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4课《画山绣水》教案 苏教版
画山绣水
【教学目标】
1.品鉴文章的诗意美,了解本文间接引用材料充实文章内容的方法与用语的准确。2.引导学生诵读欣赏,通过合作探究学习,能对文章提出合乎理性的评析。3.领略桂林山水的奇异风光,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教学重难点】
1.掌握作者间接引用材料来充实文章内容的方法。
文中引用了大量的民间传说,作者巧妙把景与传说有机融合,不但内容丰富,情趣盎然,而且引人遐想,启人心智。
2.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准确生动的描写,领略作者语言的诗意之美。
让学生在诵读之中揣摩感悟,在小组探究学习中明白文中的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笔墨凝练、句式工整的特点,能对精美语句熟读成诵。【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出示一组有关桂林山水的图片.)
同学们,你能从图片上看出这是什么地方的风景吗?(学生答.)
你还能不能说出和这个地方有关的一些风景名胜或者相关的故事传说?(肯定学生回答.)
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篇有关桂林山水的文章,这就是当代著名散文家杨朔的《画山绣水》。(板书)
同学们知道题目的含义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引导学生析题.)
解题:“画山绣水”,这个题目用的是互文手法,意思就是画出来和绣出来的山和水。“画”用来形容诗文或景物,在中国传统文艺中是指其中蕴含的诗意。绣活是工细纤巧的,用“绣”来形容诗文或景物,一般是指其工巧,有华采。题目一下子揭示出桂林山水的特点。
二、感知课文
1.请同学们速读课文,勾画生字词。
醇(chún)攒(cuán)聚 嶙峋(lín xún)玲珑剔(tī)透 黑黝(yōu)黝(yōu)2.美文需要反复诵读,请大家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在正音基础上朗读,加深对课文的印象。3.请大家选出自己认为优美的段落来读。
指导学生朗读,边读边勾画美点,为下面的评析作基础。
4.交流感受,学生边读边析。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处理分析,只要言之有理皆鼓励肯定。5.结合课后第三题,边析边指导学生熟读成诵。
明确:第一句是写漓江水的清纯碧绿,用了反复、比喻的手法。第二句是写桂林山石的千姿百态,先总写,后列举分写,用了比喻和比拟的手法。第三句紧承上句,用反问的修辞方法,进一步强调了桂林山水的奇妙。
(学生背诵,老师指导.)
用心
爱心
专心
三、交流故事
1.本文在写景时穿插了许多民间故事,大家找一找,就你感兴趣的读读,然后用自己的话给大家讲讲。
2.学生以四人小组,相互讲解。3.抽查学生讲解。
四、畅谈感受
1.刚才同学们把故事讲得有声有色,请大家想一想,这些故事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本文要把桂林山水的描写与这些传说结合起来写呢?文中又是怎样结合的呢?请同学们来谈谈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2.小组讨论后回答。答案不求统一,学生只要能说出因由皆鼓励。教师引导归结:这些故事都是发生在旧时代。在旧时代里,人们过着“艰难苦恨的生活”,于是就把这种生活状况投影到自然山水上去,构成了许多传说和故事。作者要人们在观赏美丽的自然风景时,不要忘记阶级压迫,珍惜现代的美好生活。这些故事和传说,是借船家指点江山述说出来的,边赏景,边听故事,景与故事两相比附,船家讲故事的时候又带着叙述者的感情,显得非常亲切。
五、拓展小结 1.结合自己家乡风景名胜,引用相关传说,写一篇作文。
明确:这样安排材料的优点:一是景与事两相比附,可扩充文章的内容。二是增强文章可读性。
2.本文语言优美,应该反复诵读。同学要就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语句背诵。本文引用大量的民间传说,与优美景物融合一体,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融事于景,情趣昂然。
第二课时
一、读文导入
本文语言优美,充满诗情画意。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桂林神奇的山水都还蕴含着一些传说,这些传说和秀丽的山水风光两相比附,更有情趣,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重点体会作者如何用语言来表现这些画山绣水。
1.学生朗读课文。
2.就自己感兴趣或认为优美的语句旁批心得、体会。
二、品味运用
1.教师结合课后第二题,为学生示范品味。
(1)我也算游历过不少名山大川,却从来没见过一座山,这样凝结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没见过一条水,这样泛滥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的想象。
(2)……说不定你忘记自己是在漓江上了呢!觉得自己好像走进一座极珍贵的美术馆,到处陈列着精美无比的石头雕刻。
2.教师示范赏析。明确:
(1)这句话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通过对比和互文的两种修辞方法,突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自然美与劳动人民智慧情感的结合。
(2)这句话运用了形象的比喻,通过写游览者的感受,生动地表现了钟乳石的精美和形态各异。
3.指导学生品味赏析。
请同学们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来欣赏,注意句子采用的修辞方式与表现的内容。
用心
爱心
专心 4.四人小组合作,交流自己认为优美的语句或段落。
5.请同学们就自己认为优美的语句进行仿写,注意原句的修辞方法及句子的形式。教师也可提供参考仿写的句子:
(1)两岸都是悬崖峭壁,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水里去,像莲花,像海棠叶儿,像—挂一挂的葡萄,也像仙人骑鹤,乐手吹箫。
(2)我也算游历过不少名山大川,却从来没见过一座山,这样凝结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没见过—条水,这样泛滥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的想象。只有桂林山水。
6.交流仿句,师生共评。
三、探究质疑
1.“学贵有疑”,请同学就自己不明白或有疑惑的地方提出问题。四人小组讨论解决,不能解决的可提交全班同学讨论。
2.小组讨论,全班解疑。教师补充疑难。
观赏漓江风景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却听了一些凄惨的故事,是不是有些不调和?今天我们该怎样理解作者的构思?
引导并明确:一般说来,赏景就是赏景,不必相机地进行一些教育,诸如阶级教育。赏景是欢娱的,离开现实人生的,是审美的,阶级教育是理性的,依附于现实生活的,凑在一起,很有些别扭。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杨朔是一位努力以自己的体验表现时代精神的作家,总是注意融入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本文这种写法带着时代的印记。
四、拓展延伸
1.本文充满诗情画意。请借鉴本文的写作特点,介绍一下家乡的风物。注意说话时可插入诗词、传说。语言要富于变化。
2.就文中第4段“漓江水色”和第5 段的“鱼鹰捕鱼”展开想象,画一幅画,并写出自己的创作意图。
用心
爱心
专心 3
第二篇:响水县实验初级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画山绣水》教案 苏教版
画山绣水
一、导入:
1、请大家欣赏一组图片“桂林山水风光图片”。
2、面对桂林的山,漓江的水,你有什么感觉?说说看。(请一两个学生描述)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杨朔先生的《画山绣水》
4、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摘录重要的信息
5、结合前面所欣赏的桂林山水风光图,说说课文的标题该怎样理解?
解题:画出来和绣出来的山和水说明:a桂林山水的自然美如画如绣,妙不可言。b互文的手法使自然的山水更充满诗情画意。
二、诵读课文
1、师: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跟随作者尽情享受桂林山水的美,要求:
(1)自由诵读课文,画出需要解决的字词。
(2)用笔在文中画出能体现桂林山水“美”的语句、语段,准备在班上交流。
2、师:你能读准下列字词吗?
3、文中描绘的桂林山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形态(清奇峭拔)
4、作者用画笔和绣针来摹画钩绣这桂林的山水,那么,他绣了怎样的山,画了怎样的水呢?请结合文中描写山水的文句说一说(找句——赏析——朗读)(1)画水的绿:瞧瞧那漓水,碧绿碧绿的„„看一眼也叫人心醉。(作者先用一组叠词,突出水的碧绿,然后抓住水绿的特点,把漓江的水比喻成“最醇的青梅名酒”,并在此基础上将比喻伸展开去,不用去尝,只要看一眼也会醉人。)
(2)画水的静清:假使你的眼福好,„„使人恍惚沉浸在最恬静的梦境里去。
(3)画水的动态:江面上不断漂着灵巧的小竹筏子„„那鱼便被吐进竹篓里去了。
动作细节
三、品读传说,思考探究
1、通过品读我们领略到杨朔散文的语言魅力,更感受到了桂林山水之美。作者在山水的“美”的描述中,还穿插了一些传说故事。其中哪个故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能概述一个说说吗?(请学生讲述故事)(父子岩、寡妇桥、望夫石、媳妇娘岩)
2、这些传说故事都有什么共同特点?
有些凄惨,体现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除“寡妇桥”写了劳动人民牺牲自我,乐于助人的品质,其余的都是写阶级压迫和阶级斗争的
3、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旧时代劳动人民艰难苦恨的生活)
4、作者为什么要在令人赏心悦目的风景中插入这样凄惨的故事呢?(可从文章中直接找出答案。)(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过去的苦难,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美好的生活.使文章留下了时代的印记,蒙上了一层政教色彩。同时也给这些景色增添了不少人文色彩。)(1)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2)老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归纳出文章引用传说的作用:
A、传说增添了山的神韵,使桂林山水美的内涵更丰富。(山水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感情和想像)
B、让人们在观赏美丽的自然风光时,不要忘记旧社会的苦难,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杨朔的《画山绣水》,桂林的水很美,她是那样的碧绿、醇静;桂林的山很美,她是那样玲珑剔透、千奇百怪;桂林的山水传说也很美,虽然是一种凄美,却充满了神韵。这就是杨朔在《画山绣水》这篇文章中的独到之处。他不但描绘了桂林山水的形美,更刻画了桂林山水的神美,达到了散文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感情和智慧。
水美:碧绿、醇静
形神兼备—
形态(清奇峭拔)凝聚着劳动人民的
山美:玲珑剔透、千奇百怪
感情和智慧 传说:凄美——神韵 牢记过去,畅想未来
五、拓展迁移
根据下面两幅风景画,仿照课文所叙传说,选择其中一幅编写一个神奇的传说故事。要求内容积极,能够折射我们现代的幸福生活。
六、结束语:
是啊,祖国有着如此神奇而美丽的自然风光,有着如此动人而凄美的传说故事,让我们用双眼去观赏,用耳朵去聆听,用心去感悟,用笔去描绘祖国这 些珍贵的自然文化遗产吧。
第三篇:画山绣水教案
画山绣水教案
教学目标 : ⒈品味文章诗意美。
⒉领略和鉴赏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⒊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⒋理解作者以写景散文来反映时代侧影。教学重点:
⒈品味文章诗意美。
⒉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教学难点 :
⒈学习和尝试用间接材料来丰富作品内容表现事物的方法。⒉理解作者以写景散文来反映时代侧影。教学思路:
⒈指导学生诵读课文,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章的诗意美。
⒉通过对文章中景色描写的欣赏,提高学生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及仿写的能力。课前布置:
⒈查找相关资料(桂林、新疆等地的旅游资源)。
⒉学生预习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并查阅工具书解决生字词。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 快到寒假了,有一位朋友向我推荐了一些旅游景点。我从网上下载了许多相关的图片,看了这些图片后,我有点拿不定主意了,去哪好呢?想请同学们帮我拿个主意,看看到底去哪好。(出示图片,让学生讨论)
有一位桂林的朋友也给我发来了邮件,说你看看这一篇文章吧。看了这一篇文章后,我决定,放假就直奔桂林。想知道是什么样的文章有如此的魅力,让老师一下子就拿定主意了吗?(《画山绣水》)
这篇文章的作者可是比较有名的,同学们想了解他吗?(出示杨朔的相关资料,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二、正课:
⒈朗读课文,品味诗意。
杨朔曾这样说过,“我喜欢写散文,常觉得,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又说:“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所以杨朔的散文充满了诗情画意。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并说说这篇文章的诗情画意体现在哪些方面。①文章的标题是画山绣水
说明:a桂林山水的自然美如画如绣,妙不可言。b互文的手法使自然的山水更充满诗情画意。②文章中有些景及故事也充满了诗情画意。课文中堪称“画山绣水”的景有哪些? 桂林山水(第二段)漓江水色图(第四段)鱼鹰捕鱼图(第五段)⒉小组合作进行赏析和仿写。
四人一组有感情地朗读所选文段,说说作者是怎样把景物写得有声有色,栩栩如生的,再用文字的形式为这段话写几句评语,并仿照例句描写一处景物? 例:写桂林的水时,作者说:“瞧瞧那漓水,碧绿碧绿的,绿得像最醇的青梅名酒,看一眼也叫人心醉。”作者先用一组叠词,突出水的碧绿,然后抓住水绿的特点,把漓江的水比喻成“最醇的青梅名酒”,并在此基础上将比喻伸展开去,不用去尝,只要看一眼也会醉人。
仿写:瞧瞧那满地堆积的棉花,洁白洁白的,白得像冬天覆盖大地的积雪,叫人实在不忍心玷污它。
(学生朗读,赏析并进行仿写,师生共评)
⒊学习创造性地复述故事,并分析作者引用这些传说的目的。
桂林不仅有如诗如画的景色,还有优美动人的传说,文章讲述了哪些传说?(父子岩、寡妇桥、望夫石、媳妇娘岩)你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几个故事吗?(学生创造性地复述故事)这几个故事的共同点是什么?
(有些凄惨,体现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除“寡妇桥”写了劳动人民牺牲自我,乐于助人的品质,其余的都是写阶级压迫和阶级斗争的)作者为什么要在令人赏心悦目的风景中插入这样凄惨的故事呢?可从文章中直接找出答案。
(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过去的苦难,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美好的生活.使文章留下了时代的印记,蒙上了一层政教色彩。同时也给这些景色增添了不少人文色彩。)⒋拓展思维,丰富积累,学习如何运用间接材料。
你游历过哪些风景名胜区,你的家乡应该也有许多美丽的传说,能不能给我们讲一讲与景点有关的优美的传说或诗句呢?(学生说)
如果需要写一篇介绍家乡风物的文章,你准备如何去使用这些材料呢?(学生出谋划策)
三、小结: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了解了桂林如诗如画的景色,也倾听了不少优美动人的传说。对桂林,你还了解多少呢?能不能再给老师推荐一些值得一游的景点呢?(如:大象汲水的“象鼻山”,碧水潆回的“漓江源头”,刘三姐对歌的大榕树,桂海的碑林,千古灵渠,奇峰镇等)
四、总结:
是啊,祖国有着如此神奇而美丽的自然风光,有着如此动人而凄美的传说故事,让我们用双眼去观赏,用耳朵去聆听,用心去感悟,用笔去描绘祖国这 些珍贵的自然文化遗产吧。
五、作业
借鉴本文的写法,写一篇介绍家乡风物的文章。
六、板书: 画山绣水 杨朔 标题: 景物: 传说:
(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补充)
七、教学探讨与反思:
散文是重要的一种文学样式,重在让学生学会在诵读中品味文章的美。另外在教学过程 中,我抓住了两个重点:①让学生在诵读中领会作者是怎样把景物描写的如此生动的,并学会这种写法。②让学生学会创造性地复述故事,并知道如何使间接材料合理而恰当地为自己的作文而服务。
第四篇:画山绣水 教案
画山绣水
教学目标 :
1.品味文章诗意美。
2.领略和鉴赏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
3.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
4.理解作者以写景散文来反映时代侧影的努力。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入新课:人们常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这是对桂林山水的赞美。有人说桂林山水的美是难以用语言来描述的,但有一位作家却用优美的语言把桂林山水描绘得绘声绘色。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学生齐声回答:杨朔。)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对,这位作家就是杨朔。哪位同学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作者的情况?
学生介绍:杨朔,原名杨毓晋,山东蓬莱人,现代散文家。代表作有中篇小说《红石山》《三千里江山》。3.讲解:接下来就让我们来学习杨朔的散文《画山绣水》。板书课题,并引起学生注意。
4.讲解:这篇课文的题目是“画山绣水”,同学们知道这四个字的意思吗?指出,题目揭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
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思考并大胆发言。让学生能回答:画出来的山和绣出来的水。教师指导,这是用了互文,“画”和“绣”都是形容山水的美丽。5.字词教学:
褒贬(bobiƒn):评论好坏。
袅袅(niƒo):形容声音婉转悠扬。玲珑剔(t‟)透
精髓(su‹):比喻精华。恬(ti‚n)静:安静,宁静。
怠(d„i)慢:冷淡。嶙峋(lŠnx’n):借人消瘦露骨形容山石突兀、重叠。
积攒(zƒn):一点一点地聚集。
瞭(li‚o)望:登高远望。
攒(cu‚n)聚:紧紧地聚拢在一起。
黑黝黝(yu):没有光亮;黑暗。
黝(yu)黑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示: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我们何不一起来朗读,感受桂林山水的美色呢?指导学生带着感情自由朗读。
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文中所饱含的思想感情。有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或提出疑问。
2.巡视课堂,然后提问:大家读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感想呢?
学生谈各自的体会。文中语言优美,把桂林山水描绘得绘声绘色;文中讲的故事很吸引人等等。
3.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思考。我们接下来看看作者的写作思路。课文开头引用了唐人赞美桂林的诗句,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文章中去了。作者带着我们一路欣赏桂林的山山水水,娓娓道来,文章过渡相当自然。
按照作者的写作思路,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给文章划分层次。
提示:游记散文一般都是按照游人的行踪来写的,本文也不例外。
最后归纳出:
第一部分(第1—3段),总写桂林山水的特点;
第二部分(第4—15段),写桂林到阳朔江上的景色和山的来历的种种传说; 第三部分(第16一17)段,面对极美的江山,牢记过去,畅想未来。
4.引导学生明确第二部分的两个层次。课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这部分是分两个层次来写的。让学生思考后回答。
学生回答:
板书设计 : 画山绣水
第一部分(第1—3段):总写——清奇峭拔
第二部分(第4—15段):沿途景色和传说——诗情画意
第三部分(第16一17段):牢记过去,畅想未来——人生理想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攒聚峭拔恍惚贮藏崭新恬静黑黝黝玲珑剔透 2.解释下列词语。,精髓 怠慢 恍惚 攒聚 玲珑剔透 3.填空。
(1)本文作者________,原名杨毓晋,山东蓬莱人。他的代表作有中篇小说________,________等。(2)本文题目“画山绣水”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它的意思是________,揭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4.吟哦讽诵课文第二段文字,力求达到背诵。答案与提示:略 个性练习设计
1.课文中讲述了“父子岩„‘寡妇桥„‘望夫石„‘媳妇娘岩”等四个传说,请问这些传说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课文中第12段对寡妇桥的描写,用了三个问句,请问这三个问句有什么不同? · 3.观赏漓江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却听了一些凄惨的故事,是不是有些不调和? 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理解作者的构思?’答案与提示:
都是写阶级压迫和阶级斗争的。这些传说是旧时代现实生活的折射,对于认识过去有一定的意义。2.第一个是提示,是船家提醒你注意观察;第二个是解说,讲山岩为什么称作桥;第三个是进一步解释,讲山岩由来的神话传说的依据。
3.提示: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杨朔是一位努力以自己的体验表现时代精神的作家,总是注意融入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
第五篇:画山绣水教案定稿
《画山绣水》教案
授课教师:周庄中学卞春玲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一些词语的含义;学习准确生动的语言。(2)学习运用间接材料来丰富作品内容、表现事物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
(1)诵读。杨朔的散文很讲究文采,本文写的又是“甲天下”的桂林山水。文中诗一般的意境,要靠反复的诵读方能体会。
(2)通过对课文中景色描写的欣赏提升学生对于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领略桂林山水特有的神态,提升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运用间接材料来丰富作品内容、表现事物的方法
2.难点 作者在观赏优美风景的过程中穿插一些凄惨故事的用意。
三、教学方法: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学习了前面的几篇文章,我们已深深地陶醉于那神奇美妙的自然风光中。其实有一处的风景更美,素有“甲天下”之称。同学们知道那个地方在哪吗?(学生回答)今天我们就随着现代著名散文家杨朔一起去游一番桂林的山水。
(二)做足准备,整装待发
(出发之前老师要检查一下同学们的行李是否已经准备好了)
1、学生交流自己对作者的简单了解。(对于作者杨朔你了解多少呢?)
老师做补充:作者曾说:“我喜欢写散文,常觉得,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杨朔散文既有精细的形象描绘,又有浓烈的感情表达,情由景生,情景交融,形成了一种诗情画意的美的境界。
2、(看来课前大家已经做了预习,现在大屏幕上有一些生字词,但是有错误,同学们能运用自己的火眼金睛将他们纠正过来么?)多媒体显示下列错误生字,请学生纠正错误读音。
褒贬biǎn 醇chún 攒zǎn聚 嶙峋lín xún 迟吨dùn 玲珑剔tì透 精髓suí 恍惚huǎng hū 恬静tián 怠慢dài 两鬓bīn花白 贮chǔ藏 螺蛳shī山 袅袅nǎo 心如刀绞jiǎo 黑黝黝yōu 崭zhǎn新
(既然同学们已经背好行囊,那我们现在就出发吧!)
3、多媒体放出一组桂林山水画,让学生观赏一遍。(这就是桂林山水,世人公认它美,奇峰重叠,山水相依,好似人间仙境。自古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说法,而作者标新立异说成“画山绣水”。你们看如何?)
文章题为《画山绣水》,说说你对文题的理解。
(明确:“画山绣水”的意思就是画出来和绣出来的山和水,指桂林山水蕴涵诗意,令人心醉,使人迷恋。)
(三)小组合作,感知文意
(杨朔的笔尖能否描绘得出这动人的美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本)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桂林山水的特点。注意圈点勾画,并随时写下自己的感悟。
(清奇峭拔,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感情和想像。)
2、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独立完成以下内容,尽量从文中找依据,有困难的地方和同学交流。(1)作者是如何运用他的巧手来画山绣水的呢?挑选你们组认为最美的的段落放声朗读,试着说说美在哪里。(2)作者不仅引领我们欣赏了桂林山水的美丽神奇,而且还介绍了许多关于桂林山水的故事。快速浏览课文,说说文章讲述了哪些传说?
(3)听了这些故事后,你有怎样的感受呢?这几个故事的共同点是什么?(4)观赏漓江风景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却听了一些凄惨的故事,是不是有些不调和?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理解作者的构思?(可简单介绍创作背景)明确:
(1)挑选你们组认为最美的的段落放声朗读,试着说说美在哪里。
方法指导:可从词的准确生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句式、写法、内涵等方面赏析。
(2)老师出示“父子岩”、“寡妇桥”、“望夫石”等相关图片,(3)学生思考交流明确:有些凄惨,体现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除“寡妇桥”写了劳动人民牺牲自我,乐于助人的品质,其余的都是写阶级压迫和阶级斗争的。(4)在旧时代里人们过着“ 艰难苦恨的生活”,于是就把这种生活状况投影到自然界山水上去,构成了许多传说和故事。作者要人们在观赏美丽的自然风景时,不要忘记阶级压迫,珍惜现代的美好生活。
(四)知识拓展,开放探究
你游历过哪些风景名胜区,你的家乡应该也有许多美丽的传说,如果让你写自己的家乡安徽,你会选择哪个景点以及与景点有关的优美的传说或诗句作为自己的材料呢?(学生畅谈搜集到的传说或诗句)(五)课堂总结
我们随着作者一起游览了桂林的山水,一边欣赏自然风景,一边听述怪石奇峰的神话传说,深深体会到了桂林人民的智慧和生活感情,希望同学们也能不忘过去苦难生活,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