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最全冠词知识点梳理
初二教案 冠词
一、学前知识掌握
1.冠词在句中出现的位置:
冠词主要出现在名词之前,说明名词表示的人或者物,其不能离开名词而单独存在。2.冠词的分类:
分为定冠词、不定冠词以及零冠词三类。定冠词只有the一种,不定冠词分为a,an两种,零冠词就是在名词前面没有冠词。3.主要考查重点为: ①不定冠词两者的区别,就是分别清楚什么时候应该加a,什么时候应该加an。②定冠词,不定冠词和零冠词的用法区别。
二、语法教学
1.a和an的区别:不定冠词有a和an两种形式,a用于辅音开头的词前,an用于元音开头的词前。
这里特别需要注意的就是:判断名词之前是加a还是an的标准是看是不是以元音发音开头的单词,并不是元音字母开头。
例如:a boy a university a European country;
an hour an honour an island an elephan an umbrella
2.不定冠词a和an的用法 ①表示第一次提到某人或者某物 This is a book.②泛指人或事物的某一类别,以区别于其他种类 A plane is a machine that can fly.③泛指某人或某物
A girl is waiting for you.④用于表示时间、速度、价格等意义的名词之前,有“每一”的意思,相当于“every” two kilometers an hour
five lessons a week
twice a week ⑤表示相同
We are nearly of an age.⑥用于人名前,表示不认识此人或与某名人有类似性质的人或事 A Mr.Smith came to visit you when you were out.That boy is rather a LeiFeng.⑦用于固定词组
a bit a couple of once upon a time have a walk ⑧用于quite,rather,many,half,what,such之后 This room is rather a big one.⑨用于so,as,too,how加形容词之后
She is as clever a girl as you can wish to meet.⑩用于可视为一体的两个名词前 a knife and fork 3.定冠词the的用法 ①表示某一类人或物
The horse is a useful animal.②用于世上独一无二的事物名词前 the universe, the moon, the Pacific Ocean ③表示说话双方都了解的或上文提到过的人或事 Would you mind opening the door? ④用于乐器前面
play the violin, play the guitar ⑤用于形容词和分词前表示一类人 The rich should help the poor.⑥表示“一家人”或“夫妇” the Whites the Greens ⑦用于序数词和形容词副词比较级最高级前 The first class is very easy.He is the taller of the two boys.⑧用于国家党派等以及江河湖海,山川群岛的名词前 the United States,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French ⑨用于方位名词,身体部位名词,及表示时间的词组前 He patted me on the shoulder.⑩固定词组
all the time
by the way
in the open air
on the other side of
特别注意:定冠词的特殊用法
1.当定冠词与all,half,both,double等两用修饰名词时,定冠词要放在这些词之后
Look,all the books are here!
Both the boys are from Changzhou.2.当定冠词与表示倍数、分数的词连用时,需要放在这些词之后
This bed is three times the size of that one.The river is one third the length of that one.4.零冠词的用法 ①专有名词,物质名词,抽象名词,人名地名等名词前 Beijing University, Jack, China, love, air ②名词前有指示代词、物主代词、不定代词或者名词所有格(this, my, whose, some, no, each, every)等修饰语
I want this book, not that one./ Whose purse is this? ③季节,月份,星期,节假日,一日三餐前 March, Sunday, National Day, spring ④表示职位,身份,头衔的名词前 Lincoln was made President of America.⑤学科,语言,球类,棋类名词前 He likes playing football/chess.⑥与by连用表示交通工具的名词前 by train, by air, by land ⑦以and连接的两个相对的名词并用时
husband and wife, knife and fork, day and night ⑧表示泛指的复数名词前 Horses are useful animals.5.容易混淆的知识点 ①有定冠词和没有定冠词的区别
go to school 上学(是学生)
go to the school 到学校去(不一定是学生)go to bed 睡觉
go to the bed走到床前/向床边走去 in hospital 因病住院
in the hospital 在医院里 at table 吃饭
at the table 在桌子旁 at school 在上学
at the school 在学校里 in future 今后
in the future 将来
in front of 在.....的前面(外部)
in the front of 在.....的前面(内部)next year 明年
the next year 第二年 by sea 坐船
by the sea 在海边 on earth 究竟
on the earth 在地球上 ②序数词前用定冠词和不定冠词的区别
序数词前用定冠词表示“第几”,序数词前用不定冠词表示“又一”“再一”。③a number of 和the number of 的区别
a number of 意思是“许多”,用来修饰可数名词复数 the number of 意思是“......的数量”
第二篇:30课知识点梳理
30课知识点梳理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原文: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注释:
①归园田居:回到田园家乡。
②晨兴:早起。理:治理。荒秽:杂草丛生。
③带月:顶着月亮。荷锄:扛着锄头。
④道狭:道窄。
⑤沾:沾湿。
⑥但使:只要让。愿无违:不违反自己的意愿。
译文: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地,杂草丛生,豆苗长得很稀。
清晨我下地松土除草,星月下我扛着锄头回家歇息。
草木覆盖了狭窄的归路,夜露打湿了我的粗布上衣。
衣服湿了又有什么可惜,只求我那心愿至死不移。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或云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最杰出的文学家,开创了田园诗派,代表作《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等,有《陶渊明集》。
诗风:1.恬淡自然、醇厚隽永的艺术风格。
2.高远拔俗、天然浑成的艺术境界
3.天然本色、精练传神的语言。
写作背景:
公元405年,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授印去职。离开官场回到家园,从事耕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农家生活。
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写作于隐居后第二年,这是第三首。
重点句子赏析: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画面美)
问:陶诗平淡而又富于情趣,平淡不必多言,你认为“情趣”表现在什么地方?
明确: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中,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而“夕露沾我衣”,露水调皮而多情,他们给了辛苦一天的诗人温柔的抚慰,诗人就像一个凯旋的士兵,心情傲然、欣然。
主题思想:
作者通过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辛勤劳作而心情闲适的农村生活画面,抒发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辞官归隐,远离污浊的愿望。
使至塞上
王维
原文: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我轻车简从,将去慰问护疆守边的将士,奉使前行啊,车轮辘辘辗过居延。
恰似路边的蓬草,随风飘转出了汉朝的边界,又如那天边的大雁,翱翔北飞进入胡人的天空。
茫茫无边的大漠上,烽烟一柱直上云天,横卧如带的黄河上,火红的落日苍凉浑圆。
行程迢迢啊,终于到达萧关,恰逢侦察骑兵禀报──守将正在燕然前线。
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少有才名。开元九年(721)中进士,任太乐丞,后因事受牵累被贬到济州(今山乐长青县)作司库参军。
王维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作家,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首创破墨山水画,成一派之宗。受音乐、书法、绘画的影响,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具有词句秀冶,意境清新,格调高雅,音韵婉转,情景交融的特点。尤其是避世隐居时的诗歌,多以山水田园景色寄托孤寂闲适的情怀。这一类诗以感受敏锐,体物细微,诗“中有事画”见长,对后世影响深远。宋朝苏轼曾称赞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写作背景: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737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王维奉使出塞宣慰,察访军情,但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道诗作于赴边途中。
重点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鉴赏一:国学大师王国维称此句为“千古壮观”的名句,你如何看待?
此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鉴赏二:此句如何体现王维诗“诗中有画”的特点?
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讲究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线条简约,物态毕现。第三,色彩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
主题思想:本诗写作者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同时又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中。
渡荆门送别
李白
原文: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我从遥远的荆门山外渡江,要去古老的楚国漫游。
巴山尽头渐渐现出原野,江水就在这广阔无际的原野上奔流。
皎洁的明月在空中流转,如同飞在空中的明镜。云气在大江面上变幻莫测,如同海市蜃楼一般。
虽然进入异地,我仍然依恋着故乡的水水山山,它不远万里,一直伴着我这位游子。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祖籍陇西成纪。人称“诗仙”。他常以奔放的激情抒发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以强烈的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驯的态度抨击社会,鞭挞权贵。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杜甫曾给予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写作背景:
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6)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在旅游途中所作。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诗人在二十五岁之前一直住在四川,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重点赏析: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上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它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化静为动)
下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此句著一“入”字,力透纸背,用语贴切。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景中含情)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象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这一联将水中月明比作从天上飞下的明镜,同时又反衬出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
这里既非朋友在送别诗人,也不是诗人在送别朋友,而是故乡之“水”在送别他远游的儿子——李白,所以题中“送别”二字是理解全诗的关键,不能删去。
主题思想:本诗表达了作者对长江中游秀丽景象的赞叹和对故乡的留恋。
拓展积累:
一、离别送别的诗句
1.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李白: 《送友人》)
3.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白居易: 《赋得古原草送别》)
4.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 《送元二使安西》)
5.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 《芙蓉楼送辛渐》)
6.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别董大》)
7.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赠汪伦》)
8.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 《送孟浩然之广陵》)
9.轮台东门送君去,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0.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李叔同: 《送别》)
二、思乡思亲的诗句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2.胡马依北,越鸟巢南枝。--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3.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唐.王维《杂诗三首》
4.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5.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6.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唐.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7.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8.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登岳阳楼
陈与义
原文: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注释:岳阳楼,湖南岳阳西门城楼,在长江南岸,濒临洞庭湖。始建於唐代,与黄鹤楼、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① 旌:酒店或茶馆的幌子。
②夕阳迟:夕阳缓慢地下沉。迟,缓慢。
③吴蜀横分地:三国时吴国和蜀国争夺荆州,吴将鲁肃曾率兵万人驻扎在岳阳。横分,这里指瓜分。
④徙倚(xí yǐ):徘徊。
⑤三年多难:1126年(宋钦宗靖康元年)春天北宋灭亡,到写此诗时已有三年。⑥凭危:指登楼。凭,靠着。危,指高处。
译文: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之东长江之西,黄昏时分,风平浪静,楼阁上的旌旗静止不
动,落日缓缓下坠;登临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在黄昏的湖光山色中徘徊。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不远万里来此登高望远。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也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作者简介:
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字去非,自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可以金兵入侵中原为界线,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诗风明快,很少用典,受到徽宗的赏识。南迁之后,经历了和杜甫在安史之乱时颇为相似的遭遇,转学杜甫。成为宋代学习杜甫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著有《 简斋集》。赏析:
首联“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写景,一“东”一“西”形象生动的说明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 “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远及近,从“帘旌”到“夕阳”,描绘出了一幅静谧而惨淡的夕阳落山图。面对这样的景色,想到自己的漂泊生活,诗人不由悲从心来。
颔联中,” 登临吴书蜀横分地”从历史角度介绍了岳阳楼,此句仿杜诗中”吴楚东南坼”,意境雄伟,让人想起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怀古伤今,在这样美丽的岳阳楼畔,诗人却提不起半点观赏山水的雅兴,仅”徙倚”二字,便把诗人那满腔愁绪表现的淋漓尽致。
颈联从杜甫”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脱胎而来,而又未生搬硬套,“万里”、“三年”说明了诗人逃难时遥远的路途以及具体的时间,恰当的表现了自己背井离乡,漂泊不定的生涯。
尾联情景相生, “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相映衬,且暗示了当时政治局势的严峻, “老木沧波”既指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辗转江湘、颠沛流离之苦,国家瓯缺、中原动荡之忧,以及老大伤悲的落寞情怀。
第三篇:记叙文知识点梳理
记叙文知识点梳理
一、记叙文概念
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它的主要特点是通过生动的形象 事件来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中心思想蕴涵在具体材料之中,通过对人、事、物的生动描写来表现。(在初中阶段,记叙文包括一般记叙文、小说、散文、戏剧、消息、通讯、童话等。)
2、记叙文的分类: 按写作的内容来分:
(1)写人记叙文:通常描述人物的外貌、行动、心理、语言和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反映作品的主题。如:《我的母亲》、《阿长与〈山海经〉》。
(2)叙事记叙文:以叙述事件为主,着重写清事件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局,通过事件表现作品的主题。如:《羚羊木雕》。
(3)写景记叙文:以描写景物为主,通过写景,寄托感情,表现主题。《春》、《济南的冬天》。
(4)状物记叙文:以写物为主,通过写物抒发感情,寄托志向。如:《安塞腰鼓》。
1、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2、叙述的顺序:
⑴顺序。即按照事件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这种写法可使事情的来龙去脉清晰地表现出来。例如:《一面》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记叙了与鲁迅见面的全过程。
⑵倒叙。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片断先写出来,然后写事的发生、经过等。倒叙往往出于作者表达的需要;或是为了突出中心;或是为了使内容集中,对比鲜明;或是为了结构的变化,使叙述有波澜;或是为了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倒叙的方法有下列几种情况:一是看眼前的事,联想到以往的事,从现在的角度去追叙往事;二是把当前的情况和过去的情况加以比较;三是先写事情的结局,再记叙事情的缘由。例如:《驿路梨花》,从茅屋的建造和照料过程看,采用的就是倒叙的写法。文章由“我们”路过住宿茅屋写起,层层设置悬念,最后才交代出小屋的来历。
⑶插叙。插叙有两种:一是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线索中断一下,插进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二是插进对有关事情的追溯和回忆,叙述完了,仍按原线索继续叙述。插叙的作用是补充交代或说明,使叙述更加充分,弥补单凭顺叙难以交代清楚的必要内容,使文章更充实、更周密,在结构上更紧凑。例如:《背影》一文,开篇点题之后,插入了家庭祸不单行的追忆,既交代了背景,又为主体部分做好了铺垫。
3、叙述的人称:
记叙文中使用的人称不同,其表达作用也是不同的,阅读中应仔细体味。第一人称的写法是以当事人的身份叙述,写来亲切、自然。如《我的老师》、《羚羊木雕》,作者都是把自己当作故事的见证人写进故事中去的。第三人称的写法不受任何限制,凡客观世界乃至人物内心所想的一切都能进行叙述,写来开阔而充分,但毕竟不如第一人称那样真切,两种人称各有用处。
4、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采用综合表达方法是记叙文的主要特点之一,即除了以记叙为主之外,还要运用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这几种表达方法的运用各有其明显的特点:记叙主要交代事实,把人物和事件概括介绍给读者和写出人物活动、发展、变化过程;描写是指在叙述过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以及环境进行描写,给人以鲜明、生动的印象;说明是记叙的一种补充,它要交代解释记叙文中需要加以说明的部分;议论是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直接发表作者的见解,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抒情是指在记叙的基础上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抒发作者难以抑制的感情,弄清这些特点,有助于提高阅读记叙文的能力。
⑴记叙文中的描写。无论是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记叙文都离不开描写。单纯的记叙,会使人感到平淡、枯燥、乏味,只有把记叙和描写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描写一般可分为两类:一是人物描写,包括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一是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阅读记叙文的描写部分应注意以下几点:①作者是抓住事物的什么特征进行描写的;②采用了什么方法进行描写的;③这些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例如《小麻雀》一文,为了突出小麻雀受伤害的不幸遭遇和作者的深切同情,作者集中笔墨描写了小麻雀的眼睛约十几处之多,使小麻雀的凄惨形象十分传神感人。
⑵记叙中的说明。说明既然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一般要求文字简明扼要,例如《故乡》前四段在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的心情后,第五段以说明的方式交代了此次回故乡的目的,省去了许多叙述的笔墨。
⑶记叙中议论。记叙与议论是两种重要的表达方式,且这两种表达方式常常是交叉或糅合使用在同一篇文章中,各自发挥着它们的作用。《谁是最可爱的人》一课是叙议结合得较好的一例,这一点,我们在阅读时应给以必要的重视;而在写作中,则应认真学习运用它。
⑷记叙中的抒情。记叙中的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采用直抒胸臆的方法,抒发作者难以抑制的感情。记叙文中的抒情要写得感人,一是要有真情实感,二是要注意分寸,虚假的或扩大了的感情必然失真,自然也就不会感人。至于抒情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或把抒情渗透在具体记叙描写之中,或集中记叙,集中抒情,或情景交融。
5、记叙文的表现手法
常用的表现手法:象征、对比、夸张、衬托、渲染、抑扬、白描(1)象征:通过借用某种特定的具体形象暗示特定的事物或情理的艺术手法。运用象征手法,可以把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可以把不便于明说的意思含蓄地表示出来,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如《海燕》,用海燕象征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用风云、雷电象征反动势力。
(2)对比:是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的写作手法。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如《故乡》中,通过“我”回乡搬家时的见闻和感想,运用大量的对比手法,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经济破产,农民生活困苦不堪的历史真实,深刻揭示了帝、封、官压榨下的旧中国农民问题的严重性,表现了作者对旧社会的彻底否定和对新生活的热烈追求。
(3)夸张:通过对“事件”作扩大或缩小的形象描述,以突出事物的特征,增强艺术效果,启发联想,表达鲜明强烈的感情,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如《皇帝的新装》,写皇帝被骗,竟一丝不挂地沿街出游,突出他的愚蠢和虚伪。
(4)衬托:衬托是用一些别的人或事物作陪衬来突出某一人或事物的写作手法,这种“以宾衬主”的手法运用得好,不但能使结构布局有迂回曲折之妙,而且使文章有了蓄势,更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古文中《爱莲说》就是一篇典型的运用衬托手法的小品文,为了突出莲花的美,文中有三处以菊花、牡丹来衬托莲花。菊花是旁衬,牡丹是反衬。在反复的衬托下,逐步揭示了人们“爱花”与人生观之间的关系,并最后表明自己爱莲的缘由,从而逐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5)、渲染:通过对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烘托来加重气氛,突出人物。如《故乡》的开头,渲染了深冬季节隐晦、严寒、寂静的气氛,描绘了荒凉萧条、没有活气的村景,十分贴切地烘托了“我”悲凉的心情。(6)先抑后扬(或欲扬先抑)所谓“抑”就是按下、抑制;“扬”就是抬高扬起
“文似看山不喜平”,事无巨细、唠唠叨叨地平铺直叙是行文之大忌,而巧用扬抑则是使笔底波澜陡起、摇曳生姿的常用手法之一。《荔枝蜜》就是个成功的典范。
文中一开并没有就回忆小时候被蜜蜂螫了一口,“从此,每逢看见蜜蜂,感情上就疙疙瘩瘩的,总不怎么舒服。”这是对蜜蜂的“抑”,而后写看到勤劳的蜜蜂嘤嘤嗡嗡、沸沸扬扬的生活情景,终于心灵震憾,“不禁一颤:多么可爱的小生灵啊”,从心中真诚地赞美“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这就是对蜜蜂的“扬”。这种写法叫“欲扬先抑”。
与《荔枝蜜》欲扬先抑的写法相反,还有欲抑先扬,如《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在刚知道狗咬人之事时,一个廉洁公正、不畏权势、执法严明的警察似乎呼之欲出;然而以后的多“变”则是对他第一态度的极大讽刺,这种写法就叫做“欲抑先扬”。
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可以是贯穿于作品整体的,也可以出现于作品的局部,但同样应根据目的与手段安排好轻重、主从、详略,不可以掉以轻心,草率从事。
(7)借物抒情 通过对具体物象的描写,传达写作者的某种情感。(8)托物言志
6、记叙文的中心
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的方法可概括为“四看一原则二分析”。
一原则:坚持整体性的原则。要读懂原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尤其要辩明文体的特点,比如散文、小说等,根据文体特点分析归纳。只有从宏观上把握全篇,对文章内容了然于胸,才能正确把握文意,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这也是音读理解的核心和归宿。
二分析 分析主要的人和事。分析作品的背景 四看:看标题、看材料、看首未段、看重点句
① 从分析文章标题入手。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文章题目就直接提示了文章的中心。② 从分析材料入手。材料是表现文章中心的基础,可通过选取的材料和详略安排分析其蕴含的中心。
③ 从分析文章的首未段入手。开头和结尾是文章结构的组成部分,开头就点明文章的中心,所以开篇的语句、段落往往可归纳出文章的中心。结尾往往也提示和深化文章的中心,或启示读者作深一层的思考,研读结尾的语句可捕捉到文章的中心。
④ 从重点句入手。重点句有议论抒情句、主旨句、反复使用的语句,总结全文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过渡句):。记叙文中议论抒情句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抓住这些句子归纳总结,便可把握文章的中心。归纳中心思想,要根据文章的不同情况,有的文章有点题句,抓住了这些语句,并用适当的词语将其连线起来,就是中心思想。多数情况下,文中没有直接点明,就需要自己归纳概括,可以先把全文各段大意或各段的关键词连接下来加以综合,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立场、观点、感情等。
7、把握关键词语的深刻含义
把握文章中关键词语,对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分析人物性格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关键词语,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⑴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语语的含义。例如:
①“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狡猾”本是贬义词,含有“诡计多端”的意思,为什么要用在一个孩子身上呢?联系上下文的语境,则知这是贬义词褒用,用以形容儿童天真顽皮的神态,从侧面表现了蔡老师对孩子的爱。
②“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如果不联系上下文,很难确定这句话的意思,可能误解为指东京的风光与中国的差不多,或误以为作者指在东京的清国留学生跟国内学生差不多,都盘辫子。如联系上下文,可知作者来东京控求救国救民之道,而看到清国留学生花开酒地不学无术的丑态,十分失望,此句正是表达了作者的这种情绪。
⑵试用同义或近义词语替换作比较,理解词语的含义。理解得对不对,还可通过朗读体味,通过工具书来查证。例如:
“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啊。”
理解“慈爱”的含义,可用近义词替换的办法。
把“多么慈爱”换成“多么可爱”不行。“可爱”表示值得爱,“慈爱”除“可爱”的意思外,强调“像慈母一样的爱”的意思,用以写老师的爱更恰当。
⑶注意句中隐含的意思(即言外之意)。例如:
“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苦闷。”《故乡》“高墙”是比喻说法,这里既包含着作者对故乡的失望,也包含着和故乡人们(闰土、杨二嫂等人)的隔膜,而造成这种隔膜的原因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等级观念,而这正是作者悲哀的所在,也是小说主题所在。
理解句子的含义要联系语境,结合词语所在的句子、句子所在的段落瞻前顾后,揣摩词、句、段之间的前后联系。要准确把握表达的角度,比如主体色彩、语法修辞、语言风格等,还要用准确、精练的语言表述。
对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一般指内容表达方面的作用,可以从关键词语入手。句子是由理解句子的含义要联系语境,结合词语所在的句子、句子所在的段落瞻前顾后,揣摩词、句、段之间的前后联系。要准确把握表达的角度,比如主体色彩、语法修辞、语言风格等,还要用准确、精练的语言表述。
对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一般指内容表达方面的作用,可以从关键词语入手。
8、分析记叙文的详略
叙述中的详略问题是一个取材、组材如何扣紧中心,体现主题的问题。事件往往是复杂纷繁的,但写作目的都是明确集中的,取舍如何,孰详孰略,依据的标准只能是文章的主题。凡是对主题思想起重要作用,内涵深刻、情节生动的具体材料,就展开详写;而对主题思想起次要作用的材料,可只作概括叙述。阅读记叙文,应注意材料的详略处理是如何为主题服务的。次要材料虽不能详写,但也不能不写,因为涉及到文章点面结合的问题。点(详写),体现文章的深度,突出主题思想;面(略写),体现文章的广度,使文章全面、丰满,完全不写次要材料,会使文章的面受到影响。例如《我的老理财》一文,写了七件事,前五件略写,后两件详写,因为后两件事体现了“我”和孩子们对老师的热爱达到了新的高峰,集中地反映了作品的主题。如果前五件事不写,文章内容显然单薄,也会大大削弱蔡老师对孩子们的关怀热爱之情。
9、分析记叙文中的过渡和照应
⑴过渡,过渡是文章段落层次连接的桥梁,恰当、巧妙的过渡,对文气的连贯,布局的缜密,转承的自然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优秀文章,都极讲究过渡的艺术。
如何分析文章的过渡?主要从两方面入手:
第一,分析过渡的方法和规律。常见以下几种过渡方法:用词语过渡;有句子过渡;用段过渡。例如《白杨礼赞》一文,第二段与第三段之间用了“然而”一词过渡;第四段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段;第五段又用了“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一句进行过渡。
第二,了解过渡的作用。过渡,在文章的段与段,层与层之间,起着纽带作用,人们常说,写文章要承上启下,这就离不开恰当的过渡。穿针引线,组织成篇,可以说是对过渡重要作用的恰当比喻。
记叙文的过渡,其主要作用是:
①连接不同事件或不同场景。如《白杨礼赞》,第二段由使人“恹恹欲睡”、“单调”的高原景色转换成第三段描述令人“惊奇”的白杨树,中间用了“然面”一词过渡。②记叙、议论、抒情间的转换。例如《白杨礼赞》第四段由议论转入第五段具体描述,中间用了过渡句。
③转换不同的叙述方式。例如《这不是一颗流星》由顺叙转入倒叙时用了“我紧紧地抱住他,眼泪洒在记忆的门里”一句过渡,由倒叙转入顺叙时,又用了“„„我抹去眼泪,深深地叹了口气„„”这样的过渡句进行衔接,使文章由顺叙转入倒叙,再由倒叙转入顺叙时起讫点十分清楚,文气连贯而自然。
⑵照应。照应是谋篇的重要手段。周密的照应,对贯通文脉、突出中心、渲染气氛能起一定作用。阅读时,要瞻前顾后,理清思路,注意分析作者的照应技巧。
10、分析记叙文的人物形象
记叙文中的人物描写是为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作品主题思想服务的,阅读时只有了解人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才能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⑴从分析人物的直接描写入手。人物直接描写也叫正面描写,就是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神态等入手,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反映作品的主题。如《故乡》中的杨二嫂这一人物形象虽着墨不多,却栩栩如生、个性鲜明,作者就是通过她“圆规式”的外形与“我”印象中的“豆腐西施”对比,通过她对“我”先虚做吹捧,继而尖酸嘲讽,对闰土鄙薄不屑、恶语中伤,通过她顺手牵羊、贪小便宜等一系列表现,刻画出一个被侮辱、被损害而又自私、尖刻、泼辣、放肆的小市民妇女的形象,令人如见其形、闻其声、知其心。
⑵从侧面描写入手。侧面描写,简括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如《驿路梨花》一文,主人公梨花姑娘始终没有出场,但全文写的却是梨花姑娘的感人事迹。她的精神品质全部都是通过侧面描写,通过大家对她的评价写出来的。
⑶从细节描写入手。细节描写也是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所谓细节描写就是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服饰、神情变化以及事物、环境的细微处进行具体描写。如《最后一课》中在记叙韩麦尔先生上习字课时,多处运用细节描写,如挂在课桌铁杆上的字帖,烘托出教室里的爱国气氛;飞进来的甲虫没有影响孩子们专心画“杠子”,刻画出孩子们对祖国文字的热爱。
⑷从分析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入手。有些作品除了中心人物之外,还有其他人物。分析时我们既要抓住中心人物,又要分析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例如《最后一课》小弗朗士对韩麦尔先生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和敬爱老师,以至于他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这种人物关系的变化,正体现了小弗朗士的逐步成熟和强烈的爱国之心。由此可见,认清人物与人物的关系,才能更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性格。
二、写景记叙文的知识点梳理
1、概括内容:本文段写了××季节××景物(注意写的是某一季还是四季,写的是某一种景物还是几种景物)景物的特征是××
2、梳理思路:文段先写××再写××,是按××顺序来安排的。(时间、空间或是描写景物的先后顺序)
3、概括主题:文段描写了××景物,表达了作者××情感。(一般作者的写作意图有两类: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如《春》《济南的冬天》;或者是借景物含蓄抒发自己的情感志向,如托物言志《石榴》,象征《白杨礼赞》,借景抒情《夏》)
4、美文赏析:可以从描写内容、手法、特征、情感、感染力(生动、形象、准确、传神)几个角度答题。
(1)好词赏析:一般为动词、或形容词。生动传神的表现事物特征。
例如“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动词“钻”生动写出了小草不可遏制的生命力。形容词“嫩嫩的”“绿绿的”写出了初生的小草柔嫩翠绿的特点。
(2)修辞赏析:常见修辞为:比喻、拟人(生动形象)、排比(增强气势,加强语气)、夸张(夸大或缩小事物特征)、对比(突出事物特征)
(3)艺术手法赏析:对比与衬托、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多角度描写(视觉、嗅觉、触觉、味觉、听觉)
第四篇: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梳理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经济学总结笔记 第一节
成本价格和利润
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1、所费资本转化为成本价格
所费k=c+v(耗)
生产成本(c+v)——〉成本价格(k)
所用预付(不一定耗)w=c+v+m=k+m 生产商品的实际耗费:c—过去的(物化劳动)v+m现在的劳动(活劳动)——〉劳动支出
生产费用:C+V ——〉资本支出 意义155
2、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M-〉P(利润)w=c+v+P w=k+P
3、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m`-〉p` ①p`=m/(c+v)
m`=m/v ②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区别:A、经济关系不同(m`表现剥削率;P`表现增值程度);B、数量不同(m`>P`);C、揭示的意义不同
③影响p`高低的因素:①剩余价值率m`(正比);②资本周转速度(正比);③资本有机构成C:V(反比);④不变资本C的节省(反比)。
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一)不同部门之间的竞争和平均利润的形成
1、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的原因
C:V的差别、周转速度的差别——〉P的差别——〉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的本质
3、平均利润形成的具体过程
①不同利润的差别;②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一资本周转为特征)
行业内部竞争——〉形成商品的社会价值和部门利润率 竞争
部门之间的竞争
平均利润率=m`总/社会总资本
平均利润=平均利润率X预付资本总额
(二)马克思平均利润学说的意义
三、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1、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W=c+v+m w=k+p 生产价格=k+平均利润
2、生产价格形成以后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和超额利润
作用形式发生变化——〉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浮动(各部门存在差异,总的没有变化)。
不违背价值规律P161:①总额一致;②生产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对整个社会而言是一致的;③价格变动的规律基于价值。第二节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一、商业资本
1、商业资本的形成及其职能
①商业资本:商人资本,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的,是商品资本的独立形态。②产生。条件:生产力提高——〉第三次社会分工——〉商人 ③职能: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
产业资本家:W`—G`
商业资本家:G—W W—G` ④作用
积极作用:A、产业资本集中精力生产;B、节省流通时间;C、有利于节省流通资本;D、提高周转速度;E、扩大销售市场或市场占有率。
消息作用:A、产业资本家——虚假繁荣;B、产、销脱节。
二、商业利润
(一)商业利润的实质和实现途径
1、G—W—G` 转让剩余价值
2、实现的途径:购销差价差额
3、商业利润量的规定性 生产价格=k+P+n
4、商业利润率=m/(产业资本+商业资本)
5、商业利润
三、商业的流通费用及其补偿
(一)商业流通费用及其分类
1、含义:生产性流通费用——使用价值——包装、运输、管理;纯粹性流通费用——价值(广告、通讯、邮资、商业工人工资、会计、制费用)——〉加价
(二)商业流通费用的补偿
四、商业资本家对商业店员的剥削 第七章
信用、银行与虚拟资本 第一节
借贷资本和信用的产生
一、借贷资本和利息
(一)借贷资本和利息
1、借贷资本:货币资本。
职能资本家:工商资本家(产业、商业)
2、借贷资本的产生:①闲置的资本:a、折旧费;b、一部分流动资本P177;c、用于积累部分的剩余价值。②自有资本不足。
3、借贷资本的本质
Pm 服务于职能资本家,产生剩余价值的资本。G—G—W A „P„W`„G`„G`
4、借贷利息和利息率:A、借贷利息的质(剩余价值的一部分);B、借贷利息的量
(二)利息和企业利润
1、资本的使用权和所有权的分离
2、利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3、利息率=利息/借贷资本 ①含义;②0<利息率<平均利润率
③影响利息率的因素:A、平均利润;B、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P178;C、传统习惯和法律。第二节
信用制度和银行
一、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
(一)银行和银行资本:自有资本+借入资本(存款)
表现形态:现金、有价证券(国库券、公债、票据、股票、债券)
(二)银行利润——〉相当于平均利润 银行利润=贷息-存息-经营银行业务费用
银行利润的来源:产业工人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的转化
银行资本获取平均利润:自有资本——〉平均利润;借入资本——〉利息 第三节
资本主义信用
一、资本主义信用及其基本形态
1、信用。商业,商品买卖——延期付款——商业信用——实物
货币资本的借贷活动——银行信用——货币
2、商业信用:发生在职能资本家之间,采取赊销方式。
局限性:①资本数量的限制(规模、期限的约束)②商品价值流动方向的限制。
3、银行信用 ①含义:P180 ②银行信用的优点:A、扩大信用范围、规模;B、借贷期限延长;C、更灵活的借贷方式(信用)。
4、资本主义信用的作用
①积极作用:A、促进利润率的平均化;B、促进资本积聚和集中(闲资、游资—存款—大的巨额资本,促进大资本兼并小资本,加速股份公司出现);C、节省流通费用(采用非现金的结算方式——资本周转速度加快。);D、信用工具
②消极作用:A、虚假繁荣;B、货币信用危机;C、投机行为;D、加剧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第四节
股份资本和股息
一、股份资本的形式
1、股份资本
发行股份
小资本集中或大资本
2、股份公司:①建立在银行信用之上(发行股票,承销股票——证券公司);②股份公司;
3、股份公司的组织形式: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
4、股票和股息
①股票(书面凭证)P189 ②特点:不可偿还性;风险性;流通性(可以抵押、转让)。
③股息:含义P190;本质:工人创造的一部分m;特征:无价值,有价格,买卖的是资本的收益权。
股票价格:A、股息收入的资本化;B、影响因素(股息、利息率、经济周期)
二、有价证券和虚拟资本
1、有价证券:
2、资本的双重性:现实资本、虚拟资本
3、现实资本和虚拟资本
性质:现实资本——职能资本(创造和实现剩余价值);虚拟资本——财产资本 所有权资本 量:a、虚拟资本>现实资本
第八章 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与地租 第一节 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
一、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
1、地租
2、资本主义地租:土地所有者——地租;农业资本家——平均利润;农业雇佣工人——创造剩余价值(平均利润+地租)。体现的阶级关系不同。
3、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 剩余价值分割部分,相当于平均利润
二、资本主义地租的形式
(一)级差地租
1、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和原因
①定义:根据土地的不同缴纳的地租P205-205。租种较好土地所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与土地等级相联系。②形成的条件。土地的自然条件的差别:A、土地肥沃程度;B、地理位置;C、追加资本。③产生的原因:A、土地经营权的垄断(土地是有限的,等级确定了+个别生产价格<社会生产价格)
2、级差地租的两种形态:级差地租Ⅰ,级差地租Ⅱ——〉争夺。
(二)绝对地租
1、绝对地租
2、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和原因
条件: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
原因:土地所有权的垄断
3、源泉:耕种优等地和中等地的农民创造的剩余价值。
4、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绝对地租的来源问题 ①消失论(工资、利润扣除论);②市场价格高于价值;③垄断价格;④国家补贴。
三、土地的价格(资本化的地租)土地价格=地租/利息率 第九章 垄断资本主义
第一节 生产社会化和国内垄断
一、私人垄断资本主义
(一)生产的集中和垄断的形成
1、生产和资本集中的趋势
自由竞争——〉生产和资本的集中:①自由竞争必然导致生产和资本的集中;②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加速生产和资本的集中;③信用制度和股份公司加速了生产和资本的集中;④经济危机的爆发加速生产和资本的集中。
2、垄断形成的经济条件和必然性 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垄断:(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垄断的必然性:A、生产的高度集中会阻碍竞争;B、避免供求矛盾引起的利润缩减;C、避免竞争中的两败俱伤。
二、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
(一)银行作用:充当信用中介——自由竞争;垄断——由于服务于工商企业——>控制和监督
(二)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 金融资本:垄断银行资本+工业资本
形成途径:A、资本相互渗透(贷款、股票、投资、银行、投资创办);B、人事结合。
三、垄断组织的形式
四、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1、垄断利润含义:P268
2、垄断价格:垄断高价——销售时规定价格;垄断低价——购买时规定价格
3、垄断价格的形成并未违背价值规律:①以价值为基础;②社会所生产的价值总量不变;③来源:剩余价值(垄断企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其他企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五、垄断和竞争
1、垄断并未消灭竞争P239:①商品经济;②经济技术发展不平衡;③不可能出现“纯粹性”垄断。
2、垄断条件下的竞争:A、垄断组织(企业)之间的竞争;B、垄断组织(企业)内部的竞争;C、垄断组织与非垄断组织的竞争;D、中小企业的自由竞争——小部分、局布
3、垄断条件下竞争的新特点P239-240:
自由竞争
垄断竞争 主体
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
少数垄断企业
目的获取超额利润、平均利润
垄断利润、垄断高额利润 手段
经济手段
经济手段+政治手段+暴力
竞争形式
价格竞争
非价格竞争(品牌、服务广告)范围
国内
扩到国际
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后果
有限
激烈持久、破坏力大
六、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的过程
②经历了三个阶段:A、一战前后为形成期(应付战争);B、二战后为稳定的发展期(对付经济危机);C、50年代到现在广大地、高效发展 ③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的原因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和实质
基本形式:①一体化;②内部结合(合资);③外部结合(进行干预、调节)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和局限性(双重性)第二节 资本国家化和经济全球化
一、资本的国际化和世界市场
(一)资本国家化和资本输出
①资本国际化:资本运动由国内到国外(动因——追求剩余价值)条件:交通、通讯的发展
②三种形式:商业、产业、借贷的国际化
2、资本输出
资本输出的必然性和可能性。(必然性:国内无利可图、国际竞争;可能性:科技进步、生产进一步社会化,涉外银行的发展。)
3、资本输出的后果:A、截取高额利润;B、经济剥削的工具.输入国:冲击了自然经济,代入科技技术和经验,解决就业,不利于经济独立; 输出国:获得巨额利润,缓和国内矛盾有利于进一步扩张。
总之,引起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造成经济、技术停滞不前。二战后资本输出的新特点:①资本输出规模扩大;②私人对外投资比重增大;③对外投资部门发生变化;④流向发生变化。
(二)国际垄断组织的产生和发展
1、国际垄断组织的产生:国际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
2、二战后:国际垄断组织的发展:跨国公司出现,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联盟。
(三)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
1、国际分工的原因和国际分工格局的变化
2、国际市场和世界市场价格
(四)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1、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及其原因
2、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五)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资本主义历史地位的趋势
政治经济学课堂笔记社会主义部分 导论
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①社会主义名词的来源及含义
强调生产资料共有,分配领域要按劳分配,生产力要巨大发展,最终实行按需分配。②空想社会主义的含义及代表人物的思想:1516年 莫尔 《乌托邦》
2、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及主要内容:1948年,马、恩《共产党宣言》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3、基本的制度特征:P3-4
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首先建立社会主义政权——〉对私改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三、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必然性、曲折性、多样性
1、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2、社会主义苏联兴亡的历史教训:①十月革命——战时共产主义;②社会主义苏联解体的原因是缘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还是具体模式的失败(苏联模式:a、所有制;b、计划经济体制;c、经济增长模式;政治原因)。③多样性(私有化——证券——激进式(休克疗法));中国——渐进式改革——价格改革,双轨制。
四、社会主义经济的认识过程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生产资料公有制,人们之间的生产关系,产品的归属关系,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马恩的基本设想;
2、列宁、斯大林的认识和总结;
3、我国的认识过程。第二节 社会主义经济实践与理论发展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遵循基本原理; 认识中国社会主义的特殊性; 一系列的过渡阶段。
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与理论创新
三、中国经济学的发展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意义
一、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形成和意义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
三、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义。
第一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及其基本经济制度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质的规定及其依据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①提出:经典作家 列宁 ②定义:P27;
③质的规定性:A、社会性质;B、发展程度。P27-28
2、客观依据:①生产力是划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基本依据(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关系较稳定,生产力较活跃,具有阶级性。);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特征P28;③决定初级阶段长期性的因素:A、由我国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决定。B、由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处的国际环境和时代背景所决定。C、由我国的现实国情决定,不平衡性,差异性,多层次性。D、由我国现阶段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决定。
3、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大力发展生产力。理由:①要巩固发展社会主义就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②要满足人们不断的物质文化需求,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
二、加快生产力发展的思路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关系(基本经济制度)
一、生产资料所有制范畴
1、归属论;
2、基础论:斯大林;
3、总和轮:于光远(所有——决定作用、占有、使用、支配);
4、回权论:产权(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支配权)
二、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1、所有制结构
2、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的特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元化的经济制度)。
3、这种经济制度确立的依据。国情决定P35:生产力多层次,不平衡;有利于调动劳动人民的积极性。
4、如何认识现阶段的经济制度:
①以公有制为主体:A、公有资产占绝对地位,(数量:内涵扩大——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中的公有成份;从全国全行业分析。);B、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掌握国民经济主要命脉(基础产业、高科技产业、支柱产业、公共产品)。
②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A、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决定;B、由历史发展的原因和现实需求决定。„„
③二者的关系:统一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进程中,共同促进生产力发展。
三、公有制的基本形式及其实现形式。P36
1、公有制的内涵: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混合所有制(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所有制)
2、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①认识:量的伏势、质的提高,控制各种经济命脉。
②理由:公有制是经济基础,生产力客观发展要求,是其它经济制度为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服务(坚持按劳分配)
3、公有制的两种基本形式
①国家(全民)所有制。含义:实质上是全民所有制,采取了国家所有制。全民是一个整体概念。
②集体所有制。含义:生产社会化程度极低的生产力水平。公有制的重要组成部分:A、城镇集体经济;B、农村集体经济;C、村级经济。
4、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①所有制实现形式的含义:企业资本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②所有制与所有制实现形式的关系。③共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
原因:A、生产力参差不齐;B、资本的组织形式;C、利益驱动;D、随着Pm直接占有范围的不同而不同。④公有制实现形式
经营方式:A、国有国营(集体经营);B、承包经营;C、租赁经营。
四、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1、个体经济:A、所有者和劳动者联为一体;B、小规模的生产经营;C、小本、灵活、适用性强。
2、私营经济
3、外资经济——国家资本主义
4、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作用:A、国民经济中新增经济增长点;B、劳动产品劳务;C、社会资本、国家财政收入;D、就业;E、公有制经济。第四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一、“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1、客观必然性:A、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所决定;B、由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性决定;C、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决定。
2、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中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重要原则 ①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按劳分配——〉按劳动者提供给社会的劳动和劳动质量来分配——〉正确认识历史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劳动作为唯一尺度)——出现原因:A、生产力发展水平;B、公有制;C、劳动者的特点。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A、主体——企业和社会——〉所以还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统一的标准实现;B、按劳分配只能以商品交换实现的价值量所曲折反映的劳动量作为尺度;C、他们不是采用劳动券,而必须按照„„;D、按劳分配是分配的主体,但不是唯一的分配原则。
劳动——劳动券——个人消费品
劳动——货币(工资)——个人消费品
二、确立按劳动、技术、信息、管理等生产要素的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1、按生产要素分配。
原因:多元化的经济制度。
生产要素: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 ①按经营效益分配:经营性劳动收入、创新收入、风险收入、机会收入。
②按资分配:A、个人存款收入;B、股息、债息、红利;C、租金;D、私营企业,外资企业,资产收入。③按劳动力价值分配
④按技术、信息、知识产权、土地等生产要素分配
2、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结合。(结合点:劳动属于生产要素中的一种)①共同标准:不同生产要素贡献的不同
②劳动是特殊的生产要素,地位较重要,应以按劳分配为主。
三、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分配制度
1、认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元分配制度。
2、个人收入的主要形式:劳动收入、劳动力的价值收入、经营风险收入——即劳动收入、非劳动收入(剥削收入、非剥削收入)第二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一节 资源配置和经济体制
一、市场和市场经济的内涵
1、市场范畴
狭义:有形市场——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
从经济活动的空间上来讲的广义:有形+无形市场(资金市场+劳动力市场——劳务市场+职业经理评价的市场)
从市场主体角度来看:商品生产者之间全部交换关系的总和。从经济运行角度来看:社会资源配置的调节机制来调节手段。
2、市场经济:以市场机制作为社会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的商品经济 ①资源:自然资源、社会资源。
②资源配制。定义:P52;最优合理——宏观:全社会、每一种;微观:每一个行业、企业。③经济机制:决策机制、信息机制、动力机制——〉“DIM”分析法 ④与商品经济的关系 共同:基础+价值规律
区别:A、对应概念不同——商品经济包含在经济形态中,对应自然经济和产品经济;B、生产力;C、层次不同;D、范围。
二、资源配置、配置方式和经济体制
1、资源配置的含义:自然资源(土地、森林、矿场)和社会资源(劳动力、制度、科技、信息、资本)通过一定的调节机制来分配资源。
2、配置资源的方式(指社会组织形式)
自然配置
市场配置
计划配置
基本经济条件
①以生产者家庭(或部落)为基本生产单位;②交换很少。
①资源归产权明显的自然人和法人;②经济主体独立自主受法律保护。
①资源归国家所有;②企业、个人归属国家。
决策机制
①决策权掌握在家长、酋长、庄园主手里;②依赖传统习惯、强制力
①决策权掌握在经济主体手里;②自主决策、分散决策。
①决策权集中在政府手里;②依靠强制力,所有制、所掌握的信息。
信息机制
封闭、缺乏
①价格信号透明、公开;②横向传递、无限传递、收集成本低。
①计划指标;②纵向、组织成本大。
动力机制
生存需要
物质、货币
精神激励、行政动员、道义劝说
三、两种资源配置方式(体制)的比较
(一)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缺点
1、优点P56-58:①以市场价格为调节器,使经济自动协调发展;②自动调节资源配置的流向和流量,使产需衔接;③推动技术和管理创新,促使劳动生产率提高;④优胜劣汰,刺激经济效率的提高。
2、缺点:
①事后调节造成资源浪费 竞争
②市场竞争,导致分配不公
③过度竞争,最终导致垄断
市场失灵:①短期行为出现,生产盲目,产品滞销;②无法解决公共物品的分配;③对“外部不经济”现象无能为力;④引起竞争,竞争又引起垄断从而阻碍竞争,效率损失;⑤收入不公平,引起社会矛盾。
外部不经济:①对宏观经济平衡的无力;②不能抑制经济泡沫的形成及阻止“泡沫”的破灭。
(二)计划配置的优缺点
1、计划:指令性计划(直接);指导性计划(间接)。
2、指令性计划配置资源的优点:①能够保证生产按比例发展,避免无政府状态和周期性经济危机;②能够迅速动员全社会的人、财、物力;③能够保证社会分配的合理性和公正性。
3、确保计划配置资源有效性的隐含前提:①完全信息,假定;②单一利益主体假定。
4、缺点:①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相对有效性:信息不足、信息失真;②政府决策过程中的管理成本高:“集体行为”、信息复杂性;③计划价格导致资源浪费——不反映价值、不反映分供求;④社会分配的严重平均主义。
三、两种资源配置方式的耦合:混合经济
1、基本特征(3个结合):①资源:民间所有+国家所有;②市场+计划;③自由竞争+国家干预。
2、结合的原则:市场——微观;计划(国家政府)——宏观
3、“DIM”分析 D——有管理的分散决策;I——价格,辅:政策信息;M——物质和货币:指导性计划;
四、认识一些基本关系
(一)资源配置方式与经济机制的关系:①决策机制;②信息机制;③激励和约束机制。
(二)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1、经济制度。含义:体现一个社会生产关系性质的基本制度具有根本的质的规定性。
2、经济体制:含义:P66 资源配置的手段、经济运行机制;国民经济组织管理体制——集权型:前苏联为代表——激进式;分权型:中国——双轨制:计划市场。
3、二者的关系。区别:经济制度——本质;经济体制——表现形式。联系:①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的前提和基础;②一定社会经济制度都是按一定的资源配置方式所决定的经济体制实现经济运行和发展的。
第二节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选择及其基本框架
一、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原因
(一)深层原因:中国社会历史的特殊道路和特殊矛盾
1、建国初期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①理论——〉现象;②国际环境;③发展战略;④文化传统,路径依赖。
2、中国计划经济实践过程中的特殊矛盾:
①政府权力的高度集中VS政企关系危机(企业成了政府附属物):A、政府同企业搞好关系;B、企业办社会;C、在追求自身利益过程中的扭曲行为。
②社会资源的行政化配置VS宏观经济失衡。以行政手段调节经济,政府职能混乱——经济混乱。
③组织结构的条块分割VS社会化大生产 ④平均主义的分配倾向VS经济效率的损失 ⑤“一大二公”所有制VS生产力状况
(二)间接原因:实现的社会主义经济首先是一种商品经济。①商品经济赖以存在的基本条件依然存在。(基本条件:社会分工——社会化大生产;产权——产品归不同所有者所有。)②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
③国有经济内部企业之间的经济利益和经济活动是独立的。
(三)直接原因:计划与市场结合共同促进生产力发展体制。
(四)外部原因: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接轨。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及其主要特征。
1、内涵:①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行的社会主义体制P76;②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能否兼容。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市场起基础性调节作用,红管为辅。
2、市场经济的共性:资源配置的基础性,市场主体的自主性,市场运行的开放性和有序性,市场体系的完备性。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个性: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制度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制度,在宏观上更好发挥计划和市场二者的长处。
4、主要特征:①所有制结构;②分配制度;③混合经济。
三、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突出贡献(理论上的突破和创新)
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一、现代经济的一般框架 “四个基本要素”,市场体系,法人主体——〉规范市场主体。市场体系:国内、国外市场的有机统一体(商品市场、要素市场);灵活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
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内容和特征。
三个体系、两种制度:①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规范微观基础;②市场体系;③分配制度;④宏观调控;⑤社会保障体系。
三、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模式的国际比较
美国(垄断)
德国(市场)法国(计划)
日本(政府)
1、美国的垄断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政府与市场”柔性结合的市场经济(宏观较弱)
2、德国的社会经济模式:“自由加秩序”。
3、法国的计划主导型模式。
4、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第三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第一节 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概述
一、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内涵与构成
(一)、含义及其构成
1、含义。狭义:微观经济主体(即企业、农民、居民个人);广义:微观经济主体+这些主体的基本特征。
2、构成:
企业——生产商品,提供服务,购买生产要素;
农民(家庭)——小生产者,商品和服务的消费者,剩余劳动的提供者。居民个人——生产力的拥有者,劳动力的提供者,商品服务的购买者。政府——公共产品、公共劳务的提供者,政府采购。
(二)基本特征:判断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依据
1、平等性;
2、自主性;
3、逐利性;
4、自发性
二、市场微观经济基础形成的前提条件:明确的产权界定
1、产权:法律规定的一组权利。
2、财产所有权:所有权和产权
财物:所有物质的东西,代表一种财富。财产:当财物被某人所有,则成为某人的财产。A、狭义的财产所有权和产权的关系
联系:a、狭义的所有权是产权的一部分;b、所有权是产权的基础和核心;c、产权是所有权的派生。
区别:a、所有权属于所有制的范畴;b、产权属于财产运营的范畴。
3、产权的基本特征:①排他性——主体只有一个;②有界性——界限;③可分界性——分给不同的主体,利益随之分配;④可交易性。
4、明确的产权界定是微观经济基础形成的条件
产权界定:P100——产权主体的界定,产权范围的界定。
原因:①产权主体的界定是市场交换的前提;②产权范围的界定为经济主体产生了激励、约束作用;③产权的界定是微观经济基础自主性和平等性得以存在的物质基础。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企业
一、国有企业以及社会主义企业的市场化改革和企业格局多样化
(一)市场经济中的企业
1、集合生产要素,利润动机,风险,商品服务,经济单位
2、三种基本的企业制度形式
自然人企业:个人业主制企业(个体企业、独资企业)、合伙制企业、公司制企业。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
①企业投资行为:怎么购买生产要素,怎么选择融资市场;
②企业生产行为:最优化的生产规模,既定总成本、总投资的最优化产量。③创新行为问题:成本优势,市场优势。
(二)国有企业以及中国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改革
1、国有企业的性质——不是自由契约的产物
2、国有企业的特点:①被赋予社会政策目标——缺点:市场竞争力差;②特殊的融资渠道——财政拨款、贷款、向国外发放公债;③较高的信誉——缺点:破产倒闭困难。
3、中国国有企业的市场取向的改革
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A、企业制度——一种财产制度或资本的组织形式——微观经济体制(一种经济体制应该有一个与之适应的企业制度);B、现代企业制度: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制度;C、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四个方面16个字):a、产权明晰——明确的出资人、企业法人的财产权明晰;b、债权明确——出资人、经营者、劳动者。D、政企分开。出资者——〉股东——用手投票、用脚投票。
E、管理科学:分权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股东大会——最高权力机构;董事会——经营决策机构;经理人——经营决策执行机构;监事会——监督机构。②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调整和分类改组
A、保留国有和国家控股的企业——安全、自然垄断(煤炭、矿山、石油)、公共产品; B、竞争性领域的国企区别对待:a、实力、竞争——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参股、控股;b、竞争力弱,经营困难——联合、兼并、出售;c、长期亏损,扭转无望和资源耗竭。C、“抓大放小”方针:(a)“抓大”建立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b)“放小”:a开放搞活——现代企业制度优化资产结构;b、形式——出售、兼并联合、股份制和租赁;c、“扶小”——发展潜力。
③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组建国资委:全职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个人经济行为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个人经济行为
1、个人消费行为;
2、个人储蓄行为;
3、就业的行为。——受自身资源的限制。第四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农户
家庭作为基本生产单位几经变迁(我国)
事实上和理论上的依据:
1、可以降低生产成本(理论依据);
2、可以减少交易费用; 第四章 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和市场体系 第一节 市场运行机制
一、市场经济运行流程
投入要素
提供商品、服务
个人(家庭)
企业
个人(家庭)
购买要素
购买商品、服务
支出生产成本
消费支出
企业
个人(家庭)
企业
获取要素收益
获取销售收入
提供公共产品服务,弥补市场失灵,宏观调控 政府
个人、企业
代表组成政府
财政支出、财政转移、政府采购
政府
个人、企业
二、市场运行机制(市场机制)
(一)市场机制及其构成要素
机制:机器构造和运动原理。
经济机制:一定的经济机体内部各构成要素的相互作用,功能。
市场机制:在市场运行中各构成要素相互作用,制约的作用和方式(价值规律的具体实现形式)。
价格机制:价格作为杠杆调节资源的配置。
供求机制:供求与需求之间的矛盾运动,引起生产要素重新组合。
竞争机制:市场运行的动力机制,引起生产的流向变化,优胜劣汰来调节市场的运行。
风险机制:企业所面临的不同后果,通过具体的决策,改进生产进经营。
1、市场的基本要素:价格、供求、竞争、风险互相作用。
2、市场机制的核心:价格机制,价格变动——生产规模变动——供求变化——价格变化。
3、中国价格体制的改革。
行政统一定价(早期计划经济时期,价格体系不合理)——〉“双轨制”(指令价格、指导价格、市场价格)——〉市场自发形成(商品、劳动力价格,金融市场还未完全做到)
(二)市场机制作用的具体形式
1、供求体制:A、商品、资金、技术;B、使用价值和价值矛盾必需通过交换解决;C、需求,有购买能力的需求;供给:信息、能力受价格、生产要素价格、相关产品价格、预期的影响;D、内容,供求决定价格机制,价格影响供求机制。
2、竞争机制P136:
(1)
竞争与供求关系,价格变动的联系、作用(概念);
(2)
内容:A、竞争作用于市场价值的形式(个别价值向市场价值的转化,市场价值的确定。)市场类型:供过于求——生产者之间竞争——买方市场;供不应求——消费者之间的竞争(抢购)——卖方市场;供求均衡——生产者、消费者。
B、竞争作用于市场价格的运行。
3、风险机制。W—G—惊险的跳跃;风险来源——不确定性、竞争。
(三)市场机制的特征
1、作用的自发性;
2、作用的连续性;
3、作用的回归性。
(四)供求理论
1、需求定律(有支配能力的需求):价格与需求量呈反方向运动的关系。
2、供给定理:价格与供给之间是呈正向变动关系。
三、市场运行的两种组织形式:市场和企业
1、交易费用理论
(1)交易:人们的经济活动分为两类:生产、交易,除生产以外的一切经济活动。(2)交易费用:概念P131 类型:①偶然因素,发生损失的费用;②鉴定、履行、监督合同产生的费用。
2、决定交易费用的因素:
(1)取决于交易的因素(市场,信息量)市场不确定性,信息成本;(2)人的因素:人的有限理性、投机取巧的机会主义、知识。
3、均衡价格问题。成交量影响成交价格。纳什均衡:针对对方策略的最佳选择。
四、怎样降低交易成本(手段、途径)
①制度的功能(合同制度(收银条等交易的契约))核心:产权制度(界定产权)建立(法人产权,法律所有权)第二节 市场体系
一、市场体系及其构成
1、市场体系的含义与特征
含义:由相互联系的各类市场所组成的有机整体。
构成:①从客体结构分:商品市场(Pm市场、Km市场,服务市场);生产要素市场(服务市场、资金市场、A市场、房地产市场、信息技术市场、知识产权市场)②从主体结构:生产者、消费者、(交换)中介者、市场调节者。③从空间结构:地区市场(区域)、全国市场、国际市场。④按时间划分:现金市场、期货市场、信用市场。
市场体系的特征:①完备性,市场体系——宏观体系、微观体系;②统一性:结构完整、多层合理、全国统一大市场、国内外市场统一;③开放性:对内对外开放,有效、合理配置资源;④竞争性:要求公平、公正的竞争、基本前提;⑤规范性(有序性):遵守法律、法规。市场规则P150:
市场进出规则:主体、商品“三无”质量; 市场交易规则:欺诈、走私、债务; 市场竞争规则、市场仲裁规则。
2、市场体系的分类
(1)按市场客体结构划分 客体(市场上流通的商品):一般的商品市场(有形市场);生产要素——无形的市场。(2)市场主体结构划分
主体:居民、农民、国家:生产者、消费者、交易中介者、调节者。企业: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个体经营、国外(所有者)(3)
按空间结构划分:地区、全国、边界。
(4)
按时间结构划分:现货、期货(商品标准性合同:套期保值、投机获利)、贷款(兼现货与期货特征)。
二、我国建立、健全市场体系的健全
缺陷:
1、完整性、滞后性、封闭性、垄断性
2、商业信用欠缺。
(1)
商业信用问题
不讲商业道德,追求个人利益而损害他人利益。造成交易链条中断,影响经济运行(赊销)(逃债、假冒伪劣商品)解决:查办、教育。(2)行政垄断问题
指令性计划造成——〉地方保护主义(长期的历史渊源); 改革——〉深化政府部门职能——〉强调外部,开放经济; 建立健全法规,建立健全市场经济体系。第三节 市场结构和市场规则
一、市场结构
(一)市场结构的类型
1、完全竞争市场——充分参与者、参与者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商品无差别;
2、垄断市场(边际收益至少等于边际成本,即利润为零)
3、垄断、竞争市场
4、寡头市场
(二)我国目前的市场体系
1、市场集中度不高:企业规模小,市场竞争力,效率低,成本高
2、行政性垄断企业
第五章 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 第一节 国民收入分配
一、国民收入及其相关概念
1、国民收入的两种含义
物质产品核算体系(东方核算体系):扣除已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的社会总产品的净产品的价值。
国民经济账户体系(西方核算体系)广义:国内生产总值(GNP,GDP);狭义:扣除资本折旧、间接税。
2、国民生产总值(GDP)和国内生产总值(GNP)①含义:
②两种“总值”的关系
区别:统计原则,核算角度;联系:A、GNP=GDP-付给外国居民的要素收入+本国居民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GDP+国外净要素收入;B、封闭经济体系GDP=GNP
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两种体系区别:①二者依据的理论基础不同;②指标的内容不同。
三、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1、两种核算体系的理解
初次
再
MPS
物质生产部门
非物质生产部门
初次
政府调节
SNA
物质与非物质
再分配
第一阶段:初次分配,以企业为中心,效率原则,微观层次,也称功能分配,要素收入分配; 第二阶段:再分配,以政府为中心,公平原则,宏观层次,也称规模分配。
2、政府进行再分配的原因
①控制收入差距拉大的需要;②社会管理者的需要;③宏观经济调控者的需要;④经济产品协调着的需要;⑤社会保证基金、后备基金。
3、政府进行再分配的手段
①税收;②财政转移支付——通会社会保障的措施;③其他政治经济政策:A、价格鉴别;B、希望工程:贫困儿童受教育机会;C、再就业工程。④最终收入:政府财政收入,企业基金、个人收入。
第三次分配:以个人为中心,把个人收入以道德捐赠给社会。
四、按西方体系怎么认识初次分配与再分配
初次分配——〉要素收入(五大要素:劳动收入、资本收入、土地资源的租金收入、技术专利收入、管理者报酬、人力资本报酬)。
再分配:①理由;②手段:A、财政征税;B、财政转移支付;C、价格杠杆;D、银行信贷 形成三种原始收入:国家(政府)、企业、个人(收入)
四、功能收入分配与规模收入分配
要素收入分配
个人收入(个人、家庭之间收入差距、程度)第二节 收入差距
一、公平和效率的关系
1、经济学中的效率:经济效率,对资源利用的有效程度——〉经济增长
2、公平:社会公平——收入平等、机会平等。
3、公平的效率关系:①公平和效率 替代关系 福利国家(瑞典、英国、德国)②一致性:效率促公平、公平促效率。
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的原则 不同分配领域:微观——效率;宏观——公平分配环节:初次——效率;再分配——公平
分配机制:市场机制分配——效率;政府分配机制——公平
三、收入差距产生的原因和变量标准
1、生产要素数量、种类的不同;
2、分配规则不公平、机会的不均等。标准: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
四、经济发展与收入差距的“倒U假说”
五、改革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演变 “两个内部”——城市之间、农村内部;“两个之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第三节 收入分配中的效率与公平
一、关于效率与公平投入——〉产出
公平:利益与权力的合理化分配。
二、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西方经济学对效率与公平的三种观点。
三、我国在经济转型期必须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问题 分配制度变革——〉生产积极性、差距、资源配置。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深化改革、创新规则 目标:共同富裕。第四节 社会保障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
1、什么是制度保障制度:制度、法律、规章、措施的总称叫做社会保障制度。
2、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
①社会保障: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特点:强制性、普通性、互济性。
②社会福利:财政补贴、集体福利、环境保护、医疗福利 ③社会救济:自然灾害救济、孤寡病残救济、④社会优抚;⑤优抚措施的发展。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和意义
(一)功能:
1、保障功能,稳定功能;
2、调节经济功能;
3、劳动再生产;
4、收入分配功能
(二)意义:
1、社会稳定;
2、增进社会公平;
3、促进经济发展;
4、协调发展。
三、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目标
1、保障对象社会化;
2、保障水平合理化;
3、保障规模多样化;
4、资金来源多元化(政府拨、企业基金、个人缴纳、社保基金的运营收入、商业保险业);
5、管理法制化
四、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衍变
我国目前当前面临的问题:①覆盖面狭窄;②保障主体错位;③待遇——平均主义和差别对待并存;④筹资单调、管理不科学。
四、改革的思路 适度水平(低保障,覆盖广)
发展的序列:生活救济、医疗保障——〉生育
层次:国有企业者——〉自由职业者——〉乡镇企业者——〉法律依托。第六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居民消费 第一节 消费需要和消费需求
一、欲望、需要、需求与消费(层层推进的关系)
欲望多样性:也是一种社会产物(与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社会关系来联系),也是一种原动力。
需要更具有社会性,以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制度相联系所提出的要求。需求不仅具有社会性而且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具有现实性,有效的需求通过市场来满足。
消费:人们为了生存发展一种合乎目的经济行为(满足生存发展)生产消费:生产过程中消耗生产资料,或劳动。个人消费(主要考察对象)
二、消费与生产、分配、交换的辩证关系
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生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消费)。
2、生产结构的变化决定消费结构的变化。
3、分配状况、水平、方式影响消费。消费体现了分配状况——〉改革分配制度
4、交换制约消费。交换流通就是以货币作为媒介进行消费。
三、居民消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第二节 消费需要和消费需求的关系
一、消费需要和消费需求的异同 都是要求,具有社会性。
需要只是欲望,需求更具有现实性,把想要的东西转化为现实。
2、影响消费需求的因素:收入增加、恩格尔系数下降。
3、消费需求关系到经济健康有序的增长 ①供需协调的意义。
②消费需求直接成间接拉动经济增长的问题。
二、我国在经济运行中的消费需求状况
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之前:短缺经济变化——〉两大部类比例不平衡;之后:五个阶段 导致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
第三节 消费水平、消费结构与消费方式
一、消费水平:按人均计算的消费资料和劳动的数量和质量。
二、合理的消费水平
三、消费结构:各类消费资料的比例问题。
消费方式:
1、社会公共方式;
2、个人方式——家庭方式、社会化方式。第七章 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
一、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
1、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客观必然性
(1)
发展对外关系是经济生活国际化的客观要求(当前历史背景)
纵深发展的必然结果——生产国家化、产品使用国际化、商品劳务贸易国际化、资本流动国际化。
为什么会有这种趋势?:A、一国资源的有限性;B、各国科技、管理水平差距已经显现;C、国际分工出现(追求国际分工比较利益的需要)(2)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也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当前和平崛起的需要)①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两大部类之间,两大部类内部要协调发展)。②提高经济效益(从粗放性到有效性)。③加速现代化建设
④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需要
2、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本形式:(1)对外贸易,增加出口;(2)引进先进技术、遵循原则;(3)利用外资的问题;(4)劳务合作。
3、怎样来认识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和发展趋势
全方位的开放
加入WTO——有利于经济体制和社会体制的改革
机遇与挑战共存
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问题
1、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异同
2、衡量经济发展的标准:①经济发展的速度——解决就业问题;②经济发展的结构问题。
3、经济质量:①经济效益;②社会效益;③环境效益。
4、经济发展的波动和周期问题(持续稳定的增长,避免大起大落的问题)
5、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1)经济因素:自然资源、人口、科学技术;(2)非经济因素:制度因素、法制、劳动力、经济体制。
三、实施可持续发展问题
从较长的时间看与社会、自然、经济、协调发展(绿色GDP)意义:缓解人口问题、合理理解资源、社会全面进步
1、我国为什么要发展对外经济关系。
2、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义。第八章 宏观经济运行与宏观调控 第一节 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
一、宏观和宏观经济学
宏观指总量关系,专指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关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政府怎么来调节总量关系的经济学叫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企业内部、资源优化组合、提供定量分析的方法。
二、社会总供给及其形成
1、定义:一国一定时期内所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量。
2、社会总供给来源于总产出
3、影响因素:A、社会总需求;B、物价水平;C、一定时期的资源供给量;D、资源利用效率;E、政府及其政策。
三、社会总需求及其形成
1、定义:一国一定时期 最终产品和劳务需求、购买能力。
2、构成:总需求=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国外需求 政府拉动整个经济的“三驾马车”。
四、社会总供给的关系
1、总供求平衡 总量平衡——〉价值
结构平衡——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地区结构
2、总供求不平衡 总供给>总需求:过剩经济、有效需求不足。
98-2002年特点:①失业;②通货紧缩;③经济停滞。
总需求>总供给:短缺经济(供给不足)。特点:①就业;②投资、消费需求;③通货膨胀。
四、就业水平、物价水平
1、就业与失业
劳动年龄人口:生理年龄。劳动力人口、就业人口
充分就业:保持失业率在4%-5% 失业:有劳动能力的,原就业的,找不到工作的。失业率:(失业人口/劳动力人口)*100%
2、失业原因,失业类型
劳动力的供给大于劳动力的需求(根本原因)。摩擦性失业:职位的空缺,失业人口并存的现象。结构性失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不适应该工作。周期性失业:经济周期性波动。
3、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社会总供求失衡是其根本原因)通货膨胀——〉物价水平普遍上涨(货币贬值)——〉需求变化成本上升,结构性膨胀——〉货币作用扭曲。
通货紧缩——〉物价的下跌(总需求不足,货币供应量减少)——〉货币供应量减少。第三节 政府与宏观调控
一、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不等于政府行为干预。
微观管制:内部、外部、局部、中央政府。
二、宏观调控目标、基本目标:总供求平衡。具体目标:
1、物价稳定;
2、充分就业——〉增加就业 ①内涵
②表准:失业率≠0 ③充分就业和宏观经济总供求平衡相一致。
三、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1、政府有管制经济的职能;
2、管理国有资产(确立产权主体);
3、调节收入分配;
4、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5、市场失灵需要宏观调控。
四、宏观调控方式、手段和政策
手段——指导性计划手段、经济手段(价格、汇率、利率、税收)、法律手段(完善司法制度)、行政手段
政策——财政政策(预算、税收、投资)、货币(利率、公开市场业)、产业政策(调整结构)、收入分配、转移支付。
第五篇:《离骚(节选)》知识点梳理
《离骚(节选)》知识点梳理
一、重点词语1.掩涕:长太息以掩涕兮(掩面拭泪)2.谇:謇(jiǎn)朝谇(suì)而夕替(谏争)3.替:謇朝谇而夕替(废弃,贬斥)4.虽:虽九死而未悔(纵然,即使)5.众女: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喻指许多小人)6.蛾眉: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喻指高尚德行)7.遥诼:谣诼(zhuó)谓余以善淫(造谣,诽谤)8.偭:偭(miǎn)规矩而改错(背向,引申为违背)9.度:竞周容以为度(法度,准则)10.溘:宁溘(kè)死以流亡兮(突然,忽然)11.异道:夫熟异道而相安(不同道)12.尤:忍尤而攘诟(罪过)13.伏:伏清白以死直兮(守,保持)14.相道:悔相道之不察兮(观察,选择道路)15.及:及行迷之未远(趁着)16.止息:驰椒丘且焉止息(停下来休息)17.初服:退将复修吾初服(当初的衣服,比喻原先的志向)18.岌岌:高余冠之岌岌兮(高耸的样子)19.游目:忽反顾以游目兮(放眼观看)20.缤纷:佩缤纷其繁饰兮(繁多)21.未变:虽体解吾犹未变兮(不会改变)
二、通假字1.错:偭(miǎn)规矩而改错(通“措”,措施)2.邑:忳(tún)郁邑余侘(chà)傺(chì)兮(通“悒”,忧愁苦闷)3.圜:何方圜之能周兮(通“圆”)4.离:进不入以离尤兮(通“罹”,遭受)5.章:芳菲菲其弥章(通“彰”,明显,显著)6.反:延伫乎吾将反(通“返”,返回)
三、一词多义1.长: ①长太息以掩涕兮(副词,长久)②长余佩之陆离(使„„加长)2.善: ①亦余心之所善兮(以为是好的)②谣诼(zhuó)谓余以善淫(擅长)3.以为: ①制芰(jì)荷以为衣兮(用„„做)②余独好修以为常(认为)4.修: ①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美好)②退将复修吾初服(整理)③余独好修姱以为常(美,美好)5.虽:①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惟,只是)②虽九死其犹未悔(即使,纵然)
四、词类活用1.鞿羁: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名作动,约束)2.淫:谣诼谓余以善淫(动作名,淫荡的事)3.群:鸷鸟之不群兮(名作动,合群)4.死:伏清白以死直兮(为动用法,为„„而死)5.屈、抑:屈心而抑志兮(使动,使„„受委屈,使„„受压抑)6.步:步余马于兰皋兮(使动,使„„步行)7.高:高余冠之岌岌兮(使动,使„„加高)8.长:长余佩之陆离(使动,使„„加长)
五、古今异义的词1.浩荡:怨灵修之浩荡(①古义:荒唐。②今义:形容水势广阔而壮大)2.工巧:固时俗之工巧兮(①古义:善于投机取巧。②今义:技艺巧妙)3.改错:偭(miǎn)规矩而改错(①古义:改变措施。②今义:改正错误)4.穷困:吾独穷困乎此时也(①古义:处境困窘。②今义:经济困难)5.流亡:宁溘(kè)死以流亡兮(①古义:随流水而消逝。②今义: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
六、句式1.不吾知其亦已兮(宾语前置)2.唯昭质其犹未兮(固定句式)3.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定语后置)4.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被动句)5.虽体解吾犹未变亏(被动句)
七、难句翻译1.余虽好姱(kuā)以鞿(jī)羁兮,謇朝谇而夕替。译:我只是崇尚美德而约束自己啊,早上进谏而晚上即遭贬黜。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译:这也是我心向往的美德啊,纵然九死也不后悔。3.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译:宁愿突然死去,随水流而长逝啊,我也不肯做出世俗小人这种丑态。4.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译:到朝廷做官而不被(君王)接纳,又遭受指责啊,就退隐了,重新整理我当初的衣服。5.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译:裁剪荷叶做上衣啊,缀缝荷花花瓣做下装。6.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译:不了解我也罢了啊,只要我本心确实是美好的。7.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译:再加高我高高的帽子啊,再加长我长长佩带。8.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译:世上的清芳和污浊杂糅在一起啊,唯独我明洁的品质还没有亏损。9.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译:即使被肢解我还是不会改变啊,难道我的志向是可以挫败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