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那只松鼠》教学反思

《那只松鼠》教学反思



第一篇:《那只松鼠》教学反思

《那只松鼠》教学反思

宁安农场小学

杨光

《那只松鼠》是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章,本单元文章以“仁爱之心”为主题,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真情,父女俩那关爱动物,热爱自然的美好心灵让人难忘,更让人深受教育。这堂课主要是学习4—9自然段,第一个目标我感觉完成得还可以,在体会父女俩热爱大自然,关爱动物的美好心灵也完成得不错,但在第二个目标中,揣摩人物情感变化做得还不够.为了突破这个重点,我采用了抓住关键词句揣摩人物情感变化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而激起学生思想的火花,与作者产生共鸣。如在理解“两道极其古怪的目光:像是绝望,像是抗拒,像是乞求……”时,我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小松鼠被困在网袋中,它为什么绝望?它在抗拒什么?又在乞求什么呢?学生畅所欲言之后,让学生把心底最纯真的爱心呼唤出来。“想想,小松鼠目光中还包含什么?”这环节抓住了“绝望”“抗拒”“乞求”这些关键词语,能够深入地体会人物内心情感的变化。在教学中,除攻克这一重点外,“倒叙”、“篇末点题”等写作手法的教学,也是中年级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在这个难点的突破,显得有些生硬,这也是本节课不足之处,也将成为我在备课中要下苦功的地方!

第二篇:《那只松鼠》教学反思

《那只松鼠》教学反思

142班 黄丽梅

一、教材分析:《那只松鼠》是湘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了小男孩在山林路边等车时,意外地抓到了一只。作者别提有多高兴了,可是当作者想与小松鼠亲近时,松鼠在绝境中求生的目光打动了作者,经过一番激烈地思想斗争之后,作者把小松鼠放回归山林。作者自觉放松鼠的行为折射出高尚的情操,还对小松鼠命运的关注反映出他的善良纯洁。课文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真情,人物的情感跌宕起伏。紧扣读者心弦。

二、课前设想: 在上课之前,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抓文中关键词句揣摩人物情感变化,体会作者热爱自然,关爱动物的美好心灵。教学重点是抓住关键词句感受人物热爱自然,关爱动物的美好心灵。教学难点是揣摩作者放松鼠之前的矛盾心理,能联系上下文谈自己的看法。于是,我先挑出了本课的几个关键句子,将它板书在小黑板上,如:“

1、突然,我看到了它的目光:像是绝望,像是抗拒,像是乞求„„”“2我望着它,尽力体验着它的心情;它也直盯盯地望着我,猜不透在动什么样的脑筋„„”“

3、最后,我咬咬牙,把它放了。”等。我想让学生自己先找出这些句子,然后我在将其出示,通过读、思、说、写

这几种学习方法来揣摩作者放松鼠之前经历的那番激烈的思想斗争,真切感受作者矛盾的心理以及他最后战胜自我时的那份坚定与果敢。通过对关键句子的深入理解感受作者的美好心灵,从而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以此达成教学目标。

三、课后反思。虽然,整节课上下来也有许多亮点,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成功之处:这篇课文共分为三部分,分别是

1、逮松鼠。

2、放松鼠。

3、惦记松鼠。从完成教学任务来看,这三部分都学习完毕,算是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在逮松鼠部分,我让学生找出表现小松鼠活泼可爱以及作者逮松鼠十分不易的句子,勾画在书上,并启发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通过自读、小组读、齐读,学生对小松鼠的可爱和作者逮松鼠的不易,有了比较深刻的体会。另外,本课的板书基本抓住了全文的脉络,比较清晰地展示出了全文的重点。

2、不足之处:突破难点力度不够 本文的重点是放松鼠部分。这一部分包含了教学重点里的关键词句,而抓住这些关键词句来揣摩作者如何战胜自我放松鼠回归山林,也是本课难点之所在。在教学这一部分时,我引导学生质疑:作者花费九牛二虎之力抓到的松鼠,为什么又将它放了?找出文中相关词句。学生很快地就找出了两个:“

1、突然,我看到了它的目光:像是绝望,像是抗拒,像是乞求„„” “

2、最后,我长叹一声,把它放了。”而我课前还挑了一个作者和松鼠对视的句子学生却没有找到。根据我对文本的理解,我认为这个句子也是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一个关键句子。我通过进一步引导,学生将它找了出来:“

3、我望着它,尽力体验着它的心情;它也直盯盯地望着我,猜不透在动什么样的脑筋„„”我将课前先写好这三个句子的小黑板出示出来,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读,在学生反复朗读时,我让他们思考:松鼠在绝望什么?抗拒什么?又在乞求什么?通过这一连串的发问,学生陷入了沉思。于是,刚刚还算热闹的课堂一下子冷清了下来,片刻之后,有几个学生举手回答了出来。一些学生还在继续沉思,我因为担心剩下的时间不够充足(因为还有惦记松鼠部分没有学),所以就急着对学生说:“你们说得都很好,那请把你们说的松鼠在绝境中求生的话批注在书上吧。”虽然,有几个学生回答了出来,然而大部分学生还在沉思,在他们还没有来得及联系上下文谈自己的看法之前就让他们批注,导致有的学生批注得不够具体、生动。因而对松鼠绝境求生理解不够深入。松鼠的绝境求生打动了作者,作者有些动摇了。我本打算用“我望着它,尽力体验着它的心情;它也直盯盯地望着我,猜不透在动什么样的脑筋„„”这个句子来让学生体会作者的心灵矛盾,让学生批注作者此时的心理变化,虽然有个别学生批注出:“作者此时心里很纠缠,好不容易抓来一只想要的松鼠,可是看它可怜巴巴的样子,该怎么办呢?”(这是学生批注的原句)然而因为一部分学生还沉浸在上一环节的问题上,加上我忙着“往下赶”,急切地引导他们对作者的变化作批注,导致这个句子的理解也不够透彻,批注得不尽人意。

有了上述的失误,学生对揣摩人物情感变化这一难点显得不够深入透彻,因此,教学难点的突破显得力度不够。

3、再教设计 俗话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善教者难避其失,只有如实记下失误点,然后进行分析研究,进行再教设计,就能使教学“长善而救其失。” 如果让我再讲这篇课文,我会改正之前的失误,在突破教学难点的句子上,不再范读,尽量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朗读、深思、畅谈、批注、汇报交流。我想那样的效果应该比这一次的好很多。

第三篇:那只松鼠教学反思

《那只松鼠》教学反思

合川区大石小学

李兴

一、教材分析:

《那只松鼠》是西师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七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了一位小姑娘梦寐以求地想拥有一只活泼伶俐的小松鼠做自己的伙伴,而他的父亲在山林路边等车时,意外地抓到了一只。父亲别提有多高兴了,可是当父亲想与小松鼠亲近时,松鼠在绝境中求生的目光打动了父亲,经过一番激烈地思想斗争之后,父亲终于战胜了自我,放小松鼠回归山林。当女儿得知此事后,不但没有责怪父亲,反而和父亲一样关注那只小松鼠的命运。父亲自觉放松鼠的行为折射出高尚的情操,女儿对小松鼠命运的关注反映出她的善良纯洁。课文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真情,人物的情感跌宕起伏。紧扣读者心弦。

二、课前设想

在上课之前,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抓文中关键词句揣摩人物情感变化,体会父女热爱自然,关爱动物的美好心灵。教学重点是抓住关键词句感受人物热爱自然,关爱动物的美好心灵。教学难点是揣摩父亲放松鼠之前的矛盾心理,能联系上下文谈自己的看法。于是,我先挑出了本课的几个关键句子,将它板书在小黑板上,如:“

1、突然,我看到了它的目光:像是绝望,像是抗拒,像是乞求……”“2我望着它,尽力体验着它的心情;它也直盯盯地望着我,猜不透在动什么样的脑筋……”“

3、最后,我咬咬牙,把它放了。”等。我想让学生自己先找出这些句子,然后我在将其出示,通过读、思、说、写这几种学习方法来揣摩父亲放松鼠之前经历的那番激烈的思想斗争,真切感受父亲矛盾的心理以及他最后战胜自我时的那份坚定与果敢。通过对关键句子的深入理解感受父女的美好心灵,从而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以此达成教学目标。

三、课后反思

课已上完,教学效果马马虎虎,如果课堂的满分为一百,这堂课恐怕只能算个及格了。回想起来有很多地方值得深思与反省,现将它们一一列举。

1、成功之处

这篇课文共分为三部分,分别是

1、逮松鼠。

2、放松鼠。

3、惦记松鼠。从完成教学任务来看,这三部分都学习完毕,算是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在逮松鼠部分,我让学生找出表现小松鼠活泼可爱以及父亲逮松鼠十分不易的句子,勾画在书上,并启发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通过自读、小组读、齐读,学生对小松鼠的可爱和父亲逮松鼠的不易,有了比较深刻的体会。另外,本课的板书基本抓住了全文的脉络,比较清晰地展示出了全文的重点。

2、不足之处

(1)突破难点力度不够

本文的重点是放松鼠部分。这一部分包含了教学重点里的关键词句,而抓住这些关键词句来揣摩父亲如何战胜自我放松鼠回归山林,也是本课难点之所在。在教学这一部分时,我引导学生质疑:父亲花费九牛二虎之力抓到的松鼠,为什么又将它放了?找出文中相关词句。学生很快地就找出了两个:“

1、突然,我看到了它的目光:像是绝望,像是抗拒,像是乞求……” “

2、最后,我咬咬牙,把它放了。”而我课前还挑了一个父亲和松鼠对视的句子学生却没有找到。根据我对文本的理解,我认为这个句子也是表现父亲情感变化的一个关键句子。我通过进一步引导,学生将它找了出来:“

3、我望着它,尽力体验着它的心情;它也直盯盯地望着我,猜不透在动什么样的脑筋……”我将课前先写好这三个句子的小黑板出示出来,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读,在学生反复朗读时,我让他们思考:松鼠在绝望什么?抗拒什么?又在乞求什么?通过这一连串的发问,学生陷入了沉思。于是,刚刚还算热闹的课堂一下子冷清了下来,片刻之后,有几个学生举手回答了出来。一些学生还在继续沉思,我因为担心剩下的时间不够充足(因为还有惦记松鼠部分没有学),所以就急着对学生说:“你们说得都很好,那请把你们说的松鼠在绝境中求生的话批注在书上吧。”虽然,有几个学生回答了出来,然而大部分学生还在沉思,在他们还没有来得及联系上下文谈自己的看法之前就让他们批注,导致有的学生批注得不够具体、生动。因而对松鼠绝境求生理解不够深入。松鼠的绝境求生打动了父亲,父亲有些动摇了。我本打算用“我望着它,尽力体验着它的心情;它也直盯盯地望着我,猜不透在动什么样的脑筋……”这个句子来让学生体会父亲的心灵矛盾,让学生批注父亲此时的心理变化,虽然有个别学生批注出:“父亲此时心里很纠缠,好不容易抓来一只女儿想要的松鼠,可是看它可怜巴巴的样子,该怎么办呢?”(这是学生批注的原句)然而因为一部分学生还沉浸在上一环节的问题上,加上我忙着“往下赶”,急切地引导他们对父亲的变化作批注,导致这个句子的理解也不够透彻,批注得不尽人意。

有了上述的失误,学生对揣摩人物情感变化这一难点显得不够深入透彻,因此,教学难点的突破显得力度不够。(2)没有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记得叶老曾经说过:“入境始于情。”在教学突破难点的那三个句子时,我想让学生通过反复地情感朗读,逐渐进入情境,体会松鼠绝境中求生的目光打动了父亲,父亲因此而心情矛盾。为后面能准确说出父亲的心理活动做好铺垫。结果学生读了很多遍,仍然没有达到我预设的那种情感氛围,于是,我便自作主张地范读了第一个句子,我认为这个句子最能表现松鼠绝境中求生的欲望,既然是求生,就应该读出松鼠的挣扎,松鼠的抗拒。因此,我读得有些声嘶力竭,并引导学生也像我这样来读一读。其实,课后想来,新课标本来就提倡阅读个性化,学生对松鼠绝境中求生的理解可能会有自己独特的体验,或许一些学生会认为这个句子应读出松鼠诚肯的乞求,读得可怜巴巴而又低声下气。我不应该在此环节范读,应让学生读出松鼠不同的求生语气,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

(3)教师的语言不够精炼

在整堂课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虽然得到了发挥,然而教师的语言不够精炼,有些地方显得重复而罗嗦。例如:在学完逮松鼠部分之后,我说:“唉,父亲逮只松鼠可真不容易呀!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累得瘫倒在地上,可是又起来继续抓,最后终于用网袋网住了一只,估计是我,早就累趴下了,真是太不容易了,太不容易了!”其实,我可以直接说:“父亲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网住了一只松鼠,真是太不容易了!”

3、再教设计

俗话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善教者难避其失,只有如实记下失误点,然后进行分析研究,进行再教设计,就能使教学“长善而救其失。”

如果让我再讲这篇课文,我会改正之前的失误,在突破教学难点的句子上,不再范读,尽量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多抽学生朗读,读之后让他们说出为什么用这样的语气读,从他们自己的理解入手,对松鼠绝境求生的感悟或许会丰富得多。在对父亲与松鼠对视的句子以及父亲、咬牙放松鼠的句子,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朗读、深思、畅谈、批注、汇报交流。我想那样的效果应该比这一次的好很多。

第四篇:教学那只松鼠后反思

《那只松鼠》文章故事性强,语言平实,其中洋溢着浓浓的真情令人感动,教学那只松鼠后反思。在教学本课时,根据四年级学生特点,让学生通过读去领悟、体验、揣摩、发现课文的真谛,体味真挚的情感。同时训练学生说和写的能力。

例如,教学松鼠那极其古怪的目光时,想象补白的对话设计:如果你就是那只躺在网袋里一动不动的小松鼠,你可能再也回不了家了,再也见不到自己的妈妈了,再也不能和自己的小伙伴一起玩儿了,教学反思《教学那只松鼠后反思》。你想说些什么?学生各抒己见,课堂交流活跃,培养了学生“说”的能力。

我想,小学语文课,不仅要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也应该落实工具性的作用,只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协调统一,才会凸显出语文课的味道来。本课的教学设计理念就是:为学生留下情感体验的同时,也要留下学习方法,留下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所以教学设计中,交代倒叙的写作方法,并且是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理解如何应用这些方法去“写”,这也便是“授人以渔”。课后我安排学生用这种方法写一篇日记,这样做到了读写结合,是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一次成功范例。

第五篇:那只松鼠

《那只松鼠》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阅读感受小松鼠的活泼可爱。

过程与方法:

抓文中关键词句感受松鼠的活泼伶俐、可爱至极,揣摩人物情感变化,体会作者对松鼠的爱。

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让学生认识到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要与动物和谐相处。

重点难点:

体会松鼠被逮着前后的变化,从中理解作者逮、放松鼠的原因。这既是本课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视频引入,激发兴趣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板书课题)13.《那只松鼠》,杨老师已经把那只松鼠请进了课堂。请看:(播放课件)这是一只怎样的松鼠啊?你喜欢它吗?就在这只松鼠身上发生了一个故事。(通过视频导入,极大地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课件里那只可爱、调皮的小松鼠,激发了每个孩子的喜爱之情,从而为下文作者为什么逮住小松鼠做了情感铺垫。)

二、回顾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课文,谁来跟老师说说,作者和松鼠之间到底发生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作者看到一只可爱的小松鼠并逮住了它,可最后又把它放了。)

刚才那只活泼可爱的小松鼠我们都很喜欢。作者喜欢吗?那他逮住了为什么又要把它给放了呢?写作者放松鼠的是哪一个自然段?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件出示第七自然段)

你觉得作者舍得那只松鼠吗?从哪里可以体会出来?(词语“长叹一声”和句子“渐渐隐没在密林深处”)谁能再读一遍,把作者的不舍给表现出来。

(在理解“长叹一声”这个词语时,直接请学生表演一下,这一表演很自然地就把那种不舍情绪给带出来了,在这个基础上读课文就很容易了。)

三、精读课文,抓关键词句,揣摩作者心理

1.学习第四自然段体会作者为什么逮住小松鼠,指导朗读。作者舍不得放松鼠,说明他非常喜欢,非常爱松鼠。那在作者眼里,这只松鼠是什么样的?哪一个自然段重点对松鼠进行了描写?请你们把描写松鼠的语句画出来,并好好读读。(出示第四自然段)a.找句子,抓关键词句,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松鼠的活泼可爱。

b.多种方式朗读,体会作者的感受。

(在这一环节,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描写松鼠活泼伶俐、可爱至极的词句。通过让他们对一些关键词语的表演,如“嗖的一下”,“蹑手蹑脚”等,再结合那段松鼠活泼的视频,是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再来读松鼠语句时学生很容易就产生了喜爱之情,有了这种感情基础,对于后来学到文章高潮处,学生也能理解体会到作者那种复杂的心情。此时,情智得到了统一,学生的语感也水到渠成,对文本的感悟也十分到位。不过个别学生好像有点害羞,边朗读边表演,表现得还不是很好,另外,齐读这段时整体感觉语速稍慢了点,如果节奏再快一点就更能体会到小松鼠的可爱灵巧了。)

2.创设情境,学习五、六自然段,走进人物内心,体会作者为什么放了松鼠。

多可爱的小松鼠啊,说句心里话,要是真有这么一只既活泼可爱又调皮机灵的小松鼠让你带回家当宠物好好爱,好好养,是多么开心的一件事情啊!作者好不容易捉到了松鼠,把它放在网袋里,刚开始,他的心情怎样呢?可就在开心的一刹那,他看到了什么?怎样个极其古怪法?

(课件出示网中的小松鼠图片)如果你就是这只松鼠,这只被网住了,一动不动,再也回不了家,再也见不到爸爸妈妈,再也不能和小伙伴们一起玩了的小松鼠,此时,你的目光想要告诉我们什么?你会对作者说什么?

a.学习第五自然段,体会小松鼠的内心。b.多种方式指导朗读第五自然段。

(那张小松鼠被网的图片一出示,再加上老师在音乐中动情地讲述,让每一位孩子的心中都有一种莫名的酸楚,从而很自然地走进了小松鼠的内心世界。然后让学生站在松鼠的立场,把松鼠的这种古怪的眼光转化为语言。问题一出,孩子们很踊跃,小手举了起来。“求求你,放了我吧,我想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唉,我再也不能和小伙伴们一起玩了,呜呜!”“你算什么,如果不用网袋,你能拿我怎样?”“放我出去,放我出去!”学生畅所欲言之后,我让全班同学把这些话一齐说出来,让学生把心底最纯真的爱心呼唤出来。说完后,我便顺势引导,面对小松鼠这样的目光,“我”会怎么做呢?为下文的学习打好感情基础。)

正是这样的目光打动了我的心,更震撼了作者的心灵。他有怎样的反应呢?(出示第六自然段)

c.学习第六自然段,体会作者的内心。d.多种方式指导朗读第六自然段。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而朗读正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手段。老师的示范,情境的创设,略带伤感的音乐,再加上老师优美感人的讲述,学生的朗读很到位。)

四、拓展空间,升华情感 1.作者最后有没有读懂松鼠的目光呢?所以他最后做了一个怎样的举动?

2.作者因为喜欢小松鼠,爱小松鼠,所以逮住了它。现在他把小松鼠给放了,你们觉得他还喜欢小松鼠,还爱这只小松鼠吗?这两种爱有什么不同呢?

(对于小学生来说,要理解自私的爱和博大的爱,要理解作者的这种仁爱博爱之心,本来有一定难度,但正是因为前面通过抓关键词句,通过朗读等体验了小松鼠和作者各自的内心,所以孩子的理解水到渠成。)

3.(课件出示小松鼠回归大自然的图片)欢送小松鼠回家。“小俘虏”又重新变回了“小精灵”,作者想念它吗?读第八自然段,你就是那只回家后的小松鼠,你是想作者、是恨他还是会感激他呢?

4.假如作者没有放那只小松鼠,又会发生什么事呢?请你想象一下,写一个小片段。

(设计这样一些富有拓展性的问题,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一样得到了升华。)

五、总结

动物是人类最好的朋友,人类也应该成为动物最可信赖的伙伴。现在的人们已经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以我国为例,现在我们已建立了2531个动物保护区。在这里(播放课件)熊猫可以悠闲地吃竹子,马儿能够快活地奔跑,犀牛可以惬意地散步。我们相信,只要人和动物和谐相处,我们一定会共同拥有幸福的家园!

教学反思:

《那只松鼠》是湘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是以仁爱之心为主题,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自然,关爱动物,懂得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教学时应通过朗读体会松鼠的可爱,同时侧重于抓住文中关键词句揣摩人物的情感变化。明白作者逮、放松鼠的原因都是出于对松鼠的爱,但这两种爱是截然不同的,一种是自私的爱,一种是博大的爱。

本课教学我充分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实现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表现在本课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通过做动作、看视频、抓住关键词句品读感悟,拓展延伸等方式教给学生学会理解词语、品悟文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人文性是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感悟,而文本感悟离不开有效的读书。本课我通过创设情境、配乐朗读、换位思考、生生合作读、师生合作读等方式引导学生一次次走进文本,使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去体验松鼠和作者的内心,与之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较为主动,发言比较踊跃,尤其是在理解松鼠的目光,体验松鼠的内心以及揣摩人物的情感变化等,我觉得较为成功。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对第四自然段表现松鼠活泼伶俐、可爱至极的朗读指导还不是很到位。齐读这一段时,语速稍慢了点,未能充分体现出松鼠的活泼、灵巧,在动作表演时也不太积极。另外,由于时间关系,课后拓展的小练笔也没能在课堂上完成。

每当一堂课结束后都会感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这些不足使我更加懂得了教学中不断研究不断进取的重要性。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