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吟诵与吟诵教学
“吟诵与吟诵教学”培训学习体会
冠县实验小学
韩俊云
在参加培训之前,我对吟诵是一无所知的,更不知道我们的祖先,还有众多的古圣先贤都是靠这种口耳相传的吟诵,涌现出一代代名垂青史的文学大师,给后人留下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上周有幸参加的教育局组织的有关“吟诵”培训,使我对吟诵有了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受益匪浅。同时,通过培训我对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有了一定的思考。
一、吟诵是中国式读书法。
它是用声音来描绘作者笔下的诗文,是中国绵延几千年的教育智慧。声音与古诗文的意思相吻合、相一致的。通过声音,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诗文的意境,进而明白作者借助诗文到底要告诉读者什么,是要表达作者的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所以,我们不可小看声音在吟诵诗文时起到的重要作用。也许,这也是唐诗、宋词、元曲、文赋等得以一代代留传至今的法宝。老祖宗给我们留下这么好的方法,我们真的该好好学习、运用。
二、吟诵是一种快乐学习古诗文的方法。
在培训过程中我们跟中华吟诵协会秘书长徐建顺等老师学习了一些基础知识:像古体诗的无格律吟诵,近体诗的平长仄短等等,千人可以千调,只要能很好的表达自己对诗的理解,自己吟诵着舒服,别人听了好听就行。再重读古诗词时,我借用这种方法,不知不觉喜欢上了吟诵。
三、关于吟诵教学。
叶嘉莹先生认为,要让孩子从小养成吟诵的习惯,这样才能与古典文化真正接轨。我认为学校可以开设有关吟诵的校本课程,然后逐步推广。我也受到徐老师的启发,吟诵就应该让孩子多读,多诵。孩子吟诵不一样,要明白哪些要纠正,哪些要鼓励,哪些不用管。教师一定会吟诵。会吟诵不是要成为吟诵家,要唱成歌星那样好听,那就成了今天所谓的“音乐课”了。会吟诵,是了解吟诵规则,理解诗文涵义,知道什么样的吟诵是好的,引导孩子们往好的吟诵方向发展就行了。这才是吟诵教学的任务。
四、关于吟诵推广工作
要使中华传统文化不断绝,保持诗文吟诵的传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工作。作为老师,我觉得大家更有义务把吟诵这门具有中国特色的绝学传扬下去。此外,学校和相关部门应该提供更多的有关吟诵的专业培训的机会,让更多教师有机会广泛阅读经典著作,学习一定的文学鉴赏理论,学会一些诵读技巧,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将语文教学延伸于课堂以外,融入到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文化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做孩子诵读经典的领路人,让孩子从小诵读经典,成为传承文明的主人。
第二篇:古诗文吟诵教学初探
古诗文吟诵教学初探
兰州市民主西路小学 邹洪涛 程莉
摘要:吟诵是我国传统的读书方法,是古人学习的重要手段。通过吟诵,让孩子们感受古诗文的声律美,真正与诗人进行心灵的交流。在吟诵古诗文教学中按照‚半念半唱‛的方式吟;借助歌曲的形式唱;借助肢体语言的形式舞,让古诗文走进孩子们的心中,让中华传统文化在孩子们的心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关键词:吟诵 古诗文 教学
自古读书皆吟诵。鲁迅诗曰:“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杜甫诗云:“陶冶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这两句诗文中说得非常清楚,诗文首先是声音的作品,而非文字。古人不是“写诗”,而是“作诗”。
叶嘉莹说,吟诵是为了使自己的心灵与作品中诗人的心灵能借着声音达到一种更为深微密切的交流和感应。为了能真正与诗人进行心灵的交流,我们就一定要让学生了解格律诗对声律(包括压韵和平仄)的要求。在诵读的时候一定要读出这种声律美来。
以下,我就自己在探索古诗文吟诵教学上谈几点做法:
一、按照“半念半唱”的方式吟
吟诵是我国传统的一种以欣赏为主的读书方法,是古人
学习的重要手段。吟:呻也,即曼声而唱;诵:读之而有音节者,即朗诵,它可以按照特定的吟诵曲来吟,也可以按照统一的调来吟,但两者都必须遵循平仄规律。吟诵调可一篇一律,亦可千篇一律,故吟诵看似变幻莫测,只要掌握平仄规律,也是有法可循的。
当今的诗文教学中,吟诵这一教学方法被人渐渐淡忘。而我认为“熟读成吟”是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叶圣陶认为“吟诵的时候,对于研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当学生对诗文内容熟知了以后,可以指导他们来吟一吟古诗。在舒缓的韵律中,在抑扬的节奏中,学生们曼声而唱,既增强了对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又深一层地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真可以怡然入醉。在吟诵时如结合萧、古琴等乐器弹奏的乐曲,更能把学生带入一个美妙的境界,给学生一种不同寻常的艺术享受。
新的学期开始了,我们换了一位新的语文老师。我发现这位语文老师上的课很有趣,也最吸引我。以前,我一听到老师布置背书(尤其是文言文、古诗词)头就大了,但是这位语文老师却用唱歌的方法教我们背古诗词,每一首他都会先用一种调子来唱!他的这种方法不仅让我容易背,而且我还有点喜欢上了古诗词了,背书的烦恼远离我了。(任俊宇)
二、借助歌曲的形式唱
古人所谓的“吟”就是唱。古曲《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就是按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谱的曲,唱出了哀怨别离之情,流传至今。《毛诗序》中写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吟诵不足则吟唱,不再是“半念半唱”。优秀的吟唱曲既表现了诗词的声律特点和节奏关系,又加强了歌唱性,能更好地传达诗人的感情,引起人们的共鸣。
吟唱可按照古谱,如《渭城曲》;可按照后人谱的曲,如《登鹳雀楼》;可自己谱曲。在吟唱这一环节中,多媒体课件不可缺少——吟唱伴奏曲、诗文的画面、诗文的内容,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吟唱,更容易感受诗情,进入诗境。
邹老师并不是真正的戏曲家,他只是很喜欢唱古诗。他总是唱得那么的津津有味,仿佛身在诗歌世界中,那悠然自得的样子我是永远不能忘记的。
在我记忆中老师教得最特别的就是《雨霖铃》,这是一首十分伤感的词,听着他的吟唱,声音长短有致感觉就更悲凉了,这么唱着唱着,我的心都给唱沉了。我仿佛看到柳永面对依依惜别的恋人,泪眼相对,纵有千言万语,可是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奇怪,老师还没讲解这首诗,我怎么就有了感觉呢?
邹老师不愧是‚戏曲家‛呀!(王雨菲)
三、借助肢体语言的形式舞
在吟唱过程中,鼓励学生亦歌亦舞,借助体态语增加吟唱的效果。因为手语最大特点是形象性强,吟唱中结合手语,有利于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记忆。另外,在打手语这一环节,由于允许学生即兴发挥,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因此他们特别活跃。课堂里,孩子们天籁一般的吟唱伴着他们此起彼伏的手语,这将是一个怎样的释放活力、舒展灵性的诱人景象呵!
‚欢迎来到老邹‘疯狂语文’,一起学好语文,走遍中国。‛ 听!这此起彼伏,有节奏感的声音多么响亮,多么有气势。一浪接一浪,一潮接一潮,犹如那气壮山河的钱塘江之潮:汹涌而来,让人震撼。轻柔而又不失文雅的声音好像湖心亭的雪:纷纷扬扬,让人迷恋。
声音潮水般涌来,又潮水般退去,老邹带我们用近乎疯狂的方式研读这小古文:‚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我们一个赛一个,大声地朗读,在朗读中手语相伴;一个赛一个,疯狂地吟唱,在吟唱中手舞足蹈。全班都沉浸在一种从未有过的快乐中,洋溢着从未有过的激情。
声音在高低起伏的节奏中变换着旋律。一会儿是进行曲:高亢、激昂;一会儿是奏鸣曲:活泼、轻快;一会儿是小夜曲:低回、悠扬。随着调子的变换,一幅幅清晰的画面在脑海中浮现: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渐渐地,它向我们奔腾而来,白浪翻滚,一堵水墙向我们袭来……
多有意思的早读,多有意思的古诗文,多有意思的老邹啊!(杨辰)
诵读活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长期的文化浸润。万事贵在坚持,“合抱之木,起于毫末,百层之台,起于垒土,”今天,我们诵读经典美文,播种诗意人生;明天,孩子们必将在这些美好情愫的浸润下,情感变得柔软而细腻,头脑变得敏锐而智慧,人生变得诗意而幸福。教师也将充分享受民
族文化的精神滋养,这是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教学水平的必经之道。“小荷才露尖尖角”,有了良好的积淀,相信未来的经典诵读活动也会出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美好景象。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汉诗文的声音——吟诵,实为中国式作曲法。中国历史上鲜有作曲家,但是伟大的音乐层出不穷,因为人人都是作曲家。作曲的秘密,在于依字行腔、依义行调。只要你真心地想表达,只要你拖起长腔,自然就成曲调——这就是旋律型语言的魅力。吟诵,才能把失去的声音找回来,才能让汉诗文一下子走进人们的心中。从吟诵古诗文做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华传统文化在我们的心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在诵读中领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学习灿烂晶莹的中华智慧,传承浩瀚深沉的中华精神。
第三篇:吟诵教学设计
《静夜思》、《乞巧》吟诵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中国文字历史悠久,意蕴悠长。这些美丽而富有魅力的文字生来就给使用它的人带来了诗的灵性,在浩瀚的中华文化中,诗词歌赋让我们体会到了汉字的意蕴之美。而当你读起它们,那变幻无穷而又美妙动听的韵律便会从你的唇齿间缓缓流出。今天,就请同学们跟随老师,一起来感受汉字的声音之美。
二、吟诵知识学习
(一)第一步:读出平仄:
1、(课件出示《乞巧》)老师这里有一首诗,哪位同学能用你认为最美的声音来读一下。(点2名展示朗读)。你们读得可真美呀!
2、七夕之夜,当你抬头仰望那浩瀚无垠的青天,点点繁星闪着清丽的光芒,你是否会想起牛郎织女那美妙动人的故事?是否会轻轻地吟起这一首小诗?(师展示吟诵)
3、你们觉得老师读得怎么样?(点名评价)你们发现了老师的读法和我们平时朗读课文不一样。那是因为,这些文字长长短短的读音中藏着许多秘密,而老师这里有一把开启声音秘密的钥匙,想不想要?这把钥匙的名字叫做“平仄”(板书“平——仄”),领读“平”(拖长音)、“仄”(读短)。
4、讲解吟诵规则:
1)平长仄短:刚才老师读诗的方式叫做“吟诵”,就是根据平长仄短的规则来诵的。在普通话中一声、二声为平声,需要读长;那仄声呢?(让学生来说,同时板书)
2)入短韵长:除了平声、仄声,还有非常特别的一类字叫“入声字”,不管它声调是什么都要读短。这叫“入声归仄”。而诗句末尾押韵的字叫“韵”,韵字读得最长。(比如,诗中“霄”“桥”“条”都是韵字,都需长读)
3)吟诵符号:为了方便同学们吟诵,老师用一些吟诵符号为《乞巧》做了标注。(课件出示,同时讲解:横代表平,长横表示长平,韵字的横最长,表示韵字最长,竖代表仄,短竖加点表示入声。指导诵读时配合手势)。
4)吟诵的基本规则就是这样。哪位同学来为大家吟诵一下?(点名读,评价并指导)你读出了诗歌平短仄长的美感。迢迢银河,悠悠情思,牛郎织女终于相见了,人们带着美好的祝福与心愿,共同吟诵起这首诗。(指导配合手势齐诵)
(二)第二步:读出不同的调。
同学们,吟诵就是这么简单,但是,要读出古诗文的韵味,仅仅有“平仄”这把钥匙是远远不够的。老师这里有第二把钥匙“调”。
1、(课件出示:春光 春桃 春水 春树)请跟老师学,示范“春光”三个调。指导学生读出每个词上、中、下三个不同的调。
2、(出示《乞巧》)现在我们以一句为单位,请同学们按照上中中下的调来吟诵这首诗,谁来试一下?(点名诵读,评价)指导男女分读,师生合作读(课件分好)。
(三)第三步:依字行腔,读出韵律美。
同学们高高低低地吟诵中,把留在纸上的文字变成了有着自己独特味道的声音,我们还可以让这首诗变得像歌曲一样美妙。所以,老师这里准备了第三把“钥匙”(课件出示“依字行腔,读出韵律美”)
1、我们汉字的声调就是最美的乐谱,按照平长仄短的规则,随着声调的起伏变化,任何人都可以成为音乐家。(课件出示“春光 春桃 春水 春树”示范依字行腔,点名展示)
2、瞧,每个人都创作出属于自己的音乐了。银河之上,牛郎织女享受着久别重逢的喜悦,碧霄之下,美丽的女孩们对月穿针,丝丝缕缕的红线中是否会传出美妙的歌声。(教师示范吟咏)
3、你听出了什么?(学生谈感受)(课件出示古人行吟图)你们看,我们读到的所有美妙绝伦的诗文,都是古人这样且行且吟创作出来的。所以古诗文不仅仅是纸上的文字,更是声音的文学。同学们想不想学习吟诵有腔有调的吟诵这首《乞巧》?(一句一句地师范学习,教学中可点名让同学展示,也可共同学习)
4、你们吟诵得可真有味道,那让我们一起在音乐中,吟诵起这首充满美好愿望与幸福憧憬的诗歌吧!(配合音乐,设计师生,男女分诵)
三、巩固拓展:
我们用三把神奇的钥匙,开启了汉字声音的秘密之门,推门而入,我们看到了汉字的另一种美,感受着诗文曼妙的韵律,透过声音走近诗歌、走近诗人的心。
第四篇:“吟诵与吟诵教学”培训学习体会
“吟诵与吟诵教学”培训学习体会
“吟诵与吟诵教学”培训学习体会
通过参加“吟诵”培训班,我对吟诵有了一些粗浅的了解。下面是我的一些学习心得,在此与各位共勉。
吟诵是中国式读书法。它是用声音来描绘作者笔下的诗文,是中国绵延几千年的教育智慧。声音与古诗文的意思相吻合、相一致的。通过声音,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诗文的意境,进而明白作者借助诗文到底要告诉读者什么,是要表达作者的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所以,我们不可小看声音在吟诵诗文时起到的重要作用。也许,这也是唐诗、宋词、元曲、文赋等得以一代代留传至今的法宝。老祖宗给我们留下这么好的方法,我们真的该好好学习、运用。
吟诵是一种快乐学习古诗文的方法。在培训班我们跟中华吟诵协会秘书长徐建顺等老师学习了一些基础知识:像古体诗的无格律吟诵,近体诗的平长仄短等等,千人可以千调,只要能很好的表达自己对诗的理解,自己吟诵着舒服,别人听了好听就行。再重读古诗词时,我借用这种方法,不知不觉喜欢上了吟诵。
关于吟诵教学,徐老师指出不赞成用录音教孩子,教育永远是以人为主的,教师是第一位的。孩子吟诵不一样,要明白哪些要纠正,哪些要鼓励,哪些不用管。教师一定会吟诵。会吟诵不是要成为吟诵家,要唱成歌星那样好听,那就成了今天所谓的“音乐课”了。会吟诵,是了解吟诵规则,理解诗文涵义,知道什么样的吟诵是好的,引导孩子们往好的吟诵方向发展就行了。这才是吟诵教学的任务。
徐xx教授说到吟诵推广时,用到了“抢救”一词,这让在场的学员十分震撼。作为语文老师,我觉得自己更有义务把吟诵这门具有中国特色的绝学传扬下去。学习吟诵与平时的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让吟诵这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
第五篇:吟诵古诗词
吟诵古诗词,奠定文化底蕴--------“古诗词诵读”教学尝试
优秀的古代诗词集中反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我国民族语言运用的典范。江泽民总书记曾经指出:“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很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
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第一次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列入小学语文教学目的,新课程标准又对此进行了更合理的增删,还推荐了要求背诵的70首古诗词,并规定了各年级具体的课外阅读总量。这种做法,实际上就是要求我们遵循母语教学规律,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内化语言,真正把学生带进语文学习的自由王国。
认真领会了这一精神后,我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尝试着以下几点做法,经过几年的摸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课堂古诗教学使学生“得法于课内”
古代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的遗产。少年儿童从中汲取中华文化的精华必将使其终身受益。然而,如何让深受现代教育影响的孩子们自然而然、心甘情愿地走近它呢?我觉得首先要以“趣”引路,并授之一定的学法。一般来说,每册教材安排两课(四首)古诗,我非常看重这一传授学法的主渠道。我以“古诗四读法”与学生一起学古诗。
1、解诗题,识诗人 课前,我请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将血的古诗的写作背景、诗题易斯、作者生平以及重点字词的一丝等等,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一上课,我便请他们介绍,听着他们如数家珍的说着查到的一切,竟是那样的详尽、周全,使我深切的感受到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是多么强大的动力,他们对古诗
有了兴趣。
2、读诗句,知大意 教学诗句时,我让学生组成四人学习小组,根据课前预习所了解到的重点字词的意思,一句一句的读,大家取长补短,共同学习理解句意。然后,选出一名代表在全班汇报,最后大家补充,得出完整、准确地答案。
3、编动作,悟诗境 了解诗意之后,我播放配乐朗读带,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诗歌所展现的画面以及表现的意境。随后,我又让同坐两个同学边朗读诗句,边共同为每句编上动作。孩子们天性好动,喜欢游戏,这一创造性的活动是他们发挥了特长,帮助他们理解了诗意。他们编的动作与诗意往往十分吻合、贴切。有些古诗词不好加上动作也表演,我就让学生拿出画笔画一画诗意,学生也兴趣盎然,画出的图画与诗境也很相符。
4、以表演,促朗读 我让学生采取活泼多样的形式,如集体诵读、个别诵读、男女生对读、竞赛诵读、带动作诵读等形式进行诵读。诵读时,我不断的表扬、鼓励,使孩子们兴趣十足、乐不知疲。朗诵在不知不觉中完成,还激发了孩子们学习古诗的兴趣和信心。
学习古诗是一个由“感”到“悟”的飞跃,反反复复“口诵”的声音刺激在大脑皮层留下痕迹,于是熟读成诵。尤其是学生群体诵读,彼此相互影响,气氛热烈,兴趣盎然,效果极佳。
二、课后开展活动使学生“得益于课外”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仅靠每学期课本编排的那几首诗,显然是不够的。只有大量的诵读经典古诗词,才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语感的训练,熏陶渐染,日积月累,逐渐习得。
我指导学生参与的:“古诗文诵读”是学生们进行古诗文诵读的另一个重要渠道。在这里我们每周学习------表演------诵读一首古诗词,完全发挥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由他们自行选定内
容,决定表演形式。有的学生有时还会带来道具与事先约好的同学一起表演、诵读。就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孩子们更加兴致勃勃、信心无限。
上学期,我应学生的要求每周在班上抄两首古诗词,让他们摘抄后带回家背诵,再自编动作表演,学生们热情很高,竟均能自觉高质量完成,丝毫不用操心。我们每周五下午定期汇报演出,学期中还举行了一次“古诗词诵读会”。事后,学生们在作文中写道:“古诗词诵读让我不再害怕语文,我很喜欢古诗词。”“古诗词琅琅上口,再加上动作,一会儿就会背诵了。”“某某同学真像一位小诗人,他表演得真好!我今后一定加紧练习,下次诵读会一定要超过他。”
经过近几年的古诗词诵读教学的尝试,我认为儿童诵读古诗词是在他们一生记忆最好的阶段,加强大脑记忆力的训练和知识的积累。这样可以有效地调动孩子们学习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积极性,使他们喜爱这类经典的语言文字,打下扎实的语文功底。学生不断的接触古诗词,耳濡目染,自然而然的可以慢慢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达到妙笔生花的境界;还可以受到其中一些积极人生理念和道德情操的熏陶,表现出成熟、懂事、知书达理、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这对他们的一生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