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琥珀教案
课题 20 琥珀
课型 精读课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琥珀、飒飒、拂拭、热辣辣、前俯后仰、淹没、澎湃、黏稠、推测、松脂”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认真阅读课文,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理解科学家这样想象的依据。
2、体会文章的叙述顺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合理想象的依据。
3.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二)难点:理解科学家假想的根据。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和有关资料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介绍了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黄河象的骨架的形态及这具大象化石的发掘过程,并从科学家假想的角度说明了黄河象化石的来历。
文章首先介绍了大象骨架的外观形态,接着叙述了科学家对大象化石来历的假想,最后交代了大象化石的发掘过程。
教师搜集的有关资料 琥珀是如何形成的呢?那些昆虫又是如何进入到琥珀中去的呢?原来,当古代可分泌树脂(胶)的树木被折断枝条的时候,树胶就从伤口中流出来,并散发出阵阵清香,引来了嗅觉灵敏的昆虫。当昆虫与树胶一接触,它就被牢牢地粘住了。而树胶仍源源不断地流出来,把昆虫包裹得严严实实,昆虫与外界就完全隔绝了。因此,昆虫与外界就完全隔绝了。因此,昆虫也就幸免于细菌的分解作用,而完整地保存下来。随着年代的推移,地壳的运动,原始森林被埋在地下,树木变成了煤炭,而一团团树胶就变成了透明的化石。所以,琥珀实际上是由古代植物分泌物所形成,是一种遗物化石,而琥珀中的昆虫则是一种身体未变的遗体化石。
还有,你听说过鱼儿“游”上山的故事吗?现在就请你看看“游”到喜马拉雅山峰上的鱼龙吧!鱼龙是古代海洋中成功的一支,是海洋鱼类的劲敌。在1964--1968年,我国科学家在对喜马拉雅山考察时发现了许多鱼龙化石。这是世界现知海拔最高的脊椎动物产地。那么它是如何“游”到喜马拉雅山上的呢?原来产有鱼龙化石的地层时代为晚三叠世,距今2亿1千万年前。当时,喜马拉雅地区为一片汪洋大海,并与地中海相通,以后随地壳运动而上升为平地、山峰,而原来埋
在海底的鱼龙也随着地壳的上升而“游”到了山上。喜马拉雅是一条年轻的山脉,至今仍在继续上升着。从这里我们不仅找到了海洋生物化石,研究生物进货提供了依据,同时还可以为古地理学的研究提供有参考价值的证据。
琥珀品种颜色变化繁多,而不同色系的琥珀又有不同的代表意义,如“金珀聚财,血珀避邪,珀、密蜡是药珀等等”,从传统习惯上来讲:透明的称为琥珀,不透明的琥珀称为密蜡。如依据专业角度来讲的话,黄色系的称为金珀;红色系称作血珀;蓝色系称为蓝珀;绿色系称为绿珀。而正常光线下是黑色,在强光照射下透出红色的是瑿珀。古籍中载瑿珀为“众珀之长、琥珀之圣”。还有内含昆虫、树叶等包裹体的就是极珍贵的虫珀!密蜡的划分主要有受地热影响变为红橙色的以及半透明的琥珀称为金绞;还有就是很少见的象牙白、孩儿脸等等。
一、琥珀是世界上唯一将生物保存其中,历经千万年依然完好如初的宝石。
二、已知宝石种类中最轻盈的宝石。
三、最古老的宝石。(琥珀是已知不分国家、不分文化、不分地区,已流行有7000年之久的宝石)
四、色彩最丰富却又最中性的宝石。(琥珀是不分年龄、不分性别都能佩戴的一种宝石)
五、琥珀是任何一种宗教都信仰的宝石。(如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
关于琥珀的形成经过,科学家从两方面进行了想象。
(1)松脂球的形成。离不开4个条件:第一,炎热的夏天,太阳光很强烈。第二,是在松树林里,许多老松树渗出厚厚的松脂。第三,有苍蝇,有蜘蛛,而且碰巧在一起,一大滴松脂又凑巧滴在它们身上,把他们裹住。第四,松脂不断下滴,将苍蝇和蜘蛛重重包在里面,最后形成了松脂球。
(2)松脂球变成化石。同样也需4个条件:第一,要很长时间。第二,地壳的变动。“陆地渐渐下沉,海水渐渐漫上来”。第三,那片松树林被海水淹没。树被连根拔起。第四,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成了化石。科学家这样想象的根据:是由琥珀的特点推测出来的。而《琥珀》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写的,先写琥珀形成的时间,接着写琥珀形成的条件和过程,又写琥珀的发现过程,最后写琥珀在科学上的价值。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侧记
一、揭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练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
(一)揭示课题,质疑
揭题,板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可能提出:琥珀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谁发现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教师出示要求:
(1)读准字音,读不准的借助工具书或询问老师和同学。
(2)边读边画出带生字的词,结合语言环境加以理解。
(3)思考:琥珀是什么?课文讲了有关琥珀的哪些内容?琥珀有何特点?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集体交流。
(1)自己拿不准的字音或不理解的词虚心向班上任何一位同学请教,答对者给小组加分,激励同学自学、上进的意识,增强小组荣誉感。在同学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2)第3个思考题,小组议答,全班交流。
(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本文所讲的琥珀里面裹着一个苍蝇,一个蜘蛛,而且这两个小东西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课文主要讲了根据一块裹有苍蝇和蜘蛛的琥珀想像这块琥珀形成和发现的过程,并且判断它在科学上的价值。)
(三)(电脑出示琥珀图片)学生对照图片,练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四)听课文录音,动画显示琥珀形成发现的过程,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
(五)学生复述琥珀的形成和发现的过程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集体交流
4学生对照图片,练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5、学生复述琥珀的形成和发现的过程
二、深入探究课文
三、感情朗读课文
四、学生质疑问难
五、扩展延伸((一)复习导入,明确目标
课文写了关于琥珀的哪些内容?哪方面内容是作者想象的?哪方面内容是对琥珀的真实描绘?(生回答)。
那么作者想象的依据是什么?要形成这样的琥珀必须具备哪些条件?这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究的问题。
(二)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默读形成过程部分思考上述两个问题。
(l)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由一人执笔把小组意思记录下来,以便全班交流。)
(2)集体交流。
(3)学生交流过程中师相机引导板书。
(4)师生共同归纳形成的条件和想象的依据。
(第一,要有松树、柏树。依据是琥珀是松树树脂形成的。第二,炎热的夏天正晌午。因为只有在这一时间松柏才渗出大滴松脂形成松脂球。第三,苍蝇和蜘蛛正巧在一起,而且挨得非常近,一大滴松脂正巧滴下来把它们包在里面。)
(5)出示课件。松脂球——琥珀。直观感受琥珀的形成。
2.科学家又是怎样想象发现过程的?探究想象依据。
(1)学生自学、小组合作、师生交流。
(2)角色朗读此部分。
(3)小结:通过以上问题的探讨,你知道想象合理的依据是什么了吗?
(讨论后学生归纳:要想进行合理的想象,必须根据事物的特点创设情境。)
3.科学家研究这块琥珀有何价值呢?
(l)默读思考最后一自然段。
(2)小组讨论后回答。
4.济览全文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并想一想本课与《黄河象》一文叙述顺序有什么不同。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总结。
(三)感情朗读课文
1.自由练读。
2.分角色朗读。
(四)学生质疑问难
(五)扩展延伸
课文中描写的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你是怎样想象的?和同学交流交流。
1、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2.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 3角色朗读
4感情朗读课文 5学生质疑问难
作业 以《未来的××》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想象要合理。课外拓展 课外阅读有关琥珀的小知识。板书设计
想象 炎热的太阳光
松树渗出厚松脂
琥珀
包裹两个小东西
推测
陆沉海升
教学思 《琥珀》这篇课文根据一块有苍蝇和蜘蛛的琥珀想象其形成和发现的过程。并且判断它在科学上的价值。
一、从感性正认识“琥珀”
1、出示教学挂图,指导学生观察其颜色、形状、包裹物等。
2、根据所看到的图象让学生想象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
二、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和谐发展
在学生视、听幻景后所讲述的问题既不具体,又不完整,因为这个阶段是初步的无意识记,学生的认识带有一定的盲目性,缺乏一定的系统性,为此,庞老师及时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默读课文。这个学习过程,使无意识记转化为有意识记而进入注意的中心思想,这样,学生获得和输出的信息,都是系统、完整、具体的。这种“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的和谐发展”,达到了长期记忆的目的。
三、点拨,深入体会科学家想象的合理性
课文中讲的这块琥珀与别的琥珀主要区别在于:它不仅有一个苍蝇和一个蜘蛛,而且这两个小东西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这说明苍蝇和蜘蛛曾经在里面进行过挣扎。这样的一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呢?科学家根据这块琥珀的特点,想象了一个生动的故事。
第二篇:琥珀教案
《琥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3.自学本课的生字新词。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教学难点: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授课方法:小组合作交流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2.解题:提问,谁知道什么是琥珀?(老师引导学生读读预习提示。)随后补充: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
看到课题,你们会想到什么呢?(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提出对理解课文内容有帮助的有价值的问题,如:琥珀是怎样形成的?怎么被发现的?有什么用处……)
二、学生自己初读课文,解决疑问
三、学生再读课文,想想围绕着课题,课文都写了哪些内容?试着给课文分段。
1.围绕着“琥珀”课文都写了哪些内容?老师在学生阅读思考完后,提出这个问题,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理出课文的写作顺序:
时间——过程——发现——价值
2.根据板书的提示,给这篇文章分段。学生在读懂内容的基础上,就水到渠成地理清了文章的层次:这篇文章共分四段。
第一段是第1自然段,讲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第二段是第2到第13自然段,讲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第三段是第14到第17自然段,讲这块琥珀的发现过程。第四段是第18自然段,讲这块琥珀在科学上的价值。
四、找出作者的想象部分。
1.默读课文,思考预习中的问题,并进行画批。
2.在学生默读思考的基础上,老师提问:课文中所写的内容哪些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是作者想象的部分?老师要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明确:课文写这块琥珀的样子,“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有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这些内容是呈现在科学家眼前实实在在的事物,课文中的其他内容都是作者推测、想象的部分。
五、认识科学价值
1、哪一部分集中描写了琥珀的样子及价值?
2、默读第四段,用直线画出描写琥珀样子的句子,用曲线画出写它价值的句子。
3、老师分别指名读描写琥珀样子及价值的句子。
4、蜘蛛和苍蝇为什么会被包在里面?它们是怎么被包在一起的?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进行思考。
六、学习课文,了解松脂球的形成
1.这个故事是怎么来的呢?
老师板书“推测”后,追问:“推测”是什么意思?在学生答出推测就是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后,老师继续追问: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
学生会说到这块琥珀是什么样的,老师随即转入第二个教学步骤。
2.默读第二段,想想苍蝇和蜘蛛怎么会同时被包在一个松脂球里?抓主要内容说说。学生通过默读会抓住主要内容说:一只苍蝇在松树上休息,一只蜘蛛爬过来想把它当作美餐,就在蜘蛛刚扑过来的一瞬间,一滴松脂刚好从树上滴下来,把它们包在里头。老师在学生说的基础上,追问:
(1)这到底是一只什么样的苍蝇,什么样的蜘蛛?
老师可以分别指读描写苍蝇的第3、4自然段,描写蜘蛛的第5自然段。在读的基础上使学生理解到这是一只快乐的苍蝇,是一只小心翼翼的蜘蛛。
(2)为什么科学家推测苍蝇快乐,蜘蛛小心翼翼呢?这和后面的结果有什么关系呢? 这个问题是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理解科学家想象的合理。正因为苍蝇轻松得意,所以丧失了警惕,它把注意力全集中在做自己的事上,就没有注意身边的危险。而蜘蛛一心一意地要把苍蝇当美餐,就忘记了所处的环境。这为下文松脂把它们包在一起提供了可能。3.它们是怎样被包在松脂球里的呢?(1)老师引导学生自己读读第7自然段。
(2)然后让学生一只手当苍蝇,一只手当蜘蛛,另一个同学双手在上当松脂,表演体会那一瞬间的情景。
(3)后来的情形又怎样呢?
老师引导学生读第8、9自然段。体会什么是“前俯后仰”?就是身体不断地往前伏,往后仰。老师然后追问:这点正和我们看到的琥珀样子里的哪一点吻合?就是这两个小东西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说明苍蝇和蜘蛛曾经在里面进行过挣扎。
4.默读第1到第9自然段,思考:要形成这个奇特的松脂球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在学生默读思考的基础上,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根据学生的发言,边板书边总结:需要天气热,因为只有在炎热的夏天里,松树才能渗出树脂;还需要松树老,因为只有老松树才能渗出这样一大滴一大滴松脂,足以同时包住这两个小虫,并积成一个松脂球。第三个条件要有苍蝇和蜘蛛。最主要的是还必须具备一个特殊的条件,那就是事情非常凑巧:苍蝇和蜘蛛正好在一起,而且挨得非常近,一大滴松脂正好滴下来,而且正好把它们一齐包住,具备了这些条件才能形成这个特别的松脂球。
5.指导朗读第二段。
(1)明确要求:第一要处理好重音;第二要用平和、轻松、有趣的声调,给人以有趣的感觉,不能使人有紧张的恐怖的感觉。
(2)学生自己练读,然后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老师点评。
七、师小结
生复述蜘蛛、小苍蝇怎样被包在松脂球里的? 板书设计:
琥 珀
时间——过程——发现——价值
推 想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了解松脂球变成化石的过程。
1.一对敌对的小虫包进了松脂球以后,小虫的活动停止了,但自然环境还在继续变化。松脂球是怎样变成化石的呢?
2.默读第三段,思考松脂球变成化石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在学生默读思考后,老师指导他们讨论,然后再指名说说。老师随机板书松脂球变为化石的必备条件:地壳变动埋在海底时间漫长
3.学生自由有感情地读这部分内容。
二、总结琥珀形成必须具备的条件
科学家根据这块琥珀的样子,推测出它形成必备的条件,同学们根据板书,说说琥珀的形成经过了哪两个阶段?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琥珀形成的两个阶段是:由松脂形成松脂球,再由松脂球变成琥珀。这个过程必须具备的条件是:天气热,松树老,松脂正好包住蜘蛛和苍蝇这两个小虫,形成松脂球;地壳变动,松脂球长时间埋在海底。
三、了解科学家合理想象的依据。
1.科学家根据这块奇异的琥珀推测出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况,科学家这样想象的依据是什么呢?
2.出示思考、练习第2题,按照这题下面的提纲,说说科学家这样想象的根据。(1)约摸算来,总有一万年了。
(2)夏天,晌午的太阳光火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森林。(3)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
(4)蜘蛛刚扑上来,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
3.小组讨论,互相说说。
4.老师组织全班讨论,可以先让学生从简单的说起。琥珀的样子就是提纲(4)想象的依据;在炎热的夏天,中午的太阳最毒,气温最高,松树才能渗出松脂,并且不断地往下滴,这是提纲(2)想象的依据。然后,再引导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故事发生在一万年前?“总有一万年了”的意思是至少有一万年了,不会少于一万年。“约摸”就是大概估计。因为这个时间是推测、估算的,所以说“约摸算来”。但这个推测、估算又是有根据的,比较准确。从下文看,这个松脂球挂在一棵老松树上过了几千年;后来地壳发生变动,松树腐烂,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又过了几千年,合起来时间约摸有一万年了。
作者为什么想象离森林很远的地方有海在翻腾怒吼呢?
因为由松脂球变成化石就要经过很长时间,而且要埋在地层里面,所以科学家想象,海在很远的翻腾怒吼,后来发生地壳的变动,“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逼近那古老的森林”,最后森林被海水淹没,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过了几千年变成了化石。
(七)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以《未来的××》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想象要合理。
第三篇:琥珀教案
《琥珀》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步骤:
一、以图片导入新课,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改变学习顺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一)学习第四段(了解琥珀的样子,为体会作者考虑周到奠定基础)
(二)学习第一段(了解形成所需的时间)
(三)学习第二段(通过读议、设疑、赏析把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
(四)学习第三段(找出琥珀被发现的条件,再次体会作者推理的严密)
(五)回到第四段
(六)引导总结板书,强调训练重点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样子及价值。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以及这样想象的依据。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及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琥珀,齐读课题。老师板书课题。
(二)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下面我要检查一下预习的效果。请看判断题,看谁反应快。
1)琥珀是松脂球。错
2)琥珀的形成差不多要一万年。对
3)琥珀里都要有两个小虫子。错
4)海洋与琥珀的形成有关。对
5)琥珀只可以做装饰品。错
(三)复习质疑。
1.老师随后出示这个琥珀的幻灯片,提问:这就是琥珀,漂亮吗?
师:说说这块琥珀的样子。
继续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小东西和我们常见的苍蝇和蜘蛛一样吗?(一样)
师:但这只苍蝇和蜘蛛可不一般,因为他们生活在—
齐读最后一段,用直线画出描写琥珀样子的句子,用曲线画出写它价值的句子。(出示投影)
师:一万年前的故事,科学家是亲眼所见吗? 师:不是亲眼所见,那就只能是—(想象)
师:说得对。这个故事确实是科学家想象出来的。但这个想象是有证据的,你认为的证据是什么?(琥珀)
师:对。这两种想象都值得我们学习,前面的想象是文学家的想象,它追求的是美;文中的想象,即“推测”是科学家的想象,科学的想象追求的是真。
板书文学的想象——求美
科学的想象——求真
师:我知道我们很多同学有很远大的理想,有些想以后成为一名文学家,有些想当一名科学家。那么今天老师要告诉你们,科学家也要会欣赏美,要学一点文学;文学家也要学会怎样求真,有一点科学的思维。
(四)学习故事的前半部分
1、现在我们每个人都是文学家,发挥文学家的想像,看看有什么感受。
听范读,闭目想象故事中的画面.说感受(文学的想象):这是一个______的故事.(五)、阅读课文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读后讨论:“约摸”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万年前要用上“约摸”这个词?(“约摸”,大概估计。从课文中可以看出这个松脂球挂在一棵老松树立过了几千年,后来地壳发生变动,松树腐烂,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又过了几千年,这样合起来肯定超过一万年了。)
3.老师小结:因此,科学家的推测和估算是有根据的。
(六)、学习课文,了解松脂球的形成。
1.默读第二段,想想苍蝇和蜘蛛怎么会同时被包在一个松脂球里?抓主要内容说说。
(学生通过默读会抓住主要内容说:一只苍蝇在松树上休息,一只蜘蛛爬过来想把它当作美餐,就在蜘蛛刚扑过来的一瞬间,一滴松脂刚好从树上滴下来,把它们包在里头。)
老师在学生说的基础上,追问:
(1)这到底是一只什么样的苍蝇,什么样的蜘蛛?
老师可以分别指读描写苍蝇的第3、4自然段,描写蜘蛛的第5自然段。在读的基础上使学生理解到这是一只快乐的苍蝇,是一只小心翼翼的蜘蛛。
(2)为什么科学家推测苍蝇快乐,蜘蛛小心翼翼呢?这和后面的结果有什么关系呢?
(这个问题是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理解科学家想象的合理。正因为苍蝇轻松得意,所以丧失了警惕,它把注意力全集中在做自己的事上,就没有注意身边的危险。而蜘蛛一心一意地要把苍蝇当美餐,就忘记了所处的环境。这为下文松脂把它们包在一起提供了可能。)
2.它们是怎样被包在松脂球里的呢?
(1)老师引导学生自己读读第7,8,9自然段。
(2)然后让学生一只手当苍蝇,一只手当蜘蛛,另一个同学双手在上当松脂,表演体会那一瞬间的情景。
(3)随后老师出示幻灯片,边讲解边演示松脂包住这两个小虫的活动片。当贪婪的蜘蛛扑向快乐的苍蝇的那一瞬间,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不早不晚,不偏不斜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了里头,这真是无巧不成书呀!
(4)后来的情形又怎样呢?
老师引导学生读第10自然段。体会什么是“前俯后仰”?就是身体不断地往前伏,往后仰。老师然后追问:这点正和我们看到的琥珀样子里的哪一点吻合?就是这两个小东西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说明苍蝇和蜘蛛曾经在里面进行过挣扎。
3.默读第2到第10自然段,思考:要形成这个奇特的松脂球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在学生默读思考的基础上,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根据学生的发言,边播放投影片)
4.指导朗读第二段。
(1)明确要求:第一要处理好重音;第二要用平和、轻松、有趣的声调,给人以有趣的感觉,不能使人有紧张的恐怖的感觉。
(2)学生自己练读,然后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老师点评。
(四)了解松脂球变成化石的过程。
1.一对敌对的小虫包进了松脂球以后,小虫的活动停止了,但自然环境还在继续变化。松脂球是怎样变成化石的呢?
2.默读第三段,思考松脂球变成化石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在学生默读思考后,老师指导他们讨论,然后再指名说说。老师随机板书松脂球变为化石的必备条件:(放投影片)
地壳变动埋在海底时间漫长
3.学生自由有感情地读这部分内容。
(五)总结琥珀形成必须具备的条件。
科学家根据这块琥珀的样子,推测出它形成必备的条件,同学们根据板书,说说琥珀的形成经过了哪两个阶段?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琥珀形成的两个阶段是:由松脂形成松脂球,再由松脂球变成琥珀。这个过程必须具备的条件是:天气热,松树老,松脂正好包住蜘蛛和苍蝇这两个小虫,形成松脂球;地壳变动,松脂球长时间埋在海底。
(六)学习第三段
1、这块琥珀被埋在泥沙里,后来是怎样被发现的呢?
(在海滩上被一个孩子挖了出来)
2、渔民说这块琥珀很少见,这“很少见”说明了什么?
(说明这块琥珀的价值)
让我们再一起来读读最后的一个自然段!(生齐读)
3、同学们,课文我们差不多学完了,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七)布置作业
同学们,请大家在课后根据课文的内容,再加上你自己的想象和推理把这个故事告诉你的好朋友或者讲给你的父母听。
第四篇:琥珀教案
《琥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琥珀、飒飒、拂拭、热辣辣、前俯后仰、淹没、澎湃、黏稠、推测、松脂等词语。
2、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以及这样想象的依据。
3、体会文章的叙述顺序。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合理想象的依据。
3、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1、揭题。同学们,你们都见过一些什么化石?(学生可能回答在博物馆中见过恐龙化石等。)你们见过松柏树脂的化石吗?(出示化石投影)松柏树脂的化石,非常漂亮,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琥珀”。随之板书课题。指导学生根据拼音读准课题。
2、同学们,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不准的借助工具书或询问老师和同学
2、检查阅读。
3、再默读一遍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有关琥珀的哪些内容?琥珀有什么特点?
4、检查阅读。
三、深入学习,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学习,体会琥珀是怎样形成的,是怎样被发现的。
2、出示学习要求。
小组认真阅读学习课文2—17自然段,体会琥珀的形成过程和发现过程,并用小组喜欢的表达呈现方式将琥珀的形成过程和发现过程写或画在白板上。
3、小组交流。
4、各小组相互参观学习成果(大动)。
四、总结全文
通过小组学习,我们知道了琥珀的形成过程和发现过程,这个故事虽然是推测出来的,但有科学的根据,因此是合乎情理,令人信服的。同时,这块琥珀给科学家们提供了研究的依据,既然在一万年前形成的琥珀里已经有苍蝇和蜘蛛,那么苍蝇和蜘蛛的存在一定有一万年以上了。这就是这块琥珀在科学研究上的重要价值。生活中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大胆想象,就会有所发现。
第五篇:琥珀教案
<<琥珀>>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下秦中心小学 李玲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样子及价值。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以及这样想象的依据。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及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师讲故事引入课题,板书课题。
2.指名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二)学习第四部分
1.老师随后出示这个琥珀的幻灯片,提问:这就是琥珀,漂亮吗?
师:说说这块琥珀的样子。
继续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小东西和我们常见的苍蝇和蜘蛛一样吗?(一样)
生默读最后一段,用直线画出描写琥珀样子的句子,用曲线画出写它价值的句子。(出示投影)
(三)听故事,说感受
1.现在我们每个人都是文学家,发挥文学家的想像,看看有什么感受。听范读,闭目想象故事中的画面.2.说感受:这是一个______的故事.(四)学习课文,了解松脂球的形成。
1.默读第二段,想想苍蝇和蜘蛛怎么会同时被包在一个松脂球里?抓主要内容说说。
(学生通过默读会抓住主要内容说:一只苍蝇在松树上休息,一只蜘蛛爬过来想把它当作美餐,就在蜘蛛刚扑过来的一瞬间,一滴松脂刚好从树上滴下来,把它们包在里头。)
老师在学生说的基础上,追问:
(1)这到底是一只什么样的苍蝇,什么样的蜘蛛?
老师可以分别指读描写苍蝇的第3、4自然段,描写蜘蛛的第5自然段。在读的基础上使学生理解到这是一只快乐的苍蝇,是一只小心翼翼的蜘蛛。
(2)为什么科学家推测苍蝇快乐,蜘蛛小心翼翼呢? 生试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说句子。
2.它们是怎样被包在松脂球里的呢?
(1)老师引导学生自己读读第7,8,9自然段。
(2)然后让学生一只手当苍蝇,一只手当蜘蛛,另一个同学双手在上当松脂,表演体会那一瞬间的情景。
(3)随后老师出示幻灯片,边讲解边演示松脂包住这两个小虫的活动片。当贪婪的蜘蛛扑向快乐的苍蝇的那一瞬间,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不早不晚,不偏不斜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了里头,这真是无巧不成书呀!
(4)后来的情形又怎样呢?
老师引导学生读第10自然段。体会什么是“前俯后仰”?就是身体不断地往前伏,往后仰,挣扎。老师然后追问:从琥珀的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这两个小东西做了垂死的挣扎?就是这两个小东西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说明苍蝇和蜘蛛曾经在里面进行过挣扎。
(5)最后松脂继续滴下来......3.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要形成这个奇异的要形成这个奇特的松脂球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在学生默读思考回答的基础上,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
(五)了解松脂球变成化石的过程。
1.课件出示表示时间的句子,生通过引度读,体会时间漫长。2.生自读文章13段,找出其他形成条件,师小结地壳变动。
3.指导生有感情地读这部分内容。
(六)总结全文:
1、正因为苍蝇、蜘蛛、松脂的巧合,还要经过一万多年的漫长时间,所以我们说这块琥珀是很少见的,它具有很高的价值:生齐读价值。
2、练一练:(课件出示题目,生举手回答)
3、布置作业:同学们,请大家在课后根据课文内容,再加上自己的推理和想象,把这个故事告诉你的朋友和父母,并把这种推理的方法运用于自己的写作当中。
(七)结束语: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谁也没有想到这两个小东西在琥珀里得到了永生。所以生和死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生命的价值也不是靠寿命的长短能衡量的。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