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闻香识女人影评

闻香识女人影评



第一篇:闻香识女人影评

不久前,将多年前的老电影《闻香识女人》又看了一遍。《scentofawoman》中文直译为女人香,大多数版本都叫《闻香识女人》。这是我最喜欢的影片之一,多年后再看依然感动,内心蠢蠢欲动,仍然有话想说。一个看似香艳的片名,虽然以弗兰克叔叔对女人香的欣赏,了解与渴望了贯穿全剧,但却与女人没有多大关系。事实上这部影片讲述的是两个男人之间的故事,讲述的一个老男人和一个小男生的忘年情。

弗兰克(阿尔帕.西诺饰)是一个退伍军官,因为意外失明,人生从顶点的辉煌滑落谷底。查理(克里斯?奥唐纳饰)是一个品学兼优,单纯正直却家境贫寒的高中生,为了能攒够回家过圣诞节的路费,他撕下招聘布告接了感恩节期间帮中校家人照顾中校的工作。另一方面,在感恩节前的一个晚上,查理和乔治碰巧看见了学校里的几个纨绔子弟在为捉弄校长而安置机关。第二天,校长果然中了陷阱,得知查理是目击者时,校长以推荐上哈佛利诱、以开除相威胁让查理说出参与者,并告诉查理感恩节后给他回复。于是查理面临着一道艰难的选择题要么坦白,要么被学校勒退。

查理带着这样烦恼去了脾气古怪的中校家。而中校也有着自己的计划。弗兰克查理带来到纽约,住豪华酒店、开名车、出入高级餐厅,去看他想念的大哥一家。两人在相伴而行期间也渐渐相互了解起来,中校知道了查理的烦恼,查理也懂得了中校的孤寂。两人感情也日渐加深,情同父子。就在感恩节即将结束之时,中校的计划也进入了最后阶段,他支走了查理,准备结束自己的生命。而查理也敏锐的察觉到了气息,中途折回,在一番心灵的较量和查理执着的坚持下,弗兰克放弃自杀,也放下了心理的包袱,重获新生。

但是查理的麻烦却还没有结束,他还被缠绕在不交代就开除的困扰中。回到学校后,查理因为坚持原则而面临着即将被开除学籍的厄运。但是中校却意外出现在了学校礼堂,他发表了一次激情洋溢的演说,强烈抨击了学校的虚伪,查理的困难在弗兰克叔叔的帮助下圆满解决,一老一少相依相携在金色的阳光中走过的校园......故事情节大概就是这样了。虽然是中文配音的,但是因为没有中文字幕,看第一遍时,走马观花,曾以为那不过就是一部俗气的爱情电影。看第二遍时才开始欣赏弗兰克那一段美仑美奂的探戈,欣赏弗兰克疯狂飙车的潇洒,惊叹他丰富的人生历练及雄辩的口才,也为他最后那番精彩的演讲激情澎湃。不得不佩服阿尔帕西诺精湛的演技,将一个暴躁狂傲,刻薄自负,悲观抑郁,看起来不近人情内心却极度缺爱的盲人中校塑造得维妙维肖。也很喜欢这位尽管没什么台词可以表现,但却阳光般温暖灿烂的少年查理。如今再看,仍默默感动于电影暖心的故事情节,感动于人物之间细微之处一言一行的思想触碰,一点一滴的感情相融,感动于故事所呼唤的人文精神做人的良知。

你有没有想过想要翩然而去,而心里又渴望留下......这是弗兰克放弃自杀后的一句台词。这个对生活人生对社会对自己濒临绝望的老人,并不是真的想死,他想要的,是家庭的温暖,是亲人的在乎。也许他并未意识到的,也许他是后来才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当查理坚持要回去,弗兰克想方设法可以说是死缠烂打的将查理强留在身边。弗兰克带着查理去豪华的餐厅用餐,他向查理透露他有个计划,查理问他什么计划,弗兰克说:我为什么要告诉你?你又不感兴趣,你不在乎,你要走,坐最后一班飞机离开这里......去参加他最爱的大哥的家庭聚会......弗兰克在晚宴上再次喋喋不休,这个讨人厌的瞎子让在场每个人都很不舒服。他清楚地记得他曾经犯过的错。寂寞的是那么想要得到家庭的温情,却又很难融入大家,聚会不欢而散,走出他哥哥的家门,弗兰克显得孤单而颓废,好像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落寞的表情,让人十分心疼。还好查理在身边陪着他落魄,还好查理没有辜负他。出门时查理仍旧一如既往贴心周到的提醒他,小心台阶,尽管弗兰克叔叔对他的爱护依旧没有任何回应,依然无动于衷,但查理没有放弃。

司机载着弗兰克去会了顶级的妓女,到此,他的豪华之旅即将结束,他想结束自己的生命,查理为了让他振作一些,带他去车行试开法拉利,让失明的弗兰克享受到了重新驾驶法拉利的乐趣,由于超速被警察拦下,弗兰克轻松应付......还完车,旅程结束了,中校准结束自己的生命。他支开查理,穿上自己挂满勋章的军装,拿起手枪,查理意识到不对,返回房间,让弗兰克把枪放下,弗兰克威胁查理,若他不离开,他会连查理也杀了,查理不走,想夺下弗兰克的枪,争抢间,弗兰克拿枪指着查理的头,让查理滚开,查理说:你是搞砸了,那又怎样?每个人都会有搞砸的时候,你应该勇往直前......弗兰克大喊:我早就完了!我活在黑暗里!你明白吗?活在黑暗里!查理说:你放弃,我也放弃。

查理让弗兰克干脆把自己也一并杀了,反正自己也完了,弗兰克说:你不想死。查理说,你也一样。弗兰克让查理给自己一个理由活下去,查理说:我给你两个:你跳探戈和开法拉利时帅呆了。我猜想,弗兰克叔叔是真的不想死。他只是太寂寞,太孤独,太缺爱。这种被社会,被亲人在感情上遗弃的感觉让他生不如死。对久经人世的弗兰克来说,什么花言巧语,阿谀奉承的话能骗得了他的耳朵?稚嫩青涩的查理怎能真正说服弗兰克呢。其实查理给出的理由对他来说也许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有人愿意冒着失去生命的危险去在乎他的生死。

他要的,不过是查理的在乎,是被像儿子一样的查理重视的心理,情感需求。当这句话从他最喜欢的少年嘴里说出来,弗兰克放下了所有防备,御下了所有心灵上的包袱,他慢慢松开手,唱起:你有没有想过要翩然而去,而心里又渴望留下......是查理生死不弃的坚持,绝不妥协的原则,和纯洁无瑕的爱心挽救了他。中校有着闻香识女人的本领,也许也有着闻声识男人的本事。大胆假设,当这个干净而纯真的男孩出现在中校那个光线暗淡的小房间时,嗅觉和思维都同样敏锐的中校就已经从他身上看到了的希望的曙光,看到了温暖,看到了希望,所以才想靠近这个充满阳光和正能量的少年。才拉着他陪自己演了一场从毁灭到重生戏,陪他经历这段灵让灵魂和思想都脱胎换骨的心路历程。而查理也没有让他失望,他用他的坚定和执着给了中校活下去希望,价值和意义。

影片最精彩台词是弗兰克在学校里那番震撼人心的演讲词。最暖心的台词我认为是查理流着泪说,你放弃,我也放弃。你不需要缴出,放下就好.........是弗兰克骄傲地对别人说:他是我儿子。是在这一老一少步出校园时的那一句,有你在,我放心......戏外,初出茅庐的克里斯.奥唐纳与当时已经是影界大师的阿尔帕希诺对戏。戏里,稚嫩单纯的查理,遇上老练深沉的弗兰克。戏外,一个是久经戏场声名远播的前辈,一个是初出茅庐无名后生。戏里,一个是外表冷酷无情内心热情似火的父亲般的老中校,一个是单纯善良贴心贴肺胜似儿子又像朋友的少年。戏里戏外,也许,他们都成就了彼此。

这是一部估得去看的电影,讲述的是一老一少两代人的感情,这种感情,它比爱情更经典,因为它超越了欲望和物质;比友情更纯洁,因为它超越了年龄甚至时间;比亲情更感人,因为它,超越了血缘。据说中校与唐娜跳探戈时的那首曲子中文名字叫做《一步之遥》,把这首乐曲穿插在剧中也是有意义的,一步天堂,一步地狱。一念成佛,一念成魔。也许你的一念之间,就能拯救一个人的生命和灵魂,就能改变一个人的前途和命运。

人都是有心,有感情,有思想的。需要的不仅仅是吃饱穿暖,不仅仅是物质化的支援和照顾。更需要情感上的支持与互动,和相互依赖。人之初,性本善。每一个初出茅庐,不染风尘的阳光少年,他的心灵,他的灵魂,都是初升的太阳,是未经雕琢的宝石,需要像中校那样引导他,保护他,拥抱他,支持他,才不会被乌云遮住,才不致被俗世沦陷,才能发出万丈光芒,照耀人间。

而在我们的身边,是有多少,像查理这样初涉人世,单纯善良的少年呢?无能为力的社会和成年人们只是任由他们随命沉浮,很少能去关注他们的内心,去在意他们遇到的困难,去为他们的人生披荆斩棘,保驾护航。有多少纯真的少年心在这浮躁的尘世中湮灭,还没成长就已坠落。多么可惜。一个日渐迟暮,离群独居的老人,也是需要查理那样体贴入心的关怀,生死不弃的敬重去温暖,去呵护,去照耀,去滋润他风烛残年时情感缺失的心。文化无国界,异曲亦同工,中国人所谓的敬老爱幼,大抵要如此才能做到精髓,发扬到极至吧。

故事的结局是完美的。这也是我喜欢这部影片的一个原因。就算故事过于唯美,就算情节有些夸张,就算剧情逻辑都有经不起推敲的地方。那又怎样。像《小王子》,它是一部非常经典的成人童话。我想,作为引导引领思想文化潮流的文艺作品,要的,就是这样的效果。一部好电影,一本好书,一首好音乐,它的使命,它的作用,就应该是唤醒人类的愚钝,纠正道德的岐路,引导人们的思想,指导人们的行为,推动人类文明向好的方向延伸,发展。

已经错过了遇见弗兰克叔叔的年纪,还希望有生之年能与查理相遇。

第二篇:影评《闻香识女人》

看《闻香识女人》有感

我很喜欢看电影,虽然不是影视专业,但每当看好电影之后,都喜欢看看豆瓣影评,在自己感悟一番。虽然如此,但我因为觉得自己才疏学浅,纵然似乎有所感悟,却终究不曾组织成语言过。今日得此机会,也好强制自己尝试一下,并过把小隐。

影片中有两个重要人物,各有风骚。少年查理纯的像清水,老中尉虽双目失明脾气暴躁但是通天晓地,幽默而有魅力,闻香能识女人。也许应了这部电影的名字《闻香识女人》,老中尉才是最主的主角,电影里他那段伴着《只差一步》的脚步不知让多少观众痴迷于探戈的魅力。但是也许是因为我太年轻,老中尉的痛苦与释怀我无法深刻的体会,也许再过几年重新看这部电影,我才会与老中尉产生共鸣吧。

查理的品质让我有点小嫉妒,我也是看了第二遍才看出来。电影字幕中把它翻译成‘原则’我觉得并不适合,导致豆瓣上有写评论称这部电影内容一般。歧义的中文翻译使有些评友认为的电影中表现的是少年不惜牺牲自己却不出卖朋友,甚至那几个朋友都没把少年当朋友。评友们觉得这个主题很肤浅而且滑稽,为了不是自己朋友的朋友而坚持原则牺牲自己简直是愚蠢。从这一点让我恰好更深刻的感受到了电影的正真的主题。

英文字幕里写的那句话是:“i stood up everything and everyone cause that make me feel important,but you do it cause you mean it”中文字幕是:“你却是为了原则而反抗”,我觉得英文比中文来的更直观,我觉得中文应该翻译成“你坚持任何事都是源于你的内心良知”。影片中的少年,从校长或者大家的角度看来,面临一个抉择,姑且说是一个二选一的选择题:要么,坚持讲义气不打小报告,维护那些还不算是自己朋友的那些同学,冤屈的承担全部责任,可能被开除,前途一片渺茫,要么听老师的告发一切,接受老师的报送哈佛的贿赂,从此基本上前途一片光明。自问一下如果是自己会怎么选,我想几乎全会选择后者,不用解释吧,“不然白吃一个处分”,没得选。轮到少年选了,他说:“I couldn't say.(我不能说。)”看上去他选择了前者(不说)?你错了,他选的应该说是第三者。网上的歧义就在这里,少年没有告发不良少年,他不是选择守口如瓶,而是根本没有去选择,拒绝做那道选择题,或者说选择了第三者。我注意到了老师愤怒的追问他“couldn't, shouldn't, or mustn't.”这三个英文中的情态动词我就粗犷的翻译为“不能说还是不可以说还是死也不说”,其实老师是在追问:别说不能说我看不懂,你是有难处(诸如类似另一位目击者说的没带隐形眼镜或受威胁等借口。),还是就是守口如瓶死也不说。其实这三个情态动词还是在追问前面的要么要么,可少年也认真的思考过之后还是说“I could't say.”他还是没做那道选择题。所以电影表现的并不像歧义的那么肤浅。那少年到底是如何想的?他贵在何处,让老中尉最后能这么澎湃的为他说话?重新来看原来的事情,喜欢拍上级马屁还卖弄虚荣的校长被不良学生捉弄,不良少年整蛊伪善校长,其实这件事情处于平衡状态,没有孰是孰非。而少年面临的,其实是,接受校长的利益来打破这个平衡,顽皮少年陷入窘境,而校长更加洋洋得意,还是牺牲自己的利益而维持这个平衡。显然少年选择的后者,他的可贵之处在于,在做决定时,并非同常人一样优先考虑自己的利益。而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一边,完全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公平公正的去处理遇到的事情,他有一个公正无私的内心良知。而这分良知

又不像现在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伪道德。我有必要解释一下“伪道德”这个名词。道德不像法律,没有白纸黑字,更没有明确的对错之分。而加以明确“该与不该”的道德就让我粗略的定义为“伪道德”。如“范跑跑”事件,如大骂百事捐款才多少多少。这些都是因为自我意识浅薄加上严重的盲目从众心理和严重的虚荣心所形成的“伪道德”。当然少年当时没想那么多,这份公证的良知完全来源于自己的内心,甚至都不需要为什么。而现在的很多人在处理事情的时候,比如公交车让座这件事情,广播里放着“请给老弱病残孕让座”,面对一个身体健硕的老人,你曾经有没有这个疑惑,不让感觉自己不对没有道德,让了感觉自己好像做了一件好事很有道德,心理斗争激烈。这就不是真正的应该源于自己内心的道德,而是受外在别人眼中对错约束的伪道德。所以,少年是可贵的,在电影的结尾,当你亢奋于老中尉澎湃的演讲时,当你为少年高兴的送一口气的时候,你是否同时感到了一丝惭愧,这才是最重要的。

第三篇:《闻香识女人》影评

姓名:谭懿伶

学号:ADV10009专业:广告学《闻香识女人》影评

我有幸观看了电影《闻香识女人》,接下来我将阐述我对这部电影的理解与看法。

初闻其名以为是部爱情影片,讲的却是男人之间的故事,女人在这里注定只能成为配角。一个影片,两个故事。一个退伍的老军人,失明、万念俱灰,曾经的叱咤风云身手矫捷身居要位任性胡为都加倍的造成了他的失落寂寞与彻底的自我否定。此时他最需要的只是知心人真诚而简单的肯定。用全部的积蓄给自己安排了一个奢华的旅行,接着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一个优秀的高中生,正直、善良,在面对揭发与不揭发所谓“朋友”劣迹的艰难选择中,终于找到了真实的自我。两个男人所处的世界显然截然不同,但却同样是孤寂的心情,迷惘中偶遇,离奇的情节中形成了父子感情,相互帮助,在抢夺自杀的枪和精彩的演讲中,力挽狂澜,拯救了对方的命运,完成了各自人生十字路口上的关键抉择。这本来就是描写人内心世界的两个故事,精彩的情节再交织在一起。可爱的退役中校,脾气古怪,谈吐犀利,喜欢说脏话,有点小小的好色,有股子老顽童的劲,内心却是受过严重创伤,但是什么都改变不了他耿直的个性,纯洁无瑕崇高的灵魂。单纯的高中生,脾气温和,彬彬有礼,偶尔的笨拙也掩盖不了聪明的天赋,虽然家庭贫困,但却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保送哈佛大学的提名。

影片的精彩在于,导演使两个背景完全不同的男人因为偶然而相遇,一老一少的组合擦出了意义深远的火花。相处时间不长确又彼此重新打开心扉,重新找回了自己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大相径庭,可是后来两人都接纳了对方,并且从彼此的人格中找到了自己的生命意义。两人从最初的对彼此的不理解,到后来的试着去了解对方,再到后来为对方敞开心扉,直至最后都成为了能够影响彼此人生的忘年交。上校和查理一起度过的这几天让他因为查理的天真和那种真挚的品格感觉到了人性中的温暖,从而找到了生命的意义,接而对所有的不快和郁闷感到释怀,重燃希望。查理则在于上校相处的过程中受到其影响,在面对选择时,选择了自己的原则,没有为自己前途利益而放弃自己的信仰的原则。

在电影的配乐方面,我认为有其独到之处,不管是影片刚开始时不知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悠扬又有点欢快的曲调,或是上校与女子共舞那段由小提琴演奏出的激情又不失优雅的探戈舞曲,显示出了上校在重新置身在美人,豪华酒店等熟悉的场景时身上所显示出的的那种自信。两种不同的音乐,表现的是这个国家人民的气质,在影片当中虽起不到什么非常重要的作用,却不失为点睛之笔。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接近末尾那段上校的演讲,直白而犀利,却给人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时间不短却句句经典。

故事绕了一圈又回到原点,上校又回到了侄女的家,但的心境却大有不同。闻香识女人,其实是对人生的期冀,是对人生生活的一种向往!这背后包含的在我看来,其实是一种生命的态度,生活是有挫折的,不可能一帆风顺,但是跌倒总要爬起,不管在什么时候,也要保持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一种向上的精神!

片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它高雅而不熟套、朴实而不乏味,平缓而不拖沓,像一瓶刚打开的成年红酒,其中的色香味需要你的细心品味才能发现其魅力。给人以脱俗的感觉,就像沐浴在春日的阳光下。活出自己的个性吧!像影片的男主人公一样勇于正视自己的人生,好好享受生命绽放的灿烂!

第四篇:《闻香识女人》影评

There is no prosthetic soul 在每次回家的公交车上,都会遇到一位盲人,每当他上车时,我都不由自主想去搀扶,他跟随着手中的导盲棒,平缓稳健且胸有成竹的迈出每一步,或许是熟悉的路使他从未害怕,他的自信让我的佩服油然而生,不禁定住了脚步,注视着直至他安全到达座位。他每次都都让我联想到了《闻香识女人》中的弗兰克,一个喝杰克丹尼威士忌的眼盲退役中校。

大多数为生存忙碌的人是不相信奇迹的,因为那只是存在于书里或遥远梦想中的奇葩,天真的孩子逐渐长大,他们便不再做梦。如果人们看不见奇迹,他们便不再留有梦想,就像瞎了眼睛的金丝雀不再歌唱一样。弗兰克就是一只瞎了眼睛的金丝雀,但与别人不同的是,他仍然坚持唱歌,也许声音嘶哑、找不准调子,却比大多数人的歌喉都动听。

不得不说弗兰克给我的印象实为深刻,当查里还在房外时就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暴躁的几声大喊大叫,由此便定下了他的性格和精神状态。而那时的窗外似乎是很刻意的射进来一道蓝色的光线,隔在两个人之间,我想这似乎象征了两个人之间最初的隔膜。

随后这一老一小难以忘怀的经典经历便开始上演,这确实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旅行。弗兰克之所以想要死,是因为他对生活开始厌倦,希望开始破碎,在他心中,第一位是女人,第二位是跑车,这两个东西,就是弗兰肯的希望之光,是生命重要的支撑,可是自己瞎了,世界上一切都是黑暗的,这两个希望都随着眼睛的失明而破灭,希望破碎,支柱坍塌,生存的欲望也随之消散。他无法在拥有女人和跑车了。还有他对如今生活的失望,对社会的失望,觉得世界上每个人的灵魂都被污染了,良知早已死了,他明显是一个要强的人,他有着荣誉的过去,他叛逆,反对一切,只是希望自己被重视。这么多年,他不许别人称呼他sir,只让别人叫自己中校,这算是对过去的一种的怀念,恋恋不舍,或者对过去的荣誉一种难以忘却。在瞎了眼睛以后,这些荣誉只能通过叫他中校来维持。

在弗兰克他大哥家的那次经历,击溃了他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那一幕,我我始终难以忘怀,弗兰克在侄子咄咄逼人的嘲讽中锐气全无,与那个暴戾十足的老头儿截然不同,当所有人完全沉静下来,那一刻,饭桌上沉默与对峙,尖酸的话语和弗兰克强忍住的怒气都将气氛烘托到极致,犹如战争一触即发,直到他最后声嘶力竭的攻击,无不将他内心的痛苦和挣扎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在离开时,他对哥哥低声说道:“Good-bye, Willie.I'm no fucking good,and I never have been.”那一刻,这一幕,深深刺痛了我的心,让我明白了原来他之前的大声说话,其实只是不想让别人向对待弱者一样对他,他怕在众人面前丢掉那个曾经辉煌过的自己。他爱他的大哥,胜于坐在餐桌旁的每一个人。终于,他收起了他的戾气与暴躁,黯然离去了。

我想撩人的探戈舞曲会让我永远记住《闻香识女人》这部片子。一个散发着迷人香味的美女,这正是弗拉克梦寐以求的,当他拉着唐娜的手,走进舞池,经典的《只差一步》响起,我从这一秒开始就被深深的感动着。这个音乐确实是经典,小提琴高调又内敛的引领着旋律,搭肩握手,在这曲探戈中,每一个伸手,每一个转身,他都在保护不会跳舞的她,将探戈演绎得像一首流畅的诗。她当然能感受到他的浓浓宠爱,正如他能准确地说出她使用的香皂名,这样的情趣是她木纳的男友永远也无法给于的。而弗兰克即使看不见,也一定能感知到她依依不舍投射过来的灼灼目光。是啊,有的人一分钟内可以过尽一生,也有一种人,值得让你在一支舞中为他耗尽一生。短短的两分多钟,这位黑暗中的舞者用他的灵魂舞出了深埋在心底的对光明世界的记忆,美好而动人,堪称完美。乐落舞止,弗兰克在众人的掌声中找回了那份久违的被关注的温暖。这一幕,足以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潸然泪下。

我无法忘记那个一直骄傲、倔强、帅气的弗兰克在那一刻头发灰白散落的样子,当他与查里争那把枪时,他本已无神的双眼透着惶恐,和对死亡的决意。没有人可以体会,当争夺手枪结束后的他平静地坐在沙发上,他对查理说:“我所生活的动力,也就是所谓的梦想,芬香的女人对我张开双臂,当清晨醒来,发现她依然在我身边甜甜地熟睡,然后我就死心了。”其实,人生存下去的动力也就这么简单,也许只是为了能跳好一段精彩的探戈,也许只是开一辆法拉利跑车直到违章而被叫停,更或者就如某个哲学家所说得那般简单,为了仰望着美丽的苍穹,每个人都应当选择降生。

“There is no prosthetic for soul.”

这是一场关于人生十字路口抉择的演讲,更是一场对灵魂尊敬的辩论。是的,也就正因为此,查里免受了学校的惩罚,而我们的弗兰克又重新并从“心”开始生活了。在最后看到弗兰克进门与自己的孙子孙女亲密的样子,让人心里暖暖的。是的,他走对了,生活再次赋予了他光芒,那光,不是眼睛里的,而他的心里。

第五篇:闻香识女人影评

释放情怀的漫游

————《闻香识女人》解析

《闻香识女人》是一部最适合在温暖的冬季午后品析的优秀作品,在观赏时,若是能配上一杯热气腾腾的红茶便是极好不错了。胶片下的光影神话与茶杯中的醇厚甘甜或许会在我们笨拙沉重的体内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莹透的液体将吸纳美好的视听享受徜徉于被感化的精魂。届时,轻灵飘逸的思想也会冲破躯体的束缚,与智慧的猫头鹰和顽皮的美人鱼一道去探寻隐匿在世界尽头的关于人性的传说。

待到荧幕上出现“END”字样,闭上眼睛回味,有些电影是好在回味里,越是品则越是难以忘记影片里的美好,比如那一曲摄人心魂的探戈,那一场飚车,亦或是最后的那场对于查理的审判,都足以让我陷入对这影片的执念里。

对于这部影片的制作技术什么的不想做过多的评价,只是对该故事的结构有很高的兴趣来进行一点儿一点儿的回味。

首先对影片进行基本的概括:年轻的学生查理(克里斯·奥唐纳饰)无意间目睹了几个学生准备戏弄校长的过程,校长让他说出恶作剧的主谋,否则将予以处罚。查理带着烦恼来到退伍军人史法兰中校(埃尔·帕西诺饰)家中做周末兼职。中校曾经林登·贝恩斯·约翰逊总统的幕僚,经历过战争和许多挫折,在一次意外事故中双眼被炸瞎。他整天在家里无所事事,失去了生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他准备用尽最后的精力享受一次美好的生活。他带着查理出游、吃佳肴、开飞车、跳探戈、住豪华酒店„„然后想就此结束自己的生命。查理竭力阻止了中校的自杀行为,从此他们之间萌生如父子般的感情。史法兰也找回了生活下去的勇气和力量。影片最后史法兰在学校礼堂激昂演说,挽救了查理的前途,讽刺了学校的伪善。二人在互相鼓舞中得到重生。

“ Mr.Simms, you are a cover-up artist and you are a liar”,也许在看到影片一半的时候,还是感觉查理之前的遭遇在剧中并没有什么大的作用,但是如果查理没有遇到这些意外而来的挫折的话,那他和中校就没有了真正的共同语言,在中校要选择自杀时也就不会有查理的竭力阻止。影片中的每个片段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就如那一曲性感的探戈一样,很多人看了这个片子,就算忘记了情节,但是他们不可能忘记探戈这个经典桥段。当中校拉着女人的手,走进舞池,经典的《只差一步》响起,我从这一秒开始就被深深的感动着。这个音乐确实是经典,从开始舒缓的小提琴,呈现慵懒以及幽默的口吻,小提琴辉煌又带着点点诗意的旋律衬托得这段生命的绽放神圣无比。小提琴高调又内敛的引领着旋律,犹如踩着探戈舞步的女人,有着高贵的步伐傲视一切的态度,而钢琴在音乐高潮到来前有力的击键,仿佛是在下一个旋转前深吸一口气,然后绽放自己的生命,就像史法兰中校一样。

跟着中校游历罗马和那波利的大学生是典型的迷失的年轻人。他不喝酒,不玩女人,从没有任何想法,也从不作什么决定。他反而更像在黑暗中摸索踌躇不前的盲人。他像大多数人那样,对生活从不做过多思考,逆来顺受地忍受着痛苦,却不知道如何摆脱。与中校相处的几天,让那个陷入迷茫的大学生看到了,也懂得了很多东西。但这并不能让他马上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或者立刻变得坚强、勇敢。随之而来的变化是无形的,缓慢的,像是蜜蜂采蜜一样,一次只是一点点。与之相对的史法兰中校也是在影响着查理的同时也一点点的被影响,也正是因为后面查理竭力的阻止,史法兰中校才会选择活下去,否则只凭借查理的一人之力如何能够阻止强大的中校。

再来说查理刚要见中校时的场景,中校自己坐在屋里,不让查理对他以“sir”的称呼,由此可见中校是一个孤僻骄傲的人,他不希望别人看到的是他狼狈的一面。在影片的结尾部分,中校参加所谓的听证会之后回到家里的时候,他和帆心、威利的交谈中无一不透露着中校的改变。虽然在飞机的头等舱里中校对查理说:“查理,给我你的手,此乃你教育的开始”,但是在剧末我们也看到了查理对中校深深的影响,不是突然的改变,而是在一点一滴的渗透于其中。

在纽约之行中,从那一曲探戈,以及那一次疯狂的飚车,不难看出中校对生活的热烈向往,但是眼睛却把他对生活的激情埋入了谷底。与此同时,查理学校的那些事情也在随着纽约之行中自己的变化而发展着,所有的事情貌似都在朝着我们不希望看到的那方面在发展,直到查理对中校的挽救,在挽救中校的同时查理也是在挽救自己,中校的事情解决之后又一个问题冒出来。查理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迎接了中校的到来,可以说听证会就是中校重生后的一个绽放自己生命的舞台。

中校试图用死亡寻找黑暗世界的出口,试图用死亡寻找他生命的奇迹。最后他发现,想要得到光明就得自己点亮灯火,想得到奇迹就得承受痛苦,那些未知的奇迹就会自然的降临。他无法到达的地方,无法接受的爱,都将慢慢融入他的生命。“灵魂不可能有义肢”,这是在最后演讲的时候,留给观众印象最深的一句话,这也是中校对于生活、对自己人生的一个总结。虽然他就是一只瞎了眼睛的金丝雀,但与别人不同的是,他仍然坚持唱歌,也许声音嘶哑、找不准调子,却比大多数人的歌喉都动听。

乔瓦尼•阿尔皮诺(《闻香识女人》的作者)在书的结尾这样写道:“尽管周围是一片黑暗,在今后的年代中他不得不在这片黑暗中点燃打火机照亮,不得不伸出竹竿探路,他在这样的黑暗中嘲笑人、冒犯人,他在这样的黑暗中依然喝酒,那么,即使是最困难的生活也依然是生活,依然是他的生活,是我的生活,是我们所有人的生活,是所有那些能够承认生活、接受生活和经营生活的人的生活。”

无论生活的面目是温顺还是狰狞,我们都需要为我们的选择、要走的道路,想要追求的目标做出努力。而死亡永远不能成为逃避的借口和途径,活着需要有比选择死亡更大的勇气,承担责任的勇气。这是这部影片所能影响我的所有。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