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只要有基因强化中药我就死不了!”
“只要有基因强化中药我就死不了!”
“只要有基因强化中药我就死不了!”这是41岁的内蒙古赤峰抗癌明星方x,在被问及抗癌经验时最常说的一句话。
方x是赤峰的蒙古族汉子,豪爽、开朗,能抽烟,能喝酒。可是在34岁时候,被确诊为肺癌。右肺中叶发现腺型肿瘤,他随即在呼和浩特医院进行了手术,切除了患有肿瘤的右肺中叶,并进行了5个疗程的化疗。当时大夫告诉我:“如果5年不复发,身体就能恢复。”因此方x对身体格外地注意,每季度都到医院查体。但是,就在6个月之后,查体发现肿瘤发生多位复发,最大一个肿瘤在右肺的叶顶3cmx4.2cm,伴有大量的胸水,使右肺的收缩功能几乎丧失,一动就喘。已经丧失手术机会的他,被医院和医生放弃了。
“当时医生的意见就是,止痛,然后等死。”方x笑着说。可是谁都能从他眼里看出那曾经的绝望。2008年12月,方x的父亲在报纸上看到了基因强化中药的介绍。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接受了治疗。方x说,接受治疗后,让他最明显的感受就是疼痛消失,胸水也消退了,呼吸顺畅,不再费力,而且,不咳嗽,不咯血了。体力比以前明显变好,可以自己行走。食欲增加,体重也增加20斤。看到希望的方x,接受三个阶段的治疗后,肺癌症状基本消失,能够正常行走,饮食。身体有力,精神饱满。到医院查体,结果显示:情况稳定,未发生进一步转移、扩散。右肺的叶顶肿瘤缩小2.6cmx4cm,胸水消失,右肺的收缩功能恢复。于是,方x接受巩固治疗,至今7年多,情况一直稳定。
现在,方x已成为当地的抗癌明星,每次到医院检查,都会被病友和家属围上询问抗癌经验。他总会说“只要有基因强化中药我就死不了!”
基因强化中药坚守最后一道抗癌防线 基因强化中药朗龙克瘕是基因提纯强化后的中药,药效发生核爆炸式的增强。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复制、扩散。中医抗癌讲究对患者实施“辨证施治、对症下药”的个体化诊疗。以朗龙克瘕为核心,针对癌症病人的病位不同,病情不一的情况,实施辩证论治,形成了适合不同肿瘤、不同病情患者的“12大疗法,64组专方”,在肿瘤治疗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实现了癌症不手术不化疗,疗效却优于手术化疗的治疗效果,被医学界誉为治疗癌症的绿色“中药基因手术刀”。
第二篇:癌症的话吃了就死不了
癌症的话吃了就死不了
今天一位十几年没见的朋友请我们去吃饭,吃完在他公司闲聊时无意中说起他一个朋友的父亲得了癌症,被医生宣布只能回家等死了,有人送来了一个偏方,家人就是:死马只当活马医,试着吃起了这个方子,没想到吃了几贴就有了起色,就接着吃下去,现在已经是复查也查不出病症状了!于是这个朋友把这个方子拿来给了自己的亲戚吃,最近也有了起色!当下就跟他要了这个方子,因为十一年前父亲就是被癌症折磨而死,想起那时如果能有这个方子的话,说不定父亲也能活到现在了,只有经历过失亲之疼的人才会明白这个中滋味!不管这个方子是否真的有用,我把它放到我的空间上,如果有哪个朋友看到了可以转下来,说不定哪天能帮到人!上网查了查这几味药也真的是抗癌的药,平时没事也可以吃,有清热解毒之功效.
药方:红枣大的八粒,小的十粒(共十八粒)
铁树一叶
半枝莲一两
白花蛇舌草二两
服法:四味药为一剂可煎两次
第一次用水量大约十五碗煎两个小时,第二次约十碗水煎两小时,然后将药汤倒起日夜当茶饮服
说明:
一 该药主治各种癌症.根据服法结果,已经治愈了肠癌,肝癌,子宫癌,胃癌等,除乳癌效果差点外,其他癌症都有良好效果,特别是肠癌,只服四到六小时就起异常效果.
二平时每月煎一次服用,因该药药性对脏腑之热素及生痔疮,热咳等症,服后都有确实生效且能彻底治愈
三
注意说明:半枝莲,清凉无毒,是排污草药,服后不能饮用开水,恐其冲淡药效,如果癌症三花(就是表面能看见烂的),可将刚生长的新鲜草药捣烂取其汁,将渣敷于患处,其汁用水热烧当茶喝,此药不分男女老少,服用三至四个月,方能彻底全愈,服用后大小便有浓血排出,这反映毒物,清除后即止,可免惊疑。
四
此方是一个犯人在执行死刑前三天供出来的,因恐死后失传,到目前为止,治愈者无数,是救人一大积德!希望复印转发邻居亲友多作善事
附注:此方与六十六年十月二十五日中国时报第七版登刊之内容相同
2011-06-15 14:34
第三篇:只要有一线希望
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尽百倍努力
——情系玉树,真情永在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县晨发生两次地震,最高震级7.1级,地震震中位于县城附近,截至4月20日10时,玉树地震遇难人数为2046人,失踪193人,受伤12135人,其中重伤1434人。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玉树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南部,古为西羌之地,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等地相通,东与四川省和西藏自治区毗邻,简称玉树州,是文成公主走过的地方。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光荣传统,4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继续在青海玉树地震灾区考察,他深入受灾严重的学校、孤儿院、寺庙,到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看望慰问各族群众,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受灾群众致以深切慰问。温总理指出,在灾害面前,各族干部群众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一致,并肩作战,这是我们克服困难的希望所在。2010年4月20日,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青海玉树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2010年4月21日举行全国哀悼活动,全国和驻外使领馆下半旗志哀,停止公共娱乐活动,当晚,中央电视台举办赈灾晚会,全国明星积极响应,社会各界踊跃捐款,让我们看到了中华同胞的手足之情。
第四篇:只要有爱,就值得等待情感美文[模版]
约会那天下午,程准时到达水吧,可左等右等不见的影子,就一点点地往下落。终于四十分钟后装扮一新的女孩闪亮登场,歉意地说因为做头发迟到了。程原谅了,可心里却有不可遏止的郁闷,可以随意爽约半个小时以上的女子绝对不是他所期望的。那次约会散场后,他确定他和女孩的关系只能定位在朋友而不是。
从那以后,程给自己做了一条规定:从到达约会地点开始,如果自己数到500对方还不出现,就毫不客气地撤退。因为这规定,两年中程几个很不错的女孩,可他竟然从没想过要推翻这个在别人看来有些古怪的规定。
直到今年春天在出差上海的飞机上,命里注定般遇到邻座的女孩。女孩的眼睛深邃而清澈,脸上是那种温柔而明媚的微笑,这种亲切吸引着程主动搭讪。开始只是有一搭无一搭地没话找话,可没想到越聊越投机,越聊越被对方的睿智和精彩深深吸引。走出飞机场时,终于忍不住互留了姓名和手机号码,女孩叫奕奕,是一个咨询公司的职业培训师。
整个出差期间,程一直着魔般地着奕奕,眼前总是晃动着奕奕那双漂亮的大眼睛,耳边也仿佛还回响着她清脆而动听的声音。这种感受好像让他回到了情窦初开的少年时代。
几天后,当程知道奕奕回到北京时,两人约定去吃烧烤。走进那家店门,程就地数起数来。眼前回放着那次和奕奕在飞机上的情景,心里饶有兴致地猜测着奕奕是不是和自己口味差不多呢?迟到是因为工作忙碌还是路上堵车呢?等她来到后最好和她聊些什么新话题呢?不知不觉,嘴里的数字已经数到了499,可仍然不见奕奕的影子。程灵机一动,不自觉地往下数:“499.1、499.11、499.12……”
谢天谢地,两个数字之间足够一辈子也数不完的。终于程刚好数到499.228的时候,奕奕推门而进。天地良心,绝对在500以内啊。
那次烧烤成了两人关系的里程碑,接下来的日子,顺理成章生根发芽,生机勃勃。
原来,只要有爱,不是不可以。
第五篇:成功赚钱之路:只要有四成把握就出手
一件没人做过的事,要有几成胜算,才值得把前途拿来当赌注?
这个问题,一次又一次考验明基电通董事长李焜耀的判断,也一次又一次决定他的生涯是再创高峰,还是前功尽弃。
53岁的李焜耀做过很多企业界“第一个”的决策。包括第一个决定跨足通讯,靠自己研发制造手机;第一个投资做TFT-LCD面板;第一个去大陆苏州设厂;第一个放弃本来的招牌,自创品牌“BenQ”。
但是他从来不是在掌声中踏出步伐。正因为决策太大胆,立即迎接李焜耀的永远是不解跟问号。
就像1996年,他决定做面板。当时最大的警告声音,来自宏碁电脑创办人施振荣。因为德碁生产DRAM的经验太辛苦,施振荣要李焜耀想清楚,这条路不但做不赢,而且走下去就是不归路。
不只老板质疑,同业也觉得他当不成“先驱”,倒可能变成“先烈”。连他在光碟机产品上的直接竞争对手,源兴科技总经理温生台,当时都忍不住在公开场合走过来“慰勉”他:“真的很难做,你要好好努力喔!”
当场,李焜耀只是笑一笑,没有说话。
要同时抵御来自内外的压力,走没人走过的路,到底是“先见之明”还是“匹夫之勇”?李焜耀心中衡量风险与机会的原则是这样的:“4成把握就出手,但不必一步到位。”
伸出一只脚试水温
4成把握,看出李焜耀的“胆”。“他从来不以当时能力,衡量未来要做的事,”跟了李焜耀10几年,明基电通视影事业群总经理黄裕国观察。
李焜耀没有因为“难”跟“没做过”打退堂鼓。他仔细研究德碁失败的原因,认为德碁与德州仪器合作的模式,没办法从技术到销售完全掌握,只能分享末端制造的价值。反观同样做DRAM的三星,每年都赚钱,因此绝非这个事业不能做。关键在于:不能重蹈德碁的覆辙。
所以明知寻找技术移转伙伴不易,但跟日韩大厂的谈判桌上,对方只要想援用德碁的模式,李焜耀一律回答:“不做,免谈”。
在胆量背后,事实上,李焜耀有两大支柱,一是企图心,另一个关键字是“承受度”。也就是沙盘推演各种结果后,对风险做最精密的计算。
因为没有十足把握,李焜耀并不求一步登天,而是慢慢修正,拉近能力与机会的缺口。头两年,明基先做电浆显示器,累积经验。“等于先伸一只脚试水温,”他譬喻。
要建造一座面板三代厂,投资至少需要150亿,超过当时明基资本额(37亿)4倍。为了怕新事业把明基拖垮,李焜耀在财务上特别小心,除了用开放式的股东结构分散风险,连万一撑不下去,可能的外援对象都先想好。
他在各方面做出最坏的打算,甚至包括个人退出公司,交出经营权。
同样地,12年前,明基大陆生产基地落脚苏州。李焜耀对着一大片乌压压、什么都没有的沼泽地,肯定地说“我就要这一块”的气魄,连一旁的苏州台湾事务办事处主任谢鸣都忍不住动容。
但另一方面,明基马来西亚厂后来仍持续扩张了4、5年,生产重心才循序渐进转进大陆。
不管是哪一段,过程里难道不感到害怕吗?“其实心里很怕,”一向剽悍的李焜耀难得承认:“但是做了决定,就应该把怀疑因素降到最低。”
这些转捩点上的坚持,把明基推向一个营收超过3,000亿的集团,把李焜耀变成产业界举足轻重的风云人物。然而别人说他“有远见”也好,“有谋略”也好,对李焜耀来说,其实只是紧紧扣着他对自己的要求,也是他对胆识的诠释:“在正确的时间点上,永远要作一些超出自己熟悉范围的决定。”
出身于苗栗后龙、父亲是碾米厂商人的李焜耀,年轻时有另外几个“第一”,早已被人淡忘,却更能看出他这种性格的特色。
1980年,李焜耀开发出台湾第一台英文电脑终端机,成功外销美国,那一年他才28岁。
他也是宏碁集团中第一个要求独立出去的副总经理。接下明基总经理的职务时,李焜耀39岁。
第一份工作 3个月结束
台大电机系毕业后,李焜耀既不想出国,也不想去仰外国人鼻息的外商公司。他当完兵,跑回学校问学弟妹最新的技术发展趋势,决定选择微处理器作为找工作投入的领域。
当时所谓的明星企业,是大同、声宝这类家电大厂,但是他们不太需要微处理器技术。只有一家没没无闻的荣泰电子(施振荣当时任荣泰副总经理)有学习机会,一心想搞清楚微处理器的李焜耀就进了荣泰当工程师。没想到,才过3个月,荣泰因为资金问题终止业务。李焜耀只好回头进入大同。后来因为施振荣创业成立宏碁,2个多月后,他决定重新加入施振荣麾下。
绕了一大圈,结果又从主流舞台回到小公司。这路径连父亲都看不下去,忍不住问他:“你搞什么?大同这种公司不待,去哪里?”李焜耀笑着回忆。但是,“讲归讲,我还是做我要做的事。”
只是世事又总是出人意表。宏碁因为人手不足,竟把李焜耀调去大家都不愿意带的维修部门。
换成一般人,免不了自叹倒楣。但李焜耀却逆向思考:“既然接了,就要想办法学到东西”。他一边工作,一面研究、拆解国外产品,无师自通,就这样在一个冷门单位,独力做出台湾第一台英文电脑终端机。这也是台湾自己设计商用终端机打开市场的开始。
1989年,他向公司提出到瑞士洛桑管理学院进修一年的计画,是李焜耀生涯中另一条决定性的岔路。
接任总经理一半部属要离职
随着宏碁高速成长,伴随而来的组织、人事变动,让当时担任产品策略室副总经理的李焜耀,想退出复杂的是非圈,靠自己打天下。
结束学业后,他自告奋勇,接掌当时规模只有宏碁六分之一的明基,所有人都认为这是险招。因为明基不能与宏碁直接竞争,电脑周边产品竞争激烈,获利微保尤有甚者,因为李焜耀作风早以直率严厉闻名,他才刚上任,就有超过一半的高阶主管要离职。
这些挑战都没有把李焜耀打倒,他乾脆重新建立团队,汰换成员,藉此彻底改变明基过去自认是“细姨子”,躲在宏碁大伞下“没志向”的心态。
一路走来,李焜耀当然不是没有跌倒过,包括明基退出传真机市场;投资网路事业逐鹿网,最后也以结束收场;开发手机途中,整个研发团队被挖角跳槽;甚至,品牌效益至今仍需要更进步的成绩证明。在管理面,也有人认为李焜耀太强势,比起其他企业家,少了一点人际的助力。
但这些挫败不掩李焜耀的神采,除了因为他“4成把握就出手,不求一步到位”的做法,把风险控制在集团可承受的范畴内,不致于造成致命的危机外,也包括整个明基团队逐步建立的学习、修正能力。这部分成为李焜耀个人胆识之外,企业更重要的发展动力。
李焜耀的大学同学,《汽车购买》杂志总编辑林宏櫆认为,从年轻到现在,李焜耀有一部分一直没变,他始终是对现状这么不满意,始终是这么拼。
“这要看你对自己的期许在哪里,”李焜耀解释。他紧接着反问:“你人生想做些不一样的事,还是像电影《艾蜜莉的异想世界》里的邮差,作一辈子也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