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从三到万教案(合集5篇)

从三到万教案(合集5篇)



第一篇:从三到万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由一个故事引出论点的写法。2·学习用分论点说明事理。

3·认识学习必须谦虚谨慎,循序渐进的道理。

教学要求

1·启发学生阅读课文所引用的笑话故事(文言文)时,对照注释、查字典。此外,教师作适当的讲解,使学生准确把握故事的内容。

教学重点

1·学习由一个故事引出论点的写法。2·理解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教学难点

(① 学习文化要“慢慢积累”“不宜要求过急”,要“循序渐进”;

②学习过程中应当谦虚谨慎;

③ 应当重视教师的作用。

这三个论点之间并非并列关系,而是有主有次的:

第一点是揭示学习的规律,第二、三点是回答遵循这一规律,应怎么办的问题。因此,占主导地位的观点是第一个,应视为中心论点。)2·文中引用古代故事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① 作为例证,证明第1、2段提出的论点(要“慢慢积累”“循序渐进”)

②引出后边第5~7段的两个小论点,便于议论得深化和扩充,使所讲问题更全面;③ 结合故事讲道理,使议论具体形象,通俗易懂,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课时安排

第1、2课时:通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读懂文中所引用的故事。

第3、4课时:分析课文,理解从一个故事引出论点的写法。

第二篇:从三到万 公开课教案

《从三到万》公开课教案

一、教学目的

1.学习由一个故事引出论点的写法。

2.学习用分论点说明事理。

3.认识学习必须谦虚谨慎,循序渐进,重视教师的作用。

二、教学设想

《从三到万》是邓拓同志六十年代初期写的一篇杂文。作品巧妙地利用一则明清笔记中的故事,讲述学习应持有正确态度的道理,篇幅虽短小,但语言生动,富于哲理性。建议教师先指导学生疏通故事原文,口述故事大意,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体会通过讲故事引出中心论点的方法,领悟本文深刻的意义。

第一课时

一、教学重点

口述故事训练,理清文章结构。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三”和“万”是两个相差悬殊的数字,可是它们之间却发生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下面我们一起学习邓拓同志的杂文《从三到万》。

(二)解题:

题目新颖别致,两个数字用介词前后连接,使相差甚远的“三”与“万”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引人深思: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必然的联系,激发了读者的兴趣。

(三)作者简介:

马南邨是邓拓的笔名。邓拓(1912─1966),福建闽侯人。他是一位新闻工作者,著名学者。他博学多才,曾任《人民日报》《前线》杂志的总编辑,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等职。他为党的新闻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主要著作有《中国救荒史》、《燕山夜话》等。“文革”开始时,被林彪、“四人帮”反党集团诬陷、迫害致死。

(四)指导学生疏通故事原文,对照书下注解正音正字,解释词语含义。(出示板书)

田舍翁:种田的老汉 家资殷盛:уīn 富裕

累世: lěi数代,接连几个世代 聘:pìn 请

搦管:nuò执笔 辄:zhé就,(副词)

掷笔告其父:zhì放下 谢去:指辞退 具币:准备

父趣之:cù 催促 其子恚曰: huì 抱怨

天下姓氏夥矣:huǒ 多

(五)组织学生分组口述故事梗概,初步议论这则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教师最后归纳学生发表的各种意见,明确在学习上浅尝辄止,必然会失败。

(六)理清文章结构,指导学生在阅读时抓住各段的中心句。

全文共有八个自然段。

①②自然段由学文化入手讲述道理,然后提出应重视积累的观点。

③④自然段引述古代的一则故事,总结经验教训。

⑤自然段由故事引出学习应持什么态度。

⑥⑦自然段由学“一、二、三”数字的出现将两段连接起来,论述教师的重要作用。

⑧自然段最后作结,提出希望。

全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1─ 2)初步析理提出论点。

2.(3─ 7)由故事引出分论点,加以论证。

3.(8)总结。

(七)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进行了口语复述文言故事的训练,不仅加深了对古文的理解,而且锻炼了口才。特别是许多同学谈了自己从这则故事中悟出的道理,为下节课分析课文作好了准备。

文章结构大体理清,体会到由故事引出论点是常见的议论文写法之一。

布置作业

1.用简明的语言分别概述分论点。

2.做书后思考练习三、五题。

第二课时

一、教学重点

由一则故事引出分论点。

二、教学过程

(一)分析课文:(在讲解过程中检查学生作业情况)

第一部分(1─2)学习靠一点一滴积累、要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开头用设问形式提出学习文化知识有无“捷径”的问题,指出“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不能过于笼统”,而应看学习对象、内容、方法等,按照具体情况进行分析。”然后,从一般的学习规律入手,归纳出“学文化应该一点一滴地慢慢积累”这一论点。“一点一滴”形象说明了文化知识具有积少成多的特点,强调“点滴”积累的重要性,告诫初学者不宜急于求成。

作者在第2自然段中以古代读书人“重视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为例,从正反两方面说理,阐明学习要积累,要循序渐进的道理。

两个自然段之间,“文化”与“积累”自然衔接。

第二部分(3─7)讲述古代故事引出“学习应谦虚谨慎,应当重视教师作用”的论点。

第1层(3─4)引故事明理。文中楚士“三书三训”点明了学习的初级阶段。富翁之子掷笔“欣欣然”,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他在学习上浅尝辄止。其父则“具币谢遣楚士”,后来“令子晨起治状”结果却闹出了笑话。第4自然段是承上启下的段落。用“一些学习方面的经验教训”自然引出以下的两个分论点。

第2层(5)学习应谦虚谨慎。

这段由初学阶段应持的学习态度谈起,并以富翁之子“欣欣然”,以为“得矣,得矣”的表现类比现实生活中那种轻浮的人的学习态度。为了把道理讲透彻,又用初学打拳的人与学有所成的人对比,顺理成章地提出分论点:学习应当谦虚谨慎,不能自命不凡。

第3层(6─7)学习应重视教师的作用。

第6自然段从教与学的关系入手进行议论。先谈教师的作用:由易到难传授知识,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再谈学生不曾“入门”便踢开老师,最后只能落得“什么也学不成”。本段夹叙夹议再次以富翁之子为论证的依据。

第7自然段紧承上文,从“三”和“万(萬)”在文字结构上的复杂变化,联想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才能领悟道理,掌握知识。接着从反面假设,说明“完全没有人教,倒可能什么也学不会”的道理,自然引出第二个分论点:学习应当重视教师的作用。

这部分结合故事讲道理,通过分析摆观点,自然连贯。与第一部分的论点,紧密联系,互为补充,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从教说到学,又从学议到教,全面地阐明了作者的观点。

第三部分:总结全文,提出希望。

这是文章的收束段落,共有四句话。第一句中不懂的东西“很不少”,“迫切需要”学习,表明态度要谦虚。二至四句诚恳地提出希望,应正视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富翁之子为戒,举一反三,改掉缺点,更好地学习。

(二)小结:

1.由故事引出论点,结合故事阐明学习的道理是本文的一大特色。用这种写法说理浅显易懂,又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

2.本文论点之间内在联系紧密。既然学习要点滴积累、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就必然要求具有谦虚谨慎的态度,必然要求重视教师的作用。论点前后照应互为补充。

3.本文语言严密,必要限制词的使用准确而有分寸,有效地增强了议论语言的严密性。

第三篇:从三到万(课文)

从三到万 马南邨

学习文化知识能不能走终南捷径呢?这是许多初学的同志时常提出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不能过于笼统。一定说能或不能,都不恰当。这要看学习的是什么人,学什么,用什么方法等等,要按照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但是,一般地说,学文化应该一点一滴地慢慢积累,特别是初学的人不宜要求过急。

“文化”这个词儿在外国文里本来就是积累的意思。我国古代的读书人,很早就重视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这是符合于一般规律的正确方法。因为学习不但要靠理解力,还要靠理解记忆力,而无论一个人的理解力和记忆力无论有多强,要理解和记住刚学会的东西,总要有一个过程;哪一个妄人如果想一下子就把什么都学会,其结果必定要吃大亏。

有一个故事在明清人的笔记中重复出现了多次,尖锐地讽刺了这种妄人。这个故事是说:“有田舍翁,家资殷盛,而累世不识‘之’‘乎’。一岁,聘楚士训其子。楚士始训之搦(nuò)管临朱。书一画,训曰:一字;书二画,训曰:二字;书三画,训曰:三字。其子辄欣欣然,掷笔归告其父,曰:儿得矣,儿得矣;可无烦先生,重费馆谷也,请谢去。其父喜,从之。具币谢遣楚士。逾时,其父拟征召姻友万氏者饮,令子晨起治状,久之不成。父趣(cù)之,其子恚(huì)曰:天下姓氏夥(huǒ)矣,奈何姓万?自晨起至今,才完五百画也。”

这个故事比较通俗易懂,有的相声演员也曾讲过。但是,人们大都只把它当做笑话,而不把它看成一个严肃的讽刺性故事。我的看法不是这样,我以为我们应该从这个故事中,吸取一些关于学习方面的经验教训。

对于一个人来说,学习过程中有若干重要的关节,如果处理不好,往往会影响学习的成败。初学的一个最重要关节,就是在刚刚学会一、二、三或外国文A、B、C等等的时候,有一些轻浮的人,正如那个富翁的儿子一样,往往就“欣欣然”起来,以为“得矣,得矣”,什么都懂得了。这也好像学打拳的人,刚学会几个动作的时候,多半以为自己很了不得,处处想跟别人较量几下子。倒是学得多了,真正有了一些本领,才反而虚心起来。由此可见,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是自命不凡;越是有本领的才越谦虚谨慎。

从教学的过程来说,不管要学什么,教的人总要从易而难,逐步深入地把知识教给学生。因此,好的教师在开始的时候,应该给学生一个印象,觉得入门不难,往后才能越学越有信心。而学生如果自命不凡,看到入门很容易,就把老师一脚踢开,那么,他就什么也学不成。正如那个富翁的儿子一样,他以为从此可以不必再请老师了。殊不知他根本还不曾入门,只学会一、二、三,对于所谓“六书”等起码的知识一点也不懂,所以他父亲叫他给姓万的亲友写请帖,他就傻眼了。

实际上,一、二、三这三个字的确很好认,而从三到万,从文字结构上说却经过了许多复杂的变化。要懂得这些变化,也好像其他各种知识一样,必须逐渐学习,并且需要老师指导,不可能只凭什么“天才”就可以很快学会的。如果完全没有人教,倒很可能什么也学不会。我们之所以应该重视教师的作用,理由也就在此。

我们不懂的东西还很不少,都迫切需要虚心学习。但是,在学习上有许多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从三到万这个故事似乎对我们有一些启发。我们无妨以此为例,举一反三,想一想怎样才能更好地加强我们的学习吧。

第四篇:从万园之园到断壁残垣

从万园之园到断壁残垣——《火烧圆明园》观后感

看完圆明园,我除了为圆明园伤心外,还对那些“外国佬”的痛恨。他们掠夺的不仅是一座园林,是中华大地的精髓,是中华大地的美丽山河,是中华大地的结晶。现在昔日华丽的圆明园只剩下残垣。

圆明园是一座珍宝馆,还是一座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博物馆、艺术馆,收藏着许多珍宝、图书和艺术杰作。里面藏有名人字画、秘府典籍、钟鼎宝器、金银珠宝等稀世文物,集中了古代文化的精华。圆明园也是一座异木奇花之园,名贵花木多达数百万株。圆明园内还珍藏了无数的各种式样的无价之宝,极为罕见的历史典籍和丰富珍贵的历史文物,堪称人类文化的宝库之一,也可以这样说,它是世界上一座最大的博物馆。完整目睹过圆明园的西方人把她称为“万园之王”。

1860年春,英、法军舰陆续开到中 国,眼看就要打到家门口了,清政府急忙派大人到天津求和。但他们存心要攻占北京,在谈判中漫天要价,使谈判失败,英法联军逼近北京。9月21日攻下八里桥。进入北京城。咸丰皇帝吓破了胆,派六弟恭亲王奕为钦差大臣,留守北京。自己22日清晨,慌忙地逃到承德避暑山庄。英法联军收到情报说:清朝守军集中在东城,北城是最薄弱的地方,应先攻取;还西北郊的圆明园中宝贝万千。于是,英法联军攻进圆明园,并将圆明园洗劫一空。然后当场拍卖。一件件中国的国画居然没有人欣赏,一个个精美的陶瓷花瓶没有人赞誉。他们这一群不懂中国文化的人,有什么资格“拿”我们的东西。一座举世闻名的万园之园,瞬间变得面目全非。他们竟还狠心的用火将已经所剩无几的圆明园变得更加支离破碎。

然而,几百年的风风雨雨的变迁,以前辉煌的、灿烂的·金碧辉煌的圆明园,现在却是一堆残垣断壁,一堆废墟,一堆没有用的石头。当时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那一刻将深深的印在我们的心里。当时清政府腐败无能也刻在我们的心头。他们花钱如流水,吃的山珍海味,穿的是绫罗绸缎,戴的是翡翠玛瑙。大官们天天吃喝玩乐,不管朝政,有心管的大官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清政府将国家的钱都挥霍一空,只有看着自己被挨打的份儿。看到圆明园那悲惨的结局,我理解了“落后就要挨打”,哪些外国人的不讲理,知道了“闭关锁国”的后果,使我们没有办法了解外面的世界,发展自己的国家,„„

如今,圆明园的断柱残垣还顽强地屹立在那里。它记录著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摧残中华文明的滔天罪行,它记录著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它告诉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要深刻记住这血一般的历史教训。

第五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 第一课时 1.简介作者和作品鲁迅(1881~1936)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2.扫除文字障碍3.学生朗读全文。4.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文章的题目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请同学考虑文章从第几段到第几段写的是“百草园”的生活?第几段到第几段写的是“三味书屋”的生活?第二课时 1.由上节课的教学内容,导入新课。提问:作者对百草园的生活与三味书屋中的生活有什么不同的感受?2.引导学生分析课文。⑴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第1段,引导学生进行

分析。①提问:课文的第1段写出百草园的什么情况?这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②理解:“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⑵请学生朗读第2段,引导学生迸行分析。①提问:作者写了百草园中的多少种动植物,它们分别是什么?②提问:作者写了百草园中什么景物呢?③提问:作者在写这些景物、动物、植物的时候,为什么把这些景物写得那么具体、生动、真切?④提问:作者怎样描写出百草园的可人?⑤提问:本段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描写百草园的事物?表现出了事物的什么持点(注意修辞手法的作用)?⑶指定学生朗读课文第3至6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①提问:文章的第3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②提问:这里写了一件什么事?③这个故事与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什么联系

呢?⑷让学生齐读课丈第7、8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①这两段写了什么?②让学生默读课文第7段,同时找出写捕鸟方法的动词,分析使用这些动词的表现力量。③第8段写出了一位什么样的人物?这和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什么关系?⑸指定学生朗读第9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①三个“也许是因为……”的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什么意思?②这一段字里行间流露了一种什么感情?第三课时 1.读第二自然段,进行新课。⑴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11、12两段,边读过考虑:① 三味书屋的陈设是怎样的?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②“我”对三味书屋和先生的印象又如何呢?

⑵读课文第12段至末尾。①鲁迅先生儿时在三味书屋学习七年,在此文中写出了几个方面的学习生活情况?②在这五个方面中最使作者反感的是什么?③作者写三味书屋的生活,也写了老先生寿镜吾,寿镜吾老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作者对他是什么态度?④三味书屋的教育是成功还是失败呢?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