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故事大道理《上当受骗的小白兔》
上当受骗的小白兔
湛江市农垦丰收公司幼儿园 林丽君
有一天,小白兔在家外面玩,一只山羊老爷爷走了过来,他和蔼的问小白兔说:“小白兔,我和你玩怎么样?”
小白兔说:“好啊好啊,我正愁没人跟我玩呢。”
山羊老爷爷笑了笑,就和小白兔玩开了。
过了一会,山羊老爷爷掏出一块糖塞嘴里,边吃边说:“好甜啊,我从来没吃过这么甜的糖!”
小白兔馋的直流口水,眼巴巴的看着山羊老爷爷。
“你是不是也想吃?我这还有一块,给你吃吧!”山羊老爷爷又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糖,递给了小白兔。
“谢谢爷爷!”小白兔接过糖,迫不及待的吃了起来。
过了没多大一会,小白兔觉得头晕晕的想睡觉,就爬在草地上睡着了。等他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被人绑住了,就大喊:“这什么地方啊,妈妈,妈妈!”
这时,一只大灰狼走了过来,恶狠狠的笑着说:“别喊了,这里是我家,你妈妈听不到的。”
“我,我怎么会在你家里?”
“你还记得山羊老爷爷吗?那是我伪装的。你吃的糖里,我还放了毒药。“
小白兔非常后悔,可是已经晚了,大灰狼扑了上去,一口把它给吃了。
小朋友,不要吃陌生人给的东西,里面可能有毒药,陌生人也有可能是大灰狼变的。
第二篇:上当受骗的小白兔幼儿故事
有一天,小白兔在家外面玩,一只山羊老爷爷走了过来,他和蔼的问小白兔说:“小白兔,我和你玩怎么样?”
小白兔说:“好啊好啊,我正愁没人跟我玩呢。”
山羊老爷爷笑了笑,就和小白兔玩开了。
过了一会,山羊老爷爷掏出一块糖塞嘴里,边吃边说:“好甜啊,我从来没吃过这么甜的糖!”小白兔馋的直流口水,眼巴巴的看着山羊老爷爷。
“你是不是也想吃?我这还有一块,给你吃吧!”山羊老爷爷又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糖,递给了小白兔。
“谢谢爷爷!”小白兔接过糖,迫不及待的吃了起来。
过了没多大一会,小白兔觉得头晕晕的想睡觉,就爬在草地上睡着了。等他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被人绑住了,就大喊:“这什么地方啊,妈妈,妈妈!”
这时,一只大灰狼走了过来,恶狠狠的笑着说:“别喊了,这里是我家,你妈妈听不到的,我一会就把你吃了!”
“大,大灰狼……。我,我怎么会在你家里?”小白兔吓得说话都结结巴巴。
“傻瓜,当然我把你带来的呀!你还记不记得那只给你糖吃的山羊老爷爷?哈哈,他是我伪装的,你吃的糖里我放了毒药,你一睡着我就把你带来了……。”大灰狼大笑着说到。
小白兔呆了一下,才想起来山羊老爷爷给糖吃的事情,非常后悔,可是已经晚了,大灰狼说完就扑了上去,一口把它给吃了。
第三篇:小故事 大道理
小故事 大道理
“真正的教育从心与心的对话开始;而心与心的对话又从真诚的倾听开始”。倾听,是一把打开学生的心锁的钥匙,为教育的递进与成功打开心灵的窗户。诚然,倾听是教育的开始,连着教育的过程,也影响着教育的结果。懂得倾听,藏着师者尊重学生的情愫,透着师者演绎教育的思想。诚然,唯有用心倾听,才能奏响成功教育的乐章。
思想,往往以其抽象的形式、深刻的内涵,让人敬畏三分。教育思想更是汪洋大海,纷繁复杂,明者让人醍醐灌顶,诲者让人昏昏欲睡。李荣灿老师的《教育,倾听心灵的声音》一书中的思想却让人亲近,让人明了,给人以“乍看行笔轻松,细按方知有情”的顿悟。这缘于本书以案例评析为主的阐述体例,生动的现实例子距离我们很近,蕴含的抽象观点并不艰深,但通过小故事阐述了大道理――教育,细节决定成败。
一、小中见大――抓细节,促转化
少埋怨环境,多改变自己――魏书生先生这句话启迪了无数教师。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制度的完善,“教师不好当”的确是很多教师的共识。魏书生先生“少埋怨环境,多改变自己”寥寥数字蕴含着诸多的道理,其中包含了“教育思想的转变、教育方法的改进、教育能力的提升”等等方面。教师要做到“多改变自己”并不容易,其中涉及了学生需要什么,自己缺什么,需要补什么、怎么补这些问题。而教师“多改变自己”,必须从转变教育观念开始。教师提升了教育思想理念,会善于欣赏学生之美――懂得发现学生身上的小亮点,这对教育转化的成功与否影响巨大。
《教育,倾听心灵的声音》一书通过案例阐述了“教师应当如何多改变自己”。该书作者认为,面对“后进学生”,若一味埋怨和责备,可能适得其反。要懂得细心观察他们学习生活上每一个细节,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用自己的爱心和智慧创设平台帮助他们改变坏习惯,迈出转化的第一步,让学生健康成长。该书很多教育方法透着作者的教育理念,如作者通过设立“新闻栏”、采用“报喜单”等等案例,着实让人为之叫好。当然,这些方法虽不一定放之四海皆准,但能看出师者的心思,字里行间让人有所启示。书中还有很多生动的案例,四两拨千斤的好招,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幼苗需要滋润,受伤的幼苗更需要悉心照料,才能在春风的吹拂下重新开出绚烂而迷人的花朵;学生需要关心,迷途的学生更需要爱心的引领,只有教师用心地呵护,让学生感受春意,才能驱走学生心中的寒冷。面对后进生,不妨送他一缕春风!”书中叙述的小故事,都是教师日常经常碰到或可能遇到的事情,也是困扰很多教师的教育难题。该文作者的一招一式,都透着自身的教育理念,蕴含着“以小见大”的道理――学生的一些微小的动作,都能反映他们的内心世界,只要留心观察,用心品读,就有机会撬动学生的情感线,达到转化目的。
二、实中有新――表真情,促反思
一千位学生,有一千个哈姆波特。尽管学生可能发生一些类似问题,但由于每位学生的成长环境、家庭教育、心理思想素质都不尽相同,教师实施教育的方式方法不可能一成不变。站在教育者的角度而言,“一本通书读到老”难以对不同的学生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当然,无论教育的方式方法如何改变,教育的理念无疑是相通的。而教育理念的形成,与现实活动息息相关,需要真实的观点才能有效推进反思、反馈教育。
《教育,倾听心灵的声音》还有一些显著特点――“实”与“新”。例如在《拨开“圈养”教育的迷雾》一文中,作者通过自己对学校现行的管理制度“圈养教育”开展了专项调查和反思,指出:“圈养教育”是背离学生的成长定律,有悖教育发展规律的行为,是缺乏艺术的教育手段,是缺乏科学性的保守派行为,只是掩盖问题的“权宜之计”,不是解决问题的良方,绝非长久之策。该书作者认为,对待特别时期的特殊问题,学校要有创新之策,才能还给学生自由活动的权利,迈开实施素质教育的坚定步伐。这一章节,很有震撼力,文章的素材来自学生、教师乃至家长、社会人员,反映的都是在教育大环境、学校管理和学生教育当中真实存在的问题或现象,取材真实、剖析到位、角度新颖。该章节剖析事件与学生心理层层深入,解决问题的方式新颖、方法到位,容易激发读者产生共鸣,进而深刻反思。
常言“教无定法”。教育离不开创新,创新离不开现实的基础条件或素材。学生是学校教育、教师教育教学的主要对象,他们的感受最能反映教育效果。要产生好的教育效果,必须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心理、行为状态,教育策略才能更有针对性,实施教育的方法才是实招,才能产生实效。
三、文中有人――讲管理,道人文
教育是树人工程,理应以人为本。学校管理,面向教师与学生,更应做到以人为本。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要实施者,其言行举止、方式方法直接影响学生。把教师“管”好、用好,是教好学生、学生学好的前提。学校管理中需要这样一种管理层次:学校(校长)――教师――学生――教师――学校(校长)。“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一位重视人文理念的校长,打造一所充满人文气息的学校,建立一支人性化的教师队伍,乃教师之福、学生之福、学校之福。
《教育,倾听心灵的声音》一书,字里行间传递着人文理念。如《睿智的赞美仿如扬帆的风》一文中的案例:一位教师平时教育教学业绩不够突出,有一次,他的一节公开课成了听课教师“攻击”的对象。该教师红着脸、低着头,眼神呆滞,呈现出一副失败者的落寞。校长是最后发言的人,他的评价总体概括为四个字:一是感谢。他说“我听课无数,对我来说这是一节赏心悦目的课。整节课由此至终有6个学生回答错误,3个学生搞小动作,11个学生回答正确,授课教师一共16次走到学生群中,对这些孩子做了3个动作――轻抚头发、轻拍肩膀、竖立大拇指。这说明了什么?这是教师与学生离开文本之外的情感交流。这是课堂教学需要具备的一种沟通,是课堂和谐的根本。我也相信这是教师平时与学生交往自然而真实的情感流露。所以,我感谢授课教师呈现了如此人性化的教学情景。”二是希望。校长接着说:“希望授课教师能保持这样一种优秀教师的特质,更希望授课教师能进一步探讨教学艺术,将人性美与教学艺术相融合。我期待,但我更坚信!” 后来,该教师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的探索之中,渐渐成长为当地的一位名师。因此作者感悟到:“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校长的赞美,它是迷人的春风、醉人的花香,能激人奋进;教师的成熟同样需要校长充满睿智的赞美,它是帆船航行的指引,是舒心良药,能够让人豁然开朗,不断获得新的发展。”学校管理需要这样的洞察力,需要这样的智慧和力量――理念超前,以人为本,管理的方式方法具体而微。
教育,是一门注重细节的艺术。书中的案例与评析还告诉我们,诸般形式离不开尊重与爱护这一基本出发点,不能脱离有利于学生成长发展的目标,少不得了解这一基本手段。
教育的两大主体是教师与学生,最终对象是学生。如果没有尊重与爱护之心,教师又何必去解心锁,谈何去宽容,又怎能舍得“话语霸权”?唯有尊重,才能接受后进生,才能给予特殊学生以进步的时间与空间,才能率先垂范。唯生爱护之心,才有平等意识,才能身体力行。爱护学生,就要让学生健康成长、良好发展,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端正的品性,提升立身处世的才能。而这些,都要从了解开始。不了解学生,怎知一缕春风应吹向何处?不解学生,如何家访?不了解学生,如何知人善用,如何培养强有力的班干部?唯有了解,教师才能亲近学生,校长才能化教师的“短”为“长”。许多教师、学校管理者由于深厚的理论修养、丰富的经验见识,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对了解学生这一步渐渐不加重视。然而,无论哪一套,如果没有击中学生的需要节点,没有实际符合学生的心理诉求,极容易出现“供需错位”,不能产生实效。
本书还有两点需特别提及。一是角度的丰富性。一般的教育理论,要么是从教师出发,要么是从管理者出发,难免有顾此失彼之弊。本书做到了二者兼具,从教师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清晰明了其中的关联与界限,相似与迥异,让读者从更广泛的角度、更丰富的层次理解学校教育的理论,很有启发性。二是理论的前瞻性。书中提出了一些创见,例如班级性格的形成与科学发展,班干部是班级管理中的主角,“猫和老鼠的关系哲学”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学生评教的实施,校园文化建设中“四气”等,观点新颖,呈现了一个个新的视角。
这本书中让人领悟到了一位从事教育尤其是山区教育工作者的智慧,也感受到了一位年轻教师的一颗热爱教育的充满激情的心灵。正是这种激情,才让人有谦虚之心、好学之心,不断挑战自我,丰富自我。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道?蛑行男⊙? 云浮市教育局教研室)
责任编辑 李 淳
第四篇:小故事大道理
小故事大道理—听高金英老师报告会有感
------------------
作者:长恬小学 徐佩佩(xpp0438@163.com)来源:发表时间:2006-12-16浏览次数:899字号:大中小
在前不久,在网络上认识了高金英老师,了解到她是全国优秀教师、“三八”红旗手,更是北京广渠门中学“宏志班”班主任。对她的种种理念就有了许许多多的想法,我也想从中学习点什么,或者是收获点什么。
今天,市教育局为我们邀请到这位宏志妈妈,我们也有幸近距离聆听了她的治学之道。初次见到高金英老师,便被她朴实的形象、亲切的话语吸引住了。心里不禁感叹到:如此平凡的人竟做了那么多不平凡的事情;平凡的岗位也可以成就不平凡的事业。
在高老师讲座的进行中,我发现这位宏志妈妈是一个能从“小故事”讲出“大道理”的人。“某店有一鹦鹉,主人教他,客人跨左脚进门,鹦鹉说:‘欢迎光临’,客人跨右脚进门,鹦鹉说:‘你好你好!’有一小伙子双脚一起蹦进门,鹦鹉忙说:‘哎哟妈呀!吓我一跳’”在哈哈大笑中,高老师已经把被故意捣乱的学生分散了注意力的孩子们成功的拉回到课堂中。又一笑话“收电费的敲门,里面一只久训只会说一句‘谁呀?’的鹦鹉问道‘谁呀?’收电费的答道:‘收电费的’„„晚上这家人下班回到家见门外躺着一人,口吐白沫。忙问‘谁呀?’只听里面鹦鹉答道:‘收电费的’„„”对于在学习中一门心思钻牛角尖的孩子,高老师便打趣道:“收电费的来了。”„„这些笑话、故事我都听过,可从来没有像高老师这样将它们恰当的运用到课堂中、运用到教育孩子身上。很好的笑话、故事便在我自己笑过之后便烂到肚子里,错失了大好的教育资源。看来并不像平时我们抱怨的那样没资料、没内容,最主要的是我们抓不住时机,没有恰当的将自己的所学、所知应用到教学工作中。高老师这生动的一课给我启示颇多。
作为新时期的班主任,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很多的机遇,同样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如何去面临挑战?如何能够真正的胜任新时期班主任的工作?现代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学生能够从很多方面去获得信息、知识,甚至有的学生在某些方面获得的知识已经远远超过了老师的想象。这样也就要求我们老师必须要耐得住寂寞,能够沉下心来,去读一些书,一些有用的书。“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老师!”博览群书,取之所长,为我所用。用到教育教学工作当中去,教师的教育工作会如虎添翼,更上一层楼。
第五篇:《小故事大道理》推荐
《小故事大道理》的推荐
李口小学魏从银 这本书的人物特别多,有小狗.小猫.小羊等,它们都是善良的代表。
孔融让梨,这个故事可能人人皆知,它是通过孔融把梨让给别人,这个环节围绕写的。接下来,就该说说怎么让梨;
孔融把大的梨让给了哥哥,小的梨给他自己了。还说:“大的人吃大的梨,小人吃小的梨,吃不完不是要浪费了吗?”妈妈夸孔融,不贪吃。
这本书还富有丰富的想象力,通过小故事来说出大道理。孔融让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贪吃。如果有坏人来给你吃糖,那么你会不会吃?这就是你看不看小故事大道理了。
这本书用小故事来激励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该想出什么办法来应付。能帮助我们思维大脑,让大脑渐渐灵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