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亭夏日
《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译文
绿树葱郁浓阴夏日漫长,楼台的倒影映入了池塘。水精帘在抖动微风拂起,满架蔷薇惹得一院芳香。
第二篇:山亭夏日
山亭夏日
?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秋词二首[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使东川·南秦雪[ 唐·元稹 ]帝城寒尽临寒食,骆谷春深未有春。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银。飞鸟不飞猿不动,青骢御史上南秦。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山行 唐 · 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第三篇:山亭夏日
山亭夏日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注释
⑴浓:指树丛的阴影很深。
⑵水晶帘:形容质地精细而色泽莹澈的帘。
⑶蔷薇:花名。夏季开花,有红、白、黄等色,美艳而香。一种观赏性植物,它的茎长似蔓,须建架供其攀援生长。
译文
绿叶茂盛,树荫下显得格外清凉,白昼比其它季节要长,楼台的影子倒映在清澈的池水里。微风轻轻拂动色泽莹澈的珠帘,而满架的蔷薇散发出一股清香,整个庭院弥漫着沁人心脾的香气。
(1)这是一首写景诗,诗歌通过哪些事物来表现山亭夏日的景色? 2)有人说,“楼台倒影入池塘”的“入”字用得极好,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3)这首诗写夏日风光,用近似绘画的手法,描绘了
等景物,构成了一幅色彩鲜丽、情调清和的图画,表现了诗人
------------的生活状态。参考答案
(1)绿树阴浓,楼台倒影,池塘水波,满架蔷薇。
(2)入:映入的意思,(解词)夏日午时,晴空骄阳,耀眼明亮,池水清澈见底,映在塘中的楼台倒影,当属十分清晰。(内容翻译),这个“入”字化静为动,(写法)正好写出了此时楼台倒映池中的真实情景,表达了作者欣喜之情。(情感)。
(3)绿树浓阴、楼台倒影、池塘水波、满架蔷薇(2分)悠闲自在(2分)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夏日风光的七言绝句。
首句起得似乎平平,但仔细玩味“阴浓”二字,不独状树之繁茂,且又暗示此时正是夏日午时前后,烈日炎炎,日烈,“树阴”才能“浓”。这“浓”除有树阴稠密之意外,尚有深浅之“深”意在内,即树阴密而且深。《红楼梦》里描写大观园夏日中午景象,谓“烈日当空,树阴匝地”,即此意。夏日正午前后最能给人以“夏日长”的感觉。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说“日长睡起无情思”,就是写的这种情趣。因此,“夏日长”是和“绿树阴浓”含蓄地联在一起的,决非泛泛之笔。
第二句“楼台倒影入池塘”写诗人看到池塘内的楼台倒影。“入”字用得极好:夏日午时,晴空骄阳,一片寂静,池水清澈见底,映在塘中的楼台倒影,当属十分清晰。这个“入”字就正好写出了此时楼台倒影的真实情景。
第三句“水晶帘动微风起”是诗中最含蓄精巧的一句。此句可分两层意思来说。其一,烈日照耀下的池水,晶莹透澈;微风吹来,水光潋滟,碧波粼粼。诗人用“水晶帘动”来比喻这一景象,美妙而逼真──整个水面犹如一挂水晶做成的帘子,被风吹得泛起微波,在荡漾着的水波下则是随之晃动的楼台倒影,非常美妙。其二,观赏景致的诗人先看见的是池水波动,然后才感觉到起风了。夏日的微风是不会让人一下子感觉出来的,此时看到水波才会觉着,所以说“水晶帘动微风起”。如果先写“微风起”,而后再写“水晶帘动”,那就味同嚼蜡了。
正当诗人陶醉于这夏日美景的时候,忽然飘来一阵花香,香气沁人心脾,诗人精神为之一振。诗的最后一句“满架蔷薇一院香”,又为那幽静的景致,增添了鲜艳的色彩,充满了醉人的芬芳,使全诗洋溢着夏日特有的生气。“一院香”,又与上句“微风起”暗合。
诗写夏日风光,用近似绘画的手法:绿树阴浓,楼台倒影,池塘水波,满架蔷薇,构成了一幅色彩鲜丽、情调清和的图画。这一切都是由诗人站立在山亭上所描绘下来的。山亭和诗人虽然没有在诗中出现,然而当人在欣赏这首诗时,却仿佛看到了那个山亭和那位悠闲自在的诗人。
文章写出了夏日池塘的悠闲之感。
第四篇:山亭夏日[最终版]
山亭夏日
作者:【高骈】
年代:【唐】
体裁:【七绝】
类别:【记时】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注释
【注释】:
1、题原作“夏”,据《全唐诗》改。
2、水精帘:形容质地精细而色泽莹澈的帘。李白《玉阶怨》:“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3、蔷薇:花名。夏季开花,有红、白、黄等色,美艳而香。
这是一首描写夏日风光的七言绝句。
首句起得似乎平平,但仔细玩味“阴浓”二字,不独状树之繁茂,且又暗示此时正是夏日午时前后,烈日炎炎,日烈,“树阴”才能“浓”。这“浓”除有树阴稠密之意外,尚有深浅之“深”意在内,即树阴密而且深。《红楼梦》里描写大观园夏日中午景象,谓“烈日当空,树阴匝地”,即此意。夏日正午前后最能给人以“夏日长”的感觉。杨万里
《闲居初夏午睡起》说“日长睡起无情思”,就是写的这种情趣。因此,“夏日长”是和“绿树阴浓”含蓄地联在一起的,决非泛泛之笔。
第二句“楼台倒影入池塘”写诗人看到池塘内的楼台倒影。“入”字用得极好:夏日午时,晴空骄阳,一片寂静,池水清澈见底,映在塘中的楼台倒影,当属十分清晰。这个“入”字就正好写出了此时楼台倒影的真实情景。
第三句“水精帘动微风起”是诗中最含蓄精巧的一句。此句可分两层意思来说。其一,烈日照耀下的池水,晶莹透澈;微风吹来,水光潋滟,碧波粼粼。诗人用“水精帘动”来比喻这一景象,美妙而逼真——整个水面犹如一挂水晶做成的帘子,被风吹得泛起微波,在荡漾着的水波下则是随之晃动的楼台倒影,多美啊!其二,观赏景致的诗人先看见的是池水波动,然后才感觉到起风了。夏日的微风是不会让人一下子感觉出来的,此时看到水波才会觉着,所以说“水精帘动微风起”。如果先写“微风起”,而后再写“水精帘动”,那就味同嚼蜡了。
正当诗人陶醉于这夏日美景的时候,忽然飘来一阵花香,香气沁人心脾,诗人精神为之一振。诗的最后一句“满架蔷薇一院香”,又为那幽静的景致,增添了鲜艳的色彩,充满了醉人的芬芳,使全诗洋溢着夏日特有的生气。“一院香”,又与上句“微风起”暗合。
诗写夏日风光,纯乎用近似绘画的手法:绿树阴浓,楼台倒影,池塘水波,满架蔷薇,构成了一幅色彩鲜丽、情调清和的图画。这一切都是由诗人站立在山亭上所描绘下来的。山亭和诗人虽然没有在诗中出现,然而我们在欣赏这首诗时,却仿佛看到了那个山亭和那位悠闲自在的诗人
高骈
(?—887)唐末大将。字千里,南平郡王崇文之孙,家世禁卫。幼颇修饬,折节为文学,初事朱叔明为司马,后历右神策军都虞侯、秦州刺史。咸通(860—874)中,拜安南都护,进检校刑部尚书,以都护府为静海军,授骈节度,兼诸道行营招讨使。僖宗立,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迁剑南西川节度,进检校司徒,封燕国公,徙荆南节度,加诸道行营都统、盐铁转运等使,俄徙淮南节度副大使。广明(880—881)初,进检校太尉、东面都统、京西京北神策军诸道兵马等使,封渤海郡王,为部将毕师铎所害。诗一卷。[4]。
这首七言绝句的用韵方式为首句入韵仄起式;其韵脚是:七阳;可“三江七阳”通押(平水韵)。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
(说明:○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仄韵)[4]
第五篇:山亭夏日教学设计
《山亭夏日》教学设计
《山亭夏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在诵读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对文本的解读能力。2. 把握文本内容,理解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教学重点:
在诵读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对文本的解读能力。
教学难点:
在诵读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对文本的解读能力。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 齐读《山亭夏日》,思考:
本诗抓住了哪些景物?写出了作者的何种生活状态?
2.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当代作家梁衡笔下的夏天又是怎样的。
(二)检查预习:
试一试,你能读准确吗?
芊芊 黛色 主宰 轻飞曼舞 磅礴 贮满 匍匐 闲情逸致 迸发 澹澹
(三)整体感知:
有人说,阅读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就像在进行一次心灵之旅。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作者对夏天怀有怎样的感情?【热爱、赞美】
你从文中哪里感受到了这点?
(四)局部探知:
1. 教师范读第四小节。要求学生认真听读,在书上进行标注,并且思考教师范读的优劣之处!
小结:因为是惜时如金、聚精会神,所以紧张!
2. 以小组为单位,研究第二、三两节你们喜欢的句子,创作朗读脚本。
提示:
(1)确定感情基调、朗读的语速、语调、语气、节奏、重音等。
(2)仔细揣摩字词句,理解作者的意图。
补充训练:
第二段:写夏季的自然景象。
那舰船上的我们
会看到(会听到(会闻到(会感受到(小结:因为是是五官开放,风光看遍,所以热烈!))))
第三段:写夏天的色彩。
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
好像
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
好像
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
好像
小结:因为是渴望成长,全力以赴,所以热烈!
(五)课堂小结:
朗读小诗《夏之歌》
它是热烈的情怀
是急促的心跳
是积蓄而来的磅礴之势
是冲刺着的旺盛活力
是滚动升腾的黄金色彩
是勇敢挑在肩膀上的生命旺季
是那田间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