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谈到维吾尔族的舞蹈

谈到维吾尔族的舞蹈



第一篇:谈到维吾尔族的舞蹈

“赛乃姆”一词最早出现在我国古代乐曲中,其表示一种平稳的节奏,舞者可以根据曲调随意发挥,展现一种轻盈的舞姿。据史书记载,在中国的清朝时期就有了专门的“赛乃姆”表演艺术形式。

“赛乃姆”在维吾尔族语言中是“美好”的意思,有女神、偶像等语意。在音乐中是把多首歌曲连缀而成的歌舞音乐。“赛乃姆舞”就是以赛乃姆音乐为伴奏、即兴创造的舞蹈;以2拍子音乐为主,尤其善于附点与切分音的运用;它没有程式化的动作,不限表演人数,一般由男女结对而舞,舞蹈与歌唱分开,“舞而不歌,歌而不舞”;舞蹈随着音乐的变化而变化,音乐和舞蹈一般由慢速或中速的节奏开始,速度逐渐加快,最终给以热烈欢快的快板终止,给人无限回味。

刀郎舞

古代一部分维吾尔族人居住在塔里木盆地西沿地带,这一带的人民英勇善战,富有浓郁的蒙古草原的气息,这一部分人自称“刀郎族”,又称“多郎、多兰、多士”,有“戈壁”的意思。他们所喜爱的舞蹈“刀郎舞”也像他们的居住环境一样——刚劲开朗、豪迈粗犷。由于地处偏僻,又相对闭塞,与外界交流甚少,所以多郎舞保留着浓郁的蒙古族草原风格。“多郎舞”一般难度较大,既可以两人对舞,也可以集体舞蹈,广泛流传于塔里木盆地西沿、叶尔羌河畔的麦盖提、巴楚、莎车、阿瓦提一带, 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多郎舞有较高的舞蹈技巧,注重舞伴的相互配合,集体舞蹈往往具有竞技性,音乐随伴奏速度的加快而逐渐达到高潮。刀郎舞是由“切克提曼”、“赛乃姆”、“赛里克”、“色勒利玛”四组固定动作组成 1.“赛乃姆”这种舞蹈形式往往比较抒情,舞姿婀娜。这种舞蹈在表演的时候讲求颈、腰和双脚的有效配合,并且动作上以身体旋转为主。首先,这种舞蹈形式对身体要求比较高,需要身体各部位的有效配合。在表演的时候,主要是头部,肩部、手、腰部以及小腿等部位动作的完美展现。头部动作主要包括移颈、摆头;手上动作主要是绕腕、翻腕、弹腕以及挑腕等等;腰部动作主要是立腰、甩腰、挑腰以及板腰等等;腿上的动作则更多,此处就不一一介绍。“赛乃姆”舞蹈的托帽式拉裙式舞姿等等,都是最生活化的动作,由此见得,赛乃姆的表现形式依然来源于生活。刀郎舞蹈对脚步移动和手臂动作要求较高。表演者在跳舞的时候要求胸、颈、眼睛进行一定的配合,它的舞姿充满朝气,刚性勇猛。该舞蹈在表演的时候讲求“滑冲和身体微颤”,并且在表演的时候要伴随舞曲节奏而行。常常在鼓点较强的时候,就使用滑冲的步伐表演。在鼓点的后半段,则进行微颤表演,并且跟鼓内的小铁环不断发生碰撞,发出悦耳的声音。这个中动作特证一直存在于整个表演过程中,它的动作稳重、充实,并且一些小技巧的时候用,为这种舞蹈增添了草原生活的彪悍性格。舞蹈在高潮部分,参演者会挺胸抬头跟队友相互撞击,显得十分勇猛,具有浓郁的草原生活风格。

说道民族性的问题一个永久不变的话题就我们应该如如何的继承与发扬,近些年来的文章大多数在研究文化内涵、教学中应该注意什么、舞蹈的特点等等,我觉得这都是在对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在保持民族性的同时,让它走向世界。

第二篇:维吾尔族舞蹈教案

校园民族舞教案

教学目标: 掌握舞蹈基本站立姿势。2 掌握维吾尔族舞蹈的基本组合。在学习舞蹈组合的过程中能体验到乐趣和快乐。教学内容: 1学习“站姿”

2学习维吾尔族舞蹈小组合。教学过程:

一、学习站姿

没有正确的“站”,就没有一个好的“蹲”和好的“跳”,没有正确的“站”,就更没有一个合理的身体重心和好的旋转,以及优美的舞姿,所以,学好“站姿”是学好舞蹈的根基。

1.正步站立:两脚靠紧,脚尖向正前方,身体及手部向前,重心在两脚上。

2.小八字部站立,两脚跟相靠,脚尖对前方两斜脚上,身体及头部向前,重心在两脚上。

3.丁字步站立:有左右之分,以左脚为例:左脚跟靠在右脚心窝处脚尖对前方两斜线,重心在两脚上,身体稍向右前侧方向,头部向前侧方向。

4.大八字部站立:两脚跟之间距离为横的一脚半,脚尖对前方两斜脚,重心在两腿中间。

5.踏步站立:以右踏步为例:左脚尖向前,右脚撤在左脚后旁用脚趾虚踏于前脚后方,前腿伸直,后腿稍弯。

二、学习维吾尔族舞蹈组合。教师教授动作,学生跟随学习。(配乐)

三、分组练习。

四、最后十分钟德育教育。

从学生的内心进行德育教育,对舞蹈课,以及任何科目都是有帮助的。

五、师生道别(下课)

第三篇:维吾尔族舞蹈教学方法研究

维吾尔族舞蹈教学方法研究

摘 要:维吾尔族舞蹈是一种体现当地人民对生活的热爱,蕴含了丰富文化底蕴的舞蹈艺术。基于对维吾尔族舞的深爱之情,及平时教学与实践中不断发现、分析及总结,得出了对维吾尔族舞蹈教学方法的心得。

关键词:维吾尔族舞;教学;文化

维吾尔族舞蹈轻快活泼、自由奔放的舞姿,显示出了维吾尔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向往。维吾尔族舞富含了浓厚的文化气息,一个优秀的舞者所舞出的维吾尔族舞必定能给人呈现出乐观向上、坚强勇敢的精神面貌。而培养出优秀的舞者,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舞蹈背后文化的教与授

1.在维吾尔族舞蹈教学中要重视民族风情的讲解

维吾尔族舞蹈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维吾尔族当地民族风情的讲解,来使学生更好地去了解,去换位感受舞蹈背后的历史文化。不要局限于只是把孤零零的舞蹈动作教予学生;然后让其去练习,去纠错,再练习,再纠错……如此重复不息;最后通过苦练使每个动作都成了教科书上的范本。然而这一个个范本编织成的舞蹈没有任何感染力,只能用干涩形容,活生生地把一个鲜活的生命演绎成了植物人,其中的灵魂已不复存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适时引入舞蹈背后的文化,让学生去悟,去感受,其中风土人情的讲解是很有效的一种方式。从北方草原到现在的新疆地区,经过漫长的历史,维吾尔族人民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情。通过民族风情的了解掌握,可以帮助学生领悟舞蹈背后历史文化的真谛,舞出维吾尔族舞蹈的灵魂与生命。

2.分析每个舞蹈动作的文化内涵

维吾尔族舞的共性在于身体各部分与眼神的完美配合,它讲究昂首挺胸,立背直腰,通过标志性的微颤、翻腕、快速旋转等特征动作,展现出了自由、豪放、热情的民族色彩。教学过程中,对于每个动作的讲解都要延伸到维吾尔族人民的生活及文化中去,要知道每个舞蹈动作都是维吾尔族人民生活的写照,都有其对应行为原型,都具有丰富的内涵文化,例如,维吾尔族人多过着马背上的生活,马背上的颠簸感成就了“微颤”这种舞步。在教授“微颤”时就可以让学生想象坐在马背上的感觉,然后再讲解舞蹈要领,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动作学习的效率,也能使学生的动作完成得更加鲜活。

3.维吾尔族服饰的讲解

纵观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都有其代表性的服饰,其实不仅仅只有不同的民族风情能体现不同的文化,不同民族服饰同样是不同文化的写照,维吾尔族舞蹈教学过程中亦可以通过服饰的讲解来使学生了解舞蹈背后的文化内涵。如,因为维吾尔族姑娘以长发为美,所以维吾尔族女性都梳着长辫子。再如,维吾尔族的游牧生活,令其喜欢穿靴子及颜色艳丽、布满民族特色图案的衣裙及帽子。

二、维吾尔族舞蹈风格的教授

1.维吾尔族舞音乐风格的分析

维吾尔族舞与其音乐结合非常紧密,都具有浓郁的文化氛围及独特的民族风情,两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教师在教授维吾尔族舞蹈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加强学生对伴奏音乐的学习。维吾尔族的伴奏乐对舞蹈有很强的控制力,这要求教师多带领学生去接受音乐的熏陶,感受音乐的节拍,分析总结维吾尔族音乐的风格,不断去创新、去选择合适的音乐,研究出音乐与舞蹈的契合点,随着音乐的韵律去舞动,使音乐和舞蹈完美地融合成一体。

2.通过比较的教学方法分析维吾尔族舞蹈风格

中国种类繁多的民族舞蹈中往往会存在各种各样相同的舞蹈要素,然而相同的舞蹈要素在不同类型的舞蹈中展示的是不一样的民族风情、历史文化。它们总归不是完全相同,诚如世界上不可能存在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教师在教学中,要学会放大利用这些不同,通过比较的教学方法去给学生更好地讲解维吾尔族舞蹈自身的风格,例如,教授“微颤”时,可以通过与藏族舞中的“微颤”进行对比讲解,让学生更深刻地去理解、感受。

3.鼓励学生进行舞蹈的编创

舞蹈的编创过程更多的是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一个理解、吸收、内化、输出的过程,综合程度非常高。学生在舞蹈编创过程中,就是在不断完成以往所学舞蹈动作的再现,加深了学生对基本动作的记忆;就是在不断加深学生对伴奏音乐的认识,不断提高自身音乐素养;也是在不断揣摩舞蹈背后文化,在想象中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当地的生活。学生在一次次的尝试编创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困惑,甚至困难,这时教师可以担当一个引导者的身份去引导,去推动学生。令其迎难而上,不断提高;对于学生编创不合理的地方,不能一棒子打死,可以跟学生一起讨论,在讨论中去纠正学生出现问题的地方,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学生对舞蹈编创的积极性;适时给予学生肯定的评价,不要吝啬于夸赞的语言,这会使得学生在编创的道路上更自信。学生只有通过不断地编创,不断地对所学知识整合输出,才能掌握维吾尔族舞的风格,知道此舞蹈的精髓所在。

任何事情都有其方法,好的方法常常让事情事半功倍。维吾尔族舞蹈教学亦然,只有让学生深入学习了维吾尔族文化,使其掌握了维吾尔族舞蹈风格,才能舞出优美、动人的舞蹈。

参考文献:

[1]刘欣茹.试析当前高校体育舞蹈教学应注重的五个方面[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01).[2]崔爽.浅谈舞蹈编导中形象思维与想象力的培养[J].音乐时空,2014(07).[3]陈敏霞.浅谈对舞蹈创作的认识[J].职业,2010(20).

第四篇:高中音乐 民族民间舞蹈--维吾尔族舞蹈 教案

民族民间舞蹈——维吾尔族舞蹈

(体态、动律、手位训练)

教学版本:

北京舞蹈学院附中教材 教学目标:

1.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挺拔而不僵,微颤而不蹿,上身撒得开,脚步不离散的规范动作。2.通过动律、手位的训练让学生们了解维族人能歌善舞的特点。教学重点:

1.维族舞蹈的体态及动律特点。

2.八个手位所具有的多样化、多层面及富于变化的艺术特色。教学准备:

1.课前搜集有关维族人文、地理、风俗等方面的资料。2.维族音乐的剪辑。

3.VCD、电视机、录音机。

教学方法:

首先放维族的音乐方式引导,通过老师表演让学生产生兴趣,再介绍维族人能歌善舞的特点,最后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音乐《达板城的姑娘》

二、欣赏体验

老师表演一段具有浓郁维族节奏的“赛乃姆”,让学生们感受维族的民族风格。

2.介绍维吾尔族人文、地理、风俗。课件展示: 通过播放课前搜集的几个维族舞蹈组合来加深学生们对该舞种的了解。3.提出问题: 维族舞体态、动律有什么特点

讨论得出: ①上身挺拔而不僵,上身撒得开。②微颤而不蹿,脚步不离散。

三、实际教学

1.手位主干动作(八个手位)。

要求:

注意基本手型,四位手至八位手都有反面手位,手位之间替换动作常常用绕腕转换。

2.摇身动律

要求:

摇身动律是一侧肩胛骨带动后背,形成推送慢、收回快的前后摇动,应特别注意摇动的附点节奏与下身点颤动律的协调配合。3.舞姿与脚位

(1)提裙式前点步 做法:

双手自然下垂于体旁,双手捏住体旁的裙边,前方点步位,手腕与后侧上提90度,将裙摆拉开。要求:

提裙式前点步为静止的舞姿动作,可用一侧胸腰。(2)托帽式后点步 做法:

右后点步位,体对8点,左手顶手位,右手在八位手上立腕,手心向上,感觉用右手脱住帽子,眼看8点方向。要求: 提胯立腰,胸腰对8点上方走。(3)

高举火把旁点步 做法:

右脚重心前点步,左手除大拇指外,四指形成捏空心拳于顶手位,右手自然下垂,眼看2点。要求:

高举火把旁点步为固定舞姿,一般配合动律出现。(4)

双手叉腰后点步 做法:

体对1点,右脚重心后点步位,双手虎口叉腰。

四、小结

在维族舞教学当中,动律与手脚的配合协调性还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眼、头的表现还没出来

六、作业(编排)

请同学们课后用今天所学的知识编排六个八拍的小组合(节奏的灵活性)

七、结束语

这节课让我们感受了维族舞蹈有别与其他民族艺术独具魅力的民族风格,浑然一体而鲜明独特,也同时领略了维族舞的热情和奔放,只有热爱自己的生活,才能感受到其中的喜悦!

第五篇:谈到十八岁

谈到十八岁.

忍不住轻轻地一笑

说不出什么,却还是想说点什么.

不管衣服款式颜色.不管天气的好坏.不管分数的高低.不管书本的厚度背诵的长度.不管今天是谁得奖谁失利谁笑谁哭.不管成人的怎样看待这样的十八.

更不会管今天谁喜欢谁,谁爱上谁.

连暗恋两个字,都觉得是惊天动地.

这只是我们曾经的十八岁.

现在的十八岁,会说自己颓废,会说自己迷失,会说自己痛,会说自己无法呼吸.

会说这个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和你

而是你站在我的面前,不知道我爱你

我不知道现在的十八岁怎么了,文字都写得很完美,脸上挂着的泪比笑还多.

我不知道现在的十八岁怎么了,明明可以不承受的伤,却要自己背负了沉重的伤.

我不知道现在的十八岁怎么了,满脸的空旷,苍老的心境,忧伤的语调..

十八岁

没有了穿行在童稚时代那颗无忧无虑的心

也没有青年那份成熟

日记里悄悄记载成长的欢笑和眼泪

格子里一点点吐露隐秘的情思

谁能进入青春年少那无以言说的惆怅

谁能理解青春年少那默默掩起的忧伤?

明明可以

明明可以是……

诗一样的十八岁

清澈到湖底的十八岁

让人无忧无虑的十八岁...

小记:十八岁,是在大学来度过的,刚入学不久,和大家只是认识并不是很要好,原本以为自己会一个人默默的走过那一天,但给了我很大的惊喜···那年,只是记忆里永远抹不去的笑颜,如今,只能怀恋!

祝福,十八岁!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