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班音乐活动《口哨与小狗》
大班音乐活动《口哨与小狗》
活动目标:
1、能倾听乐曲 ,理解乐曲所表现的内容,感受乐曲轻松、活泼的特点。
2、大胆想象并尝试用肢体动作、角色扮演等感应曲式。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音乐、动画片。
2、幼儿对音乐初步感知;能够模仿一些小动物的姿态、动作。活动重点:通过角色扮演感应曲式。
活动难点:大胆想象故事发展情节,结合音乐进行表演。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1、教师与幼儿听音乐进场,感受音乐轻松愉快的情绪。
2、刚才我们听到了一首乐曲,好听吗?你听完这首乐曲有什么感觉?刚才你们在乐曲中听到了什么声音?(轻松、愉快;有吹口哨的声音)
二、欣赏乐曲,感应曲式
1、完整欣赏音乐,感知乐曲内容。
引导语:猜一猜音乐中发生了什么事?他们在做什么?请你用动作来告诉我。(是发生在猫和老鼠之间的故事,开始的时候是一只小老鼠自己游戏。)
2、分段欣赏,感应曲式 ①欣赏、分析A段
这一段乐曲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谁来了?他/它在做什么? 引导语:原来是一只悠闲的小老鼠走来了,他吹着口哨。/原来一直正在吃东西的小老鼠,它的心情非常好。我们一起来模仿一下。
②欣赏、分析B段
接下来又发生什么事了?跟刚才那段音乐有什么不一样?猜一猜发生了什么事? 我们来一起做一下。用你的动作和表情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
引导语:原来一只猫看到了老鼠,它正偷偷的逼近老鼠,准备捉住它。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③欣赏、分析A’段 这段音乐带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你觉得发生了什么事?我们一起来表演一下。(老鼠并没有被猫捉住,于是很得意的又吹起口哨了)。
④欣赏、分析C段。
这一段音乐与上一段又有什么不一样了?原来这段音乐和第一段悠闲的小老鼠不一样,跟第二段猫来了也不同。你觉得现在故事中的角色又在做什么事?小动物会怎样玩?引导幼儿想象故事角色的各种动作,并鼓励幼儿模仿。(原来猫和老鼠成为了一对好朋友,它们一起散步做游戏,我们来尝试做一下。)
⑤欣赏、分析A”段
这段音乐又表达了怎样的情绪?为什么会有小狗的叫声了?请你来模仿一下?我们来学一学。(猫和老鼠里面的大狗出现了,它对着猫和老鼠大叫。)
3、完整表现乐曲 ①单人模仿
刚才我们分段把乐曲听了一遍,下面请小朋友跟着音乐一起来学一学乐曲里的角色吧。
关注点:幼儿是否能根据乐段的变化,变换角色。引导幼儿如何表现音乐中的角色。
②多人模仿
请幼儿分组分角色模仿音乐中的角色。关注幼儿是否能够商量、合作,并准确的合音乐表演。
三、歌曲简介
这首乐曲的名字叫《口哨与小狗》,作者是美国的作曲家普莱亚,他分别用轻快地三连音和口哨的声音表现小狗主人欢快、高兴的心情,又用低音乐器演奏出雄壮有力的旋律来表现小狗的活动。
四、结束活动
老师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动画片,里面表现了一个小主人和他的小狗散步时的情景,我们来看一看好吗?下次活动的时候我们一起来模仿动画片里的人物好不好?
活动自然结束。
第二篇:口哨与小狗
中班奥尔夫音乐教案《口哨与小狗》
一、活动目标:
1、感受音乐的回旋曲式结构和热情欢快、诙谐风趣的情绪。
2、发展幼儿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表现能力。
3、能用故事和肢体动作表现音乐所表达的内容和情绪。
二、活动准备:音乐《口哨与小狗》、《小狗》、小狗手偶、呼啦圈或绳子围成的圆圈,摆放在地板上、律动《小狗》
三、活动过程:
(一)音乐呼啦圈
1、入场舞。
幼儿排成一纵队,师播放音乐《小狗》,带着幼儿随音乐律动入场。
2、情境导入。
师:“刚才老师和小朋友们一起做律动的音乐里有什么小动物呢?”出示小狗手偶,请小朋友们用完整的句子描述小狗长得什么样子,想一想它最喜欢做什么事情。
(二)音乐游戏盒
1、音乐欣赏。
(1)师“小狗今天给我们带来了一首好听的音乐,请小朋友仔细听一听音乐里有什么声音?发生了什么事情?”播放音乐,请幼儿欣赏。(2)师:“你听到音乐里边有什么声音?”——介绍音乐的名称、音乐里发生的事情。
2、出示故事图画,欣赏音乐。
(1)师出示4幅教具卡片,请幼儿依次观察、猜测、描述故事的内容。
(2)播放音乐,请幼儿一边欣赏音乐一边听教师讲述音乐里发生的故事。
3、肢体表现音乐。
(1)播放音乐《口哨与小狗》,引导幼儿根据刚才讲述的故事情节用不同的肢体动作表现音乐的结构和内容。
(2)师鼓励幼儿大胆模仿小狗的各种动作和行为,大胆表现音乐。
4、音乐游戏。
(1)师将呼啦圈放在地上,讲解音乐游戏的规则。请幼儿自由站在室内,听到音乐时,请幼儿跟随教师按段落旋律做各种肢体动作,当听到最后结尾中三声狗叫时,请幼儿迅速找一个呼啦圈跳进去站好。
(2)播放音乐《口哨与小狗》,师组织幼儿参与音乐游戏活动。
5、活动结束。
第三篇:口哨与小狗
口哨与小狗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有一个调皮的口哨,趁主人不注意,一溜烟地跑出了家门。
当它走在大街上,遇见一只穿着白色大衣的小狗,小狗说:“你是谁呀?赶挡住我的路,闪开!要是不走,我就吃了你!”口哨不慌不忙地自我介绍:“我是口哨,我能吹出各种美妙的声音。”小狗说:“要是你能吹出一首美妙的乐曲,我就让你走过去。”于是,口哨真的吹了一首乐曲。“叮叮咚!叮叮咚!叮咚!”可是,小狗不满意地说:“不行!不行!下一首。”就这样,口哨连续吹了4首好听的曲子。“哗啦啦!啦啦!啦啦!”、“沙沙沙!沙沙!沙!沙沙!”、“轰隆隆!隆隆!”、“嘀嘀嘀嘀嗒!嘀嘀嘀嘀嗒!”小狗还是不满意,口哨为了安全地从小狗身边走过,继续吹第5首曲子。“叮叮当!叮叮当!„„”小狗听着听着就耷拉下了脑袋,趴在了地上。口哨想:看来我吹的曲子真是动听呀!连小狗都做美梦了,要是再这么吹下去,我都累死了,我还是赶快走了吧!于是口哨悄悄地溜走了。当那只小狗从美梦中醒来时,发现口哨不见了,到处乱找,都没找到。因为口哨已经跑回了家。调皮的口哨再也不敢悄悄地出去了。
第四篇:小学音乐《口哨与小狗》教案
小学音乐《口哨与小狗》教案
一、教材
首先我想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口哨与小狗》是选自人音版音乐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一课。这是一节欣赏课,通过听赏音乐作品,感受音乐旋律,运用动作理解作品分段等知识,学生能够领会小动物和人类是好朋友,要善待小动物。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的同时扩充了知识储备,提高了自身的音乐审美能力,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和继续了解与探究音乐。
二、学情
作为一名教师不但要对教材有所了解,还要对学生的情况要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对学生的情况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小学阶段的孩子对自然界和生活中的音乐感到好奇有趣,能用自己的声音进行模仿,能听辨不同情绪的音乐,学生乐于并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能积极的参与课堂活动中。但是由于存在着个体差异,所以在教学中就要求要因材施教,对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我会指导他们进行多种形式的练习,对能力稍弱的学生需要多鼓励、多引导,评价标准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三、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以及知识与技能这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因此我设计的三维目标如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聆听《口哨与小狗》,发挥想象力,感受音乐欢乐的旋律,体会小主人吹着口哨,和心爱的小狗在林荫道上散步的情景。
过程与方法:通过身体律动、模仿声音、小组表演、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表现力和感受力。
知识与技能:熟悉音乐作品的旋律,能用动作来表现自己对音乐作品的内心感受。
四、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学会认真聆听音乐,感受音乐带来的快乐。难点是能用动作来表现自己对音乐作品的内心感受。
五、教学方法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堂课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分以下两点。
.教法:讲授法、创设情境法、直观演示法。
2.学法:视听结合法、表演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用具
为了辅助课堂更好的展开,我采用以下的教学用具:钢琴、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思考的,总的设计思路分为五个环节:新课导入——初步感知——探究学习——扩展延伸/巩固提升——小结作业。下面,我将分别来介绍这五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新课导入
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营造浓郁的音乐课堂氛围。
上课伊始,我会用师生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谈论家中宠物趣事,学生自由发言,我创设情境,课堂上来了一个小朋友和他的宠物,顺势导入本课《口哨与小狗》。
这样设计,既锻炼了他们的自主思考的能力,又将课堂思路引领到了本节课的授课内容中,从课下到课上形成了一个自然地、生动的过渡。
第二个环节是初步感知
初步感知这一环节是本节课新课讲授的第一个环节,我会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展开教学。
在这一环节,我会为同学们完整的播放一遍乐曲《口哨与小狗》,学生可用手轻轻打拍,随意身体律动,感受音乐带来的韵律。然后再次播放音乐,并提出问题:你觉得乐曲中都有谁?学生找出答案并模仿叫声和口哨,辅助学生从宏观角度来整体的了解乐曲。
通过这样直观感知的方式,同学能够捕捉到最表面一层的音乐信息,充分发挥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为接下来的探究学习做了良好的准备。
第三个环节是分段赏析
新课标指感受与欣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为了使学生能主动的参与互动教学并能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
我采用生动巧妙的启发式教学,请同学们参与身体律动小游戏,乐曲中的口哨声出现的时候请女同学随着音乐踏步,没有口哨时请男孩子随着音乐踏步,通过相同的动作可以把乐曲分为三个部分。通过反复聆听作品,并运用图形、动作等方式表现乐曲的分段。第一段的主旋律共重复了两次,两次分别用2个三角形表示,两段中间是用一个口哨吹的长音连接起来的,用伸懒腰的动作手势来表示一下。第二段里面也有重复的乐句,教师引导学生尝试自己用相同动作表示重复部分。聆听第三乐段,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第一段,自己尝试第三段的动作。
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理清学习思路,更全面地掌握新知,同时学生还可以主动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对于学生丰富音乐感觉、提高音乐表现力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个环节是拓展延伸
为了更好地巩固已经掌握的新知,对音乐作品有更全面的把握和体会,我会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采用编故事加角色扮演的方式来对本课进行巩固,随后我还会请同学们在小组之间进行自由的展示,最终选取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展开讨论。
这样做既能够对新学习的音乐作品进行巩固,同时又可以让同学们充分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巩固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有所加深,又提高了音乐欣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
第五个环节是小结作业
好的结尾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课堂小结时我会和同学们一同总结音乐作品所传达的热爱小动物的精神内涵。在作业的设置上,我会请同学们课下思考如何介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
第五篇:一年级音乐教案上册《口哨与小狗》
第一课《口哨与小狗》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律动启发学生感受乐曲的三段体形式,认识并理解图形谱。
2、通过欣赏乐曲《口哨与小狗》,体会乐曲的情绪——欢快活泼,并能用语言、动作等表达对歌曲的感受。
3、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谐的人际关系,使学生对音乐课和老师多一份亲切感。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渗入角色,去感受音乐的美,去体会乐曲的情绪,并能用语言、动作来表达对歌曲的感受。
教学难点
通过聆听乐曲,感受乐曲的三段体形式,并且能够听辨乐段中相同的乐句。能看懂并理解简单的图形谱表示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设计
1.聆听乐曲《口哨与小狗》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想介绍一首乐曲给你们听听,听一下乐曲中都有谁? 2.播放乐曲《口哨与小狗》,学生可用手轻轻打拍。
问:谁听出来了?你听到了什么? 生:小狗、小鸟„„
3.小狗叫声部分:(1)师:听到了小狗的叫声,那小狗叫了几声呢?(3声)谁来模仿一下?谁能模仿得更像一些?(2)用节奏把小狗的叫声拍出来,然后配上狗叫声。4.吹口哨部分:
(1)师:除了小狗,还有什么声音? 生:小朋友吹口哨,小鸟。
(2)师:小鸟的叫声是用什么模仿出来的?(口哨)谁会吹口哨?(3)揭题:《口哨与小狗》 师:你们刚才听的这首曲子就是美国作曲家普莱亚专门为口哨谱曲的,名字就叫《口哨与小狗》。设计意图:通过初步聆听音乐作品,感受乐曲所表现的音乐形象。同时,对吹口哨这种表现形式产生兴趣,从而顺理成章揭示课题。
二、初听乐曲 1.小游戏。
师:老师请小朋友一起来做个游戏,愿意吗?请听好游戏的规则:(1)当听到乐曲中的口哨声出现的时候,请女同学随着音乐踏步;没有口哨时,请男孩子随着音乐踏步(2)乐曲中小鸟叫的地方做飞翔的动作,小狗叫的地方用手拍出节奏。2.播放乐曲,学生随音乐律动。
(1)师:刚才女同学走了几次呀?(2次)分别是哪两次?(第1和第3)男同学走了几次?(1次)是第几次?(第2次)
(2)师:这就说明这首乐曲可以分成三段,而且第一段和第三段的旋律是比较相似的,对吗?(3)师:你们听了两遍音乐之后,心情怎么样?(开心„„)你们都想到了什么?(„„)你们喜欢小动物吗?谁家养小狗?平时爱护它吗?我们应该把它当成自己的好朋友。设计意图:通过游戏的形式,趣味性的让学生听辨出乐曲的结构段落,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理解音乐、感受音乐,并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丰富审美情感。
三、分段聆听
1.第一乐段:
(1)师:这首乐曲共分3段,第一段的主旋律共重复了两次,老师用2个三角形表示,中间是用一个口哨吹的长音连接起来的。我们用手势来表示一下,看你们能否听出来。
(2)聆听乐曲,学生用手势来表示重复乐句。要求:请你们特别关注一下中间的长音,手势要表达清楚。
2.第二乐段:
(1)师:第二段里面也有重复的乐句,但老师不告诉你,请你们来听一下,准备好小手。
(2)播放第二乐段。
(3)师:重复几次呀?(4次)也用图形来表示,可以设计怎样的图形?(生:„„)老师设计了一个最简单的图形——竖线。3.第三乐段:
(1)师:第三段主旋律与第一段是相似的,那老师选择与第一乐段一样的图形,好吗?(2)师:接下去,是谁呀?(生:小鸟、小狗)小鸟的叫声可用什么样的图形或线条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