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市优质课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实词的用法,积累相应的文言知识
2、学习文章用对比手法表现主题的手法
3.体会作者如何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学生勤奋学习的。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师:古今中外,家境贫寒,但是勤奋好学,终成大器的人屡见不鲜,同学们能举出相关的例子吗?安徒生、爱迪生、陈景润、范仲淹等囊萤夜读的故事。程门立雪的故事。
师:今天我们也来结识一位这样的人,看看他是怎样克服艰难困苦、自强不息,成为明代大学士的。2.本文作者和体裁
他是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集》 学生勾画注释,序分为书序和赠序两种
二、读通文句
1.要求学生将注释中的生字注音注在书上,方便读通文句 2.安排一生读注释中的注音和停顿 3.齐读课文
4.老师强调几个词的音义
嗜
叩问
叱咄
俟
负箧曳屣
皲裂
媵人
馁
衾
烨然
缊袍
三、读品文意
(一)朗读课文,疏通文意,1.学生小声自读,结合注释,理解句意
①画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句,结合课下注释,前后小组内讨论解决 ②教师巡查,鼓励学生圈划疑难求问,学生帮助解决 ③教师求问,检查词句理解效果 2.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 ①重点的实词 ②通假字
⑴同舍生皆被绮绣 ⑵四支僵劲不能动 ③古今异义词
⑴媵人持汤沃灌 ⑵ 右备容臭 ⑶走送之 ④重点句子翻译
(二)分析文意,体会主旨
1.作者在求学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都是怎样解决的?找出相关句子加以印证。
明确:得书之难,求师之难,求学之苦。无书:无从致书以观————借书,抄书;无师:无硕师名人与游————求师: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为师严厉:未尝稍有降辞色(遇其)叱咄————求学礼周:立侍左右色愈恭,礼愈至。
第一段总写,嗜学----力学
突出勤奋(板书)。第二段详写,突出艰苦。(板书)
奔走之劳;生活之艰:乐以忘忧: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体会写法
课文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手法?其作用是什么?(1)“嗜学”与“家贫”这对尖锐写家中穷苦、(2).路途险恶等衣、食、住、行,这一切都表现一个“苦”字,目的是与同舍生形成对比。
通过对比(板书),说明成功的重要因素是求学者的态度:要“勤且艰”,点明了写序的目的:赞扬马生,勉励他刻苦学习
3.作者并没有大讲道理,而是谈自己的求学经历目的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教师总结:作者通过自己的切身体会来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满怀期望,态度恳切。(板书)现身说法
四、读有所悟
你从作者读书求学最终学有所获中,悟到哪些有用的启发?结合文中某个句子,任意选择一个角度来谈谈(限用一两个词或句子作答)启发:诚实守信、勤奋专心、坚毅隐忍、尊敬师长
五、本课小结 “走送之”,“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色愈恭,礼愈至”,这是一个学习精神多么令人感动的宋濂啊难怪能成为明朝第一大学士,这篇序文不仅是劝慰马生的,也是写给我们的,“业精于勤,荒于嬉”,学习是苦乐相伴的,成长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自我丰富的过程,如果你已心领神会,我相信大家也一定能学有所成。
六、布置作业。
(1)课后积累一些勤奋读书的励志名言。
(2)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板书略
第二篇:《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以下是聘才网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送东阳马生序》教案,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24.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知识与能力:
1.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2.掌握文中的一些实词及虚词“以”的用法。
3.掌握对比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
利用文中的对比展开讨论,层层剥茧,领会文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通过对比表达自己观点的写作手法。
2.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理解。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板书课文标题。)
二、介绍作者和作品
1.介绍作者。
(学生自己介绍,教师补充。)
他是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明初文学家。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晋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
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集》。
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三、朗读全文,并疏通疑难字词的读音
要求学生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
嗜学(shi4)怠(dai4)叩问(kou4)绮秀(qi3)
四、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五、学习课文
1.指名学生朗读。
2.学生分组讨论翻译文句。
3.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字词或短语。
(1)余幼时即嗜学:我从小就爱好读书。
(2)弗之怠: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之:指抄书。
教学目标
1.学习积累常用文言词语。
2.熟读并背诵全文。
3.感悟文章,把握文章主旨。
4.学习“勤且艰”的好学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求学态度。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至背诵,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学习作者的好学精神和求学态度。
课前准备
学生
借助工具书识记生字词,反复朗读课文,理解本文的现实意义。搜集有关好学精神和坚忍不拔学习态度方面的故事或格言警句,与同学交流。
教师
有条件的可制作多媒体课件,查询搜集整理“苦学”的故事、名言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
明代文学家宋濂勤奋好学,为我们展示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学习境界。《送东阳马生序》就是宋濂好学精神的写照。这篇文章是宋濂写给同乡晚辈的临别赠言,学习时,要注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感悟“勤且艰”的好学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求学态度,并品味作品流露的真挚情感。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1.可以由古今“勤学”的故事导入,也可以由勤学的名人名言导入。
同学们,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曾有明初诗文三大家,即宋濂、刘基、高启。其中宋濂自幼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一生刻苦学习,“自少立志,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德传统为己任,为学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甚丰。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文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刘基曾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
今天我们学习的《送东阳马生序》就是宋濂的代表作品,阅读后也许对我们今天的学习生活会有深深的启迪,让我们一同走进作品吧。
(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课题: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目标:
◆学习积累常用文言词语。
◆能熟读并背诵全文。
◆感悟文章,把握文章主旨。
◆学习“勤且艰”的好学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求学态度。□教学设计
整体感知
1.教师引导学生自查字词,巩固预习成果。可结合课下注释,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德隆望尊,稍降辞色,援疑质理等等。有条件的可以用课件或投影出示字词,便于讲解识记。
2.教师导学
这是一篇赠序,序是文体名,内容是作者给同乡写的临别赠言。要理解文章首先要熟读文章,理解文意。(教师范读或领读,也可以在记忆十二法中,如“机械记忆”法、“画面记忆”法、“联想记忆”法等,选择更适合课文的方法)
3.自主学习
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①自由大声朗读;②看课下注释自说自译课文;③基本理解文章大意。
4.合作学习
a.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引导组织下,参照注释,同桌合作,直译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b.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找出难译词语。
(互相帮助,答疑解惑,教师适时点拨,并补充总结,同时提醒学生积累常用文言词语。注意文言文中的特殊词语,注意培养文言语感)
◆家贫,无以致书以观……致:得到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走:跑稍:稍微、稍许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益慕:更加仰慕。益,更加。慕,仰慕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患:忧虑尝:曾经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俟:等,等到
研读赏析
1.教师导学
(学生可以自读质疑,也可以由教师归纳帮助理清内容进而把握主旨)
a.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b.他是如何克服的?他为什么这么做?
c.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的经历的目的何在?
d.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年幼家贫“无以致书”时,采用什么方法读书?
e.作者成年求学时对老师是什么态度?
2.合作讨论
(以上问题学生合作探究,用原文回答或自己的话加以概括皆可,目的是吃透文意,理解主旨。讨论后学生发言,教师引导归纳达成共识)
a.作者遇到“家贫”“无书”“无师”“天寒”等等困难。
b.借书“手自笔录”“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走送之,不敢稍逾约”“遍观群书”获得□教学设计
知识,成为饱学之士。
c.鼓励学生勤奋学习,表达语重心长的鼓励和期望。
d.借书抄来读。
e.毕恭毕敬,不敢出言。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作者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态度在于勉励马生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体验
1.反馈巩固
教师引导学生当堂背诵。可以采取领背、互背的方式进行。
2.思考探究
a.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不敢出言。谈谈自己怎样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的方式?
引导学生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思想内涵。可以各抒己见,不强求答案统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理念。
b.你认为作者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品质?可以放开谈,要有依据。
拓展练习
1.读《王冕读书》《黄生借书说》等古文,拓展学习视野。
2.马生得到此文,会想些什么呢?
3.谈谈你读《送东阳马生序》的感想。
板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少年:求学家贫 好学勤奋
成年:从师艰难 鼓励期望
第三篇: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送东阳马生序》
教学目标:
1、了解实词“嗜、趋、俟、穷、被、臭、遗、馁、书”和虚词“以”等,了解名词用作状语、名词作动词等词类活用现象,了解宾语前置句、省略句、固定句等句式现象。
2、理解文章的内容层次和正反对比的手法。
3、学习作者刻苦求学、自励奋进的精神。教学重点:
文章的内容层次和作者刻苦求学、自大励奋进的精神。教学难点:
正反对比论证的手法。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1、简介作者: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浙江金华)人。早年家境贫寒,因能刻苦自学,终以文名称世。元末被举荐为翰林院编修,固辞不就。隐居山中,潜心著述。明初应聘到应天(今南京)任江南儒学提举,后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一,参与明初礼制重建,受到明达祖朱元璋的器重。后因事牵扯连贬谪四处茂州,客死茂州。作品有《宋学士全集》。
2、简介序
序是古文的一种文体,送别时賹之言明序。古人送别时,往往以诗相赠,有时还给这些诗写上一篇序,以介绍有关情况。唐初以后,单独写的临别赠言的文章也叫序,内容多是勉励、劝慰兼抒发自己胸臆,或对某事发表自己的见解叫赠序。本文就是的名士宋濂写给同乡晚辈的一篇赠序。
3、我国古代文化中刻苦求学的故事
囊萤映雪:囊萤,以囊盛萤。《晋书·东胤传》:“(胤)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以照书,以认继日焉。”《尚友录》卷四:“孙康,晋京北人,性敏好学,家无油,于冬月尝映雪读书。”
悬梁刺股:《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太平御览》卷三百六址三引《汉书》:“孙花色品种字文宝,发学,晨夕不休。乃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后为当时大儒。”
凿壁偷光:又作穿壁引光。《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画荻教子:《宋史欧阳修传》:“(修)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获画地学书。
教读新课:
1、掌握重点词句
(1)、余幼时即嗜学。嗜:喜欢。
(2)、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致:得到。假:借。
(3)、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游:交往。趋:跑。
(4)、俟其欣悦,则又请焉。俟:等到。
(5)、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被:披。腰:腰戴。
2、内容理解
我求学时的有哪些不利因素,我是如何克服的,取得的效果如何? 讨论明确:(1)、致书之难。因为家中贫寒,没有钱买书。解决的办法是向藏书人家借,亲自抄写,并且从不超过约定的期限,艰守信用。在抄书过程中,天寒地冻,砚池中的水结成冰,手指都不能伸直,但我依然不敢懈怠。所以,因为我讲信用,所以大家乐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有机会博览群书。
(2)、从师之劳。
所居之处地名人硕师和他交往,学习中遇到的难题难以得到解答。解决的办法是跑至百里外求师,且对待老师的态度是毕恭毕敬,对老师要察颜观色,等到他休息好了,还要等到他怒气消了,心平气和了,才敢去请教。所以最终结果是“卒获有所闻”。
(3)、奔走之苦。
奔走的路途遥远,季节又是寒冬腊月,路又崎岖不平,还有大风大雪,走到目的地后,手和脚被冻裂了而全然不知,四肢都冻僵了,要旅店的人用热水温棉袄覆盖才能暖过来。
(4)、生活之艰。比较 吃
穿 我
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
日多食,有鲜肥滋味之享。
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感受 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手法小结
本文最突出的写作手法是什么? 讨论明确: 对比 拓展: 励志名言
1、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鲁迅。
1、一个有决心的人终将找到他的路。——英国谚语。
2、苦难对于人生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个万丈深渊。——巴尔扎克。
3、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雪莱。
4、学不至于乐,不可谓之学。——司马光。
5、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格言。
6、驶出避风的港湾,才能真正认识大海。——日本谚语。
7、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课后作业:
1、背诵
2、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
自身经历 诸生求学
幼时抄书之艰 书
成年叩问之难 师 求师奔走之劳 行
住读生活之苦 衣食
难 对比 易 课后反思:
第四篇:《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熟练地朗读课文。
2积累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一、课前准备:
、本文选自
,作者是
,初文学家。字
,号
。序是
,可分为
和
。“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介绍作家生平或目的,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参考资料,或给予必要的引导。而赠言与书序不同,它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而论,阐明某些观点。
2、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叩问
叱咄
俟其欣悦
负箧曳屣
皲裂
媵人
衾
皆被绮绣
容臭
烨
敝衣
既加冠
砚冰坚
逾约
朱缨
3、作者简介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现在浙江义乌)人。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等。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元朝末年,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修道著书。明初朱元璋称帝,宋濂就任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讲经。洪武二年(1369),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全家流放茂州(现在四川省茂汶羌族自治县),途中病死于夔州(现在重庆奉节县)。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统为己任,为文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甚丰。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散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文集》。
二、自主合作探究
第一步:朗读
、教师和两名学生共同范读课文。
2、小组成员开始轮读课文,相互纠正字音、停顿。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朗读课文比赛,形式组内自定。
4、师生共做点评,评出优胜组。
第二步:识辨
、请结合课下注释逐段细读思考识辨每段中有无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情况。
2、小组讨论自学成果,集体交流并将成果整理在讲学稿上。
3、学习文言文的重点之一就是对文言文实词的积累。把书合上,看能否完成解释加点实词的意思。
无致书以观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手自笔录
天大寒,观冰坚
走送之
不敢销逾约
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尝趋百里外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援疑质理
俟其欣悦
四支僵劲不能动
主人日再食
同舍生皆被绮绣
腰白玉之环
第五篇: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永吉二中
李东红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词语,掌握文学常识。
2、通过课文分析过程展示,让学生明白怎样读懂一篇文章。
3、理解课文的内容。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作者克服困难,勤奋求学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材。
三、过程与方法
分析课文,感悟主旨。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激发学生乐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作者求学之志和劝勉之情。
2、学习对比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感知文中作者的求学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两位老友:仲永和吴下阿蒙
从他们的故事中总结出学习很重要。引出宋濂小时候刻苦读书的故事。
二、新授
1、课前检查:
(1)《送东阳马生序》作者 ——,字 ——,号——,——初——家。本文的体裁是——,可分为书序和——,本文即 是一篇——。
(2)解释加线的词语
硕师
汤
被
走
再 …
2、内容研究读探讨:
学生自读课文第一段,小组讨论:(1)第一段可以分成几个层次?(2)每层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阅读课文第二段,小组讨论:(1)作者的求学旅途是怎样的?
(2)作者在太学求学期间生活条件如何?
3、主旨研读探讨:
本文作者以自己青少年时期在艰难条件下刻苦学习的亲身经历,劝勉马生不要辜负良好条件,要勤奋刻苦读书,学有所成。
4、作者的求学经历给了我们很多启示,今后你打算如何面对学习中的困难?
可仿照下面的句式写,也可自创。
我在学习中坚信———————————— 我会战胜————,战胜————,战胜————,争取————,向————交一份圆满的人生试卷。
5、写作特色探究:
文中写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有哪些? 为什么要写这些?
归纳:从衣、食、住、行、师等几个方面表现了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通过对比写自己生活艰苦,进而突出学习勤苦 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手法?找出来读一读。
6、拓展延伸: 积累劝学的诗句 积累刻苦学习的典故 积累与本文有关的对联
7、总结:根据板书,总结出一个“乐”字。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用快乐的心态面对学习,用快乐的心态面对知识,用快乐的心态面对人生。做一个刻苦求学,乐以忘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