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湘江北去》影视感想[5篇]

《湘江北去》影视感想[5篇]



第一篇:《湘江北去》影视感想

《湘江北去》观后感

大片之所以称为大片,是因为它们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震撼性,我不擅长分析影视的审美艺术,所以我只能说说震撼性,尤其是我观看这些影片过程中的感觉以及它们使我引起的思考。我斗胆来说说《湘江北去》。很多同学都说这是一部红色影片,但我在看这部电影过程中除了感受到它与革命的链接,我更多的是被人物角色所感染,事后我躺在床上想了好几次,我终于想出来该用什么词来形容他它----励志。

《湘江北去》既是宣传中国革命的红色影片又是一部励志影视。电影以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前期为背景,描写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批湖湘青年,如何将个人理想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结合,从而实现自我价值和梦想的故事。这部电影的目的在现代而言,一方面追忆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宣传革命精神,缅怀先辈;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加以结合,激励和启迪当代年轻人为国家现代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而奋斗。

20世纪十年初的中国已被西方列强瓜分殆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上四分五裂,主权丧失,西方国家分块占领划分势力范围,国内军阀割据混战;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已经瓦解,中国卷入资本主义市场,称为资本主义原料产地和倾销市场,经济命脉也被外国掌握。一个朝代或是一个国家,无论统治者们所进行的战争正义与否,根本上受苦受难的还是人民大众。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人民流离失所,生命得不到保障。影片一开头就以毛泽东在学校当教员为首幕,通过学生若贤的遭遇,用间接手段表现中国人的性命被无情的践踏。一条生命只值10块大洋!毛泽东义愤填膺,他渴望中国人民中国孩子能够了解知道中国的现状,他希望通过作为一个好的教员,通过自己有限的知识鼓舞、激励中国人民为国家民族独立而战斗。他不畏强暴、无所畏惧,尽管当时严禁反帝教育,尽管办报宣传革命鼓舞斗志遭打压制打击。毛泽东和他的同学有理想有热血有行动。他们相约留学法国,所以冒着张敬尧盘点抓捕的危险,集体前往北京筹款,即使后来因此未能与母亲告别。坦白说,看到这,我流了泪,不为别的,就为中国千千万万个儿子,千千万万个母亲而哭。当时的我们,真的很难无助,没有条件没有环境,子欲养而亲不待,真真切切的感受到这中遗憾这种痛。我想了很多,很多如果,如果当时中国没有被侵略,如果当时中国独立发达,如果当时中国人民安逸幸福,如果……这一切就不会是那样子,不会有杀戮与战争,不会有悲伤和死亡。这只是当时情况的一个缩影,中国还有不可计数的人们在受苦受难,但当时没有主权就没有发言权也不会有地位,这就是为什么革命先辈不顾一切的要挽救民族危亡的原因。毛泽东有信仰有追求有远略。李大钊一把马克思主义引进中国,毛泽东从实际出发,分析中国当时的国情与现状,坚信只有马克思主义可以拯救中国。他遇事沉着冷静,应对事情有条有理又有力,鲁莽冲动的彭璜正好与毛泽东形成对比,更加衬托出毛泽东与众不同的气魄。他对知识如痴如醉的追求,对伟人陈独秀李大钊的崇高敬仰,他为人处事的行为与方式,都为他日后成为中国革命领袖及其所需品质与修为暗埋伏笔。

如果从讨论情感上来说,深入我脑海的不可能是毛泽东、杨开慧之间纯真的爱情,说实话,一方面是因为我对爱情没啥好感动的,另一方面是因为这部影片中周冬雨饰演的杨开慧完全颠覆了一直以来我对杨开慧的印象。我印象里的杨开慧是一朵铿锵玫瑰啊,是不屈不挠的坚毅形象的啊,怎么会是软绵绵的呢?而且在周冬雨身上我丝毫感觉不到革命者的气息。难道说我不懂欣赏这种含蓄,隐而不露的人物?也是吧。恰恰相反的是,我对杨昌济、毛泽东师生之间温馨朴素的师生情感触颇深,毛泽东尊敬爱戴杨昌济,在重大事情上必找老师商量,遵从老师的指导;杨昌济关心教诲毛泽东,支持毛泽东作出的决定,在毛泽东迷惘的时候为他打气、指引,生活上待他如子。在当时的背景下,这人世间的温情是那样的给人安慰,让人相信世界还是充满温暖与希望的。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学风格,但每一位老师都应该被尊敬被爱戴,我真切希望每个学生都能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这让我想到自身,想到那些为我耗时费力的老师,我喜欢他们但我却从来没有说过,情感表达的滞后性让我在离开老师后很怀念他们。另外还有湖南第一师范、周南女中同学之间深厚的友情,新民学会、共产主义小组中志同道合的革命情谊等等都很不错。我从这些情感表现中得到放松、安慰,在适度情绪状态中认识历史,得到教育,激励。

从人物性格特点来说,毛泽东的激情热血都不在话下了,前面说了许多有关毛泽东的,这里就说说其他人的。先说那个挺漂亮挺富裕的陶斯咏小姐吧。我想表达我对他的感觉,可我文字有限,使用的这些词语让我自己也觉得不能准确的描述她当时给我的感觉。她这个人物刚出场的时候,我盯着她的脸看了好久,她表现出来的那种感觉,用去年流行的话来说是“淡定”,特别的淡定,不紊不乱的感觉。她善良,请自己的父亲支付学生家长性命的赔款却骗毛泽东说是矿上赔的;她重情重义,拿出自己攒了十几年的积蓄给朋友,在办报抨击军阀是与朋友同一战线;她有原则有信仰,得知毛泽东要走苏俄道路与自己所选的道路相异是,坚决离开。我一直记得她走时对毛泽东说的话:“润之,道不同不相为谋,但我们依然是朋友。”她说这句话的时候我很感动,我不明白为什么很多人一定要志同道合才能做朋友,我很同意她交友的方式,道路追求不同依然是可以做朋友的,我和很多朋友用我们的友情证明这个观点。陶斯咏,作为一名女性,确切的说是一名先进的知识女性,在当时中国传统男尊女卑观念反转的情况下,她本身就是证明在拯救国家救助人民中女性日益发挥重要作用。她集中国传统女性的柔美与新时代敢于表现敢于斗争刚强坚毅于一身,是这部影片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女角色。再来谈谈辜鸿铭吧。受当时蔡元培学术、教育兼容影响的结果,辜鸿铭进入北京大学教学,出场时以一个及其诙谐幽默的形象出现。我关注他是因为他是个博才多学的怪人,用时髦的词来形容他就是“奇葩”。看一下他的人生啊,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就是:生于东洋,学于西洋,婚于南洋。掌握12中语言,用外语反串训人不打岔,厉害!放到现在也是个奇人的。用第二个词来形容他,我个人认为“矛盾”一词再适合不过。他接受西方先进思想教育,但还是冥顽不化,比如死都不剪辫子;比如反对革命,称革命人士为暴匪;再比如明明不喜欢革命人士却愿意割手摁血印救人。这些跟现在称之为圆滑啊八面玲珑啊是完全不同的,他做事跟随自己的性格。这样一个怪人,有点可爱的味道,那也是中国人的自豪的。我做了一个假设,假如辜鸿铭完全西化或完全抵触,那会怎样?我想了想,如果这样,辜鸿铭这个名字就不会传播那么远那么久了。那个萧子升,看时她们呼叫起来是因为这个演员比较好看,我承认他还行,但我记住的是他留洋回来后与毛泽东脱离的画面。他倔强执着,而且这份执着是对于他的信仰,我理解。至于那个冲动鲁莽的彭璜和一生气就摔杯的陈独秀,我不太赞同他们行为处事方式,但无论怎么讲这都体现出这些不同寻常的人物其实都有平常人性情的一面,这些不好的发泄情绪的方式无损他们形象,反而使他们的形象更加真实可信。

电影不是为了看而拍,看而看,而是要回顾过去的光荣革命历史,即使那光荣夹杂着些许悲痛与辛酸电影之所以要看,是因为它对今天的青年一代具有重要的现实激励指导意义。新一代既可以通过电影了解本国历史又可以为自身将来投身国家建设做榜样。

第二篇:湘江北去

《湘江北去》观后感

《湘江北去》,这一熟悉的诗句,令我不禁浮现到一位雄才大略,充满理想的热血青年,在湘江之上遥望远方,一字一字感概万分的鸣颂这这句诗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1918年,中华大地军阀割据,乱象丛生,烽烟四起。毛泽东,萧子升,蔡和森等一帮湖南热血青年抱着救国救民的伟大抱负来到北京,筹备赴法勤工俭学。在老师杨昌济的介绍下,青年毛泽东得以来到北大图书馆担任临时助理管理员。在这里他认识了当时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人,第一次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极大的丰富了他的救国思想,为后来的一系列革命理论,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论持久战》等著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在北京的那段时间与杨昌济的女儿杨开慧渐生情愫,青年毛泽东放弃了赴法留学,表示要留下来,研究“中国的问题”。也许正是应为青年毛泽东没有赴法留学,否则谁会知道从法国回来的毛泽东会不会是一个无政府主义的信徒?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又会不会在当时出现?

回到长沙的毛泽东,正值“五四运动”爆发,湖南各界联合,形成声势浩大的爱国运动。毛泽东等以新民学会会员为中坚力量,创办了《湘江评论》,来声援北京的学生运动,推翻湖南军阀头子张敬尧的残暴统治。“趋张运动”虽取得了形式上的胜利,但毛泽东意识到,打倒了一个张敬尧,还会有李敬尧,王敬尧等等很多个军阀头子。毛泽东开始思考究竟救亡图存的到路在何方?在新名学会的会员当中也是“百家争鸣”,成员之间逐渐产生了裂变,倡导教育救国的陶斯咏觉得道不同不与之谋,选择了离开。从法国回来的萧子升开始信仰无政府主义。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和何叔衡选择了去上海参加“一大”。开始尝试借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试图在中国用马克思主义救国。

全篇始终以一群热血青年的救亡图存的爱国情怀为线索展开,穿插着人物之间的亲情,爱情,同窗情还有师生情。处处令人为之动容。

亲情:

看完影片后,与同学们交流,很多人都说看到毛泽东母亲去世之时,她未能亲眼看到自己的石三伢子回来那段场景时眼眶都湿润了。后来开天辟地的一代伟人一生中的另一个亲人离世,身为人子,却未能见到母亲最后一面,不论对谁而言,都将是终身的遗憾。他不是不想,而是有太多的事牵挂着他,为的是中华大地上千千万万像她母亲这样的受压迫的劳苦大众为的是祖**亲。

同窗情:

影片从头至尾都贯穿着忧伤的音乐,但也不乏喜剧性的场景。比如青年毛泽东和同窗们一起跳健身操,青年毛泽东教胡适在北大图书馆跳那段滑稽的健身操的情节。萧子升从法国留学回来,和毛泽东等一干人等见面后的喜悦之情那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至少在我看来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于是,萧子升跳起了那段健身操,随后毛泽东也开始和他一起跳,后来所有人都跳了起来,故友久别重逢的兴奋的喜悦溢于言表。

爱情:

有关毛泽东的一生的爱情,想来莫过于和杨开慧的初恋最刻骨铭心了。电影中的杨开慧单纯,直白,对爱情忠贞不渝。充满革命理想的毛泽东应该不仅仅是因为她的美貌和单纯而喜欢她,我想更多的应该是两人志同道合的革命理想,琴瑟和鸣,诗书传情的人生共鸣。

师生情:

青年毛泽东革命思想的成熟离不开杨昌济还有李大钊等人的关怀。尤其是杨昌济。我觉得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要不是杨昌济培养了一个如此出类拔萃的人中龙凤,中国的革命道路岂不会因为缺少了毛泽东而曲折很多?影片中,杨昌济说:“一个人要有自己信仰的主义,树立一种贯穿自己一生的思想。”“信仰的主义”,看在眼里,听在心里,当时就给了我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当今社会,有多少人还有自己的信仰?要是我们的民族,我们国家的公民都有信仰,还会有地沟油,毒奶粉,毒食品,毒胶囊等等的出现?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是司马迁的信仰;“一生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是陆游的信仰;“各出所学,各尽所知,是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是一代工程师詹天佑的信仰;“我有我的人格,良心,不是用钱能买的。我的音乐,要献给祖国,献给人民大众,为挽救民族危机服务。”是著名音乐家冼星海的信仰;虽然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是有国界的,“中国人搞出的理论首先要为中国人服务。”这是吴仲华的信仰。没有信仰的人,是没有追求,没有灵魂的人。

看完此片,我想对于大多数像我这样迷惘中的大学生都是一个很好的引导作用。因此这部片子,让我看到就断是令万众敬仰的,伟大的革命导师毛主席,他一路走来也并非是一帆风顺的。当时的他既不是一条小鱼,也不能算是一只雄鹰,就是一个硬着头皮去闯的热血青年。这与我们当代大学生很相似,心中有伟大的理想与抱负,却苦于不知如何去实现,去施展,只能在无数次的争辩与挫折失败中不断摸索着。如同和他圈子里的人一样,他在社会上仍无立足之地,是个持不同政见者,思想里充满了矛盾。因此我们也更应该正确的面对挫折与失败,因为前人的经验告诉我们,这些并不是我们通往正确道路上的绊脚石,而是指引我们通向正确道路的指向标。

此时,浮现在我闹脑海里的以不是一个青年的身影,而是千千万万中国有志青年的身影,他们鸣颂着:“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第三篇:湘江北去

《湘江北去》观后感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自动化1002班许雪娇 20100730228

有人说:它记录了中国从黑暗走向光明的艰辛历程。鞭辟入里。

怀着对革命领袖的无比崇敬,怀着对历经时代风雨和对穿越历史精神的怀念,我观看了这次学校组织看电影的活动中播放的第一部电影——《湘江北去》,心灵受到了很大的震撼。

《湘江北去》这部红色经典影片讲述了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及一批风华正茂的湖南热血青年抱着救国救民的理想去学习,探寻救国救民的历程,想给水深火热的中国指出一条光明之路。影片中除了描绘李大钊、陈独秀、胡适等老一批爱国志士,更注重于那群热血青年。它主要讲述了青年毛泽东从新文化运动后的1918年到1921年建党期间,放弃出国留学,在长沙与北京间辗转求学的成长经历。电影一开始时,首先出现的是一片红,昭示着当时社会的血腥与不堪,一帧帧的画面过后,屏幕开始依依不舍地黑暗起来,它没有过多的渲染,也不是那么的惊心动魄,却让心里五味杂陈。它主要是通过毛泽东这个角色来讲述中国革命的事迹。在那个被镇压的时代,有人因为反抗被抓,因为反抗而家破人亡,因为反抗而被陷污名,从而忍辱自杀,连军阀都在愚昧地为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而镇压红了眼,这个社会还有什么秩序、繁荣可言。此时的毛泽东正身处这种混乱不堪的社会之下。“做教员就是要为人师表,是表率的表,是思想和行为的表率。”在一个简陋的小学堂里,毛润之激动地为孩子们讲道:“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战争,就是要愈败愈战,为中国崛起而战。”影片的最初,以此幕情景为契机切入,引出了少年毛泽东的故事。为孩子们讲解的中国国情仍历历在耳,那些忧国忧民的箴言,那一双双渴求的双眼,“先生,我们何以救国家”是啊,我们何以保家卫国,我们的先辈们研究了一代又一代,竟被一小儿稚语塞的哑口无言。这样看来那些鲜血,那些牺牲到显得毫不足惜了!但又能怎么样呢?强大的封建势力,压的激进分子寸步难行,他们苦苦挣扎,却没有出路。庆幸的是中国还有救,孩子们还是那么勇敢。我感受最深的莫过于毛先生与那几个孩子之间的互动,他本是对中国教育心灰意冷的人,却被那几个孩子深深感动,不是没有挣扎过的,他胸口中怀揣的所谓“禁书”,终是抵不过内心对孩子的忧虑,对国家的责任。说实话,当我看到那位浑身素缟的孩子将地图藏进自己身上时,我有一瞬间的惊愕,不是没想过的,当东西被搜出来之后,那个孩子又会被怎么惩罚呢?他还那么小,家中的亲人又去世,那个小小的身板,怎么可以承受的下这么多的苦难,只因为他处在那样一个时期?他相信自己的老师,他们的眼里有些希望和不灭的挣扎,那是新中国未来的灯火,为了更好的将来他们不放弃一切的希望。他们努力奋斗下去,不论自己的力量有多么微小!反观我们,生活在他们无法想象的年代,拥有他们无法想象的一切。明亮的教室没有改变什么,先进的设备也没有改变什么,甚至,我们更差了!后来润之乘船去武汉,为赴法留学之事北上,并探望恩师杨昌济,临走前,孩子们都奔来为这位仅当了两个月零七天的教员送行。怀揣着救国为民的热切希望,润之一行人来到了北京。放弃了出国留学,却因此留在了北大,因此结识了李大钊、陈独秀,因此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很快,他的思想上升到了一个新天地,他不去法国发展自己的学问,却发誓要研究“中国的问题”,五四爆发,全国震撼,他却联系新民学会会员,创立了《湘江评论》声援学生运动,不畏阻挠。

演员并不流利的湖南话,让我不觉有一种奇异的熟悉感,或许我们会对这奇怪的腔调进行调笑,但我们心中绝不会减少对伟人的崇敬之情,他们即使处在人生的最低端,也绝不会轻言放弃,他们不断用自己的力量,在小小的岗位上奋斗着,我看到那些活在语文课本中的大文豪们,放下了笔杆子,拿起了锄头,端起了铁钳,他们的身上穿的不是光鲜亮丽的长衫,而是破旧不堪的短褂;他们不在明亮的教室里谈天论地,却屈尊于火炉炼钢的煤灰中。但他们依然在战斗,依然不灭身体里沸腾的热血。其中有一段,润之与萧子升等人在雨中畅淋,何胡子有感而抒:“江江江,盖其有情既无情,风雨呼啸,直射湘江,闻墨四水,大陆龙蛇起,乾坤一少年,乡国骚扰尽,风雨送征船,世乱吾自治,为学志转坚,从师万里外,访友入文渊!”是的,他们依然在战斗。他们拥有最坚强的意志,怀揣最伟大的梦想,带着最科学的理论,他们怎么会,怎么可能不成功呢?

最让我感触的是湖南督军张敬尧倒行逆施,暴力镇压爱国民众的剧情。毛泽东联络了各级阶层,打出了“驱张”的旗帜。经过一系列的运动,最终结果是成功了,但也只是表面上罢了。毛泽东长叹一声,因为他知道,即使打退了张敬尧,也无法脱离在中国根植了几千年的独裁和专制政权下军政腐败、官僚混乱的现实根源,即使提出“湖南自治”,也同样无济于事。正是这个叹息,我深感毛泽东的无奈与惆怅,他想救国,却发现社会本质已经根深蒂固。更糟糕的是,倡导教育救国的陶斯咏选择离开,从法国回来的肖子升更加信仰无政府主义,激进的彭璜四处碰壁。后来第一次世界大战胜利了,然而一战的胜利,却未能让润之和各位革命有识之士舒展愁颜,中国的局情却是愈发复杂,不容人丝毫懈怠。面对种种困境,毛泽东义无反顾

影片最后是毛泽东踏上轮船赴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踏上了救国之路。电影没有和其他电影一样沦于说教,而是展现出老一辈革命家年轻时的热血和激扬,谋求个人价值的实现。通过这部影片,让我进一步了解了毛泽东同志年少时的故事。他的不畏强险、不惧阻挠和勇于思索,都给了我莫大的鼓励。我会满怀感激,为中国美好的明天而奋斗。

第四篇:观看《湘江北去》

《湘江北去》观后感

今天在学校党支部的组织下,我们观看了《湘江北去》,影片讲述时间是1918年,当时中华大地正饱经磨难,战后连连,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先进的知识分子刚刚接触马克思主义,新思想新文化在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中国社会艰难的传播。但是毛泽东、蔡和森、以及陈独秀、李大钊的一大批知识分子为了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不断的努力不断地与恶势力作斗争。最终在毛泽东等同志的艰辛努力下,共产党革命小组成立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越来越多的劳苦大众举起反抗的大旗,不再受压迫不再受军阀列强的欺凌。

从这部影片我们了解了我们的共产党成立是多么不容易,是多少有志热血青年的鲜血与付出。当时毛泽东、萧子升、蔡和森等一帮湖南热血青年抱着救国救民的理想,带着彷徨与苦闷、探索与追求以及对理想与信仰的坚定,一同来到北京,在北京他们见到了新思想的传播者陈独秀、李大钊和胡适等人,很快,他们的思想进入了一个更广阔的天地,他们每天都精神饱满、充满活力,为学习新思想、传播新思想、寻找新中国的出路而不断奋斗着。看到这里我被深深地感动了,他们都是一群普通的青年学生,但是不一样的是,他们心中装着受苦受难的黎明百姓,装着建设新中国的理想,他们最能体会底层的劳苦大众,他们要把他们从灾难中解救出来,他们要打倒那些黑暗残忍的剥削势力,还所有人一个和平幸福的生活。他们这群忧国忧民、胸怀天下的年轻人沿着湘江北上,最终走上了革命救国这条艰难的道路。再次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同时有力地论

证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点亮革命之火的必然性。

革命前辈们对真理和信仰的不懈和执着无不感动、震撼着我们,这些精神现在仍是当代青年需要努力学习的。是的,他们在战斗着。他们拥有最坚强的意志,怀揣最伟大的梦想,带着最科学的理论,他们怎么会,怎么可能不成功呢?一片湘江,浩浩汤汤,站在这样雄壮的景色面前,谁能无所动容,那些立在岸头,挥毫天下的诗人们,用鲜血和精神书写了这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长诗“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般豪情,这般大气,这群睥睨天下的文生,硬生生的打出了一条红色湘江路。

今天,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交到我们手中,站在新世纪的门槛,我们头顶着最蓝的天空,脚下踩着前辈们战斗过的热土,虽然我们没有亲眼见证新中国的成立,但是我们依然怀揣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富国强民的伟大理想。我们的思想是端正的,我们是有能力的,我们也是愿意付出的。我们要担负起中国的未来,让中国永远摆脱“被人耻笑”的岁月,让中国自强自立,让中华民族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青年的责任是重大的,我们实在是还有太多的路要走。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因为富强祖国需要先进的文化技术,我们辨明是非,提高自我,履行责任,修身养德,这也是学生不变的责任。我们要坚定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为早日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第五篇:《湘江北去》观后感

湘江北去观后感 冒着大雨,一大早的跑到校区时,全身已经湿透。。所以自然当时心情不是很好,也没了所谓的看电影的心情。何况我本不喜欢看历史片,但是《湘江北去》却依然以其所独特的韵味深深的吸引了我,不管是演员还是电影的内容本身都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这片子越来越有激情。我的思绪被电影情节所感染,似乎被带入到90年前,和先辈们共同热血沸腾。搞笑成分也些许,或许是因为在21世纪的我们无法真正体会到那个时代的理想和信仰的追求,而认为某些情节惹人笑。

影片《湘江北去》主要讲述了青年毛泽东从新文化运动后的1918年到1921年建党期间,从长沙与北京间辗转,求学,思变的成长经历。毛泽东以后的妻子杨开慧之父是毛泽东的老师,他有3个得意的门生蔡和森,萧子升和毛泽东,他推荐他们在新文化运动的思潮中赴北大求真知。毛泽东到北大认识了李大钊,陈独秀,胡适等中国思变的先驱者,毛泽东同志心怀国家与名族存亡,在北大他的思想进一步的得到了升华。一次大战结束后,中国举国欢腾,但是看得深远的毛泽东看到了国家并没有迎来真正的和平与希望。当时中国内外交困,内部军阀割据,外部列强强权,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丧权辱国的21条签订后,山东半岛归日本统治。但是人民对于长期的封建统治变的麻木不堪,他们得过且过,并不思进取。当时以北大为首的积极向上,思变的爱国青年按捺不住,他们抵制日货,上街游行,反对军阀政府的残酷统治。在1919年54运动爆发了,看着片中当时的国人努力抗争,思变猛进,我感到无比的震撼,54运动由学生发起,由工人扩大,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在这之后马克思主义也开始在中国传播,发展。青年毛泽东开始研究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并坚信中国可以效仿俄国10月革命的成功经验,用共产主义来救中国。影片最后毛泽东踏上轮船赴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踏上了救国之路。这是一条江和一个国家青春的记忆。一群将改变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视为己任的热血青年,一部关于对理想、信仰的追求与迷茫的青春励志片,一位被亿万人民神化了的伟人终于走下了神坛。就像我们身边的亲人和师长,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爱恨情仇,一切都是那么真实。一幅20世纪一二十年代的生活画面完整地展现在今人的面前。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15/1968544.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