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特色年会:企业文化的遮羞布(一)
中国特色年会:企业文化的遮羞布(一)中国企业年会中,最受员工重视的抽奖环节,似乎是极富中国特色的原创环节。
在年会兴起的欧美国家,并没有这样的传统一年一度的年会季又轰轰烈烈地拉开了序幕,2012年的流行热词,如“骑马舞”、“甄传”、“航母style”、“中国好声音”等,都一一出现在公司年会上。一家公司更是有三个部门准备的都是表演《江南style》,雷同的形式不禁让人有些审美疲劳。
年会是一个企业文化的集中体现,但企业文化不仅存于此。年会三部曲:吃饭、抽奖、看表演
对不少企业而言,年会是块遮羞布,用一年一度的光鲜盖住企业文化建设的贫乏。
由企业出资,包下一处饭店或者度假村,领导总结一年来的成就、员工表演娱乐节目、大家聚在一起吃吃喝喝,最好还能抽中一个大奖……这几乎是中国企业年会通用版本。
根据《南方都市报》2013年1月的调查显示,超5成受访者希望自己公司的年会是“娱乐、励志、抽奖”兼备型;超2成认为年会过于冗长,不够娱乐;超5成认为自己参加的年会属于“饭醉抽奖”型。
“年会的内容基本每年都一样:吃饭、抽奖、看表演。”上海好饰家建材园艺超市有限公司工作超过6年的文兴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对于今年的年会,她并不十分期待。由于经济不景气,很多公司对年会的成本有很严格的控制,这直接地反映在年会的奖品上。在上海大众工作的张静波告诉本刊记者,今年他所在部门的年会,奖品比去年下降了一个档次,一等奖只是一台价值1000多元的iPod,令他有些失望。
“年会的形式一开始来源于外企,主要目的是为了拉近企业员工和领导的关系,让大家变得更加熟悉、亲密。”复旦大学企业管理系主任、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苏勇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在他看来,国内年会的形式虽然雷同,但是确实能够调节企业的氛围,形成互动。国外企业年会没有抽奖环节
中国企业年会中,最受员工重视的抽奖环节,似乎是极富中国特色的原创环节。在兴起年会的欧美国家,并没有这样的传统。
在法国,年会通常在公司的食堂里举行,员工和老板一起品尝鹅肝酱等法国传统美食。每位员工还需要携带一份包装好的礼物,通过抽签的方式跟同事交换。
据中国之声《全球华语广播网》报道,美国华尔街每年11月份都会举行很隆重的搞笑年会,各大金融机构和银行出资,邀请财经新闻媒体参加。年会上各个银行和媒体机构负责出节目,主要是以夸张的搞笑来针砭时弊。
在日本,年会被分为元旦前举办的忘年会和元旦后的新年会,忘年会比新年会更加普及。忘年会如其字面上的意思,即为忘掉过去一年辛劳的聚会。每年12月,忘年会在餐厅或酒吧集中举行,同事聚在一起,一边吃喝一边回顾过去一年,相互感谢和勉励。
第二篇:青春不是一块遮羞布
青春不是一块遮羞布
最近这半年,各种青春题材的电影、书籍大热,掀起了一股怀旧风。从刚毕业的90后,到一帮中年大叔大婶都在讨论青春。可什么是青春?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青春是无数个日日夜夜为了梦想发奋努力,有美好有汗水有心酸,让人永远无法忘怀的时光。但是也有一类人以青春做幌子,做着荒诞不羁令人生厌的事情。
从他们口中造出来许多脑残语录:“不抽烟、不喝酒、不打架、不翘课、不谈恋爱,你的青春被狗吃了吗?”听听,说得多么义正词严,仿佛年轻人就应该抽烟、喝酒、打架„„是啊,有一句话“年轻人犯错误上帝都可以原谅”,但是从没听谁说上帝鼓励年轻人去犯错误吧?这种话说得是不是有点臭不要脸了。当然,身体是你自己的,学业也你自己的事,你想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但是怎么有人居然光明正大地开始高调标榜自己的行为,难道不会误导他人了吗?
认识一个女孩,是我老乡,某时尚网站编辑,几年前刚毕业,在北京工资七八千的样子,可以算比较优秀了,自称女权主义者,她逢人就宣传她的理念,也是网上烂俗的那套嗑:“女孩是不需要攒钱的。女人年轻时最好的投资,就是把钱花自己身上,去旅游去护肤去享受,让自己在最好年华里爆发最好的光彩。你对自己好,别人才会对你好,事业家庭爱情才会出色。”为啥我怎么看,都觉得这句话像扯淡呢?在她眼里,天天上班下班老老实实的都是不会享受生活的木头人,对那些中规中矩的人也是嗤之以鼻。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青春本来就应该放纵,干吗压抑自己。”
她显然把生活从这句名言上扩展了,消费是从来不会去计划的,啥名牌都敢买,欠了一堆的信用卡,每天下班后就是往夜店里钻,胡吃海喝一顿,捡到长得过得去的,甭管是五湖四海、古今中外的就往家里领。也没个固定男友,一次我问她:你就这么折腾,你能攒下钱吗?以后万一有点意外,日子咋办啊? 她又跟我来那套理论了:“女人是不需要攒钱的„„”
我说:“行了,不用说你那套理论了,你不是倡导男女平等吗?那你以后结婚买房哪来钱啊?全靠男人啊?”
她:“对啊,男的买不起房,还结什么婚?反正我还年轻,青春就是用来挥霍的,不是吗?现在不享乐,等到老了不会后悔吗?”
我也懒得反驳她了,心里暗暗想:说好的男女平等呢?
结果前几天一个聚会上又见到她了,她跟我们道个别,已经准备收拾细软回老家了。她絮絮叨叨抱怨了半天,无非是压力太大了、上岁数了、没个靠谱的男人,累了倦了之类的。回家安排相相亲,找个老实人过安稳日子算了。最终,她青春不再了,也有了打算嫁给他过去眼中瞧不起的“老实人”,真是一个莫大讽刺啊。我的青春我做主,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青春如何度过,我无意指责他人。但是这些拿青春来做遮羞布的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一边贬低着别人一边标榜着自己的人,是不是有点可耻?
为啥青春就必须要疯狂?就必须要恋爱?不疯不闹不叛逆就不是青春了吗?我就喜欢读书,我坐在课堂里安安静静地上课读书,我就不想恋爱上床,宁可看两本小说意淫一下不行吗?招谁惹谁了,凭啥成为这些“青春”嘲笑的对象,还振振有词:“青春就应该给自己留下点回忆嘛,至于喝茶看报可以退休之后再做嘛。” 可别人的青春是在读书学习,你的青春是一次说走就走的千里送逼。有些人总是拿青春给自己做过的丑事做遮羞布。比如:“什么年纪就应该做什么
样的事。青春就应该放纵,青春无悔,成熟那是以后的事情。” 呵呵,有些事情明明不用吃一堑也可以长一智的,可为了欲望,偏偏去撞个遍体鳞伤。前面明明有路可走,可偏偏要摸着石头过河。
年轻的时候,人都有那种向往自由,想要去流浪的冲动。会羡慕那些交不起房租落魄的音乐人,郁郁不得志的诗人,满脸胡茬饥一顿饱一顿的画家„„可是,某一天才会真正地发现并且承认,世界上没有那么多文艺浪漫的事,安安稳稳平平淡淡才是大多数人的归宿。为了能自食其力而默默努力,不那么文艺浪漫的青春反而显得更加的可贵。
第三篇:什么是中国特色企业文化模式
知识拓展栏作者:张旭
什么是中国特色企业文化模式?
2014年8月7日
企业文化,哲学为王。日本企业文化的背后是日本哲学,美国企业文化的背后是西方哲学,中国特色企业文化模式就是要创建基于中国伟大哲学的、真正符合中国企业的文化命脉的中国式管理模式。
这样的企业文化模式必须要如下的特点:
第一,中国特色企业文化模式不能绕开现代企业制度谈企业文化。
中国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企业所有权制度。产权界定不清,企业所有权混乱是企业文化无法由虚入实的最大障碍。这一问题不仅仅停留在国有企业的国有资产管理,还涉及到集体所有制企业改制、民营企业的产权明晰等方面,更普适的企业改革还在于董事会、监事会与执行机构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完善;我国商事法律正致力于消灭传统的关于全民、集体、私营、独资的按所有制划分企业的办法,而代之以独资、合伙、公司、股份合作的按存在形态的划分企业的方法。
我们知道,所有权从法律上看具有绝对支配权的物权形式,从管理学上看是最具激励效果的分配办法,从哲学上看其决定了主体哲学的存在价值;企业文化归根到底是企业哲学的问题,如果没有所有权制度的明确,那么企业文化将难以激发真正的人力资源潜能。这样的例子以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与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比较为典型。
第二,中国特色企业文化模式要建立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其哲学背景的基础上。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始终在中体西用与全盘西化的激烈争锋中寻求真正符合中华民族特点的发展模式。现在很多人在谈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有很多企业开始以传统文化为指导塑造企业,但至少在企业管理、企业文化领域,无不在每一次欧风美雨刮来之后一片喧嚣,盲从,这就说明我们的企业管理者对于到底什么是属于我们自己的中国特色企业文化模式并没有做深刻的反省。当然,作为企业管理思想的主要传播者的咨询公司、培训公司以及各大主流媒体的炒作是要负责任的,但买单的一方同样不可推卸应负的责任。观念决定行为,在探索企业如何发展的过程中缺乏有主见的有高度的指导思想,就必然导致企业的学费越交越多,越交越不值,越交越没有效果。
第三,中国特色企业文化模式要用中国优秀哲学之道统御西方管理之术。
我们必须要承认的是,目前中国企业正在企业改革的进程中大范围地吸收着西方优秀管理思想及其制度,并且在辨证运用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个问题要分开两个方面来看。
首先我们要思考为什么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及我国香港特区能够在保持自身及其强大的价值观体系的同时充分实现中西合璧。这其中的关键恐怕得益于其对于历史传统的高度维护,而中国文化在经历了以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为主要标志的多次自我否定之后,却陷入了哲学、价值观的极其混乱而多元的状态之中,时至今日,仍然因为经济一体化、工业现代化、城市化的进程而没有得到较为明显的改观。这是中国应当向日本韩国学习的地方。
其次我们更要思考“落后就是优势”的根本概念。后发的最大优势在于习得与创新,也就是能够以最大的速度最大的范围整合全世界企业管理的优点和资源为中国所用,在此基础上创新出属于中国自己的东西。这里要强调两点:1)企业管理界应当要树立坚定的创建中国特色管理模式为己任,并在中国优秀传统哲学及文化的指导下搭建框架,围绕这样的核心价值观来吸纳国外优秀管理资源。2)要加强辨证分析的能力,不要把国外的文化垃圾当作治病的良方,不要把不适合中国特色的西方制度照搬照抄。有些书籍拿着美国四十年代的定量研究表格来中国推,我们不反对个案的适用,但如果传播开来,这对中国企业管理是极其有害的;有些书籍拿着德国某研究机构的所谓最新成果翻译出来就大肆宣扬,翻开来看,找不到可以在中国企业适用的地方,做研究我们是不反对的,但做实践那就差得远了。第四,中国特色企业文化模式要充分展现中国企业自己的“个性”。
力帆集团董事长尹明善说得好:“人有人不同,花有百样红。”这个特点同样遇到两个普遍的问题:企业文化属于谁?企业文化如何体现企业特色?
其一,企业文化不是老板文化,也不是企业家文化,无论在企业发展的哪一个阶段。文化是一个群体概念,文化现象是群体现象。
讲企业文化是老板文化的人缺乏对人的领导行为原理的基本认识。一个领导者,再好的理念精神,没有其对追随者的灌输,也难成其事;一个追随者,如果其不认同领导者的价值观,最后终将离开追随者的队伍,而只有认同接受至少不反对领导者的价值观,其才能作出行为,并在行为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完善、补充领导者的理念,最终形成一个既以领导者精神为核心,也属于追随者的文化系统。
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只停留在认为是老板文化的人,其对于自己在企业所起的作用也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过于偏激的观点将导致在企业文化实施中形神分离,谈企业文化的人都认为那是领导者自己的文化,而不是自己的文化,这样的心态,企业文化是难以真正由虚入实的。产权制度的设计当然是最完美的企业文化的实施基础,普通员工也有企业的股份,他当然说文化也是自己的;但事情不是绝对的,更多的情况是中国企业的员工持股计划只是一个梦想,但没有企业的股份并不意味着你就不是企业的一员,你就是游离于企业文化之外的。这就需要用事业的观点来看待问题。更有甚者,把企业文化的表征看成是企业家性格的反映,那是非常肤浅的看法。
我们强调企业文化是以企业家精神为主导的,但企业文化属于以企业领导人为核心的大部分企业人员。
其二,企业文化实施最重要的支点是企业哲学以及核心价值观,只有抓住这一点紧紧不放,才能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突现自身的企业特色。如果说企业哲学突出的是中国企业特色的话,那么核心价值观就是要突出每个中国企业个体的特色。通过提炼蕴涵于企业之中的核心价值观,并围绕其设置核心价值观制度,是企业文化实施中的重中之重。目前国内企业的精神文化提炼仍处于口号式阶段,除了内容陈旧、表述杂乱、概念不清之外,最主要的是不知道如何才能将精神文化贯穿于企业经营的过程,多停留在形式主义,口号与企业行为、员工行为严重脱节。
我们认为中国企业到底应该使用什么样的词汇来表述自身的企业哲学以及价值观体系均不是最重要的,关键的是要真正捕捉到企业之道、企业之神,并且真正在经营管理中能够在大部分员工中得到澄清、统一,最后形成共同的行为模式。也就是说,目前中国企业企业文化模式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于企业哲学系统的若干元素的缺失,表现为愿景、使命的缺失,价值观体系的混乱,将所有的价值观放在一起,没有突出核心价值观。使得对企业文化实施的指导性不强。
如上四条标准既是中国特色企业文化模式的基本内涵,同样是指导中国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的四大基本原则,也是衡量其企业文化阶段性成果的四大标准。
我们欣然地看到在中国企业文化第二次浪潮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已经感受到企业文化的力量,他们开始重新审视自身的企业文化系统并做出否定、创新的抉择。我们的企业对待企业文化的态度正在跃升,我们的企业文化研究者以及实操者们正在致力于如何使企业文化深入人心.
第四篇:什么叫做中国特色企业文化模式
什么叫做中国特色企业文化模式?
企业文化,哲学为王。日本企业文化的背后是日本哲学,美国企业文化的背后是西方哲学,中国特色企业文化模式就是要创建基于中国伟大哲学的、真正符合中国企业的文化命脉的中国式管理模式。这样的企业文化模式必须要如下的特点:
第一,中国特色企业文化模式不能绕开现代企业制度谈企业文化。
中国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企业所有权制度。产权界定不清,企业所有权混乱是企业文化无法由虚入实的最大障碍。这一问题不仅仅停留在国有企业的国有资产管理,还涉及到集体所有制企业改制、民营企业的产权明晰等方面,更普适的企业改革还在于董事会、监事会与执行机构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完善;我国商事法律正致力于消灭传统的关于全民、集体、私营、独资的按所有制划分企业的办法,而代之以独资、合伙、公司、股份合作的按存在形态的划分企业的方法。
我们知道,所有权从法律上看具有绝对支配权的物权形式,从管理学上看是最具激励效果的分配办法,从哲学上看其决定了主体哲学的存在价值;企业文化归根到底是企业哲学的问题,如果没有所有权制度的明确,那么企业文化将难以激发真正的人力资源潜能。这样的例子以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与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比较为典型。
第二,中国特色企业文化模式要建立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其哲学背景的基础上。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始终在中体西用与全盘西化的激烈争锋中寻求真正符合中华民族特点的发展模式。现在很多人在谈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有很多企业开始以传统文化为指导塑造企业,但至少在企业管理、企业文化领域,无不在每一次欧风美雨刮来之后一片喧嚣,盲从,这就说明我们的企业管理者对于到底什么是属于我们自己的中国特色企业文化模式并没有做深刻的反省。当然,作为企业管理思想的主要传播者的咨询公司、培训公司以及各大主流媒体的炒作是要负责任的,但买单的一方同样不可推卸应负的责任。观念决定行为,在探索企业如何发展的过程中缺乏有主见的有高度的指导思想,就必然导致企业的学费越交越多,越交越不值,越交越没有效果。
第三,中国特色企业文化模式要用中国优秀哲学之道统御西方管理之术。
我们必须要承认的是,目前中国企业正在企业改革的进程中大范围地吸收着西方优秀管理思想及其制度,并且在辨证运用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个问题要分开两个方面来看。
首先我们要思考为什么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及我国香港特区能够在保持自身及其强大的价值观体系的同时充分实现中西合璧。这其中的关键恐怕得益于其对于历史传统的高度维护,而中国文化在经历了以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为主要标志的多次自我否定之后,却陷入了哲学、价值观的极其混乱而多元的状态之中,时至今日,仍然因为经济一体化、工业现代化、城市化的进程而没有得到较为明显的改观。这是中国应当向日本韩国学习的地方。
其次我们更要思考“落后就是优势”的根本概念。后发的最大优势在于习得与创新,也就是能够以最大的速度最大的范围整合全世界企业管理的优点和资源为中国所用,在此基础上创新出属于中国自己的东西。这里要强调两点:1)企业管理界应当要树立坚定的创建中国特色管理模式为己任,并在中国优秀传统哲学及文化的指导下搭建框架,围绕这样的核心价值观来吸纳国外优秀管理资源。2)要加强辨证分析的能力,不要把国外的文化垃圾当作治病的良方,不要把不适合中国特色的西方制度照搬照抄。有些书籍拿着美国四十年代的定量研究表格来中国推,我们不反对个案的适用,但如果传播开来,这对中国企业管理是极其有害的;有些书籍拿着德国某研究机构的所谓最新成果翻译出来就大肆宣扬,翻开来看,找不到可以在中国企业适用的地方,做研究我们是不反对的,但做实践那就差得远了。
第四,中国特色企业文化模式要充分展现中国企业自己的“个性”。
力帆集团董事长尹明善说得好:“人有人不同,花有百样红。”这个特点同样遇到两个普遍的问题:企业文化属于谁?企业文化如何体现企业特色?
其一,企业文化不是老板文化,也不是企业家文化,无论在企业发展的哪一个阶段。文化是一个群体概念,文化现象是群体现象。
讲企业文化是老板文化的人缺乏对人的领导行为原理的基本认识。一个领导者,再好的理念精神,没有其对追随者的灌输,也难成其事;一个追随者,如果其不认同领导者的价值观,最后终将离开追随者的队伍,而只有认同接受至少不反对领导者的价值观,其才能作出行为,并在行为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完善、补充领导者的理念,最终形成一个既以领导者精神为核心,也属于追随者的文化系统。
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只停留在认为是老板文化的人,其对于自己在企业所起的作用也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过于偏激的观点将导致在企业文化实施中形神分离,谈企业文化的人都认为那是领导者自己的文化,而不是自己的文化,这样的心态,企业文化是难以真正由虚入实的。产权制度的设计当然是最完美的企业文化的实施基础,普通员工也有企业的股份,他当然说文化也是自己的;但事情不是绝对的,更多的情况是中国企业的员工持股计划只是一个梦想,但没有企业的股份并不意味着你就不是企业的一员,你就是游离于企业文化之外的。这就需要用事业的观点来看待问题。更有甚者,把企业文化的表征看成是企业家性格的反映,那是非常肤浅的看法。
我们强调企业文化是以企业家精神为主导的,但企业文化属于以企业领导人为核心的大部分企业人员。
其二,企业文化实施最重要的支点是企业哲学以及核心价值观,只有抓住这一点紧紧不放,才能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突现自身的企业特色。如果说企业哲学突出的是中国企业特色的话,那么核心价值观就是要突出每个中国企业个体的特色。通过提炼蕴涵于企业之中的核心价值观,并围绕其设置核心价值观制度,是企业文化实施中的重中之重。目前国内企业的精神文化提炼仍处于口号式阶段,除了内容陈旧、表述杂乱、概念不清之外,最主要的是不知道如何才能将精神文化贯穿于企业经营的过程,多停留在形式主义,口号与企业行为、员工行为严重脱节。
我们认为中国企业到底应该使用什么样的词汇来表述自身的企业哲学以及价值观体系均不是最重要的,关键的是要真正捕捉到企业之道、企业之神,并且真正在经营管理中能够在大部分员工中得到澄清、统一,最后形成共同的行为模式。也就是说,目前中国企业企业文化模式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于企业哲学系统的若干元素的缺失,表现为愿景、使命的缺失,价值观体系的混乱,将所有的价值观放在一起,没有突出核心价值观。使得对企业文化实施的指导性不强。
如上四条标准既是中国特色企业文化模式的基本内涵,同样是指导中国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的四大基本原则,也是衡量其企业文化阶段性成果的四大标准。
我们欣然地看到在中国企业文化第二次浪潮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已经感受到企业文化的力量,他们开始重新审视自身的企业文化系统并做出否定、创新的抉择。我们的企业对待企业文化的态度正在跃升,我们的企业文化研究者以及实操者们正在致力于如何使企业文化深入人心,如何使企业文化变给更实在,更有用,并且已经取得了很大的突破。总体上是向着如何在中西方企业文化兼容并蓄的基础上发展中国特色企业文化模式发展,并且更重视以定性为主定量为辅的研究方法。但我们认为远远不够,距离创建中国特色企业文化模式的目标仍很远,因为中国企业对于企业文化的理解仍不明朗,部分研究或实操者过分夸大西方定量方法的作用,同时对于真正属于中国企业的文化背景,尤其是中国哲学及价值观对于中国企业的影响因素尚缺乏足够的发掘;总体上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应用于中国企业管理在西方管理思想的漫天飞舞下尚未形成潮流。我们愿意和更多的热爱企业文化的志同道合者一起朝着创建中国企业哲学为核心的中国特色企业文化模式的目标努力。
第五篇:何为中国特色企业文化模式?
经盛管理咨询(中国)公司总经理 叶生 本文为经盛管理咨询即将出版的《第三种管理模式——中国企业文化战略》连载之一。
企业文化,哲学为王。日本企业文化的背后是日本哲学,美国企业文化的背后是西方哲学,中国特色企业文化模式就是要创建基于中国伟大哲学的、真正符合中国企业的文化命脉的中国式管理模式。这样的企业文化模式必须要如下的特点:
第一,中国特色企业文化模式不能绕开现代企业制度谈企业文化。中国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企业所有权制度。产权界定不清,企业所有权混乱是企业文化无法由虚入实的最大障碍。这一问题不仅仅停留在国有企业的国有资产管理,还涉及到集体所有制企业改制、民营企业的产权明晰等方面,更普适的企业改革还在于董事会、监事会与执行机构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完善;我国商事法律正致力于消灭传统的关于全民、集体、私营、独资的按所有制划分企业的办法,而代之以独资、合伙、公司、股份合作的按存在形态的划分企业的方法。我们知道,所有权从法律上看具有绝对支配权的物权形式,从管理学上看是最具激励效果的分配办法,从哲学上看其决定了主体哲学的存在价值;企业文化归根到底是企业哲学的问题,如果没有所有权制度的明确,那么企业文化将难以激发真正的人力资源潜能。这样的例子以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与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比较为典型。
第二,中国特色企业文化模式要建立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其哲学背景的基础上。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始终在中体西用与全盘西化的激烈争锋中寻求真正符合中华民族特点的发展模式。现在很多人在谈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有很多企业开始以传统文化为指导塑造企业,但至少在企业管理、企业文化领域,无不在每一次欧风美雨刮来之后一片喧嚣,盲从,这就说明我们的企业管理者对于到底什么是属于我们自己的中国特色企业文化模式并没有做深刻的反省。当然,作为企业管理思想的主要传播者的咨询公司、培训公司以及各大主流媒体的炒作是要负责任的,但买单的一方同样不可推卸应负的责任。观念决定行为,在探索企业如何发展的过程中缺乏有主见的有高度的指导思想,就必然导致企业的学费越交越多,越交越不值,越交越没有效果。
第三,中国特色企业文化模式要用中国优秀哲学之道统御西方管理之术。我们必须要承认的是,目前中国企业正在企业改革的进程中大范围地吸收着西方优秀管理思想及其制度,并且在辨证运用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个问题要分开两个方面来看。首先我们要思考为什么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及我国香港特区能够在保持自身及其强大的价值观体系的同时充分实现中西合璧。这其中的关键恐怕得益于其对于历史传统的高度维护,而中国文化在经历了以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为主要标志的多次自我否定之后,却陷入了哲学、价值观的极其混乱而多元的状态之中,时至今日,仍然因为经济一体化、工业现代化、城市化的进程而没有得到较为明显的改观。这是中国应当向日本韩国学习的地方。
第四,中国特色企业文化模式要充分展现中国企业自己的“个性”。力帆集团董事长尹明善说得好:“人有人不同,花有百样红。”这个特点同样遇到两个普遍的问题:企业文化属于谁?企业文化如何体现企业特色?其一,企业文化不是老板文化,也不是企业家文化,无论在企业发展的哪一个阶段。文化是一个群体概念,文化现象是群体现象。讲企业文化是老板文化的人缺乏对人的领导行为原理的基本认识。一个领导者,再好的理念精神,没有其对追随者的灌输,也难成其事;一个追随者,如果其不认同领导者的价值观,最后终将离开追随者的队伍,而只有认同接受至少不反对领导者的价值观,其才能作出行为,并在行为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完善、补充领导者的理念,最终形成一个既以领导者精神为核心,也属于追随者的文化系统。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只停留在认为是老板文化的人,其对于自己在企业所起的作用也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过于偏激的观点将导致在企业文化实施中形神分离,谈企业文化的人都认为那是领导者自己的文化,而不是自己的文化,这样的心态,企业文化是难以真正由虚入实的。产权制度的设计当然是最完美的企业文化的实施基础,普通员工也有企业的股份,他当然说文化也是自己的;但事情不是绝对的,更多的情况是中国企业的员工持股计划只是一个梦想,但没有企业的股份并不意味着你就不是企业的一员,你就是游离于企业文化之外的。这就需要用事业的观点来看待问题。更有甚者,把企业文化的表征看成是企业家性格的反映,那是非常肤浅的看法。我们强调企业文化是以企业家精神为主导的,但企业文化属于以企业领导人为核心的大部分企业人员。其二,企业文化实施最重要的支点是企业哲学以及核心价值观,只有抓住这一点紧紧不放,才能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突现自身的企业特色。如果说企业哲学突出的是中国企业特色的话,那么核心价值观就是要突出每个中国企业个体的特色。通过提炼蕴涵于企业之中的核心价值观,并围绕其设置核心价值观制度,是企业文化实施中的重中之重。目前国内企业的精神文化提炼仍处于口号式阶段,除了内容陈旧、表述杂乱、概念不清之外,最主要的是不知道如何才能将精神文化贯穿于企业经营的过程,多停留在形式主义,口号与企业行为、员工行为严重脱节。我们认为中国企业到底应该使用什么样的词汇来表述自身的企业哲学以及价值观体系均不是最重要的,关键的是要真正捕捉到企业之道、企业之神,并且真正在经营管理中能够在大部分员工中得到澄清、统一,最后形成共同的行为模式。也就是说,目前中国企业企业文化模式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于企业哲学系统的若干元素的缺失,表现为愿景、使命的缺失,价值观体系的混乱,将所有的价值观放在一起,没有突出核心价值观。使得对企业文化实施的指导性不强。
如上四条标准既是中国特色企业文化模式的基本内涵,同样是指导中国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的四大基本原则,也是衡量其企业文化阶段性成果的四大标准。我们欣然地看到在中国企业文化第二次浪潮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已经感受到企业文化的力量,他们开始重新审视自身的企业文化系统并做出否定、创新的抉择。我们的企业对待企业文化的态度正在跃升,我们的企业文化研究者以及实操者们正在致力于如何使企业文化深入人心,如何使企业文化变给更实在,更有用,并且已经取得了很大的突破。总体上是向着如何在中西方企业文化兼容并蓄的基础上发展中国特色企业文化模式发展,并且更重视以定性为主定量为辅的研究方法。但我们认为远远不够,距离创建中国特色企业文化模式的目标仍很远,因为中国企业对于企业文化的理解仍不明朗,部分研究或实操者过分夸大西方定量方法的作用,同时对于真正属于中国企业的文化背景,尤其是中国哲学及价值观对于中国企业的影响因素尚缺乏足够的发掘;总体上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应用于中国企业管理在西方管理思想的漫天飞舞下尚未形成潮流。我们愿意和更多的热爱企业文化的志同道合者一起朝着创建中国企业哲学为核心的中国特色企业文化模式的目标努力。
feisuxs范文网【www.feisux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