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音乐七年级教案欣赏《鼓乐》及《非洲民间音乐片断》
人音版初中音乐七年级教案欣赏《鼓乐》及《非洲民间音乐片断》
教材版本:人民音乐出版社 年级:七年级
教具准备:钢琴、多媒体课件、非洲鼓、自制鼓的代用品。
设计思路:
《鼓乐》及《非洲民间音乐片断》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的初中音乐七年级14册第二单元,本课主要是通过几首西非及南非的典型音乐让学生感受非洲音乐的主要因素是节奏。而表达节奏的主要乐器是鼓,而鼓被称为非洲传统音乐之魂等特点。针对七年级学生的特征,我在本节课的每个环节中,采用游戏、创编、讨论、参与实践等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在氛围上注重以鼓的节奏传情来打动学生,使他们乐于参与主动探索,用亲身体验让学生对非洲音乐的强大艺术魅力加深印象,认识非洲音乐对世界音乐重大贡献的意义所在,使学
生认识艺术的感人之处正在于源于生活才能高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鼓乐》及《非洲民间音乐片断》使学生了解鼓是非洲音乐节奏的基础,用鼓的多变的节奏表达不同的情感等特点。
2、通过聆听《非洲民间音乐》及《战士的舞蹈》让学生认识两件非洲的特色乐器马林巴和南非鼓。
3、通过模仿《鼓乐》的节奏创编演奏活动活动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在唤醒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同时达到使学生自主学习乐于参与的教学目的。
4、通过本课活动培养学生表现自我、健康自信的心理品质。
教材分析:《鼓乐》是非洲加纳共和国的一首民间鼓乐曲。这首乐曲具有典型的非洲音乐节奏特点——即“跨节奏”。在这首乐曲中铃铛、拉托、鼓按照顺序逐渐加入演奏,每个人的节奏与别人是不同的,但又在同一周期里反复演奏形成非常
复杂彼此跨越的节奏效果。《非洲民间音乐》是冈比亚人由两架马林把一起演奏的,音色明亮悦耳,两个声部相互映衬十分和谐。《战士的舞蹈》是由南非鼓独奏的乐曲,这是一种较大的鼓,声音洪亮,是一种表现战士们勇敢热情舞蹈的伴奏音乐。
教学重点与难点:
通过欣赏《鼓乐》及《非洲民间音乐片断》使学生充分认识非洲音乐表达节奏的主要乐器是鼓,而鼓是非洲传统音乐之魂。通过对节奏的认识和感知能力,从而进一步认识节奏的变化、力度的强弱对表现音乐情绪的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与导入: 1. 声音训练
a. 呼吸的练习(音阶上、下行)
b. 母音练习(mi ma mi ma mu的半音模进)
c. 和声及力度变化练习(三声部分别以1、3、5为持续音用母音做力度变化的练习)2.复习歌曲《阿伊亚——非洲的灵感》
设计意图:演唱在音乐教学中永远是学生的主要实践活动之一,所以对学生的声音训练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复习歌曲巩固已学内容,自然的引出本课内容
3.反馈课下搜集情况,导入新课:
a.请学生到前边把自己收集到的到的有非洲音乐影响的流行歌曲及音乐作品的音像资料通过多媒体介绍给大家。
b.教师在屏幕上展示非洲大陆的版图并让学生找一找西非在哪?加纳共和国的位置在哪?并谈谈对其的了解。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收集成果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有成就感,也体验到了探究学习的乐趣,寻找西非加纳共和国并让谈其印象,意在使所学知识相互整合,倡导学生对知识的自我探索及知识的横向联系能力。
二、感知新课:
1.欣赏来自加纳共和国的一首民间鼓乐曲《鼓乐》。
2.对学生提出问题:
从这首乐曲中你听到了几种不同的打击乐器? 这些乐器是按照怎样的方式参与演奏的? 你感觉这首《鼓乐》在节奏上有山么突出的特色? 3.学生讨论发言得出结论:
乐曲中有铃铛和五个鼓(即拉托)。
铃铛和鼓
1、鼓
2、鼓
3、鼓
4、鼓5各种乐器按照顺序逐渐加入演奏,并不断反复,最后6件乐器同时演奏。
每个人的节奏与别人是不同的,但又在同一周期里反复演奏形成非常复杂多变的节奏特点。即横向保持同样长度纵向形成节奏变化。
设计意图:这部分主要通过观赏、聆听《鼓乐》演奏及针对问题的讨论,让学生自己感受西非《鼓乐》的主要特征,提出问题以激发学生的评价音乐的渴望培养鉴赏音乐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感受音乐的内涵,而不是流于好奇、好玩。
4. 模仿《鼓乐》、创编节奏、演奏实践
(1)班学生分成三组,任务要求:以4、4拍,每组创编一小节节奏。
(2)让每组自制一个鼓(可用鼓的代用品)要求:熟练演奏自己的创编节奏。
(3)模仿《鼓乐》演奏方式完成下列创编方案: 每组按照顺序逐渐加入演奏,并不断反复,最后三组乐器同时演奏。
要求:节拍正确、节奏清晰,达到横向保持同样长度纵向形成节奏变化的演奏效果。
(4)演奏实践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设计意图:这一模仿《鼓乐》创编节奏的演奏实践活动,完全是以学生为主要参与者,教师只作适当的引导,已在给学生一个创造、想象的空间,使学生在自我创造中体验学习音乐的乐趣,学生在这一活动中得到的是成功的喜悦,体验到音乐感人的魅力,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充分体现音乐是一种参与的艺术是一种实践的艺术。是一种全身心地投入而
产生情感共鸣的艺术特征。
5.认识特色乐器马林巴和南非鼓
(1)在非洲大陆的版图并让学生找一找冈比亚在哪?(2)聆听 《非洲民间音乐》,并说说马林巴的声音特点。(3)在非洲大陆的版图并让学生找一找南非在哪?(4)聆听 《战士的舞蹈》,并说说的南非鼓声音特点。
设计意图:采用先听片断再去辨别音色的介绍乐器的方法,意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加深印象。寻找乐曲所在国家的位置意在使所学知识相互整合倡导学生对知识的自我探索积及知识的横向联系能力。
三、知识拓展
1. 听三段不同菲格的音乐片段。
2. 要求学生说说它们分别来自哪个地区,并说明理由。
3. 通过讨论得出结论: 分别为:拉丁美洲、美洲、亚洲。
设计意图:这个知识拓展的目的在于巩固对非洲音乐的认识提高辨别能力使学生对各种不同的音乐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知道音乐的不同在于风格。
四、课堂小结:
1.总结归纳非洲音乐的主要特征。
2.讨论非洲音乐对西方流行音乐的影响及现代非洲受西方音乐的影响都有哪些。
3.揭示非洲音乐对世界音乐的重大贡献及艺术魅力之所在。
设计意图:通过对非洲音乐的总结归纳、探究式的讨论意在把本单元的知识引深和拓展培养学生用联想的开放,也通过讨论探究的方式拓展学生对非洲音乐的认识,揭示非洲音乐对世界音乐的重大贡献及艺术魅力之所在。使所学内容进一步提升。
注:【光盘使用说明】链接第十四册多媒体教学光盘第二单元《非洲的灵感》音像内容。
第二篇:非洲民间音乐
课 题 非洲民间音乐
教学目标
1、通过书本上的曲目欣赏,引导学生感受、体验非洲民间音乐的风格特征;
2、初步了解非洲音乐的概况,知道非洲音乐的社会功能;
3、初步感受非洲音乐的节奏和乐器“马林巴”的音色。
教学年级:高二 主备人:陈华
教学重点
1、欣赏布隆迪的《鼓舞》片段;
2、节奏练习。
教学难点 节奏练习组合
解决方法 单个节奏打会、打熟,然后随教师口令由慢到快练习。
教 具 音响、教学磁带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问:班上哪位同学会跳街舞? 学生答:某某某
教 师:热烈的掌声欢迎他来一段。
某学生:上来表演
教 师: 讲评
教 师:街舞之所以受年轻人欢迎,是因为它没有固定的条条框框,舞者可以随音乐节奏自由发挥自己的动作,是种本能的体现,最适合年轻人张扬个性;街舞虽然成型在美国,但要追溯起源,可寻找到遥远的非洲大陆。今天,我们大家来共同学习非洲的黑人音乐
二、新授 板书 非洲歌舞音乐
我们今天主要讲非洲的黑人音乐。从影视作品的印象中,我们思考回答一下,非洲音乐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请同学们回答,如果答出来,就表扬;如果答不出,则引出下面的内容:看来,大家对于非洲音乐知之甚少,有必要来共同学习。首先,我们来感受一下第一首乐曲,请大家注意两点:
1、曲中大量运用了什么乐器?
2、节奏变化程度?(教师不提供曲名),欣赏结束后,请大家归纳。
学生集体得出结论:
1、大量运用鼓;
2、节奏复杂。
教师稍作补充:鼓是噪音乐器,它发出的不是乐音,但音乐作品除了使用乐音外,有时也使用噪音,非洲黑人音乐更是如此;非洲鼓的音色与中国鼓音色有明显的不同,形态也不一样;非洲鼓有几十种基本鼓型和几百种鼓的变型,大的象水缸,小的如茶杯,形状也希奇古怪,有的甚至象人一样。刚才我们大家欣赏的是布隆迪的《鼓舞》片段;接下来我们欣赏第二首乐曲,没欣赏之前先学唱四小节旋律:
||: 2 1 6 6 | 5 1 6 6 |2 1 6 6 |5 1 6 6 :||
非洲有一种很有特色的乐器,音色有点类似于白居易描写的“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接下来请欣赏《门库尔雅》,注意乐器的音色,猜想一下它是怎么演奏的。
播放音乐。
请同学们回答:
1、乐器名称?(马林巴)
2、怎么演奏?(教师讲解,并看书上图片)
非洲音乐除了节奏、音色较特别外,它的功能性也很强,音乐活动大都伴随着社会日常生活。非洲音乐,尤其是歌舞活动,有着强烈的自娱性质。所以,非洲歌曲的曲调音域一般较狭窄,乐句比较短小,较少使用装饰音,而且很少用变奏,常作多次反复。因为自娱性较强,有时夹杂着叫喊声。比如《非洲赞歌》
6.6 6 3| 5.5 5 2 | 6.6 6 3 |1 1 1 5 | 6.6 6 3 | 2 5.| 3 6.| 5 1.| 6.6 6 3 | 2 5 5 ||
非洲人歌曲技法虽然不高,但不妨碍人们对音乐的喜爱,特别是对舞蹈,几乎是人人爱跳的。下面欣赏《男孩之舞》,同时,观赏P82页的舞蹈图片。
三、练习与拓展
大家通过欣赏这四首乐曲,对非洲黑人音乐有了大致的了解,对他们那令人“眼花缭乱”的节奏组合佩服不已。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无论多么复杂的节奏都是由简单的、基本的节奏组合而成的,下面我们来练习一些非洲音乐的节奏。
第一部分:P80页《鼓舞》中的两
1、四二拍 X X X | X X X | X X X X | X X X :|| 要求:双手同时拍击自己的大腿。
讲评。
2、四三拍 ||:X X X X X :|||: X X X X X :|| 要求:先看老师用脚打一编;
学生跟老师慢速练习;
讲评;
逐渐加快速度。
讲评。
第二部分:P84页
学生自由练习这六条节奏,教师巡视、揪错、指导、讲评。
请同学表演。
讲评。
请熟练的同学一条接一条不间断地打,讲评。
选六个同学,在教师同一的速度指导下,合奏节奏,讲评。
四、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非洲歌舞音乐”的主要特点:
1、舞蹈伴随着歌唱;
2、节奏鲜明而强烈;
3、伴奏乐器是已鼓为主的打击乐器,马林巴也经常使用;
4、歌舞中常伴有喊叫,以抒发感情,增加舞蹈的气氛。
五、课外作业
1、非洲音乐为什么会对世界其他地区音乐产生影响?
2、非洲音乐对我们现代音乐有什么影响?
下课。
第三篇:非洲民间音乐
《非洲民间音乐》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音乐鉴赏》第三单元《音乐与民族》第一章《走进非洲与美洲》的第一课时《非洲民间音乐》。下面我将从以下五大方面进行讲解。
一、大纲分析
高中音乐新课标中指出,高中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重要领域,其目标之一便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在音乐教学中应有机地融入人文化元素,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人文精神的思考、理解和追求。本课的教学,除了让学生理解非洲音乐文化的独特魄力,更为主要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竖立多元文化的价值观,拓展学生音乐鉴赏的视野,最终达到提高学生感知和欣赏音乐能力的目的。
二、教材分析 1 作用与地位
在学习这一课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中国音乐、亚细亚民间音乐等,到这一章连接到非洲与美洲,接下来是欧洲,以完成世界音乐的学习。因此这一课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本节课的内容及高中生比较感性的实际情况,我指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体验非洲音乐中丰富多样的器乐、复杂多变的节奏特点,了解鼓在非洲音乐中的重要地位。
技能目标:能简单哼唱《我的祖国》,模仿鼓点节奏。
情感目标:通过欣赏和体验,理解非洲音乐文化独特的魄力及神秘的宗教色彩。培养学生以正确积极的态度理解世界多元化音乐并主动进行相关的学习与探究活动。重点与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感受非洲音乐的节奏旋律特点
难点是能用语言表述竹筒琴、拇指钢琴、弦弓三种乐器的外型、音色、演奏方式。
由于学生对非洲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知识了解的比较少。要在一堂课内对非洲音乐的风格特点、表现形式、演奏乐器等有全面、准确的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选择教学重难点时,我设计了以非洲音乐的鼓乐为主的节奏特征学习、以及其他特色器乐了解为主线的教学思路。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在教学方法上我主要使用了探索发现法、小组讨论法、实践操作法,并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教学手段。通过这些教学手段的整合发挥,去实现现实性、挑战性、趣味性的教学情境。
新课标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创造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因此,学法上我运用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法。通过让学生,听一听、动一动、唱一唱,让学生主动获得知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接下来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新课导入
欣赏歌曲《我的祖国》
讨 论:(1)、这段音乐最打动你的是什么?(2)、谈一谈:心目中的非洲音乐。
设计意图:以听赏非洲黑人的歌曲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走进非洲音乐。非洲音乐那丰富、多变的节奏;自然、古朴的旋律;清脆、重叠的鼓乐定会吸引学生的欣赏热情和学习兴趣。2 走进非洲音乐 第二次播放《我的祖国》
(1)、讨论: 这段音乐中最主要的伴奏乐器中什么?
(2)、引出认识非洲鼓。我会给出图片展示各种非洲鼓,介绍非洲鼓丰富的形状特点以及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接着展示非洲鼓的各种演奏姿势和音响特点。非洲人持鼓的方式很多样,击鼓的手法也很多,从而奏出不同的音响和效果。
选择几组简单的节奏给出图示让学生模仿,并学唱《我的祖国》合唱部分。最后一边打节奏,一边合唱《我的祖国》。
设计意图: 通过听一听、动一动、唱一唱等教学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了解非洲鼓的特点及简单的演奏手法。同时使学生理解鼓在非洲音乐中的重要作用与地位,充分感受非洲音乐强烈的震撼力。欣赏:马达加斯加竹筒琴演奏、津巴布韦拇指钢琴演奏、纳米比亚弦弓弹唱,并介绍各种器乐的外型、音色、演奏方式及代表曲目。
设计意图:通过感受,认知各种乐器,加深对非洲音乐的理解,拓展知识面,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收集更多有趣的乐器资料。自主创编 活动安排:把学生分成四小组。每一组分置二只鼓,让学生创编出心目中的非洲音乐,创编可以是非洲节奏的模拟,也可是非洲舞蹈的表演。并请其他同学们评一评他们表现了非洲音乐的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改变高中音乐课单一的欣赏与分析,开展学生的音乐创作与律动活动,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同时引导学生把认知行为内化为基础技能实践活动。学生的律动与创编丰富了教学内容,同时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课堂小结: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
以上就是我的教学过程,最后谈谈教学评价。
五、教学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关注学生是否积极主动是否敢于大胆表现自己,为此我使用了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并充分利用多元化评价,让评价始终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整堂课我会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表现自我的勇气及信心,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的说果完毕,谢谢!
第四篇:非洲鼓乐教案
高中音乐课教案
音乐科组:陈尚民
课 题:非洲歌舞音乐
课 型: 欣赏课 教学理念: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所有音乐作品的欣赏、分析、创造都是为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并让学生以审美的眼光欣赏音乐作品。本课的教学设计中,考虑了以下几方面:
1、高中音乐新课程是人文学科的重要领域,其目标之一便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在音乐教学中有机地融入人文化元素,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人文精神的思考、理解和追求。
2、音乐课堂教学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充分参与音乐教学实践活动。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音乐学习的本身是创造。
3、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特别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如何合理的设计学生律动及创作活动,让鉴赏课不再单一不枯燥,同时也给学生足够的音乐发展和表现的空间。
教学目标:
1、体验非洲音乐中复杂多变的节奏特点,了解鼓在非洲音乐中的重要地位。以 布隆迪《鼓舞》作为学习、探索的重点,并进行模仿非洲鼓的节奏练习。
2、通过自己动手做草裙,体验和理解非洲文化、音乐、舞蹈独特的魄力及神秘的宗教色彩。
教具准备:鼓、课件、音响设备、皱纹纸、透明胶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欣赏成龙电影《我是谁》非洲歌舞片段。
设计意图:以成龙电影为导线,走进非洲音乐。非洲音乐那丰富、多变的节奏;自然、古朴的旋律;清脆、重叠的鼓乐无不吸引着学生的欣赏的热情和学习兴趣。
二、走进非洲音乐
(一)、非洲音乐---鼓
1、关于非洲音乐知识,非洲鼓文化的知识在前一节课已经布置一位同学收集和整理资料,由他为大家做“专题汇报”。
2、教师总结:鼓是非洲普遍流行的乐器,被称为非洲传统音乐之魂。鼓在非洲有多种多样的功能和用途。除了用于音乐外,有时还是民族、部落或宗教的象征,或者用来传递各种信息。在非洲,鼓既是音乐又是语言。鼓在非洲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是任何其他乐器无法比得上的。设计意图: 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收集整理资料并展示出来的教学环节设计,让学生了解非洲鼓的特点及简单的演奏手法。同时使学生理解鼓在非洲音乐中的重要作用与地位。同时在非洲民族民间舞蹈中,学生还体验了非洲人民优美、古朴的舞姿;奇异的装扮和色彩,反复、呼应的吟唱方式。充分感受了非洲歌舞强烈的音乐震撼力。
(二)、非洲音乐----节奏
1、欣赏非洲音乐《鼓舞》。引导学生跟随音乐体验节奏特点。(1)、在聆听布隆迪的《鼓舞》时,可以让学生边听、边模仿。用手指轻轻地在凳子上做模拟练习。
(2)、教师总结非洲音乐的节奏特点及典型的节奏型。并以课件展示节奏型。让大家一起练习一下这几小节的节奏。
2、节奏模仿:学习几组典型的非洲音乐节奏。(见课本拓展与探究第一题的谱例),这六条节奏型,学生分组自选一条或几条进行练习。每条可以做反复练习。分条练习后,可做逐组连续的练习(一组演奏一条后,另一组不间断地接着演奏另一条),做节奏练习的道具在课前先布置让学生自己在家里完成,(用矿泉水瓶装点沙或米)。
设计意图:通过聆听、模仿等体验活动,让学生能亲身体验非洲音乐复杂多变的节奏特点,认识和理解非洲音乐独特的魅力,这是一种参与活动的尝试,由于时间有限,学生感到新奇,可能效果不甚理想,重在参与,不必要求过高。
(三)、非洲音乐、舞蹈、装饰、----情境模拟
1、活动安排:把学生分成四小组。每一组选出五个代表扮演部落成员,其他学生在10分钟左右把5个同学装饰起来,用五颜六色的皱纹纸做做草裙,和头饰,比比看看哪一组做的最好。
设计意图:改变高中音乐课单一的欣赏与分析,开展学生的音乐创作与律动活动,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同时引导学生把认知行为内化为基础技能实践活动。学生的律动与创编丰富了教学内容,同时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
四、小结部分
教师语:非洲音乐是最朴实无华,最真纯的音乐,其丰富多彩和变化多端的节奏,是世界音乐的宝贵资源,人们常说,非洲是节奏的故乡,非洲音乐的节奏带给世界音乐许多灵感。让我们在非洲鼓精彩的表演中结束我们课堂中对非洲音乐的探索,我相信课后每一位同学都会对非洲音乐有更深的认识和探索。
第五篇:非洲音乐
非洲舞蹈
非洲居民,男女老幼,不仅能歌,而且善舞。唱歌跳舞,是非洲大陆上最普遍、最受欢迎的民间传统娱乐活动形式,如同东方人日常生活中须臾不可离开盐一样,非洲人的生活中时时刻刻都离不开歌和舞。高兴的心情要通过唱歌跳舞来表达,忧伤的情绪要通过唱歌跳舞来排泄;获得一笔收入要唱歌跳舞进行庆贺,即使明天可能揭不开锅今天也要照样唱歌跳舞。每逢婚丧嫁娶或者欢庆佳节,非洲人常常要通宵达旦地跳舞;就是平时工作间歇之际,劳动休息片刻,只要一听到鼓声或者乐曲声,他们便会扭动身子,情不自禁地跳起来;那些少年儿童们在这种环境中受到熏陶,从小就养成了痴爱跳舞的习惯。走在非洲的大地上,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如果您遇上一名非洲儿童,即使语言不通,您只要双手击掌,活泼可爱的儿童就会当场给您表演一段舞蹈。非洲的舞蹈拥有如此广泛的群众基础,难怪人们将非洲称为“一个热情奔放的歌舞之乡”。
非洲鼓
非洲鼓
非洲鼓---Djembe 起源于西非部落,属於土著民族的传统乐器。通常是挂在脖子上边走边打,而并非放在地上敲打。最特别的是,这乐器一定要用手敲打,一手调整音调的高低,另一手敲出节奏。
非洲鼓演主要特色在于其音乐属性可以广泛被运用在特殊节庆场合,例如 Yagba Odienne即是音乐会、婚礼、节日庆典等之必备曲,而 Yankadi 乃是一首洋溢热情的迎宾旋律。聆听富饶节奏变化之非洲音乐,你会体验到神秘而特殊的民族风格!
鼓是黑非洲普遍流行的乐器,又被称为非洲传统音乐之魂。
鼓的功能和用途在非洲是多种多样的,除了用于音乐外,有时还是民族、部落或宗教的象征,或用来传递各种信息,即所谓“会说话的鼓”。非洲鼓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无论是制鼓的材料、形状和演奏技巧都是独特的。
一般说来,在非洲存在几十种基本鼓型和数百种鼓的变形。鼓,大如水缸或小如茶杯。鼓身的形状既有陀螺形、圆锥形、台柱形、正方形的,还有各种飞禽走兽形的,甚至还有人形的。有的鼓身上还画上各种几何图形,雕刻花草、人兽,突出了黑人文化的特色。鼓皮也是多种多样的,除常用的牛皮、羚羊皮外,还采用豹皮、斑马皮、蜥蜴皮、鳄鱼皮,甚至还有大象的耳朵。在非洲鼓上还常常增加一些装置,以获得某些特殊的效果,如在鼓腔内装一些珠子或干的植物种子,或将金属片、贝壳,色彩斑斓的串珠装在鼓边上,当鼓手击鼓时,就会发出叮叮当当的声音。持鼓的方式也很多样,把鼓置放在两腿中间很常见,有时也把鼓夹在腋下,或挂在颈上,挎在肩上。击鼓的手法也很多,人们在鼓的各种部位用拳头、手掌拍打,甚至还有用脚后跟击鼓,从而奏出不同的音响和效果。也有用鼓锤敲击的,过去曾经用象牙、人骨做过鼓锤。还有一种用小棍子磨擦喷有某种粉末的鼓皮而发声的磨擦鼓。在尼日利亚有一种夹在腋下演奏的小鼓,随着手臂对鼓身皮条的压力大小,鼓的音高可以随时变化。
鼓的演奏方式有独奏、重奏和合奏。独奏和重奏鼓的节奏复杂多变,抑扬顿挫、铿锵有力。集体击鼓或一个人同时击多只鼓时,鼓声气势磅礴,有如万马奔腾,雄壮激越。在非洲人的生活中,舞蹈是不可缺少的,而舞蹈又离不开鼓。在东非的斯瓦希里语中,“鼓”和“舞”是同一个字。在多哥的歌舞活动中,何时奏乐,何时起舞,以至于节奏的快慢、旋律的进行都要听从大鼓的指挥。毛里塔尼亚的的女鼓手则是边舞边击鼓,她们时而用手指轻弹鼓皮,如行云流水,时而猛烈敲击,如江河奔腾。她们一面击鼓,一面用双手轮流拍打臂、腿,作出各种姿态,非常动人。又如在布隆迪,10名男舞蹈演员头顶大鼓,边敲边上场,围成半圆形,然后演员们各自取下大鼓,放在面前。在圆圈中再放上另一面大鼓,由演员们轮流上前击奏。他们时而凌空跳跃,时而旋转舞蹈,并且伴以歌唱,强烈的节奏、密集的鼓点、热烈狂欢的场面,十分精彩。鼓在非洲常常还作为国家、民族的象征。如在乌干达的国徵中就有一面鼓,它表明了一种古老的传统。因为乌干达在成为共和国前,为四个王国,每个王国的王室都有一套大小不同的鼓,各有不同的名称和音色。这种鼓只有王室的婚丧嫁娶、新王登基、对外宣战时的隆重场合才能使用。对属于不同权力等级的人来说,鼓的数字是有规定的,在原布干达王国,巨大的仪式性的鼓,国王有93个,各级酋长依此递减,在换鼓皮时还要用人或动物作牺牲。这种鼓是当作神物来尊崇的。
非洲鼓还常用来传递信息和语言,鼓手用不同的力度、敲击鼓面的不同部位,能发出各种不同的音响,加上急缓有别的节奏,形成各种各样的鼓点,作为一种信号语言,来传送各种信息。在清晨、傍晚比较安静的时刻,鼓声可以传到15公里以外,鼓手们一个接一个地重复着鼓声,这样可以用惊人的速度准确地传“话”--一百英里以外的的地点可以在两小时内达到。过去,当奴隶贩子捕捉黑人时,非洲人就通过鼓语通知人们迅速逃离,使奴隶贩子一无所获。鼓语还常常用来号召人民参加公益劳动、抵御敌人来犯、报告火警等。
非洲人还常用鼓励来表达不便用语言表达的事物,如加纳的阿肯人,丈夫习惯在舞会上用鼓语赞美自己的妻子,鼓语还可用来宣布一个人的出生、死亡和婚姻。
在非洲的许多地方,每隔一段时间就要举行一次评选鼓手的集会。在加纳举行的“赛鼓会”上,鼓手们分为两组擂鼓对阵。先用明快、热烈的鼓声颂扬酋长的美德、功绩,然后用徐缓、清新的鼓点叙述远古的神话、传说,接着又用急骤的鼓点宣布族内的新闻趣事。鼓声中复杂多变的节奏表达出人们各种不同的感情,时而使人悲愤填膺,时而引人开怀大笑,人们屏息凝神,就怕漏听一个鼓点。“赛鼓会”的高潮是“斗鼓”。先由一组鼓手提出问题,另一组必须用鼓点回答并提出反问,否则就算输。观众们则围在鼓手旁帮助出谋划策,参战助威,想方设法击败对方。
总之,非洲音乐中最突出、最主要的因素是节奏,鼓正是非洲音乐节奏的基础及表达音乐语言的一种最重要乐器,鼓在非洲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是任何其他乐器无法比拟的。
在非洲的各种鼓中,最常用的是一种被称为达姆达姆的中等尺寸的鼓,它一般被置于双腿中间用手敲打,演奏常常带有很强的即兴性。近年来,非洲鼓也已进入了专业音乐创作领域。非洲津巴布韦的作曲家多米沙尼·马拉里在1990年创作的“诺兹波妈妈”就是用非洲鼓与弦乐四重奏一起演奏的新作品,由世界著名的科诺斯四重奏组演出,效果很好。
非洲音乐对世界其他地区的音乐有哪些影响
非洲音乐的节奏感很强,但其旋律不是非常多
在北美的黑人音乐 在世界音乐的发展历史中, 大量的非洲黑人被迫移民至美洲为奴, 无疑是一级重要的事件, 这些黑人大多来自西非, 但也有来自於其他地区, 他们带来了他们的音乐及其他的文化元素, 并与大量不同的欧洲音乐文化接触, 他们的反应, 形成了一种音乐次文化, 对西方及其他地区各种音乐造成无远弗届的影响.新大陆的黑人音乐不仅复杂鲜活, 对白人民谣造成影响, 在有些美洲音乐形式的发展上扮演著重要的地位, 黑人主导了整个ragtime, jazz音乐的发展, 对一些城市音乐, 如摇滚乐, 蓝调也举足轻重, 甚至对古典音乐也有不少效果
什麼是非洲人带到美洲的音乐特质? 让我们立刻想到的是他们对节奏的强调, 鼓及其他打击乐器的使用, 切分音与复杂的节奏, 在在都显现在美国黑人音乐文化中, 节奏严格的控制, 可说是西非鼓乐的表徵, 其次启应(call-and-response)的演唱方式, 在非洲极为重要, 显现在爵士音乐主奏的轮替, 显而易见, 此外, 对器乐的偏好, 除非洲乐器外, 欧洲乐器如吉他, 口琴等 , 很快的便融合在他们的音乐之中, 而最重要的非洲音乐特质, 即兴, 复音的形式, 也可在许多的美洲黑人音乐中发现.爵士乐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新奥尔良发展起来的一种流行音乐。其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比较复杂的过程。爵士乐来自非洲音乐。17-18世纪,非洲黑人被贩运到北美,过着非人的奴隶生活,音乐成为他们抒发内心痛苦、寻求精神慰藉的主要工具。黑人奴隶保持了非洲音乐的传统,同时又逐渐受到欧洲音乐的影响,于是产生出许多美国黑人的音乐形式,如布鲁斯、拉格泰姆、灵歌、福音歌等。其中以布鲁斯和拉格泰姆对爵士乐的形成影响最为明显,它们的一些艺术特征迄今仍保留在爵士音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