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别了,不列颠尼亚
别了,不列颠尼亚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
1、了解本文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
2、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过程与方法目标:
1、展示中英交接相关照片,回顾历史
2、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教学重点
1、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2、理解文中三次降旗的含义 教学难点
1、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方法:自主 合作 交流 教学课型:合作探究课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一首歌这样唱:“小河弯弯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东方之珠,我的爱人,你的风采是否浪漫依然„„”大家知道这歌里唱的“东方之珠”是什么地方吗?(香港)
二、背景介绍
1、香港坎坷的历史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占香港岛,事后清政府曾试图用武力予以收复,道光皇帝为此发下多道谕旨,但清朝始终不能捍卫领土完整。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1860年10月24日: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给英国。
1898年6月9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地区及附近262个岛屿,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
1942年12月25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进犯香港,驻港英军无力抵抗,当时的香港总督杨慕琦无奈宣布投降。香港被日本占领,开始了三年零八个月的“日治时期”。
1945年9月15日: 日本战败后在香港签署降书,撤出香港。
2、邓小平与香港回归
1982年9月,中英关于香港地位的谈判,在邓小平和当时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之间进行。
邓小平态度坚决地告诉撒切尔夫人:“主权的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们,中国在1997年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本岛、九龙,否则,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待,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待。”邓小平的话,令当时有着“铁娘子”之称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这位中国的“钢汉子”面前,低下了头。1984年12月19日: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落实香港1997年之后实行“一国两制”制度。
三、知识回顾
1、新闻一般分为哪几个部分?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2、哪几部分是缺一不可的 标题、导语、主体
3、新闻的六要素是什么? 是五个“ W ”和一个“H”:
即
1、when:何时
2、where:何地
3、who:何人
4、what:何事
5、why:何因
6、how:何果
四、文本探究
本文是一篇特写,特写也称新闻速写、新闻素描,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的“特写镜头”的手法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在有关香港回归的大量报道中,本文是唯一一篇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稿件,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及1997年新华社社级好稿。
(一)本文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1、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本篇新闻的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它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明确: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本文活用此题。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地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实境是永别,虚境是回归和雪耻。标题寓虚境于实境,独具匠心又不留痕迹。
2、导语(第1段)
概述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一刻是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降落,接载英国王子和港督的游轮离开香港。
3、主体(2—10段)
集中描写英国撤离香港那天的四个场景及有关背景资料。
4、结语(最后1段)
用极其概括的语言叙述英国在香港统治的开始与结束。
(二)四个场景,三次降旗
特写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本文主体部分就是选取1997香港回归,英国撤退时的四个重要场景。请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这四个场景。
第一场景:4点3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 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第三自然段)
第一次降旗: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标志:今后香港再也不会有港督来统治。第二场景:6时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统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第五自然段)第二次降旗:
7时45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标志:被英国统治了156年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亲的怀抱。
第三场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香港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红旗升起。(第八自然段)第三次降旗:
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子旗在香港最后一次下降。标志:
1、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统治的结束
2、从此中国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第四场景: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第十自然段)
(三)这篇特写在报道新闻事实时,还适当的运用一些背景材料,请找出来(在哪些段落里),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如:第4、7、11自然段。
背景中有历史事件回顾,港督府的修建,英国统治香港的天数,英国米字旗和港督旗的升降等,都有准确的记载,虽然只写了一天中发生的事件,但有很大的历史跨度,容量非常大,使人在丰富的知识中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
(四)文章在报道香港回归这样宏大的场景时,从细节入手,在细节中蕴含着深刻的意味,在平淡的笔调中洋溢着浓烈的感情,大家能否从文中找出意味深长的细节之处?
明确:本文的细节之处非常多,课下自己多找些,重点讲解以下三处。
1、“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分析:这是对末任港督彭定康面部表情的特写,生动的写出了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前黯然神伤的神态。通过这一神态,我们能揣摩出彭定康当时复杂的心情,但是不论他如何“面色凝重”,历史的脚步不会为任何人停止,香港终将回归祖国。
2、“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3、“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这两处细节描写都与“日落”联系在一起,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分析: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回归祖国,作为香港特区的紫荆花图案将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日不落帝国”的殖民主义太阳在香港永远的落下了。所以把英国告别的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还可能有以下回答:
1、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
明确: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这是作者在继续末任港督离开港督府时,举行降旗仪式之后发表的评论,它既回答了彭定康“面色凝重”的原因,又写出了中国人民收回香港的无比兴奋。
2、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明确:“消失”是“逐渐减少以至没有”的意思,它很形象地描写出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乘坐的“不列颠尼亚”号驶离香港驶入大海的情形,并暗示着这艘船以及船上的人彻底离开香港,永远不能再以征服者的姿态出现再这片土地上。
(五)我们该如何理解结语中“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明确:①现实场景。1841年,大英帝国横跨印度洋而来;1997年,“不列颠尼亚”号黯然从海上离去。②历史轮回。“从海上来”标志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正式开始;“从海上去”标志着香港脱离英统,回归祖国。
作者没有任何修饰性的语言,然而就在这不动声色的描写中,胜利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六)这篇别具特色的报道体现出较高的政策把握水平和驾驭文字的能力。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可以说英方撤离报道的难度最大。既不能只写中方,又要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情况;既不能对英方讽刺挖苦,又要突出殖民统治结束的象征意义。你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体会作者的苦心?
如课文中“最后”一次的多次出现,强调英国对香港长达150多年的统治终于结束了,中华民族百手来的耻辱被洗雪,中国人民终于可以在自己的国土上行使主权,扬眉吐气了。
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日落仪式”的背景一是“泊在港湾中的‘不列颠尼亚’号,一是‘紫荆花图案’作为英国告别仪式的背景,标志着英国对中港150年来的殖民统治结束和香港自治的新的历史阶段的开始。
全文最后一句语言庄重而含蓄,有深刻含义。“从海上来”指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殖民统治。“从海上去”指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
(七)小结课文
主体部分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将事件的始末说清楚,通过对四个特定的场景的描述,这篇新闻真实地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这一历史时刻。几个特定场景中着重描述了3次降旗与1次升旗。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与标志,英国米字旗的降下象征着英国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的结束,五星红旗的升起则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主体部分共有10个自然段,其中有8个自然段,都是作者在新闻发生的现场,以眼睛为“摄像机”,以耳朵为“录音机”,简笔勾勒出的清晰可视的一个个场景、一幅幅画面,这些仪式的叙述都很简洁,但都有着历史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介绍了每一种仪式之后,作者总要引用一些背景材料,突出仪式本身的涵义。另外还有两段,一个是第4段,交代有关港督府的一些背景材料,一个是最后一段,作者又一次把历史的今昔放在一起相互对照,深化了主题。作者郑重地记录下这一历史时刻,含蓄地表达了一种祖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时的庄严与喜悦的心情。
作业布置
预习下一篇新闻 板书设计 四个场景。
第一场景:4点3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 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第二场景:6时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统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
第三场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香港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红旗升起。
第四场景: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 “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第二篇:别了,不列颠尼亚
杨明凤
07汉文(1)班
200701024025
别了,不列颠尼亚
一、导入、背景(新闻知识)、解题 1.A.同学们,有一首歌:“小河弯弯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东方之珠,我的爱人,你的风采是否浪漫依然„„”大家知道这歌里唱的“东方之珠”是什么地方吗?(香港)B.背景:①十九世纪,英商来华进行鸦片贸易,赚取大笔财富,换取中国的白银、丝绸、茶叶和香料。清廷担心老百姓受到鸦片烟毒影响,决定禁止鸦片的进口。导致鸦片战争(1840~1842年)的爆发。英国船坚炮利,中国战败。香港岛就在1842年所签订的《南京条约》中,永久割让给英国。
②邓小平同志接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时候,明确地表达了中国政府将收回香港主权的意愿,最终在1997.7.1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③收复香港,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现在就让我们去看看当时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的场景。(板书题目)C.知识:(1)新闻一般分为哪几个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2)新闻的六要素——是五个“ W ”和一个“H”:
①when:何时 ②where:何地 ③who:何人
④what:何事
⑤why:何因 —— how:何果 2.解题:新闻的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含义
①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本文活用此题。
②从字面上看,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这是现实的场景。③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地统治在香港的终结。(实境是永别,虚境是回归和雪耻。标题寓虚境于实境,独具匠心)
二、初读课文(字音、脉络)
(一)本文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标题、导语、主体和背景、结语
1、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2、导语(第1段)概述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一刻是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降落,接载英国王子和港督的游轮离开香港。
3、主体(2—10段)集中描写英国撤离香港那天的四个场景及有关背景资料。
4、结语(最后1段)用极其概括的语言叙述英国在香港统治的开始与结束。
(二)主体部分——选取1997香港回归,英国撤退时四个场景
1.第一场景:4点30分——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第3段)标志:今后香港再也不会有港督来统治。2.第二场景:6时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统治结束的告别仪式,7时45分,降下英国国旗。(第5、7段)
标志:被英国统治了156年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亲的怀抱。
3. 第三场景:子夜时分——交接仪式米字旗香港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红旗升起(8)。
第三次降旗: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子旗在香港最后一次下降。标志:①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统治的结束②从此中国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4.第四场景:7月1日零点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10)。
(三)背景——第4、7、11自然段。
①介绍了一些背景材料,就像电影中的闪回一样,历史与现实交错出现,不仅画面很强,突出了英国对香港156年统治的终结。历史的回顾更强化了用不再来的意味。
②回顾港督府的修建,英国统治香港的天数,英国米字旗和港督旗的升降等,都有准确的记载,虽然只写了一天中发生的事件,但有很大的历史跨度,容量非常大。杨明凤
07汉文(1)班
200701024025
四、精读课文(学生提问、教师补充)1.(1)第一段中两个“最后”有何表达效果?
明确:①表明这一切,不同于以往任何一次港督的交接,英国米字旗再也不会再这里升起;
②“最后时刻”起强调作用,鲜明指出这一时刻的意义,中国政府正式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扬眉吐气的时候到了,是值得庆贺的大事。
2.(1)第二段交代了哪些内容? 明确:告别仪式的时间、地点
3.(1)“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明确:①这是对末任港督彭定康面部表情的特写,生动的写出了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前黯然神伤的神态。(细节描写)——侧面描写中国人收回香港的自豪。
②我们能揣摩出彭定康当时复杂的心情,但是不论他如何“面色凝重”,历史的脚步不会为任何人停止,香港终将回归祖国。(2)《日落余音》如何理解?为何加标点?
明确:①英国自称“日不落帝国”喻指“永远都掌握着统治权力”现在香港回归,英过对香港就是去了统治权。象征英国殖民通知的太阳就落下来了,故称“日落余音”;
②加标点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3)“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有何含义?
明确:对比手法,是作者在继末任港督离开港督府时,举行降旗仪式之后发表的评论,强调这次降旗不再是以往港督换任的重复。
②它既回答了彭定康“面色凝重”的原因,又写出了中国人民收回香港的无比兴奋。(4)“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深意? 明确:①视觉效果,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②既回答了彭定康“面色凝重”的原因,又写出了中国人民收回香港的无比兴奋。
4.(1)第四段交代哪些内容? 明确:形象生动描述港督府的建造情况“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2)“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含义? 明确:①告诉世人,经过中国人民长期的艰苦努力与漫长的等待,香港已经回到祖国的怀抱;②随着末任港督彭定康的离去,中国人民一段屈辱的历史永远地成为过去。
5.(1)交代‘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有何作用? ——细节描写作用
明确:①‘不列颠尼亚’号和巨幅紫荆花图案形成鲜明对比,说明英国在香港的统治即将结束,而作为特别行政区的紫荆花图案即将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香港即将回到祖国怀抱;
②国旗是国家的象征,英国米字旗的降下象征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 ③含蓄表达了一种祖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时庄严而喜悦的心情。
6.第二段“蒙蒙细雨”第六段“雨越下越大”有何作用?
明确:天气状况的实写,但两处用笔,写出过程,对仪式的气氛起到了烘托的作用;
杨明凤
07汉文(1)班
200701024025
7.作者为什么要十分精确地写出英国统治香港的时间?(156年前)
明确:①对于国人而言,英在香港进行的这段殖民统治历史是刻骨铭心的,不应忘记。经过漫长的等待终于迎来了香港回归的一天;
②作者丰富的情感,是通过精确地记下英国统治香港的时间来表现的,语言非常含蓄。
③朴实语言鲜明对比(升起、降下)饱含了对长达一个半世纪殖民政治结束后的欣喜。
8.“世人瞩目”“易帜”?
明确:人们注目,把视线集中在一点——交换旗帜,降英国国旗,升中国国旗。
9.“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含义?
明确:①对于国人而言,英在香港进行的这段殖民统治历史是刻骨铭心的,不应忘记。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经过漫长的等待终于迎来了香港回归。
②国旗是国家的象征,国家主权的体现。作者郑重地记录下五星红旗第一次在香港升起的时刻,含蓄地表达了庄严而喜悦的心情。预示着香港美好的明天开始了。
10.“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明确:①“消失”是“逐渐减少以至没有”的意思,形象地描写出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乘坐的“不列颠尼亚”号驶离香港驶入大海的情形;
②暗示这艘船以及船上的人彻底离开香港,永远不能以征服者姿态出现在这片土地。
11.(1)第11段,写精确的时间,目的在于? 明确:表明中国人民牢记历史,不忘国耻。
(2)如何理解结语中“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明确:①现实场景;1841年,大英帝国横跨印度洋而来;1997年,“不列颠尼亚”号黯然从海上离去。
②历史轮回。“从海上来”标志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正式开始;“从海上去”标志着香港脱离英统,回归祖国。
③这不动声色的描写中,胜利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五、扩展延伸——中国政府为什么能成功地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1)香港自古是中国的领土,中国收回香港完全符合国际法,是正义之举,得到国际社会的支持和承认。
(2)70年代中国同西方国家关系的突破性进展,与英国关系的改善,为中英和平谈判解决香港问题创造了条件。(3)“一国两制”伟大战略构想,为解决香港问题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为和平方式收回香港提供了制度、法律和政策保证。
(4)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综合国力的大大增强,是我们能够以和平方式收回香港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
六、作业布置、板书设计
第三篇:别了,“不列颠尼亚
《别了,“不列颠尼亚”》课案设计 【学习目标】
1.复习新闻知识。
2.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异同。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3.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4.体会本文标题的新颖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自主 合作 交流 【教具使用】
1.香港回归照片资料.2.课件
3.新闻材料 【教学重点】
1、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异同。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
2、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教学过程】 导语
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举国欢腾。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为了记下这一大盛事,四位新华社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
据了解,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新闻报道中,本文是最出色的一篇新闻作品,曾经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活动中获得了一等奖。
今天,我们就让这篇著名的《别了,“不列颠尼亚”》带领我们回到1997年6月30日至7月1日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现场,一起来重新感受那激动人心的场面。
一、复习新闻知识
1、什么是新闻(消息)?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报道。
2、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 五个“W”和一个“H”即:
1、when:何时
2、where:何地
3、wh何人
4、what:何事
5、why:何因
6、how:何果
3、消息的特点:
1〉真:消息的事实必须真实。2〉短:消息要求短。3〉快:时效性4〉活:消息要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5〉强:消息的强是指思想性和指导性要强。
4、消息的结构
1>标题(正标、副标题)2〉导语
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一般称为导语。3〉主体
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4〉背景 一般说,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课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5>结尾
消息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向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二、感悟(五分钟阅读课文;看香港回归照片。)
三、请思考以下问题
1、课文中有哪些关于现场描写的语句?(让学生找 ①学生齐读)
1、课文有哪些特色?(比较阅读)
板书:
1、描写 清新的可视性
细致 现实场景的描写 生动的可听性 富于动感 鲜明的色彩感
2、语言
含蓄 用事实讲话:现场与背景相结合(让学生找出体现含蓄的语言风格的语句,并且③学生齐读)
3、标题 新颖
1、描写细致
细致:(举例比较)
①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②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降下旗杆。
细致的程度:(举例比较。提示:如何体现从多个角度——视觉角度、听觉角度、感觉角度等去进行描写。)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0点左右: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随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4时40分: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
2、语言含蓄:(比较和体会以下例句)①随着末任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②香港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开创了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同时也标志着英帝国的太阳在中国的领土上空永远落下了。
标题1:别了,“不列颠尼亚”标题2:香港回归交接仪式完美结束(本人根据课文改写的一般消息的标题)
标题1:主谓倒装,更能表达情感。虚实结合“实”指“不列颠尼亚”号游轮离开香港。“虚”指英国结束在香港的殖民统治。总结
4、给下面这则消息拟一个题目(能概括主要内容,不超过12字)。《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课文如何教,难题不在教学目标的确定,而在教学过程的设计。这篇课文是一篇特写消息,根据教材单元教 学要求并结合课文的特色,学习目标可以确定为:
1、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区别及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
2、品味课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3、体会课文 标题的新颖性。然而,教学过程如何设计呢?如何设计才能体现新课标的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的要求呢?本人在反复的构思、实践和吸取多方的经验之 后,得出这样的体会:用“比较”的方法既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学起来觉得轻松。
具体过程是这样的:
首先,用一分钟的时间对新闻的概念、要素、特点和结构进行回顾一遍。其次,给学生五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接着观看有关香港回归的照片资料,以助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悟。
其次,思考以下两个问题:1〉课文中有哪些关于现场描写的语句?2〉课文有哪些特色(比较阅读)?这两个问题能概括上述学习目标,问题解决完了,这节课的学习目标也就完成了。
这两个问题重点探讨第二个问题。本人根据课文内容改写一篇一般性消息,作为资料印发给学生,主要是为了跟课文(特写消息)作比较,让学生从 两者中找出主要表达手法上的区别。接着探讨课文在描写上是如何体现细致这个特点的,也就是课文对现实场景的描写是如何从多个角度(视觉角度、听觉角度、感 觉角度等)去进行的。这点完全可以交给学生自主分析,老师只需点拨和归纳。通过学生的分析和老师的归纳,学生不仅领会到特写消息和一般消息的区别,也掌握了特写的表达技巧。以上是课文特色表现之一。
课文特色表现之二是含蓄的语言风格。这点也是通过举例比较让学生体会、让学生自己说。
课文特色的第三个表现是标题的新颖性。这点也是通过举例比较让学生自己说。
另外补充一点,课堂上要强调朗读,对描写精彩的语句,体现含蓄语言风格的语句,要求学生朗读,根据教学过程,长的齐读,短的个别读,让学生从自己读或听别人读的过程中去得到体会。
以上两个问题探讨完毕之后,老师做个总结。最后用剩下的十分钟时间做四道练习题。
总之,整个过程充分体现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充当引导的角色
别了,不列颠尼亚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新闻和通讯的异同。
2. 学习本文用词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3. 了解本文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
二、课程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简介文题与体裁 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在有关香港回归的大量报道中,本文是唯一一篇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稿件,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及1997年新华社社级好稿。
本文是一篇通讯,广义上是新闻的一种,也是报刊常采用的基本体裁之一,最常见的是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通讯除具有新闻性之外,还具有形象性。它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绘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二、学生自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给下列生字注音
颠 瞩 凝 督 荆 舰
2、解释下列生词
掩映:彼此遮掩而互相衬托。
陈迹:过去的事情。
瞩目:注目。
三、分析课文
1、说说你如何理解标题?
①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本文活用此题。
②以英国皇家油轮“不列颠尼亚”号象征英国在香港的统治。
③“别了”,用委婉中略含嘲讽的口气,表明这之中统治的结束。
2、将文中表示时间的句子画出来,看看这篇通讯是从什么角度,按什么顺序把“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记录下来的
时间
地点 主要事件
1997年6月30日
下午4点30分 港督府 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降下旗杆
1997年6月30日
下午4点40分 港督府 彭定康乘车最后一次离开港督府 1997年6月30日
下午6点15分 距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
东面的广场 举行“告别仪式”,查尔斯宣读女王赠言
1997年6月30日
下午7点45分 “威尔士亲王”军营旁 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1997年6月30日
最后一分钟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现场 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
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现场 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
1997年零点40分 中国南海 查尔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不列颠尼亚”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3、文章按时间顺序特写了哪几个场景?
场景一:下午4点30分,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场景二:下午6点15分 在添马舰 军营东面的广场 举行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 场景三:子夜时分举行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中国国旗升起; 场景四:零点40分查尔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离开香港;
这篇特写在报道新闻的事实时,还适当地运用了一些背景材料。请找出来并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4、7、11段介绍了一些背景材料,这样一来,就像电影中的闪回一样,将历史与现实用镜头方式交错出现,不仅画面很强,且突出了英国对香港156年统治的终结。历史的回顾更强化了用不再来的意味。
5、把这篇通讯改写成一篇新闻,你省略了哪些语言?体会一下这些语言的好处。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广场上灯光渐暗”“„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等描述性的语言使描述对象生动、形象、可感。“末任港督官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代表女王统治5年的彭定康登上了带有皇家标致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港督府”,“将于1997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交待告别的细节,事情的因果、始末交待的具体清楚。“蒙蒙细雨中”,“雨越下越大”是天气状况的实写,但两处用笔,写出过程,对仪式的气氛起到了烘托的作用;“面色凝重”,是对港督彭定康表情的描写,但在这里交代,对“告别”的仪式的氛围起了点染的作用。
6、在改写过程中你是否发现本文时间的表述非常精确,但表述形式不一致,为什么?
7、这篇别具特色的报道体现出较高的政策把握水平和驾驭文字的能力。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可以说英方撤离报道的难度最大。既不能只写中方,又要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情况;既不能对英方讽刺挖苦,又要突出殖民统治结束的象征意义。你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体会作者的苦心?
如课文中“最后”一次的多次出现,强调英国对香港长达150多年的统治终于结束了,中华民族百手来的耻辱被洗雪,中国人民终于可以在自己的国土上行使主权,扬眉吐气了。
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日落仪式”的背景一是“泊在港湾中的„不列颠尼亚‟号,一是„紫荆花图案‟作为英国告别仪式的背景,标志着英国对中港150年来的殖民统治结束和香港自治的新的历史阶段的开始。
全文最后一句语言庄重而含蓄,有深刻含义。“从海上来”指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殖民统治。“从海上去”指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
新闻和通讯的主要区别是:
①新闻中的事实一般是概括性的;通讯则要求同过具体的人物和事件反映现实生活。
②新闻叙述要简洁、明快,篇幅短小;通讯则要有较细致的描写,往往还含有作者的议论,一般篇幅比较长。
③新闻的时效性比通讯更强。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文昌中学 范越丽
一、导入 :香港回归是什么时候?如果你是一名记者,你会怎样报道这一事件?(生答略)今天,我们学的这篇报道既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人们是多么激动,而是选取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角度,把末代港督乘坐的“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一个历史的背景中,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正是因为选材独特、意蕴深远,本篇报道在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脱颖而出,入选《通讯名作100篇》。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文章艺术魅力。
二、教师范读。
三、回顾关于新闻的文体知识:新闻六要素(5个“W”和1个“H”)、新闻的结构、新闻的特点。
四、研究课文结构
1、找出本篇报道的导语 部分和主体部分。
2、概括主体部分写到的事件。4时30分 末任港督的降旗仪式 4时40分 彭定康离开港督府
6时15分 举行象征英国管制的告别仪式 7时45分 港岛的第二次降旗仪式 子夜时分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0时40分 “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3、研讨问题: 1)在对这些仪式的叙述中,作者还插入了哪些内容的介绍?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2)作者在叙述中语言显得沉着平静,没有直接的议论和抒情,但从这些我们又仿佛听到内心的激动和心跳,这是为什么呢?请找出这些隐藏作者感情的语句。3)第5段写到“不列颠尼亚”号和紫荆花的细节有什么意义吗? 4)第8段和第11段的数字为什么要写得这么详细?有什么作用? 5)最后一句“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是什么意思?
五、文本质疑
六、小结本文主题:
本篇题为《别了,“不列颠尼亚”》,从客观的角度叙述了英皇家油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去的过程,表明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
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在有关香港回归的大量报道中,本文是唯一一篇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稿件。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及1997年新华社社级好稿。3.题目解说
“别了,‘不列颠尼亚’”表面的意思是告别了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实际的意思是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了,香港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中。
结构分析:
这篇特写性消息按导语 和主体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述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一刻是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降落,接载英国王子和港督的游轮离开香港。
第二部分(2至结束段)集中描写英国撤离香港那天的四个场景及有关背景资料。
结构图表如下:
写法分析:
这篇别具特色的报道体现出较高的政策把握水平和驾驭文字的能力。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可以说英方撤离报道的难度最大,既不能只写中方,又要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情况;既不能对英方讽刺挖苦,又要突出殖民统治结束的象征意义。这篇文章语言庄重,却在含蓄中包含了很多言外之义,非常耐人寻味。如在写到英方在告别仪式上降下英国国旗时说:“一百五十六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平实的语言,鲜明的对比,饱含了对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结束后的欣喜之情。
难点分析:
特写性消息的特点:
课文是一篇特写。特写性消息,也称新闻速写、新闻素描,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来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采写制作的一种新闻价值高、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精粹的消息文体。特写性消息侧重于“再现”,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在本文中,作为历史的见证人,作者集中描写了英国撤离香港那一天的几个具有典型性的场景,把生动的现场气氛传达给读者。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1、了解特写的特点。
2、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力目标:
1、培养速读能力。
2、写一篇香港回归的感受。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激发民族自信 心和自豪感。教学重点:
1、欣赏文学作品语言,品味文中蕴含的丰富感情。
2、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审美情趣。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讲解、品读、感悟、小组学习、对比阅读。媒体选用:多媒体展示课件。教学步骤 :
一、情境导入
1、课前由学生对诗歌作品的介绍。
2、复习电视解说词的特点。(先观看三段电视解说词,多媒体展示)
3、导入 新课,看了几段电视解说词,你最想说一句什么话?
二、认识特写
谈话:如果我们把刚才这些电视解说词的画面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出来,这样的文体就是特写。
媒体展示:特写的含义
抓含义中的关键词强化理解。“真实的再现”
三、小组的形式学习本文。
1、速读全文,整体感知。用上读书符号。
2、小组学习。
全文选取了几个场景。
各小组选择其中一个场景,可以选择你喜欢或适合你组的方法进行学习。建议使用方法:朗读体会、角色表演、抓住重点句或关键句体会深刻含义。
3、讨论文中背景材料的作用。
4、各小组采取不同形式展示学习结果。
5、学生互评,提出改进意见。
四、比较阅读
比较消息、特写、电视解说词的异同点。多媒体给出。
五、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学习了特写,说说其含义。本文选取了四个场景,详细的写出了香港回归的情形。语言极富特色。
六、课堂作业。课后练习1、2、3题。板书设计 :
(特写)一 傍晚降旗 别了,不列颠尼亚 二 交接仪式
三 子夜告别
四 零点40分
感悟→情感
第四篇:别了,不列颠尼亚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一首歌这样唱:“小河弯弯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东方之珠,我的爱人,你的风采是否浪漫依然„„”大家知道这歌里唱的“东方之珠”是什么地方吗?(香港)(观看图片,由此导入新课:别了,不列颠尼亚。)
二、背景介绍
1、香港坎坷的历史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占香港岛,事后清政府曾试图用武力予以收复,道光皇帝为此发下多道谕旨,但清朝始终不能捍卫领土完整。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给英国。
1898年6月9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地区及附近262个岛屿,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
1942年12月25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进犯香港,驻港英军无力抵抗,当时的香港总督杨慕琦无奈宣布投降。香港被日本占领,开始了三年零八个月的“日治时期”。1945年9月15日: 日本战败后在香港签署降书,撤出香港。
2、邓小平与香港回归
1982年9月,中英关于香港地位的谈判,在邓小平和当时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之间进行。邓小平态度坚决地告诉撒切尔夫人:“主权的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们,中国在1997年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本岛、九龙,否则,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待,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待。”邓小平的话,令当时有着“铁娘子”之称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这位中国的“钢汉子”面前,低下了头。1984年12月19日: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落实香港1997年之后实行“一国两制”制度。
三、知识回顾
1、新闻一般分为哪几个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2、哪几部分是缺一不可的标题、导语、主体
3、新闻的六要素是什么?是五个“ W ”和一个“H”:
即
1、when:何时
2、where:何地
3、who:何人
4、what:何事
5、why:何因
6、how:何果
四、文本探究
本文是一篇特写,特写也称新闻速写、新闻素描,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的“特写镜头”的手法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在有关香港回归的大量报道中,本文是唯一一篇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稿件,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及1997年新华社社级好稿。
(一)本文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1、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本篇新闻的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它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明确: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本文活用此题。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地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实境是永别,虚境是回归和雪耻。标题寓虚境于实境,独具匠心又不留痕迹。
2、导语(第1段)
概述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一刻是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降落,接载英国王子和港督的游轮离开香港。
3、主体(2—10段)
集中描写英国撤离香港那天的四个场景及有关背景资料。
4、结语(最后1段)
用极其概括的语言叙述英国在香港统治的开始与结束。
(二)四个场景,三次降旗
特写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本文主体部分就是选取1997香港回归,英国撤退时的四个重要场景。请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这四个场景。第一场景:4点3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
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第三自然段)第一次降旗: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标志:今后香港再也不会有港督来统治。
第二场景:6时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统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第五自然段)第二次降旗:
7时45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标志:被英国统治了156年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亲的怀抱。
第三场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香港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红旗升起。(第八自然段)第三次降旗:
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子旗在香港最后一次下降。标志:
1、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统治的结束
2、从此中国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第四场景: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第十自然段)
(三)这篇特写在报道新闻事实时,还适当的运用一些背景材料,请找出来(在哪些段落里),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如:第4、7、11自然段。
背景中有历史事件回顾,港督府的修建,英国统治香港的天数,英国米字旗和港督旗的升降等,都有准确的记载,虽然只写了一天中发生的事件,但有很大的历史跨度,容量非常大,使人在丰富的知识中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
(四)文章在报道香港回归这样宏大的场景时,从细节入手,在细节中蕴含着深刻的意味,在平淡的笔调中洋溢着浓烈的感情,大家能否从文中找出意味深长的细节之处? 明确:本文的细节之处非常多,课下自己多找些,重点讲解以下三处。
1、“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分析:这是对末任港督彭定康面部表情的特写,生动的写出了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前黯然神伤的神态。通过这一神态,我们能揣摩出彭定康当时复杂的心情,但是不论他如何“面色凝重”,历史的脚步不会为任何人停止,香港终将回归祖国。
2、“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3、“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这两处细节描写都与“日落”联系在一起,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分析: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回归祖国,作为香港特区的紫荆花图案将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日不落帝国”的殖民主义太阳在香港永远的落下了。所以把英国告别的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还可能有以下回答:
1、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明确: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这是作者在继续末任港督离开港督府时,举行降旗仪式之后发表的评论,它既回答了彭定康“面色凝重”的原因,又写出了中国人民收回香港的无比兴奋。
2、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明确:“消失”是“逐渐减少以至没有”的意思,它很形象地描写出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乘坐的“不列颠尼亚”号驶离香港驶入大海的情形,并暗示着这艘船以及船上的人彻底离开香港,永远不能再以征服者的姿态出现再这片土地上。
(五)我们该如何理解结语中“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明确:①现实场景。1841年,大英帝国横跨印度洋而来;1997年,“不列颠尼亚”号黯然从海上离去。②历史轮回。“从海上来”标志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正式开始;“从海上去”标志着香港脱离英统,回归祖国。
作者没有任何修饰性的语言,然而就在这不动声色的描写中,胜利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六)这篇别具特色的报道体现出较高的政策把握水平和驾驭文字的能力。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可以说英方撤离报道的难度最大。既不能只写中方,又要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情况;既不能对英方讽刺挖苦,又要突出殖民统治结束的象征意义。你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体会作者的苦心?
如课文中“最后”一次的多次出现,强调英国对香港长达150多年的统治终于结束了,中华民族百手来的耻辱被洗雪,中国人民终于可以在自己的国土上行使主权,扬眉吐气了。
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日落仪式”的背景一是“泊在港湾中的‘不列颠尼亚’号,一是‘紫荆花图案’作为英国告别仪式的背景,标志着英国对中港150年来的殖民统治结束和香港自治的新的历史阶段的开始。
全文最后一句语言庄重而含蓄,有深刻含义。“从海上来”指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殖民统治。“从海上去”指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
(七)小结课文
主体部分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将事件的始末说清楚,通过对四个特定的场景的描述,这篇新闻真实地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这一历史时刻。几个特定场景中着重描述了3次降旗与1次升旗。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与标志,英国米字旗的降下象征着英国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的结束,五星红旗的升起则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主体部分共有10个自然段,其中有8个自然段,都是作者在新闻发生的现场,以眼睛为“摄像机”,以耳朵为“录音机”,简笔勾勒出的清晰可视的一个个场景、一幅幅画面,这些仪式的叙述都很简洁,但都有着历史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介绍了每一种仪式之后,作者总要引用一些背景材料,突出仪式本身的涵义。另外还有两段,一个是第4段,交代有关港督府的一些背景材料,一个是最后一段,作者又一次把历史的今昔放在一起相互对照,深化了主题。作者郑重地记录下这一历史时刻,含蓄地表达了一种祖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时的庄严与喜悦的心情。
五、拓展延伸
中国政府为什么能成功地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中国收回香港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香港自古是中国的领土,中国收回香港完全符合国际法,是正义之举,得到国际社会的支持和承认。
二、70年代中国同西方国家关系的突破性进展,与英国关系的改善,为中英和平谈判解决香港问题创造了条件。
三、“一国两制”伟大战略构想,为解决香港问题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为和平方式收回香港提供了制度、法律和政策保证。
四、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综合国力的大大增强,是我们能够以和平方式收回香港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
板书设计 四个场景。第一场景:4点3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
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第二场景:6时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统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第三场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香港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红旗升起。第四场景: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香港回归是什么时候?如果你是一名记者,你会怎样报道这一事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新闻,带领我们回到1997年6月30日至7月1日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现场,一起来重新感受那激动人心的场面。
二、知识积累
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新闻也叫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真实性、时效性及文字少、篇幅小事其基本特征。其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尾四个部分。标题又分为主题、引题和副题三种。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
导语是新闻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它用简洁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提示消息的主题思想。
主体是消息的主干部分,它紧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面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有的新闻还有背景,背景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其他方面的联系等,其作用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到村托、深化主题的作用。
结尾时指新闻消息的结语,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等。
三、整体感知
本文选取了五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场景,作为典型性的特写镜头,把生动的现场气氛传达给读者,试找出并概括这些场景(按时间顺序)4时30分:末任港督降旗仪式
6时15分:英国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 7时45分:英国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0时左右: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0时40分 “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四、合作探究
1、文中写了三次降旗,各有什么意义?
明确:第一次是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来,这标志着今后香港再也不会有港督来统治:第二次是港岛每一天的降旗,但这一次标志着被英国统治了156年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亲的怀抱;第三次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这是最激动人心的一刻,标志着英国对香港的统治彻底结束,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2、文章在写现实场景的同时,又相应的介绍了一些背景材料,请在文中找出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于一个现实的场景,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就引入了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降旗仪式,令人想起156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最后结尾,从1841年1月26日„„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
这些背景材料靠现实场景串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也使得现实场景有历史的厚重感,让人更加体会出事件本身的现实内涵,中国人民长期的艰苦努力与漫长的等待,使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人民这段屈辱的历史已经永远成为了过去,彰显了国家的尊严,民族的复兴。
五、分析鉴赏
1、准确得体的语言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明确:准确生动地描写出了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时黯然神伤的神情,以及他对大英帝国失去香港的失落感。侧面写出了中国人民收回香港的自豪。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明确:暗示着这艘船以及船上的人彻底离开香港,永远不能再以征服者的姿态出现在这片土地上。
2、恰当的对比和议论
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
明确:运用对比,强调了这次升旗是具有标志性的最后一次,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的终结。
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金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明确:“不列颠尼亚”号和巨幅紫金花图案形成鲜明对比,说明英国在香港的统治即将结束,而作为特别行政区象征的紫金花图案将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香港即将回归祖国。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明确:短短13个字,运用对比手法,包含着无穷的意蕴:当年从海上耀武扬威地来,今天黯然的从海上离去,胜利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3、香港回归对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许多记者也写了很多篇新闻,但这篇新闻却独胜一筹,获第8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它到底有什么独到之处?
明确:标题,有两层含义。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海面。而在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结束,中国历史上屈辱的一段终被洗雪。标题寓虚境寓实景,独具匠心又了无痕迹。角度选取独特。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的庄严,也没有写回归的人群多么的激动,更没有对这一事件进行政治分析,分析其意义和影响,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这一角度,简介英国人降旗,参加交接仪式,登上“不列颠尼亚”号回国这一系列事件的过程中,穿插英国人登上香港开始殖民统治的历史,增强文章的历史厚重感。
六、板书设计 导语:英国撤离香港
主体:4时30分:末任港督降旗仪式 6时15分:英国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 7时45分:英国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0时左右: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0时40分 “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结尾: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1、说说你如何理解标题?
①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本文活用此题。
②以英国皇家油轮“不列颠尼亚”号象征英国在香港的统治。
③“别了”,用委婉中略含嘲讽的口气,表明这之中统治的结束。
5、把这篇通讯改写成一篇新闻,你省略了哪些语言?体会一下这些语言的好处。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广场上灯光渐暗”“„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等描述性的语言使描述对象生动、形象、可感。“末任港督官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代表女王统治5年的彭定康登上了带有皇家标致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港督府”,“将于1997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交待告别的细节,事情的因果、始末交待的具体清楚。
“蒙蒙细雨中”,“雨越下越大”是天气状况的实写,但两处用笔,写出过程,对仪式的气氛起到了烘托的作用;“面色凝重”,是对港督彭定康表情的描写,但在这里交代,对“告别”的仪式的氛围起了点染的作用。
7、这篇别具特色的报道体现出较高的政策把握水平和驾驭文字的能力。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可以说英方撤离报道的难度最大。既不能只写中方,又要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情况;既不能对英方讽刺挖苦,又要突出殖民统治结束的象征意义。你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体会作者的苦心?
如课文中“最后”一次的多次出现,强调英国对香港长达150多年的统治终于结束了,中华民族百手来的耻辱被洗雪,中国人民终于可以在自己的国土上行使主权,扬眉吐气了。
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日落仪式”的背景一是“泊在港湾中的„不列颠尼亚‟号,一是„紫荆花图案‟作为英国告别仪式的背景,标志着英国对中港150年来的殖民统治结束和香港自治的新的历史阶段的开始。
全文最后一句语言庄重而含蓄,有深刻含义。“从海上来”指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殖民统治。“从海上去”指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
新闻和通讯的主要区别是:
①新闻中的事实一般是概括性的;通讯则要求同过具体的人物和事件反映现实生活。
②新闻叙述要简洁、明快,篇幅短小;通讯则要有较细致的描写,往往还含有作者的议论,一般篇幅比较长。
③新闻的时效性比通讯更强。
第五篇:别了,不列颠尼亚
课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课型:新授课 执笔:谢文香 备课组:初二备课组 审核人: 时间:
教学目标
1、了解特写新闻的特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理解标题及关键句含义,分析文章现实场景与历史背景相融合的表达效果 3.培养学生国家主权和领土的意识,激发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新闻主体的梳理)教学难点
标题及重点句的含义
教学方法
速度
品读
讨论
点拨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同学们对香港了解多少?(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现状)
1840年爆发中英鸦片战争,1841年英国侵占中国香港岛,1842年强迫清政府签到《南京条约》,其中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 1860年,中英第二次鸦片战争,英国强迫清政府签到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给英国。
1898年6月9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地区及附近262个岛屿,租期99年,条约月底生效。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这一天,全世界都在谛听从古老东方响起的庄严的钟声,它响彻寰宇,向五湖四海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历史已经铭记这一刻,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也将铭记这一刻。下面,就让我们重温一下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二、明确目标
三、检查预习
1、凝重 níng 紫荆 jīng 停泊 bî 掩映 yǎn 1 世人瞩目 zhǔ 旗帜zhì
2、速读课文,谈谈你对课文标题的理解。
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本文活用此题。
2、以英国皇家油轮“不列颠尼亚”号象征英国在香港的统治。
3、“别了”,用委婉中略含嘲讽的口气,表明这之中统治的结束。
四、自主学习自学指导一
1、速读课文按照新闻的结构筛选本文信息 标题: 别了,不列颠尼亚 导语:(第1段)末任港督离港 主体:2——11 背景:港督府的变迁
结语: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自学指导二
1、将文中表示时间的句子画出来,看看这篇通讯是从什么角度,按什么顺序把“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记录下来的明确:1997年6月30日
下午4点30分——港督府——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降下旗杆; 下午4点40分——港督府——彭定康乘车最后一次离开港督府;
下午6点15分——距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的广场——举行“告别仪式”,查尔斯宣读女王赠言;
下午7点45分——“威尔士亲王”军营旁——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1997年6月30日
最后一分钟——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现场——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
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现场——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 1997年7月1日零点40分——中国南海——查尔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不列颠尼亚”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自学指导三
文章按时间顺序特写了哪几个场景?
明确:场景一:下午4点30分,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场景二:下午6点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的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
场景三:子夜时分举行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中国国旗升起;
场景四:零点40分查尔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离开香港。拓展延伸
1、这篇特写在报道新闻的事实时,还适当地运用了一些背景材料。请找出来并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
明确:4、7、11段介绍了一些背景材料,这样一来,就像电影中的闪回一样,将历史与现实用镜头方式交错出现,不仅画面很强,且突出了英国对香港156年统治的终结。历史的回顾更强化了永不再来的意味。
2、最后一句“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是什么意思?
明确:全文最后一句语言庄重而含蓄,有深刻含义。“从海上来”指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殖民统治。“从海上去”指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文章主旨:
这则通讯通过对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历史盛事的回顾,证明了只有国家的强大、民族的昌盛,我们才不会被别人欺辱,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阅读与写作上,要求学生了解消息及特写性消息的特点。学习作者语言表达上的技巧。
五、完成当堂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