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童年》读后有感
《童年》读后有感
有些书一旦错过,也许就是永远。这么想似乎很可惜,因为多数书注定被错过,书比人多,比人的岁月要长得多。可转念一想,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因为让人觉得可惜的书,它们骨子里通常是人早已渴念、早就熟悉的东西。有时觉得真古怪,那么多年了——超过人年月的事物过了又过,为什么它们总也不变?为什么许许多多人、许许多多书说的是同一件事?为什么每认识一些人都好像从未认识——其实是从来也不曾陌生?仿若邻舍。当人们见面了,不外打个招呼。不见也没什么。因为大伙儿总是在的,即使有些人先行离去,而你,你将步其后尘。
难道人人都是俄罗斯人吗?同时也是丹麦人、德国人、美国人、日本人。这世界的院子是多么广大啊,又那么窄小。
原来高尔基不仅是那蓄着树皮擦胡子、做了社会主义国家官儿、长得与斯大林一个样儿的人。他也有小时侯,他也有让人熟悉的故事,好像他是邻居的大叔。相互叨念起认识的人,彼此笑出眼泪来。他也有一样的姥姥!
这故事他说了个开头,人们像共度了一些夜晚,他拧开伏特加酒瓶子,断断续续,想到哪说到哪。喏,小娃娃,故事告一段落了,娃娃的故事讲完了,接下来是有点残酷的,娃娃被赶入了人间。
有人央求说,喂,大叔,停一会吧,再讲讲先前的吧,先别讲残酷的。
他凝神看过去,装出严肃的口气说,怎么,你以为先头的不残酷吗?那你是没听懂!
底下的人就不吭声了。
是的,先头不残酷吗?从娃娃的眼睛看过去,诗歌、圣经和笑话混成了一个篇章;天使、圣徒、英雄和身边苦哈哈的人抱作了一团。他们先是存在姥姥的肚子里,每晚一小节一小节地冒出来。后来也活在了他跟前,钻进到他的心眼里。
不过,肚子里装了那么多活蹦乱跳的人是什么感觉?闹不闹得慌?可姥姥是会管束人的。她叫谁出来,谁就出来,让哪几个列队,他们就乖乖站成一排。
高尔基也学了这个本领。不过最厉害的还不是这个。奇怪的是俄国人天生会讲故事吗?陀斯妥耶夫斯基,契柯夫,果戈里,连托尔斯泰那种学究似的人物,有时也能说出动人的故事来。这是一种什么性格啊?
最后是高尔基说的,姥姥爱那些人,爱她肚子里头的人,无论那是圣人,小鬼,无赖,小偷,儿子或仇人,女儿或被唾弃的女人——她怜悯。她也怜悯自己,跟谁都不较劲,因为在她眼里谁也不能说是有错的,大家都不容易。“在上帝的世界里一切都是好的。”人们也像高尔基小时候那样叫起来:连我们这样一个世界都是好的吗?——是的,正是我们这样一个世界,这样一个看起来混乱无度,桌上有天神、桌下有小鬼,门内有盗贼、门外有亲人的世界——人们相互纠打、唾骂、拥抱、哭泣的世界,这个世界,竟然是好的,如保罗所说——好得无比!
这究竟是为什么?究竟为什么上帝要么不做声,要么发烈怒;为什么上帝分成了两个,一个是叫姥爷们战兢害怕、极其严苛、不得不服从却总也要冒犯的审判者,一个是让姥姥们对之倾吐苦痛柔情、念叨家长里短的亲人。从他们眼里,娃娃一会儿看见这个,一会儿望到那个,最后也一股脑地吞进自己肚子里。怀揣着,怀揣着恐惧和盼望,恶与善,丑和美,跌跌撞撞滚入人间。好像一幕谢过,一幕未起。
此时讲和听的人都默默不语,一起回想下了台的人——后台一定挤满了人!没有主角,没有跑龙套的,大家推着碰着,和和气气。做丑角的用纸团擦去脸上的油彩,武打的丢下手里的器械,有个负责念独白的女人,先头还在长哭,直哭到喘不过气来,现在也安静坐下,哄着怀里的宝宝。小鬼们不跑也不闹,像小鸡雏被聚拢。
他们在等什么呢?
娃娃还想粘住姥姥,听她再说说话。可她只说:“快,去念书去„„” 她只说:
——“亲爱的,你要记住,不要介入大人的事情!大人正在接受上帝的考验,他们都学坏了,你还没有,你应该按一个孩子的想法去生活。等上帝来为你开窍,走上祂为你安排的生活之路,懂吗?”
——“祂看人家从天上俯视大地,看了又看,有的时候会大哭起来,边哭边说:‘我的小民们啊,亲爱的人们,我是多么地可怜你们啊?’”
然后她自己也哭了,去做祈祷了„„
娃娃似懂非懂。他只觉得自己被两个上帝扯成两半。就好像他被眼前的世界扯成两半。一半暗,一半亮。愁苦有时是甜腻的,伤口会流出蜜来;唱歌的人会突然丢下手里的琴捶胸痛哭——“这算是什么日子啊?我是个下流坯子!”
人们依然滚着爬着活在人间,笑着骂哭着祈祷。娃娃想听一个答案,听一个确凿无疑的“为什么”,可父母和姥姥都过世了,或者只不过是钻进了他的肚子里。他像朝着一个歌谣的结尾,或另一个故事的开端奔去;死了的人呼唤他;半明半暗的前途招引他;又严岢又慈祥的上帝默默看着他。他一跺脚对肚子里的人说:先给我安静!等我看看再来!
是的,这就是三步曲。总也是三步曲,好像人的故事分三个篇章就能讲完;路三步就走完;童年,壮年,老年,上帝不偏待哪一个。私底下都是娃娃,并不知道什么,也不了解什么,想了又想,问了再问。期望上帝是姥姥的那一个,而不是吹胡子瞪眼睛的可怕老头子。
于是祂自己说:“我是你父亲的神,是亚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我实在眷顾了你们,我也看见埃及人怎样待你们。我也说,要将你们从埃及的困苦中领出来,往迦南人,赫人,亚摩利人,比利洗人,希未人,耶布斯人的地去,就是到流奶与蜜之地。”
有人央求说,主啊,停一会吧,再讲讲先前的吧,先别讲残酷的。
于是祂说:这样,你就试试看,去走走看。去人间吧,到人间中去。
一张大幕布悬垂而下,把先头的人遮住。一个小小人形,笨拙地,好奇地,勇敢又胆怯,就奔到台中央,细声道:等我,我看看就来。
第二篇:读后有感
读《商鞅变法》有感
寒假里,我读了《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中的《商鞅变法》一文,深有感触。
文章介绍了战国初年,秦国因国力衰微,常遭中原大国欺负。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决心改变秦国的现状。当时卫国人公孙鞅(又名商鞅)认为秦国要想强盛,唯有变法图新。于是,秦孝公就命公孙鞅任左庶长,统令变法之事。
公元前359年,公孙鞅颁布了新的法令。可是,老百姓却认为又是一阵风似的把戏,都不以为然。公孙鞅便想出了一个办法,他让军士在南门竖立了一根又粗又长的木头,并贴了一张告示: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赏十两金子。听到这个消息,很多人聚集到南门议论,却没人扛木头。公孙鞅又让军士贴了一张告示,把赏金提高到五十两。这回刚把告示贴了上去不久,就有一个彪形大汉说:“我来!”一口气将木头扛到了北门。没想到公孙鞅果真把五十两赏金送到了大汉手中,大家一看,看来官府这次是言出必行了。于是全国百姓都知道一个叫公孙鞅的官儿非常守信,全国上下也都响应了他的变法号召。
看了这则故事后,我不禁想起了贪玩不爱写作业的自己。有一次,我为了要跟着妈妈出去玩,就答应妈妈,回来后写一篇日记。我如愿以偿的和妈妈出去了,可是回来后又懒的写,于是就拿出了以前写下的稍作修改交给了妈妈,竟然糊弄过去了。现在看来,多不应该呀!
我既然已答应妈妈,就应该信守承诺再写一篇日记,可是我却将做人最重要的“诚信”二字抛在脑后。公孙鞅为了国家能做到信守承诺,而我却为了玩,而没有守信。想一想真是惭愧!我以后也要想公孙鞅一样,做到诚实守信,把我们祖祖辈辈的优良传统和美德传承下去!
第三篇:读后有感
读《芦花荡》后有感
席君恒
这是一篇描写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白洋淀的一个小故事,记述着当时人民群众为保护革命队伍、守护家园与敌人斗智斗勇的一件小事。
故事场景一反往常的硝烟战火,而描写一个看似与战争毫无相关的“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的老头子为了部队的供给,为了部队的后续力量,一次次的通过敌人的封锁线,给战争中的战士和群众带来生的希望。文章中有几处不和谐场景,唯美的家园画面描写与当时的战争年代相背离;即将步入残年老头与凶悍的手持武器的敌人相对比;单纯的小女孩与其残酷经历的相矛盾。通过这几个打破常理与愿相违的实例,激发读者内心的不平,引起读者对战争的厌恶、对侵略者的痛恨、为保卫家乡誓死抵抗之情。
这些善良、纯真的人们在战争的环境中更加能反衬出其人生的光辉,通过写老头的顽强,表现出那一代人的精神面貌,恰恰是我们这代人缺少的,为了保卫家园,为了保护祖国的将来,不畏强敌,凭借自己一计之强捍卫者自己的尊严,捍卫着祖国的尊严。面对强敌的层层围追堵截、面对敌人的优良武器他没有丢失代表一个国家的精神。在看到将被自己带进部队的小女孩受伤时让他自责的丢了自己曾有的勇气。这篇文章着重描写这一个老头,将近六十岁,按说应该在家园安度晚年,他却像青壮年一样,充满活力,无所畏惧,在敌人严密封锁下,出没苇塘,成为一名贡献卓著的英勇的交通员。
“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这是一个抗日老英雄的形象。他的爱国热情是如此高涨,“你什么也靠给我”,是他的豪言壮语,为民族抗战他甘愿尽心竭力,而且充满自信。他勇敢得出奇,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在敌人的眼皮下出入,竟“像一个没事人”,心情悠闲,“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这不仅因为他熟悉白洋淀的地理环境,有高超的“水上的能耐”,更是因为他具有英雄气概,藐视敌人,无所畏惧。老头子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对乡土,对同胞,对抗日队伍,他是如此深情,对敌人则满怀仇恨。老头子那么喜爱两个孩子,这是他对同胞的感情。他对大菱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爱得深切热烈,恨得咬牙切齿,血债要用血来还,而且要叫鬼子用十倍的血来偿还。在老头子的意识中,咱中国人才是白洋淀真正的主人,他对家园充满感情,对侵略者充满仇恨。老头子的过于自信自尊,使他自信万无一失,因为这一次女孩子的受伤,他就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这样的要脸面,正包含一种非常强烈的责任心,他对自己要求之严,近于苛刻,偶有过失,他就痛苦得万箭穿心,愧疚得无地自容。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老头子用竹篙痛砸十几个鬼子的脑袋,是用了计谋的。他早在枯木桩子上系上了一只只锋利的钩子,船头上放了一大捆新鲜的莲蓬,引诱鬼子进入枯木桩子的水区,让钩子把鬼子咬住,叫鬼子动弹不得,束手挨打,张牙舞爪的鬼子在他面前一个个成了被绑的困兽。
读这篇小说,我们可以感知: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让我们看到英雄少年的风貌,让我们想到苇塘里坚持抗战的队伍。通过描写老人来间接赞美英勇的中国人。从苇塘的歌声可以想见他们不怕艰险,豪迈乐观,斗志昂扬。读这篇小说,可以感受到,顽强无畏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第四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有感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有感
今年暑假,我读了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与其说是我自己去读,还不如说是有人压着我读呢,因为学校布置的作业就有这么一项,我不得不读。好不容易硬着头皮读了几页,但就是这几页,就把我给吸引了。
书里主要讲的是主人公保尔· 柯察金的一生,他从一个顽劣无知的少年,成长为一个真正的布尔什维克。这期间,他曾多次在战斗中负伤,最重的一次就是他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因为听到师长阵亡的消息,所以向敌人发起猛烈的冲锋,但不幸被一颗炮弹打中而受伤,当他被送进医院时,医生认为他已经没有救活的可能,但他还是凭着坚强的意志活了下来。也就是因为那次战斗他的右眼再也不能看见东西了,而且还留下了一个后遗症:脊椎骨上有一个深深地凹痕。后来,保尔因负重伤面转业到工厂从事共青团工作。于是他又开始了新的战斗。我读完了这本书后,对保尔充满了万分敬佩,他从未向命运低过头。一直带病工作,就是他瘫痪在床的时候,他也不忘战斗,希望通过文学创作回归到战斗队伍中来。他作为一个新时代的英雄,成为几代共产主义信仰者心目中光辉的楷模。这本书曾经激励一代又一代的有为青年,保尔身上表现了这样的人格特征:自我献身精神,坚定不移的信念,顽强坚忍的意志。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问心无愧的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都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是这本书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说的话。这句话点明了生命的意义。而我在对照我自己,简直羞得无地自容。几十年来,这段话成为代表革命青年精神追求的一种誓言。而奥斯特洛夫斯基他本人一生都是这样做的。书中的保尔其实就是他的影子。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它需要经受风雨和磨难,只有这样,你才能成为一块对社会有用的钢铁。
第五篇:《国富论》读后有感
《国富论》读后感
《国富论》是由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于1776年,也就是美国《独立宣言》发表的那一年撰写而成的。它被誉为西方经济学的《圣经》,经济学的百科全书,影响世界的十大著作之一。此书一经出版,其影响力便波及欧美大陆。18世纪以前,就已出了9个英文版本,可以说是一鸣惊人。《国富论》发表之后,被译为多国文字,传到国外,一些国家制定政策时都将《国富论》的基本观点作为依据。这部著作是现代经济学的开山之作,后来的经济学家基本是沿着他的方法分析经济发展规律的,同时也奠定了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的理论基础。正因为此,我利用闲暇时间,带着虔诚的心态认真拜读了这篇历史巨著,从而有了初浅的认识和了解。
在《国富论》里,亚当·斯密在否定重农主义和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说明了分工和贸易如何增加国民财富。并界定了君主或国家的职责和收入来源。全书分为5篇,具体而言,第一篇讨论的是劳动生产力改良的原因,以及产品在不同阶层之间自然分配的顺序。第二篇讨论的是资产的分类,性质,储蓄和使用。第三篇以罗马帝国衰落后,欧洲农业发展所受的制约及其农村的衰落,和商业城市兴起的实际,探讨了财富增长的不同路径。第四篇则在此基础上,从最受推崇的重商主义开始,论述了重农主义和重商主义两种政治经济体系的后果。第五篇则讨论君主或国家的开支方向和收入来源。亚当·斯密论述所有问题时,都有一个基本前提,这个前提总是被他或隐或现的提及:在经济生活中,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的利益,经济的出发点是利己心。
劳动分工思想,分工思想我们最早上在高中学政治时期提到的社会三次大分工,到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人类社会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了三次社会大分工:发生在原始社会中期的原始农业与原始畜牧业分离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促进着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发生在奴隶社会中期的农业和手工业分离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促进着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是当时的英国所处的时代,商业与手工业的分离,促进着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这些思想虽然都是马克思具体提出的,而这些思想的雏形却是亚当.斯密的提出。一个资本主义思想的开山鼻祖,一个社会主义思想的无上宗师,似乎是两个势不两立门派的绝顶高手,却在社会发展与历史研究这门武学中得出了同样的结论与感悟。三次社会分工是生产力的三次飞跃使亚当.斯密充分明白分工合作的重要性,劳工分工可以充分提高劳动效率。例如平时资本家们生产产品,都是让工人一人对一台机器的生产,而到了第一次科技革命的时候,汽车的生产首次利用上了流水线作业的方法,每个工人都有属于自己零件的任务分工,他们不用在一个人或几个人对着一辆车子工作,每个的工作似乎都是一拧螺丝那么简单,可是分工后出来的效果却是企业效益的高度暴涨,这就是劳动分工思想的魔力。
剩余价值论,这似乎又是马克思提出的,而这也是亚当.斯密最先提出的,不过他们所处的角度不同,亚当.斯密站在资本家的角度,提出了利润从何而来,就是从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中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积累资本,扩大生产规模,进行再生产,这样资本家们就会越来越富有,而资本主义国家也会因此而积累大量的财富而称霸世界。马克思是站在工人的角度,提出资本家取得利润的实质就是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工人们站起来,用无产阶级暴力革命
来推翻资产阶级。
阶级论,首次提出了封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关系,属于生产关系之间相互矛盾却又相互依赖的关系,地主为了取得高额利润而抬高地租,资产阶级又要为了减少成本和提高利润而与地主讨价还价和降低工人工资或提高工人劳动时间。而工人的目的就是少干点活以及提高自己的工资而与资本家进行交涉,甚至罢工与暴力革命。这生产关系的三环一环套一环,缺一不可。其实这个思想在我国的现实社会也是有很大的意义,我国最大的地主就是国家,因为土地是国有的,在可用土地资源日益紧张的今天,国家不得不将地租抬高,卖给有竞争力的房地产商,而代表资本家的房地产商为了支付高额的地租而抬高房价,而作为类似于三环中工人阶级的消费者,就要和房地产商讨价还价,甚至不断变幻东家,以取得符合自己经济实力的住处。而在很多人因为买不起房子而担忧的时候,国家又要考虑消费者的实际情况下条文说如果房价再不下调,就对城市一二把手进行惩办。所以说,三环之中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互相影响,这种思想用在今天,用在中国也是完全适宜的。
而《国富论》当中最为重要,也最有意义的思想莫过于自由主义了,也是我们高中政治经常提到的价值规律与市场调节,俗称“看不见的手”,在当时的世界局势当中,唯有英国敢于消除世界上任何的贸易壁垒而公开的和任何国家进行贸易合作,英国以自己对其他国家的贸易优惠来换取其他国家对自己的优惠。甚至在英法战争中,英国运用自己的财富采购着先进的武器来消灭法国部队,而这些财富都是通过英国卖给法国军队用来做军服的棉纺织品而赚来的。
当然,一味的自由主义虽然能使资本家取得高额的利润,可是另一方面却会使资本家过于的盲目对待市场,投资市场,为了高额的利润哄抬物价,结果会出现生产出大量的剩余产品,资本家为了不使物价下降,公然违背价值规律,宁可把商品扔掉也不降价卖给消费者。而消费者由于消费不起干脆不消费,甚至游行示威,这导致的最终结果只能是资本家破产,国家的统治不牢固。于是在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后,诞生了凯恩斯主义,即我们今天说的国家宏观调控,俗称“看的见的手,看不见的手,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只凭市场调节,就会出现经济危机,只凭宏观调控,就会使市场失去自由与活力,止步不前。
读罢此书,我最深的感受,是亚当·斯密建立在大量的充分的事实基础之上的严密论证,开创了经济学科的理性思辨传统。《国富论》的编者马克斯・勒纳评论说:“这是一本将经济学、哲学、历史、政治理论和实践计划奇怪地混合在一起的书,一本由有着高深学问和明敏见识的人所写的书。这个人有强大的分析能力,能对他的笔记本中所有的材料进行筛选;又有强大的综合能力,能按照新的和引人注目的方式将其重新组合起来,斯密对他当时的学术领域的各种思想是极为敏感的。他像后来的马克思一样,不是一个关在自己房子里的与世隔绝的学者,他仿佛全身装着天线,能收到并吸收所能接触到的一切信息。他在封建欧洲解体之末、近代世界开始之时写作,在这个世界中,封建制度仍以既得利益集团经常表现的顽固性在坚持。他正是为反对这种利益集团而写作的。结果是,他的书不只是为图书馆架藏而写的,它对经济意见和国家政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形成了我们今天住在其中的整个生活环境。”《国富论》远远不是一部通常所认为的学术论文,它不愧为经济学科的“奠基”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