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言语行为中的称呼

言语行为中的称呼



第一篇:言语行为中的称呼

言语行为中的称呼论文 称呼是一种文化现象,从一个时代的称呼中,我们可以窥见一个时代的风貌。称呼也是一面镜子。称呼的变化是文化的变化,同时也被视为历史文化的折射。

中国人的称呼,实质上就是一部中国文化的发展史,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历史的沉淀与变迁。中国人的称呼是宗法、习俗、等级、地位、声望等的反映,尊长、后辈、上级、下属各有各的一套称呼,谁也不能逾越。从称呼中我们可以看到国人对宗法礼制、尊卑长幼等礼法习俗的重视,对官职、科举的表示方式。古往今来,中国人的称呼既反映出了人们对于成功的观念,又透射着一种‚自卑下之道‛的‚谦恭精神‛,这种人生精神,必定要在人们的语言、称呼中体现出来。

但是随着独生子女逐渐增多,家庭结构愈发简单,没有七大姑八大姨、三叔四舅,亲属称谓也随之减少,年轻一代对中国传统家庭姻亲关系逐渐生疏,叫混、叫错情况时有发生。记者日前调查发现,对于绝大多数年轻市民来说,辈分称呼已经成为社交礼仪中无法回避的难题,他们因此屡遭尴尬

传统的辈分称谓正在年轻一代中渐行渐远,由此产生的中华文明礼仪教育问题也引起了部分家长及老师的注意。市聿怀中学罗老师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辈分文化占有重要地位。中华民族亲戚关系条理分明且长幼有序,形成一个庞大的亲属系统,所派生出的称谓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特征,也是文明礼仪的基础。年轻一代非但不能忽视其存在的重要性,更应该准确掌握,代代传承。此外,也有家长建议,应该将辈分文化纳入礼仪教育,向年轻一代普及“亲属关系称谓”,以免遗失传统、失礼仪。

俗语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古人对于称谓十分讲究,丝毫必辨,认为这事轻视不得。俗语“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炉香”,其实很多争吵的所谓名分问题,归结起来就是因为不同的称谓会受到不同的礼遇。因此,正确使用亲属、师友、同志之间的称谓,不但可以避免一些不愉快,而且很有现实必要。在古代社交礼仪中,一般遵循“尊人抑己”的称谓原则,就是对别人的称谓要使用尊称,对自己的称谓则要使用谦称。

在语言交际过程中,称呼往往是传递给对方的第一个信息。恰当的称呼能使交际得以顺利进行;不恰当的称呼则会造成对方的不快,为交际设下障碍。为了保证交际的正常进行,说话者要根据对方的年龄、职业、地位、身份以及同对方的亲疏关系和谈话场合等一系列因素选择恰当的称呼。不同的称呼不仅反映了交际双方的角色身份、社会地位和亲疏程度的差异,而且表达了说话者对听话者的态度和思想感情,而听话者通过对方所选择的称呼形式可以了解说话者的真实意图和目的。

礼貌语言的应用,首先同交际对象有关。交际对象涉及交际双方的关系疏密,社会地位,辈分尊卑,角色身份等因素。一般说来,交际双方关系越密切,地位、年龄、辈分相当,所需要的礼貌程度就越低;双方关系越疏远,越陌生,对方地位越高,辈分越尊、年龄越长越要客气,礼貌。‚礼貌的其中一个功能便是创造交际双方之间的社会距离。‛言语交际是建立在一定的人际关系和社会角色关系上的。无人关系和社会角色关系的言语关系是不存在的。称呼

语在言语交际中,有一个不可缺少的功能,这就是确定交际双方在言语交活动中的人际社会关系和角色关系,表现谈话人之间的地位。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即权势关系,如主人与仆人之间,高级阶层与低级阶层,有权势者与无权势者,上下辈分之间的关系等;和利益关系,称呼语礼貌得体的使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经常要与各种年龄、性别、身份的客户互相交往,都有一个如何称呼别人的问题,如果称呼错了,不但会使对方不高兴,甚至还会闹出笑话来。在比较正式的社交场合,对别人称呼不得当,就显得有失礼貌,有时甚至对自己与他人的交际相处带来不利影响。

从50年代开始,在一般社交场合和工作场合,‚同志‛这个称呼比较普及。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一些社交场合,称男士为‚先生‛,女子为‚小姐‛、‚女士‛。也可以用职业名称来称呼,如教师、医生、律师、导演等;某些职称也可以称呼,如教授、编辑、记者、工程师、技术员等;也可以用职务称呼,如王校长、张主任、李总编;或用军衔称呼,如‚王将军‛、‚杨少校‛、‚李连长‛等,但是,对于学位,除了博士外,其他学位,就不能作为称呼来用。在我们的工作过程中,初次打交道的客户,我们一般都用小姐、女士或先生来称呼。

敬语主要指的是在人际交往活动中蕴含着的对他人表示重、礼让、客气等内容的语言表达方式。

1、问候型敬语,即人们彼此相见相互问候时使用的敬语,通常有:‚您好‛,‚早上好‛,‚久违了‛等等。

2、请求型敬语,就是在请求别人帮忙时所使用的一类敬语,这类敬语通常有‚请‛,‚劳驾‛,‚请多关照‛,‚承蒙关照‛,‚拜托‛等多种不同表示方式。

3、道谢型敬语,即当自己在得到他人帮助、支持、关照、尊敬、夸奖之后表达谢意时所使用的敬语,这类敬语最简洁、及时而有效的表达就是由衷地道一声‚谢谢‛。除此之外,属于这种类型的敬语还有‚承蒙夸奖、不胜荣幸‛,‚承蒙提携‛等等。

4、致歉型敬语,当自己的行为对他人造成伤害或消极影响时,最平常的致歉型敬语即是:‚对不起‛,‚请多包涵‛,‚打扰您了‛,‚给您添麻烦了‛,‚非常抱歉‛等等。

当然在人际交往活动中,敬语的使用是非常普遍的,除了上述四种类型外,在这样一些场合下也常用敬语:如等待客人说‚恭候‛;送客说‚好走‛、‚慢走‛;请人勿送说‚留步‛;陪伴朋友说‚奉陪‛;中途先走说‚失陪‛;向人道贺用‚恭喜‛……等等。

不仅国内这样,国外也一样。

在对外交往中,对待称呼问题,有两点必须切记:其一,是要掌握一般性规律,即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其二,是要留心国别差异,加以区分对待。

一般而言国际上称呼是有一般性规律

在对外交往中,称呼方面的普遍性规律有:

(1)对任何成年人,均可以将男子称为先生,将女子称为小姐、夫人或女士。对于女子,已婚者应称‚夫人‛,戴结婚戒指者也可称为夫人。对未婚者及不了解其婚否者,可称之为‚小姐‛。对不了解其婚否者,亦可称为‚女士‛。

上述称呼,均可冠以姓名、职务、职称、学衔或军衔。例如:‚享特先生‛、‚艾丽丝小姐‛、‚市长先生‛、‚少校先生‛,等等。

(2)在商务交往中,一般应以‚先生‛、‚小姐‛、‚女士‛称呼交往对象。在国际商务交往中,一般不称呼交往对象的行政职务,这一点与我国极为不同。‚夫人‛这一称呼,也较少采用于商务活动之中。

(3)在政务交往中,常见的称呼除‚先生‛、‚小姐‛、‚女士‛外,还有两种方法,一是称其职务,二是对地位较高者称‚阁下‛。

在称呼职务或‚阁下‛时,还可加上‚先生‛这一称呼。其组成顺序为:先职务,次‚先生‛,最后‚阁下‛;或为职务在先,‚先生在后‛。例如‚总理先生阁下‛、‚大使阁下‛或‚市长先生‛,等等。

在美国、德国、墨西哥等国,没有称‚阁下‛之习。

(4)对军界人士,可以其军衔相称。

称军衔不称职务,是国外对军界人士称呼最通用的做法。在进行称呼时,具体有四种方法:一是只称军衔,如‚将军‛、‚上校‛、‚下士‛。二是军衔之后加上‚先生‛,例如‚上尉先生‛、‚少校先生‛。三是先姓名后军衔,如‚朱可夫元帅‛、‚巴顿将军‛。四是先姓名、次军衔、后‚先生‛,例如‚布莱尔上校先生‛、‚卡尔松下士先生‛。(5)对宗教界人士,一般可称呼其神职。

称呼神职时,具体做法有三类:一是仅称神职,如‚牧师‛。二是称姓名加神职。如‚亚当神父‛。三是神职加‚先生‛,如‚传教士先生‛。(6)对君主制国家的王公贵族,称呼上应尊重对方习惯。

对国王、皇后,通常应称‚陛下‛。对王子、公主、亲王等等,应称之为‚殿下‛。对有封号、爵位者,则应以其封号、爵位相称,例如‚爵士‛、‚勋爵‛、‚公爵‛、‚大公‛等等。

有时,可在国王、皇后、王子、公主、亲王等头衔之前加上姓名相称。例如:‚西哈努克国王‛、‚莫尼列公主‛、‚拉那烈王子‛等等。对有爵位者,可称‚阁下‛,也可称为‚先生‛。

(7)教授、法官、律师、医生、博士,因其社会地位较高,颇受尊重,故可直接以此作为称呼。

称呼的具体做法,一是直接称‚教授‛、‚法官‛、‚律师‛、‚医生‛、‚博士‛。二是在其前加上姓名,如‚福特教授‛。三是在其后加上‚先生‛,如‚法官先生‛。四是在其前加姓名,在其后加‚先生‛,如‚高斯博士先生‛。(8)对社会主义国家或兄弟党的人士,可称之为‚同志‛。

除此之外,对方若称我方为‚同志‛,我方即可对对方以‚同志‛相称。不过,对‚同志‛这种称呼,在对外交往中切勿乱用。

因此选择称呼要合乎常规,要照顾被称呼者的个人习惯,入乡随俗。在工作岗位上,人们彼此之间的称呼是有其特殊性的。要庄重、正式、规范。

因此我个人认为在不同的场合应该有不同的礼仪言语,比如在与朋友或同事间的交流中可随意发挥!在与第一次见面的人中,如果对方比你大应该用客气和善的语气与之交流可在对其称呼时用‘您’注意自己的举动及言行,尽量说些不与他说出相对的话,等等!因此我们要学会礼仪称呼,使用礼仪称呼,做一个文明的中国人。

第二篇:浅谈医患交际中的言语行为特征

浅谈医患交际言语中的言语行为特征

朱丽萍 候晓静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江苏 225300)【摘要】: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的核心理论,医患交际能力的培养的目的是使医类学生在医患交际中能和患者进行有效沟通。因此在对医类学生的职业语言能力的培养中应该融入语用学的知识。本文从语用学的言语行为理论入手,分析了言语行为理论对医患交际能力培养的启示。【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医患交际;语用分析

• 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为语言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哲学理论基础,在言语交际中,应当深入了解言语行为,运用此理论指导交际实践。“言语行为”(verbal behavior)这一术语最初是由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M.Malinowsk)在其《原始语言中的意义问题》中提出,从人类学的角度研究了语言功能。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s)的首次明确提出出现在英国哲学家奥斯丁(J.L.Austin)的著作《如何以言行事》(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指出语言研究的对象应该是真实语境中通过语言所完成的行为,而不应该是词和句子,后来又继续提出“言语行为三分说”,即言内行为(locutionary act)、言外行为(illocutionary act)和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 act)。Austin认为话语的意义并不仅仅是语言本身的字面意思,更主要是言外之力(即以言行事,如命令,承诺,劝说等)和言后之果。在这三种言语行为中,言外之意是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的重点。

在此基础上,Austin把言语行为分为五类:判定类(verdictives)、裁定类(exercitives)、承诺类(commissives)、阐述类(expositives)和行为类(behavitives)。后来,其门生美国哲学家赛尔(J.R.Searle)对其继续深入探讨,解释命题内容和言语行为的关系,把言语行为分为新五大类:断言类(assertives)、指令类(directives)、承诺类(commissives)、表达类(expressives)和宣告类(declarations),弥补了奥斯丁理论中的缺陷,并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Indirect Speech Acts):当说话人由于某种意图或原因不想直接使用施为动词时,他会采取间接的言行手段来实现某一言语行为,即间接施为句(何自然,冉永年,2006:191),也即隐形施为句(implicit perform actives),此言语行为需要听话人借助语境才可以正确理解说话人的真实意图,也即言外之意,否则就易产生歧义。

间接言语行为是言语交际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汉语中,我们常可听到用疑问句来表达请求对方的意思,如“医生,能给我开个化验单吗?”这句话从疑问句这一句式结构看是“询问”的言语行为,但在其语境中实际是病人“请求”医生开化验单的言语行为,它表达的就是间接实施另一个言语行为,这种被广泛采用的间接言语行为被划分为规约性的间接言语行为。但如下例的陈述句:“我疼!”这句话如果是病人在门诊就诊时所讲,就可以用来:①回答问题“你疼不疼?”;②表示希望医生帮其治疗的愿望;③埋怨医生检查时动作粗鲁等。再如“下午有雨”这句简单的“陈述”句中无施为动词,但说话人实施的言语行为可能是提醒、预测、警告等。这种属于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在实际交际中,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的理解难度最大,最容易产生交际障碍。

二、医患交际的言语行为特征

根据格莱斯(1967)提出的合作原则(Cooparative Principle),有效的沟通要求遵守一定的原则,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量的准则(Quantity Maxim)、质的准则(Quality Maxim)、关系准则(Relation Maxim)和方式准则(Manner Maxim)。具体来说,也就是交际双方在交际过程中要提供合适的信息,信息要相关,真实,避免罗嗦,避免晦涩,交际方式恰当等。但由于医患双方拥有不对等的医学信息,受教育水平不同,社会地位差异,职业,机构等多方面原因,从而在现实的医患交际中的不同阶段就体现出不同的特征。

根据医患交际所发生的场景及目的不同,医患会话可分为以下三种不同模式:结构型模式、交流型模式及引导型模式。模式的转化是医患双方根据交际目的及语境做出能动性的调整。一般认为,门诊医患会话主要是结构型模式,病房会话是交流型模式,而引导型模式主要存在在术前麻醉医患沟通中。在这三种模式中,结构型模式最能体现医患交际中医生的权势地位,交流型模式及引导型模式的权势不对称程度较低,但医生在引导型模式中的能动性较之交流型模式及结构型模式有所增强。

在门诊结构型会话中,一般的会话结构是开始—问诊—主诉—诊断—建议或治疗—结束,这样的会话呈线性结构,医生通过对患者详细而有效的问诊来获得自己所需的相关疾病信息,所以在这个阶段,医生的话语常以问句、阐述、指令言语行为为特征,而患者的言语行为主要体现为应带、陈述、表达类来体现对医生的顺从和尊敬。由于诊治时间的限制,医患不对称的信息资源等原因,在会话中,医生处于强势地位,控制着会话的节奏,话题的改变。话轮打断,控制问答主导权是这阶段医生的话语特征。反过来说,患者常被剥夺话轮的持有,常被认为提供过量的不相关的信息,自己的问题得不到应答。

从医患双方在交际中所使用语体来区分,在医患交际中,医生因为具备相关医学知识,业务能力,通过和患者的沟通为患者提供一定的医学手段从而达到疾病诊治的目的。所以医护人员在医学认知语境中处于主体地位,是话语权的主导者。从交际语言层面来看,医患交际语可分为自然语言和人工术语两部分。自然语言在交际中承担着构建医患关系,体现人文关怀的作用。人工术语代码和记号为单位,如GTV50~60Gy/25-30Fx。在医学实践过程中,医护人员为患者诊疗并沟通无可避免会将这两种语体共同使用,这种混合使用的语言对医生来讲是理所当然,易于组织且语言严谨精炼,但对患者来说确实一种陌生而晦涩难懂的语体系统。

在医患门诊交际中,根据大量语料的分析,可以发现患者在交际中常会出现提供大量过量信息的语言行为,有的对交际发挥正面作用,有的发挥负面作用,通常产生更大的社会-心理效果。患者在提供过量言语行为的同时往往有其复杂的社会心理因素,有时是希望获得医生的支持或同情,有时是对医生委婉的对抗。大部分的提供过量信息的言语行为都可视为有策略地间接言语行为。

陈新仁以扩展式言语行为理论(extended speech act theory),Brown & Levinsonde的面子理论和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理论为基础研究了会话信息过量现象。他将此现象的定义为:说话人在会话应对中提供了比对于有意实施的行为所必要的更多信息。”如下例:

病人:我这还得观察一个星期,我家里就两个人﹒﹒﹒﹒﹒(1)

医生:好了,好了,我这还有两个病人呢,我不和你多说了。(2)

病人:家里穷,还有老母猪,快下小猪//(3)

医生:那些问题是你自己的问题,我只管看病,你到底今天住不住?(4)根据Grice会话合作原则中的量准则来判断,在上例话轮3中“家里还有老母猪”这部分信息超出了交谈的现时目的所要求的详尽程度,对此部分信息,医生做出了正常的反映“那些问题是你自己的问题,我只管看病”(话轮4),认为病人提供此部分信息和自己的问诊无关,干扰了自己的诊疗活动,故显得不耐烦,通过打断的言语行为重新夺得话语控制权。根据侯国金(2002)对间接言语的对比观察发现,认为间接言语一般比直接言语长,间接言语一般比直接言语曲折;间接言语一般比直接言语礼貌等。医生因为经济原则常直截了当,采用直接言语行为,患者则因委婉或表示顺从而采用间接言语行为。但医生在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有关重大疾病的信息时因考虑患者心理承受能力常会比较委婉。

三、结论

交际环境,交际目的,交际双方的职业,社会地位,性别,年龄等多方面因素对语言有很大的制约作用,而在言语行为和言语使用规则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人们常以自己的言语习惯和理解来解释和评价别人的行为,这种现象被称为语用迁移。基于这方面的原因,言语行为的个体差异常常会导致交际失败,甚至是言语冲突。

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发展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协商或指导—合作的新型医患关系模式是我国目前医患关系发展的趋势。医生作为医患交际中的优势一方,应强调其沟通能力在引导建立和谐医患关系中的作用。因此,医生应有效利用言语策略,在向患者施加影响的同时尽量消除或降低角色不对称的副作用,促进医患沟通医患关系良性发展。

作者简介:朱丽萍,女,1979-,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社会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候晓静,女,1975-参考文献:

[1]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81.[2]侯国金.间接言语的礼貌功能质疑[J].山东外语教学,2002年第4期

[3]Fisher, S.& Todd, A.D.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M].Washington, DC: Center for Applied Linguistics, 1983: 132

【基金项目】

江苏省教育厅2013 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社会语言学视域下的医患会话及医类学生职业语言能力的培养》,项目编号:2013SDJ740033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2014职业教育课题《高职高专院校医护专业学生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阶段论文

作者联系方式:

朱丽萍 ***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 225300

第三篇:中美拒绝言语行为

中美拒绝言语行为的跨文化研究

系别: 专业: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得分: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现状:在对中美拒绝言语行为的跨文化研究中,我国取得了进步性的成就.。在国内,对于拒绝言语行为的跨文化研究远比国外要多。这可能基于一个事实,即国外许多学者不精通中国语言,以及中国文化。因此,在西方学者研究时,中国的拒绝言语行为的研究不被优先考虑。中国语言学家,更多的承担起来研究中西方拒绝言语行为的任务。尤其在最近几年,研究的更是深入彻底。这些研究集中在人与人之间。有些学者注重研究中西方拒绝表达方式的不同,有些学者注重研究影响中西方拒绝表达方式的社会因素的不同。然而,有些学者甚至从二语习得的角度来研究中西方拒绝表达方式的不同。其中很多都是从跨文化角度研究的。在国内的研究中,我们先从礼貌研究入手,我们在研究中美礼貌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至今已建立起四种礼貌观:社会规范观,会话契约观,会话准则观和留面子观。前三种由于太窄,太宽,或准则条目太长,无法进行操作性实验。因此只能进行面子实验。

国外研究现状:自从言语行为理论被J.Austin首先提出,言语行为一直成为语用学的核心议题。许多言语学家致力于各种言语行为的研究,如:幽默和称赞,他们的努力导致研究的发展。拒绝外国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语言之间已经对于拒绝进行了比较研究。例如,英文,中文,日文,阿拉伯语等。外国学者大多数的研究主要是归纳和总结在不同国家中拒绝的技巧,去比较在不同国家中,根据自身文化的不同从而采取拒绝方式也不相同。大多数外国学者,从务实的角度,以SLA的方法进行比较研究跨文化拒绝的不同。由于现今建立起的四种理论中,Brown和Levinson提出的留面子观是唯一能满足实验理论标准的,因为他既简明又可预示。因此,不少东西方学者就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文献中,对拒绝言语行为理论的研究文献甚微。无论是Leech的礼貌原则还是Brown和Levinson的面子理论都已请求言语行为的范例而忽略了拒绝言语行为。而人们在实施后者时往往最注重礼貌。一些学者对拒绝言语行为理论进行了研究,但他们却停留在对拒绝言语行为策略的简单分类与描述上。

论文内容:第一部分:介绍语言言语行为理论

第二部分:对比中美在拒绝言语行为上的异同点。第一点:分析中美拒绝言语行为的相同点。不仅中国,即使是在美国,拒绝方式都必须是礼貌的。两国在拒绝时通常会先说对不起。以及分析说明为什么他们先说对不起。写出支撑理论。社会规范观点,会话原则,面子理论。

第二点:比较分析中美拒绝言语行为的不同点。

首先,在美国,人们拒绝对方通常以直接的方式。然而,在中国,人们通常很含蓄的拒绝,不以直接的方式。

其次,尽管中美言语拒绝行为都是以礼貌的方式,但在细节上有很多的不同。在美国,通常来讲,一个人拒绝了其他人是极其正常的事情,他们不会因为拒绝别人而心存内疚。然而,在中国即使出于某种原因拒绝了其他人,但是拒绝者本身会存在内疚之情。通常拒绝者会考虑被拒绝者的感受。从被拒绝者方面来说明。在美国,一个人遭到了拒绝他会认为这是很正常的事情。然而,在中国,一个人要是遭到拒绝,他会认为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会感到很不自然,甚至于尴尬。第三点:处理FTAs的战略。第四点:语言行为理论。第五点:拒绝语言行为理论。第六点:拒绝与文化。

第三部分:对中美拒绝言语行为理论的总结。

运用的科学方法:

第一,文献法 文献法也称历史文献法,就是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种现存的有关文献资料,从中选取信息,以达到某种调查研究目的的方法。它所要解决的是如何在浩如烟海的文献群中选取适用于课题的资料,并对这些资料做出恰当分析和使用。文献法是一种既古老,又富有生命力的科学研究方法。无论哪一种社会活动想要留下永久的痕迹都离不开各种文献。人类活动与认识的无限性和个体生命与认识的有限性的矛盾,决定了我们在研究逝去的事实时必须借助于文献。千百年来,丰富的教育文献资料积累了无数有关的教育事实、数据、理论、方法、以及科学假设和幼想,成为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学先进和运用文献,才能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发掘人类的精神宝藏,揭示教育的发展规律,发展我们今天的教育事业。本文主要运用文献法,参考大量文献,借鉴前人经验。在这篇文章中,本文主要运用1.Austin.J.L.(1962)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Cambridge, Harvard 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es,pp65-96 2.He Zhaoxiong

(2003)a new introduction to pragmatics.Shanghai Press ,pp78-93 3.Leech Geoffery N.(1983)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London Longman, 4.Gu,Yueguo.(1992)Politeness Phenomena in Modern Chinese.Journal of Pragmatics,pp237-257 5.Searle,J.(1979)Expressions University Press,pp48-65 6.Wolfson,N.(1981)

and Meaning.Cambridge

Invitations,Compliments,and the Competence of the Native Speaker.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inguistics.pp 81-103 第二,比较法 这篇文章本身就是把中美拒绝言语行为理论进行比较。通篇用的最多的是比较法。比较法就是把2个或多个事物进行比较。本文是把中国和美国的拒绝言语行为进行比较。从多个方面进行比较。比较法是比较常用的论文研究方法。通过比较能更好的解释说明两事物的区别和联系。

第三,系统论法 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它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寻求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科学。本文也运用了系统论方法总的说明了中美拒绝言语行为的相同之处。

第四篇:请柬中的称呼

请柬中的称呼

一、对长辈的称呼 爸爸的兄/弟——

爸爸的姐夫/妹夫——尊姑丈 爸爸的表兄/弟——尊表伯/尊表叔 爸爸的表姐/妹夫—— 妈妈的兄/弟——尊舅台 妈妈的姐夫/妹夫——尊姨丈 妈妈的堂兄/弟——尊舅台 妈妈的表兄/弟——尊表舅 老婆的父亲——尊岳父 老婆的妈妈——尊岳母

二、对同辈的称呼 亲兄/弟——尊胞兄/贤胞弟 姐/妹的老公——尊姐丈/贤妹夫 堂兄/弟——

堂姐/妹夫——尊姐丈/贤妹夫 表兄/弟——尊表兄/贤表弟 表姐/妹夫——尊表姐丈/贤表妹夫 妻兄/弟——尊内兄/贤内弟 妻姐/妹夫——尊襟兄/贤襟弟 妻堂兄/弟——尊内兄/贤内弟 妻表兄/弟——尊表兄/贤表弟

三、对晚辈(子侄)的称呼 本族侄——贤侄 亲姐妹之子——贤甥 堂姐妹之子——贤甥 表兄弟之子——贤表侄 表姐妹之子——贤表甥 妻兄弟之子——贤内侄 妻姐妹之子——贤姨侄 子之亲家——尊亲台

大爷爷(徐姓)的老婆(周姓),应写成徐府周某老夫人。以前这应由男方女性长辈具名发帖。现在男方男女长辈共同具名就可以了。如果该长辈失偶,单个就好,不是一对配偶,不要一起具名。

妻子的爷爷、奶奶、父亲、母亲

由自己称呼岳祖父、岳祖母、岳父、岳母。由父亲称呼姻伯、姻伯母、姻兄、姻嫂

第五篇:抬杠言语行为的语用分析

抬杠言语行为的语用分析

摘要:抬杠多见于日常对话或相声小品等文艺作品中。本文对抬杠进行了界定和分类,结合语用学相关理论,分析抬杠言语行为的语用策略,解释抬杠其会话功能及语用价值。并从关联理论的视角,对抬杠言语行为的推理过程进行阐释。关键词:抬杠言语行为语用策略关联理论

一、抬杠的界定

抬杠行为具有明显的施为性,抬杠是一种言语行为。但要界定抬杠是怎样一种言语行为,我们应首先考虑抬杠行为的起源、包含要素以及与抬杠相关的几个概念。1.1抬杠的起源

从抬杠的来源看,中国大陆的北方,很早就有一种习俗,那就是抬杠会——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这一天,由身强力壮的人抬着竹杠,上面有轿子,一个伶牙俐齿的小丑坐在里面。他们抬着竹杠和轿子在人群里穿梭,围观的人则和那个小丑随机式地比赛斗嘴,甚至用自认花巧的话来对骂,以博众人一笑。这种抬杠会,在满族进入中原后,成了中国人通常所说的“抬杠”的起源。据此来源看,“抬杠”从源起时就是一种有意为之的言语行为。1.2抬杠言语行为包含的要素

科特(1983)从分析言语环境入手,认为要确定一种言语行为,必须考虑到七个要素:说话者、听话者、他们之间的接触、所用的是否为同一套语言代码、背景、话题和信息形式。根据言语活动目

标的指向性可以确定言语的中心功能。对抬杠的要素进行分析能够揭示抬杠言语行为的实质。

抬杠言语行为包括四个方面的要素:

①存在引发抬杠言语行为发生的背景:事件/话题等;

②实施抬杠行为的人具有否定性或对抗性态度:对事件/话题等持否定、不满、揶揄等态度;

③抬杠的实现手段:非常规理性的争辩话语;

④抬杠者实施这一行为的目的:试图对特定的言行或对象进行讽刺、反驳等。

1.3本文对抬杠的定义

“抬杠”字典义为争辩或用杠抬运灵柩,本文我们所讨论的抬杠应该是争辩意。考虑抬杠包含的要素,笔者将抬杠界定为:“说话者为表达否定、不满、揶揄等态度,对特定对象或言行进行非理性的争辩。”

二、抬杠的语用策略

言内行为与言外行为之间的偏离产生语用意义,产生了间接话语意义。这是实施间接语言策略的理论出发点。抬杠言语行为的实施,需要一定的间接语言策略。本文通过分析受限语料,发现并总结了抬杠言语行为的间接语用策略。2.1语用策略与相关准则 2.1.1岔开策略

岔开就是故意违背相关准则,扯开去说些与本题无关的话,因某

种原因不愿说的话便可暗中换为别的话题,偷换概念最终蒙混过关。对话中,抬杠者经常用岔开的方法与说话人争辩,达到抬扛的效果。

(1)乙:相声是论段儿。甲:论段儿? 乙:哎。

甲:那好你给我来个中段。乙:啊? 甲:不要头尾。乙:噢,你这买鱼来啦?

这个例子中,甲作为抬扛的一方,偷换了“段儿”这个概念,故意用形容鱼部位的“段儿”去替换相声的计量单位“段儿”,从而混淆视听,达到了与乙抬扛的目的。2.2语用策略与质量准则 2.2.1反问策略

反问就是故意违背质量准则,没有疑问而提问,以表示一种言外之意,对所述内容有强烈的感情和主观评价。抬杠的人,往往利用反问,达到反驳对方、肯定自己的目的。

(2)有一个小孩到药铺里去买药,一进门,撇开嗓子说:“老板,买药。”老板说:“人小,嗓子不小。”“知了小,声大哩!”“知了有舌头呗!”“簸箕有舌头,它咋不响?”

这里买药的小孩,并不是提出疑问,他是利用先肯定后发问,来

否定老板的判断,反驳老板从而肯定自己的不同观点。比如,老板说知了有舌头,所以声音大,小孩马上提出簸箕也有“舌头”,但簸箕不响,这说明老板设定的声音大所应具备的条件是不可靠的,这时发问让老板所说的话自相矛盾,从而否定了老板的观点,表明并非有舌头就能发声。2.2.2同语策略

同语就是故意违背数量准则,话题和述题的重复,提供多余的信息,甚至是废话,以表示言外之意,突出强调某种情感。抬杠者往往也利用这种方式,故意通过赘述和提供多余信息,来表达否定性情感,与说话人抬杠。

(3)乙:这么说吧,你心里啊,有点儿不痛快。甲:我怎么不痛快啊? 乙:有点儿啊,不高兴。甲:我为什么不高兴呢? 乙:就有点儿别扭。甲:我跟谁别扭呢? 乙:你跟我别扭!

例(3)中甲将乙所说的话进行重复,不断发问不做直接回答。作为抬杠者甲意在言外,甲装作没有生气,但是却只是重复乙所说的话,实际上是让乙理解自己的言外之意,就是故意与乙抬杠,表达不满情绪。2.2.3夸张策略

夸张就是故意违背质量准则,夸大或缩小事物的本来面目,以显示言外之意。抬杠者经常利用夸张的手段,针对特定的对象和事件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述,从而达到抬杠的目的。

(4)有锔锅匠说自己技艺很高,所带的砧子大小什么东西都能打。于是有人说打个绣花针吧,锔锅匠说太小打不了;又说打个犁辕吧,锔锅匠又说太大打不了。

这个例子中,锔锅匠说什么东西都能打是自夸的话,抬扛者针对他能打造器物这件事进行抬杠,提出打造绣花针和梨辕两个器物,显然是缩小和夸大了锔锅匠能力范围,所以锔锅匠自然打不了。夸大与缩小锔锅匠的能力范围,使得锔锅匠说自己什么东西都能打造的“言”与打不了具体两个器物的“行”相悖,抬扛的目的就达到了。

2.2.4降用策略

降用就是故意违背质量准则,用语义所指对象比较庄重,正式的词用于琐细一般的事物上,大词小用,以显示一种言外之意。(5)交警:“您好,这里禁止停车,您违反了交通法规。” 车主:“街道是人民的,我是人民吧?我在自己的街上随便停车你管得着?”

例(5)中车主作为抬杠者,将“人民”一词大词小用,强加因果。因为街道是人民的,车主也是“人民”,所以人民的街道人民做主,言外之意是交警的处罚并不生效。2.2.5反语策略

反语就是说反话,故意违背质量准则,把好的说成坏的,把坏的说成好的,来显示一种言外之意。抬杠者说反语,表达否定性的态度,实现抬杠的目的。

(6)甲:“你看我,这件外套穿着多好看,人看上去苗条不少。” 乙:“可不是,好看极了,大水桶的腰都变成小水桶了。” 例(6)中乙作为抬杠者,表面上是赞成甲的说法,即衣服好看显瘦,但实际上说的是反语,大水桶腰与小水桶腰本质上都是形容衣服并没有神奇的修饰效果,甲的实际情况就是肥胖。乙一方面否定了对衣服的极好评价,另一方面讽刺甲并不瘦。2.2.6易色策略

易色就是故意违背质量准则,褒词贬用,贬词褒用,以显示一种言外信息,即幽默和讽刺的意味。(7)甲:“六级考得怎么样啊?” 乙:“题很难啊,考得不太好。”

甲:“那是,你就不如我吧,脑袋灵活着点,这次题难,可是咱能过啊!”

乙:“那是,我可比不上你抄袭作弊的丰功伟绩啊。”

例(7)中乙是抬杠者,甲认为考试作弊取得优异成绩是头脑灵活的表现,乙用抬杠的方式进行了反驳。丰功伟绩本是褒义词,用在这里来形容作弊行为,是褒词贬用,目的在于讽刺甲。乙没有直接指出甲作弊是不正确的行为,有违道德和考试要求,而是选择用抬杠的方式,讽刺甲的言行,表达批判态度。

2.3对比策略

对比就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进行比较时,得出二者相近或相异的特点。抬扛者往往举出与说话人话题中相异的事物,按照说话人的方式,进行逻辑对比,得出相异的特点,从而进行反驳。

(8)某人肤色很白,在谈论此人为何肤色白时,甲说:“他整天坐屋里,风不吹、雨不淋、日不晒,能不白吗?”乙马上反驳说:“我不信,那煤炭不知在地底下埋了多少朝、多少代了,挖出来看看还是乌黑的。”

例(8)中甲以坐在屋里不受风吹雨淋为理由,说明某人皮肤白的原因。抬扛者乙马上以煤炭对比,指出同样是没有风吹雨淋,但是煤炭就不白,从而对甲的观点进行了反驳。2.4超论域

词语的所指总是从属于特定范围的,这个范围就是它的论域。论域同参照体和视点等相关。同一论域的词语就构成了一个语义场。某些抬杠者,针对说话人所涉及的问题,有意为难反驳,回答内容超出问题涉及的论域。

(9)甲问乙:“中午吃什么?” 乙回答说:“随便。”

甲说:“那好吧,那就吃板凳吧。”

这个例子中,乙说吃什么随便,甲便抬杠说吃板凳吧。很明显,话题“午饭”涉及的论域应该是吃的食物,板凳显然不是“食物”

这个论域的,但是“板凳”符合“随便”所指任何东西这个论域。甲不满意乙的回答,明知道板凳不是食物,故意说吃板凳,这就达到了抬杠的目的。

三、关联理论视角下的抬杠

实际交际过程颇为复杂,由于语境、认知差异以及会话参与者的目的等因素,有时听话人不一定或不一定愿意生成最佳关联性的话语,这就造成听话人和说话人之间潜在的冲突。我们所谈的抬杠,其本质在于一个“辩”字,由此可见交际冲突理应普遍存在于抬杠言语行为之中,不过我们发现抬杠的冲突程度不强,它体现为听话者故意回避最佳关联,目的是为表达否定态度或幽默效果,与说话人反其道而行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理不歪,笑不来”。(10)警察开导小偷说:“你偷东西时就没有为你年老的母亲想想吗?”

小偷说:“我想过了,就是找不到适合她的东西。”

例(10)中,警察开导教育小偷,目的是使其意识到偷盗行为的错误性,让小偷改正错误。警察让小偷想想自己的母亲,是让小偷想到母亲的养育之恩和教导,认识到自己偷盗犯罪即辜负母亲的期望,又不能陪伴母亲而行孝道。最佳关联应该是“想到母亲——惭愧后悔——认识错误”。但是小偷故意回避警察的明示,抬杠说自己偷盗时想到母亲了,想到给母亲也偷些什么,不过没有适合母亲用的东西。小偷有意造成交际矛盾,达到否定警察教育的目的。(11)一位女士去水库洗澡,当她脱掉衣服要下水时,水库管理

员跑来说:“小姐。这里不准洗澡和游泳。”女士生气的问:“为什么不在我脱衣服前说?”管理员说:“这里并不禁止人脱衣服啊!” 例(11)中,水库管理员阻止女士野浴,女士很生气地质问她为什么不在自己脱衣服前阻止自己,她的意思是管理员阻止得不及时,造成了她的尴尬处境。最佳关联和合理理解是“脱衣服前——阻止野浴——及时”,但是管理员不满女士的气愤,抬杠说水库不禁止人脱衣服,没有将脱衣服和洗澡理解成两个相关的事件,说明自己的职责只是阻止别人野浴,而不是阻止别人脱衣服。对女士的气愤进行反驳,表示女士的尴尬不是自己的过错。

综上,我们可以发现,抬杠者总是回避最佳关联,没有与说话者获得共同认知,达到互明。抬杠者的认知与说话者意图相差越远,则表达否定、不满和幽默的效果就越好。

四、结语

抬杠的实施需要一定的策略,这些策略往往是对语用常规的积极突破。听话人也就是抬杠者根据相关联系进行推理,他的言语往往不是最佳关联的话语,而是有意为之的曲解。抬杠的最大特点就在于一个“辩”字,但是,与争吵或吵架相比,抬杠的激烈程度已大为减弱,不会带有尖刻的攻击性言语,通常是较真不是激烈冲突。人们抬杠就是表达情绪,抬杠是一种言语行为,是兼具争辩技巧和幽默艺术的一种语言形式,生动活泼颇富生命力。参考文献:

[1]王加华,赵春阳.村落语境、民众情感与地域认同——山东省

莱芜市南下冶村抬杠习俗探讨[j].民俗研究,2010,(2).[2]袁毓林.简论语用常规的修辞偏离[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86,(2.3)(合刊).[3]武瑗华.透过反驳话语看言语交际的对抗性[j].外语学刊,2008,(4).[4]熊立胜.以毒攻毒以谬制谬——对谬反驳及其语言表达[j].现代交际,1996,(3).[5]江结宝.詈骂的构成与分类[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6]刘森林.语用策略与言语行为[j].外语教学,2003,(5).[7]刘曲洋.相声包袱的语用解读[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8]廖巧云.关联理论对合作原则的发展[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11).[9]王玉晓.喜剧小品中刻意曲解的语用研究[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9,(5).[10]何自然,张淑玲.非真实性话语作为语用策略的顺应性研究[j].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4,(6).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