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这个杀手不太冷》英语影评
LeonThe Professional’ is their best.When I watched it myself, I ultimately understood my friends’ feeling.Firstly I must declare that I was infected by my dear friend, he loves Luc Besson because of his wonderful movies directed by him.Such as Wasabi and Arthur and the Invisibles.The story tells us that Natalie Portman plays Mathilda, a 12-year-old girl.She has a misery life.Her father is involved in handling drugs for a crooked cop called Norman Stansfield(acted by Gary Oldman).One day, Mathilda encounters Leon(acted by Jean Reno), professional hitman, the little girl is out shopping for Leon when Stansfield kills the rest of her family, and fortunately she takes shelter in Leon's house, Mathilda begs Leon to teach her his skills.Soon she has wormed her way into every part of his unusual life.Leon does his best to keep her out of trouble, and a father-daughter bond forms between the two of them.Leon however has little experience of being either a father or a friend, and is also unable to prevent Mathilda from pursuing her revenge against Stansfield.When Leon rescued Mathilda at the hazard of his own life, thus the film drew to an end because of his dead.This is a wonderful film.The story, which at first glance is corny and silly, actually becomes gripping and emotional in the hands of the skilled Jean Reno and that little girl.The characters are sympathetic and cute, and one is touched by the depth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on and Mathilda.The character of their enmy, Norman Stansfield, is scary and insane, every time I saw him in the screen, I always felt hair stands on end.There is real danger and drama throughout the film, yet it never becomes merely an action film-the characters are too significant for tha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on and Natalie is the theme of this film.Every fight is the surroundings of their life story.Besson, as always, both makes the film look beautiful and builds plenty of atmospheres into it.He is clever at directing the figures and the psychology.Nobody can make more success than him, that’s why I appreciate him.The deeply impression that the film gave me is Leon and his green plant, because his favorite plant can represent his soul, peaceful and calm.It also represent he loved his life.So when Mathilda entered his world, she took care of it as he loved,The film made a different view that Leon is professional hitman, but not a bad person, however, the cop is a bad egg.These characters made us think more than the theme of this film.This film was absolutely amazing.I have spent hours re-watching various scenes.I saw a killer and a child are changed forever by each other in my mind.
第二篇:这个杀手不太冷经典影评
那个杀手用实际的行动修正了自己的回答mm人生一直充满痛苦,在你找到自己的道路之前一直都是这样.他用自己的生命作为路标,在大雾迷漫的丛林中给她指示了通向光明的崎岖小道.虽然前去的路上他不能再陪伴她,但是那个坠落中的小女孩已经安全的着陆,能够用自己的双腿来走完属于自己的人生.他没有想充当拯救者这样一个角色,但最后他成为了那样的角色.在这一系列紧张互动的关系中,他们既是师徒,又是父女,还是精神上的恋人.没有来自内心温暖的力量,那个看上去很冷酷的杀手怎么可能把她从深渊中拖起来.他是黑暗世界里最像魔鬼的天使,不过来拯救她的时候,他用的是枪而不是对上帝的信仰.最严肃也是最可笑的事情显现出来了,来拯救她的是他,居然是他mm一个杀手.他们因为上面的那句对白而开始了心灵的认识,因为相互的依偎和需要而产生了一种以我们的标准来看,不知道如何定义的爱情.但他们的确相爱了,当时肯定有一种柔和的力量艰难地从冻结的土壤里面挣扎出来,温暖着荒芜了许久的心灵.那比春风还温暖的情感,融化了她幼小的心灵.她对人生的希望,如同本来该开放在春天里的小花,在冬天的冻土中艰难的萌芽了.其实对她的拯救也是对自己的拯救,她的出现,给他乏味的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他对生命的认识得以真正的开始.后来,他不再坐着睡觉,他们躺在了一张床上,虽然很不协调,却很温暖.没有肌肤相亲,可我绝对相信他们的心灵在那个特定的时刻,有了前所未有的平静.他们的灵魂相互呵护,依偎在冰冷的世界中相互取暖.那些无梦的夜晚,一定是他们最难忘也最快乐的日子.这短暂而又快乐的时光,是要比上万个冗长的日子来得有意思的多的啊!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真正有意义的一天就是一生.他们有了好多那么有意思的时光,他们的人生因此而格外地有意义.可我们自己呢?
拯救的完成是我们能够从一种恐惧的状态中解放出来,和生命的终结与否没有必然地联系.Mathilda:“Leon, I think I'm kina falling in love with you.It's the first time for me, you know?”
玛蒂尔德:“莱昂,我想我爱上你了。这是我的初恋,你知道吗?”
初恋?女孩和杀手之间会有爱情吗?玛蒂尔德说,是的莱昂,我想我爱上你了,而且你是我的初恋。没有轰轰烈烈,没有花前月下,身边有的是黑色的枪、纯白的牛奶,还有那株绿色植物。但他们的感情的确浪漫的一塌糊涂。莱昂不承认吗?他开始躺在床上睡觉了……
Mathilda:“I don't wanna lose you, Leon.”
Léon:“You're not going to lose me.You've given me a taste for life.I wanna be happy.Sleep in a bed, have roots.And you'll never be alone again, Mathilda.Please, go now, baby, go.Calm down, go now, go.” 玛蒂尔德:“我不想失去你,莱昂。”
莱昂:“你不会失去我。你让我尝到了生活的滋味。我想要快乐。睡在床上,有自己的根。永远不会再孤独,玛蒂尔德。现在就走,宝贝,走吧,冷静,现在就走,走。”
第三篇:《这个杀手不太冷》影评
一个孤独、沉默的杀手,一个敏感、叛逆的孩子,在一次凌厉交错的目光对视之后,一切都改变了。马蒂尔达凄楚而倔强的眼神到达了莱昂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这个瘦弱单薄的少女竟有一颗早熟和坚韧的心,她能看透莱昂的孤独,还能寻找到这个冷漠杀手藏匿已久的温情。
作为杀手的莱昂,他的生活充斥着血腥和暴力。他提着他笨重的“工具箱”,面无表情的在人群中穿行,他冷酷并且麻木的重复着他的工作。去一些陌生的地方,杀一些陌生的人。没有人知道这个一身黑衣,还戴顶可笑帽子的家伙从哪里来,正在过怎样的生活,其实更准确的说是没有人关心这些。有时候甚至连他自己也忘记了,他的过去可能有太多伤痛,也许不愿回忆,他的未来更加无足轻重。他也只是别人手中的一颗棋子,他的命运并不在自己的手里。
“生活会一直这么苦,还是只有童年才如此?”十二岁的马蒂尔达坐在楼梯的边缘,她瘦弱的身体摇摇欲坠,可是冷淡的眼神和语调却是阅尽沧桑一般的成熟。“人生就是如此!”莱昂的眼睛在墨镜的后面没有一丝光芒,他不动声色的回答淹没了所有的感情,哪怕是从心底涌起的一丝爱怜。
在马蒂尔达的家人惨遭杀戮之后,在莱昂出于无奈帮助马蒂尔达躲过一劫之后,在两个孤单的灵魂终于相互温暖之后,一个杀手的新生开始了。他在拒绝与渴望的矛盾中惊慌失措,以至于付出了流血的代价。杀手的确是不应该心存感情的,冷酷和镇静是他们保命的砝码,可是莱昂却无法做到,因为他是一座沉默已久的火山,爱和激情是暗流涌动的溶岩,在遇到马蒂尔达之后便终于迸发出炽热的能量。获得一个杀手的爱情,他便把生命交付于你的掌心。
马蒂尔达就是莱昂精心呵护的那株绿萝,他不厌其烦地给它阳光和温暖。莱昂要承担这份爱的责任,尽管他也搞不清楚自己对马蒂尔达到底是一份怎样的感情,但是他不会丢弃这个给他带来温暖的女孩,就如同他对那株绿萝的执着。
一个冷酷的杀手,也许是这个世界上最珍爱感情的男人,莱昂的一生也许只为了两个女人而活。一个生活在他的过去,在他温情而痛苦的叙述中,她是莱昂深爱的女人,但却因为爱他而葬身父亲的枪口下,莱昂背负着巨大的愤怒和伤痛杀死了她的父亲,从此过上了逃亡,然后成为杀手的生活。另一个女人就是马蒂尔达,或许应该是女孩更合适,她的脆弱和青春唤醒了莱昂的保护欲,也许是这个成年的孤独男人的“洛丽塔情结”使他的爱情理想得到延续。为了这份爱情,为了完成她的愿望,莱昂决定替她报仇,他心思缜密地替她安排将来,他义无返顾地与斯坦决斗,最终他把生命交在了她的手心。对于玛蒂尔达,莱昂有发自内心的爱护,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让玛蒂尔达好好地活下去。但作为一个杀手,命中注定是不能有感情的,有了爱就是有了弱点,杀手的童话结局必然是悲怆的。一个杀手用他并不漫长的生命诠释了对两个女人的爱情,这个杀手不为恨生,竟为爱生。
导演吕克·贝松把故事放在了纽约这样一个随着时光而漂泊的城市中,荒凉的城市、荒凉的建筑和荒凉的人群。人们心灵的距离比身体的距离更加遥远。没有人知道在这个城市中有多少像莱昂一样的落寞的灵魂,也许他是另一个杀手、或者是一个流浪诗人、一个妓女、一个乞丐,这个城市压抑的时空转换将他们放逐到阴冷的心灵角落,也许他就生活在我们的身边,怎样寻找到另一份来自心灵的慰藉,这是一个茫然得不到答案的问题。也许莱昂是幸运的,他在马蒂尔达坚定的信念中完成了对自己灵魂之路的救赎。
莱昂珍爱的绿萝生了根,马蒂尔达会慢慢长大,她会有属于自己的生活,但是我们知道,莱昂也会在她的心里生根的。
1994年出品
·杀手电影的代表作品
·法国影像风格的巅峰之作
有关职业杀手的故事,古今中外已有多部电影对其做过阐释。然而,几乎没有一部影片能像《这个杀手不太冷》那样将动作及感情共冶一炉,别具一格。
在吕克·贝松的眼里,纽约一直是一个随着时光而漂泊的城市,而在这里的人也同样具有不定的特质,所以他塑造了杀手莱昂这个角色,也许这座城市里真的有许多人都像莱昂一样,过着有时欢欣,但大多时候都较为落寞的生活。
《这个杀手不太冷》表现出了吕克·贝松一贯的处理冷酷无情杀戮场面的风格,然而更值得一提的是,影片花费了一定的笔墨来描述女孩玛蒂尔达与杀手莱昂之间动人的情感,让观众以一个叛逆少女的眼光去重新审视这个残酷的世界,使温情脉脉的情绪与死亡相照应,产生了一种令人心碎的张力。同时也引起了人们更深一层的思索:或许在我们的身旁,或许就在一个我们所不知的角落,还隐藏着另一个阴暗的世界。
所以莱昂一举成为经典角色,你可以拒绝一个杀手,但你无法不爱莱昂。他编织了一部最纯洁的童话,英勇而又凄美。
1994年,贝松再度出击,以《这个杀手不太冷》(杀手莱昂)轰动整个世界影坛。观众争相到影院观看这部既有狂暴的枪战场面,又有绕指柔情的暧昧老少恋的异国风味的好莱坞式大片。主演雷诺和波特曼也一举成为世界级偶像明星。
杀手莱昂》的主题可以概括为个人与外界的格格不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文化的激烈碰撞和对生命的尊重。
“个人”指的是影片中的两位主人公,他们面对的世界是一个冷漠的、被扭曲了的空间。影片将最大的移情因素赋予了片中的两位主人公,并利用各种手段,来体现外在世界的冷酷。影片一开头,即以一个极为漂亮的镜头出现,镜头掠过湖水、茂密的树林,同时向上摇至远端的都市,之后的第二个镜头便以一个连续性剪辑切入本片叙事的主体——城市。在镜头由湖水、森林摇到城市的时候,音乐由原先的清脆变成了沉重、轰隆,体现出表现对象那令人畏惧的压迫力量。城市中的景象则有点像是置身笼中,不规则的、歪曲的、变形的城市构图随处可见,整体色调偏于暗色。在影片的末尾,摄影机又回到了开始的主导动机上来:镜头向上移,以一个越过茂密树林远瞰城市的镜头结束,首尾的呼应形成了叙事结构上的封闭,形成了强烈的对应。
树林、湖水,这些都是大自然的产物,意味着单纯美丽的生命形式,它是被污染、被侵蚀的地方。在这里,孕育着邪恶、滋生着暴力与血腥、充斥着冷酷无情的冰凉面貌。片中作为拍摄使用的城市街道,很少有非常开阔、明朗,总是在狭长的马路上,四处都是牢笼般的高楼大厦包围着,因而地面总给人以阴沉沉的感觉。而林立的高楼则成为了工业时代冷漠人性的象征。镜头仿佛是在楼群里来回穿梭,却找不到出路,阳光只能是见缝插针似的从外面射进,但很快便消失在“工业时代”的阴影之中。
与外景的冷硬相比,内景是异常亮丽的。影片的大多数场景均为内景,在这里,空间范围虽然狭小,但这样的小环境使得主人公之间的距离拉近了。莱昂家和玛蒂达家就在同一楼层,几乎是门对门,这让整个世界忽然间变小了,这样的设计让我们惊呼,原来是可以浓缩成这样!与城市高楼外景相对的是,内景虽然空间不大,移动范围有限,但导演却赋予了内景以洋溢饱满的暖色调,并且“镀”上一层金黄色的“光芒”,散射出生命与情感的光辉。这与外景空间的低调、硬光有很大区别。内景空间也没有因为它的狭小而变得难以调度,事实证明,吕克·贝松是一位展现具有局限性空间、表现小时空中各种关系的天才。观众在观看时,并没有因为大量出现的单一内景而感到疲倦。导演运用各种手段强化了固定空间里的叙事,并与整个影片的外在叙事环境及人物自身的命运保持密切的联系,紧紧扣住观众的心。也正是在这个与外界空间“断裂”了的小时空里,莱昂和玛蒂达的感情一步步地加深了,贝松将他们俩放在了整个世界的外边,相对而言,他们所面对的整个世界是灰冷的,只有他们二人身上才拥有那童话般的色彩。
内景空间与外景空间的对比,增强了影片的戏剧效果,让观众更加明确到影片的主旨。再说得具体点,便是强化了影片对现世的批判态度。城市、高楼,这些都是人类发展的结果,但随它们而来的,除了先进的科学技术,也有不断滋生、蔓延着的罪恶。最具反讽意味的是,传统意义上代表了正义与秩序的警察局,在这里成为了邪恶与暴力的源头,我们甚至没有看到以往影片里所表现的那些忙于公务、严格执法的警察形象,而只是几个街头混混式的小流氓!导演有意把我们的思维颠倒过来,让我们认同了“警察是恶人”这一荒诞的、却又具有强烈黑色意味的事实。警察局同样也是高楼中的一座,是整个社会的权威,是平民百姓的庇护场所。但就是这样的一个象征了社会权威的地方,却成为了邪恶世界的主阵地之一。这里,影片的主控思想也就出来了。影片表达出了导演对世界、对社会的控诉和不信任。社会的进步使人性的本色发生了变化,人们都崇尚着物质带来的享受,沉醉在纸醉金迷中,忽视了作为个体对周围事物的关切和责任感,真正具有情感的东西却被无情地吞噬掉了,这些是不被这个工业文明社会所接受的,因为它没有多少物质上的追求,其存在成了一件没有意义的事情。于是,这个社会便用其强大的体制机能去排挤甚至是不惜手段地加以毁灭。影片的这一主控思想具有极强的社会意义,并且对我们所居住的环境给予了极大的关怀,以强烈的思辩色彩让全片的精神层面上升了一个台阶。那看似无关紧要的叙述其实是在探讨着人类自身所共存的终极话题,让我们重新以一种别样的方式去拾起久别于心的“爱”,让人性的伟大冲破世俗的束缚,在世间播下种子,长生不息。
在对暴力的体现上,影片并没有过多地加以渲染,虽然有非常漂亮的、机智的动作场面,但却少有残酷血腥的正面描写,只是在最后激战时,血腥的成分加重了。莱昂与前来围剿他的警察伤的伤,亡的亡,最后都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杀戮的结局亦是如此:你杀他、他杀你,或是同归于尽。莱昂是个值得同情的人,他具有极大的移情因素,但他从事的职业却是剥夺他人的生命,无论杀的是好人还是坏人,莱昂同样具有残酷的一面,他毕竟只是一个杀手,即便是一个善良的杀手。另一方面,影片把十足的暴力感加在了斯坦身上。他疯狂、残暴、变态,他在影片里成为了暴力的代名词,他在哪儿,暴力便跟随而来。他被终结的方式同样是暴力,而且是更大的暴力,好象是要还他以前欠的债似的。莱昂和斯坦,他们死了,都在冲天的火光里化作烟云。他们是暴力的发动者,终结他们的仍是暴力。从另一个方面讲,斯坦是国家机器的代表人物,他的处理手段是暴力;莱昂是这世界里被排挤的人,他的反抗方式也是暴力;玛蒂达所寻求的复仇手段依然是暴力。“暴力”成为了片中人物们生存的重要方式,成为了人们寻找生命价值的惟一方式。片中所诠释的世界是野蛮的、浮躁的,只有不停地对抗,才可能寻求脱身,或者干脆是死亡。暴力构成了城市的核心,让这个世界看起来是如此的异样和邪恶。但编导并没有对此表示绝望,玛蒂达最终活了下来,她和莱昂的那盆兰花一起,远离城市,在安静与和谐的土地上继续生长下去。
植物是全片最重要的道具之一。绿色向来都是吕克·贝松最具表现力和隐喻价值的色彩。绿色的兰花在影片里是生命的化身,它是圣洁的、美好的,同时,它也是莱昂生命的一部分,或者说是莱昂所缺少的那一部分生命。莱昂每天都细心地照料着它,与此同时,他也是在向“生命”寻求着救赎之道。最
后,他也因此而丧命,兰花(生命)却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莱昂的救赎。影片最后,玛蒂达把它埋入土中时,莱昂的生命在这里延续了,和周围的青草、树木一样,构成了新的生命体系。
片中主人公强大的移情作用,在很大程度上要归于影片主控思想赋予他们的力量。在他们身上具有强与弱的两个极端,而他们作为边缘群体中的典型出现在银幕之上,更是强化了他们本身弱的一面,同情弱者亦是普通观众一贯的移情因素。我们看到两个人在自己的世界里相依为命,却还是被包容在大环境之中,难以逃脱都市牢笼的禁锢。他们是孤独的,他们的生活也是历经坎坷与波折的。在玛蒂达和莱昂第二次面对面的那场戏中,哭泣着的玛蒂达问莱昂:“人生好辛苦,还是长大就好了?”莱昂沉静地答道:“一直这样”。简简单单的一个对白便简明地道出了二人的命运。家庭与社会的影响注定了他们悲惨坎坷的命运。在玛蒂达的家人中,只有尚不懂事的弟弟对她和颜悦色,其他人都对她百般嘲弄和欺辱,人人都当她是一个丑陋的魔鬼,弱小的心灵饱受摧残。学校的电话则完全不是出于一种社会责任心、对一名失足少女的拯救,而是一心要抛弃这个拖学校后腿的可怜虫。家庭与社会的双重压力,让玛蒂达对着电话说自己已经死了。是的,13岁少女的青春活力和奔腾的激情早已死掉,留下的只有对这个世界的憎恨与反叛,她变得麻木了。在她生命中唯一的支柱——弟弟被杀害后,她走上了一条极端的道路,在这里,社会力量再次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她凭着自己对电视里“江洋大盗”的肤浅认识,试图说服莱昂去帮助她复仇。媒体的负面作用导致了这个社会的邪恶滋生,它带给人的除了消遣娱乐,还有引导人们如何去制造混乱。正是这些方面的合力,使得玛蒂达的人性被扭曲,并差点走向灭亡。
莱昂这个人物所涉及的面更广,他所涉及的甚至是意识形态领域的征候性意义。作为一个异乡人,他试图以其特有的方式融入这个社会,并靠着自己的一身本领独闯江湖。可这个世界融不得像他这样的外来人口,因为他的存在并没有为这个世界创造多少价值财富,相反的,他是在帮助一个同他一样并无多大价值,且被社会、家庭压迫扭曲的不良少女,来给“正常的秩序”添乱子。因此他的存在也就失去了必要的意义。作为社会体制的中枢力量势必要铲除他。莱昂与玛蒂达相比更难融入社会,因为他与这个世界不仅是简单的抛弃与被抛弃,而是因为信仰、宗法、生活习惯及意识形态上的差距而造成了先天性的隔阂,这种隔阂并不是靠简单的调和便可以解决的,因为一个地方总有其地域化的排外性,这也使得外来人的处境更加艰难。这种差距还体现在文化的差距上,莱昂独自看电影时,银幕上放映的是《一个美国人在巴黎》——一部标准的美国本土片(歌舞片一向是美国电影的重要标志之一),而影片本身也影射出两个民族的文化对流。影片中段,有场莱昂和玛蒂达进行猜谜游戏的戏,这里,更是把两种文化的差别体现了出来。玛蒂达模仿的人物有:麦当娜——引领美国时尚的标志性人物;玛利亚——美国电影史上最卖座音乐歌舞片《音乐之声》的女主角;卓别林——最受欢迎的默片喜剧演员;金·凯利——美国歌舞片之王。对此,莱昂只答出了金·凯利的名字,而金·凯利也是这四个人里面,给美国观众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演员。莱昂的模仿则更具代表性,他选择的模仿对是美国西部电影的代言人——约翰·韦恩。玛蒂达虽然没有猜对,但她的答案也同样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这是继韦恩后,美国西部电影最为显著的标志。这一场戏看上去好象是随性而起,却有着相当涵义,这些明星无论是哪一个,都是一个时代的记忆与缩影,是美国文化渗透的结果,莱昂与玛蒂达无疑也成为了其中的一份子,他们被他们所生存的空间包围着,不仅是表层的空间,还包括了处于潜层的意识领域,而莱昂与玛蒂达二人彼此难以猜出对方,也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两种文化体制的不可调和性。
莱昂与玛蒂达一样,都是孤身一人,城市的街道与高楼犹如冷眼旁观者,轻蔑地注视着他们。汤尼一直以来是莱昂最好的朋友,但就是这个看似重情重义的人,在莱昂死后也背叛了他的承诺,因此,莱
昂和玛蒂达可以说是两颗孤寂心灵的撞击,这一击击出了真挚的感情,击出了伟大的人性、击出了一个美丽的都市传说。
第四篇:这个杀手不太冷影评
一座城池书评
初读《一座城池》,读不出些什么,只是笑。再读《一座城池》,有点疑惑,还有笑,笑以后,是一阵凄凉。后读《一座城池》,尝到的,是酸味,还有羞愧。《一座城池》也许我永远也不能完全读懂,也许韩寒也不懂。贯穿着这本书的,是韩寒的幽默,与其说是幽默,不如说是黑色幽默,讽刺。
文章一开始,写了主人公到达了一个“全新”的城市,主人公在这个城市里遇到看爆炸的人群,收费奇高的酒店,殴打顾客却放着《让世界充满爱》的日本料理店,puma等名牌的仿制品,中奖后玩文字游戏把奖金缩小十倍的工作人员,梦中抓住买了电视的“我”的那些以公谋私的警察,给健叔看病的医生,朴实单纯的同桌最终跳楼,在大荣公寓下的店铺着火时救火的老太太遭到人的鄙夷以及消防员说的话,呼唤和平友爱的行为艺术家阿雄被人们冷嘲热讽,“我”曾经在上海交的女友以及工业大学里的三个妹妹(不含永久妹妹)的拜金爱情观,路面结冰后在桥下欢欣鼓舞的人们和吊车师傅,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社会的黑暗。但是这些东西对于我们来说,已经是习以为常了,可是当事情都发生在作者身边,发生在同一个城市里面,便使我们觉得荒唐了,这个城市,也是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的缩影,而这个城市里面的人性的败坏,这个社会的病态到了哪个程度,也使我们不得不深思。
整本书,都在写社会,而我们发出的笑声,也是在笑这个社会,笑这个社会的荒唐,但是我们为什么不觉得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也很荒诞呢?那是因为我们都习以为常了,这个习以为常也许是最恐怖了,因为我们对这个社会的各种丑恶的现象都接受了,我们对这些东西都麻木了,该是多恐怖的事情。
书里面有一个片段,写的是作者住的公寓旁边的一个森林,都被围墙围住了,进不去,到后面,作者发梦,看见自己进去了,而且他本来就在里面,而且还出不来。其实这个森林,也是社会的缩影,写的是一个人在社会里面,看着这个社会,但也永远逃离不了,作者在森林里面不断地跑,不断地找出口,也写出了,社会里面的人,我们所有人的无助和无奈。文章的结束,由一个爆炸开始,在爆炸里面,人们想到的不是怎样解决问题,而是不断地掠夺钱财,试问,在这个时候,钱财有什么用,但是贪婪的人性已经使人们想不到这些了,街道阻塞,法治管理瘫痪,道德约束不堪一击,人们自私的丑态,也跟随着这个爆炸,爆发了。主人公拉着女友C的手,不断奔跑,也跑不出困境,说明了人,无论怎样挣扎,无论怎样逃离,无论对我们所处的社会多么的不满,也是不能摆脱这个社会对我们的束缚的,这使人多无助文章的字里行间都写出了韩寒对社会的不满,虽然读起来的感觉觉得很轻松,但轻松之后有一种不能言语的沉重,这本书写出来的东西,我还不能完全弄明白,这个问题太沉重了,韩寒写出这么的一本书,批判社会的书,是他的个性所在,而我,作为一个处于这个混沌社会的一员,已经没有可以清晰地理解整本书的能力。
第五篇:《这个杀手不太冷》影评
一个杀手的独白
冯铎
《这个杀手不太冷》是一部偏重于暴力美学的动作巨片,它延续了杀手电影的风格,解剖了现代文明下都市中的边缘人,被誉为是吕克·贝松所表现的对电影狂热的最佳代表作。
现如今吕克·贝松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商业片导演,不过有谁知道他之前一直都是文艺片导演呢。而恰恰《这个杀手不太冷》正是吕克·贝松由文艺片转向商业片的一部过度电影,它在票房上与艺术观赏上都有不错的成绩,也正是这样一部电影直至如今依然被人们所崇尚。对此,下面我把开头的10分钟分为2个部分来分析它的镜头以及光线,第一部分说的是“交代任务”第二部分是“执行任务”。
在“交代任务”这部分中,导演一开始用了一个含主观色彩的运动镜头,一共有6个画面,每个画面的运动方向都是一样的,描写的是一个城市的全貌,由大到小,由外到里,最后把镜头推入到一个酒吧黑色的大门里,给人神秘且幽幻的感觉。这种效果就像把观众带入一个导演刻意设计的故事中一样。而这样的拍摄手法在之后好莱坞的电影拍摄中被其他人大量的运用,并且取得了很不错的效果。在景别以及镜头的运用中,开头的部分因为主要交代的是任务是什么,所以大多数都是用的特写镜头,这些镜头所刻画出来的细节部分体现出了指使者与杀手之间紧张悬疑的气氛,并且在长焦镜头的使用上非常的到位,在长焦镜头的特写中只有主体是清晰的,刻意的淡化空间,为突出所表现的主体而把背景当作一种陪衬,感觉让人特别的压抑,就好像他们交易的地点是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进行一样,这让人又更加觉得有一种神秘感了。并且为了切合“杀手不冷”的主题,在交易时的第一个镜头中拍摄的就是杀手拿着一杯牛奶在喝,因为牛奶是非常生活化的用品,而现在出现在杀手手中却是显得那么的格格不入,而正是这样突兀的道具却恰恰说明了杀手还是并不完全的泯灭人性,还是有一点良知存在的。
在“执行任务”这个章节中过度到这个章节的是一张照片,照片上的人是指使者把照片递给杀手之后马上出现的这个目标,让人有一种说曹操曹操就到的感觉,但是这样并不会让人觉得非常的突然,看上去不会觉得突兀,而且非常符合观众的观看心里,是商业片的一种用得较多的拍摄方式。在镜头上,这一段的镜头大多都是运动镜头,而前一段都是固定镜头,这就与之前的段落形成了一个对比,是一种动与静的结合,全景式的构图也增大了画面的信息量。在光线方面,我首先要分析的就是阴影部分,在这个段落中大量的运用了造型光的拍摄,他着重描写的是杀手,因为这样会显得人物的轮廓显得更加的立体,明暗对比更加强烈,面部阴影更加突出,在这样的描写下,杀手的性格会显得很阴险,很狡诈。正是这样,也不由的让我想起了《色戒》里梁朝伟扮演的易先生这个角色,因为易先生也是一个阴险狡诈的人,所以在拍摄的过程中也是大量的运用了造型光拍摄,所以人们对易先生的第一感觉就是这个人非常的狡猾阴险,一看就是一个汉奸。也正是这样一个光影的手法,使得杀手这个角色在电影角色的外表下,既显得冷酷无情,但是在内心中,却又常常闪过一丝人性的光辉,其实我们从他不杀女人这一点就可以完全的表现出来。不过让我最感到深刻的镜头却是胖子拿着两把机枪对着门射击的时候那一道道光通过弹孔从门外射进来,因为当时房内的光线偏少,而一道道的光射进来以后加上子弹射出时产生的硝烟,把光影的轨迹都拍出来了,这更加体现了神秘且扑朔迷离的感觉,也是第二段中我认为最好的镜头。因此导演的剪辑方式变成了平行对照剪辑,同时描写杀手高超的技术与之后的情节做出铺垫。剪辑的节奏也一直都是跟着电影剧情的节奏来剪,看上去不会很突兀也不会让人看得很累。在转场的方式上,导演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利用的监视器这个道具,他把监视器的图像与杀手杀死胖子手下的情节联系起来,每一个监视器的出现都是一个剪辑点,这个剪辑点就起承接的作用,不过最值得一提的是在承接的过程中不会让观众觉得剧情很突然,看上去非常的顺理成章,笔走龙蛇,一气呵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