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及特征(教学设计)
信息及特征
一、学情分析:
“信息及其特征”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的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我校学生的主要来源是边疆少数名族地区的学生,学生的信息素养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在小学和初中没有正常开过信息技术课;当然,也有的学生小学和初中一直都在上信息技术课,他们已具备了一定的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和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针对以上情况,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对信息的概念有基本的认识,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首先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热情,有了热情学生就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再加以老师的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分析,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体验正确分析信息的过程和方法,达到知识的主动建构,而非被动接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发学生对信息的关注,认识信息的价值,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获取信息的习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信息意识。
三、教学重点
1、感受丰富多彩的信息
2、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
四、教学难点
1、信息的具体含义
2、信息案例的理解与运用
五、课时安排
1个课时
六、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我们对于“信息”、“信息技术”、“信息社会”这些名词应该不陌生,那么什么是“信息”,“信息有哪些一般特征”,“信息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吗”,为了弄清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一个案例。多媒体投影“丛林历险”案例内容和要求
丛林历险
某海军陆战队在原始森林进行为期一个月左右的生存实验,具体要求如下:第一,每个队员除了身上穿的衣服外,随身只能带三件物品,每件物品不能超过两千克;第二,队员都是由飞机空降到半径为1000千米的原始森林的中心地带,要求在一个月时间内从森林里走出来。
问题:每个队员应带哪三件物品比较合适?请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选择,在1分钟内给出一个可能的答案。(供同学们选择的物品有军刀、打火机、指南针、枪、水、干粮、帐篷、睡袋等等)
学生活动:全班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讨论、交流,然后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说出讨论的结果。(学生的热情很高,场面气氛非常好)
教师活动:好!请大家安静下来。我们一起来寻找比较合适的答案:军刀、打火机和指南针(它们分别代表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物质资源为我们提供了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必要材料,能量资源为我们提供各种形式的动力,信息则为人类学习和各个领域的生产提供了素材和知识来源。)
在老师的提示下(师生一起探讨),得出一个结论:人类生存的三大要素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物质和能量,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学生都能理解,但关于信息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学生理解就只是停留在表面了,不能深入。在这种情况下,我及时转移学生的视线,调转学生的思路,推出“感觉剥夺实验”。
多媒体投影“感觉剥夺实验”内容和要求。
感觉剥夺实验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实验叫“感觉剥夺实验”。该实验要求被测试者安静地躺在实验室的一张舒适的床上。实验室内一片漆黑、非常安静,被测试者看不见任何东西,也听不到一点声音。被测试者两只手戴上手套,并用纸卡住,吃的喝的都事先安排好了,用不着被测试者移动。总之,尽量剥夺被测试者的所有感觉信息。实验开始时,被测试者还能安静的睡着,但稍后,被测试者开始失眠,焦躁不安,急切地寻找刺激,想唱歌,吹口哨,自言自语,用两只手套互相敲打,或者用它去探索这间小屋。虽然被测者每天 可以获得丰厚的报酬,但是这也难以让他们在实验室中坚持3天。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感觉剥夺实验”告诉我们什么呢?同学们能不能在没有信息的环境中生活呢?
师生讨论得出结论:一个人在这个世界除了必要的物质和能量外,还要有信息。信息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也是基本需求。物质、能量、信息是构成人类社会资源的三大支柱。
丰富多彩的信息
教师活动:同学们先来看看这张图片,大家从图片中能获得哪些信息?投影出运动会的一幅图片。
学生活动:请一名同学回答问题,其他同学点评补充上面的问题。
教师活动:想一想,今天你获得了那些信息?
学生活动:起床的闹钟铃声、早餐的味道、今天的课程安排、上课下课的铃声、教师讲课的内容等(学生回答问题,互相补充)
师生小结: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凡是通过眼睛、耳朵、舌头、手等感觉器官感受到的事物及其变化,都是信息。因此我们可以说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的内容。简而言之:信息是指数据、信号、消息中所包含的意义。
课堂练习:检测学生关于信息的理解 活动一【讲授】载体依附性
师: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信息的存在多种多样,作为万物中的一种,它们也有自己共同的特性,下面我们就把它们的特性找出来。在我们周围存在的信息中,书刊上的信息依附于纸张,物体的颜色依附于物体的表面,老师讲课的声音依附于空气。有没有信息是不依附于任何载体而存在呢? 生:(讨论)没有。
师:同一种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而存在吗?
生:(齐)可以。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信息必须依附于某一媒体才能进行传播;文字既可以印刷在书本上,也可以存储到电脑中;信息可以转换成不同的载体形式而被存储下来和传播出去,供更多的人分享,而“分享”的同时也说明信息具有可传递、可存储的特点。常见的信息载体:语言、文字、符号、声音、图形、图像等。因此我们得出如下结论。
师生小结:(1)信息不能独立存在,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
(2)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媒体。
(3)载体的依附性具有可存储、可传递的特点。
活动二:价值性(推销员的故事)
有两家鞋厂分别派了一位推销员到一个岛上推销鞋,他们上岛后发现岛上居民一年四季都光着脚。一家鞋厂的推销员失望的给公司拍电报:“岛上无人穿鞋,没有市场。”然后他就回去了。而另一家鞋厂的推销员则心中大喜,他也给公司拍了一份电报:“岛上无人穿鞋,市场潜力很大,请速寄100双鞋来。”他把凉鞋送给了岛上的居民,岛上的居民穿上之后都觉得很舒服,不愿再脱下来,最终他为公司赢得了市场。师:从以上事例中,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吗?我们应该怎么对待我们获得的信息? 同一个信息对不同的人,它的作用是一样的吗?
生:信息对人们是有用的,不同的人对同一个事物所获得的信息是不一样的。
师生小结:信息是有价值的,要以积极开拓的心态去使用信息,才能发挥信息的价值,信息的价值只有被人们使用才能体现出来——价值相对性;信息不能直接提供给人们物质需要,但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读书以明理);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就是信息提高了军事能力)。比如:旅游信息、油价信息、中考信息这些信息都具有价值的相对性。
活动三:时效性(事例两则)
[事例一]:从前,有两家人是邻居,王家卖油、张家卖日历。王家媳妇每次卖油时都会偷偷省下一钱油,到年底时,就积攒了一罐油,再卖掉它,就有了过年的钱。而张家媳妇看在眼里十分羡慕,也学王家媳妇的样子,每个月也都偷偷省下一本日历,可等到年底却没换到钱?为什么?
分析:油代表的是物质,而日历代表了信息,信息的效用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降低,渐渐失去效用。
事例二:李小姐看到一个海报,说是百货大楼服装八折销售,于是兴高采烈的去大楼购物,可是到了大楼,李小姐却很失望,为什么呢?原来大楼是为庆祝建店二十周年而搞的三天打折销售活动,现在活动已经结束了。
分析:信息的时效性必须与价值性联系在一起。因为信息如果不被人们利用就不会体现出它的价值,那也就谈不上所谓的时效性。也就是说信息的时效性是通过价值性来体现的。
时效性比较强的信息有:交通地图、天气预报、通知等。活动四:共享性(假设两则)
师:假设小王有一个苹果,小明有一个橘子,他们互相交换一下,小王有什么,小明又有什么?他们每个人的手里面的物品有没有增多?
生:小王有一个橘子,小明有一个苹果。他们手里面的物品没有增多。师:我们再来假设小王和小明同做一道数学题,小王有一种解题方法,小明也有另一种解题方法,他们互相交换解题方法后,他们每个人有几种解题方法?有没有可能他们每个人知道的解题方法会更多。
生:他们每个人至少有两种解题方法。他们的解题方法有可能增多。
展示萧伯纳的名言: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一下,我们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你有一个思想,我也有一个思想,我们交换一下,我们就都有了两个思想,甚至更多。
师生小结:信息具有共享性是信息区别于物质的一个重要特征。物质交换后,交换双方拥有了对方的物质,自己不再拥有原来的物质。而信息的交换是双方都享有被交换的同一个信息,而且可以被多人多次重复使用,不会损耗和消失。活动五:真伪性(诸葛亮的“空城计”)三国时期,谙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领的五千军队,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一半士兵在城里。众人听到司马懿带兵前来的消息都大惊失色。诸葛亮登城楼观望后,对众人说:“大家不要惊慌,我略用计策,便可教司马懿退兵。”
于是,诸葛亮传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士兵原地不动,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声喧哗的,立即斩首。又叫士兵把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之上派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
司马懿的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了这种气势,都不敢轻易入城,便急忙返回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听后,笑着说:“这怎么可能呢?”于是便令三军停下,自己飞马前去观看。离城不远,他果然看见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弹琴。左面一个书童,手捧宝剑;右面也有一个书童,手里拿着拂尘。城门里外,多个百姓模样的人在低头洒扫,旁若无人。司马懿看后,疑惑不已,便来到中军,今后军充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撤退。他的二儿子司马昭说:“莫非是诸葛亮家中无兵,所以故意弄出这个样子来?父亲您为什么要退兵呢?”司马懿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去,正好中了他们的计。还是快快撤退吧!”于是各路兵马都退了回去。师:从这个故事中你们能感受到什么吗?
生:诸葛亮很聪明,利用信息的真真假假打了一个大胜仗。……
分析:空城计是《三国演义》里特别精彩的一个计谋,历来为人们津津乐道。空城计是一种“虚而虚之”的心理战术,在战争的紧急关头和力量虚弱的情况下运用这种战术,故意以空虚无兵之势示敌,就可能使敌人疑中生疑,怕中埋伏,从而达到排危解难的目的。[总结]:真实而准确的信息可以帮助人们作出正确的决策,从而实现信息的价值。而不真实的信息,不但不能帮助人们作出正确的决策,反而可能会带来严重的错误。
虚假广告、中奖的短信,都是反映信息真伪性的例子。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1、2题全班同学一起做;
3、题由前面两组同学做)
1、对于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信息是可以处理的 B、信息是可以传递的 C、信息是可以共享的 D、信息可以不依附于某种载体而存在
2、“我有一种思想,你有一种思想,大家彼此交换,我们就有两种思想,甚至更多”这体现了什么?()
A、物物交换 B、信息的时效性 C、信息的价值性 D、信息的共享性
3、案例:张三拿了一张1998年广州市的旧地图去找广州的某个地方,结果费了很多时间还是没有找到。这个案例说明了信息的()A、传递性 B、时效性 C、价值相对性 D、真伪性
二、分析下面事例,反映了信息的什么特征(前三句全班同学都做,后两句由后面的几组同学做)
1、真假难辨(信息的真性)
2、老黄历看不得(信息的时效性)
3、一传十、十传百(信息的传递性)
4、玉不琢、不成器(信息的依附性和可处理性)
5、一人计短、二人计长(信息的共享性)
七、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信息的重要性,学习了它的五个重要特征(载体依附性、价值性、时效性、共享性、真伪性)。
我们可以看到信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信息对我们的学习生活和今后的工作有深刻的影响。因此,如何获得真实的信息、如何充分准确地表达自己的信息、如何加工信息等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信息技术课中不断学习和提高。
八、作业布置
完成课本P4实践(1)表1-1。
第二篇:信息及其特征教学设计
信息及其特征
衡南县北斗星实验中学 蒋俊杰
一、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与作用:
“信息及其特征”是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七年级上册信息技术课程的第一课,好的开始会为学生将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本节课教学地位十分重要。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信息的含义和信息的基本特征。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希望能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同时通过实践活动的探究,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信息的应用价值,提升学生的信息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 b)了解信息的含义; c)掌握信息的传播过程; d)掌握信息的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
a)通过对事例的分析,使学生充分认识信息的含义及其特征; b)给出例子,培养学生从例子中发现或归纳出信息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
感受生活中丰富多彩的信息,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二、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是刚升入初中的新生,对计算机非常感兴趣,但是对于信息的认识,仍然停留在感性的程度,缺乏从理论的角度进行归纳和总结的能力。因此老师要注意营造良好的交流学习的氛围,在讲解分析理论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和学生学习形式的丰富,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探讨,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的氛围中愉快地接受新知识。
三、教学方法设计
教法:在本节课中,适当增加了学生感兴趣的案例,综合采取了讲授法、小组探究法、问答法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使本节课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一体,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热情。
学法:本节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媒体:教学课件、多媒体网络机房。
四、教学过程设计
1、情景模拟,激情导入
教师设问:同学们是否喜欢探险,如果有一天我们去野外进行探险我们应该带些什么东西?
学生回答。教师:到底我们需要带些什么东西呢?我们一起来看下某海军陆战队在原始森林中的生存实验。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通过设问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气氛,从而为新课的导入做下铺垫。
2、活动探究
活动探究
一、信息的重要性
教师投影显示:某海军陆战队在原始森林进行为期一个月左右的生存实验。师提出问题:“队员带哪三件物品合适?为什么?在2分钟内给出一个可能的答案”。学生活动:学生4名同学一小组自由组合成立探究小组,然后抽3个小组进行回答。教师活动: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问题引导学生得出一个较为理想的答案。钢刀能获得物质,火石能获得能量,指南针获得信息。
教师学生共同分析得出:物质、能量、信息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三大要素 活动探究
二、了解信息,感受身边的信息
谈话导入,引出问题:是么是信息?学生观看视频“孙膑庞涓斗智”
设计意图:问题情境的引入,让学生非常想了解信息是什么,同时通过视频,让学生觉得上课原来可以看电影啊,这样积极就更高了。看完后回答下列问题:
①孙膑使用什么方法取得了胜利?
②在故事中,通过什么载体,反映了什么信息? ③信息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引出信息的概念,让学生对信息的表现形式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学生的回答还不全面,不准确,带着这些问题学生进入下一学习环节。
教师紧接着展示一组图片
古人结绳计数,雷电,随处可见的交通指示牌
设计意图:说明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表现多种多样,体现了信息的普遍性特征 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信息?
设计意图:师生互动,通过学生活动说一说信息,这样让学生认识到原来身边的这些东西都是信息啊,原来我还以为是短消息呢!从而让学生觉得信息无处不在,在脑海中有了一个基本的概念
3、自主学习
学生阅读教材对信息进行归纳总结:信息的定义、信息的理解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再根据之前的学习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答案。重在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思考:书是不是信息?
设计意图:通过思考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信息,信息不能单独存在,它必须要依靠载体才能存在。语言,文字、声音等都是信息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
4、案例分析,师生互动
案例一:淘宝网上购物,上当受骗
设计意图:通过案例分析,得到信息的特征:传递性共享性、载体依附性、真伪性
案列二:朝鲜战争与兰德咨询公司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案例分析,得到信息的特征:价值性 时效性
5、综合应用,合作提升
(一)综合练习:“目前我们国家许多统计年鉴(综合性统计资料工具书)都是反映前一年的情况,数据和情况总是滞后„..如何用信息知识科学分析这一这段话含义? 设计意图:通过综合运用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二)总结提炼:
教师:同学们举例说一说身边的信息都具有哪些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举例分析、师生互动,归纳总结环节巩固提高了学生所学的知识。
6、课堂练习
连线练习: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学习情况,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讨论:当代中学生如何正确对待信息?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入德育教学,情感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价值观...7、课堂小结
信息的含义、信息的传播方式、信息的基本特征
作业:通过因特网查阅资料了解信息的可识别性、可扩充性、可转换性、可传递性、可处理可加工性等特征。
五、教学反思
优点:开局运用创设情境,自然地将学生带入魅力无穷的信息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的开局是成功的一半。教学过程中采用了情境导入、分析讨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练习巩固等多种教学方法,丰富了教学内容,打破了以往呆板的知识传授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足:由于时间关系,这个说课稿是直接从教学课件改过来的,在设计排版上有所欠缺,不太美观。另外,如何实行分层教学是应该考虑的问题。
第三篇:《信息及其特征》教学设计
《信息及其特征》
教学设计
科任教师:王
伦
一、教学内容分析和设计:
“信息及其特征”是山西经济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技术》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对象分析:
知识的获取者是刚刚升入初中的学生,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
1、信息特征的认识。
五、教学难点: 信息的含义。
六、教学方法
本节概念性强,实践性弱。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同学们,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那么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
生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生2:观看校运会,可以获得很多运动会赛场上的信息。
生3:从网上可以获得很多信息,如:学习资料、娱乐、新闻报导等。生4:在报纸上可以了解国内外的信息。……师:同学们举的例子非常好。
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当然,信息不仅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同样可以在我们身体内部找到它的影子,如,医生通过听诊器来感知我们的身体内部的变化以确定病因,因此我们可以说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的内容。
师: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信息的存在多种多样,作为万物中的一种,它们同样有着其固有的特性,也就相同的本质。下面我们通过所获取到的信息,找出它们共同的特性。师:在我们周围存在的信息中,书刊上的文字依附于纸张,颜色依附于物体的表面,老师讲课的声音依附于空气。还有很多的信息,同学们能举出其他的现象吗? 生:(讨论)我们的体重依附于身体,CD音乐依附于光盘,…… 师:有没有信息是不依附于任何载体而存在呢? 生:(讨论)找不到。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齐)信息必须依附于载体而存在,信息依附的物体多种多样。师:通过前面的学习知道信息是必须依附某一媒体进行传播的,所以不能独立存在;文字既可以印刷在书本上,也可以存储到电脑中;信息可以转换成不同的载体形式而被存储下来和传播出去,供更多的人分享,而“分享”的同时也说明信息可传递、可存储。师:(课件演示)
1、普遍性
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2、载体依附性
(1)信息不能独立存在,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2)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媒体。
(3)载体的依附性具有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特点。师:老师讲课中传授的信息能增长同学们的知识,广播传出的音乐能给大家带来快乐,下课的铃声能给大家带来兴奋。还有很多的信息,他们的存在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作用呢? 生:(齐)信息的存在有一定的价值相对性。师:(课件演示)3.信息的共享性 萧伯纳名言 信息资源共享。
信息可以被一次、多次、同时利用。信息共享不会丢失、改变。4.信息的时效性
信息的时效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有长或短)。(2)信息的时效性必须与价值性联系在一起。师:(补充)因为信息如果不被人们利用就不会体现出它的价值,那也就谈不上所谓的时效性。也就是说信息的时效性是通过价值性来体现的。师:老师讲课的声音只是一位同学听到吗?电视台播出的新闻只会被一位观众知道吗? 生:(齐)不是。
师:大家想一想,我们的周围还有那些信息是能够被大家所共同知道的? 生:(讨论)每位同学的相貌、教学楼的形状、树叶的颜色、汽车的形状、…… 看来所有的信息都是可以共享的,除非它不为人所知。师:(课件演示)5.信息的真伪性
传递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偏差和扭曲。篡改、捏造、欺骗、夸大、假冒等手段制造伪信息。
6.信息的价值相对性
信息不能直接提供给人们物质需要,体现在两方面: ① 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
②信息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 信息可以增值; 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有价值。生1:(疑问)信息可以增值,怎么理解呢? 生2:(回答)人们在加工信息的过程中,经过选择、重组、分析等方式处理,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使原有信息增值。
师:商场上某种产品供不应求,而产家知道信息后他们会大量生产该产品,说明信息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
师:台风“维达”给我们带来的伤痕依然存在,有关台风“维达”的天气预报当时对我们十分有用,但是现在对我们还有用吗? 生:(讨论)信息的价值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就如:今天来讲,神六的圆满成功远比神一给我们带来的兴奋多。今天的报纸总比昨日的报纸好卖,…… 生:(疑问)书本中的科学知识会随时间的流失而变得贬值吗?
师:如果是理论知识几乎不会贬值,但如果是技术知识同样会随时间而变化,但所花的时间会比一般的信息长很多。师:(课件演示)思考:
1、师:同学们对以上的信息形态分析得很透切、独特。下面我们一起来思考:信息除了上面的特征之外还有没有其它特征?
(传输性、无色无味、概括性、可以识别、再生等)
2、信息的众多特征中,相对于物质能源,哪些是信息独有的?(共享性)实践题:课本第5页,作完后把答案上交到教师机:网上邻居——>teacher——>所在班级文件夹。教学反思
这节课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参与讨论活动,教师引导来达到教学目标。从教学的过程来看,学生回答问题很积极、主动,课堂气氛较好。通过分组活动培养学生的相互协作精神,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觉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变化,不再是以前的传统教学方式。通过实践题巩固这节课所学过的知识点。因为这是高一第一堂课,所以是很关键的一节课,如果这节课上好了对下面课程的学习会使到一个促进的作用。
第四篇:《信息及其特征》教学设计
《信息及其特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性,体会信息的重要性;理解信息的5个特征,并能举例说明;培养学生通过直接观察法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与学生分析
本节课所用教材是新纲要云南实验教材《信息技术》,新编教材总体上更适用,更符合初中学生的心智发展,设计上也较为灵活,给教师上课以很大的发挥空间。新纲要云南实验教材初中信息技术第一课《信息及其特征》是一节讲授课、理论课,主要介绍丰富多彩的信息,让学生认识信息的重要性以及信息的一般特征,书本上是一些纯文字、纯理论的知识,虽然有许多例子,但叙述性内容较多,学生一般没有耐心去认真读、去理解它。这是一节探究课,目的是探究新教材怎样上才能与学生发展融为一体,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更要加强化学生的活动,通过一些互动的活动,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让他们在教师的引领下一起讨论、感受、体会,不仅要学习知识内容,而且要提高对信息的认识水平。
教学重难点:学生对信息基本特征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介绍课程的基本要求
师:从今天开始由我与大家一起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用的教材主要是从我们的日常事务工作的需求出发,按照事务完成的流程引领同学们学习在工作中使用信息技术的一般方法和基本过程,并把动手实践的广阔空间留给同学们,让大家在探索、应用中学习到一套完整的原则与技术。
为了更好的让大家认识到信息技术课与以往的计算机课的不同,我们现在先进行以下几个讨论。
第二环节:大家谈经历
师:进入本环节,请同学们谈一谈自己学习、运用电脑的经历,同时也锻炼一下大家的口才和勇气。大家针对以下几个问题先思考片刻。
(板书)
(1)你玩过电脑游戏吗?觉得玩游戏感觉如何?是否影响到你其他课的学习了?
(2)家里有电脑吗?你上过网吗?在哪儿上的?进过网吧没有?你对网吧有什么认识?
师:谁自告奋勇,请举手示意!如何不举手,我可就随机邀请了啊!
生:3~4位同学谈,掌握时间,控制夸夸其谈。
师:谈的非常好,很坦诚,以后希望能注意克制自己,多一些时间去学习。
第三环节:一起讨论信息时代的特点
师: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现在都在说我们正处于什么社会?什么时代?
生:信息社会、信息时代。
师:今天,我们处在信息社会,可以通过种种方法获得各种各样的信息,例如报纸、广播、电视及计算机网络等等,信息已经深入到我们的生活。现在,我们就一起去从几个讨论看一下这些变化吧!
(1)成语补充
师:在新时代人们考虑问题的思维方式开始变化了。现在考虑以下两个成语补充题目。大家讨论一下解决问题的方法。注意,我不需要具体答案,只要方法。
天()马()()屯()聚
部分学生:天马行空!
师:我就知道有人会这样回答,呵呵,看清了再说!再说我只要方法,即你如何去寻找答案。
生1:查成语辞典!
生2:第一个可以查“天”!把以“天”开头的成语找一找。
师:不错!第2个呢?
生:不好查!难办!„„
师:在信息时代,我们用模糊查询,这种思维与传统是不很相同的。比如我们可以使用通配符代替这个不知道的字,让它去模糊查找。只要我们在google网站上输入“*屯*聚 成语”,一下就可以搜出来了。包括解释、典故等信息。
(2)阅读
师:我们再讨论一下,信息时代的人们阅读的方法与传统有何不同。比如阅读一篇文章,遇到生字和一些不知道的典故怎么办?又比如,我们读新闻时想了解相关的新闻,怎么办?现在让我们语文课代表的同桌来回答!
生:查字典、查资料。
师:如果我们需要太多的,甚至要一些太珍贵的,太难找的资料怎么办?
生:„„。
师:看过《哈利波特》了吧?他的魔法书多好,用魔棒一点,里面就出现了相关的影像介绍,这样的书现在也很多,那就是光盘图书,比如大百科全书光盘。信息时代阅读的最关键的一个思维方式就是“超链接”。比如,新浪网站上从“体育”链到“NBA”再链到“姚明在NBA的最新表现”„„超链接就像很多条链子把各种信息联系在一起,可以自由地跳转,有选择地阅读。
生:也不是随心所欲,还比不上魔棒啊!
师:大家说得好!信息技术正在继续发展,你们要好好学习,在不远的将来我相信你们能够实现魔棒这样的超链接。
第四环节:大家讨论信息特征
(一)信息的第一个基本特征──依附性
师:我们已经处在信息时代,每个人要对信息的认知、表达要有充分的认识,能够正确地辨别、分析、描述信息,做到这一点,必须了解一些信息的特征。为什么呢?
1.观看一段录像:烽火(花木兰的片断)
师:传递的信息是什么?
生:„„
师:那么信息需要依附于什么来传递(它的载体是什么)?它是通过什么表现的(它的表现形式是什么)?
生:„„
2.[体验二]:比划、猜游戏
要求:一个同学上讲台猜,当教师给出内容后,台下的同学不允许讲话,举手经教师同意后站起来比划,一人只准比划一次,动作不能重复。
[投影]:图片(大象、汽车)、文字(照相、打篮球、周杰伦)
[归纳]:信息的传递不仅可以通过声音,还有很多种形式(文字、图片、视频以及肢体语言)
3.看投影并分析的例子
A.早晨闹钟响了,它传递的信息是什么?它依附于什么传递的?它的表现形式是什么?
B.晚上看课表,准备第二天的书籍,它传递的信息是什么?它的载体是什么?它的表现形式是什么?
(二)信息的第二个基本特征──共享性
师:没打铃之前,投影仪上放的图片是什么?
师:我放映一幅图片为什么会有多个同学回答我?
[总结]:信息的交换使得大家都享有了被交换的信息。
师:读肖伯纳的名言。
提示:苹果代表的是物质,交换之后不会再生,每个人手里就没有原来的了,而思想代表的是是信息,交换之后会多加,可以同时存在。
现场找实物作比喻。
(三)信息的第三个基本特征──时效性
1.师[讲故事]:从前,有两家人是邻居,王家卖油、张家卖日历。王家媳妇每次卖油时都会偷偷省下一钱油,到年底时,就积攒了一罐油,再卖掉它,就有了过年的钱。而张家媳妇看在眼里十分羡慕,也学王家媳妇的样子,每个月也都偷偷省下一本日历,可等到年底却没换到钱?为什么?
2.分析:油代表的是物质,而日历代表了信息,信息的效用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降低,渐渐失去效用。
3.举例让学生讨论回答:
交通地图、中奖兑奖、天气预报。
(四)信息的第四个基本特征价值的相对性
师:比谁举的例子多?(当场进行分小组)
[提示]:
相对性:旅游信息、田忌赛马、油价信息、中考信息。
可伪性:孙膑“减灶退敌”、诸葛亮“空城计”、虚假广告、中奖的短信、银行自动取款机上的温馨提示。
(五)信息的第五个基本特征可伪性
师:刚才我们亲眼看的图片都可以欺骗我们的眼睛,造成视觉上的差异,大家都很快乐,但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你们被虚假的信息欺骗了,还会快乐吗?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存在着许多伪信息,会使我们的财物受到损失,精神受到伤害,要提高我们的警惕意识,学会自我防范、自我保护的方法。
[总结]:真实而准确的信息可以帮助人们作出正确的决策,从而实现信息的价值。而不真实的信息,不但不能帮助人们作出正确的决策,反而可能会带来严重的错误,其价值可能为负。
第五个环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信息的重要性,学习了它的五个重要特征。
我们可以看到信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信息对我们的学习生活和今后的工作有深刻的影响。因此,如何获得真实的信息、如何充分准确地表达自己的信息、如何加工信息等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信息技术课中不断学习和提高。
五、教学反思
由于本节课并不想给学生非常科学的概念,所以采取的教学策略比较活泼、宽松,打破了以往呆板的知识传授方式,学习更加民主化,活动更加主动。对开拓学生的思维和深化概念的理解非常有益处。
第五篇:《信息及其特征》教学设计
《信息及其特征》教学设计
● 教材分析
本节课使用的教材是科学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基础(必修)》,内容为该教材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中第一节“信息及其特征”。本节共1课时。本节课是教材的开篇章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要了解到信息的重要性、归纳出信息的几个主要特征,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就本节课的内容而言,与上机操作课相比显得相对枯燥,需要教师认真分析课程标准和教材,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 学情分析
新疆皮山县高级中学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皮山县,为双语学校,民族学生占98%以上,汉语水平普遍不高。由于大部分学生地处偏远的农村,基础教育薄弱、求学和文化氛围差,学生的整体文化素养不高,但对于了解新事物的渴求强烈。学生刚进入高中,好奇心较强,“信息”一词在生活中也不陌生。学生对信息概念的理解不够,甄别信息的意识不强,对信息特征认识还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因此,本节课要设计得新颖,让学生学得有趣,激发他们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所以课上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显得尤为重要。
●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感受丰富多彩的信息,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性;掌握信息的一般特征,能判断例子主要体现了信息的哪种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践和探究,体会信息是一项重要资源;结合案例分析,学会分析信息的基本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习信息技术的强烈愿望;培养感受中国古诗词文化,体验古诗词的美,增强热爱祖国、积极向上、努力学习的决心。
●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及难点:信息的含义;分析信息的基本特征。
突破依据:通过让学生感受丰富多彩的信息,使学生了解信息的含义;通过学生思考、讨论、师生一起分析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信息基本特征并能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从而突破重难点。
● 教学策略
初来皮山,为了能够更多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尽快融入学校及学生生活,我先听了所带班级的几节课。为了在上课时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喜欢我的课,我在听课时拍了一些照片和视频。巧的是,数学教师临近下课时请两位学生跳了一段新疆舞,成了我上课时的一段素材。本节课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利用教材中案例、古诗词等资源,拓展学习视野,挖掘丰富内涵,以期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古文化知识。
● 课前准备
课前检查教室内的一体机,调试运行课件。提前要了一份班级的座次表,方便提问。
●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感受信息
(1)教师活动
教师通过PPT播放3个片段:A.同学们的图片和跳舞视频;B.黄山风景宣传片;C.老师和家人一起旅行的照片。
师:你对老师了解了多少?请同学们举手回答。
(2)学生活动
生:老师一家有三口人、有一个男孩、喜欢拍照片、老师家在安徽,等等。
师生共同分析:通过片段A可以看出同学们非常活泼,能歌善舞,老师喜欢拍照,也喜欢大家;片段B,老师来皮山时,坐在飞机上看到了咱们新疆美丽的雪山,在老师的家乡也有一座美丽的黄山。播放黄山宣传片给大家欣赏,大家可以得到“黄山有迎客松、安徽人非常欢迎大家来玩”等信息。片段C告诉我们,老师有一个幸福的家庭,遗憾的是,临近中秋节了,老师今年不能与他们一起度过了,但老师有你们大家,这必将成为老师一生中非常有意义的一个中秋节。
知识推进:教师引导学生对“信息”词和信息的五类呈现形式“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的理解和掌握。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现祖国大好河山,激励学生们好好学习,将来把祖国建设得更美好;让学生们从片段中获取信息,并进行思考、讨论,为学习信息、信息的呈现形式做铺垫。
2.分析案例,体会特征
(1)教师活动
教师播放如下案例。
A.交通信息既可以通过红绿信号灯显示,也可以通过交通警察的手势来传递;文字信息既可以印刷在书本上,也可以利用计算机来存储和浏览。
B.通过“感觉剥夺实验”证明,信息就像水和空气一样,人类离不开它。军事情报、汽车GPS导航、股市信息等,都说明信息的重要性。
C.看到已经过期的“象棋”通知,想参赛就没有机会了。
D.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就有了两种思想,甚至更多。
师:探讨信息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师生共同分析:是不是所有的信息都具有价值呢?是不是所有过时的信息都“无效”了呢?
师:请同学讲述“盲人摸象”的故事,说一说,它反映了信息的哪种特征?手机上收到的一些诈骗信息,又反映信息的哪种特征呢?
(2)学生活动
学生阅读、讨论。
学生回答问题,并对信息的四种基本特征有了初步的了解。
学生讨论、回答,进一步了解信息的价值性和时效性。
请学生讲故事,分析和讨论故事,体会信息的真伪性和不完全性等特征,进一步完善知识体系和学生应用信息基本特征的能力。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通过案例分别说明信息的载体依附性、价值性、时效性和共享性等特征;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提炼信息的特征,从而提高问题分析、概括总结的能力;通过讲故事,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汉语言表达能力。
3.拓展训练,创新提高
(1)教师活动
教师展示下面的名句,对学生不理解的句子进行讲解。
A.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时效性)
B.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共享性)
C.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依附性)
D.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价值性)
E.管中窥豹,只见一斑。(不完全性)
师:请同学们分析、体会每一句诗所体现的信息的基本特征。
(2)学生活动
学生思考、讨论和回答所展示的名句主要表现了信息的哪种特征。
针对学生读不懂的句子,师生共同分析其意思。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通过对一些名句的分析、欣赏,加深对信息基本特征的理解,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补充了学生们的汉语言文化知识。
4.理解应用,牛刀小试
(1)教师活动
师:请两位同学朗读教材第5页的“资料1”和“资料2”,回答下面的问题:①两则资料说明了信息的哪些特征?②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2)学生活动
学生阅读练习,小试牛刀。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信息的基本特征。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回顾,形成清晰认识,同时学以致用,深化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习题进行归纳的方式是其他学科最为常用的方法,在信息技术课堂上也可以进行有效的尝试。
5.课后拓展,提高创新
拓展任务:下面的每个句子主要体现了信息的哪种基本特征?
A.一人计短,二人计长。
B.真假难辨。
C.老皇历看不得。
D.一叶知秋。
●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在导入新课时,播放了本班学生的舞蹈视频,展示民族学生的能歌善舞,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播放祖国大美山河的视频,以及自己与家人一起旅游的照片,一方面拉近与同学们的距离,增进师生间的了解与信任;另一方面,让同学们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信息,了解信息的含义;教学中,考虑到学生汉语言水平不高,我充分利用了PPT进行展示,并尽量让学生共读和回答问题,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我充分做到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如“古诗句”、“军事情报”、“幸福生活”等,不但教会了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同时培养了学生爱国的精神,潜移默化地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激发他们努力学习,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教学效果有了很大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