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六经——永远的道理
六经——永远的道理
《诗》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汉代儒生始称《诗经》,收录了周代诗歌305篇。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诗经》中的诗,都是歌词,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是民歌;“雅”是宫廷乐曲,包括大雅和小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颂”是用于祭祀的歌词。《诗》被奉为经典,因为她能陶冶性情,使人的喜怒哀乐皆中节。《论语·为政》:“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子说,诗三百,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思想纯正无邪。《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孔子认为,《诗》“可以兴”,可以激发人的性情;“可以观”,能够指导人们对社会、对环境的观察;“可以群”,能够让人们在群体中和谐相处,结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怨”,可以用来讥讽时政。所以,孔子整理《诗经》,并用《诗经》作教材来教化学生。
《书》在汉代被称作《尚书》,既是史料的记载,也包括了丰富的政治内涵。《尚书》第一篇是《尧典》,开宗明义就赞美尧:“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克明俊德”,“克”是“能”的意思,“明俊德”就是《大学》中的“明明德”。可见,尧帝在修为上已经明了自己的心性,所以,尊居圣人之列,唐代的韩愈为儒家制定的道统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孔,列于第一位的就是尧。后面几句分别对应了《大学》里的齐家、治国、平天下,“黎民于变时雍”,众民于是变得这样和睦,这就是儒家所崇尚的大同世界。从《尚书》 到《大学》,清楚地表明了儒家对中华传统思想的继承关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中华文明的正统思想,既传承了以前两千五百多年的文化传统,又主宰了以后的两千五百来年。
《礼》指的是《仪礼》,主要记载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从成人、结婚到丧葬的各种礼节,以及交往、燕飨、朝聘、乡射、大射等政治和社会活动中的礼仪规范,与《周礼》、《礼记》合称为“三礼”。《礼记》:“礼之用,和为贵。”礼的作用,就是和谐。为了满足各自的欲望,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不免要发生争斗,于是圣人制礼,教人节制行为,发明仁爱之心。《论语·尧曰》:“不知礼,无以立也。”人们如果不懂得礼仪,就无法处理好人际关系,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当初汉高祖初定天下,把秦礼废除,一切从简,上朝时,群臣饮酒争功,拔剑击柱,高祖深为忧虑。后来刘邦采纳叔孙通的建议,参照古礼与秦礼,制定了汉朝的礼仪,一切井然有序。可见,人际交往离开礼是不行的。中华作为礼仪之邦,后来历朝礼典的制定,大多都是以《仪礼》为依据。
《乐》就是《乐经》,据说在秦火中失传,所以,对于《乐经》的内容也就不知所云,但在《礼记·乐记》中还能窥其麟角。《礼记·乐记》:“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礼乐不分家,礼制可以引导人们的心志,音乐能够调和人们的情感。《礼记·乐记》:“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指出了音乐可以使民心向善,能深切感动人们的心灵,能够移风易俗,可见,音乐对于心灵的塑造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论语·泰伯》:“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说:人格修养开始于学《诗》,在礼仪中逐渐确立,在音乐熏陶中得以成就。可见孔子对音乐的重视。后来的墨家主张“非乐”,忽视了音乐对人心的陶冶作用。
中华文明始于伏羲作八卦,《易》学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头自此流传,到了夏代的时候有《连山》,商代有《归藏》,周代有《周易》。《易》为儒家的群经之首,因为它包含了宇宙人生的至理,是贯通于其它经典的总原则。孔子喜欢《易》,学得很刻苦,竹简的皮绳都用断了好多次,即所谓的“韦编三绝”。传说孔子给《周易》作注解,写了十篇文章,后人称为“十翼”,其中阐发了孔子对于宇宙人生真相的体悟。《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在此,孔子指出了太极生万物的道理。《周易·系辞》:“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孔子说,太极作为万物的本原,是无思、无为、寂然不动的,但是有所感,却能够通达一切。太极就是我们的本心,佛家叫做佛性,老子称作“道”,在《中庸》里叫做“中”:“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春秋》作为六经之一,记载了鲁国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孟子·滕文公》:“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又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可见《春秋》的写作,对于当时的乱臣贼子有所警策,因为害怕留下千古骂名,在行为上多少会加以收敛。《春秋》中包含着微言大义,被后人加以阐发。
王阳明在《尊经阁记》中说:“经,常道也。”王阳明认为,儒家经典包含着宇宙人生的恒常道理,因此,学人可以此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并依此来修养自己。《礼记·经解》:“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首先,六经有教化作用,六经的功用不是外在名利地位的获得,而是完美人格的塑造,外化出来就是仁义礼智信这些善行。其次,不同的经典有不同的教化功能:《诗》使人温文尔雅为人宽厚;《书》使人以古知今世事通达;《乐》使人胸怀宽广性情良善;《易》能净化人心知微见著;《礼》让人恭敬相待庄俭自处;《春秋》教人成文做事。复次,以上观之,孔子的时代,虽然上层社会臣弑君、子杀父现象屡见不鲜,但是,中华文明在民间依然闪耀着光辉,周代礼乐教化的遗风犹存。
第二篇:六经提纲证:
六经提纲证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头项痛,腰脊强
2.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伤寒三日,阳明脉大。问曰:阳明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利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
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胸胁痛耳聋
4.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5.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饮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口燥舌干而渴。
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烦满而囊缩
六经传变
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当二三日发,以其脉夹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
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当三四日发,以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耳聋。尺寸俱沉细者,太阴受病也,当四五日发,以其脉布胃中,络于咽,故腹满而咽干。尺寸俱沉者,少阴受病也,当五六日发,以其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尺寸俱微缓者,厥阴受病也,当六七日发,以其脉循阴器,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
六经中风与伤寒
1.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2.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太阳病,头痛发热,身体疼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4.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伤寒。
5.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戢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6.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7.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8.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9.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太阳病
1.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者,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2.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时痹之候,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3.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明曰刚痉;而不恶寒者,名曰柔痉。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脉吃,独头面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
4.太阳中热者,竭是也,其人汗出恶寒,身热而渴也;太阳中竭者,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5.
第三篇:伤寒六经辨证总结
伤寒六经辨证总结
到此为止,《伤寒论》10篇的内容,我们把它叫做“洁本”,条,112方子,其中的主要的内容我们就算谈完了,我们大体也就是讲了300多条左右的条文,其中有100多条是一级重点,必须掌握的,剩下的内容呢,就是一般的了解的或者一般的熟悉的,我们整个回忆一下,整体回忆一下《伤寒论》的主要内容。
《伤寒论》以六经分症为纲领,把错综复杂的外感病分为六大类:首先是太阳病,因为《伤寒论》作者张仲景认为输布于体表的阳气是由太阳所疏布的,所以体表的阳气被寒邪所伤,而发生的浅表的证候叫做太阳病。太阳病涉及到了表证,涉及到了太阳经脉气血不利的症候,涉及到膀胱腑的证候。从太阳表证来讲,风寒邪气伤人体体表的阳气,体表的阳气被伤,它的温煦肌表的功能,它的调节汗孔开合的功能,它的防御外邪的功能失调,因此在它的临床症候上就出现了两大类:一类是汗风只开不合的,有汗的,我们把它叫做中风证。一类是汗汗孔只关而不能开的,无汗的,我们把它叫做伤寒。由于中风本身这个证候有汗出,汗出就要伤营,所以我们把它叫做“太阳中风表虚证”;而伤寒这个证候呢,没有汗出,不存在营阴外泄的问题,所以我们把它叫做“太阳中风表实证”。表虚、表实是相对而言的,并不是说太阳中风表虚证,后世医家把它叫做表虚证,不是说它是一个虚证,在治疗上我们不是以补正为主,而是祛邪为主。治疗“太阳中风表虚证”的,我们用用桂枝汤;治疗“太阳中风表实证”我们用麻黄汤。
随后《伤寒论》中又谈到桂枝汤的其他适应证,桂枝汤的使用禁忌证,桂枝汤的加减应用举例;谈到了麻黄汤的其他适应证,麻黄汤的使用禁忌证,和麻黄汤的加减运用举例,这一大部分内容是太阳表证这部分的主要内容。太阳病有汗的应当用桂枝汤,禁用麻黄汤;太阳病无汗的应用麻黄汤,禁用桂枝汤。可是我们在临床上,却会遇到一种中间的状态:病人是没有汗,但是寒邪闭表,这个寒邪并不重,病程已经长了,营卫之气已经不足,你说这个时候用桂枝汤,它不能够发越在表的闭郁的寒邪,用麻黄汤呢,又怕它发汗太过,更伤营卫之气,在这种情况下,张仲景就把两个方子合起来,这就是我们在太阳表证最后谈到的那三个小汗方:桂麻各半汤、桂二麻一汤、和桂二越一汤,别看这三个方子我们今天在临床上用的机会并不多,但是这种合起来,合方治疗疑难的这种思路,特别值得我们今天学习。所以今天在临床上常常不是单独用一个方子,经方和后世的时方相混合、两个经方或者三个以上经方相混用,这些思路都来于《伤寒论》,他可以提高临床疗效。当太阳表邪不解、邪气循经入里的时候,就可出现膀胱的腑证。太阳腑证有气化不利的,我们把它叫做太阳蓄水证;太阳腑证有血热互结的,我们把它叫做太阳蓄血证;太阳蓄水证,我们大家都非常清楚了,膀胱气化无力,排出废水的功能发生障碍,出现小便不利、小便少。膀胱气化不利、津液不能输布上承,出现口渴、消渴,渴欲饮水;膀胱气化不利、下焦气机壅遏,出现了少腹苦里急,同时它可以兼有脉浮、脉浮数、身微热这样的表证。这是典型的一组太阳膀胱蓄水证。小便少、下窍不利、水邪上逆,可以阻滞中焦气机而兼见心下痞;水邪上逆使胃失和降,可兼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仲景把它叫做“水逆”。这在治疗上都用五苓散,外疏内利、表里两解。而对太阳腑证的血分证来看那是血热互结于下焦,这时如果是血热初结,热势重而且急,瘀血刚刚形成的话,症状见到了少腹急结,其人如狂,我们就用桃核承气汤,泄热为主,兼以化瘀。如果是血热瘀结、瘀血重,而瘀血病势比较急,热邪已经收敛了,临床症状见到了其人如狂或者发狂、少腹硬满,那我们就用抵当汤来破血逐瘀;如果瘀热互结,热虽有,但热势非常轻微,瘀血虽成形,但是瘀血的病势非常和缓,症状仅仅见到有热少腹满,用抵当丸化瘀缓消。抵当丸这个方子在《伤寒论》中可看作是消法的代表方,太阳本证就这么多内容,当太阳病或者失治、或者误治后,使临床证候发生了新的变化,这个新的症状又不能用六经正名来命名的,我们通通的把它叫做“变证”。
而张仲景把“变证”中的,因为多次误治以后所造成病情复杂化的这种“变证”叫做“坏病”。变证也好,坏病也好,或寒或热、或虚或实、或在脏,或在腑,变化多端、错综复杂。张仲景提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12个字的治疗原则,这十二个字也是《伤寒论》辨证论治精神在文字的表述上最集中的体现。所以我们特别强调大家,能够背会这12个字,能够领会它的精神。
“太阳病篇”随后列了或热、或寒、或虚、或实种种变证,这些变证的治疗,为我们临床许多杂病的辨证论治,提供了思路,提供了方药,所以太阳病篇的这个变证的内容,有许多方子是我们在治疗杂病中经常运用的,你比方说,桂枝甘草汤我们就经常用于治疗心阳虚的心慌心跳,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桂枝加桂汤,我们常常用于治疗神经官能症而辩证属于心阳不足的。治疗脾虚的那几个方子,象厚姜半甘参汤、小建中汤,这在临床上都非常常用。厚姜半甘参汤治疗腹胀满,小建中汤或者是治疗腹痛、或者是治疗心中悸而烦,在临床都非常常用。
治疗水气病的苓桂术甘汤、苓桂姜甘汤、苓桂枣甘汤,在临床上更常用。治疗肾阳虚的干姜附子汤不怎么常用,但是治疗肾阳虚,而阳虚水泛的真武汤确是非常常用的一张方子。治疗阴阳两虚的炙甘草汤它治疗脉结代,心中悸,那更是中医治疗心律失常的一个最古老的方子,而且用起来还是有效的。所以太阳病篇的变证的这些内容也是临床经常用到的内容,我们应当很好的掌握它。
邪入阳明,从阳明病的角度来看,它也有两大类,一类呢是邪偏于浅表的,我们把它叫做阳明热证,前世医家也有人把它叫做阳明经证。这里的经证也罢,热证也罢,主要是指胃热弥漫的白虎汤证和胃热弥漫、气津两伤的白虎加人参汤证。但是在《伤寒论》的原文中,阳明的热证是怎么来的呢?是阳明经脉有热,误下以后所造成的。阳明经脉有热,误下以后的221条,首先出现了余热留扰胸膈的栀子豉汤证,所以后世医家把阳明经热误下,余热留扰胸膈出现心烦、心中懊憹,但头汗出,饥而不欲食的这个证候,叫阳明热证的第一个证候,是热在胸膈。尽管有的医家说这是阳明经热误治以后的变证,但是因为阳明经脉行于头面、胸腹,胸中也是阳明经脉所过的部位,所以我们把热在上焦的证候,说它是阳明热证,也没什么大的错误。上焦有热用栀子豉汤清宣郁热;中焦有热用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辛寒折热,而中焦有热的证候重点是白虎加人参汤证,所以我们在讲白虎加人参汤证时,用了比较多时间来分析它身大热的问题、汗大出的问题,特别是口大渴的问题,还有脉洪大的问题。除此之外它还有热盛耗气,气不固表,还有大汗出,腠理开泄,经不起外来风寒的吹袭,而兼见时时恶风,或者背微恶风寒的虚象,治疗用白虎加人参汤辛寒折热、益气生津。而白虎加人参汤从今天来看,无论是外感热病的病程中,还是治疗杂病,都有很多使用的机会。阳明经热误下之后,伤了下焦阴液,而余热和水结于下焦,这就形成了阴虚水热互结证,这就是“阳明病篇”热证热在下焦的一个证候。它的临床表现有心烦不得眠,有小便不利、有渴欲饮水,治疗用猪苓汤,来清热利尿育阴。所以阳明热证上焦的清宣法、中焦的折热法、下焦的清利法,为后世医家治疗热证上、中、下三焦不同热证提供了思路,提供了方法,提供了方药,这是我们特别值得学习的。
当阳明燥热、阳明糟粕相结以后就形成了阳明的实证。就阳明实证来说,阳明腑实证是主要的,构成阳明腑实证的基本证候特点有两类,一类是全身独热、内盛的证候,一类是腹部实证的临床表现,这两种证候同时具备,我们才可以把它诊断为阳明腑实证,如果只有第一类证候,阳明毒热内盛的证候,那我们只能用清法,只能把它看成是阳明热证而不能把它看成是阳明腑实证;如果只有第二组证候,也就是说只有腹部的实证表现,没有全身的热盛的症状,那它不是外感病,不是阳明病,只是杂病,是杂病中的腹满的实证,当然杂病中腹满的实证可以用大承气汤、小承气汤来治疗,但不能把它叫做阳明病,只能把它叫做承气汤的适应证之一。既然阳明俯实证是由全身独热内盛的证候和腹部的实证表现,两组证候叠加而成的,这就便于我们选择在什么情况下用调胃承气汤,在什么情况下用小承气汤,在什么情况下用大承气汤。如果以毒热内盛为主的,我们用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重在泻热;如果以腹部的实证表现为主的,我们用小承气汤,小承气汤重在通腑,重在导滞;如果毒热内盛的证候和腹部的实证表现两者都重的,那自然是用大承气汤,既泻热,又通腑。阳明实证还涉及到脾约证,那是由于胃阳亢盛,脾阴不足,脾不能把津液还入胃肠道。医家把它叫作“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这时出现津液偏盛、小便数多、大肠湿润、大便干燥,这就叫脾约,治疗用麻子仁丸,起润下的作用。因为麻子仁丸是为了通便,所以他以小承气汤为底方,二仁一芍小承气,它是润肠通便的一张方子。在外感热病的病程中,由于热盛伤津,也由于治疗时或用了发汗,或者用了利尿等等药伤了津液,津亏。这时大便干结,病人想解大便的时候,大便阻结在肛门那个地方排不出,这叫津亏便结证。张仲景采取了蜜煎方来导便,来通便,或者用猪胆汁来灌肠,导便法和灌肠法在世界上最早的应用,有文字记载的应当属《伤寒论》了。
阳明实证,上面我们谈到的腑实证也罢,脾约证也罢,津亏便结也罢,病都在气分,阳明腑实证也有病在血分的,那是阳明之热和阳明久有的瘀血相结而形成的阳明蓄血证,由于瘀血久留,新血不生,心神失养,还有喜忘,注意他的精神证状,应当和太阳蓄血证的如狂、发狂这样的精神症状相区别。由于血热互结,大便虽然干燥,其色必黑,反易解。“黑”提示了有瘀血,“反易解”,因为毕竟是瘀热互结,瘀血是阴性物质,它有濡润肠道的作用,所以它容易解出来,对于这种证候,《伤寒论》虽然提出了用抵当汤来治疗,那我们临床上应当是一个根据病人的全身情况来决定,不一定用抵当汤,因为这像一个上消化道慢性出血的病人,没准儿有的时候,你还需要用凉血、止血、润便的方药来治疗,这是我们应当注意的。
至于阳明的变证,主要是指阳明之热和太阴之湿相和,湿热互结,湿不得泻,出现小便不利、热不得越就出现了但头汗出,身无汗,齐颈而还,湿热互结于体内,阻遏了气机,影响了肝胆疏泄;或者迫使脾之本色外露而出现了发黄,这就是阳明湿热发黄证。这种发黄证热是大于湿的,热为阳邪、湿为阴邪,当热大于湿的这种湿热发黄证显然应当归属于阳热证的范畴。所以把他叫做阳明湿热发黄。一般情况下,治疗这种证候用茵陈蒿汤,茵、栀、黄三个药连续用、同时用。可是当湿热未退、黄疸未退、而中气已经有不足的时候,这该怎么办?改用栀子柏皮汤,清热利湿退黄,又兼有保护中气;而湿热发黄的病程中,他有感冒,而治疗湿热发黄又不能够间断,这个时候改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清热、利湿、退黄兼于解表。阳明病的主要内容就这么多。
少阳病,从病位来说,它涉及到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经腑和手少阳三焦腑,少阳的阳气虽然是比较弱小,不亢不烈,但是它对全身五脏六腑的新陈代谢有促进和调节作用。少阳胆腑主疏泄,藏精之,寄相火,主决断,它对人的情绪的调节、心情的调节,它的胆汁的排泄和贮藏的正常功能,对胃气的降浊、脾气的升清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而手少阳三焦腑作为一个水火气机的通道,作为一个气化的场所,作为一个能量代谢的场所,它对太阳阳气的疏布,有着调节作用。所以《黄帝内经》曾经说过“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因此,足少阳胆经虽然在人体的一侧,足少阳胆腑经虽然在人体的一侧,但是胆也罢,三焦也罢,他的功能却是作用于全身的。
如果说太阳主表,阳明主里的话,少阳它既不主表,也不主里。但是和主表、主里都有关系,后世医家就把这种特殊的功能称作“少阳主半表半里”。所谓“半表半里”就是“不表不里、非表非里”,但是它绝不是一半表、一半里,更不是表里之间的夹层、表里之间的夹界,所以我们说,如果理解不好“半表半里”这个词的话,不如你就干脆理解成少阳主枢。少阳枢机的畅达,能使人体的五脏六腑的气机畅达,表里内外的气机畅达。还有足少阳胆经的经别和心胆相连,这就沟通了心胆相关的联系。正因为如此,少阳病常兼有太阳不和,兼有阳明不和,兼有太阴不和,兼有精神神志不宁。在一般情况下,如果只是一个轻微兼证的话,用小柴胡汤这一个方子就可以了。如果它的兼证特别明显的话,那就需要加减了,所以在小柴胡汤的基础上配合桂枝汤,那就是和解少阳,兼于解表,配合半个承气汤,那就是大柴胡汤和解少阳,兼以清里,配合甘草干姜汤,那就是柴胡桂枝干姜汤,和解少阳,兼以温补太阴,当然这个方子里,也有生津止渴的天花粉,而那个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那就是针对少阳不和、心胆不宁,出现胸闷烦惊的证候的。你看这几个加减方,或者涉及到太阳,或者涉及到阳明,或者涉及到太阴,或者涉及到心主神志功能的失调,这正体现了少阳病作为一个枢机,它表里内外的影响范围是非常广泛的,所以我们说少阳病有四大特点:经腑同病的特点;容易气郁,容易化火的特点;容易兼夹太阳、阳明、太阴不和的特点;容易化痰、生饮、生水的特点。这是我们在治疗少阳病的过程中,都应当特别注意的。
在少阳病的后面附了一个热入血室证,其实热入血室证不是少阳病,而是妇女在月经期患外感,或者月经刚断患外感,这个外感可以是太阳病,可以是阳明病。然后血室空虚,邪气趁虚内入血室化热,和水相结,由于胞宫的正常生理功能和肝胆的正常疏泄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旦瘀热结于胞宫,它就反馈性的影响了肝胆疏泄的失调。影响了肝经疏泄失调的可见胸胁下满痛,如结胸状,并且出现瘀热上扰、肝不藏魂的暮则谵语,仲景用刺期门穴的方法来泄肝经之瘀热。如果血热结于胞宫,影响少阳经气不利的,那可能就出现了寒热交错如疟状的临床表现,仲景用小柴胡汤。好了,小柴胡汤可以治疗发热,又可治疗热入血室的寒热交错如疟状。
我们再总结一下小柴胡汤治疗发热。往来寒热、头疼发热、呕吐而发热、发潮热、差后复发热,还有热入血室的寒热交错如疟状。
但是治疗热入血室的寒热交错如疟状,我们必须在小柴胡汤的基础上,加活血化瘀的药,丹皮、赤芍、茜草等等,这样才能够有比较好的疗效。因为小柴胡汤毕竟是治疗气分的一个方,既然病入血分,所以一定要加入血分药。少阳病就这么多内容。
至于太阳病,非常清楚,它是一组脾阳虚、脾气虚、运化失司、寒湿下注、升降紊乱的证候,这是它的主要症候——脏虚寒证。治疗呢?用四逆倍,它包括了理中汤、附子理中汤、四逆汤等,来温中散寒、止泻。太阴病下利的主要特征是“自利不渴、大便稀溏”,这点我们必须掌握,当然太阳经脉受邪,出现腹满时痛或者大实痛,治疗用桂枝加芍药汤疏通经脉、和里缓积。如果太阳经气血失和,进一步发展成气滞血瘀,那我们就用桂枝加大黄汤,疏通经脉、和里缓积、兼以化瘀止痛。如果是气血两虚,腹部经脉失养出现的腹中拘急疼痛,那就用小建中汤,温中补虚、和理缓急。而小建中汤、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这三个方都是以桂枝加芍药汤为基础的,虚的加饴糖,实的加大黄。所以要学会这三张方子治疗腹满、腹痛的临实用。这三个方子治疗的证候,不在脾脏,而在脾经,这要区别清楚了。
关于少阴病,病变的部位涉及到心、肾,从总体情况来看,它是以心肾阴阳俱衰,而又以肾阳虚衰为主的具有全身性正气衰弱的证候。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肾为元阴、元阳之根本,所以病变涉及到心、肾那就出现了人体根本之气的动摇,所以少阴病应当说是比较重的。因为心主火,肾主水,而肾中又内藏元阴、元阳,所以就少阴本证、少阴脏证来说,它就可能出现寒化和热化两大类。当素体少阴阳虚而阴盛的时候,外邪从阴化寒就出现了少阴的寒化症,少阴寒化证我们主要讲了阳衰阴盛的四逆汤证,阴盛格阳的通脉四逆汤证,阴盛戴阳的白通汤证,阳虚水泛的真武汤证和阳虚身痛的附子汤证。当然在我们的讲义上,把胃寒剧吐的吴茱萸汤证,把肾气虚,关门不固,脾气虚不能摄血而出现了下利滑脱,大便脓血的桃化汤证,都属于少阴寒化证中。但是我说这两个方证不是典型的少阴寒化证,象吴茱萸汤证可以把它看作是少阴病的类证;而桃花汤证呢,勉强可以说那是肾气虚、脾阳虚的一个证候,勉强可以把它说成是一个少阴寒化证,当然桃花汤适应证有大便脓血,在“厥阴病篇”的白头翁汤的适应症有大便浓血,我们应当注意这两个方证的鉴别。当素体少阴阴虚而阳亢,外邪就容易从阳化热,而出现少阴的热化证。少阴热化证的一个证候是,因肾水虚于下、心火亢于上,出现的心中烦,不得卧,治疗用黄连阿胶汤。黄连阿胶汤也是温病后期常用到的一个方子,有滋阴清热、泻南补北的作用。当少阴阴虚阳亢,外邪从阳化热、热与水结,这就形成了阴虚水热互结的猪苓汤证,所以猪苓汤的适应证,可以是由阳明经热误下而来,也可以是由少阴热化证而来。形成阴虚水热互结证以后,它的临床表现:一组是小便不利;一组是可以饮水;一组是心烦不得眠。这是它的三大组证,既然有水邪,而水邪是逆流横溢的、无处不到的、变动不居的,所以水邪犯肺可以有咳嗽,水邪犯肺可以有呕吐,水邪浸渍肠道可以有下利,当然对于猪苓汤适应证来说,特别是它由阳明来的,它还有些热,象脉浮呀、象身热呀,治疗用猪苓汤育阴清热利水。应当特别注意的是:真武汤、猪苓汤、五苓散都有利尿的作用,又都是特别常用的三张方子,应当注意区别这三张方子的适应证。对于少阴病来说,还涉及到太少两感证,涉及到少阴兼阳明里实的证候,也涉及到少阴咽痛证,这些证候在临床上都可能遇得到,大家在复习的时候注意区别清楚就可以了。
六经病的最后一经病是厥阴病,关于厥阴病,我们刚刚讲完,厥者,尽也,极也。就单从厥阴这个词来说是阳气衰竭到极点,或者说是阴寒邪气盛到极点,物极必反,穷则思变。所以病到厥阴,当阳气衰到极点的时候,那也许就死亡,也许像厥阴相火被阴寒邪气郁遏到极点的时候,那相火可能就要爆发,爆发,阳气就来复,这就可能由阴转阳。所以“厥阴病篇”它的证候常常是或寒或热,或虚或实,或寒热错杂,或厥热进退,或死或自愈,变化多端、错综复杂,具有两极转化的特点。由于“厥阴病篇”我们刚刚讲完,我想这一部分内容呢,我们在这里就不再给大家作更多的总结。但是厥阴病两极转化的这种特点,我们应当能够掌握。在“厥阴病篇”提到一些方子,在临床也是特别好用的,像治疗湿热下注下利的白头翁汤,象治疗血虚寒厥的当归四逆汤,和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象治疗肝胃两寒,浊阴上逆的吴茱萸汤,象治疗回厥,治疗久利的乌梅丸,还有“呕而发热者,小柴胡主之”,这些条文,这些方剂,都是我们应当重点掌握的。
第四篇:六经辩证问诊单
六经辩证问诊单
姓名:
年龄:
性别:
婚姻:
胖瘦:
手机:
一、自诉,写上病人不舒服的情况和自认为不正常的一切证状,包括旧疾和突发的。
(写在括号中)
二、拍张舌苔照,发过来。
要求:舌头要完全伸出来;在日光或日光灯下拍照,不要在有色灯光下拍照;不要用美颜相机,拍照不要失真;不要喝水后、不要吃东西后、不要晨起时拍舌苔,以免失真。三、请做以下选择题,可以单选,也可以多选。
请务必填写完整。1、对气温的敏感程度:(正常)
A、很怕冷,加衣盖被也冷;
B、一般怕冷,加衣盖被则不冷;
C、不吹风则不冷,吹风才感到冷;
D、现在没有突发怕冷,只是平时比正常人怕冷;E、一会儿感到冷,一会儿感到热;
F、多穿点又热,少穿点又冷,或盖被子又热,不盖被子又冷。
G、单纯怕热;
H、正常;
I、以上都不是或需补充(是什么,请写上)
2、出汗程度:(D)
A、大汗,汗出个不停;
B、微汗,一整天身上都粘乎乎的;
C、无汗,身上也不粘;
D、正常,在正常环境中不出汗,热时或运动时才出汗;
E、以上都不是,或有补充(是什么,请写上)
3、嘴巴对味道的感觉:(C)
A、口苦
B、口酸
C、正常
D、以上都不是,或有补充(是什么,请写上)
4、嘴巴中液体的感觉:(E)
A、口干,或咽干,但不渴;
B、口渴,想喝水,喝水能缓解;
C、口渴,不停想喝水,喝水后过几分钟左右又渴;
D、口渴,但又喝不多,喝多了不舒服;E、正常
F、以上都不是,或有补充(是什么,请写上)
5、喝水对温度的要求:(正常,没有特别的要求)
A、喜欢喝温水或热水,但喝冷水也无不适;
B、喜欢喝温水或热水,喝了冷水或吃了水果会不舒服;C、喜欢喝常温水;D、想喝冷水或冰水;
E、平时喜欢喝温水,突然想喝冷水或冰水;
F、以上都不是,或有补充(是什么,请写上)
6、眼睛的感觉:(I)
A、眼花,看东西有旋转的感觉;
B、眼睛干涩;
C、眼睛火辣;
D、眼睛痛;
E、左眼正常,右眼不正常;
F、左眼不正常,右眼正常;
G、左眼重,右眼轻;
H、右眼重,左眼轻;
I、正常;
J、以上都不是,或有补充(是什么,请写上)
7、太阳穴的感觉:(C)
A、太阳穴胀;
B、太阳穴痛;
C、正常;
D、以上都不是,或有补充(是什么,请写上)
8、耳朵的感觉:()
A、耳朵痛;
B、耳朵痒;
C、耳朵蒙蒙的;
D、正常;
E、以上都不是,或有补充(是什么,请写上)
9、牙齿的感觉:
(D)
A、侧面的牙齿痛,或牙龈痛;
B、正面的牙齿痛,或牙龈痛;
C、正面稍微偏向侧面的牙齿痛,或牙龈痛;
D、正常
E、以上都不是,或有补充(是什么,请写上)
10、咽喉的感觉:
(F)
A、咽喉正面痛;
B、咽喉侧面痛;
C、咽喉很干;
D、咽喉很痒;
E、咽喉中有异物感,吐不出,吞不下;
F、正常
G、以上都不是,或有补充(是什么,请写上)
11、胸肋的感觉:(C)
A、胸,或肋,有硬满、胀满的感觉;
B、胸,或肋,有痛的感觉;
C、正常;
D、以上都不是,或有补充(是什么,请写上)
12、若胸或肋有不舒服(舒服的不用答此题),请用手按不舒服的地方:
()
A、手按胸处,痛;
B、手按肋处,痛;
C、手按,不痛;
D、以上都不是,或有补充(是什么,请写上)
13、心中的感觉:(F)
A、心中烦燥;
B、心慌,感觉无所适从;
C、感觉心在跳动
D、心有时会突然猛跳
E、心中有害怕感、惊恐感
F、正常
G、以上都不是,或有补充(是什么,请写上)
14、心口下(即心窝下面一寸的地方,位于上腹的正上端)的感觉:
(正常)
A、堵,或胀,但用手轻按不痛;
B、堵,或胀,用手轻按则痛(注意是轻按,不是重按)
C、正常
D、以上都不是,或有补充(是什么,请写上)
15、肚脐眼的感觉:(D)
A、肚脐眼有跳动的感觉;
B、肚脐眼周围有硬硬的感觉;C、肚脐眼,像被一条筋拉着一样;
D、正常
E、以上都不是,或有补充(是什么,请写上)
16、腹中的感觉:(D)
A、腹中有硬硬的感觉,但手轻按不痛;
B、腹中有硬硬的感觉,手轻按则痛(注意是轻按,不是重按);
C、腹中有水响的声音;
D、正常;
E、以上都不是以上都不是,或有补充(是什么,请写上)
17、拉小便的情况:(E)
A、小便不通畅,尿不干净;
B、小便时,感觉尿道涩涩的;
C、小便次数过多;
D、经常半夜起来小便;
E、正常;
F、以上都不是,或有补充(是什么,请写上)
18、小便的颜色:(B)
A、清白,透明,如纯净水;
B、有一点黄;
C、很黄
D、以上都不是,或有补充(是什么,请写上)
19、小便的气味:(A)
A、正常;
B、很臊;
C、以上都不是(是什么,请写上)
20、大便的次数:(A)
A、一天一次;
B、一天多次;
C、多天一次;
D、已经很久没拉大便了,但不难受;
E、已经很多没拉大便了,很难受;
F、以上都不是,或有补充(是什么,请写上)
21、大便的颜色:(A)
A、黄;
B、黑;
C、红
D、以上都不是,或有补充(是什么,请写上)
22、大便的软硬程度:(D)
A、拉肚子,腹泻,像水一样;
B、拉肚子,腹泻,比较稀;
C、大便不成形;
D、大便软硬适中;
E、大便干燥;
F、以上都不是,或有补充(是什么,请写上)
23、拉大便时的感觉:(D)
A、感到要拉肚子,蹲下却半天才拉出来;
B、感觉拉肚子,一蹲即泻;
C、大便粘马棚,特别难冲干净;
D、拉大便总觉得拉不干净;
E、正常;
F、以上都不是,或有补充(是什么,请写上)
24、肛门的感觉:(C)
A、肛门痒;
B、肛门火辣辣;
C、正常;
D、以上都不是,或有补充(是什么,请写上)
25、睡眠情况:()
A、长期难入睡;
B、突发的难入睡;
C、不睡时,想睡觉;睡觉时又睡不着;
D、正常;
E、以上都不是,或有补充(是什么,请写上)
26、食欲情况:(C)
A、长期没食欲;
B、突发的没食欲;
C、食欲很好,但稍吃多一点则肚子撑;
D、食欲非常旺盛,容易饿;
E、正常;
F、以上都不是,或有补充(是什么,请写上)
27、精神状态:(B)
A、精力很好;
B、精力不足,常有疲惫感;
C、以上都不是,或有补充(是什么,请写上)
28、说话声音:(A)
A、声音洪亮有力;
B、声音无力,大声说话感到累;
C、以上都不是,或有补充(是什么,请写上)
29、走路情况:(A)
A、走路轻快;
B、平时走路沉重,四肢无力;
C、突发的走路沉重,四肢无力;
D、正常;
E、以上都不是,或有补充(是什么,请写上)
30、痰的情况;(A)
A、无痰;
B、有黄痰;
C、有浓白痰;
D、有稀白痰;
E、有像清水一样的痰;
F、以上都不是,或有补充(是什么,请写上)
31、鼻涕情况:(有鼻炎,鼻炎犯时会流清水一样的鼻涕)
A、没有鼻涕;
B、有黄鼻涕;
C、有浓白鼻涕;
D、有稀白鼻涕;
E、有像清水一样的白鼻涕,但流得不多;
F、有像清水一样的白鼻涕,流个不停;
G、以上都不是,或有补充(是什么,请写上)
32、记忆力情况:()
A、记忆力正常;
B、容易忘记事情;
C、以上都不是,或有补充(是什么,请写上)
33、情绪问题:
(C)
A、情绪正常;
B、情绪不稳定;
C、容易烦躁;
D、爱发脾气;
E、常觉得很郁闷,压抑
F、以上都不是,或有补充(是什么,请写上)
34、女性(男性不答此题)月经情况:()
A、经期正常;
B、经期提前;
C、经期推后;
D、不来月经;
E、痛经严重,痛经发生在经期前期;
F、痛经严重,痛经发生在经期后期;G、经水鲜红;
H、经水暗黑;
I、血块多;
J、血块少;
K、没有血块;L、以上都不是,或有补充(是什么,请写上)
35、男性(女性不答此题)遗精情况:(正常)
A、很少遗精;
B、经常遗精;
C、以前常遗精,结婚后就很少遗精;
D、以上都不是,或有补充(是什么,请写上)
36、病证是否表现出时间间断性(如一到下午就烦躁,一到晚上就口干,躺下就咳嗽等等):(不是)
A、有时间间断性(具体如何,请写下);
B、没有时间间断性;
C、以上都不是,或有补充(是什么,请写上)
第五篇:道理论据
道理论据是指为了对某个问题或者观点进行论证说明其正确或错误而引用一些名人名言、谚语、古代文献等进行证明的材料,一般指那些来源于实践,并且已被长期实践证明和检验过,断定为正确的观点,就是通过讲道理来说明一个问题。它也可以是对问题的分析、解释说明的过程。它包括经典性的著作和权威性的言论(如名人名言等)、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等。
经典性的著作和权威性的言论,例如:
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子》
一息尚存,希望永在。——西塞罗《书简》
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如:
五十到一百万个原子一个挨着一个排起‘长蛇队’来,也只有一根头发那么细的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