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舞蹈学校舞蹈教学大纲

舞蹈学校舞蹈教学大纲



第一篇:舞蹈学校舞蹈教学大纲

夏天少儿艺术团

----舞蹈教学大纲

教学目的: 幼儿期是人一生中心理、生理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开展舞蹈教育不仅可以发展幼儿身体的机能,陶冶幼儿性情和品德,而且可以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借助身体动作感受和表现音乐的能力。它能够让那些对舞蹈感兴趣的孩子了解舞蹈,感受舞蹈,受益舞蹈,跨越美育的门槛,增强智力。体质的发展,健美形体,能够在各种节日晚会中发挥特长,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以达到学有所用的目的。

教学介绍: 儿童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成长后的他们将是中华民族的建设与接班人。因此,我们应从孩子抓起,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全面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为培养祖国的合格人才打好基础。

幼儿舞蹈可以增强幼儿体质,促进其健康快乐的成长 学习幼儿舞蹈可以陶冶情操,促进幼儿良好性格的形成

幼儿舞蹈可以启迪智慧,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记忆力以及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并且当前学校教学改革要紧紧围绕素质教育来进行。实施素质教育就要求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备较高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还要具备劳动技能素质及艺术修养素质等。舞蹈是艺术教育的一部分,它是人类起源最早的艺术形式。它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他们的审美能力,而且还能健美学生的形体,有助于学生保持正确的姿态,精神饱满,逐渐养成一种习惯,既坐有坐相,站有站姿。

培训内容∶

舞蹈基本功 舞蹈素质课 舞蹈形体 舞蹈技巧课 基础律动、基础芭蕾、音舞组合 中国北京舞蹈学院考级 中华民族民间舞考级 表演课 成品舞蹈课。

1舞蹈基本功 压腿

这是舞蹈基础训练中最为基本的训练内容,分别为压前、旁、后腿。压腿的练习有助于打开学生腿部关节的韧带。压腿时要注意腿部关节的直立,脚背向外打开绷直,并保持上半身的直立。向下压至上半身和腿部之间的没有缝隙。个别学生韧带太紧,在压腿的过程中不要苛求一定要压下去,保持正确的姿态,日积月累就可以拉长韧带,达到要求。特别注意的是胯部要端正。压旁腿和后腿的时候学生最容易出胯和斜胯,需要及时矫正。在压旁腿时,同侧的手扶住把杆,另一只手臂紧贴在耳边,向腿上靠近并尽量向远处伸展,拉长旁腰。压后腿时,注意肩膀端平,颈部不要缩,撑住头部别掉下去,并向后伸展。伴奏带:选用比较强的音乐 压肩

这是打开肩部韧带的练习。压肩时,双手臂伸直放在把杆上。两腿之间的距离略等于肩宽。头部和脊柱都要放松,向下压时能够感觉到肩部韧带被拉长。伴奏带:中速,节奏舒缓2/4 推脚背组合

脚背的好坏因人而异,大部分取决于先天因素,但也不能忽视后天的训练。在训练之前,从脚尖到整个大脚背都要活动开;训练时,双手扶把杆,挺胸抬头、收腹提臀,双脚并拢站好,先从单脚背训练开始。双脚背练习亦同。年龄小的学生在做此类训练中,注意力不集中,易低头去看自己和他人的动作,在做推脚背时,双脚容易打开,脚背推不起来,需要时刻提醒和规范动作。

踢后退

双手扶把杆小八字部站好,膝盖都要绷直,头抬起来平视前方。在踢后退的过程中,上半身保持不动,不要侧身回头,胯不能松,脚背和膝盖都要绷直。切忌身体前倾。如果在反复强调,学生还是做不到位的情况下,可以先单一的联系控后腿即双手扶把杆,把一条腿向后抬起来,纠正学生的姿态,然后再过度到踢后退。劈腿跳

是为学习中间大跳做好准备的手扶把杆的跳跃组合.在做这一动作跳起来时要注意双脚同时一前一后打开.打开过程中,绷直脚背,伸直膝盖,跳跃越高,腿叉越开越好.着地时,双脚快速收拢,两脚并起来着地.大踢腿

是培养腿的力度和开度的训练.不论是前腿还是旁腿,都要保持上半身直立,中段夹紧,眼睛注视前方.踢腿的过程中,同样要注意脚背和膝盖的绷直.有许多学生在踢腿的时候,为了让腿部可以碰到身体,上半身极力向前够.这样做,颈部便往回缩,头向前探,双膝弯曲,非常难看.所以,在踢腿前要告诫她们,踢不高没有关系,最重要的是保持正确的姿态.在这一前提下,经过刻苦练习,腿会越踢越高,韧带越拉越长.在学生取得微小的进步时,要及时给予赞赏和鼓励.有些学生回家也经常自己练习,到课堂上教师可以明显的感到她的变化和提高,则更要适当的给予称赞,否则就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除了身体和腿要注意外,两只手臂也不能忽视.在踢腿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手臂端平,不能放松下来.下腰

年龄偏小的学生腰的柔韧性不错,但是手脚都没有力量,支撑不住身体,常常是用头顶住地面下腰.教师都要给学生以适当的帮助,保护她们,纠正下腰的姿态,告诉她们用力的部位和下腰法.双脚打开至肩宽,双臂向上伸直,五指打开,手心朝前.下腰时,上半身向后仰,头抬起来向后找自己的脚后跟,身体和手都向脚后跟靠齐并往里卷.下好以后,手臂和膝盖都尽力撑直,眼睛看脚后跟.对年龄偏大,有一定基础的学生,让她们做甩腰训练,加大训练强度.结束后注意做回腰练习:双脚并拢蹲下来,双手抱住双膝,头埋下来.教师顺着脊柱给学生做按摩,保护她们的脊柱不受到伤害.劈腿

有利于拉伸学生腿部韧带.在训练时,注意脚背不能松弛.我们可以按照这样的顺序训练: 左脚在前劈腿,双手抱住左脚,控1-2分钟,然后腿不动,身体向后仰.有基础的学生可以让右手撑住地面,左手抓住后腿控住.左脚在前的竖叉不动,身体向右转的同时变胯,变为横叉.双脚背不要趴倒在地面.上半身和脚背都要立起来然后上半身趴倒在地面,双手臂向前伸展.趴胯1-2分钟.横叉不动,再向右转,变为右脚在前 的竖叉.重复动作1

背肌 腰肌

在课程结束之前,让学生趴在地面,双手臂向前伸直,手脚同时抬起,用腰和腹部作为支撑点,做背肌训练.每组10-20个,一般一至两组即可.腰肌可2人一组做仰卧起坐20-30个。

2、素质训练

头部组合训练,肩部组合训练,腿部组合训练,腰部组合训练,脚部组合训练。每个组合可以有不同的组合方式,尽量做到元素的充分体现和锻炼。

教学重点:规范的动作,内在的气质,关节的灵活性,注重形体的修长塑造。教学难点:发力点的运用,防止发力点的运用错误,而产生与训练相反的效果。教学要求:了解动作元素,熟悉动作节奏,掌握动作发力点。能够在素质训练这一环节中,将身体得到应有的锻炼,可以跟随老师自由的完成教学内容,并能够独立完成组合。

把杆训练组合:

少儿舞蹈培训与专业舞蹈训练有很大区别。在做把杆上的动作组合时,不可能像专业学员那样的强度和难度。除非是经过若干年业余训练,自身条件可以达到专业水平了才有能力做到难度和强度并举的动作组合。少年儿童活泼好动,喜爱好玩有趣的动作,这就要求教师在编排这类把杆上的动作组合时,注意结构简单易学,学生有能力做到。好玩好学,自然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之在教学中不断给予学生以适当的鼓励和赞许,学生接受的就快。基本的把杆动作组合:

A(双手/单手)扶把,一位脚擦地组合 B(双手/单手)扶把,一位脚蹲组合 C(双手/单手)扶把,一位脚划圈组合 D 五位脚,单手扶把 小踢腿组合 E 五位脚,单手扶把 移重心组合 F(双手/单手)转腰组合

这些组合,适宜于少年儿童的身体素质和接受能力,随着学生各方面的不断进步,在此基础上加大难度,变换花样,达到舞蹈训练的要求。小跳组合:

训练学生的弹跳能力.可以由简单的一二五位小跳,发展到相互交叉的综合性复合型小跳.小跳过程中,双膝直立,双脚背向外推开.着地时,脚尖先落,落地要轻,上半身不能前后摇晃.落地半蹲,上半身绷紧向下,臀部夹紧.3,舞蹈技巧课

舞蹈技巧课可根据学生基本功情况对孩子采取有易到难 由浅入深的方法开设,大概可分为 前滚翻 后滚翻 前软翻 后软翻 倒立 前桥 后桥等 另外根据舞蹈需要学习其他跳,转技巧。

4:《中国北京舞蹈学院考级》

中国舞一级

1:走步 2:音乐反应曲一 3:音乐反应曲二 4:扩指 5:手臂动作 6:弯腰,转腰 7:前压腿 8:双吸腿 9:脚位:10:头的动作 11:摆臂 12蹦跳歩 13:平踏步 中国舞二级

1:走步和敬礼 2:音乐反应曲一 3:音乐反应曲二 4:手位 5:勾绷脚 6:含胸,展胸 7:提腰,松腰 8:旁开腿 9:推指,绕腕 10:头的动作 11:半蹲 12:蛙跳步 13:鸡走步 14:模仿与想象 中国舞三级

1:吸跳步和敬礼 2:音乐反应曲一 3:音乐反应曲二 4:波浪 5:弯腰 6:勾绷脚 7:吸伸腿 8:后吸腿 9:手位 10:松肩 11:半蹲 12:踮脚走 13:鸭走步 14:蹦跳歩 15:踏点步 16:模仿与想象 中国舞四级

1:单手位 2:波浪 3:压胯 4:勾绷脚 5:后抬腿 6:前抬腿 7:压腿 8:抱端腿 9:前踢腿 10:后踢腿 11:脚位 12:三拍舞步 13:二拍舞步 14:碎步 15:小跳 16:掰膀子 17:节拍练习2/4 18:藏族舞 19:东北秧歌 20:结束动作 中国舞五级

1:双手位 2:手,眼动作 3:勾绷脚 4:小弹腿 5:旁抬腿 6:后弯腰 7:压腿 8:后踢腿 9:前,旁大踢腿 10:脚位 11:半蹲 12:小跳

(一)13:二拍舞步 14:推指 15:波浪 16:点步转 17:节拍练习3/4 18:东北秧歌 19:藏族舞 20:结束动作 中国舞六级

1:波浪

(一)2:摊推手 3:弹腿 4:勾绷脚 5:压腿 6:环动 7:后弯腰,后踢腿 8:前,旁大踢腿 9:蹲 10:擦地 11:弯腰 12:三

拍舞步 13:女双手位 14:双脚转 15:波浪

(二)16:重拍练习17:小跳

(二)18:蒙古族舞 19:藏族舞 20:结束动作 中国舞七级

1:提,沉,含,仰 2:横移,转腰 3:勾绷脚 4:弹,撩腿 5:压腿 6:大环动 7:后弯腰,后踢腿 8:前,旁大踢腿 9:蹲 10:小抬,小踢腿 11:擦地 12:弯腰

(一)13:端,掖,吸腿 14:踮脚 15:二拍舞步 16:三拍舞步 17:弯腰

(二)18:晃手 19:小跳

(二)20:双脚转 21:云南花灯 22:藏族舞 23:结束动作 中国舞八级

1:提,沉,转腰 2:含,展横移 3:踢,撩腿 4:大环动 5:压,搬腿 6:大踢腿

(一)7:擦地 8:蹲 9:端,掖腿蹲 10:小踢,弹腿 11:大踢腿

(二)12:吸,伸腿 13:圆场 14:四拍舞步 15:盘手 16:弯腰 17:平转 18:小跳

(二)19:傣族舞 20:蒙古族舞 21:维吾尔族舞 22结束动作 中国舞九级

1:含仰,旁提 2:综合组合(二)3:小踢,弹腿 4:蹲,弯腰 5:舞姿

(一)6:大踢腿 7:弯腰 8:舞姿

(二)9:摇臂 10:平转 11:小,中跳 12:东北秧歌 13:朝鲜族舞 14:维吾尔族舞 15:东北秧歌16:结束动作 中国舞十级

1:冲靠,平圆 2:综合组合(一)3:综合组合(二)4:擦地 5:蹲,弯腰 6:舞姿

(一)7:小踢腿 8:圆场,花梆步 9:四拍舞步 10:弯腰 11:大踢腿 12:穿手 13:舞姿

(二)14:双脚小跳 15:平转 16:混合节拍反应一 17:舞姿小跳 18:云南花灯 19:朝鲜族舞 20:蒙古族舞 21:结束动作

5:《中华民族民间舞蹈考级》

A:藏族:踢踏组合,首先了解藏族舞蹈的风格特点,地理环境,踢踏舞的轻快节奏特点,然后学习手位,脚位,步伐,基本动律。最合学习综合组合。玄子组合,首先了解藏族舞蹈的风格特点,玄子舞蹈的抒情柔缓的旋律节奏,然后学习手位,脚位,步伐,基本动律。最后学习综合玄子舞蹈组合。

B:维吾尔族:赛乃姆。首先了解赛乃姆在维吾尔族中的意思及其风格特点,然后学习手位,脚位,步伐,基本动律。最后学习综合组合。

C:汉族:东北秧歌。首先了解东北地区的生活习惯,才能把握好东北秧歌的味道,及其道具的灵活运用,是学习东北秧歌的关键。然后学习手位,脚位,步伐,基本动律,最合学习有手绢技巧的组合。

D:蒙族:蒙族舞蹈中的太平鼓舞、盅碗舞、筷子舞都是技艺性很强的舞蹈。太平鼓舞多在丰年节日由妇女表演,分集体舞和单人舞两种表演形式。舞时,她们左手横握鼓柄,右手持一带穗木棍,边击边舞。身段动作一般比较夸张,基本舞姿多是以腰为轴心的仰俯、倾、侧,舞步奔放有力,富有弹性,杂有跳转等技巧,技艺娴熟者可同时舞耍四、五面鼓,在身体不同部位盘绕回旋,带有竞技色彩。盅碗舞,亦称“打盅子”。过去由男艺人表演,本世纪20年代以后,盅碗舞多由女子表演,动作舒展流畅,柔美端庄,高潮时多做“板腰”、“旋腰”等技巧,技艺高超者,还头顶燃灯起舞。筷子舞多于喜庆欢宴的场合由男子单人表演。舞者原地单手或双手握一把筷子,随着腿部韧性屈伸,身体的左右晃摆,快而碎地抖动双肩,两臂松弛流畅地用筷子击打手、腰、腿等各个部位。舞者时而转身打地,时而蹲跳打脚,由慢转快,最后在快速表演的高潮中结束。

E:朝鲜族舞:朝鲜族是从事水田种植的古老民族,其民间舞蹈具有农耕劳动的特征,它是在三韩及朝鲜半岛的传统农业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后又在中国东北地区的特定环境中,育成具有风韵典雅、含蓄等特色的舞蹈。朝鲜族舞蹈动作多为即兴性的。其特点是幅度大,表演者的内在情绪与动作和谐一致,长于表现潇洒、欢快的情绪。其伴奏音乐旋律优美,节奏多变。朝鲜族舞蹈的主要形式有农乐舞、假面舞、剑舞、长鼓舞、扁鼓舞、扇舞、拍打舞等。

教学重点:了解各民族地域风情及其差别,掌握各民族代表性动作。

教学难点:动作的协调性。身体的内在感觉,要注重面部的表情,眼神和头的配合要一致,以及手臂的连带关系与身体的协调。

教学要求:能够熟练自如的,表情丰富的表演各民族代表性舞蹈,并能够灵活运用的各个节目晚会中。6:成品舞蹈训练

除了学习本团比赛或汇报的创作节目 另外还要学习各项大赛中的成品获奖舞蹈,种类为 单 双 三 集体 舞。为各种大中小型演出和每年一届的《火红夏天》专场晚会准备。

教学课时分布:

每学期三十六次课时,每周两次课时由两个老师分别教课 每节课时90分钟

教学目标:

1.舞蹈是一项非常高雅优美的舞蹈,可以很好的培养孩子的气质与身段。2.中国舞蹈是以中华民族民间舞和中国古典舞为主,其表现形式多样风格迥异,内容丰富多彩,让孩子从小就了解民族异情,在多民族国家里感受不同美的教育。3.在千变万化的舞蹈中,可以锻炼孩子的脑部及身体协调能力。学习过程中随之的音乐感、节奏感、韵律的加强。通过艰苦的训练,孩子会懂得“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道理,坚持就会有美得回报,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4.儿童的注意力较短,容易注意力转移,特在教学中会有一些其他小细节的变动,这时期的儿童思维跳跃性较大,喜表现大的浮动好模仿,只要抓住孩子们的性格特点,因材施教使课堂氛围和学习的积极度提高。从而在师生同乐的教育中趣味无穷。

5.舞蹈教学是通过形式美和内容美来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他们对美的认识和追求的,可以说,舞蹈是小学生美育的一个组成部份。舞蹈首先是美的一种形式。它包括形象美、动作美、造型美、旋律美等,小学生通过这些美的感染,对美有了直观的初步印象,成为一个能够体验美的人。

汪良 2010年 10月8日

第二篇:舞蹈教学大纲

舞蹈教学大纲(中专)

一两年制4学期(理论加实践教学)

二、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任务和教学基本要求

1、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

舞蹈是一门专业技能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舞蹈教育和舞蹈表演专业舞蹈技能,掌握训练方法,提高舞蹈素养,毕业后能胜任舞蹈教学和舞蹈表演工作,成为合格的教师和舞蹈表演者。

2、教学任务: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具有适应舞蹈需要的正确身姿、完整、流畅、正确、优美地表演各种风格的舞蹈,掌握舞蹈的基本理论,具有创编幼儿舞蹈、组织幼儿舞蹈教学的能力。

3、教学基本要求

舞蹈技能是一门规范性、理论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中,应按照幼师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突出“三基”内容的教学,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全面掌握。融会贯通,达到培养目标所规定的要求。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关系

本课程应以舞蹈基本理论、舞蹈技能训练为基础,音乐教学法相配合。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建议:

1、教学方法:

本课程不是纯理论性课程。其核心是解决实践的问题。在教学中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工作的要求,加强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舞蹈素养。同时,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突出实践环节。提高感性认识。

2、教学形式:

为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教学形式以教师讲授、示范作为基础,同时,针对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进行小组教学和个别指导与之配合。

第一学期

Ⅰ、教学目的及教学要求:

通过本单元学习,要求初步掌握舞蹈的基本知识,具有正确的身体姿态,掌握舞蹈的基本舞步。动作有一定的力度和节奏感,舞蹈动作协调。

Ⅱ、学时安排 124学时

适用专业 民族民间舞 现代舞(爵士舞、街舞)

Ⅲ、教学内容:

一、理论课

1、掌握舞蹈的概念、种类,了解中国舞蹈发展简史。

2、了解舞台平面、空间、方位,懂得常用舞蹈术语,学会做舞蹈记录。

二、舞蹈的基本训练

1、学习中国古典舞基本手位、脚位。

2、进行不同节奏的脚位站立、脚腕训练、胯关节训练,腰的训练、胯的训练,压腿和跑腿训练,走跑跳训练,基本舞步训练,身段组合训练。

三、民族民间舞训练

1、理解藏族舞的风格和动作特点,学习弦子基本步、平步、靠步、撩步、拖步、退踏步、滴嗒步,以及常用手臂动作:撩袖、摆袖、晃袖、献哈达、敬礼。学会弦子组合1—2个,踢踏组合1—2个。

2学习基本步法、手位,进行组合训练3—4个。

四、现代舞的训练

(1)解放身体训练

(2)综合组合训练

(3)活动组合

(4)蹲训练

(5)擦地

第二学期 Ⅰ、教学目的及教学要求:

通过学习,要求了解舞蹈的基本内容。通过舞蹈技能训练,提高学生舞蹈的节奏感、韵律感、协调性和柔美度。

Ⅱ、学时安排:124学时

Ⅲ、教学内容:

1、把握基本功训练:勾绷脚、擦地、蹲、小踢脚,腰的训练、吸腿、大踢腱的节奏变化训练,训练学生的反应力、动作的灵敏性。

2、中间动作:大踢腿(前旁后)、基本姿态、舞姿训练。舞蹈技巧训练:身、跳、翻、转、大跳的训练。

3、身段组合训练和即兴表演训练

4、民族民间舞的训练

①俄罗斯民间舞的风格和特点:常用手位、脚位、基本舞步、平步、弹簧步、马步、小跑步、吸跳步、长跑步、踏步、进退马步、摇篮马步、滑紧马步。

②基本动作:提、压腕、手位1—8位训练。肩:硬肩、柔肩、耸肩、笑肩、碎抖肩、圆肩、颤肩、骑马手臂动作:勒马、扬鞭、加鞭、挥鞭。

③组合训练2—3个。

5、现代舞的训练

(1)地面训练

(2)滚地组合练习

(3)斜线流动练习

(4)步伐流动

(5)腰组合

第三学期

Ⅰ、教学目的及教学要求:

通过本单元学习,掌握舞蹈训练方法,学会民族民间舞和舞蹈表演,能注意手眼身法步的配合,具有一定的舞蹈智能及舞蹈鉴赏力。

Ⅱ、学时安排:124学时

Ⅲ、教学内容:

1、汉族民间舞

①了解东北秧歌的风格和动作特点

②舞蹈动作基本动律练习

③动律训练,单一动作训练,单臂花、双臂花、交替花、盖分花、蝴蝶花、展翅花、扬臂花、体花、碎浇花。

④基本舞步:秧歌后踢步、秧歌前踢步、垫步、墩步、踢毽步、十字步。

⑤组合训练2—3个。

2、维吾尔族民间舞

①简介维吾尔族民间舞的风格和动作特点

②舞蹈的基本动律练习

③常用手位1—7位

④基本舞步:横垫步、进退步、点步、三步一抬、错步

⑤讲解动作特点,并掌握方法,注意情绪配合

⑥组合练习2—3个

3、现代舞训练

(1)技巧组合训练

(2)小舞姿组合

(3)大舞姿组合

(4)跳跃组合

(5)综合表演组合

第四学期

Ⅰ、教学目的及教学要求:

通过本单元学习,了解舞蹈教学的基本内容和要求,能进行简单的舞蹈创编。了解舞蹈教学的内容和要求,掌握舞蹈的基本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的舞蹈教学能力表演能力。

Ⅱ、学时安排:124学时

Ⅲ、教学内容:

一、舞蹈的基本常识:掌握舞蹈教学法

二、舞蹈的创作编排和教学实力

1、掌握舞蹈的创作、编排原则和方法

2、会律动组合和韵律操的创编

3、学习歌表演、舞蹈创编的原则、方法,会创编歌表演和舞蹈。

4、学习情绪性舞蹈创编的方法,会创编情绪性舞蹈。

第三篇:舞蹈教学大纲(模版)

舞蹈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舞 蹈 总 学 时:176课时

一、教学目的、任务:

1.通过一年学习,应掌握较广泛的舞蹈知识并兼备音乐与舞蹈的艺术表现力。2.通过严格VI练,使学生具有较规范、扎实的基本功及技术技巧。

3.能够准确地讲解示范并具有答疑纠错的能力和因材施教组织实施教材的正确方法。

二、教学方法与要求:

指导思想和教学方法:

一、树立中国舞严谨、规范教学作风

二、外部动作与内在意识谐调统一,注重身、腰、首、腿、步伐手、眼、身法的巧妙配合。

三、准确地动作示范,清晰规范的语言表达。

四、因材施教、集体授课与个另辅导相结合。

五、制定教学计划,并根据教学对象及时进行调整

三、学习内容

一年级上学期: 地面训练

一、上肢训练:15课时

1.头部:前、后、左、右倾头、头颈的转动。2.肩部:压肩、环动、松肩、含胸、展胸、仰胸。3.腰部:弯腰、疗腰、涮腰。

二、下肢训练:15课时

1.脚踝部、勾脚、绷、拒脚、向内旋、向外族 2.腿膝部:吸伸、环动、踢、搬、控腿 3.够部:横叉、竖又、压又

三、训练要求:

主要解决柔韧性、软开度及身体各部分的灵活性。解放身体、提高身体素质,同时为把科和中间的训练做好最重要的准备。

扶把训练:

一、蹲:20课时

1.一、二、五位半蹲、全蹲、带半脚尖、压脚跟 2.踏步蹲与胸腰及前旁、压腰、组合 3.小涮腰、横拧组合

4.各民族舞姿组合:大掖步、卧点、扑步 5.丰富节奏。加强节奏变化

二、擦地:25课时 1.

一、五位、前旁后擦地 2.带勾、绷脚、及与半蹲组合 3.前后摆动并环动 4.与争位、转头、压脚组合 5.与五位并立转组合 6.丰富、加强节奏变化

三、小踢腿:20课时

l.

一、五位前、旁、后、小踢25度 2.带点地小踢腿 3.前后摆动、单腿变身 4.节奏处理、加强准度

四、单腿蹲:20课时 1.前、旁、后、带勾脚 2.单腿带端掖腿

3.带迈移、前旁后、摆动加半蹲 4.与单腿变身组合

五、腰20课时:

1.前后胸腰、前后、大腰 2.疗腰、大技步、卧点 3.双跪后腰、单腿后腰 4.大涮腰探海辗转 5.风火轮

六、控制:10课时

1.前、旁、后吸伸腿、半、全环动 2.立身射燕、大射燕、探海 3.搬前、旁、后腿

七、大踢腿:30课时 1.前穷、后大踢腿 2.前腿接后腿、后腿接前腿 3.旁腿接拔腿 4.踢腿接摆腿、接探海 5.旁腿接立身射燕 6.踢紫金冠 7.片蹁、盖腿

一年级下学期 中间训练

一、腰:20课时 1.单跪下腰、单腿后腰 2.慢、快涮腰 3.卧云 4.风火轮

二、大踢腿:15课时

1.原地、踢前、旁、尼腿、进行式 2.紫金冠

3.中速行踢前、旁腿 4.强调身法连接流畅

三、控制:20课时

1.前旁后,吸伸抬、半环动 2.大射燕、探海

3.加强流畅感及身韵的连接 四、五跳:30课时

1.一位、二位、变位跳、五位换脚跳 2.小射燕跳

3.变身跳250度腿探海跳

五、中跳:20课时 1.一、二、五位跳 2.变位跳、交叉跳

六、大跳:20课时 1.错步级跳、错步射燕 2.错步级跳、错步射燕 3.错步撩跃、错步凌空 4.变身跳 技术技巧:

一、转:20课时 1.平转2-3个 2.斜线平转:8个

二、翻身类:20课时

1.踏步翻身、正反、上步翻身 又点翻身3-5个

二年级上学期

技巧训练与调整:60课时

1,重点在老师要会技巧,言传身教和经验积累。

2,技巧的基础是练好倒立,而且开技巧前的起范儿很重要。

比如手是扩指手型,手的方向(打侧手翻指尖对旁,前桥指尖向前),在走技巧的过程中,每个技巧的发力点是哪里,身体的哪个部位发力,肌肉一定要收紧。可以让孩子们多做些腹背肌的练习……

单腿前桥和单腿后桥

3,教前桥,首先要解决倒立,下腰的基础问题。

先让学生练倒立,要求又轻又稳,崩腿崩脚尖,落到把杆上没有声音。倒立熟练之后在进行前桥的练习。手落地手直,脚落地脚直,注意协调的圆;放轻松。关键在腰和肩,手要具备基本的支撑能力,在操作的时候头看前面,别看地面,让孩子准备做倒立,老师在旁边,当孩子做动作的时候老师用手顶一下孩子的腰,让他知道什么地方用劲。

技巧主要是通过力度、幅度、速度来体现。我们要把情感与气韵融在一起,让动作的力度、幅度、速度都随感而变,顺情而化。加强力度,空中腿一定要180度 然后在脚准备掂地时拉肩 单脚掂地时要挑腰左脚最好是在腰起来后在放下!(这做单一的练习)熟练之后可串起来!

老师一定要保护好孩子,练习舞蹈一定要注意孩子的安全!教的多了,有了一定的经验就好了。

4,教侧翻时脚打直,注意最开始出去的是往你手的方向落地,空中整个身体要保持直立,臀部要收,低头。双手也要成一条直线。

不是往外甩开的,手脚要在一条线上;也就是脚要往内收,就是手的方向。

注意学生腿弯是因为心虚,或者习惯性弯腿等原因。先让孩子把侧手翻玩好。等手翻玩的直了顺了就能带上力量了,直接就告诉他们----蹬腿,摆腿,提腰,展手。

5,教古典舞中点翻身时 头保持一个点不动,侧腰和后腰要挑住。

这个不能放松。其实点翻就是从左边侧腰画个圈在回到左边侧腰的一个动作。只要你找到了腰的感觉。就会感觉很顺。如果越翻上身下的就越低,以致于感觉主力腿的压力重,转的很难受,找不到别人转的很顺的感觉是因为右边的侧腰和后胸腰没有用力。

幼儿舞蹈:100课时

各种不同风格组合与成品舞蹈5—7个

二年级下学期;藏族舞蹈40课时

蒙族舞蹈40课时

东北秧歌40课时

维族舞蹈40课时

备注: 教压腿时三种正确姿势(1).正压腿

面对一定高度的物体,比如高台、桌椅,双腿并拢站立,抬起左腿将脚跟放在肋木上,脚尖勾起,踝关节屈紧,两手扶在左腿膝盖上。两腿伸直,挺腰,同时一定要收髋,这是许多人没有注意到的地方,上体前屈,向前向下做振压腿的动作,逐渐加大力量,然后换腿做。根据柔韧性程度,可依次用肘部、前额甚至下颌去接触脚尖。

(2).侧压腿

身体侧对肋木等支撑物,右腿支撑,脚尖稍向外撇,左腿举起,脚跟放在肋木上,脚尖勾起,踝关节屈紧,右臂上举,左掌放在右胸前。两腿伸直,立腰,开髋,上体向左侧振压。髋部和腰部在这个练习中将得到锻炼。

做这个动作易出现两腿不直、身体向前弯曲。所以在练习中应注意,支撑腿的脚尖外展,被压腿尽量向身体正前顶髋,左臂向里掖肩,右臂向上举,向头后伸展。同时,将腿向肩后方振压。幅度逐渐加大,直到脚尖能接触到后脑勺。

(3).后压腿

背对肋木,并腿站立,两手叉腰或扶一定高度的物体。右腿支撑,左腿提起,脚背搁在肋木上,脚面绷直。上体后屈,并做振压动作。左右腿交替进行。髋部、腰部和颈部可以得到练习。

该动作要求双腿直膝,支撑脚要全脚着地,脚趾抓地,挺胸,展髋,腰后展。做这个练习时两腿容易弯曲,因此可请同伴帮忙顶起自己被压腿的膝盖,用一只手下压腰、髋,帮助把腰挺直。压腿的五大注意事项

压腿时为了避免拉伤或者跌倒,一定要注意以下5要:

(1).要稳------单腿站立时必须站稳,最好能有个扶手,避免摇晃失重跌倒;(2).要轻------压腿用力不能过猛,以免对腰腿肌肉骨骼造成损伤;(3).要缓------压腿的动作宜缓慢;(4).要短------每次3~5分钟即可; 舞蹈基训中有数学——没有音乐伴奏时,我们就用数数字来代替节奏;表明各种舞姿中抬腿的高度,我们运用了45°,90°等等数学用语……。

舞蹈基训中有物理——旋转时,势能转变为动能;跳跃时,人体在尽力克服地心吸力;抬腿时,身体各部分要保持平衡……。数学和物理都有定律,因而舞蹈基训也应有定律,现试举几例,不知可否成立。

△单腿舞姿,当主力腿向下运动时(或从半脚尖成全脚,或从直腿变半蹲),动力腿应往相反方向用力上抬,以保持舞姿的完整性。同理,单腿落地的中跳或大跳,当着地腿有韧性地下蹲时,做舞姿的腿应渐 渐向上,保持动作的延续性和轻快感。

△旋转动作,立劲是基础,转劲是动力。练习旋转,先要打好基础——立得住、立得直、立得稳,这样才能转得好、转得多、转得漂亮。

△旋转和跳跃,都要找身体——主要臀部以上的上身——向上的感觉,做到臀部上收,腰背上立,头部上钻。一个人大部分重量在上身,这一部分上去了,整个人就容易上去了。

△小跳靠脚背,小跳练脚背。小跳小巧玲珑,快速多变,主要靠双脚或单脚推地绷脚的力量来跳.速度愈快愈如此。通过小跳的练习,则可培养出离地即绷脚、绷脚落地的好习惯。

△中跳和大跳,要高中求远。有了高度,才能在空中形成舞姿,才能在空中完成动作的变化,才能给观众留下飞翔感。因此在中跳和大跳中,应首先想办法尽可能长时间地摆脱地球的吸力,至于远度,由于惯性的作用,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达到。在体育的田径运动中,跳远运动纪录是跳高纪录的三倍,就是最好的证 明。

舞蹈基训和一切事物一样,有一定的规律,如果我们把那些带有普遍性的规律都找出来,并应用于实践中,那末它对于我们的教学工作,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

第四篇:舞蹈教学大纲

舞蹈教学计划与大纲

《中华民族民间舞》是中国舞蹈教育的基础训练课之一,它和其它的舞蹈训练课共同承担着培养舞蹈艺术人才,传承中华民族先进文明的天职。

中国民间舞是民族舞学科学生的必修课程。通过八个民族十几种风格迥异舞种的学习,使学生在身体各部位表现力及舞蹈意识等方面得到有效的训练。

教学内容---

一年级第一学期

1藏 族

教学目的:通过对藏族舞蹈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藏族“坐懈胯”上松弛颤、摆、悠的动态、动律、动势特征,准确地把握藏族舞蹈的体态.韵律、节奏特点及肢体协调运用的能力。

重点:膝部或连续不断或小而快的颤动或屈伸。

难点:1.动作中保持提胯、拎腰、沉肩的基本体态;

2.膝关节颤动、屈伸时的柔韧和弹性

第一节 基本概念(一二节内容1——5周完成)

一 脚位:1双脚稍分开的正步位 2八字位 3丁字位 4靠步位 5踏步位

二 脚形 : 1绷脚 2勾脚

三 基本体态: 丁字步站好,双膝稍弯,靠重心脚懈胯,双手扶胯,上身松弛略向前倾,眼睛平视。

四 手臂形态: 手臂松弛,手指轻轻并拢,指尖下垂,要有长袖的感觉。

第二节 踢 踏

一 手的动作: 1交替划圆 2摆手

二 动律: 1“8”字晃动 2摆 3颤膝

三 步伐: 1 基本步(一 二 三)2退踏步 3连三步 4抬踏步 5嘀嗒步 6后退步(七点 连续)7摆步 8悠踢步 9胯悠步 10跳分步 11二三步

四 短句: 1开头步 2结束步 3悠踢步 4胯悠步 5跳分步

第三节 弦 子(6——10周完成)

一 动律 :1曲伸

二 步伐 :1靠步 2靠点步 1)靠点靠 2)靠点悠 3平步 4收步 5撩步 6三步一撩 7二步踏步 9刨步 10颤点步

第四节 组 合(11——15周完成)

一 踢踏舞部分: 1库玛拉组合 2恰地宫保组合 3青稞丰收组合 4快乐青年组合 二 弦子舞部分: 1尤子巴母组合 2牧羊女组合 3弦子组合 一年级第二学期

2东 北 秧 歌

教学目的:通过对东北秧歌舞蹈的学习,使学生掌掌握东北秧歌“稳中浪 稳中俏 稳中艮”的动律特征;准确地把握东北秧歌舞蹈的体态韵律、节奏特点及肢体协调运用的能力。

重点:要突出东北秧歌“稳中浪 浪中艮 艮中俏”的主体风格。

难点:“艮劲儿”步、上肢“扭”、手腕“花”的协调把握,以及“出脚急,落脚稳,慢移重心”的步伐要点,“点紧促,线延伸” “稳中浪 浪中艮 艮中俏”的节奏处理。

第一节 基本概念(一二三节内容1----3周完成)

一 脚位: 1正步位 2别步位 3大八字位

二 持巾法: 1攥手巾边 2满把攥巾

三 基本体态: 脚下正步位,重心略前倾,下颏微收,略含胸眼睛平视,双手叉腰。

第二节 基本动律 1前后动律 2上下动律 3划圆动律

第三节 稳相 1双叉腰 2双扣手 3双护头 4双护胸 5双推山 6单扶肘

第四节 步伐 1前踢步 2后踢步 3旁踢步4顿步 5双颤步 6走场步 7跳踢步 8抬提步第五节 手巾花

一 里外绕花 1单臂花 2双臂花 3交替花(大 小)4蝴蝶花 5小展翅6蚌壳花 7肩上花 8缠头花

二 片花 1里片花 2外片花 3小五花 4立片花

第六节 鼓(四五六节内容4----7周完成)

一 一至五鼓

二 鼓相 1顺风旗 2叉腰单推掌 3叉腰单托掌

第七节 组 合1动律组合 2双颤步组合 3顿步组合 4走场组合(8----10周完成)

3云 南 花 灯

教学目的:通过对云南花灯舞蹈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云南花灯中各种崴的动律、舞姿及扇花的配合训练,达胯、腰、肋三部的协调舞动,“以情带动”舞出南国女性内秀、淡雅、清秀的风格和恬静的心理特征,进而准确地把握云南花灯舞蹈的体态韵律、节奏特点及肢体协调运用的能力。

重点:要突出云南花灯“崴”的动律。

难点:胯、腰、肋三个部位在松弛的状态下,左右摇摆中兼上下的弧线运动。

第一节 基本概念(11----12周完成)

一 持扇法:指捏扇 2握扇 3五指夹扇 4扣扇

二 基本体态: 脚下正步位,面向一点,略含胸,双手下垂,自然立直。

三 脚位: 1正步位 2踏步位

四 基本动律 :1小崴动律 2正崴动律 3反崴动律

第二节 基本步伐(二三节内容13----15周完成)

一 小崴步

二 正崴步 1平崴步 2柔踩步

三 反崴步

四 跳踮步 1吸跳踮步 2撩跳踮步

五 小俏步

六 十字步 1小崴 2正崴 3反崴

第三节 基本扇花

一 团扇 1团扇放扇 2团扇别扇

二 握扇 1搬扇

三 扣扇 1推扇 2提撩扇 3耳旁绕花

四 摆扇 五 扛扇

第四节 基本动作四五节内容16----18周完成)

一 小鱼抢水

二 荷花爱莲

三 崖鹰展翅

四 蜻蜓点水

五 月光花

六 喜鹊登枝

第五节 组合 1小崴组合 2正崴组合 3跳踮步组合 4走场

二年级第一学期

4蒙 古 族 舞

教学目的:通过本学年对蒙古族舞蹈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蒙古族舞蹈女性所特有的“稳重、端庄、含蓄,柔中见刚”的风格特征;男性掌握蒙古族舞蹈所特有的“粗犷 豪放 彪悍 矫健” 的特征。准确的把握蒙古族舞蹈的体态韵律、节奏特点及肢体协调运用的能力。

重点:女性突出“稳重、端庄、含蓄,柔中见刚”的风格特点。

男性突出“粗犷、豪放、彪悍、矫健”的风格特点。

难点:在上身略后倾,颈部稍后枕的基本体态上,达到脚下的灵活敏捷, 肩部的松弛自如,臂与腕部的柔韧优美。

第一节 基本概念(一二三节内容1----2周完成)

一 脚位:1正步位 2八字位 3点步位

二 脚形: 双脚保持自然外开45度小八字位上的脚形。

三 基本体态: 体朝二点面向八点,胯前按手位,后点步位。

四 手形: 1五指平伸 2自然张开 3握空心拳

五 手位: 1胯前按 2体后端 3斜下 4平手 5斜上 6叉腰 7勒马

第二节 动律

一 绕圆动律

二 拧转动律

第三节 肩部动作

一 1硬肩(单 双)2柔肩 3笑肩 4耸肩 5碎肩

第四节 手部动作(四五六节内容3----7周完成)

一 1硬腕 2甩手 3绕手 4弹拨手 5绕腕 6提压腕 7柔臂

马鞭动作:1提鞭手 2扬鞭手 3绕鞭手

第五节 步伐

一 基本步伐 1平步 2点步 3错步 4垫步 5迂回步 6碎步

二 马步 1立掌步 2轻骑步(硬 软)3刨地步 4跺步 5跑马步 6旁伸步 7摇篮步 8走马步 9跺掌步

第六节 舞姿

一 勒马式 二 扬鞭勒马式 三 抽鞭勒马式 四 套马式

第七节 组合(8----9周完成)

一 胸背 体态 动律

二 硬腕

三 肩组合 四 柔臂

五 马步

5安 徽 花 鼓 灯(女班)

教学目的: 通过对安徽花鼓灯舞蹈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安徽花鼓灯舞蹈“溜起意先行,刹住不断线, 紧收, 积突射及流动中的倾拧”等动律特征,准确地把握安徽花鼓灯舞蹈的体态韵律、节奏特点及肢体协调运用的能力。

重点:突出“溜起意先行 刹住不断线”的风格特点。

难点:动作中,要保持提臀立腰弧线上提自始至终的“三道弯“的基本体态,就是流动中的倾拧;在步伐的行进中膝部不松,控制住脚底板整体着地,以重心略偏后走起不飘为要点,配合”上身风摆柳“和臂的贴身划圆摆动,形成花鼓灯体态与动作的配合。

第一节 基本概念(10----11周完成)

一 脚位 1 正步位 2踏步位 3点步位 4八字位

二 持扇法 1握扇 2夹扇

三 基本体态 正步位,对1点,双手胸前抱扇,提胯 收腹 略含胸,重心前倾。

四 基本动律 1划圆动律 2上下动律 3三点头动律 4倾拧动律

第二节 基本动作(二三节内容12----15周完成)

一 步伐 1碎步(进 退 横)2起步 3风柳步 4簸箕步 5颤点步 6双环步 7筛子步 8别步 9车水步 10蹭步 11单拐弯

二 扇花 1舀扇 2挽扇 3摆扇 4绕扇

第三节 舞姿

一 端针匾 二 凤凰单展翅 三 腰中盘带 四 荷花爱莲 五 手搭凉棚 六 凤凰穿天

第四节 组合(16----18周完成)

一 风摆柳组合 二 扇花组合 三 倾拧组合 四 步伐组合 6男 班 教 材

重点:突出男性在舞蹈中的“顽”“逗”风格特征。

难点:无论是流动中的动态,还是静止中的体态,都要体现“倾”和“拧在动作中,首先是“紧收”,而后是“积蓄”力量,最后“突射”的动态。

第一节 基本概念(10----11周完成)

一 脚位 1正步位 2八字位 3点地位

二 基本体态 正步位,对1点,收腹 拔腰 头微仰,双手反叉腰,双膝伸直(切忌僵硬),重心前倾。

三 基本动律 1倾拧动律 2划圆动律 3上下动律

四 手形 1握空拳 2掌式(四指并拢)

第二节 基本动作(二三节内容12----15周完成)

一 鼓架子 1打虎式 2扁担式 3顶天立地 4霸王举鼎 5浪子踢球 6狮子回头 7金鸡独立 8扛包式 9二郎担山

二 步伐 1踩锣步 2双环步 3双环探步 4跑场步 5赶步 6碎步

第三节 打腿类

打腿动作是鼓架子下肢动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打腿时节奏短促 刚劲 突发 灵巧,打腿动作带有竞技性,又富技巧性,很具淮北人的性格。

一 二起腿 二 里外拐蹁腿 三 小五腿 四 缠丝腿

第四节 短句(四五节内容16----18周完成)

一 头鼓 二 赶步转身接鼓架子 三 二起腿接小五腿

第五节 组合

一 步伐组合 二 打腿组合 二年级第二学期

7维 吾 尔 族 舞

教学目的:通过对维吾尔族舞蹈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维吾尔族舞蹈“挺而不僵、颤而不窜、脚下不离散、上身洒的开”的风格;准确的把握维吾尔族舞蹈的体态韵律、节奏特点及肢体协调运用的能力。

重点:突出维吾尔族舞蹈的体态、动态、神态、动感、力感的“挺而不僵、颤而不窜、脚下不离散、上身洒得开”风格特点。

难点:维吾尔族舞蹈节奏多附点,脚下要在节奏准确的基础上,步法灵活善变,同时要求膝部微颤的动律贯穿始终;在流动中快速的旋转,突然止住在舞姿上和向上挑胸闪腰,形成回旋的动感特点。

第一节 基本概念(一二节内容1----2周完成)

一 脚位 1正步位 2踏步位 3点步位 4八字位

二 手形 1立腕手指自然弯曲 2握空心拳(四指握 拇指出)

三 手位 1叉腰 2斜前手位 3横手位 4顶手位 5托帽手位 6 扶胸礼位 7背手位

四 基本体态 自然位站,重心略偏前,提胯 立腰 挺胸 垂肩 昂首平视双手自然下垂。

第二节 基本动律 一 摇身 二 颤 三 移颈

第三节 步伐(三四接内容3----6周完成)

一 垫步 二 三步一抬 三 进退步 四 自由步 五 两步一踏 六 跺移步 七 滑冲步 八 三步一点

第四节 与步伐配合的上身动作

一 垫步:1叉腰式 2 托帽式 3猫洗脸 4双背手 5扶胸式

二 进退步:1波浪手 2摊绕手 3点腕手 4叉腰式 5扶胸式 6背手式 7托帽式

三 三步一抬:1叉腰式 2托腮手 3扛撩手 4托帽手

第五节 组合(7----9周完成)

一 体态 动律组合 二 步伐组合 三 赛乃姆 四 刀郎组合 8胶 州 秧 歌

教学目的: 通过对山东秧歌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胶州秧歌舞蹈在动态、动势、动律上的“碾 拧 抻 韧”等风格特点;男性掌握鼓子秧歌舞蹈在动态、动势、动律上“稳 沉 抻 韧”等特点。准确的把握山东秧歌舞蹈的体态韵律、节奏特点及肢体协调运用的能力。

重点:在舞蹈中要突出“扭 拧 碾 抻 韧”的风格特点。

难点:脚下的抬重 落轻 走飘,始终贯穿于体态上的“三道弯”,在力度 幅度的展开方面,使身体的运动方式处于对抗状态,从碾 拧 抻 韧中达到上下配合自如 整体协调一致。

第一节 基本概念(一二接内容10----11周完成)

一 脚位 1丁字位 2小八字位 3正步位 4踏步位

二 脚形 1自然脚形 2快脚

三 持扇法 1五指握扇 2五指扣扇 3五指夹扇 4三指捏扇

四 基本体态 倒丁字位对3点,上身拧至1点,呈三道弯体态。

第二节 基本动律 一 拧碾动律 二 提拧动律

第三节 步伐(三四节内容12----15周完成)

一 正丁字拧步 二 提拧步 三 丁字三步 四 倒丁字碾步 五 曼扭步

第四节 基本舞姿与动作

一 推扇 二 抱扇 三 打撇扇 四 扣扇 五 八字扇

第五节 短句(五六节内容16----18周完成)

一 扣扇短句 二 推扇短句 三 小曼扭短句

第六节 组合

一 丁字拧步组合 二 小曼组合 三 综合性组合 9鼓 子 秧 歌

重点:在舞蹈中突出“稳 沉 抻 韧”的风格特点。

难点:在“大开大合“的动作过程与动作衔接时,对”稳 抻 沉 韧“的综合运用,腰部不同发力和用力而构成的不同动律展开递进与互补,时动作的内容充满内在张力。

第一节 基本体态(一二节内容10----14周完成)

1稳:体态站相和神情上要稳,是第一要素,是基础。

2沉:气沉丹田,动作 步态中要有重量感,给人视觉上一种沉 敦实的力感。是“稳”的进一步深化。

3抻:指流动过程中力度的变化,是“稳”“沉”在内外形态上的一种升华和展现。

第二节 动作

一 鼓子 1平晃鼓子 2下晃鼓子 3上晃鼓子

4颠鼓子 5 背鼓子 6抡鼓子 7劈鼓子

二 伞 1走伞 2摆伞 3推手抄伞

第三节 短句(饿三四节内容15----18周完成)

一 扬家庙 二 不倒松 三 劈鼓子 四 四面八方 五 点鼓子

第四节 组合

一 鼓子组合 二 伞组合 三 鼓伞综合组合 三年级第一学期

10朝 鲜 族 舞

教学目的:通过对朝鲜舞蹈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朝鲜族舞蹈纵向、横向的运动规律,体验朝鲜族舞蹈含蓄、内在的个性特征。准确地把握朝鲜舞蹈的体态韵律、节奏特点及肢体形协调运用的能力。

重点:突出女性舞蹈柔韧优雅而深沉的风格特点;男性舞蹈稳重潇洒而幽默的风格特点。丰富鲜明的节奏长短是朝鲜舞蹈的核心,朝鲜舞的每个动作无不在节奏长短之中,与节奏共振动、共起伏、共延续。

难点:在古格里长短中以气息的运用来带动膝部的屈伸与步法,在这种屈伸动律的动作下,使连接过程呈现出“涌浪式下弧线”“上抛式弧线”在其间形成抻拉的韧劲感。

在安旦长短中腰借助节奏长短的强 弱特点向下发出的“力”要短促有力的造成动律的艮顿跳跃。

第一节 基本概念(一二节内容1----5周完成)

一 脚位 1自然位 2八字位 3丁字位

二 脚形 1勾脚腕 脚趾 2绷脚背 勾脚趾

三 腿形 双膝稍弯靠拢(女)双膝微向外开45度(男)

四 手位 1垂手 2围手 3斜手 4横手 5顶手 6扛手 7提裙手

五 手形 二三指错开,中指自然弯曲,无名指稍微弯曲,拇指接近中指。

六 基本体态 身体处于自然状态,含胸 收腹 垂肩 提气。

第二节 基本动律

一 垂直曲伸动律 二 横移晃动动律 三 顿动律

第三节 下肢的基本动作(三四节内容6----10周完成)

一 蹲部分 韧性蹲起 1垂直起伏的蹲起 1)自然位 基本位 2)双脚重心 单脚重心移动

二 步伐 1鹤步 2平步 3垫步 4碎步 5之字步 6 横步 7丁字压步 8顿步

第四节 手臂基本动作

一 围手 二扛手 三划手 四抽手 五推手 六扔手 七拍手

第五节 组合(11----14周完成)

一 动律组合 二臂部训练组合 三古格里组合 四安旦组合 一年级第一学期

1藏 族

教学目的:通过对藏族舞蹈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藏族“坐懈胯”上松弛颤、摆、悠的动态、动律、动势特征,准确地把握藏族舞蹈的体态.韵律、节奏特点及肢体协调运用的能力。

重点:膝部或连续不断或小而快的颤动或屈伸。

难点:1.动作中保持提胯、拎腰、沉肩的基本体态;

2.膝关节颤动、屈伸时的柔韧和弹性

第一节 基本概念(一二节内容1——5周完成)

一 脚位:1双脚稍分开的正步位 2八字位 3丁字位 4靠步位 5踏步位

二 脚形 : 1绷脚 2勾脚

三 基本体态 丁字步站好,双膝稍弯,靠重心脚懈胯,双手扶胯,上身松弛略向前倾,眼睛平视。

四 手臂形态 手臂松弛,手指轻轻并拢,指尖下垂,要有长袖的感觉。

第二节 踢 踏

一 手的动作 1交替划圆 2摆手

二 动律 1“8”字晃动 2摆 3颤膝

三 步伐 1 基本步(一 二 三)2退踏步 3连三步 4抬踏步 5嘀嗒步 6后退步(七点 连续)7摆步 8悠踢步 9胯悠步 10跳分步 11二三步

四 短句 1开头步 2结束步 3悠踢步 4胯悠步 5跳分步

第三节 弦 子(6——10周完成)

一 动律 1曲伸

二 步伐 1靠步 2靠点步 1)靠点靠 2)靠点悠 3平步 4收步 5撩步 6三步一撩 7二步踏步 9刨步 10颤点步

第四节 组 合(11——15周完成)

一 踢踏舞部分 1库玛拉组合 2恰地宫保组合 3青稞丰收组合 4快乐青年组合 二 弦子舞部分 1尤子巴母组合 2牧羊女组合 3弦子组合 一年级第二学期

2东 北 秧 歌

教学目的:通过对东北秧歌舞蹈的学习,使学生掌掌握东北秧歌“稳中浪 稳中俏 稳中艮”的动律特征;准确地把握东北秧歌舞蹈的体态韵律、节奏特点及肢体协调运用的能力。

重点:要突出东北秧歌“稳中浪 浪中艮 艮中俏”的主体风格。

难点:“艮劲儿”步、上肢“扭”、手腕“花”的协调把握,以及“出脚急,落脚稳,慢移重心”的步伐要点,“点紧促,线延伸” “稳中浪 浪中艮 艮中俏”的节奏处理。

第一节 基本概念(一二三节内容1----3周完成)

一 脚位 1正步位 2别步位 3大八字位

二 持巾法 1攥手巾边 2满把攥巾

三 基本体态 脚下正步位,重心略前倾,下颏微收,略含胸眼睛平视,双手叉腰。

第二节 基本动律 1前后动律 2上下动律 3划圆动律

第三节 稳相 1双叉腰 2双扣手 3双护头 4双护胸 5双推山 6单扶肘

第四节 步伐 1前踢步 2后踢步 3旁踢步4顿步 5双颤步 6走场步 7跳踢步 8抬提步

第五节 手巾花

一 里外绕花 1单臂花 2双臂花 3交替花(大 小)4蝴蝶花 5小展翅6蚌壳花 7肩上花 8缠头花

二 片花 1里片花 2外片花 3小五花 4立片花

第六节 鼓(四五六节内容4----7周完成)

一 一至五鼓

二 鼓相 1顺风旗 2叉腰单推掌 3叉腰单托掌

第七节 组 合1动律组合 2双颤步组合 3顿步组合 4走场组合(8----10周完成)

3云 南 花 灯

教学目的:通过对云南花灯舞蹈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云南花灯中各种崴的动律、舞姿及扇花的配合训练,达胯、腰、肋三部的协调舞动,“以情带动”舞出南国女性内秀、淡雅、清秀的风格和恬静的心理特征,进而准确地把握云南花灯舞蹈的体态韵律、节奏特点及肢体协调运用的能力。

重点:要突出云南花灯“崴”的动律。

难点:胯、腰、肋三个部位在松弛的状态下,左右摇摆中兼上下的弧线运动。

第一节 基本概念(11----12周完成)

一 持扇法 1三指捏扇 2握扇 3五指夹扇 4扣扇

二 基本体态 脚下正步位,面向一点,略含胸,双手下垂,自然立直。

三 脚位 1正步位 2踏步位

四 基本动律 1小崴动律 2正崴动律 3反崴动律

第二节 基本步伐(二三节内容13----15周完成)

一 小崴步

二 正崴步 1平崴步 2柔踩步

三 反崴步

四 跳踮步 1吸跳踮步 2撩跳踮步

五 小俏步

六 十字步 1小崴 2正崴 3反崴

第三节 基本扇花

一 团扇 1团扇放扇 2团扇别扇

二 握扇 1搬扇

三 扣扇 1推扇 2提撩扇 3耳旁绕花

四 摆扇 五 扛扇

第四节 基本动作四五节内容16----18周完成)

一 小鱼抢水

二 荷花爱莲

三 崖鹰展翅

四 蜻蜓点水

五 月光花

六 喜鹊登枝

第五节 组合 1小崴组合 2正崴组合 3跳踮步组合 4走场

二年级第一学期

4蒙 古 族 舞

教学目的:通过本学年对蒙古族舞蹈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蒙古族舞蹈女性所特有的“稳重、端庄、含蓄,柔中见刚”的风格特征;男性掌握蒙古族舞蹈所特有的“粗犷 豪放 彪悍 矫健” 的特征。准确的把握蒙古族舞蹈的体态韵律、节奏特点及肢体协调运用的能力。

重点:女性突出“稳重、端庄、含蓄,柔中见刚”的风格特点。

男性突出“粗犷、豪放、彪悍、矫健”的风格特点。

难点:在上身略后倾,颈部稍后枕的基本体态上,达到脚下的灵活敏捷, 肩部的松弛自如,臂与腕部的柔韧优美。

第一节 基本概念(一二三节内容1----2周完成)

一 脚位 1正步位 2八字位 3点步位

二 脚形 双脚保持自然外开45度小八字位上的脚形。

三 基本体态 体朝二点面向八点,胯前按手位,后点步位。

四 手形 1五指平伸 2自然张开 3握空心拳

五 手位 1胯前按 2体后端 3斜下 4平手 5斜上 6叉腰 7勒马

第二节 动律

一 绕圆动律

二 拧转动律

第三节 肩部动作

一 1硬肩(单 双)2柔肩 3笑肩 4耸肩 5碎肩

第四节 手部动作(四五六节内容3----7周完成)

一 1硬腕 2甩手 3绕手 4弹拨手 5绕腕 6提压腕 7柔臂

马鞭动作:1提鞭手 2扬鞭手 3绕鞭手

第五节 步伐

一 基本步伐 1平步 2点步 3错步 4垫步 5迂回步 6碎步

二 马步 1立掌步 2轻骑步(硬 软)3刨地步 4跺步 5跑马步 6旁伸步 7摇篮步 8走马步 9跺掌步

第六节 舞姿

一 勒马式 二 扬鞭勒马式 三 抽鞭勒马式 四 套马式

第七节 组合(8----9周完成)

一 胸背 体态 动律

二 硬腕

三 肩组合 四 柔臂

五 马步

5安 徽 花 鼓 灯(女班)

教学目的: 通过对安徽花鼓灯舞蹈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安徽花鼓灯舞蹈“溜起意先行,刹住不断线, 紧收, 积突射及流动中的倾拧”等动律特征,准确地把握安徽花鼓灯舞蹈的体态韵律、节奏特点及肢体协调运用的能力。

重点:突出“溜起意先行 刹住不断线”的风格特点。

难点:动作中,要保持提臀立腰弧线上提自始至终的“三道弯“的基本体态,就是流动中的倾拧;在步伐的行进中膝部不松,控制住脚底板整体着地,以重心略偏后走起不飘为要点,配合”上身风摆柳“和臂的贴身划圆摆动,形成花鼓灯体态与动作的配合。

第一节 基本概念(10----11周完成)

一 脚位 1 正步位 2踏步位 3点步位 4八字位

二 持扇法 1握扇 2夹扇

三 基本体态 正步位,对1点,双手胸前抱扇,提胯 收腹 略含胸,重心前倾。

四 基本动律 1划圆动律 2上下动律 3三点头动律 4倾拧动律

第二节 基本动作(二三节内容12----15周完成)

一 步伐 1碎步(进 退 横)2起步 3风柳步 4簸箕步 5颤点步 6双环步 7筛子步 8别步 9车水步 10蹭步 11单拐弯

二 扇花 1舀扇 2挽扇 3摆扇 4绕扇

第三节 舞姿

一 端针匾 二 凤凰单展翅 三 腰中盘带 四 荷花爱莲 五 手搭凉棚 六 凤凰穿天

第四节 组合(16----18周完成)

一 风摆柳组合 二 扇花组合 三 倾拧组合 四 步伐组合 6男 班 教 材

重点:突出男性在舞蹈中的“顽”“逗”风格特征。

难点:无论是流动中的动态,还是静止中的体态,都要体现“倾”和“拧在动作中,首先是“紧收”,而后是“积蓄”力量,最后“突射”的动态。

第一节 基本概念(10----11周完成)

一 脚位 1正步位 2八字位 3点地位

二 基本体态 正步位,对1点,收腹 拔腰 头微仰,双手反叉腰,双膝伸直(切忌僵硬),重心前倾。

三 基本动律 1倾拧动律 2划圆动律 3上下动律

四 手形 1握空拳 2掌式(四指并拢)

第二节 基本动作(二三节内容12----15周完成)

一 鼓架子 1打虎式 2扁担式 3顶天立地 4霸王举鼎 5浪子踢球 6狮子回头 7金鸡独立 8扛包式 9二郎担山

二 步伐 1踩锣步 2双环步 3双环探步 4跑场步 5赶步 6碎步

第三节 打腿类

打腿动作是鼓架子下肢动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打腿时节奏短促 刚劲 突发 灵巧,打腿动作带有竞技性,又富技巧性,很具淮北人的性格。

一 二起腿 二 里外拐蹁腿 三 小五腿 四 缠丝腿

第四节 短句(四五节内容16----18周完成)

一 头鼓 二 赶步转身接鼓架子 三 二起腿接小五腿

第五节 组合

一 步伐组合 二 打腿组合 二年级第二学期

7维 吾 尔 族 舞

教学目的:通过对维吾尔族舞蹈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维吾尔族舞蹈“挺而不僵、颤而不窜、脚下不离散、上身洒的开”的风格;准确的把握维吾尔族舞蹈的体态韵律、节奏特点及肢体协调运用的能力。

重点:突出维吾尔族舞蹈的体态、动态、神态、动感、力感的“挺而不僵、颤而不窜、脚下不离散、上身洒得开”风格特点。

难点:维吾尔族舞蹈节奏多附点,脚下要在节奏准确的基础上,步法灵活善变,同时要求膝部微颤的动律贯穿始终;在流动中快速的旋转,突然止住在舞姿上和向上挑胸闪腰,形成回旋的动感特点。

第一节 基本概念(一二节内容1----2周完成)

一 脚位 1正步位 2踏步位 3点步位 4八字位

二 手形 1立腕手指自然弯曲 2握空心拳(四指握 拇指出)

三 手位 1叉腰 2斜前手位 3横手位 4顶手位 5托帽手位 6 扶胸礼位 7背手位

四 基本体态 自然位站,重心略偏前,提胯 立腰 挺胸 垂肩 昂首平视双手自然下垂。

第二节 基本动律 一 摇身 二 颤 三 移颈

第三节 步伐(三四接内容3----6周完成)

一 垫步 二 三步一抬 三 进退步 四 自由步 五 两步一踏 六 跺移步 七 滑冲步 八 三步一点

第四节 与步伐配合的上身动作

一 垫步:1叉腰式 2 托帽式 3猫洗脸 4双背手 5扶胸式

二 进退步:1波浪手 2摊绕手 3点腕手 4叉腰式 5扶胸式 6背手式 7托帽式

三 三步一抬:1叉腰式 2托腮手 3扛撩手 4托帽手

第五节 组合(7----9周完成)

一 体态 动律组合 二 步伐组合 三 赛乃姆 四 刀郎组合 8胶 州 秧 歌

教学目的: 通过对山东秧歌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胶州秧歌舞蹈在动态、动势、动律上的“碾 拧 抻 韧”等风格特点;男性掌握鼓子秧歌舞蹈在动态、动势、动律上“稳 沉 抻 韧”等特点。准确的把握山东秧歌舞蹈的体态韵律、节奏特点及肢体协调运用的能力。

重点:在舞蹈中要突出“扭 拧 碾 抻 韧”的风格特点。

难点:脚下的抬重 落轻 走飘,始终贯穿于体态上的“三道弯”,在力度 幅度的展开方面,使身体的运动方式处于对抗状态,从碾 拧 抻 韧中达到上下配合自如 整体协调一致。

第一节 基本概念(一二接内容10----11周完成)

一 脚位 1丁字位 2小八字位 3正步位 4踏步位

二 脚形 1自然脚形 2快脚

三 持扇法 1五指握扇 2五指扣扇 3五指夹扇 4三指捏扇

四 基本体态 倒丁字位对3点,上身拧至1点,呈三道弯体态。

第二节 基本动律 一 拧碾动律 二 提拧动律

第三节 步伐(三四节内容12----15周完成)

一 正丁字拧步 二 提拧步 三 丁字三步 四 倒丁字碾步 五 曼扭步

第四节 基本舞姿与动作

一 推扇 二 抱扇 三 打撇扇 四 扣扇 五 八字扇

第五节 短句(五六节内容16----18周完成)

一 扣扇短句 二 推扇短句 三 小曼扭短句

第六节 组合

一 丁字拧步组合 二 小曼组合 三 综合性组合 9鼓 子 秧 歌

重点:在舞蹈中突出“稳 沉 抻 韧”的风格特点。

难点:在“大开大合“的动作过程与动作衔接时,对”稳 抻 沉 韧“的综合运用,腰部不同发力和用力而构成的不同动律展开递进与互补,时动作的内容充满内在张力。

第一节 基本体态(一二节内容10----14周完成)

1稳:体态站相和神情上要稳,是第一要素,是基础。

2沉:气沉丹田,动作 步态中要有重量感,给人视觉上一种沉 敦实的力感。是“稳”的进一步深化。

3抻:指流动过程中力度的变化,是“稳”“沉”在内外形态上的一种升华和展现。

第二节 动作

一 鼓子 1平晃鼓子 2下晃鼓子 3上晃鼓子

4颠鼓子 5 背鼓子 6抡鼓子 7劈鼓子

二 伞 1走伞 2摆伞 3推手抄伞

第三节 短句(饿三四节内容15----18周完成)

一 扬家庙 二 不倒松 三 劈鼓子 四 四面八方 五 点鼓子

第四节 组合

一 鼓子组合 二 伞组合 三 鼓伞综合组合 三年级第一学期

10朝 鲜 族 舞

教学目的:通过对朝鲜舞蹈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朝鲜族舞蹈纵向、横向的运动规律,体验朝鲜族舞蹈含蓄、内在的个性特征。准确地把握朝鲜舞蹈的体态韵律、节奏特点及肢体形协调运用的能力。

重点:突出女性舞蹈柔韧优雅而深沉的风格特点;男性舞蹈稳重潇洒而幽默的风格特点。丰富鲜明的节奏长短是朝鲜舞蹈的核心,朝鲜舞的每个动作无不在节奏长短之中,与节奏共振动、共起伏、共延续。

难点:在古格里长短中以气息的运用来带动膝部的屈伸与步法,在这种屈伸动律的动作下,使连接过程呈现出“涌浪式下弧线”“上抛式弧线”在其间形成抻拉的韧劲感。

在安旦长短中腰借助节奏长短的强 弱特点向下发出的“力”要短促有力的造成动律的艮顿跳跃。

第一节 基本概念(一二节内容1----5周完成)

一 脚位 1自然位 2八字位 3丁字位

二 脚形 1勾脚腕 脚趾 2绷脚背 勾脚趾

三 腿形 双膝稍弯靠拢(女)双膝微向外开45度(男)

四 手位 1垂手 2围手 3斜手 4横手 5顶手 6扛手 7提裙手

五 手形 二三指错开,中指自然弯曲,无名指稍微弯曲,拇指接近中指。

六 基本体态 身体处于自然状态,含胸 收腹 垂肩 提气。

第二节 基本动律

一 垂直曲伸动律 二 横移晃动动律 三 顿动律

第三节 下肢的基本动作(三四节内容6----10周完成)

一 蹲部分 韧性蹲起 1垂直起伏的蹲起 1)自然位 基本位 2)双脚重心 单脚重心移动

二 步伐 1鹤步 2平步 3垫步 4碎步 5之字步 6 横步 7丁字压步 8顿步

第四节 手臂基本动作

一 围手 二扛手 三划手 四抽手 五推手 六扔手 七拍手

第五节 组合(11----14周完成)

一 动律组合 二臂部训练组合 三古格里组合 四安旦组合

第五篇:舞蹈编导》教学大纲

《舞蹈编导》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31002

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

课程名称:舞蹈编导

英文名称:The Class of Choreography

课程简介:

本课程为舞蹈编导专业方向的主干课程。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舞蹈编导的技术、技巧,引导学生广泛地吸收各种门类的创作方法和优长,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和创作思路,发掘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动作的开发和创作思维的开发是本课程的主要训练内容。为培养学生们即兴的创作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本课程将舞蹈编导的基本理论知识、编导技法及创作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配合,融会贯通。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细致、分步骤地完成训练。本课程的宗旨是为舞蹈事业培养出高级的舞蹈编导人才。

一、说明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为培养我国舞蹈事业发展及东北地区各个阶层所需要的高级编创人才以及具备一定教学能力的新型高级人才,舞蹈编导(本科)专业教学在理论同实践紧密结合的原则指导下,将编导艺术的基础理论同基本的技巧、技法训练及创作实践三部分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达到毕业时能够独立进行艺术创作的要求。

舞蹈编导(本科)的教学任务是把想象力的训练和编创能力的提高放在核心地位,将编舞技法、结构训练同排练操作结合起来,为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打下坚实的基础,并创作出一批有较高质量的舞蹈作品。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与基本功训练课、舞蹈素材课、舞蹈欣赏课等课程相衔接。

(三)开课学期:第一至七学期

(四)周学时/总学时=周学时×16周(含艺术实践)×开课学期:

8/10学时/928总学时

(五)学分:

(六)教学形式:集体授课

(七)检课方式:课堂回课

(八)考试安排:

考试方式:每学期期末观摩会

考试标准: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内容和达到的程度进行测评

二、本文

(一)教学内容与教学进度

第 一 学 期

1、即兴舞

(1)节奏训练

(2)造型训练

(3)即兴表演训练

(4)身体各部位动机训练

(5)双人即兴

(6)三人接触即兴

2、捕捉形象

(1)捕捉人物形象

(2)捕捉动物形象

(3)捕捉物象形象

(4)形象扩张设计

(5)体验艺术形象

舞蹈理论:舞蹈艺术的专业特征

重点、难点

解放身体动作,建立新的动作观念。打破动作规范。

教学程度

从认识身体动作入手,通过课堂练习,让学生对动作有个新的认识,达到闻乐起舞,千姿百态,并能够以编导的眼光观察生活,捕捉形象。

讲授学时

128学时

第 二 学 期

1、动作分解变化

(1)动作分解与节律变化

(2)动作分解与力度变化

(3)动作分解与空间变化

2、动作发展变化

(1)单一元素变化

(2)多元素变化

(3)动作的对比及连接

3、编舞技法

(1)力度转换

(2)主导部位

(3)选姿造舞

(4)节奏变化

(5)限制引动

(6)相反对比

(7)穿越包围

(8)统一流向

(9)交响技术——主题变奏

(10)卡农

(11)赋格

4、舞蹈语言技术

(1)舞句练习——以音乐的乐句为依据进行编舞练习

(2)舞段练习——以音乐的乐段为依据进行编舞练习

编导理论:舞蹈编导的职责

重点、难点

动作发展与变化与动作质量

教学程度

以纯动作的分解组合,发展变化来完成句段的练习。在此基础上,通过表现因素引导学生学会从动作符号本身去阐释色彩、情感、形象。完成动作到语言和表现情感的形象的初级阶段。讲授学时

128学时

第 三 学 期

1、舞蹈语言技术

(1)双人练习

(2)三人练习

2、调度

(1)聚散

突聚突散、突聚缓散、缓聚突散

(2)直线

(3)曲线

编导理论:舞蹈编导的知识结构

重点、难点:

树立形象

教学程度:

在巩固和深化第一学年教学成果的基础上,导入双人舞、三人舞的编舞技法练习。在练习中采用“形象”、“戏剧性”因素,使学生从动作技法编排到表现人的感情、形象的动作技法编排,能力上要求学生达到能够独立编创舞蹈小品。

讲授学时

128学时

第 四 学 期

1、结构

(1)以一首乐曲为依据进行舞蹈结构

(2)以文学作品为依据进行舞蹈结构

(3)观察现实生活进行舞蹈结构

(4)舞蹈编排练习

编导理论:舞蹈编导与舞台各部门的合作

重点、难点

结构的创新

教学程度

对舞蹈作品整体把握能力的训练和实际编排操作的锻炼。

讲授学时

128学时

第 五 学 期

舞蹈小品编排练习

1、情绪小品

(1)单一情绪

(2)复合情绪

重点、难点

舞蹈的创编

教学程度

进入多人舞、音乐编舞,在此基础上继续推进编舞课的力度和深度,能力上要求学生能够编排比较完整的各类舞蹈作品。

讲授学时

128学时

第 六 学 期

1、情节小品

(1)矛盾冲突

(2)喜剧情节

(3)悲剧情节

(4)正剧情节

重点、难点

编创与排练

教学程度

在巩固上一学期的教学成果的基础上,继续编创比较完整的各类舞蹈作品。

讲授学时

128学时

第 七 学 期

1、舞剧

(1)传统戏剧式

(2)神话式

(3)时空自由变化式

重点、难点

戏剧性的把握,人物的塑造

教学程度

进入中小型舞剧编创教学阶段,并在教师指导下进入舞剧创作练习。内容包括舞剧文学台本写作,舞剧结构以及舞台美术、灯光、服装、音乐等。成熟把握舞蹈、舞剧的结构形式、人物情感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

讲授学时

160学时

第 八 学 期

毕业实习、论文撰写、答辩

(二)实践、作业:排练、观摩、实习演出

(三)教材: 《 舞蹈编导教程》

(四)参考资料:《舞蹈创作心理学》胡尔岩编著

《中国双人舞编导教程》张建民编著

《舞蹈编导基础教程》李承祥编著

《舞蹈编导常识》阎成立编著

执笔人:阎成立初培林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