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



第一篇:记忆

记忆,就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包括识记、保持、再现/回忆三个基本过程。其形式有形象记忆、概念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等。

记忆的大敌是遗忘。提高记忆力,实际就是尽量避免和克服遗忘。在学习活动中只要进行有意识的锻炼,掌握记忆规律和方法,就能改善和提高记忆力。下面介绍增强记忆的十种方法。

1.注意集中。记忆时只要聚精会神、专心致志,排除杂念和外界干扰,大脑皮层就会留下深刻的记忆痕迹而不易遗忘。如果精神涣散,一心二用,就会大大降低记忆效率。

2.兴趣浓厚。如果对学习材料、知识对象索然无味,即使花再多时间,也难以记住。

3.理解记忆。理解是记忆的基础。只有理解的东西才能记的牢、记得久。仅靠死记硬背,则不容易记住。对于重要的学习内容,如能作到理解和背诵相结合,记忆效果会更好。

4.过度学习。即对学习材料在记住的基础上,多记几遍,达到熟记、牢记的程度。过度学习的最佳程度是150%。

5.及时复习。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对刚学过的知识,趁热打铁,及时温习巩固,是强化记忆痕迹、防止遗忘的有效手段。6.经常回忆。学习时,不断进行尝试回忆,可使记忆错误得到纠正,遗漏得到弥补,使学习内容难点记的更牢。闲暇时经常回忆过去识记的对象,也能避免遗忘。

7.读、想、视、听相结合。可以同时利用语言功能和视听觉器官的功能,来强化记忆,提高记忆效率。比单一默读效果好的多。

8.运用多种记忆手段。根据情况,灵活运用分类记忆、特点记忆、谐音记忆、争论记忆、联想记忆、趣味记忆、图表记忆、缩短记忆及编提纲、做笔记、卡片等记忆方法,均能增强记忆力。

9.掌握最佳记忆时间。一般来说,上午9~11时,下午3~4时,晚上7~10时,为最佳记忆时间。利用上述时间记忆难记的学习材料,效果较好。

10.科学用脑。在保证营养、积极休息、进行体育锻炼等保养大脑的基础上,科学用脑,防止过度疲劳,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能大大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这是提高记忆力的关键。

过目不忘是很多人的梦想,尽管现在科学家已经研制出一些药物和保健品能改善记忆力,但它们成本高、长期服用并不方便,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呢?最近几年,科学家发现一些普通人可以做到的普通事情就可以提高记忆力,大家不妨试试。

合理饮食提高记忆

科学家发现很多食品和饮料能提高记忆力。以色列的科学家证实,喝咖啡有助增强记忆。记忆力与大脑的神经细胞有密切的关系,大脑负责记忆的部分,据认为是“树突棘”。以色列科学家把大脑中的“树突棘”细胞分离出来,放在培养液里,在没有任何刺激的情况下,这些细胞3至4个小时保持静止。但当在培养液中加上咖啡因后,“树突棘”细胞不但在体积上增大变长,甚至出现罕见的新的分支,这意味着这些细胞的功能增强了。日本化学家发现,米酒中的一组酶抑制剂有增强记忆的作用。

研究饮食与记忆的关系是刚刚起步的营养神经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适当食用包含天然神经化学的物质可以增强智力,也许还能防止大脑老化。这些有助记忆的食物包括水果和蔬菜、脂肪含量高的鱼类、糖、维生素B等。

经常咀嚼增强记忆

英国一所大学研究表明,咀嚼口香糖有助记忆。对比实验发现,嚼口香糖者在记忆力测试中胜过不嚼口香糖者。研究人员认为,嚼口香糖时不断地咀嚼动作加快了心脏的运动,增加心脏向头部供应的血液量,从而促进大脑活动,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同时,咀嚼促使人分泌唾液,而大脑中负责分泌唾液的区域与记忆和学习有密切关系。日本科研人员也发现,咀嚼会刺激脑部主管记忆力的部分。脑部的海马趾细胞,也就是管学习的部分,会随着年纪渐大而衰退,短期记忆力也会衰退。日本研究人员用扫描方法,发现咀嚼的动作或下巴的张合,可以增加海马趾区内的细胞活动,防止其老化。

睡眠充足有助记忆

研究人员发现,在学习和练习完新东西后好好睡一觉的人,第二天所能记起的东西要多于那些学习完同样的东西后整夜不睡觉的人。一些发现也证实了美国科学家的这一结论:保持心情平静、沉着,保持精神集中,使大脑获得良好的休息,有助于提高记忆力。获得这一良好状态的一个实用方法是思维按摩,具体方法包括用拇指和食指从上到下轻轻地按摩整个耳朵,用两只手的手指触摸位于发际和眉毛之间的两个穴位。这些方法会促进血液流动,消除记忆障碍和增强记忆力。当然,提高记忆还与身体条件、周围环境等因素有关,特别是科学家发现,脑子越用越灵,合理多用脑,会推迟神经系统的衰老,有助于保持和提高记忆力。

一 记忆力的概念

到了中医学院,有些同学一直在抱怨要记要背的内容太多,而有不好记,到考前又紧张,就更记不了多少内容了。而有些同学却能很好地记住要掌握的知识。为什么呢?这里面除了学习方法、对学习兴趣与否、环境等因素影响外,记忆力的好坏确实会有很大的影响。

就像有的人看了一场电影后,可以头头是道地讲故事的情节,而有些人却连主人公的名字都忘之脑后。这种情况因人而异,恰恰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一个人记忆力的好坏。记忆力不仅指认识的能力,回忆能力,而且也指记忆好坏,如记忆的敏捷(记得快),记忆的持久性(记得牢),记忆的准确性(记得准确)等。

“一切知识的获得都是记忆,记忆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基础。”这是著名哲学家培根的名言。我们所说的记忆力,就是记住事物的形式或事物的经过的能力。二 记忆形式的机制

神经元活动有一定的后作用,它可能是感觉性记忆的基础。神经系统中存在许多环路联系,环路的连续活动可能是第一级记忆的基础,如海马环路的活动与第一级记忆转入第二级记忆有关。长时性记忆可能与新的突触联系建立有关。实验证明,生活在复杂环境中的大鼠,其大脑皮层的厚度明显大于生活在简单环境中的大鼠,说明学习记忆多,大脑皮层发达,突触联系与多,人类的第三级记忆可能属于这类情况。此外,长时性记忆还与脑内物质代谢,尤其是脑内蛋白质合成有关。某些中枢递质或神经激素,如儿茶酚胺、γ-氨基丁酸、脑啡肽、血管升压素、催产素等也与记忆有关。三 影响记忆力的因素

影响记忆力的因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是饮食、睡眠、运动。此外,个人的主观努力也很重要。四 对提高记忆力的几点建议

⒈饮食

记忆有其所需的物质基础,这些物质基础与饮食密切相关。有些记忆力下降的人,血液中胆碱含量较低,影响到脑组织的记忆功能,而鱼鳞中含有较多的卵磷脂,卵磷脂内含有较多的胆碱,可以增强神经递质传递的活性和可靠性,能够增强记忆,控制脑细胞退化,有防衰提智之功效。还有许多食物可提高记忆力,如鹌鹑蛋、猪脑、黄花菜、木耳、龙眼肉、苹果、枣、核桃等。

⒉中医药

中医药在提高记忆力方面确有其很好的效果。⑴ 能增强记忆的中药方剂: ① 《肘后方》中的不忘散 ② 《圣济总录》中的七圣丸 ③ 《圣济总录》中的龟甲散 ⑵ 能增强记忆的单方验方: 2 远志、石菖蒲等份煎汤,当茶饮 甘草5g 浮小麦50g 大枣10枚,水300ml煎取150ml,分三次温服 ⑶ 能强记忆力的食疗方 健忘粥,梗米100g,用水淘尽,入砂锅中,加入核桃仁25g,干百合10g,黑芝麻20g,水适量,文火煮熟。10 中华古代状元方

加味状元方《清太医院配方·补益门》

配方:党参15g 麦冬、茯苓、菖蒲、远志、生地、当归、柏子仁、龙眼各100g,酸枣仁、玄参各60g。功效:补心、生血、安神定志、清虚火、清虚痰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炼密为丸,每次1~2丸,每次1次,睡前用龙眼肉煎嚼服。⒊ 其它

提高记忆力,还有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按摩,在学习疲倦时,可自行头部按摩,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快代谢产物的排泄,消除疲劳。针灸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通过针刺一些穴位,疏通经络,提神醒脑。还有音乐,一些古典的乐曲或是轻松柔和的歌声,能够缓解大脑的疲劳,加强记忆。

上述的方法都是可以参考的,但要提高记忆力,还需要科学地合理安排,使之符合人的生理规律和你个人的情况。还需要经常持有一份愉快的心情,适量地参加体育运动,多读书,多动脑,这样,一定会对记忆力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weiking 2005-12-28 03:37:34 评论:0 阅读:887 引用:0 ===================

提高你的记忆力

培根说:“一切知识,只不过是记忆。”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都有较好的记忆力,但善于利用它的人却不是很多。那么,怎样提高记忆力呢?

一、兴趣——记忆力的加速器。古人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所学的内容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积极主动而且心情愉快地学习,注意力高度集中,强化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的活动,形成大脑的兴奋中心,将各种知识信息不断地传给大脑的神经中枢,从而留下较深的印象。反之对所学科目不感兴趣,长期处于被动吸收的状态,你的学习就不安心,记不住。因此,要提高记忆力,首先应培养自己对学习的兴趣爱好。

二、理解和复习——记忆力的金钥匙。心理学家认为,记忆有两个条件:一是在大脑中建立联系或产生联想,达到理解。理解的东西才能记得牢固,因为理解的实质是建立起各知识点的广泛联系。这样,在记忆时就可“顺藤摸瓜”。二是这种联系要加强。加强联系靠复习,经常复习就能记得牢,“重复是记忆之母”。

三、适当休息——记忆力的润滑剂。人们的各种学习活动都是由大脑皮层相应的区域主管,进行这些活动时,在大脑皮层相应的区域就有相应的兴奋点。如果兴奋点长时间在“某一区域”出现,就会使该区域产生疲劳,注意力分散,思维迟钝,记忆力减退。适当休息就会使大脑皮层原来兴奋、劳碌工作的相应部位得以平静,消除疲劳。心理学家实验证明:在记忆新的事物时,每记忆30分钟后,中间休息5分钟,其效果远远超过长时间的连续记忆。

四、科学的方法——记忆力的促进剂。贝尔纳说过:“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可能阻挡才能的发挥。”掌握了科学的记忆方法,能够帮助自己以最少的时间和最少的精力,以最快的速度达到学习的目的。记忆的方法很多,如:联想记忆法、比较记忆法、尝试记忆法、轮换记忆法、表格记忆法、提问记忆法、口诀记忆法等等。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同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同学们要选择好适合自己自身的方法,多种方法综合运用,定会增强记忆力。

第二篇:关于记忆.doc

科学实验表明,我们大脑一次记忆信息的最大数量是5-9个信息组。这个组里可以是1个字母,也可以是一个词组还可以是一句话。即一次记忆一组“1、4、5、7、9、6”数字和记忆“眼睛、电话、牙齿、手机、梳子、蔬菜”一组词语和一次记忆“热闹非凡、快要下雨了、你要去哪里出差、天边有一团火烧云、pig、我马上要去上班了”一段话,对大脑来说工作强度是一样的。即不管该组里是一个字母也好,还是一段话也罢,只要一次的记忆量在5-9组的范围内,大脑都能一下记住。

-换言之,将一些编成信息串更好记一些。

哈佛大学的米勒发现一个成年人往往可以一下子记住大约7种分散的“点滴”信息的事实之后认为,记忆的诀窍在于:把你要记住的七样东西组成一个大的总类别,然后再把具体的信息加到类别中去。以后记住7个类别的名称,通过联想你就能记住你先前归属于这7个类别的点滴信息。

苏联心理学家沙尔达科夫的实验证明:只听不看的记忆能力是60%,只看不听的记忆能力是70%,既看又听的记忆能力是86%。

第三篇:记忆

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的特点

长时记忆是指学习的材料,经过复习或精细复述之后,在头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

有以下几点: 记忆容量无限

长时记忆是一个真正的信息库,记忆容量似乎没有限度,它可以储存一个人关于世界的一切知识,为他的所有活动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人们从来不觉得过去记得太多,现在一点也记不进去。长时记忆的容量究竟有多大,有人认为是5万至10万个组块,也有人认为是1015比特,总之,它有巨大的容量。长时记忆将现在的信息保持下来供将来使用,或将过去储存的信息提取出来用于现在。它把人的活动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联系起来。它的信息主要来自对短时记忆的内容的复述,也有一些是在感知中印象深刻的内容一次性印入的,特别是那些激动人心引起强烈情绪体验的内容可直接进入长时记忆系统被储存起来。

信息保持的时间很长

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上,甚至数年乃至终生,是一种长久性的存储。

长时记忆的编码

长时记忆的习得

识记是长时记忆习得信息的主要方式。常言说,欲忆必先记,只有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或反复感知、思考、体验和操作,进行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心理加工,才能在头脑中长时间地保持下来。依据主体有无明确的识记意图和目的,是否付出意志的努力,识记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1.无意识记与有意识记

无意识记又称不随意识记,是指主体事先没有识记的意图和目的,无需付出特别的努力,更不需采用任何识记策略和手段,信息完全是自然而然地被纳入长时记忆库中的。

无意识记与人的职业、兴趣、动机和需要有密切的关系,凡是对人有重大意义的、使人感兴趣的、能激发人的情感的事件,常常无意中被记住。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过无意识记潜移默化地接受了许多知识,积累起许多经验。但无意识记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和选择性,所识记的内容带有随机性,因此,单凭无意识记,无法使人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由于无意识记可以减轻人的脑力劳动,又可记住许多有用的东西,因此是值得大力研究和开发的识记。

有意识记也叫随意识记,是指有预定识记目的,运用一定策略和方法,经过特殊的努力而进行的识记。

有意识记的目的明确,任务具体,方法灵活,并伴随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意志努力,因此它是一种主动而又自觉进行的识记活动。人们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主要靠有意识记,在学习、工作中,有意识记占居主导地位。

2.机械识记与意义识记

根据所要识记的材料本身有无意义,或学习者是否了解其意义,识记又可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机械识记是指对没有意义的材料或对事物还没有理解的情况下,仅仅依据事物的外部联系,采用机械重复的方式进行的识记。例如,记人名、地名、电话号码、商品型号、历史年代等等。材料本身没有什么内在联系,只能按外在的时空顺序努力强记。有些材料本身也有一定意义,但限于学习者的知识经验水平还难于理解其意义,在这种情况下也只得采用机械识记。

机械识记的优点是保证识记材料的准确性,缺点是花费的时间多,消耗的能量大,由于对材料很少进行智力加工,因此总的效果不如意义识记。尽管如此,这种识记仍是不可缺少的。因现实生活中,总有一些缺乏意义的材料需要我们记住它。

意义识记是指在对识记对象理解的基础上,依据事物的内在联系,并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识记材料进行智力加工所进行的识记。意义识记的先决条件是理解,理解是通过思维进行的,如了解一个词的含义,明确一个科学概念,弄懂公式的由来和推导,把握课文的中心思想等,都属于理解。只有领会材料本身的意义,并把它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才能把它保留在记忆中。这种识记的优点是容易记住,保持时间长久,易于提取。缺点是记得不一定十分精确,然而,在识记的全面性、速度和牢固性等方面,意义识记均优于机械识记。

意义识记与机械识记的性质有所不同,但二者不是对立和排斥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意义识记要靠机械识记的补充,以达到对材料识记得精确和熟记的程度;机械识记也需要意义识记的帮助和指导,为了更有效地识记那些缺乏内在联系的材料,可以人为地赋予这类材料一定的联系,使之意义化,以便增强识记效果。例如,记某座山的高度12365英尺,可记成一年的月份和天数,爱因斯坦记他的女友的电话“24361”时,就用“两打加19的平方”的意义化方式识记的。可见无论识记什么样的材料都需要进行编码和智力加工,这样才有益于长时间储存。对识记材料的组织加工

所谓组织加工就是将材料加以整合,把新材料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之中或把材料作为合并单元而组合为某个新的知识框架,这种过程称为组织加工。对识记材料可以用多种方式组织加工,下面介绍几种加工方式。

1.表象和语义的双重编码说

1975年美国心理学家佩沃(Paivio)提出长时记忆中的双重编码说。他认为识记一件具体事物,可出现表象和语义的双重编码。比如,一块手表,我们既可以用一块有特定形状的手表的心理图像去表征它,又可以用更抽象、更概括的意义来描述它——“手表是一种计时工具”。前者是表象编码,后者是语义编码。人们记一件具体事物时,除了记起它的视觉图像外,总是从中汲取其意义。这充分证明双重编码是客观存在的。表象和语义是既相平行又相联系的认知系统,它们可以分别由有关刺激所激活,然而两类信息又可以互相转换。不过识记那些抽象的概念、思想,就很难用表象编码去表征它,如“公平”、“真理”等,只能用语义编码、理解并分析其意义,领会其实质才便于记忆。

信息由短时记忆转入长时记忆时是如何被加工的,采用什么方式编码,这与材料本身的性质及主体的个性特点有很大关系。

就语言材料而言,更多的是采用语义编码。例如,看一篇文章或听一个报告,最终保留下来的是它的意义,而不是逐字逐句地加以储存。对一些离散的语言材料,人们也是以自然语言作为长时记忆编码的中介,在识记材料之间建立某种意义联系,然后加以记忆。例如“识记“女孩”、“小鸟”、“森林”、“唱歌”4个词时,可用自然语言把这些离散的词重新加工为“一个女孩在森林里听小鸟唱歌”,有了意义,很容易记忆。它相当于短时记忆中的组块现象,但长时记忆中的这种信息加工叫做“组织”而不用“组块”表示。

2.以自然语言为媒介的组织加工

学习外语单词时,根据发音和词义,可先从我们的自然语言中找出与之相似的词作为媒介,进行语义编码,回忆时先提取中介词,然后解码(decode),就可把原单词再现出来。例如,在无意义音节的识记中,把它们与相似的词联系起来,以词义为中介,将便于记忆。现在要求记住:Jon tol tat yurhirlok vey nic 8组无意义音节,如果把它们与接近的词语联系起来,像是John told that your hairlooked very nice,而且可以把它们作为一个句来识记,“约翰告知你的发型看起来很美”。这样以自然语言为中介对识记材料进行组织加工,有助于长久储存。

在对偶联合的识记材料中,可以利用短语或句子为中介进行组织加工。例如,记忆“小孩一鱼”这对项目时,要求看见“小孩”一词(刺激项),说出“鱼”(反应项)。可以把两个项目用一句话联系起来作为中介(小孩钓鱼),看到刺激项小孩,想起钓鱼,反应项“鱼”自然被回忆出来。3.按语义归类的组织加工

当识记一系列概念时,人们不是按它呈现的顺序去记忆,而是先进行语义归类,把同一类概念倾向于群集回忆。在自由回忆的实验时可看出这种加工倾向。例如,把24对联系紧密的单词(如医生与教师,桌子与椅子,马与羊等)拆开变成48个单词,按随机方式混合向被试一个个地呈现,允许他们自由回忆。结果发现,被试仍倾向于把语义联系紧密的单词归到一起进行再现。尽管桌子和椅子两个词之间由17个单词隔开,但回忆时仍把它们组织到一起。单词之间语义联系越紧密,正确回忆的百分数越高。说明知识系统性对信息的组织加工起重要作用。

4.主观组织

对本来没有什么意义联系的材料,人为地加以组织,回忆时,使被加工的材料以群集方式再现,这种加工称为主观组织。1962年E.图尔文在实验中,向被试呈现了16个无关联的单词,如音乐、兵营、发现、冰山、办公室、山谷、顽皮、女孩、发行量、丛林、谜语、叛徒、咸水湖、格言、润发油、步行者。这16个单词被排列出16个不同顺序,每一顺序向被试呈现一次,每秒呈现一个单词,如此反复多次,让被试按自己喜欢的顺序再现。结果发现,被试在连续的各次实验中,有以相同的顺序再现单词的倾向,他们把某些词组织在一起的情况越多,说明其主观组织的程度越高。

5.以视觉表象为中介的组织加工

1972年鲍尔(Bower)进行了对偶联合的学习实验,他要求一组被试看到对偶词时尽量形成视觉表象,而对另一组被试不给这种提示。其结果,第一组的正确回忆量高于第二组的1.5倍。例如,识记“香烟、狗、帽子、自行车、警察、指挥棒”等一串词时,被试加工出这样一幅视觉意象:一个警察把一个戴着帽子、叼着香烟、骑在自行车上的狗用指挥棒拦住。这样,当香烟刺激项一出现,被试就可以从视觉表象的画面上想起其他5个词。可见,以视觉表象为中介的加工组织也是有效记忆的一种编码。

以上介绍的几种长时记忆的组织加工,是对信息加以组织的技巧,称为记忆术。记忆术的基本原则包括两个方面的机制:一是学习者对识记的积极主动性;二是把新信息同熟悉的已编码的信息联系起来,从而便于记忆。

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识记是获得知识、积累经验的必由之路,要提高记忆效率,首先要有良好的识记。只要讲究方法,尊重识记的规律,是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识记的效果取决于主客观因素。

就主体而言,首先是否有明确的识记目的和任务,是否有强烈的学习愿望和纯正的动机,是影响识记效果的决定性因素。其次,识记中对材料理解得越透,记忆的效果越好。因此,加强对识记材料理解是使材料长久保持的关键。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对本来有意义联系的材料,尽量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理解,采用意义识记。其次是赋予无意义联系的材料以人为的意义,即把无意义联系材料意义化,进行主观组织、再编码,这样会有助于储存和保持。

总之,凡是把识记的对象变成智慧操作的对象,记忆效果就会明显地提高。苏联心理学家查包洛赛兹和西拉延科所做的实验,证实了这一点。他们把被试分成两组,第一组的任务是画一个装配好的圆规,第二组是把同样的折散了的圆规组装起来。任务完成后,叫两组被试尽量准确地画出他们所用的圆规。结果第二组画得比第一组更准确。这是因为需要识记的材料成为活动的直接对象,在进行智慧操作的活动中,能更好地走向、清晰地感知、深刻地理解,并易于引起兴趣和专注。在教学中,让学生做些模型、小实验,进行模拟等活动都有助于巩固所学的知识。

就客体而言,材料的数量、性质和内容均影响识记的效果。一般来说,要达到同样的识记水平,材料越多,识记所用的平均进间也就越多。因此,在一定的时间内识记的数量不宜过多。

识记的材料有的是直观形象的,有的是抽象的文字材料,究竟哪种性质的材料识记效果好,因人而异。一般来说,成人对文字材料识记较好,儿童对直观形象材料的识记优于文字材料。

就识记方式而言,多种记忆类型的协同记忆以及多种感官的协同识记,比单一类型或单一种感官的识记效果好。有人做过一个实验,让第一组被试只看某一识记材料,第二组只听同一内容,第三组既看又听。结果发现,视觉识记组可记住内容的70%,听觉识记组记住60%,视听组可记住80.3%。事实表明,多种感官在识记活动中同时发挥作用,可取得良好的识记效果。在学习外语时,眼看、耳听、口说、手写同时发挥作用,其记忆效果大大优于单一感官的识记效果。巧妙地使用记忆术也是改善记忆,提高识记效果的有效措施。

长时记忆的储存

信息储存的动态变化

保持指已经识记过的信息在头脑中存储和巩固的过程。保持不仅是记忆的重要标志,而且也是回忆和再认的重要条件。

信息经过编码加工之后,在头脑中储存,这种储存虽然是有秩序、分层次的,但不能理解为像文件存放在保险柜里那样一成不变,保持不是一种消极状态,信息在记忆中的保持是一个潜在的动态过程,随时间的推移以及后来经验的影响,在质和量上均会发生变化。

在质的方面的变化,显示出以下特点:(1)记忆的内容比原来识记的内容更简略、更概括,一些不太重要的细节趋于消失,而主要内容及显著特征被保持;(2)保持的内容比原识记的内容更详细、更具体、更完整、更合理;(3)使原识记内容中的某些特点更加突出、夸张或歪曲,变得更生动、离奇、更具有特色。英国心理学家巴特莱特(Bartlett,1932)作过一个实验,他让被试看一个图,隔半小时后要他凭回忆画出来,然后把他所画的给第二个被试看,隔半小时后要求第二个被试凭记忆把图画出,依次做下去,直到第18个被试。从第一个被试识记的枭鸟,经过18个的记忆改造,最后变成了一只猫的形象,这样大的差距说明信息在头脑中的储存不是静态,而是会发生变化的。

卡迈克乐(L.Carmichael)等人作了一个被当作经典性的实验,他们让被试在短时间内观看一系列刺激图形,第一组被试在看图的同时还听到左边一排命名的名称;第二组听到的是右边一排的名称。图形呈现完毕,让两组被试画出他们所看到的图形。结果有大约3/4的被试所画的图形更像他们所听的名称图形,这一实验证明了定势对保持的影响。不仅形象记忆内容在保持的过程中有可能被改造甚至歪曲,文字材料的保持也是如此。巴特莱特在另一个实验中,让许多被试阅读一篇“魔鬼的战争”的故事,过了一段时间,让他们复述,结果发现,经常阅读鬼怪故事的被试在回忆中增添了许多关于鬼的内容和细节,而受到逻辑学训练的被试在回忆中则大量删去鬼的描述,使故事变得更合乎逻辑。从识记的内容与回忆的内容之间的差异,可以看出,信息在头脑中的保持不是静止的、凝固的,而是一个重建过程。识记内容在保持的过程中受到思维的“剪辑”加工,或者使之更加简略概括,或者更加完整合理,或者被想象所补充而更加详细生动,或者被夸张突出。

在量的方面的变化,显示出两种倾向:一种是记忆回涨现象,即记忆的恢复现象。1913年巴拉德(P.B.Ballard)在一个实验中,以12岁左右的学生作被试,让他们用15分钟识记一首诗,学习后立即测其保持量,并把回忆的平均数定为100%,此后在第一、二、三、四、五、六天,又进行保持量的测量,发现识记后立即回忆的成绩不如过两三天后回忆的成绩。这种现象在许多人的研究中均得到证实。儿童较成人普遍,学习较难的材料比学习容易的材料更为显著。记忆恢复的内容大部分是处于学习材料的中间部分,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识记复杂材料的过程中产生了抑制的积累作用,影响立即回忆的成绩,经过充分休息后,抑制得到解除,因此回忆成绩有所回涨。但也有人认为,记忆恢复现象可在识记后数日出现,抑制积累作用早已解除,不会持续那么长的时间,因此,认为上述解释仍有不完善之处。再一种解释认为,儿童学习复杂而又有趣的材料时,对这些材料的保持是比较零散的,需要一段巩固和发展的过程,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回味,因而加强了记忆,出现了记忆回涨。另一种倾向是,识记的保持量随时间的推移而日趋减少,有一部分回忆不起来或回忆发生了错误,这种现象就是遗忘。

保持量的测量

常用的测量保持量的方法有回忆法、再认法、再学法和重构法。1.回忆法

原来识记的材料不在面前,让被试把它们默写出来或复述出来。保持量的计算是以正确回忆项目的百分数为指标。算式如下:

倘若识记不是以全部记住为标准,那么计算回忆的成绩时,应以识记时所达到的标准为基础。

2.再认法

把识记过的材料和没有识记过的材料混在一起(新旧项目的数量相等),然后向被试一一呈现,由被试报告每个项目是否识记过。保持量按如下经验公式计算:

3.再学法(或节省法)

当被试不再能把原来熟记的材料完全无误地回忆出来时,就要求被试把原来识记过的材料重学或再记,直至达到原来学会的标准。然后根据初学和再学所用的次数或时间来计算保持量,即以再学比初学所节省的次数或时间来计算保持量。计算公式如下:

4.重构法(或重建法)

要求被试再现学习过的刺激次序。给被试呈现按一定顺序排列的若干刺激,呈现后把这些刺激打乱,然后呈现在被试面前,让他们按原来次序重建,重构的成绩主要是以做对的顺序数记分。

双重存储系统

信息在头脑中呈现的方式叫作表征,表征既是对客观事物的加工过程,又是被加工的对象。信息在长时记忆中是以什么方式储存呢?佩沃认为既然存在信息的双重编码,也一定存在双重储存系统。究竟什么是双重储存系统呢?他设计了一个实验,实验材料是两张图画和与之对应的两张字词卡。上面的画是小台灯与大斑马,右边的词卡字体大小与图是对应的。下面的画则是大台灯与小斑马,词卡字体大小也是与之对应的。佩沃分别把这些卡片给被试看,并要求他们立刻判定现实中谁大谁小,记录其反应时。佩沃假设:如果长时记忆中只含有语义编码的信息,被试对图画作出的判定可能会慢于字词卡,因在作出判定之前,需要将图画转换为语词,就不如直接对语词作出的反应。如果长时记忆中也存在表象编码的信息,那么被试对画面的判定反应就不会慢于字词卡,因视觉表象可以直接从记忆中提取,无须转换。他又进一步推论,如果长时记忆中所包含的视觉表象与实验出示的图对不一致,会引起心理冲突,并导致反应时慢于与现实相一致的图对,字词卡却不会引起这些冲突,因字词按语义编码后不具有时空特点,字体大小对语义信息的储存没什么影响。实验结果是:(1)被试对图对作出判定的反应是快于字词,说明长时记忆中确实包含表象和语义双重编码的信息。(2)被试对与现实相一致的图对的判定反应时快于不一致图对,证实表象编码具有时空特点。因被试一旦发现图对中对象的大小与现实中对象的大小不一致,引起心理冲突,自然延缓判定的反应时。(3)被试对字词卡的反应时无差别,说明语义编码的信息无时空特点。至于为什么会出现对图对的判定反应时快于字词,这是因为判定时,语言信息必须转换为表象再行判定,因此反应时较慢。这一实验有力地证明了长时记忆中既存在双重编码,又存在双重储存系统。

长时记忆的提取

提取属于信息的输出过程。长时记忆信息的提取有两种形式,即再认和回忆。再认是指过去识记过的材料再次出现,有熟悉之感,可以识别和确认。回忆是指过去识记过的材料在头脑中的重新复现。这两种形式对信息的提取都需要一定的线索,还要采取一定的策略,选择一定的中介。关于如何提取信息,目前有两种看法,一种理论认为,信息的提取是根据信息的意义、系统等来搜寻记忆痕迹,使痕迹活跃起来,可回忆出有关的项目。另一种理论认为,记忆是一种主动的过程,存储起来的是一些元素或成分,回忆则是把过去的认知成分汇集成完整的事物。这两种理论各自适合于不同的编码形式。搜寻理论可能适合于表象储存,重建理论适合于语义储存。提取的效果一方面依赖于储存;另一方面依赖于线索。倘若储存本身是有组织的、有条理的,是有层次结构的,提取时只要使层次网络中的某些节点激活,使与这些节点有关的信息处于启动状态,回忆就会很容易进行。若储存是杂乱无章的,提取就不会顺利。线索在提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线索的数量多、质量高,提取就容易。线索的质量是指线索中的信息与记忆痕迹中的信息匹配联系的紧密与否。一般来说,再认比回忆容易提取信息,这是因为再认时有关线索就是再认的感性依托,有较多的线索给以提示,可帮助尽快地确认。

再认与回忆

再认指经验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有熟悉之感并能被识别和确认的过程。人在识别某一对象时,一方面要对它进行知觉分析,同时还要从长时记忆储存的信息中提取有关的信息(模式)与之对照比较,经过多层次的连续检验,最后才能完成确认。当再认发生困难时,就要努力寻找各种有关的线索,力图恢复过去已经建立的联系。可见,再认也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它包含有知觉、回忆、联想、比较、验证等一系列的认知活动。

再认的速度和准确性主要取决于对事物识记的巩固程度和精确程度。熟记了的事物一出现,几乎可以无意识地、自动化地、在极短的时间内作出识别。在日常生活中,错误地再认时有发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种是由于识记的不巩固、不精确,原有的联系消失或受干扰,一旦识记过的事物再度出现,不能激活原有的记忆痕迹,仅有熟悉之感而无法从整体上加以正确的再认。或者对有关信息(模式)的提取发生了错误,导致错认。另一种是由于联系的泛化,导致错误的再认。例如,错把一个陌生人当作一个熟人相认,这是因为他的许多特征与熟人相似,这些特征在头脑中产生了泛化,因此导致了“张冠李戴”。在学习识别汉字时,常常会出现认错、写错的现象。如像戍、戌、戎,这几个字很相似,稍不细心知觉,又没有精确将它们加以分化,时间久了,头脑中的痕迹不清晰,极容易发生混淆,因此常常认错。此外,病理性障碍也会发生不识物症或不识人症。再认同“模式识别”直接关联,目前模式识别已成为人工智能的核心问题加以研究,因此再认有时被放入知觉范畴中去研究。

回忆是指过去经验的事物不在面前,可以重新回想起来,这一过程称为回忆。回忆分为有意回忆和无意回忆。前者是有预定的回忆意图和目的,在回忆任务的推动下,自觉主动地进行的回忆,后者是没有明确回忆目的和意图,也不需要努力地搜索,完全是自然而然地想起某些旧经验。一件事偶然涌上心头,浮想联翩或触景生情,漫无目的地,不由自主地引起种种回忆。这种回忆的内容往往是不连贯、不系统的。

提取的种类

无论再认还是回忆,若不依赖任何中介和提示线索,直接把有关信息从长时记忆库中抽取出来,对信息的检索几乎是自动化的,甚至没有意识到这一程序,这种提取称为直接搜寻。例如,当你的一位朋友在电视屏幕上一出现,你能立刻把他再认出来,这是通过直接搜寻达到再认的,这种再认又称为直接再认。若问你今年暑假同谁结伴旅游,你会说出张

三、李四等一些人的名字。这种回忆称为直接回忆,而这种提取就是直接搜寻。有时我们的再认和回忆需要一些提示线索或中介性的联想才能达到再认或回忆。例如,若问1992年的10月31日上午你在干什么?对这个问题很难立刻回忆出来,往往要借助日记、备忘录或其他一些中介物,对问题进行某种预加工,以便确定回忆方向,把回忆的范围逐渐缩小,此外还要提出一些假设,对假设要逐一验证,排除无效的回忆线索,凭借联想搜寻新的线索,直至完成回忆任务,提取出必要的信息,这种回忆称为间接回忆。直接回忆与间接回忆不是绝对对立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本来可直接回忆的内容,由于荒疏、印象淡漠,再回忆时要凭借联想搜寻,进行追忆。反之,间接回忆的内容由于联系的巩固和熟练,回忆时可不加思索迅速在头脑中重现。联想在回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谓联想就是由一种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活动。当具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反映到人的头脑中,并在大脑皮层建立起暂时神经联系,只要一事物出现,就会引起对另一事物的联想。回忆常常以联想搜寻的形式进行。常见的联想有以下几种。

1.接近联想

在时空上比较接近的事物,容易在人们的经验中形成联系,只要其中一事物出现,就会引起对另一事物的联想。提起北大想起清华,这是因为两校相邻,空间接近之故。看到闪电想起雷鸣暴风雨,这是由于两种现象是相继出现,在时间上是接近的。

2.相似联想

由一件事物的感知引起与它在性质上相似事物的回忆,称为相似联想。文学中的比喻常常借用相似联想,作诗托物寄意也是靠相似联想。

3.对比联想

由某一事物的感知或回忆引起同它具有相反特征或相排斥的事物的回忆,称为对比联想。例如,由美想到丑,由草原想到沙漠,由黑暗想到光明等。

4.关系联想

由事物的多种关系而建立起来的联想。如部分与整体、种属关系、因果关系等所形成的联想均属关系联想。

在识记时,有意识地在事物之间多建立联系,形成各种联想,有助于回忆,联想越丰富,回忆越容易。

联想在其他心理活动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凭借联想可提供解决问题的资料、原则。举一反三的联想可开发人们的求异性思维,使思维流畅、变通,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在想象活动中,借助联想可唤起人们更丰富的想象,由联想而进入发明创造活动。在情绪的研究中,利用自由联想的方法还可探索人的心理状态。

影响提取的因素

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出信息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既有积极的因素,也有消极的因素。

1.对信息合理组织能改善提取

从容量巨大的长时记忆库中检索提取信息,就像到一个藏书极多的图书馆查找某一本书一样,能否顺利地找到那本书,与对书的归类编目存放有关。同理,人们对信息进行合理的组织或使它们处于一定的前后关系中可以增加线索,促进提取。

包尔等人(Bower,1969)做了一个实验,要求被试记4张词表。对一些被试给他提供的词表是按照树状层次组织起来的。对另一些被试所提供的词表上的词是随机排列的。识记后进行回忆的测验,其结果表明,被试对有层次组织的词回忆的正确率达65%,而对随机排列的词回忆只有19%是正确的。这个实验证明了高度组织起来的材料,按层次网络储存的材料有助于提取。这是由于材料的组织为提取时的搜寻过程提供了有利的线索。

而对随机排列词表的词的搜寻,有如走迷宫,常常在某些词上打圈子,影响顺利地提取。这说明合理地组织材料,按组织系统储存,可保证提取活动准确和高效率的进行。

2.使信息储存处于编码时的前后关系中有助于提取

由于事物总是处在一定的环境情景中的,我们识记时,这种场合因素微妙地伴随着人对事物的识忆,当再认或回忆的场合与识记的场合越相似,就越有利于对信息的提取。也就是说,信息处于编码时的前后(或上下文)关系中,这种场合本身就是最有力的提取线索。特别是在提取复杂材料时,与材料有关的上下文线索将有助于材料的迅速恢复。

3.干扰对提取的影响

生活中常会遇到一个记忆线索与几个有关事物相联系的情况,其中与一个线索联系较牢固的项目往往会干扰与同一线索联系较弱的项目的提取。例如,一个篮球运动员改踢足球,开始他总不能得心应手,其原因是,打篮球的规则与技巧已经很熟,甚至习惯化了,改踢足球后,原来形成的技能总会干扰对踢足球运动信息的提取,多次出现犯规行为。

与同一线索联系的项目越多,通过该线索提取目标项目就越困难。如果将与同一线索相联系的各个项目进行意义加工和组织,就会减少彼此的干扰。此外,消极情绪也会妨碍对信息的提取。例如,考试时,一旦遇到一个难题答不出来,便产生紧张和焦虑情绪,引起种种担扰心理,在这种心境状态下反而会更加干扰对回答问题有关的信息,造成回忆的困难。

长时记忆的遗忘 遗忘是指识记过的内容既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或发生错误的回忆和再认。遗忘是保持的对立面,保持的丧失就意味着遗忘的出现。如果识记过的内容,不经复习,保存量随时间的推移日趋下降,这就是遗忘。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说,遗忘就是信息提取不出来或提取出现错误。

根据遗忘的程度和性质的不同,可分为部分遗忘和完全遗忘;暂时遗忘和永久遗忘。

如果识记过的内容在头脑中留下了大部分,只是其中一部分不能回忆或再认,属于部分遗忘。如果事过境迁全部回忆不起来,属于完全遗忘。若已转入长时记忆的内容一时不能被提取,但在适宜条件下还可恢复,属于暂时遗忘。例如,提笔忘字;熟人相见叫不出对方的名字;话到嘴边说不出来(称tip—of—the—tongue现象,简称TOT);考试时,回忆不出有关的知识,一出考场立刻想起等都属暂时遗忘。若识记过的内容,不经重新学习,记忆绝不可能再行恢复,属于永久遗忘。

遗忘是人的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现象,对于那些不必要的、应淘汰的信息的遗忘,是有积极意义的,既可减轻我们的脑力负担,又可不为杂事所萦绕,可见遗忘也是巩固记忆的一个条件。但对必须保持的信息的遗忘,是消极的,为此,心理学应该研究遗忘的规律,以便找出克服遗忘的办法。

艾宾浩斯对记忆与遗忘的研究

德国心理学家H.艾宾浩斯(H.Ebbinghars 1850~1909)是对记忆和遗忘现象进行实验研究的创始人。他在实验中选用的材料和方法都具有特色。他自己充任主试和被试,独自进行实验,持续数年之久。他制作了大量的无意义音节字表作为记忆实验的材料,这种无意义音节是由两个辅音和一个元音组成,如TAJ,YIC,HUZ,CEX,GAW等,以在德语字典中查不到为准,因此称为无意义音节。以无意义音节为实验材料,目的是避免受旧有知识经验的影响。无意义音节虽然本身没有含义,但它可以引起被试的联想,为了使记忆的难度尽量一致,要选用联想值较低的无意义音节作为实验材料。使用这类性质相似的实验材料,便于改变和确定数量。实验采用重学法(又称节省法)检查识记效果。艾氏每次识记8组,每组13个无意义的音节字表,学到连续两次无误地背诵为止。隔了不同的时间进行回忆,发现有些音节忘了,于是重学,再达到恰能背诵为止,以重学比初学节省诵读的时间的百分数作为保存量的指标。其实验结果如表3。

b=保存量,t=时距(分钟),V=100-b=遗忘量,C和K是常数(近似估计值K=1.84,C=1.25)。后来学者们将此实验结果绘成曲线图。这就是百年来一直被广泛引用的经典的保持曲线。后来,许多人用不同的识记材料,不同的检查保存量的方法,在大量的被试中进行实验。1922年我国著名心理学家陆志伟让20名被试,识记12个无意义音节,学到刚好能一次无误地背诵为止,然后在不同的时间间隔内,用再认、重学、默写、提示4种方法检查其保存量。结果发现,除用再认法检查的保存量一直下降很慢外,其余3种方法所得结果均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基本一致。遗忘曲线表明遗忘变量与时间变量之间的关系。从曲线中可以看出遗忘发展是不均衡的。在识记后的短时间内遗忘得比较快、比较多,以后逐渐缓慢,到了相当时间,几乎不再遗忘。可以说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影响遗忘产生的因素

就识记材料的性质而言,一般来说,熟练的动作遗忘得最慢。贝尔发现,一项技能一年后只遗忘29%。也就是说,人的动作记忆保持得最好。其次,熟记了的形象材料也容易长久保持。有意义的文字材料,特别是诗歌要比无意义的材料保持得多,遗忘得慢。

就识记材料的数量而言,识记材料的数量越大,识记后遗忘得越多。有实验证明,识记5个材料的保持率为100%,10个材料的保持率为70%,100个材料的保持率为25%。即使是有意义的材料,当识记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遗忘速率接近于无意义材料的遗忘曲线(索柯洛夫的实验)。

就材料的意义而言,凡不引起被试兴趣,不符合被试需要,对被试的生活不占重要地位的材料,往往遗忘得快,而有意义的材料就遗忘得慢。

学习程度对遗忘也有较大的影响,一般说来,学习程度越高,遗忘越少。过度学习达150%,保持的效果最佳。所谓过度学习是指学习的巩固程度超过刚能背诵的程度。比如,学习一个材料,20遍后恰能一次正确无误地背诵,此时,称这20遍的学习程度为100%,倘若再继续学习10编,就是过度学习了,其学习程度为150%。又比如,学一个材料30分钟后恰能一次正确背诵,再用15分钟进行过度学习,其学习程度为150%。根据我国心理学家的实验表明,33%的学习程度,遗忘为57.3%;100%的学习,遗忘为35.2%;150%的学习,遗忘为18.1%。超过150%的学习,记忆效果不再继续上升,可能是因兴趣减退或疲劳等原因。150%为过度学习的限度,低于或超过这个限度,记忆的效果都将下降。

克服遗忘加强复习

我们学过的知识,如果不经过复习,是不可能永久、完全保持在记忆中的。有记有忘,这是必然的规律。

克服遗忘最好的办法是加强复习。只听讲不复习是任何课程也学不好的。复习是记忆之母,怎样复习才能达到巩固识记材料的最好效果呢?根据遗忘发展的规律,心理学总结出以下的学习方法:

1.及时复习

遗忘进程先快后慢的规律告诉我们,遗忘最严重的时刻是在识记刚刚达到记住的最初时刻,这是因为,新学过的材料在头脑中建立的联系还不巩固,痕迹很容易自然衰退,不及时复习,仅几个小时就可能有64.2%的遗忘,1天之后遗忘率达66.3%。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记忆就像建筑物,不要等快倒塌时再去修复,否则,那就等于重建,这说明及时复习是极为必要的。复习的作用在于强化联系,如果说识记是利用已有知识对新输入的信息进行加工编码的过程,那么复习就是不断地进行再编码,增加对信息加工的深度,提高对信息编码的水平,提高编码适宜性的过程。复习贵在及时,使即将消失的、微弱的痕迹重新强化,变得清晰,并在头脑中进一步巩固。复习还能促进理解,使所学过的内容更加条理化、系统化,更便于精确记忆。及时复习就是要在新学过的材料尚未遗忘之前,趁热打铁,使之巩固,然后纳入个人的认识结构中去长久保存。

2.复习多样化

复习并不意味着单纯地、机械地重复所学的材料,复习方法的单调既容易使人感到枯燥乏味,又容易产生厌倦、疲劳。多样化的复习,可使人感到新颖、容易激发智力活动,使所要复习的材料与有关知识之间建立新的联系,就能更牢固、更灵活地掌握。

3.合理地分配复习时间

复习的效果不是单纯地决定于复习的次数,复习具有累积效果,刚学过的知识不但要及时复习,而且也应适当地增加复习的时间,随着记忆巩固程度的提高,复习的次数和时间可逐渐减少,间隔时间也可以逐渐加长。连续地进行复习称为集中复习,而有一定的间隔时间的复习称为分配复习。一般来说,分配复习优于集中复习,这是因为集中复习时大脑神经过程容易产生抑制的积累,而分配复习有较多时间间隔使抑制消除,并且有利于联系的巩固。但这不是绝对的,只要平时坚持分配复习,到必要时,采用集中复习,考试的效果就会较好。那种平时不复习,考试前临阵磨枪,是达不到巩固知识的效果。

第四篇:记忆

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区第一小学五年六班 樊泽桐

打开记忆的盒子,往事像放电影般历历在目,记忆里满满的都是亲人的爱,画面定格在那年,那天......临近放学了,突然天空乌云密布,一片轰隆隆的雷声过后,风卷着大雨哗哗的下了起来。“叮铃铃......”清脆的下课铃声传来,我焦躁不安地边收拾书包边望着窗外瓢泼的大雨,开始发愁,“这么大雨,奶奶怎么来接我,我怎么回家?”陷入困境的同学们商量着、猜测着、埋怨着......顿时,教室里像炸开了锅,沸腾了。焦急的等待中,十分钟,二十分钟过去了,大雨依旧未停,十几位同学陆续被家长冒雨接走,教室里渐渐安静了下来。“砰砰砰”,瞬间十几双充满期待的眼睛被敲门声吸引过去,老师打开门,一位“乞丐”模样的叔叔站在门口,同学们面面相觑,不知道是谁的家长,我又把脸转向窗外,继续等待。“樊泽桐”,听见老师点名,猛一回神,难道是奶奶来接我了?我背起书包赶快向门口走去,心想,这么大雨,奶奶是怎么来的?地上的一滩水映入眼帘,抬头一看,“爸爸!?”凌乱的滴着水的头发,湿透的外套里面衬衣领卷着,裤腿满是泥点,鞋子还在往外渗水......他平时干净整洁的衣服呢?他帅帅的发型呢?他威严的领导气质呢?看的我实在不忍心了,眼眶一热,鼻子一酸,顿时,感觉脸发烫,羞愧与不忍让我嗓子眼堵堵的。爸爸伸手拉我,说:“儿子,爸来晚了,等着急了吧?”爸爸的手好温暖,我安心的把我冰冷的小手放进爸爸的手心里跟他一起走进回家的风雨里……

他一句来晚了和卷着的衬衣领,我都可以想象他不能及时来接我的心急如焚和放下手头的工作出门时的匆忙,就在刚才我还误认为是“乞丐”,愧疚和感动在我心里翻滚着,“爸爸,对不起,谢谢您”……

“儿子,吃饭了!”妈妈的声音把我从回忆中拽了回来,我边吃饭边想,记忆真的是个好东西,那里沉淀着我成长路上所有的感动和感恩。

第五篇:记忆

记忆容限与记忆组块

记忆是人类心智活动的一种,属于心理学或脑部科学的范畴。记忆代表着一个人对过去活动、感受、经验的印象累积,有相当多种分类,主要因环境、时间和知觉来分。在记忆形成的步骤中,可分为下列三种信息处理方式:1.译码:获得信息并加以处理和组合。2.储存:将组合整理过的信息做永久纪录。3.检索:将被储存的信息取出,回应一些暗示和事件。人类将自己思维之信息内容的储备与使用过程,称之为:记忆。因此,人之记忆包含了两个必需的步骤:

第一步是“记”的过程——储备信息内容的过程。也就是心念将内心集结的信息资料,以某种格式保存在记忆的仓库里;

第二步是“忆”的过程——使用信息资料的过程。也就是自我在内心进行回忆来重温过去的感觉,或者是将某一信息内容装载到感觉信号中,经由自己的身躯之器官来表达。

记忆组块

把一定的记忆材料分成适当的组块或类别的方法都叫做组块分类记忆法。组块分类法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意义材料的分组分类,一种是无意义材料的分组分类。1.意义材料的分组分类

意义材料这里是指材料本身具有一定的内在规律。在识记的时候通过分析找出其内在联系,然后分成一定的组或类,记忆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2.无意义材料分组分类

对于那些没有内部规律的零散材料,我们就不好运用正常的分组分类法了。

一般来说有这样两个原则需要注意:一是组块划分不能过大,最好不要超过7 个单位。比如地理三字经和历史三字经,就是运用三字一组法编写,简明易记。再如记忆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前20 位元素名称时,可采用5 个一组的分组法。氢氦锂铍硼,碳氮氧氟氖,钠镁铝硅磷,硫氯氩钾钙。其中“氖”和“钙”正好押韵,这种方法也叫口诀法,我们自己也可编。编的时候,有时为了工整、押韵,自己可以填上几个辅助字词,或换上个别谐音字,只要不造成误解就行了。分组的第二个原则是使划分后的组块便于使用下面要讲的形象化、意义化的方法。

短时记忆是记忆的一个重要的成分。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保存的时间也不长,约10-20秒之间,而且短时记忆的容量也有限,在7+/-2个单位之间。这个单位叫做块件(chunks)。也就是说,如果不作任何复习,人对感知的信息只能记住5-9个各自没有联系的单位。虽然短时记忆容量小,但我们可以借助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经历,让这些单位之间发生有意义的联系,将大量可用的信息组成少量的块,记忆广度将被大大增加。

块是一个有意义的信息单元。块可以是一个字母、单词、成语、句子、图示、事件等。例如,序列1-9-9-0-6-1-1-0-3-0由十个数字构成,即10个块,超出了短时记忆的容量,一部分信息来不及被加工就丢失了。但是,如果把1-9-9-0看成年份,把6-1看成六一儿童节,1-0-3-0看成上午十点半,那么,原来的序列就变成了三个块,块的数量减少了,序列也就易记得多了。

组块(chunking)是一个重新组织项目的过程,基于相似性或其他原则进行组织,或者基于存储在长时记忆的信息将它们组成一些更大的模块。在这个过程中,记忆者将信息组成了较大的有意义的单位,减少了块的数量,是记忆能在相等的时间内加工更多的信息。因此,它具有两个显著特点:第一,扩容性,即短时记忆信息可以通过加大每一组块容量而得到扩充和提高;第二,差异性,即组块内部组织水平不同,或对信息再编码的方式不同,则相应的组块所包含的信息量也不同。组块依据的联系通常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把那些在时间或空间上接近的单个项目结合成一个组块,组合成的组块不一定需要形成一个有意义的单位,这种组块过程叫“分组”;例如,我们在记别人的手机号码(***)时,会根据数字之间的不同关联把号码重新组合,分成数量更分成数量更少的几个大块(139-2222-369-55),便于记忆。

另一类是在意义上把若干项目联结起来,构成由一个个已知、单独的小块组成的大块。这种组块要利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使小组块的各项目之间存在某种固有的关系,以形成一种整体(即更大的组块),这种组块之间的联系或联结的基础就是联想,所以,联想是“组块化”的关键。

例如,有些以-f或-fe结尾的名词,其复数形式应是把-f或-fe变为-ves,例如,thief, wife, loaf, half, leaf, shelf, knife, wolf)。有经验的教师在讲授这种英语名词复数形式的特例时,会编一个有趣的小故事把这些互不相关的小块串联成一个更大的块,以方便学生记忆。小偷(thief)的妻子(wife)用一条面包(loaf)做诱惑,半片(half)树叶(leaf)做掩护,从书架(shelf)上拿了一把刀(knife),杀死了一只狼(wolf)。用英语学习来举例: 几种常见的单词记忆组块策 1.音义联想

在单词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英语单词的发音特点,挖掘单词发音本身所蕴含的形象信息或其谐音与词义的联系,以便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旧组块),使之参与到相关的单词学习中来,使单词的音、形、义有机地联系起来进行记忆,建立新的组块。例如:elope(私奔)的发音听起来有点像中文“一路跑”,我们可以把发音与词义建立联系:在私奔的路上一路跑。再如,dawn(黎明)的发音使人容易想起“黎明时分早早起床呵欠连连的样子”。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记忆由多个无规则的字母组成的长单词,如statistics(统计学)。我们可以根据它的三个音节,把它分成sta-tis-tics三个组块。由它的读音就容易联想到拼写了。

2.字母组合和读音规则

一般来说,读音规则、容易拼读的单词,易学也易记忆。在英语中绝大数单词中的字母组合的读音都是有规则的。我们可以把这些字母组合的规则读音当作它的声音标识或符号。一听到某个发音,就会帮助自己回忆起相应的字母组合来。我们要充分认识单词的读音与拼写之间的关系,善于总结字母、字母组合在单词中的发音规律以及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的发音,这样就会比较轻松地记住单词,做到见形能读、听音能写。3.构词法 在单词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英语单词的构词特点,找出生词中的旧词或旧词根、词缀,挖掘生词与旧词的内在联系或结合已有知识经验人为地建立形象联系,形成新的组块,从而记住生词。例如,学习indirect时,将其划分为in-direct,其中含旧词direct及否定前缀in,可联想为“不是直接的就是间接的”。学expression_r_r_r时,发现旧词express,且-sion是名词后缀,都是已学过的旧词或旧词缀,expression_r_r_r当然是express的名词形式了。在学习单词down-to-earth时,可以联想到“with both feet on the ground”,因此,要记住它的中文意思(实事求是的、切合实际的)就不难了。4.形义联想

我们可以刻意找出单词的形式与意义之间的联系,利用它们之间的共同点进行组块。例如,后缀-er表示人,如reader, writer, speaker等,由于受这个影响,不少人把“教授”的英文单词拼写成professer,但是,如果我们提醒自己“大多数教师都是戴有眼镜的,而眼镜是有两个圆圈的(OO)”,就容易记住该单词的正确拼写形式为professor了。又如,常有人不能正确区分 so-a-p与so-u-p,我们可以想一个情景:炉上热气腾腾的一锅汤;而后将“锅与汤”联系起来,再看中间的字母u,不正像一个汤锅吗?从而区分soap(肥皂)与soup(汤)。还有,eye中的两个e像两个眼睛;bird中的b和d是“鸟”的两个翅膀,等等。

5.同韵词搜索联想

在学生学习生词或复习单词时,我们可以根据生词的词尾,通过变换首字母或前几个字母,搜索出已学过的具有相同词尾的旧词,通过形象联想将这些词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大的组块,从而复习了旧词,又使生词进入了“温暖的家”,由其他同韵词就可回忆起生词来。如学习生词pill(名词,药丸)时,我们可以找出以-ill结尾的词,由字母A依次搜索、回想到Z,就可找出下列学过的旧词bill、fill、hill、ill、kill、mill、pill、till、will。然后根据单词设想这样一种情景:小山(hill)中有一座装满(fill)药丸(pill)的面粉厂(mill),直到(till)将要(will)杀死(kill)病(ill)人时才被发现。6.求异联想

在学习或复习单词时,我们可以回想已学过的与其音、形相近的词,通过对比找出差异,形成新的组块。例如:学到though时,将旧词th-r-ough与之联系起来,正好through在th-ough的中间加了一个r,若将二者联系起来就是“ 字母r从尽管(though)中穿过(through)”。这样就使这些新旧词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形成新的组块。lie作“躺、位于”解时,它的过去式和过去分词形式分别为lay和laid;而作“撒谎”解时,过去式和分词为lied和lied。我们容易把它们混淆。我们可以这样想:说谎是正常的,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说谎,因此,lie(说谎)的过去式和过去分词形式属于“正常变化”,在单词后面加上“-d”即可。再如,有人常将whether与weather混淆。我们可以从两词的拼写特征分析入手:wh-e-ther、w-ea-ther,whether是以wh开头的且是一个疑问词,回想以wh开头的其它疑问词what、which、who、where,这些都是大家所熟知的,强化wh的疑问“身份”,从而记住whether是“是否”,而weather是“天气”。7.图示联想 在学习或复习单词时,我们可以在草稿纸上画出或在头脑中想象词的具体形象及其相关词的形象与联系,以扩大巩固已有的词块。例如,学到cupboard时,在头脑中想象:器皿柜、厨柜里有些什么东西:bowl、plate、dish、fork、spoon、chopstick,再放眼一看还有kettle、gas、range、tap、washcloth、bottle、knife、cutting board等一一在目,从而使这些零散的词有机地联系起来。又如,学习fetch时,为与take、bring 区别,可用图示表示他们的动作趋向:fetch表示、bring表示←、take表示→。8.分类记忆

在学习或复习单词时,我们根据单词语义间的各种联系(同义、反义、种属、邻近、修饰、搭配等等)与以前学过的旧词联系起来,形成语义对或语义网,从而扩大原有的组块或形成一个更有序的组块,促进记忆。例如,bachelor(学士)、master(硕士)、doctor(博士)都表示学位。Employ是fire的反义词。Geography、history、chemistry、biology、mathematics、Chinese、English、P.E、physics都表示学科。

通过记忆组块可以将复杂的东西简单化,提升我们的记忆速度,从而便于我们更好更快的记住一些重要的信息。

记忆容限 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short-term memory)简称STM,也称工作记忆,是信息加工系统的的核心短时记忆的信息编码以听觉编码为主,也存在视觉编码和语义编码。

斯滕伯格采用加法反应时,以记忆扫描实验证明,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方式是完全系列扫描方式进行的。短时记忆的编码以听觉编码为主,也存在视觉编码和语义编码。短时记忆的容量又称为记忆广度,指彼此无关事物短暂呈现后能记住的最大数量。美国心理学家 Miller 有关短时记忆容量的研究表明,保持在短时记忆的刺激项目大约为7个,人的短时记忆广度为7±2个组块。短时记忆广度与识记材料的性质和个体对识记材料的加工程度存在内在联系。组块能够有效的扩大短时记忆的容量。组块是短时记忆容量的信息单位,指将若干单个刺激联合成有意义、较大信息单位的加工过程,即对刺激信息的再编码。

例如,要记住2824714932这样一个电话号码,若把它分成28(局号)、2471(总机号)和4932(分机号)3组,就能减轻记忆的负担,扩大记忆的容量。时间短暂

短时记忆的保持时间在无复述的情况下只有5~20秒,最长也不超过1分钟。

复述的作用:复述是指通过语言重复刚刚识记的材料,以巩固记忆的心理操作过程。在有复述的情况下,保持在短时记忆中的学习材料会向长时记忆转移。实验表明,学习任何材料以后,若使用分心技术干扰复述的进行,短时记忆的遗忘就会迅速发生。1959年,L.R.彼得森和M.J.彼得森夫妇让被试识记三辅音连串后立即对某3位数进行“倒减3”的出声运算,如309-3=306,要求每秒钟减出1个数,以干扰被试的复述。结果发现,间隔6秒,有68%的被试不能回忆,间隔18秒,则有将近90%的被试不能回忆起三辅音连串。B.B.默多克不仅用三辅音连串,还用三词组合作为实验材料,用上述方法做过验,也得到了相同的结果。

复述分为保持性复述和精细复述。前者又称简单复述和机械复述。后者又称整合性复述,它使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得]到进一步加工和组织,使之与个体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从而使信息转入长时记忆中。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是指永久性的信息存贮,一般能保持多年甚至终身。

它的信息主要来自短时记忆阶段加以复述的内容,也有由于印象深刻一次形成的。长时记忆的容量似乎是无限的,它的信息是以有组织的状态被贮存起来的。有词语和表象两种信息组织方式,即言语编码和表象编码。言语编码是通过词来加工信息,按意义、语法关系、系统分类等方法把言语材料组成组块,以帮助记忆。表象编码是利用视形象、声音、味觉和触觉形象组织材料来帮助记忆。依照所贮存的信息类型还可将长时记忆分为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情景记忆接受和贮存关于个人的特定时间的情景或事件及这些事件的时空联系的信息。语义记忆是有关字词或其它语言符号、其意义和指代物及他们之间的联系,以及有关规则、公式和操纵这些符号、概念和关系的算法的有关内容。神经细胞电活动也可更进一步地,导致某些特定的功能分子的变化;这些在结构组成上的特定变化被维持下来,就可形成长时记忆。长时记忆能保持许多年甚至终身的永久性记忆。它的容量似乎无限,但也有人认为它的范围是5万到10万个组块。长时记忆的信息主要是对短时记忆内容加以复述而来的,也有由于印象深刻一次形成的。

自19世纪末期H.艾宾浩斯开始记忆实验以来,大多数心理学家对记忆的研究都是有关长时记忆的,研究的课题主要集中在长时记忆中信息的组织和遗忘的规律。过去一直认为长时记忆 的信息是以联想的方式组织的。20世纪30年代,F.C.巴特利特提出了“图式”的概念。他认为识记是把新材料整合到个人的图式中,即组织进个人的知识经验中,这样新材料就进入了记忆的存储系统。50年代,研究者发现人们学习排列不规则的词表后,回忆时往往要加以分类的现象,因而认为组合依赖于概念的分类。70年代,E.托尔文提出语义记忆和情景记忆两种长时记忆系统,认为它们之间存在着差异。语义记忆存储的信息是词、概念、规律,以一般知识作参考系,具有概括性,不依赖于时间、地点和条件,不易受外界因素干扰,比较稳定。情景记忆存储的信息是以亲身的经历作参考系,因此是一时性的,时空上有限定条件,容易受各种因素的干扰。

长时记忆信息的提取有两种形式:回忆和再认。这两种形式提取信息都需要运用一定的策略,即依靠一定的线索和选择一定的中介。在这方面有两种看法:一种是搜寻理论,认为信息的提取是根据信息的意义、系统等来搜寻记忆痕迹,使痕迹活跃起来,回忆出有关的项目;另一种是重建理论,认为记忆是一种主动的过程,存储起来的不是成熟的记忆,而是一些元素或成分,回忆就是把过去认知成分汇集成完整的事物。人们认为这两种理论并不矛盾,适合于不同的编码方式。搜寻理论可能适合于表象记忆,重建理论则适合于言语记忆。关于长时记忆中的遗忘,艾宾浩斯对随时间进展所引起的保持丧失的现象作了数量化研究。中国心理学家陆志韦等人发现:刚学完不能及时回忆的材料,经过一段时间后在记忆中又呈现出来了。这种现象称为记忆的恢复。因此人们认为长时记忆的遗忘,与感觉记忆和短时记忆的遗忘在机制上有所不同,可能不是痕迹消退的结果,而主要是由于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干扰,使信息提取发生了困难。

社本132

2013728219

陈懋钰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