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编美猴王故事会 教案
新编美猴王故事会
活动目标:
1、能独立创编并流畅、清楚地讲述情节丰富,具有想象力的新编美猴王故事。
2、能专心倾听同伴讲述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活动准备:
1、家长指导幼儿创编美猴王。
2、根据幼儿讲故事能力强弱,事先将全班幼儿分成5-6组。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明确故事会的方式及要求。
(1)教师当故事会主持人,介绍活动方式:先小组内讲故事,推一名故事大王需具备什么条件?(如语言流畅、声音洪亮、表情丰富……)
2、引导幼儿推选故事大王
(1)幼儿在小组内轮流讲故事(可借助图片进行讲述)教师引导组幼儿推选一名小组长负责组织,决定讲故事的顺序及人员推选。(2)各组介绍自己推选的人选及理由。
3、举行全班故事
(1)教师提醒幼儿注意倾听,做一个文明的小观众。(2)鼓励幼儿根据同伴的讲述发表自己的见解 活动延伸:
组织幼儿继续进行讲故事。
第二篇:幼儿园大班优秀语言教案《新编美猴王故事会》
大班优秀语言教案《新编美猴王故事会》适用于大班的语言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能专心倾听同伴讲述,并发表自己的见解,能独立创编清楚的讲述情节丰富、具有想象力的新美猴王故事,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优秀语言《新编美猴王故事会》教案吧。
设计意图:
«西游记»是孩子们百看不厌的文学作品,其中富有想象力、离奇曲折的情节、鲜明的人物性格特征深入到每位幼儿的心灵,尤其是神通广大的美猴王孙悟空是孩子们心目中的英雄。所以我们就想让孩子们来创编美猴王的故事,孩子们可以把自己想象成美猴王,自己有什么愿望,希望愿望怎么实现,都可以加入自己的作品中,最后再用丰富的表情、幽默的语言讲出来和全班小朋友一起分享。
活动目标:
1.能独立创编清楚的讲述情节丰富、具有想象力的新美猴王故事。
2.能专心倾听同伴讲述,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3.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4.在感知故事内容的基础上,理解角色特点。
活动准备:
1.家长指导幼儿创编美猴王故事 ,并鼓励幼儿讲故事用绘画的形式进行表征,为参加故事会做好准备。
2.根据讲故事强弱事先把幼儿分成3--4组。
3.课件:«做有礼貌的小观众»
4.利用环境创设和生活活动组织幼儿讲自编的美猴王故事。
活动过程:
1.导入:看课件,引导幼儿讨论如何做一个有礼貌的小观众。(幼儿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1)孩子们我们要认真倾听同伴讲故事。(2)为小朋友喝彩。
2.引导幼儿明确故事会的方式及要求
(1)教师当故事会主持人,介绍活动方式:先小组内讲故事,推选一名故事大王参加全班故事会。
(2)组织幼儿讨论:推选的故事大王须具备什么条件?如:声音响亮、表情丰富、故事完整有趣等。
3.引导幼儿推选故事大王
(1)幼儿在小组内轮流讲故事.教师引导每组幼儿推选一名小组长负责组织、决定讲故事的顺序及推选人员。(本环节教师可根据自己班孩子的情况进行,或者可以3名教师各负责一组.)
(2)各组介绍自己推荐的人选及理由。
4.举行全班故事会,教师时刻提醒幼儿注意倾听,做一个文明的小听众。
5.公布比赛结果,对讲的好的幼儿进行奖励。
6.教师小结:
师:孩子们,你们今天讲的故事很精彩,老师都听得入迷了,我们为自己鼓鼓掌吧!
活动延伸:
1.在一日活动的过渡阶段(进餐前后,午睡前)等时间,组织幼儿继续进行讲故事活动。
2.在美工区中让孩子们把自己的故事画成连环画。
3.表演区中,老师可以准备道具让孩子们自己表演一下自编的故事。
本文扩展阅读:孙悟空是中国著名的神话人物之一,出自四大名著之《西游记》。祖籍东胜神州,由开天辟地以来的仙石孕育而生,因带领群猴进入水帘洞而成为众猴之王,尊为 “美猴王”。
第三篇:美猴王教案
14.美猴王 吴承恩
教学目标
情感价值观目标:了解我国古代长篇神话小说《西游记》,认识作者塑造美猴王这一形象的意义,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
知识目标:继续巩固小说知识,学习分析小说中的艺术形象。
学习本文语言通俗、生动、简洁的特点。
能力目标:了解、巩固小说情节层次的划分。
了解、巩固小说中艺术形象的表现手法。
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美猴王这一艺术形象。
难点:如何通过语言、动作等描写来塑造集“神、猴、人”于一身的艺术形象。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电视剧《西游记》的片头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音乐的余声中给学生介绍《西游记》的背景材料:
《西游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神话小说,作者吴承恩,明代小说家,他的《西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什么是神话小说?它源于以神为中心的古代传说。古人不能分清人和神的概念,认为天地万物都是具有同人一样的生命,往往借神话去说明一切,把它作为一个民族的共同信仰。这些神话在民间流传广泛,经过后人不断加工而写成小说,叫做神话小说。
《西游记》共100回,主要写的是美猴王——孙悟空战胜妖魔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故事。全书可分为三个部分。课文节选的是全书的开端,写美猴王的来历,以后的故事都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这篇课文。
(二)检查预习1.正确读出以下词语:
镌 迸裂 麋鹿 瞑目 石碣 天造地设 滔滔不绝 力疲神竭 喜不自胜
(三)默读课文,要求:
1.理清故事情节,在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
(四)赏析课文
1.学生讨论,整理课文层次,理清故事情节
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再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文章每段内容。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后,分组讨论怎样按故事情节发展的脉络划分层次。教师稍加点拨,鼓励不同意见,只要言之有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故事开端):写石猴出世
讨论要点:石猴不比其它猴子,是破仙石而出,所以虽不是母体所生,却肢体俱全。起笔就显出它的神奇出众,为后文写孙悟空的神通广大,降服妖魔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二、三自然段)(故事发展)写石猴的山间生活
讨论要点:作者分别从行动、饮食、交往行踪四个方面,集中体现它活泼、机智、灵巧的特点。这样既照应了石猴的神异出众,又为下文写发现水帘洞作铺垫。
第三部分:(第四自然段)(故事高潮和结局):写石猴发现水帘洞,带领众猴进洞居住,并被拥戴为王。
板书设计如下:
故事情节:
石猴出世
山间生活
自荐探泉
发现洞天
携众搬家
被拥为王
2.分析“美猴王”这一艺术形象
石猴成为美猴王,它究竟美在何处?其“神、猴、人”的特点是如何体现的?
在课文中,我们从“美猴王”身上可以看出它的许多鲜明的性格特征。下面我们在了解课文内容、划分课文层次、理清故事情节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一下“美猴王”集“神、猴、人”于一身的艺术形象。
①“石猴出世”--采用讲故事方式。选代表在熟读的基础上结合课文第一自然段,讲一讲“猴王出世”这一情节。
师问:请大家找出与石猴出生有关的词语,再想一想通过这些词语可以看出石猴出生时有什么特别之处?
师生一起找出 “东胜神州”、“仙石”、“仙胎”、“石卵”、“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等词语,从这些词语可以看出石猴是天地生成。
师问:这一情节中表现了石猴具有什么特点?
师生讨论后,明确:从石猴出生这一情节中表现了美猴王“神”的特点。
②“山间生活”--采用速背方式。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记住这一段内容,然后选代表2-3名进行速背比赛,看谁背得好、背得快。
师问:石猴一出生就会做什么?
师生共同找出“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这些词句。
师问:这些词句描写表现了石猴什么特点? 师生共同讨论后明确:表现了他“神”的特点;
让学生找出石猴和山间的其他动物友好相处的词语:“为伴”、“为群”、“夜宿”、“朝游”。
师问:这些动作描写都表现了石猴什么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后明确:这些动作描写都表现了美猴王作为“猴”这种动物的特点。
③“自荐探泉”--采用模仿配音方式。叫学生代表模仿给石猴配音,看谁模仿的像。
教师引导学生从石猴的“跳”的动作和“我进去!我进去!”的语言中,讨论总结石猴“人”的特点:胆大超群,不同一般。
④“发现洞天--被拥为王”--采用齐读方式。尝试把群猴的顽劣、石猴的自信,勇于当王的果敢表现出来。
师:请大家和我一起找出描写石猴的动作和语言的词语,然后分析总结出这一部分石猴的特点。师生互动分析如下:
在发现水帘洞时,作者通过对石猴“瞑”“蹲”“纵”“跳”四个动作的描写以及跳出水外后“大造化!大造化!”“没水!没水!”“我们都进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气”的语言描写,表现了石猴的勇敢灵巧、本领高强、胆大心细、善于观察、聪明过人,集“猴”、“神”、“人”的特点于一身。
进了水帘洞后,作者紧扣猴子的特性,把顽劣的猴性写得形神毕肖。而石猴竟能引经据典(出自《论语•为政》。信:信用;其:那;可:可以,行。意思是: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指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这又写出了他既具有人又具有神的特点。
到了被拥立为王后,正名为“美猴王”,受众猴礼拜,俨然一个独立的“猴类社会”,这又带有明显的
人类社会属性,同时也表现了石猴的聪明能干,很有组织能力,显示了“人”的特点。
最后,引导学生把以上几个部分中石猴的个性特点以及所运用的表达方法总结出来。
生讨论总结,师明确:石猴的个性特点是:聪明灵巧、本领超群、有胆有识、深孚众望。是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出来的。
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美猴王这一艺术形象,了解到要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就应该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特点,突出人物个性。
板书设计如下:
艺术形象:
聪明灵巧
本领超群
有胆有识
深孚众望
(五)归纳本文中心
本文通过石猴发现水帘洞,带领众猴进洞居住,而被拥戴为王的故事,交代了美猴王的来历,刻画了机智灵巧、本领高强、深孚众望的美猴王形象,歌颂了它不畏艰险、敢说敢做的精神。
(六)归纳本文艺术特点(学生讨论、老师归纳)
1.情节清晰、内容完整
石猴出世——山间生活——自荐探泉——发现洞天——携众搬家——被拥为王
2.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略写石猴出世,详写美猴成王
他之所以为王,被称为“美猴王”,是凭他的高度的智慧,惊人的胆量,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发现水帘洞,才赢得众猴的信任和拥戴的。这一点最能表现主题,突出美猴王的性格。并能为全书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取得圆满结局打下基础,所以详写。
3.观察入微、抓住特征
写石猴:——突出猴的个性
写众猴:——突出猴的共性
作者抓住猴的特点,写其鲜明特征,写石猴,即写它身上具有的猴的共性,如活泼好动爱闹的特点,又写它作为石猴的个性,即勇敢无畏、胆大心细,特别是写它争当猴王的言行,突出它逞强好胜的个性特征。
(七)结语 略
(八)课堂作业设计
1、请以“假如我得了孙悟空的神通”为题,大胆发挥想象写一篇想象作文。
2、课外继续阅读《西游记》全文,探究其它人物如猪八戒、沙僧等艺术形象, 并将你从中得到的启示记下来,与同学们共享。
3、妙词锦句积累:大家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和词语积累下来。(各5个。)
第四篇:《美猴王》教案
《美猴王》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能识读运用以下词语: 镌 迸裂 麋鹿 瞑目 石碣 天造地设 滔滔不绝 力倦神疲
(二)课文的线索:掌握故事的情节,能分析石猴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
(三)通过动作、语言描写塑造一个集“猴”“神”“人”特点于一身的艺术形象:能找出课文中描写石猴动作、语言的语句,能具体分析哪些语句表现了猴的特点、哪些语句表现了神的特点、哪些语句表现了人的特点。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活动导引①读准字音,注意查检工具书。
②读清字义,注意古白话字词与现代汉语的不同。
③ 读懂背景材料,本文是从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节选出来的。《西游记》共100回,主要写美猴王——孙悟空战胜妖魔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故事。《西游记》是一部神话小说,神话是以神为中心的古代传说。古代人不能分清人和神的观念,认为天地万物都具有同人一样的生命,往往借神话去说明一切,把它作为一个民族的共同信仰。这些神话在民间广泛流传,经过后人不断加工而写成的小说,叫做神话小说。
全书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7回),叙写孙悟空的历史,交代他被众猴拥立为王,得道成仙,大闹天宫,结果被如来佛降伏在五行山下;
第二部分(第8—12回),写唐僧取经的缘起,包括如来佛造经,唐僧出世,魏征斩龙,唐太宗冥游,唐僧应诏出发取经;
第三部分(第13回—100回),写取经的经过,这是全书的主体,主要写孙悟空保护唐僧前往西天取经,途中战胜八十一难,终于完成任务。
这里节选的是全书的开端,写美猴王的来历。以后的故事都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
①可从学生熟悉的孙悟空大闹天宫引入。
②可从学生熟悉的电视连续剧的插曲引入。
③可从相关的图片资料引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从《西游记》中节选出来的一篇课文——《美猴王》。
(二)活动过程
略读的要求:
①不必探究词句,快速阅读全文以初步了解课文故事梗概,理清石猴成为“美猴王”的故事情节。
②找出课文中描写石猴动作、语言的语句,能具体分析:哪些语句表现了猴的特点,哪些语句表现了神的特点,哪些语句表现了人的特点。
学生活动要求:思考略读前老师提出的两个问题,讨论形成自己的看法并备足理由。
教师辅助策略:简介小说的一般常识,启发学生结合“思考与练习一、二”,作出归纳。巡视课堂,及时帮助解决思考中的疑难问题。
关于故事
①熟悉情节复述故事梗概,进一步理清线索,熟悉内容,为深入理解课文做准备。
②概括情节情节的概括,答案并不是唯一的,只要言之有序即可。
课文虽是节选,但情节清晰,内容完整。全文按情节的发展可分为三部分:
开端(第1自然段)石猴出世。
发展(第2、3自然段)石猴的山间生活和发现水帘洞。
第一层(第2自然段),写石猴的山间生活。
第二层(第3自然段),写众猴玩耍,发现了瀑布。
高潮、结局(第4自然段),石猴发现水帘洞,带领众猴进洞居住,被拥戴为王。
第一层(从“好猴”到“也省得受老天之气”),写石猴发现水帘洞。
第二层(从“众猴听得”到结尾),写石猴带领众猴进洞居住,被拥戴为王。
①情节安排,脉络清晰。
石猴出世,就显得他神异出众,为后面写孙悟空的神通广大,降妖伏魔埋下了伏笔。
山间生活,从行动、饮食、交往、行踪四方面,表现他活泼、机智、灵巧的特点。这样既照应了石猴的神异出众,又为下文写发现水帘洞作铺垫。
众猴约定,能找到水源而不伤身体的拜他为王,这又为下文石猴被拥戴为王作伏笔。课文把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过写得生动具体、脉络分明,且前后勾连。
②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课文详写美猴成王,略写石猴出世。因为他之所以为王,被称为美猴王,是凭他高度的智慧,惊人的胆量,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发现水帘洞,才赢得众猴的信任和拥戴的。这一点最能表现主题,突出美猴王的性格,并能为全书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取得圆满结局打下基础,所以详写。而石猴从石中出世,只能说明他先天出众,来历不凡,不必多费笔墨。
(三)布置作业
完成“思考与练习二”。
第五篇:《美猴王》教案
美猴王
授课人:刘光荣
一、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节选的是全书的开端,写美猴王的来历。以后的故事都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
二、了解作者与原著: 吴承恩,字汝忠,别号射阳山人,明代小说家。
《西游记》是一部长篇神话小说。全书共有100回。讲述了美猴王孙悟空和猪八戒、沙和尚斩妖除魔历经八十一难护送唐僧到西天取经的故事。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节选自第一回,编者取名叫《美猴王》
三、整体感知课文: 1,下面请同学们快速地阅读课文,这是一篇文言文,首先我们要疏通字词。在一些容易读错的生字和你认为很重要的词语上进行圈点,勾画,以丰富我们的文言词汇的积累。(1分钟)
2,下面请同学们来说一说,课文中哪些字词的读音或意思我们应值得注意。(2)
迸beng
麋mi
镌juan 耍子:玩耍 耶:句末语气助词 镌:凿,刻 造化:福气,运气 遂:于是,就 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在山里分不清年月日,寒冷的日子到头了,也不知道又过了一年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这是《论语.为政》中的话。人如果不讲信用,真不知道那怎么可以?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故事。
明确:本文主要讲述了石猴的出世和它被拥立为美猴王的故事。4.具体分析文本:(1)质疑:这只猴子是怎样来到这个世界的?作者写美猴王破仙石而出有何用意?
解惑:石猴出世,不比众猴,是破仙石而出,虽不是母体所生,却四肢俱全。起笔就显得它神异出众。(板书:破石而出——神异出众)
(2)质疑: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石猴的山间生活?有什么作用?(抓住动词)
解惑:作者写石猴的山间生活,分别从行动、饮食、交往、行踪四个方面,集中表现它活泼、机智、灵巧的特点。这样为下文写发现水帘洞作铺垫。(板书:山间生活——活泼灵巧)
(3)分角色朗读第三自然段。推举一位活泼开朗的同学读美猴王的话,一个同学读叙述部分,其余同学读众猴的话。(大家一起掌手鼓励。)
评价读美猴王角色同学的朗读,应读出美猴王的勇敢主动大胆。(希望同学们在今天的课堂上也能像美猴王那样主动积极勇敢地回答老师的问题。)在这一段中,美猴王的语言只有一句,是突出他的勇敢主动,那么众猴的话的作用:为后文石猴被拥立为王作了铺垫。(板书:主动探泉——勇敢大胆)
(4)老师范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同学们对石猴的动作、语言划上横线,思考表现了它的什么特点?此段有无通过侧面描写表现石猴?如果有,请指出。
提示:第四段,写石猴发现水帘洞的过程时,先写它跳入泉里,进洞察看,再行出动,着意写它动作的伶俐,观察的细致,足见它艺高胆大,聪明细心。再写它向众猴报告洞内所见,赞美这是它们“安身之处”,提出大家都进去住,显得它热爱自由,不愿受拘束。主动要求兑现承诺,说明他敢说敢做,勇于为王。(被拥为王——本领过人,深得众望)后写石猴为王,群情悦服,从侧面表现了它本领过人,深孚众望。
(5)小结:课文的题目叫《美猴王》,关键是哪个字?――“美” 从我们刚才对课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他美在哪些地方? 明确:身世美,行动美,语言美
(6)这是一只天生灵异,聪明机智,艺高胆大的石猴,我们应该给他怎样准确定位呢?他到底是猴还是人还是神的形象?大家可以结合课文或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提示:以孙悟空为例,他由仙石孕育而生,变化多端,神通广大,具神性;他爱憎分明,有高度的智慧和惊人的胆量,具人性;他又有猴的动作和生活习性,具自然性即猴性。他是一个集神性人性猴性三位于一体的文学形象。这样的形象在我们现实世界是不存在的,说明小说的主人公可以是虚构的。
四.拓展延伸: 的确,《西游记》在艺术上的最大特色,就是吴承恩先生以诡异的想象,极度的夸张,突破神人物的界限,创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神异奇幻的境界。在这里,环境是天上地下,龙宫冥府,形象是似人似怪,神通广大,故事则翻江倒海,兴妖除怪,那么同学们,你们也来展开想象,假如你就是神通广大有着七十二般变化的孙悟空,你会作些什么事?并说说你的理由吧。
假如我是孙悟空,我会用金睛火眼找出哪里有堆积如山的垃圾堆,发出阵阵臭味;找出哪个工厂排泄出污积物,把河流弄得又黑又脏;找出哪辆汽车排放污气较多,把空气弄得乌烟瘴气。然后一网打尽,我用如意棒一挥,垃圾堆消失得无影无踪;我从身上拔根猴毛,洒落在河流上,就像仙女散花一样,河水马上变得洁净多了;我轻轻地吹口仙气,就像空气清新剂一样,把空气变得清新,而且还带点香味呢!
假如我是孙悟空的话,每天放学回家以后,我一定会从头上拔几根毫毛下来,变成十个我:六个写作业,两个做饭,两个打扫卫生。这样,我就可以安心地看我最喜欢看的动画片了。
假如我是孙悟空,我会变出许多的钱来。我不会乱花这些钱的,我会把这些钱送给贫困山区的小朋友们,假如我是孙悟空,我会时时刻刻教我身边的邻居练武功,还经常训练他们,让他们以后在别的地方也学会保护自己,不受别人欺负。
假如我是孙悟空,我要打掉世界上可恶的人,消灭世界上的侵入者,努力维护世界和平。
假如我是孙悟空,我就变出一个按摩器。等爸爸妈妈下班回来以后,他们就可以轻轻松松地躺在沙发上。一想哪儿不舒服我就让他们舒舒服服地搞按摩。
小结:同学们的想象力都非常丰富,也看得出来我们很多同学都心地善良,关心他人。尽管我们不可能有孙悟空的神通,但只要我们努力学习,这些愿望都会实现的。五. 结语: 《西游记》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其他三部名著分别是《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
中国古典文化灿烂辉煌,我们用一课时是不能领会它的博大精深的。老师只想抛砖引玉,假如通过我们的学习,你对古典文化开始有点兴趣,那赶快读名著吧,知识的宝藏等着你们去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