认为泡沫塑料也会浮。因为轻的。

师:木头和塑料你们认为会浮都和什么有关系。和材料有关系。

生:我们认为回形针也会浮。因为它比较小。

师:哦也就是说他的沉浮与大小有关了?(板书:大小)生:对。

生:我们是认为带盖的空瓶是会浮的。生:我们认为蜡烛头也会浮。师:有理由吗?生:我认为他很小。师:现在还有没有不同意见。生:没有 师:要不要试试看。生:要。

师: 实验之前水曹也有话说(出示课件)除此之外实验中我们还要注意什么呢?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法来作实验。(找同学读)现在我们就开始实验。(学生分组活动、汇报)

师:现在同学们实验都作完了,哪组来汇报下结果,你有没有新的发现? 生:汇报

师:为什么萝卜会浮起来。你们觉得物体的沉浮和轻重,大小有关系吗? 生;没有。生:有。

师:到底有没有关系呢,我们通过实验进一步来研究。师:我们先来观察研究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师:请同学们整理实验材料,留下水槽、萝卜、橡皮,装好另外几种物体放置一边。

教师出示小刀,演示切分方法(说明:排除无关材料的干扰,用新材料新活动再次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并对小刀的安全使用作必要的说明,为避免划破桌面,建议垫一块小木板或硬纸板),引导思考: 师: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沉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沉吗?推测把它切得更小会怎样。

萝卜在水中是浮的,把萝卜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浮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浮吗?推测把它们切得更小会怎样。

2、请同学们完成学实记录表

(二)“预测”、“理由”这两列。师:小组长到老师这一领小刀,按照实验要求操作,记录实验结果并思考其中的原因。

(说明:橡皮和萝卜不能无限度的切小,因为一旦切分的过小,会出现浮在水面上的情况,这是水的表面张力的原因,这样的情况不利于教学,会改变活动探究的方向,建议回避。)学生实验

4、师:在这个活动中我们改变了什么因素?(体积大小),物体的沉浮情况有没有发生改变?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小,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补充:这里也可以用质量来概括,即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质量减轻,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5、师:老师这有回形针和木块。

我们已经知道一枚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把两枚回形针穿在一起,还是沉的吗?把更多的回形针穿在一起,放入水里,是沉还是浮?

一块木块在水中是浮的,用透明胶带把两块木块粘在一起,放入水里,还是浮的吗?如果把三块、四块甚至更多的木块粘在一起,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师:请同学们按照实验要求操作,并思考其中的原因。师:哪个小组能汇报。

组织交流,概括: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大,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也不会发生改变的。

师:请同学们思考把刚才切分和叠加这两个实验联系在一起,我们得到了什么结论?

(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第三篇:科学课《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知识与能力:

了解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大小和轻重的关系:大小相同时,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物体容易浮;重量相同时,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组织学生经历科学的探究方法,研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

根据实验整理、分析研究结果,总结“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大小、轻重有关”。

教学准备:

教师:水槽、木块、石头、玻璃片、天平、同重量不同体积的物体、小刀等。

学生:第一组材料:木块、土豆、泡沫塑料、蜡烛、橡皮泥、曲别针、石头、抹布等。

第二组材料:同体积不同重量的物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感知沉浮

1.观察现象;将木块,石头,玻璃片放入水中,会是什么现象?

2.提出问题;看到这些现象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3.揭示课题今天我门就从观察身边的物体开始,研究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板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二、收集事实推测探究

1.(出示更多的物体)师:大家先猜测一下,这些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再把它放入水中观察.把推测正确的放成一堆,把推测错误的放成一堆.2.学生分组活动,填写实验报告单.3汇报小组是怎么操作的,有没有猜测错误的?你们是根据什么猜测的?

4.师:还有什么疑问吗?(或者是讨论物体的沉浮与什么有关呢?

三、观察事实,实验证明

1.师:物体的沉浮到底与什么有关呢?大家的意见各不相同。利用上一组材料来进行再次研究,你们小组认为物体的沉浮与大小有关系,就请将物体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看看沉浮有没有规律,能得到什么结论;如果你们小组认为物体的沉浮与轻重有关系,就请将物体按从重到轻的顺序排列,观察沉浮有没有规律,又能得到什么结论。

2.学生分组活动。

3.汇报(引导学生根据事实说话):你们小组研究的是哪一个问题?观察到的是什么样的现象?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4.师小结:刚才我们用大小不同、轻重也不同的物体看不出物体的沉浮与什么有关系。假如我们用轻重相同的物体进行比较,看看它的大小对物体的沉浮有没有影响时,会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5.教师演示轻重相同但大小不同的物体的沉浮情况。

①教师演示称物体的轻重,然后将物体从大到小排列,最后点名让学生猜测物体的沉浮情况。

②师操作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③讨论:物体的沉浮和大小有关吗?(改:什么情况下有关系?)

④小结:轻重相同时,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板书)

6.师:物体的沉浮和轻重有没有关系呢?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材料,怎样进行研究呢?

7.教师提供大小相同、轻重不同的材料,学生以组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8.汇报小结:大小相同的物体,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板书)

9.投影片出示4个问题

讨论:

①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有关系吗?

②物体的沉浮和它的体积大小有关系吗?

③我们用轻重不同的物体进行比较.看不出物体大小对沉浮的影响,这里面的原因是什么?

④我们用大小不同的物体进行比较,看不出物体的轻重对沉浮的影响,这里面的原因是什么?

四、小结全课,拓展延伸

1.你感觉这节课自己和同伴的表现如何?有什么收获?

2.关于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你还有什么问题?还想研究些什么呢?

(学生可能谈到: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能不能改变?怎样改变物体的沉浮呢?)

3.以小组整理实验材料。

第四篇: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案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余丽丽

教材分析: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是教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中的起始课,是一典型的实验探究课。教材分为三个部分: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二、观察更多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三、观察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材从纠正学生的错误前概念开始,通过一步一步地探索,让学生逐步明白现象背后的原因,认识到事物的规律。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日常生活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对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已有一定的认知和解释,但还比较浮浅和模糊,甚至会出现错误。学生很容易把沉浮的原因归结为物体的轻重和大小,鉴于此,教材安排了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变的内容,从而纠正学生一些错误的前概念。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的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变。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前概念。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室、有关课件

演示实验:水槽、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1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小刀、回形针、木块、实验记录表2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预设:在自由发言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欲望。)

二、探索新知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出示砖块、木块、水槽,预测木块、石块的沉浮。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的沉浮情况。

(要点:提醒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只要物体不沉入水

底,即为浮,从而避免出现悬浮的概念。)

3、出示塑料块,预测其沉浮。再将其轻轻放入水中,观察沉浮情况。(既是对沉浮的标准的复习,又为下一步的观察活动作铺垫。)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出示课本中的七种物体(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以小石块为例,预测其沉浮,说说你的理由,完成表1第2列“预测”、“理由”的填写。

2、学生完成表1中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的填写。

3、出示实验注意事项,分发实验器材,小组实验,记录结果。

4、把预测和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

5、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可能认为影响物体沉浮因素有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

(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预测,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也是调动学生思维的必要条件。当实验结果与学生前概念产生冲突时,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思考。)

(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演示切分方法,引导思考: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沉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沉吗?推测把它切得更小会怎样?

萝卜在水中是浮的,把萝卜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浮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浮吗?推测把它们切得更小会怎样。

(排除无关材料的干扰,用新材料新活动再次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并对小刀的安全使用作必要的说明,为避免划破桌面,建议垫一块小木板或硬纸板),2、学生完成表2“预测”、“理由”这两列。

3、领器材,学生实验,记录实验结果并思考其中的原因。

(注:橡皮和萝卜不能无限度的切小,因为一旦切分的过小,会出现浮在水面上的情况,这是水的表面张力的原因,这不利于教学,会改变活动探究的方向。)

4、组织交流,在这个活动中我们改变了什么因素?物体的沉浮情况有没有发生改变?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小,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补充:这里也可以用质量来概括,即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质量减轻,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5、整理小刀、萝卜和橡皮,出示回形针和木块,引导思考:

一枚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把两枚回形针穿在一起,还是沉的吗?把更多的回形针穿在一起,放入水里,是沉还是浮?

一块木块在水中是浮的,用透明胶带把两块木块粘在一起,放入水里,还是浮的吗?如果把三块、四块甚至更多的木块粘在一起,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6、提供材料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学生实验。

7、组织交流,概括: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大,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也不会发生改变的。

8、小结:把刚才切分和叠加这两个实验联系在一起,我们得到了什么结论?学生记录在实验报告单上。(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和质量,在水中的沉浮不发生改变的。)板书设计: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其体积和重量,在水中的沉浮不变。

第五篇: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1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设计

执教 海宁市桃园小学 姚伟国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观察研究物体的沉浮现象,发现物体沉浮与各种因素的关系。

2、让学生经历“推测——发现——否定——再推测——再发现”的科学探究过程。

3、让学生体验探究物体沉浮的乐趣。

重点:观察研究物体的沉浮现象,发现物体沉浮与各种因素的关系。难点:怎样才能看出“物体的轻重、大小对沉浮的影响”。[材料准备]:

1、教师演示:泡沫塑料、小石块、铁盖、塑料盖

2、大小、轻重均不同的一组:泡沫塑料、橡皮、小石块、萝卜、回形针、蜡烛等。

3、大小相同、轻重不同一组:四个小圆球、水槽。

4、轻重相同、大小不同的一组:四个大小不同的正方体。[教学进程]:

(一)、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确定观察沉浮的规则。

1、(出示泡沫塑料、胡萝卜)把塑料、胡萝卜、瓶盖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有什么发现吗?

2、(出示铁盖、塑料盖)把铁盖、塑料盖放入水中,交流观察中的发现。讨论铁盖在水中算沉还是算浮?

3、引出观察物体沉浮的两种方法(投影): ① 把物体放在水面,观察物体是沉还是浮; ② 把物体放在水底,观察物体是沉还是浮。

(二)、观察更多的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1、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有关物体在水中沉和浮的问题。老师为每个小组都准备了这样一些物品,(出示:记录表格1),请大家先推测一下这些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把你们小组认为沉的放一堆,把认为浮的放另一堆,并在表格里作好记录。

2、各组汇报预测结果,说出你是根据什么猜测的?、每组材料员领取记录表1和大小、轻重均不同的一组材料:泡沫塑料、石块、萝卜、橡皮、带盖空瓶、回形针、蜡烛等材料,进行观察实验。

4、各组汇报物体的沉浮情况,你们刚才是根据什么来猜的?哪些物体猜对了,哪些猜错了?

5、我们的猜测为什么会有错呢?那么本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物体的沉浮跟轻重、大小究竟有没有关系?

(三)、研究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有关吗?

1、我们先来研究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不一是否有关吧!请你们每个小组按大小来重新排列这些物体,观察研究是否和大小有关?

2、每个小组按要求进行观察研究,并做好记录。(教师发记录表2)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记录在表2:

3、汇报实验结果,提出问题:

物体的沉浮真的与大小没有关系吗?

4、那么我们继续研究!

(出示大小一样的四个大小不同轻重相同的正方体)请各组材料员领取这一组材料和记录表3。

(1)、请大家观察这四个正方体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2)、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轻重相同、大小不同

5、这些物体放入水中它们的沉浮情况会是怎样的呢?我们再次观察实验、并记录在表3:

6、汇报,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又发现了什么?(大小和物体的沉浮还是有关的。)

(四)、自主探究活动

1、刚才我们研究了“轻重和沉浮的关系”,如果我们再研究“轻重与沉浮的关系”,你们有办法吗?

四个大小相同、轻重不同的正方体。

(五)、课堂小结

1、现在你认为物体的沉浮与大小和轻重有关吗?也就是一个物体在水里的沉浮,不仅要看它的大小,也要看它的轻重。

2、现在你能说说,今天实验中能容易浮起来是哪些物体,大小是怎么样的,轻重是怎样的?沉下去的是哪些物体大小和轻重又是怎样的?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15/1980027.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