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中庸》第8课时教案

《中庸》第8课时教案



第一篇:《中庸》第8课时教案

《中庸》第八课时教案

【教学内容】

《中庸》八章: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言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教学目标】

学习文句的朗读,熟读成诵,理解君子之道:牢牢抓住,不要放弃【教学重难点】

明白文句的道理, 熟读成诵.【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教材《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汇编第三册》.【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庸之道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吗?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幻灯出示,带拼音读)。

2、正音: 择乎、拳拳、服膺、弗;教师范读。

3、采用各种方式朗读。

三、整体认知

读了文句,你知道了什么?(指名汇报)

.四、理解文句

1、理解文句中的原意:

孔子说:“颜回就是这样一个人,他选择了中庸之道,得到了它的好处,就牢牢地把它放在心上,再也不让它失去。”

2、引导学生理解句子意思:

孔子有个非常得意的弟子颜回,下面是孔子称赞颜回的,你可以在孔子的著作里发现很多对颜回的称赞。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言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他说:颜回这个人非常有个性,颜回就是这样一个人,他选择了中庸之道,得到了他的好处,哪怕一点好处都牢牢放在心上,并一直坚持下去,不再让他消失,不再丢弃。孔子要说做事要从一而终,不能半途而废,不能五十步笑百步。有一句话叫“行百里者半九十”,你本来要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停下了,就相当于这件事完成了一半,你根本就没完成,哪怕走了九十九里,也是没完成,孔子在《中庸》里面除了讲谁做到了中庸,中庸是什么样的,中庸很难做以外,他还告诉你要坚持下去,后边孔子说“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就是说普通男女,以他们的智力,也可以了解、做到中庸,但是孔子紧跟着说:虽然他们能够做到,但做不到极致,也就是说你想做到中庸,很简单,想做到极致很难,就像佛家说的,想做到顿悟要有大智慧。

3、小组交流:说说自己对中庸之道的理解。

君子之道真正的意思是说,做事要从一而终,不能半途而废。

五、背诵原文

六、拓展

联系生活谈谈自己“得一善言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的做法。

【板书设计】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言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做事要从一而终,不能半途而废)

第二篇:《中庸》第33课时教案

《中庸》第三十三课时教案

【教材内容】

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也焉。虽有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也。

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征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熟读。背诵“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

2、理解意思,懂得“刚愎自用、独断专行,都是无知的表现。”

3、培养学生学而致用的精神。【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读好,读出古文的韵味。

难点: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文中的哲理和内涵,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会刚愎自用、独断专行。【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齐读《中庸》上一章节的内容,背诵重点句。

二、激趣导入

讲故事,讲述古代的秦始皇,因刚愎自用,独断独行,而毁国的故事。

三、读好文句

1、学生尝试去读。

2、听视频朗读,感受文言文的朗读韵味,注意正音。

3、分小组自由朗读。

4、逐个抽读,边纠正读音。

5、配乐,齐声朗读,注意节奏韵味。

四、读懂意思

1、逐句理解

[译文] 孔子说:愚昧的人喜欢刚愎自用,卑贱的人喜欢独断专行。生在现今,却要恢复古代制度,这样的人灾祸会落到他身上。不居天子之位,就不要议定礼制,不要创立制度,不要考订文字。如今天下已实现车轨统一、文字统一、伦理统一,这些都是由天子制定的。虽然有天子地位,但没有德行,是不敢制定礼乐制度的;虽然具有德行,但没有天子地位,也是不敢制定礼乐制度的。

孔子说,我讲夏代的礼制,由夏遗留下来的杞国不足为证;我学殷代的礼制,只有宋国一国还保留着,也不足为证。我学习周代的礼制,今天还通用着,所以我遵从周礼。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的理解。

五、明白道理

作者借用孔子的话,阐明一个道理:刚愎自用、独断专行,都是无知的表现,真正有知识的人不会这样做。他告诫人们,社会总是要进步的,不要留恋已经消亡的东西,不要试图恢复已被历史淘汰的事物,这样做没有任何意义,只能招致灾祸。

一个治国方略或一个学说的建立,要靠自身修养、靠吸取古人经验,最终还要靠百姓的检验。治国方略的制定人和学说的创立者,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广博的学识;否则,即使提出某种方略或学说,也是低劣的,不会对历史的进步产生积极影响。

六、学以致用

1、目前,正处在改革创新的年代。我们要记住古人的告诫,坚持与时俱进,支持改革创新,少一些不合适宜的怀旧情思,为促进历史进步做出应用的努力。作为一个学生,更应具有创新精神。

2、反思自己的行为。

3、积累:背诵重点句。

【板书设计】

中庸

刚愎自用、独断专行

无知也!

第三篇:《中庸》第15课时教案(本站推荐)

《中庸》第十五课时教案

【教学内容】

《中庸》P11: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子曰:“父母其顺矣乎!” 【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诵读文句,理解基本意思。

2.让学生知道行远自迩,登高自卑,并能诵读文句。【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句的意思,熟读成诵。【教材准备】

教学课件、教材《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汇编第三册》。【教学过程】

一、复习。

背诵《中庸》上一课“素位而行,安分守己”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件出示,带拼音读)2.老师范读。

3.正音:辟、迩、瑟、翕、帑、矣。4.采用各种方式朗读。(1)自由读;(2)指名读;(3)开火车接读;

(4)全班齐读;

三、理解含义

君子实行中庸之道,就像走远路一样,必定要从近处开始;就像登高山一样,必定要从低处起步。《诗经》说:“妻子儿女感情和睦,就像弹琴鼓瑟一样。兄弟关系融洽,和顺又快乐。使你的家庭美满,使你的妻儿幸福。”孔子赞叹说:“这样,父母也就称心如意了啊!”

四、整体感知

1.你从文句中明白了什么,说说自己的感悟? 2.汇报

如:它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首先必须有一个远大而确定的目标,但实际做起来,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几步一个台阶,不可操之过急。否则,欲速则不达,适得其反。要把远大的目标和务实的行动结合起来,循序渐进,切忌好高骛远。

如:一切从自己做起,从自己身边切近的地方做起。要在天下实行中庸之道,首先得和顺自己的家庭。

„„

3.说说有关的名句

如:老子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4.结合经典,谈谈自己在生活中应怎样做。

五、再读文句

1.接龙读。男生读一句,女生接一句。2.四人小组赛读。3.师生对读。

4.吟诵读。

六、熟读成诵

1.自由背诵。自己背或和同桌一起背。

2.小组背。3.男女赛背。4.全班试背。5.评比背诵能手。

七、小结:

纵观古今中外,大凡既有崇高理想,雄心壮志,又能扎扎实实,勤勤恳恳的人,最终都能名垂青史。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所以,我们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锲而不舍,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马克思的话更有说服力:“在科学的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请同学们回去好好的品味我们这节课的内容。

第四篇:《中庸》第30课时教案

《中庸》第三十课时教案

【教学内容】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5):其为物不贰(6),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7),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8)而不重,振(9)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10)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11),货财殖焉。【教学目标】

1让学生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有感情地朗读《中庸》的第23章,做到读音准确,重音及停顿恰当。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4尝试背诵《中庸》的第23章。

5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让其深刻领悟“真诚是没有止息的”的人生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读、背诵原文,理解文中的主题思想。

难点:理解本节内容,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文中的哲理和内涵,并在生活中践行。【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回顾中庸第23章之一的内容及主题思想

二、诵读训练

古人说的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在诵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尝试读准节奏。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3、学生齐声诵读。

4、老师范读《中庸》第23章之二的内容(出示内容),在听的过程中要求同学们认真参照范读,感受其诵读的节奏、语速、停顿,并注意多音字的读音。

5、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诵读加以纠正。

6、男女生合作读。(男、女生每人一句)

三、看幻灯,理解文章内容。

四、学生一起诵读。

五、出示这一章所强调的教育思想。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六、默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1、进一步深化本节中心,理解中心句的意思:

天地的法则,简直可以用一个“诚”字来囊括:诚本身专一不二,所以生育万物多得不可估量。

七、学生齐读,并尝试背诵。

八、学以致用。联系生活,四人小组讨论

1、结合实际,学了《中庸》这一章,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

2、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九、小结

同学们刚才学得都很不错,希望同学们通过对《中庸》这一章的学习和感知,在以后能真诚待人。同学们,能做到吗?

十、课后作业:把你喜欢的句子摘抄在笔记本上。

板书:

天地的法则是:广博,深厚,高超,精明,悠久,长远。

第五篇:《中庸》第2课时教案

《中庸》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内容】

天命之谓性,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背诵主要句子。

2.借助译文,了解《中庸》第一章(中和是天下的根本)的大体内容,理解文中表达的思想。

3.感悟文中所讲的中和是天下的根本的道理。【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能背诵主要句子。

感悟文中所讲的中和是天下的根本,并能指导自己的行为。【学具、教具准备】

PPT、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听读

1、出示原文,教师范读。

天命之谓性,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1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2、学生听录音。

二、再次感知

1、请学生说说应该怎样去读?

2、分小组讨论后回答。

3、学生根据注音自由读。

4、指名学生诵读。

5、学生评议。

三、教师指导朗读

1、教师领读。

2、教师进行点拨(指出不足之处)。

3、同桌互读,纠正字音。

4、运用各种方式练读。(分组读、男女分读、齐读等。)

5、指名读。正音正字,指导语气停顿。

6、全班齐读。

四、检查朗读,感悟文意

1、指名朗读。

2、学生自由说理解。

3、小组讨论。

4、全班交流。

5、师出示译文并小结。

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6、通过读译文了解其内容,这段话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五、讨论交流,理解文意

1、小组讨论交流:说说这段话的意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全班交流。

六、总结背诵

熟读成诵,练习背出韵律、背出感情。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15/1950921.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