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事业从断了自己的退路开始
事业从断了自己的退路开始 名家推荐,值得学习。
禹作成,天津世纪作成集团董事长,39岁。30岁开始创业,从借钱给员工发薪水开始,9年下来,“世纪作成”已经发展成为一家包括几种奢侈品总代理、文化传媒、房地产在内的公司。
记者印象:
这是一个温和、谦逊的人,下属从来没见他发过火。一位老员工说:“跟着禹总干了好多年,就想看看他发脾气是什么样子。”可禹作成即便是表示不满神情严肃的时候,也是几句话把事情带过去,好像这个人的愤怒沸点很低。
老板和员工互相宠着,公司生意也不耽误。禹作成依然成天笑模笑样的,身上的西装笔挺精致,待人接物彬彬有礼,但这不妨碍他有时充当司机送员工回家,或者带着下属疯玩一场。在他看来,员工是他的同伴,他们同舟共济向美好事业一路奔跑,但彼此也不能少了家人般的温馨情分。
他还是个性情中人,看到电视剧悲惨的场面,电视里的人哭,他也跟着哭。所以也有员工说:“我们禹总就像小孩儿一样,特别容易动感情。”容易动情的禹作成在非典、汶川地震和台湾地震的时候,都会毫不犹豫地掏钱捐助。
先断了自己的退路
一间8、9平方米的办公室,没怎么装修,6个员工正低头忙碌,其实也没什么事情可做。暖气早已经停止供暖,房间里还显得有点儿凉。
这也算是一家公司,名字叫“作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老板是禹作成。此时外面草木正萌发新芽,禹作成的心里却并不春暖花开。有了公司,招了员工,却没有生意。
这是2000年的春天。
办公室不大,安顿家人的地方也小得可怜,一家四口儿蜗居在体北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出租房里。卖掉原来郊区房子的十几万元已经全部投进公司里去了,但等米下锅的“米”在哪儿呢?他原本打算得挺好,找准机会买个专利,然后销售出去。为此,禹作成一听说哪个地方有科技博览会,立刻颠儿颠儿就赶过去,参加了几次后他发现,买个专利需要几十万元,他那点儿资金连个边都沾不上。他茫然地看着眼前惨淡的状况,没有了方向和目标,不知道自己还能干点儿什么。
出来创业,远比自己想象的要艰难。当年天津财院毕业,从公司最基层员工干起,一直干到财务经理的位置。他认为他已经熟悉了公司的运作模式,独自挑起一个摊子不会有太大问题,但是家底都投进去了,公司却没一点儿进展。一个将近30岁的大男人,已经没有了退路。“出来做事,我先把回去的路堵死了。要是退回老家,连房子都没得住。”
这种情况下,家人还好说,大不了跟着一起吃点儿苦,可是员工,都等着领薪水养家糊口呢。那就借吧,一到发薪日,他就开始跟周围亲友伸手借钱,还没在手里焐热呢,就已经发下去了。
苦巴巴地熬了三个多月后,禹作成认为,“科技”这条路肯定行不通了,他决定尽快挖掘第一桶金,不然大家都得喝西北风去。
人品好,人家就信任你
禹作成觉得自己最大的优势,除了精通财务,就是人品。
这也是他后来公司做大后对员工和周围朋友都特别照顾的原因。“做人做好了,朋友多,机会也就多。”禹作成说。
而掘取第一桶金,就是他的朋友给他创造的机会。
2000年8月,天气炎热,禹作成的心里却格外清爽。他接手代理英国品牌鞋CLARKS,由此开始迅速回笼资金。2001年5月,他把公司名字从“作成”改为“世纪作成”,可以看出,他的“野心”在加大。
事实也是如此,没多久,他不但拿到了CLARKS的天津总代理,以及其他几项世界级知名品牌的代理,同时又开始在秦皇岛做粮食贸易。
“人家跟谁做生意都是做,你人品好,人家就信任你,做的时间就长,这样还怕没钱赚吗?”禹作成对此感触很深。2004年9月,他第一次做粮食贸易,对方不放心他,非要他把现金送过去再说。那天雾气浓重,高速关闭,为了不耽误跟人家的承诺时间,他一个人开车走国道,先到秦皇岛,然后奔对方在内蒙古赤峰的总部。由于雾大不敢开车,这一路他走了24小时,不知道困和饿,当他疲惫不堪地敲开对方公司的大门时,也就掀开了另一桶金的盖子。
“关键时刻帮人一把是最关键的。”禹作成得到别人的帮助,反过来他也二话不说帮别人,朋友有什么难处了,常常是一个电话的事儿。对员工,他也是如此。
“我们员工婚丧嫁娶的时候,禹总肯定到场,谁工作忙了赶不上公交车了,天气多不好、时间多晚他都要挨个儿送回去,谁吃没吃饭、谁家有事他都惦着,我们一个同事的父亲去世,禹总自己开车去为老人家送行。”一位老员工如是说。
做事业需要一个齿轮咬着一个齿轮
中国有一位经济学家曾经说过:“中国企业的平均寿命是2.9岁,过把瘾就死。”
禹作成却没想过什么瘾,他认为做事业需要一个齿轮咬着一个齿轮,做着上一件事,就要想到下一步能做什么,这样才能让公司良性运转。
2006年,“世纪作成”开始涉足房地产。2008年,又成立了文化传媒。一步一步,特别有计划。
虽然公司在发展壮大,但禹作成依然会在很多事情上亲力亲为。例如文化传媒公司成立不久就为一家纽约所上市的500强企业做20周年大型庆典活动,活动整体规模宏大。庆典举办的前一周,他发现部分数据有问题,于是连夜开了几小时车到活动现场,用手机微弱的灯光照着路,把室内、室外场地转了一遍,清点了布景所用的背板、道旗、鲜花的数量,然后跟员工一起修改活动方案。
“最初做品牌代理的时候,我在公司里从搬运货物到分货理货,再到销售记账,每一个环节我都亲身体验。一个好的管理人不一定要对公司经营的每一个环节样样精通,但必须要对各环节之间的联系有整体性的把握。治水要亲躬,就是这个道理。”
公司发展了9年,员工从最初的6人增加到了如今的100多人,当年为生计发愁的日子早已远去,禹作成现在琢磨的,是如何让事业走得更远。
经常跟员工滚在一起的禹作成,对生活也有自己的想法,“不能总做工作狂,还得爱自己的家人。不爱家人的人不会爱自己的员工。”所以工作不那么忙碌的时候,他会在晚上10点以后关机,专心陪伴自己的妻儿,早晨,他开车送孩子上学,然后到公司,迎接员工,也迎接新的一天。
第二篇:断了退路才有出路
断了退路才有出路
著名武侠小说作家金庸有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他的许多作品是被“逼”出来的。记者细问究竟,金庸才说了自己主动被“逼”自断退路的事。原来,他在写作《连城诀》时,一度产生了厌倦懈怠的心理,有时一天也写不出1000字。他觉得这样不行,于是就主动与报社签订了连载的合同,合同规定他每天必须得完成多少字,违约就得赔偿。这样一“逼”,他只好控制了自己的心理,让自己静了下来,全身心地投入写作中,每天以5000字的速度抢写,最后竟提前完成了小说。后来,他在写作其他小说时也这样与报社签约后再写,不断尝到了给自己断退路后的丰硕成果。
另外一位世界级的法国大作家雨果也曾这样自断退路。1830年,雨果和一家出版商签订了合约,半年内要写出一部长篇小说出版。出身贵族的雨果有着广泛的社交圈,常常要去参加各种宴会晚会等活动。后来,他觉得这样下去太影响写作了,于是想了一个绝招:把身上所穿的内衣和毛衣以外的其他华贵衣物全部锁在柜子里,然后把钥匙丢进了小湖的深处!这样,由于根本拿不到外出要穿的衣服,逼得他彻底断了外出会友和游玩的念头,埋头写作,结果作品提前两周就完成了。这部仅用5个月时间就完成的作品,就是后来成为世界文学经典的巨著《巴黎圣母院》。自断退路,当然显示了决心之大、信心之强。而有时,别人对你的一逼、一压,尽管并非你所愿,却往往在客观上断了你的退路,同样起着极大的激励作用。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有一个作曲家乔治·格什温,他刚刚小有名气时,从来没有写过交响曲。有一次,美国最著名的斯坎德爵士乐团的著名指挥家非常欣赏他的才华,盛情地邀请他为交响乐团写一部交响曲。格什温虽然深受感动,可是由于他对交响乐一窍不通,怕写不好丢面子,就一口拒绝了。乐团指挥家也来了固执劲儿,竟然不经格什温的允许在报纸上刊登了一则广告,说20天后音乐厅将上演格什温的最新作品——交响乐《蓝色狂想曲》!这份报纸发行量非常大,一下子让满世界都知道了消息。
指挥家微笑着对他说:“反正这件事全城人都知道了,你就看着办吧。”
格什温见事已至此,只好硬着头皮将自己关在屋子里,开始了人生第一部交响乐的创作。这一逼不要紧,他硬是用两周的时间完成了交响乐《蓝色狂想曲》。他自己也未料到,首场演出竟大获成功,格什温的名气也迅速传遍美国,后来一跃成为美国好莱坞最著名的作曲家。
无独有偶,与格什温同时代的美国钢琴演奏家、后来被称为“抒情爵士歌王”的黑人男中音歌手纳京高的成功也是被别人“逼”出来的。那时,他还是一名年轻无名的钢琴演奏员,以在酒吧演奏为业。由于他的琴艺不错,有许多客人慕名而来。一天晚上他正在演奏,突然有一个客人别出心裁,要求他不要再弹琴,就想听他唱一首歌。他一再说:“我不会唱歌。”可是,这个客人的“无理”要求却得到了其他客人的起哄支持!他有些腼腆而恐惧地一再解释说:“我从小就学习钢琴,从来没有学过唱歌,恐怕会唱得很难听。”但没有人听他解释。酒吧老板知道后,只对纳京高说了一句话:“如果你不想失业的话,就唱一首歌。”
无奈之下,纳京高红着脸怯生生地唱了一首《蒙娜丽莎》。不料,歌声一起,居然赢得了满堂喝彩!从此,他开始一边演奏一边歌唱。后来,他唱歌的名声远远超过了钢琴演奏,成为风靡全球的“爵士歌王”。
想来,纳京高真得感谢那个客人和老板,如果没有他们死命地一“逼”,他还会有今天如此辉煌的成就吗?
第三篇:断了退路,才有出路
断了退路,才有出路
谁都不可否认,人在本质上都是眷恋舒适平稳,喜欢懒散闲逸的。但若要让自己的人生有所突破,有所成功,就必须给自己更大的压力,逼自己尽最大的努力。这时,选择自断退路确实是一个绝好的方式。
一个世界级的法国大作家雨果也曾这样自断退路。1830年,雨果和一家出版商签订了合约,半年内要写出一部长篇小说出版。出身贵族的雨果有着广泛的社交圈,常常要去参加各种宴会晚会等活动。后来,他觉得这样下去太影响写作了,于是想了一个绝招:把身上所穿的内衣和毛衣以外的其他华贵衣物全部锁在柜子里,然后把钥匙丢进了小湖的深处!这样,由于根本拿不到外出要穿的衣服,逼得他彻底断了外出会友和游玩的念头,埋头写作,除了吃饭与睡觉,从不离开书桌,结果作品提前两周就完成了。这部仅用5个月时间就完成的作品,就是后来成为世界文学经典的巨著《巴黎圣母院》。其实,自断退路的事在古代屡见不鲜。最典型的当属秦朝末年楚霸王项羽与秦将章邯决战时的“破釜沉舟”之举:他让士兵将渡河的船沉入河里,将吃饭的大锅也砸烂了,表示出不战胜敌人就不回去的决心,最后以少胜多,大败章邯。不久,与赵国交战的韩信也运用了类似的方式,来了一个“背水一战”,将军队背河布阵,让士兵断绝了回去的想法,绝地反击,同样取得了大获全胜的结果。由此可见,古人所说的“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的话确实是至理箴言。
古希腊著名演说家戴摩西尼年轻时,为了锻炼自己的演说能力,经常躲在一个地下室里练习发音以及演说技巧。20多岁正是爱玩的时候,他由于耐不住寂寞,练一会儿就想出去溜达一下,心里总也静不下来,所以练习的效果不佳。为了控制自己,他一狠心,亲自动手把自己的头发剃去一半,变成一个怪模怪样的“阴阳头”。这样一来,因为发型怪异让他羞于见人,只好彻底打消了出去玩的念头,专心练习。就这样一连数月,他足不出户,天天苦练,演讲水平突飞猛进,后来终于成为著名的演说大家。
自断退路,当然显示了决心之大、信心之强。而有时,别人对你的一逼、一压,尽管并非你所愿,却往往在客观上断了你的退路,同样起着极大的激励作用。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有一个作曲家乔治·格什温,他刚刚小有名气时,从来没有写过交响曲。有一次,美国最著名的斯坎德爵士乐团的著名指挥家非常欣赏他的才华,盛情地邀请他为交响乐团写一部交响曲。格什温虽然深受感动,可是由于他对交响乐一窍不通,怕写不好丢面子,就一口拒绝了。指挥家一再劝他写,他仍执意不肯。这位指挥家见他如此固执,也来了固执的劲儿,竟然不经格什温的允许在报纸上刊登了一则广告,说20天后音乐厅将上演格什温的最新作品——交响乐《蓝色狂想曲》!这份报纸发行量非常大,一下子让满世界都知道了消息。不知就里的格什温看到报纸上的广告大惊失色,慌忙来质问指挥家为什么让他难堪出丑。指挥家微笑着对他说:“反正这件事全城人都知道了,你就看着办吧。”
格什温见事已至此,只好硬着头皮将自己关在屋子里,开始了人生第一部交响乐的创作。这一逼不要紧,他硬是用两周的时间完成了交响乐《蓝色狂想曲》。他自己也未料到,首场演出竟大获成功,格什温的名气也迅速传遍美国,后来一跃成为美国好莱坞最著名的作曲家。独有偶,与格什温同时代的美国钢琴演奏家、后来被称为“抒情爵士歌王”的黑人男中音歌手纳京高的成功也是被别人“逼”出来的。那时,他还是一名年轻无名的钢琴演奏员,以在酒吧演奏为业。由于他的琴艺不错,有许多客人慕名而来。一天晚上他正在演奏,突然有一个客人别出心裁,要求他不要再弹琴,就想听他唱一首歌。他一再说:“我不会唱歌。”可是,这个客人的“无理”要求却得到了其他客人的起哄支持!他有些腼腆而恐惧地一再解释说:“我从小就学习钢琴,从来没有学过唱歌,恐怕会唱得很难听。”但没有人听他解释。酒吧老板知道后,只对纳京高说了一句话:“如果你不想失业的话,就唱一首歌。”
无奈之下,纳京高红着脸怯生生地唱了一首《蒙娜丽莎》。不料,歌声一起,居然赢得了满堂喝彩!从此,他开始一边演奏一边歌唱。后来,他唱歌的名声远远超过了钢琴演奏,成为风靡全球的“爵士歌王”。
想来,纳京高真得感谢那个客人和老板,如果没有他们死命的一“逼”,他还会有今天如此辉煌的成就吗?
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心无旁骛、全神贯注地追求自己的目标。而人性是有天生的弱点的。当我们难于驾驭自己的惰性和欲望,不能专心致志地前行时,不妨斩断退路,逼着自己全力以赴地寻找出路。事实证明:不论是自断退路,还是他断退路,只要是断了退路,不留退路,就更容易找到出路,就更可能获得成功。
第四篇:创业人生 从“没有退路”开始
李慧的“丹慧服装工作设计室”在天津小有名气。你一定想不到,现在拥有三个车间、几十台机器的李慧,一度无业。当被问及怎样走上创业之路时,李慧告诉记者,人没有了退路,自然就会往前走。
家成了她的实习工厂
1991年,李慧的丈夫因单位不景气,提前下岗,当时李慧是来津投夫的外地人员,没有工作。丈夫有病,孩子还小,全家人吃饭成了难题。
“我当时就想自己还年轻,不能依靠国家救济,要凭努力闯出一条生路来”。后来,李慧在一家商场找到了一个卖服装的工作,每月只有200元的收入,一天站8小时,但李慧很知足,她觉得这是一个绝处逢生的机会。她开始了解服装买卖的生意经,各类服装在她手里卖得快,价格也好。此时,李慧脑子里萌生了自己开办服装裁剪店的想法。
此后的两年里,她学着做起服装。她开始用废报纸学剪裁,剪出了样子用针线缝合好,或用浆糊粘合好,让丈夫和孩子穿上,经反复实践,有点成型了。她再用最便宜的布头,照纸样裁剪好做成服装,让她丈夫和孩子试穿,那阵子丈夫和孩子身上穿的衣服全是她做的。
1995年因商场转行,她也下岗了。李慧又到一家服装店去当缝纫工,晚上骑车往返60余里地,学习服装裁剪。半年后,她拿到了服装裁剪、制作、烫熨、整形等全套的合格证书。由于没有资金,李慧就在家里开起了小型服装加工店。邻居们都夸她活细致、标准、合体、舒适,在周边居民区里,李慧服装店有了小名气。
8万元筹建工作室
经过2年积攒,李慧有了2万元积蓄,从朋友那里借来了3万元,李慧终于有机会创建自己的“丹慧服装工作设计室”了。
为了租到便宜点的房子,李慧一下子付了整整三年的房租,再加上购买设备,当时她手里就仅剩下500元了。紧要关头,居委会的王主任出资3万元赞助了她,李慧当时激动得哭了起来。就这样,8万元终于让李慧完成了开店的心愿。
李慧先后安置了本社区里的20余名下岗姐妹,她手把手地教她们服装制作技艺,由包缝、制作、熨烫、锁扣眼、钉扣教起。再教她们裁剪、整形等工艺。员工们非常努力,不到一年的时间,李慧就还上了借款。而且还能做到每月准时发放员工的工资。“我尊重这里的姐妹们,信任她们,她们保证了服装100%合格。”
损失4000元换来大客户
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各个服装店争抢生意的现象十分严重。一个偶然机会,李慧在天津某外贸部门争取到了一批来料加工订单。外贸部门跟单员在交待加工活时,将尺寸报告错了,在通过出关检验时,发现了问题,这时距出口上船只有两天时间。
这400余套成人服装要不要重新返工修改,让“丹慧服装工作室”的姐妹们犯了难,因为错误责任原本就不属于她们。但李慧毅然决定将全部成装开包返工。望着堆得像小山似的成装,全体工作室的姐妹们,打开包,一件件拆改,两天两夜的连续工作,姐妹们的眼都熬红了,实在完不成了,他们甚至连家属、亲朋都动员来,帮忙拆改。两天后,400余件成衣改制任务完成了,那家外贸部门也成为她们的终身固定大客户。
第五篇:从改变自己开始
从改变自己开始
在一个国家的墓园里,有许多国家首脑的墓志铭。某个角落里的一段墓志铭是这样写的:
我在年轻的时候有一个伟大的愿望,想改变世界,但是随着我的年龄的增长,我发现我不能,所以我想改变整个国家;但是等到我的年龄再大的时候,我发现我没有这个能力改变自己的国家,那我就想我的愿望就是改变我的家庭;等到我年老的时候,我发现我也没有能力改变我的家庭,我就想我要改变我自己;等到我行将入土的时候,我才发现我依然没有改变我自己。这时候我就想,如果我一开始的愿望就是改变我自己,那么我自己改变了,同样就有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就有可能改变我的国家,甚至有可能改变整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