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刘立君秦兵马俑教案
《秦兵马俑 》教案
作者:昌乐县红河镇小学 刘立君
教案背景:
一、面向学生:小学
1、学科: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
2、学生课前准备:能通过查工具书等方法认识本课的生字,并能查找相关资料。
3、教师准备:课件
二、教学课题:秦兵马俑(第一课时)
三、教材分析:
《秦兵马俑》是一篇状物类的散文。本篇课文以其紧凑鲜明的结构、生动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地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在现了中华民族一段强盛辉煌的历史。整篇课文涌动着一种浓浓的真情——一种对于中华民族无穷智慧的赞叹、热爱之情。课文从四个方面:秦兵马俑的价值和出土的地方;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秦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秦兵马俑形象的展示了中华民族的青大力量和英雄气概,在古今中外雕塑世上是绝无仅有的。说明它不仅是一篇状物类散文,更像是一首中华历史文化的赞美诗。通过学习把秦兵马俑的美,雕塑艺术的美,传统文化的美的种子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的脑海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认不写,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
4、培养学生获取、处理信息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教学重难点:
1、学习在描写实景时展开联想的表达方法。
2、借助课文的语言材料,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方法:
1、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激发兴趣法、问题探究法、合作学习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
2、采用网络搜索、多媒体展示等教学手段扩大知识密度。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通过网络视频直接感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学原则和教学规律。
3、本文是一篇语言优美、生动状物类的散文,适于朗读,教学中引入诵读法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揭题,通过课内外资料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谈话揭题,读通课文: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举世无双的秦兵马俑是我国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它出土西安以东30多千米的临潼》。那么同学们你们了解秦兵马俑嘛?下面通过读懂课文了解一下。
2、师小结:介绍秦兵马俑的有关内容:投影出示秦兵马俑的地形图。
具体秦兵马俑图示展示:(http://www.feisuxs8_pg&word=%c7%d8%b1%f8%c2%ed%d9%b8%bc%f2%bd%e9&百度百科中的内容)3、1974年春天,在西安临潼,当人们掘开那厚厚的黄土,发现了一支沉睡了千年的军队,震撼了整个世界,这就是(板书:秦兵马俑)
(师:同学们一定要注意“秦”字的最后一笔是“、”。这里的“秦”字就是指“秦朝”。秦朝的开国皇帝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制国家--秦国。可是,同学们知道这里的“兵马俑”是什么东西吗?指名说)具体秦兵马俑图示展示
(Terracotta Army;Terra-cotta Figures;soldier and horse figures百度百科中的内容)
4、齐读课题。(理解了课题的意思,让我们一起读读课题)过渡:法国前总理希拉克说:“世界上有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八大奇迹了。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秦兵马俑究竟是什么样子呢?就让我们一起到这个神奇的地下王国去看一看吧!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指名读自学提示。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生字字形,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2)思考:读了课文,秦兵马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你在书上写下你的感受。(具体秦兵马俑全图展示)
(http://www.feisuxs8_pg&bs=%C7%D8%B1%F8%C2%ED%D9%B8%C8%AB%CD%BC&f=8&rsv_bp=1&wd=%C7%D8%B1%F8%C2%ED%D9%B8%B5%C4%C1%BD%B8%F6%CC%D8%B5%E3&inputT=9078百度百科中的内容)
4、再读过渡段,浏览全文,思考:这段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指名说)
小结:过渡段既能概括上文,又能引起下文,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法,又是一种巧妙的写作方法,所以我们在阅读写作中要重视运用。
5、总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过渡段的作用,兵马俑的特点我们到下节课再去探究。
六、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本课时的重点就是联系课文内容,体会兵马俑的类型众多,形象鲜明。从而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和古代劳动人民无穷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教学《秦兵马俑》一课时,我尝试了以下的做法:默读让学生在安静中体会课文的内容,感受语言魅力;解文说字让学生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充分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增强了语感,丰富了语言积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有机结合,从学生的发言可以看出,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效果非常明显;充分运用网络信息使学生感知课文内容,加大知识信息量。正如外国元首、学者参观秦俑博物馆后说的,秦俑坑的发现,不仅在我国,而且也是世界考古史上的一次重大发现,可以说是世界第八个奇迹,它可以同埃及金字塔和古希腊雕塑相媲美,公认它是世界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秦兵马俑的出土震惊了世界,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我想,仅仅凭书上的介绍和几张图片要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肯定是不够的。更应该利用一些教学资源,让学生对秦兵马俑有更多的了解。
第二篇:《纪念刘和珍君》教案
他是这个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他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毛泽东眼中的鲁迅
• 有
的 人
——1949年11月1日于北京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有感纪念刘和珍君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一直被誉为“民族魂”。他时刻以深沉的情怀、睿智的目光关注着我们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在他逝世之时,举国哀悼,举世震惊。一友人送对联以示悼念:
• 孔子之前
无数孔子
孔子之后
一无孔子
鲁迅之前
一无鲁迅
鲁迅之后
无数鲁迅
一、作者简介
自嘲
自题小像
二、写作背景
呜呼,三月一十八
三、字词
四、解题
五、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六、再读课文:走近烈士
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位女性?
七、三读课文:
文章涉及哪几类人?
作者对他们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八、细读课文(问题探究):
1、作者为什么以纪念刘和珍君为切入点,来纪念“三一八”惨案?
2、怎样理解“真的猛士”?
3、“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灭亡的缘由了。”?
4、“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5、“苟活者”指什么人?
《自嘲》简析
运交华盖欲何求②,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优漏船载洒泛中流③。
横眉冷对千夫指,优俯首甘为孺子牛④。
躲进小楼成一统⑤,管他冬夏与春秋⑥。
本篇写于1932年10月12日,收入《集外集》前未发表过。
这是一首人们熟知并传诵的名诗。毛泽东同志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鲁迅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千夫‟在这里就是说敌人,对于无论什么凶恶的敌人我们决不屈服。„孺子‟,在这里就是说无产阶级人民大众。一切共产党员,一切革命家,一切革命文艺工作者,都应该学习鲁迅的榜样,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极其精当地阐述了诗中这一联的正面意蕴,也画龙点睛地揭示了全诗的主题。这对于我们正确深刻地理解鲁迅诗中表达的思想无疑很重要。
诗的题目叫“自嘲”,离开了“嘲”的艺术特点而直接阐释此诗,那就会让读者把本诗理解成一首豪言壮语式的明志诗。“嘲”的艺术常规武器是反语,这首诗整个来说是说反话。反话自然应做正话解,但首先要从反话来鉴赏,才能领略到鲁迅在本诗中体现的他那种特有的犀利、辛辣、乐观的幽默风格,对人民无限爱对敌人无比憎的情感,从而得到艺术的美的享受。现试用白话直译如下:
交了倒霉运怎还会想有顺心事,躺在床上连身都不敢翻一下倒把头给碰个稀烂。因此,上大街低低压下破帽遮住脸,唯恐被人看见,招来不测的横祸,我就像酒装在漏船里,在江心激流中打转,随时有被江水吞没的危险,逃不脱的晦气啊!我这人不招人喜欢,许多人指斥我,骂我,诅咒我,本该没病也死掉,但我偏偏横着眉毛一动也不动地既不悲也不怒地照常活着,真够不知羞的;自己也知道自己既无大志也没什么能耐,而甘心在家扮老牛让孩子牵着跑,逗孩子玩,也实在是个窝囊废。然而,咒骂任人咒骂,窝囊我自窝囊,只要自己还有能够安身的小楼,躲进小楼成为一统天下,楼外任什么我才不管它呢
自题小像
【现当代】鲁迅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注释】: 作于1903年,鲁迅到日本不久,在他所在的仙台医专江南班内,鲁迅第一个剪掉了象征民族压迫的辫子,拍照留念并作
灵台:心灵。
神矢,爱神的箭。
故园:祖国。
寒星:宋玉《九辩》:“愿寄言夫流星兮”
荃不察:化用《离骚》中“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句。荃,香草名,隐喻国君。察,体察。
荐:献,进献祭品。
轩辕:黄帝,上古帝王,中华民族的始祖,代指中华民族。
译文:
心灵是没有办法躲避爱神之剑的,狂风暴雨象巨石当头一样使祖国处于黑暗之中,虽然我的一片爱国之心不能得到朝廷的理解,但我将为中华民族献出我的热血!
第三篇:纪念刘和珍君 教案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
教学目标:a力。
通过解析难词难句,提高学生揣摩感悟语言的能
1、b 通过解析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及其重点语句,掌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点:
1、通过分析文章脉络结构,加深学生对这种较复杂散文的理解,掌握倒叙,反复和排比等手法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散文的能力。
2、通过解析难词难句,提高学生揣摩感悟语言的能力,培养严谨求知的意识。
课时设计:2课时
课时
(一)教学要点
1、了解三一八惨案和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2、通读全文,扫除生字词,把握全文的脉络结构,理清刘和珍君烈士的与鲁迅先生的的关系和他的生平事迹。
教学内容与步骤:
1、作者简介(学生回答)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发表的代表作《阿Q正传》成功塑造阿Q这一典型形象,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不朽名著。代表作:三部小说集,二部散文集,在初中时我们学过了他的一些小说和散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纪念刘和珍君》。选自《华盖集续编》。
2、背景:
(一)一九二六年,我国的北方还在军阀政府的统治下,掌握政权的是北洋军阀皖系头子段祺瑞。当时占据着东北的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向关内进军,遇到了国民军将领冯玉祥的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便公开出面,在三月十二日派军舰掩护奉军军舰驶入天津附近的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三月十六日,日本帝国主义纠集英、美、法等八国公使,借口维护一九○一年八国联军与清政府签订的《辛丑条约》,向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并组织起新的“八国联军”,准备武力进攻。三月十八日,北京人民在天安门集会抗议,后又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下令卫队开枪镇压群众,群众死四十七人,伤一百五十余人,造成“三•一八”惨案。刘和珍烈士就是在这次惨案中遇难的。
(二)“三•一八”惨案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段祺瑞为了推卸罪责,反而污蔑死难群众是“暴徒”。一些走狗文人,如陈西滢等也制造流言,诬陷爱国学生是“受人利用”,被“民众领袖”(指李大钊同志等)盲目地引入“死地”。
(三)当时鲁迅先生在北京任教并编辑新文学刊物。面对反动黑暗的统治,他无比愤慨,对爱国的青年学生被残害,他万分哀痛。他不赞成搞徒手请愿,但是在烈士的血痕中,他看到了希望。当噩耗传来的时候,鲁迅正在写《无化的蔷薇之二》,他怀着满腔的悲愤,当天晚上就写下了该文的4-9则,揭露控诉反动派的这一暴行,并指出:“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而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言,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 后来,鲁迅又相继写了《死地》《可惨与可笑》等文。4月1日,写下了著名的《记念刘和珍君》。记念,在这里与纪念同义。君,是对人的尊称。
3、字音:洗涤()惮()攒射()尸骸()菲薄()浸渍()桀骜()长歌当哭()殒身不恤()
4、字形:a通牒、碟片、谍报、喋血、蝴蝶b编辑、作揖、通缉、舟楫c暮霭、和蔼
5、字义:a必须(副词)、必需(动词)b爆发:有突然而猛烈地发生,侧重猛烈性,多用于火山、重大事件。暴发:侧重突发性,多用于传染病、烘水。
6、划分结构及其依据:第1、2节交代了写作的缘由,第3、4、5节为叙述的主体,介绍了刘和珍君身前与遇害的情况,第6、7节揭示了事件的教训和意义。
7、概括刘和珍君生平事迹:第一件是“毅然预定”全年的《莽原》周刊。第二件是参加女师大**斗争,“不为势利所屈”,对母校的前涂 “黯然至于泣下”。第三件事是“欣然前往”执政府前请愿而遭残害。
8、课堂总结: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原由,既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再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惨案的教训和意义。记叙、议论、抒情三者相互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重心不在记事而在于议论抒情,情感悲(青年)愤(恨敌人)为主。
课时
(二)教学要点:
1、结合文章,分析文章重点字词句
2、结合文章,分析文章的思想情感
3、把握这篇写人记事散文的写作手法,重点是倒叙手法,反复手法,排比修辞
教学内容与步骤:
1、回忆上课时的内容,明确把握脉络结构。a思考文章的思路布局(学生)::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思路的。先回忆与刘的最初相识,再详细叙述遇难的经过。叙述遇难又分两步,从事件概况到遇害细节。
b,在第3节和第5节里作者又写了刘和珍的哪几件事?这些说明了刘和珍的什么?带着这个问题,由学生默读后回答。
课文开头写刘和珍的内容“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然而”是一个重转,强调“销行寥落”中她“预定全年”的与众不同;“生活艰难”,说明她“预定全年”需要决心;“毅然”则进一步强调需要勇气。从这一事实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对革命的向往和对真理的渴求。
“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此校长是杨荫榆,是依附于军阀政府势力镇压学生运动的罪魁祸首,刘和珍勇于反抗,表现了她嫉恶如仇、勇于斗争的精神;关于她的微笑。这表现了刘和珍的和蔼、亲切。还应补充:正是这一点团结了群众,坚持了斗争,许广平曾回忆说:“如果当时没有刘和珍融洽各人,笑咪咪的温和感动各人,我知自治会早就拆散了”。见《刘和珍生平》。此外,“微笑”第二次出现在“偏安于宗帽胡同,赁屋授课之后”,这说明,在女师大学生斗争失利的时候,刘和珍“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这里的“微笑”表现了刘和珍在斗争受挫时的乐观与坚毅,而不是一般的和蔼、亲切。;“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表现了她的高度事业心和责任感。
“欣然”是高兴、愉快的样子。我们从《刘和珍生平》中得知,3月18日她“抱病带领女师大学生走上街头,参加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集会、游行和请愿”,并且用英语写了遗嘱。由此可见,刘和珍参加游行和请愿有明确的目的。这可以看出她为国为民,自觉参加请愿而非爱鼓动。
C、作者在此花了大量笔墨来写其遇难,作者为什么要详写府门喋血? 明确:①喋血过程: 请愿――中弹――未死-→ 头胸被猛击两棍――死掉
②一是揭露了敌人的凶残,证明那简直就是虐杀;同时反驳流言,二是赞扬了三个女子临难从容、互相救助的精神。注意这里的句式特点,短促,表达出作者无法控制的激愤之情。
.d、听到噩耗后作者是心情?课文是怎么表达出来的。
学生讨论,教师归结。
听到噩耗后的最初心情:“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这里用“居然”一词表听到噩耗后的惊诧,用“而”,“即”把这种种惊诧之情又推进了一步,下面用“但”字一转表示怀疑,用“颇”表示怀疑之深,因为这种残暴的屠杀“不但在禽兽中所未曾见,便是在人类中也极少有的”。
作者为什么怀疑呢?提示:“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 句中的“中国人”是指所有的中国人。他并不是认为敌人不坏,鲁迅一向把敌人看得很坏,认为“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他们都不会错。“向来”一词强调了这种认识的深刻和一贯。但他“不料”和“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这说明现实的黑暗远远超出了作者的想象,以“不惮”和“不料”写认识和事实、过去和现在的对比,突出了段祺瑞执政府杀害爱国青年的凶残下劣比作者想象的更甚,因此鲁迅先生惊诧了,怀疑了。作者把3月18日称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也是这个意思。
下面再用“况且”、“更何至于无端”等词把怀疑之情再推进一步。这样从正反两方面把怀疑的理由写得十分充分,句末的反问表示了极端愤慨的心情。
2、细读课文,解析句子,回答下列问题a“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谈谈为什么刘和珍既是“哀痛者”又是“幸福者”? 明确:“直面”中的“面”是动词,面对的意思;“正视”,正眼看,不回避。“哀痛者”、“幸福者”分别为“以……为哀痛”的人和“以……为幸福”的人。“哀痛者”和“幸福者”都是指刘和珍等革命青年。她们在黑暗面前不逃避,在屠杀面前不退缩,她们深知社会的黑暗和民族的苦难有多深重,所以她们的“哀痛”超过常人;但她们又坚信黑暗终将过去,并正在为光明的到来而奋斗,所以又是“幸福者”。
b、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这里鲁迅是谦虚吗?
点拨:结合语境来看,对刘和珍这位杰出女性在请愿中的表现,鲁迅满含赞美,钦佩和尊敬,同时在与她的比较中,作者发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和难企及于她的地方,因而此处说谦虚并不是很恰当,更重要的是表现了鲁迅严于解剖自己的一面。
c、“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明确:根据上文,缘由有两个方面,一是反动派的残酷镇压,一是反动文人的恶毒诬蔑。在这白色恐怖下,人们还怎敢说话呢?但沉默后的结果将会怎样?作者列举不同的前途,即暗示只有“爆发”才是唯一的出路。在此是 号召人们起来反抗。
3、写作手法的运用。找出文章哪些地方运用了倒叙,反复和排比手法,以及它们的作用和效果?
课堂总结:将倒叙、反复,排比等手法运用于文中,作者悲和愤两股情感的烈焰更加突出,无处不在燃烧,升腾交织,无可抑制。追悼会的气氛、程君的发问和要求引起对烈士的痛心的忆念,并且激起对杀人者的满腔仇恨,发为愤怒的揭露控诉;同时,作为革命家、思想家,作者始终没有停止深沉的思索,对惨案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沉痛的总结,对烈士死难意义给予高度评价。老师还认为,最最值得注意的是,文章中对国民性隐含的那份深深的忧患意识。
课后作业:
1、借鉴该散文的写作手法,写一篇写人记事类散文,题目自拟,八百字左右或者写一篇学习完鲁迅这篇文章后,从思想情感角度,写一篇随笔,字数也是八百字左右。
2、有兴趣的同学,在课后可以多去看一些鲁迅先生写的书和文章,更好的感受到鲁迅先生对国民性的那份忧患意识。
第四篇:纪念刘和珍君教案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时代背景,领会写作意图,把握思想内容,学习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渴求真理、勇于斗争的优秀品质。
2、深入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品味文中一些富含深意的语句。
3、明确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通过寻找关键句来理清思路。
4、了解本文叙述、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学法建议】
1、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关注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养成质疑探究的习惯。重点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脉络,深入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指点学生拓展延伸,课外阅读相关文章,并联系整个专题对问题展开探讨,学会辩证地思考,周密地说理。
【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在他从文的30年间,共有“述著29种,250余万言”。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
2、资料链接
(1)背景知识
课文中写到的“三·一八”惨案是继“五卅惨案”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对中国人民的又—次大屠杀,它的直接导火线是3月12日的大沽口事件。1926年3月12日,为了帮助奉系军阀张作霖消灭冯玉祥统帅的倾向革命的国民军,日本海军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舰被迫退往塘沽。大沽口事件发生后,3月16日,日本帝国主义纠合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国,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段祺瑞政府提出种种无理要求,并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悍然侵犯中国主权的强盗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3月17日,部分学校、团体代表到国务院请愿,执政府卫队竟用刺刀刺伤代表多人,广大群众更加愤怒。3月18日,北京人民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制造了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刘和珍等都在遇害者之列。
3月18日下午,鲁迅先生正在西三条寓所写《无花的蔷薇之二》,噩耗传来他无比愤怒,在文末特地注明了时间,并把3月18日称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3月25日,女师大师生和北京各界人民隆重追悼刘和珍、杨德群烈士,鲁迅亲自参加了追悼活动。
(2)人物介绍——刘和珍、杨德群两烈士小传
刘和珍烈士小传
刘和珍女士,江西南昌县人,毕业于江西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民国十二年秋,入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语系。性情温厚;学业优良,学业优良,为师友所赞许,被举为学生自治会长;去岁章杨摧残女师大,女士奋力反抗,然仍不废学;至十二月复校,方期安心学业,乃国是日非,八国通牒事起,北京各界发起国民大会,赴执政府请愿,女士偕往,被府卫队枪击,弹从背入,斜穿心肺,当场遇害,时民国十五年三月十八日下午二时也,年二十二岁。
杨德群烈士小传
女士杨德群,字先哲,湖南湘阴人。幼秉性温慧;长好学不倦;待人诚蔼慈惠,人以此交重之。生平专心教育事业,所至子弟仰之若慈母。志皎洁不淄,而常以改造社会为己任。近服膺三民主义,欲由此以实行其夙负。以民国七年毕业于湖南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在湘服务五年。十四年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十五年三月十八日,为八国通牒事,随市民请愿执政府。被卫队枪击,弹从左肩甲近下入,穿胸膛偏右出。立仆,血流如注。移入官医院,以下午三时卒,年二十四岁。
——《女师大周刊》123期,1926年3月24日《说明》
(3)女师大**
1924年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反对推行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奴化教育的杨荫榆任校长。杨荫榆倚仗北京段祺瑞政府的支持,无理迫令3名学生退学,激起了学生们的强烈愤慨。1925年1月,学生代表赴教育部要求撤换杨荫榆,并发表宣言,坚决反对杨任校长。同年4月,章士钊以司法总长兼教育总长身分,声言“整顿学风”,为杨荫榆打气。5月7日,女师大学生会召开会议纪念国耻日,杨荫榆强行登台演讲,学生们大发嘘声,坚持要她退席。杨恼羞成怒,公然引军警入校进行干预。9日,她假借校评议会的名义,将学生自治会干部许广平、刘和珍等6人开除。11日,女师大学生召开全校紧急大会,决定驱逐杨荫榆出校,并出版了《驱杨运动特刊》;同时请鲁迅、马裕藻等人出面伸张正义,维持校务。5月27日,鲁迅、马裕藻、沈尹默、钱玄同等7人联名在《京报》上发表宣言,坚决支持女师大学生。7月,杨荫榆在反动政府的支持下强行解散大学预科甲、乙两部4个班,学生奋起自卫。北京党组织发动各校学生声援女师大学生的斗争。8月10日,段祺瑞政府下令停办女师大,另成立国立女子大学。12日,教育总长章士钊亲自出面,下令免去鲁迅的教育部佥事的职务。在党的领导下学生们坚持斗争,加之社会进步舆论的广泛支持,斗争终于取得胜利。1925年冬,恢复女师大。1926年3月,北京临时执政府发布了“撤销对周树人免职处分”的训令。
(4)陶渊明《挽歌》诗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四面无人居,高坟正蕉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归其家。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蕉峣:jiāo yáo 高耸)
说明:这是一首自挽诗。诗以假想的口吻,写了自己死后出殡、送葬和入葬后的情景和感触。表达了作者憎恶现实,鄙弃世俗的思想感情,体现了他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可贵气节。
3、预习思考(1)预设问题
①文章的标题往往是课文内容的浓缩,直接或间接反映文章的主旨。思考本文的题目是《记念刘和珍君》,为什么要记念刘和珍君?课文写了刘和珍哪些事件?从这些事件中可以看出,刘和珍是一个怎样的人?
②鲁迅曾说:“悲剧就是将那些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只有将刘和珍“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的过程展示出来,才能震动心灵,引起强烈的悲愤之情。阅读第五部分,明确刘和珍遇难的经过怎样?这样的经过说明什么?
③文章总共七个部分,可只有三个部分讲述了有关刘和珍的事迹。联系文章题目,思考:鲁迅先生写作本文的主要意图是什么?
(2)预习课文后,学生提出了哪些新的问题?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徘徊
长歌当哭
菲薄
踌躇
桀骜
黯然
噩耗
肆无忌惮
喋血
攒射
屠戮
浸渍
绯红
和蔼
殒身不恤
寥落
1、学生思考:课文7部分中哪几部分写了刘?(3、4、5部分)2、1、2部分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交代写作缘由)3、6、7部分又起什么作用?(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
4、教师总结: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原由,既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再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惨案的教训和意义。三者相互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
三、具体分析三大部分的思路
1、分析第一大部分(1-2)的思路
思考:文中是否有提示性的语句?如何理解这句话?作者为什么一再强调?
明确:提示性的话是“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句话在 文中出现两次。但是这两个“必要”意思完全相同吗?第一“必要”,说的是悼念遇害者刘,奉献作者最大的哀痛和尊敬,控诉段府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阴险论调。第二“必要”,在于唤醒“庸人”,用人们牢记这笔血债。两次强调“必要”,突出了写作动机,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这部分是按照由爱到憎的逻辑顺序安排思路的。
2、分析第二大部分(3、4、5)的思路
思考: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布局的?
明确: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思路的。先回忆与刘的最初相识,再详细叙述遇难的经过。叙述遇难又分两步,从事件概况到遇害细节。
3、分析第三大部分(6、7)的思路
思考后明确:这部分先否定了徒手请愿的做法,然后用“然而”将笔锋一转,肯定了这次死难的意义,鼓励“真的猛士”奋然而前行。可见是按照由否定到肯定的逻辑顺序布局思路的。
五、布置作业
1、反复深情诵读课文
2、根据文中所写,说说刘是怎样的一位青年
第二课时
一、文本研习
(一)、检查预习
1、刘是怎样的一位青年?
明确:文章没有详细介绍刘的事迹,只是记叙了几次印象。
1、“然而在这样„„就有她”。“然而”强调了她与众不同,“生活艰难”说明她“预定全年”需要很大的决心。“毅然”则进一步强调她的勇气。生活虽艰,预定《莽原》——向往革命,渴求真理。
2、“能够不为„„反抗„„”。不屈势力,反抗校长——富于斗争精神。
3、女师大复校,她“虑及„„”。虑及前途,黯然泪下——有思想,有远见,富有责任感。
4、始终微笑,态度温和——和蔼善良。
5、欣然请愿——敢于斗争。是一位热血青年。
2、从全文来看,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意义有哪些?
明确:悼念刘,控诉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严肃地总结教训,激励继续战斗者。(二)、理清局部思路
(2、4两段是要求背诵的,故将局部思路的梳理放在2、4段上)
(一)第2部分
1、教师范读
2、学生集体诵读
3、思考:本部分是如何安排思路的?
明确:第一段共5句话:第一句表明纪念死难者应该采取的态度,这也是生活在黑暗世界的奋斗者的理想人格;第二句紧承首句,是作者的评价和认识;第三、四句是写庸人的态度,将其与“真的猛士”对比。这样“真的猛士”就成了立在庸人前的一面镜子;第五句是作者的感叹。第二段是写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做法。所以本部分思路流程应该这样来表述:面对惨案“真的猛士”的态度——庸人的态度——我们的态度。
4、背诵
(二)第4部分
1、学生齐读
2、思考本部分文字技术刘遇害,围绕惨案,作者以什么顺序又是怎样展开思路的?
明确:以我的活动为线索,其思路是:听到噩耗——颇为怀疑——尸骸为证——听到污蔑——呼唤爆发。可见是以时间为顺序的。
3、背诵
(三)、在分析思路的基础上,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许广平曾说:“《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真是一字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同声一哭。”下面我们就用心去解读几个句子,用心去感受先生的悲愤之情吧!
1、真的猛士„„?(1)出示投影
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当。(《论睁了眼看》)
叛逆的猛士出于人间;他屹立着,洞见一切已改和现有的废墟和荒坟,记得一切深广和久远的痛苦,正视一切重叠淤积的凝血,深知一切已死,方生,将生和未生。(《淡淡的血痕中》)(2)明确:“着的猛士”指真正勇猛的革命战士。“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指反动政府制造凶杀的黑暗现实。因此,第一句可以理解成:真正的革命者敢于正视黑暗的现实的。这两句话的含义是:真正的革命者,面对国家和民族的惨淡前途和人民的悲惨命运感到哀痛,他们又为改变黑暗现实、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
这里,“猛士”性格正是作者对自己提出的要求。作者在这篇文章里,也确实以猛士的姿态“敢于直面”“敢于正视”。
2、惨象„„流言„„灭亡(1)出示投影
假如中国还不至于灭亡,则已往的史实示教过我们,将来的事便要大出屠杀者的意料之外——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而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言,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无花的蔷薇之二》)(2)明确:“惨象”指反动军阀的血腥镇压。“流言”指走狗文人的无耻谰言。这两个词回答了“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啊。沉默呵”这是对反动派罪行的愤怒控诉。这里不是赞许“沉默”,而是对中国反动派的高压政策所造成的这种黑暗的沉默现状表示极大的愤慨。从与后面一句联系来看,第一个“沉默啊”感情深沉,感叹的成分较强;第二个“沉默呵”感情较为激越,愤怒的情绪较突出。为唤醒民众,作者在最后指出“沉默”的两种前途:一种是爆发,一种是灭亡。从句式看是选择复句,表明只存在一种可能。表面上看,作者并不肯定哪一种,似乎只客观地指出衰亡民族的两种不同的发展前途,但是实际上暗示,只有“爆发”才是唯一出路,作者肯定的是后者。作者用这一复句,既是对反动派的警告:杀人者别得意,沉默到了极点就将是爆发的时刻,更是对“后死者”的呼唤、激励、鼓动。全句感情高度激昂。
3、当三个女子„„抹杀了(见《教师用书》)
4、人类的„„徒手(1)出示投影
A改革自然常不免于流血,但流血非即等于改革。血个应用,正如金钱一般,吝啬固然是不行的,浪费也大大的失算。
B但原这样的请愿,从此停止就好。
C以血的洪流淹死一个敌人,以同胞的实体填满一个缺陷,已经是陈腐的话了,从新的、战术的眼光看起来,这是多么大的损失。
(2)明确:这里作者将人类前行的历史比作煤的形成。“大量的木材”比喻代价巨大的流血斗争。“其中”指流血斗争。煤是如何形成的?“需要大量的木材,而形成的只是一小块”。可见,木材变成煤需要付出很大代价,很大吸收。那么,人类前进也需要付出很大代价和牺牲,“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这就表明,请愿是不在这种需要付出代价和牺牲之列的。这就是说,在鲁迅看来,向反动派请愿难以换来人类历史的前进,请愿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斗争方式。因此没有必要为请愿而付出代价和牺牲。很显然,鲁迅是主张采用向反动派请愿这种斗争形式的,在作者看来,应当集中革命力量,以有限的代价去换取更大的胜利,不要作无谓的牺牲。(教师可联系《为了忘却的记念》中“我于是就逃走了”)
5、苟活者„„真的猛士„„前行(见《教师用书》)
二、布置作业
1、背诵2、4部分
2、找出文中你尚不能理解的文句。
3、完成书上练习。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一、检查背诵
二、理解关键语句含义
先由学生自由提出疑难语句,教师“答记者问”集中作答,或请学生来回答。一般有以下几个语句需要注意。
1、作者为什么一再说“我实在无话可说”“我说不出话来”“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明确:烈士被杀,无限悲痛,不能不写,很有必要。但是“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无话可说,不是真正的无话可说,而是愤怒!反动派的杀害人民的凶残,文人的污蔑和惑众的下劣,令人说不出话来。尤其是后者,“尤使我觉得悲哀”。鲁迅每次触及走狗文人时,都表现出极大的鄙视和愤慨,曾用笔墨形象地描绘过走狗的劣性:“每一个破衣服人走过,叭儿狗就叫起来,其实并非都是主人的意旨和使
。叭儿狗往往比它的主人更严厉。”从本文中,也能找出例子:“惨象„„流言,尤使我„„”同样用了个“尤”字,两次使用,绝非偶然,它反映了作者对奴才走狗的不可遏止的不同寻常的恨。(朗读时,“流言家”“下劣”要重音读出,读得铿锵有力,只有这样n 传达出作者的无比愤慨和仇恨的感情)由此看出,作者因“悲恨”而感到有写的必要,因“恨”而无话可说,“悲”和“恨”两股情感在文章一开始就升腾交织。
2、作者为什么一再写刘“她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明确:强调刘的善良可爱,反衬出反动派的凶残和反动文人的下劣。
3、作者起笔不凡,点明惨案发生时间是“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文章写于同年4、1,一般来说记叙同年发生事情是不需要表明年份的,或仅仅说“今年”即可,但是在这里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以“中华民国”来纪年,这是愤慨的揭露和讽刺。“三•一八”发生说,鲁迅正在写《无花的蔷薇之二》,他当即在这篇文章的后部分,同样大书“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十八日”,并称这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作者对“中华民国”一向是嗤之以鼻的。如1925年在《忽然想到》中说:“我觉得仿佛久没有所谓中华民国„„”,在作者看来,所谓“中华民国”早已经不是人民的政府,而是屠杀人民的机器,所谓执政府总统,完全是屠杀人民的刽子手!/因此,作者在文章开篇写“中华民国”具有讽刺意味,我们不难从这庄重严肃的文笔中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4、“我独在礼堂外徘徊”表现了作者什么感情?
明确:要理解这话,得首先立即作者在追悼会之前的心情。
3、24早晨,作者得到刘、杨的遗体已经从医院运回学校的消息,便立即到礼堂去看烈士的遗容。从学校回来偶,作者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就病倒了。
3、25,作者冒着被段政府通缉的危险,出席了追悼会。会上,人们激昂愤慨的情绪和不时夹杂的一阵阵低低的啜泣声,使鲁迅压抑不住心头的悲愤和激动,便走出会场,独自在礼堂外徘徊。/“我„„”写出了鲁迅压抑不住的悲愤,把读者引入悲愤的氛围。
5、“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中“也”字如何理解?
明确:“也”字针对陈君的请求而言,说明写作此文,不仅仅因陈君的请求,更主要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动机远非限于“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而是由于鲁迅和刘既是师生又是同志。对于她的死,鲁迅感到特别悲痛,所以写文是必要的。
6、“真的猛士”(略)、“庸人”、“中国人”、“有恶意的闲人”(略)、“无恶意的闲人”、“苟活者”(略)分别指什么人?
明确:“庸人”者,平庸之人也,平平常常无所作为的人。这种人对反动派的暴行有所不满,对烈士的死难有所哀痛,但是他们不感“直面„„正视„„”他们特别容易忘却“旧迹”,忘却历史的教训,他们不思反抗,苟且偷生,在客观上起着“维持„„世界”的作用。
“中国人”是指反动派,还是指所有的中国人?我们可以联系作者这时期的思想倾向来看。1926年,鲁迅的思想还处于由一个新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过渡的阶段,一方面,他已经广泛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辨证法及唯物史观,但是令一方面,进化论、个性解放、改造“国民性”等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表现在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上,往往是过多的看到愚昧、落后、冷漠、软弱、麻木等所谓“劣根性”。因此“不惮以最坏的„„”中的“中国人”不仅指反动派,而且包括一般中国人。
“无恶意的闲人”对世界的态度极端地冷漠,他们冷眼观看人生,甚至将烈士的鲜血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对这种人,作者是不抱希望的。
7、第5部分在记叙刘遇难时句式上有何特点?为什么用短句?
明确:极其短促的句式,表现出作者无法控制的激愤之情。
8、“从背部入”说明了什么?为什么突出“其一是手枪”?
明确:刘当时中弹,是“弹从背入”,可见并不是“丛击军警”与军警面对面地搏斗,证明她完全是无辜的,她不是什么“暴徒”,倒是府卫队的卑鄙。
手枪是军官使用的,证明这次屠杀是有人指挥的,事前筹划好的,决不是军警各自的“正当防御”。
这些铁的事实,有力地戳穿了段政府“通电”(造谣这次惨案是李大钊等人“率领暴徒数百人,闯袭国务院,泼灌火油,抛掷炸弹,手枪木棍,丛击军警。各军警正当防御,致互有死伤”)中对死难者所横加的种种罪名。正如《可惨与可笑》等文章中指出的那样„„(见书上注释)。
9、第6部分首句“时间„„太平”中“太平”如何理解?
明确:本义是社会秩序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所谓“太平盛世”。显然文中不是这意思,那么是什么意思呢?(启发学生吟读“我懂得衰亡民族„„”)“默无声息”便是对“太平”一词最好的注释,也就是指反动派高压政策所造成的“万马齐喑”的现状,可悲局面。/看来,“三•一八”就像几颗石子投进大海,未能掀起波澜,依旧一潭死水。“太平”一此蕴涵作者多少愤怒与不平,又包含作者多少辛酸的眼泪。
10、引用陶诗的作用。
明确:是说烈士的死能够得到“亲族„„”的怀念,“这就够了”。徒手请愿固然是不值得的,但是既然流的血,就一定会产生影响,尽管不一定很大,这血也不会白流。(见《用书》)
三、总结全文
文章1、2部分是说写作的缘起,侧重于悲痛的回忆和哀悼,3、4、5部分是记念的主体,侧重于愤怒的揭露和控诉,6、7部分侧重探求死难者对于将来的意义。作者的笔触及到三类人: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爱国青年,处于中间状态的所谓“庸人”和“无恶意的闲人”。他愤怒地控诉了段政府虐杀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下劣无耻的谎言,无比沉痛地悼念刘等遇害青年,奉献了自己的悲哀与尊敬。一方面告戒爱国青年要注意斗争的方式,令一方面高度颂扬“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勇毅,激励人们“更奋然前行”。文章表现的一个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爱憎分明的态度和深邃独到的思想,能够激励我们青年的爱国热情。
四、布置作业 完成学案及课时作业
第五篇:纪念刘和珍君教案
鲁 迅
【教学目标】
1、联系社会背景体会作者蕴藏在文中的思想感情。
2、把握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领会本文的写作目的。
3、理解文中关键句子的含义。【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接受鲁迅地思想感情的陶冶,接受鲁迅先生嫉恶如仇的性格,澎湃的激情、高度的正义感等精神。还要学习那个年代的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勇敢精神。可以联系时代背景,调动学生已有的中国现代史知识,认识“三一八”惨案的背景、过程、影响等,并了解刘和珍等学生的情况,以丰富和深化对课文的感受、理解。【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2、理解文中关键句子,从而把握作者贯穿全文的“悲愤”的情感。【教学难点】
领会文章的写作主旨:哀悼死难者,控诉反动派,唤醒麻木的民众。【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设想】
1、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弄清楚文章回忆了刘和珍的那些事,刘和珍为什么而死,作者对待她的死情感、态度如何,抓住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揣摩体会。
2、抓住关键词语、句子,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诵读、讨论理解其中的深层含义,从而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年是鲁迅逝世七十周年纪念。七十年来我们时时刻刻都在记念着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我们到他的《故乡》寻找过他,我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寻找过他,我们在《社戏》的时候寻找过他,而先生的心里却时时记念着别人。从孔乙己到阿Q,从闰土到祥林嫂,今天我们要认识到一位女子就是80年前鲁迅深情记念过的刘和珍君,鲁迅先生为什么要记念刘和珍,就让我们一起跟随鲁迅先生走进这段历史去看一看。
二、背景介绍
1926年3月18日,北京各界五千多人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暴行,会后高呼着“打倒帝国主义”的口号到段祺瑞执政府门前请愿。这时数百名荷枪实弹的士兵,突然向群众队伍开枪射击。随后士兵们又手持马刀、刺刀追杀群众。造成了死47人,伤200多人的惨剧。死难烈士中就有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杨德群。鲁迅称这一天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阴风在呼号,血衣在飘荡,青年的血迹还没有干透,执政府却发表通电说请愿学生是暴徒,更有甚的是一些执政府的走狗、帮凶文人还在报刊上发表文章说这些青年学生是受人利用,白来送死的。这是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不能容忍的!更何况是鲁迅先生,他把这一腔悲愤之情诉诸笔端,既是对反动政府的控诉,也是对牺牲青年的纪念。
三、研习文章
(一)从文章第四部分切入,研习第四节。抓住关键句子、词语体会作者在惨案发生后内心的情感。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找出作者直接叙述这次惨案发生经过的章节。
教师明确:第四、五部分。
2、学生齐读第四节。
问:惨案发生后,鲁迅先生心情如何?从哪些词句看出来?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明确:关键词语:“居然、怀疑、不料、不信”等说明鲁迅对惨案发生的惊愕。
“无端”:爱国学生是举着“打倒帝国主义”的大旗去援助外交的,但段祺瑞主持的执政府却命令士兵开枪射击。这是任何一个中国人都想不到的。但是,事实就摆在面前。
作者情感:惊愕、悲愤(板书:悲愤)这种悲愤之情一直贯穿全文。
(二)揭露反动政府的凶残,流言家的下劣。
1、反动政府的暴行。(抓住“虐杀”一词,分析虐杀的整个过程)
A、教师范读第五节。B、讨论分析虐杀过程。
问:哪些细节描写突出了这是虐杀? 学生讨论
教师明确:如“从背部入”、“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一个兵„„” 说明这是一场有组织、有预谋、乱枪射击,以杀人为乐、残无人道的屠杀。这就是他们的“伟绩”、“武功”,作者用反语辛辣地讽刺了执政府的暴行。幻灯显示:“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
2、流言家的下劣。
三个沉勇而友爱,在弹雨中互相救助的女子,却段政府及其帮凶文人说成是“暴徒”,“受人利用”的。
幻灯显示:“流言使我耳不忍闻”,教师总结:当局者的凶残+流言家的下劣使作者悲愤到了极点。“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只觉得我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七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我哪里还能有什么言语?”此时此刻鲁迅先生为什么说不出话来? 悲愤到了极点,有很多要说的话却说不出来。再次强调板书:悲愤 悲——哀伤 愤——憎恨
(三)赞颂青年
1、“但是,我还有话要说。”青年们的血不能白流,鲁迅先生要让中外的杀人者看清楚,他们杀害的是一群什么样的青年? 学生先试作回答。
2、在四十七个遇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是我的学生,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在文章中,作者对刘和珍奉献了自己最大的悲哀与尊敬。
从文章标题中的“君”就可以看出鲁迅对她革命者深深的敬意。让我们从刘和珍身上来看看这是一群什么样的青年。作者记忆中的刘和珍是什么样子的。“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
一个多么善良温和的女子,每遇到什么事都能够一笑而过。
3、问:文章中鲁迅追忆了刘和珍的哪些事? 个别学生找出
幻灯显示:
毅然定《莽原》——-追求进步
坦然对偏安————坚毅乐观
黯然虑母校————忧思深远
欣然去请愿————勇敢无畏 这样一个善良温和的女子怎么会是“暴徒”呢?
这样一个国立女子师范大学的学生,请愿是欣然前往的,怎么会是“受人利用”呢?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年仅22岁的优秀青年却惨死在自己国人的屠刀之下。
3、鲁迅先生对革命青年的赞颂。
品味:“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幻灯出示)请一男生读,全班齐读。问;什么是真的猛士?
真的猛士:真正勇敢无畏的革命者。他们对黑暗的反动统治奋起反抗,他们能把惨淡的人生变得有意义,他们在敌人的血腥屠杀下毫不回避,毫不退缩。哀痛者——以„„为哀痛 幸福者——以„„为幸福
问:这些革命者以什么为哀痛?以什么为幸福?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明确:哀痛国家民族的悲惨命运,为改变黑暗的社会现实,他们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
总结:杀死这样优秀的青年,就是扼杀了中国的未来。“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
当局者的凶残,让鲁迅先生愤慨!青年临难的从容,让鲁迅先生敬佩,而我们的国民呢,他们的反应如何?
(四)唤醒民众
1、请接着这一段看,鲁迅先生用了一个转折性的关联词。
学生朗读“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问:淡红的血色、微漠的悲哀,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明确:除了象鲁迅、朱自清、林语堂等少数觉醒的人起来呐喊外,广大的民众对革命者的牺牲是如此地冷漠,甚至过不了多久就会把他们遗忘的。鲁迅深感痛心。烈士的血不能白流,为了唤醒麻木的民众,鲁迅觉得该写点东西了。幻灯出示:“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现在“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2、挖掘国民麻木的根源。
“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问:为什么我们的民族会默无声息? 学生讨论并回答
教师总结:麻木的国民群体庞大,历史悠久,他们之所以默无声息,可以追溯到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满清的文字狱,到今天段祺瑞执政府的武力镇压、流言诽谤,这些有形、无形的刀枪已经构成中国专制统治的残暴,野蛮而严厉的统治已经使我们广大民众感怒而不敢言了,使我们的民族正义感逐渐衰亡。鲁迅对这类人是深有感受的。
看看《孔乙己》中鲁镇酒馆中拿孔乙己当笑料的酒客们,看看那些特意跑来听祥林嫂说“我真傻”的女人们。
鲁迅先生曾说过: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撕裂给人看。青年为革命流血了,牺牲了,其中的价值有多少人看得到。只不过给这些“无恶意的闲人”增添了“饭后的谈资”罢了。鲁迅痛感人民的不觉醒,所以唤醒民众的意识一直强烈地表现在他的作品中。我们面前的路有两条:要么就这样一直沉默下去,最后走向灭亡;要么就让这如洪水般的愤怒爆发出来。很显然,我们的民族要生存,要发展我们必须爆发,必须用行动来反抗敌人的暴行。所以鲁迅忧国忧民发出了激烈的呼告: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五)鼓舞生者
学生齐读:“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愤然而前行。” 我们要从革命者等流血中吸取经验教训,看到希望的曙光。呼唤所有的有志之士行动起来,投身到革命实践中来,虽然革命的征程很坎坷,但希望还是有的。至少我们应该永远铭记烈士的鲜血,循着烈士的足迹继往开来。
呜呼,我说不出话来,仅以此文作为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四、结束语
今天我们和鲁迅先生一起记念刘和珍君,同时也是记念伟大的鲁迅先生,让我们把最诚挚的敬意奉献在逝者的灵前:长歌当哭,控诉卑劣行径;热血为证,鼓舞奋勇之士。希望是有的,真的猛士,将更奋然前行。(出示幻灯)
【板书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
悲——哀伤
唤醒
愤——憎恨
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