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组 麦哨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24* 麦
哨
教学目标:
1、认识“畔、兜、穗”等8个字。
2、自主读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田园风光的美好和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
3、感受语言的丰富与优美,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感受乡村孩子纯朴自然、欢快的童年生活。
难点: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乡村生活的欢快。教学准备:音乐《牧童短笛》,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初读课文 1、导入。
通过前三篇课文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作者笔下的乡村生活很美,读着读着,一幅幅生动亲切的画面就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一篇乡村题材的文章——《麦哨》。
2、自由读课文。
课题很有意思——麦哨,文章是写麦哨的吗?
(是,不是,到底是不是呢?我们到课文里去找找答案,看看文章写的是什么。)
OR(不是。同学们预习了课文,知道了课文写的是孩子们的乡村生活。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呢?我们快到文中去找找。)
3、交流,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你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和自己的同桌交流交流吧。
全班交流。4、存疑。
用心
爱心
专心 1 既然课文写的是乡村孩子的生活,为什么要以“麦哨”为题呢?这个问题咱们先留在这儿(板书:?)看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能不能自己来解答。
二、品读课文
当你们在讲述这一群乡村孩子的生活时,我被他们这样的生活深深地吸引住了。你喜欢他们这种生活吗?请你找到你最喜欢的地方,可以是句子,也可以是段落,把它用笔划下来,好好地读一读,想一想你为什么喜欢它,它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读后交流:
A、麦哨
1、麦哨的声音是怎样的?“呜卟,呜卟,呜……” 打节奏指导读,理解省略号在这里的作用。(麦哨的声音悠长且此起彼伏连绵不断)
2、课文几次写到“麦哨”?是怎样描写的?(出示首尾两段)请大家读读这两段话,看谁能从中发现些什么?(意思相近,但却用了不同的表达方法,这两段可谓是前后呼应。)3、请第一行同学和最后一行同学分别读这两段,其他同学随着朗读来体会这前后呼应的麦哨。念好最后一句“传得很远、很远……”(体会那悠扬的麦哨声由近及远的在田野中荡漾开去,越传越远。)4、这么欢快、柔美的麦哨,能试着把它背下来吗?选择其中一段进行背诵。
集体背诵。
B、田野
“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篷篷的种子。” 为什么这个句子读起来这么琅琅上口?(排比)
用心
爱心
专心 2 分号前后的三个分句句式相同,读出韵律美,读出排比句的气势。
“每根麦杆都擎起了丰满的穗儿,那齐刷刷的麦芒,犹如乐谱上的线条,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把麦穗儿比作了什么?这样让你感觉的到什么?]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丰收的欢乐?
跳动的音符奏出的是什么乐曲?(好一曲欢庆丰收的歌。)课文里的插图向我们展示了乡村孩子生活的一个场景,再去看看他们生活的天地吧。(播放乡村图景)
很多同学都发出了感叹,我们再来读一读,相信你的感受会更深。
C、穿着
“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全文就这一句描写孩子们的穿着,文字精练简洁,念上去比较顺口。这样的句子多念几遍,记在脑海里。)
喜欢这一段的孩子请站起来,我们一起想象着这一群孩子的模样来读一读。
D、玩耍
“男孩子跑到铺满青草的土坡上面,翻跟斗,竖蜻蜓,还有摔跤比赛。草地柔软而有弹性,比城里体育馆的垫子还要强,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
你们平时在哪里玩?他们在哪里玩?你们平时是怎么玩的?他们是怎么玩的?
比喻句,理解“简直”。
自由自在地玩耍是男孩子最向往的了,不如请所有的男孩子来读读吧,读出他们的无忧无虑、读出他们的纯朴自然。
E、茅茅针
如果你玩累了,喊渴了,你都喝什么?(对比)
用心
爱心
专心 3 什么是茅茅针?味道如何?茅茅针老师也没吃到过,但还好作者将它的甘甜都用文字表达出来了,让我们到字里行间去品尝它的滋味吧!
(以“穿的是……长的是……玩的是……吃的是……”进行串读,整体感受孩子们的欢快。)
F、回到课题,解疑。
学习了课文,了解了乡村孩子们的生活,你怎样理解文章以麦哨为题。
(引导解疑,收束全文:麦哨是贯穿全文的主线,也一直贯穿于孩子们的生活中;孩子们的生活就像那麦哨声一样,欢快、柔美;麦哨声声,首尾响应,奠定了全文的基调。)
三、积累词句
1、同学们,刚才我们品味着课文,仿佛看到了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玩耍嬉戏的情形,那快乐美好的田园生活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你再仔细读读课文,一定会发现课文中的好多词句也像麦芒一样齐刷刷的,也是那样的美。学生自读,寻找有规律的词句,交流美的语句,诵读积累喜欢的词句。(通过师生对读、同桌对读等形式读出句的节奏美,积累词句)
一声呼,一声应
玩累了,喊渴了 密密的,鼓鼓的嚼嚼,吮吮 你呼我应,忽高忽低,此起彼落 一张张,一朵朵,一蓬蓬 那么欢快,那么柔美
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重叠与对称)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排比句)
用心
爱心
专心 4 2、作者用极富诗情画意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田园风光。其实那让人向往的田园景色何止这一些呢?课外作业:请同学们读一读选读课文《可爱的草塘》,尝试着仿照麦哨的写法描写一种你喜欢的声音。
3、最后再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那欢快、柔美的麦哨声。(出示最后一段,齐读下课)
用心
爱心
专心 5
第二篇:四年级下册《麦哨》教案
四年级下册《麦哨》教案
教跋文:能感悟村降的甘愿容许、斑斓糊心,能有热忱朗读;体味村降糊心的甘愿容许、斑斓,战我们那些成天闲闲碌碌确当代人相比较,他们才是真实的糊心的家丁,是本人死命的家丁,是真正悲愉、幸运、自由的家丁。
2.感悟村降的甘愿容许、斑斓糊心,能有热忱朗读。
3.体味做者对故里糊心的背往与热恋。
教教重面:感悟村降的甘愿容许、斑斓糊心,能有热忱朗读。
教教易面:体味村降糊心的甘愿容许、斑斓,战我们那些成天闲闲碌碌确当代人相比较,他们才是真实的糊心的家丁,是本人死命的家丁,是真正悲愉、幸运、自由的家丁。
教教筹办:《牧童短笛》的音乐,挂图或,识字卡片
教教课时:一课时
、初读课文
.直没有雅不雅激趣
从文本背糊心拓展,使教死熟谙到“甘愿容许、斑斓的糊心”是竖坐正在必然的环境下战必然的根基上的,需供必然的条件,没有是每小我马草率虎便能过上“甘愿容许、斑斓”的糊心。
2.范读热忱
教师配乐范读齐文。要供教死闭目静听,齐身心肠感应感染课文的好美意境。
(1)教师陈述教死,有一名骚人读了《麦哨》那篇课文今后,冲动没有已,将村降的甘愿容许、斑斓糊心,用28个字回纳综分化一尾细好的小诗:
教死自由朗读课文,自教新词,读通课文,匹里劈脸感应感染课文大年夜意。
(2)指导教死反复吟诵,细细咀嚼。
互订交换死字进建状况,出示死字“畔、兜、穗、裹、嚼、肺、腑、撩”,要供每位教死最少选择一个死字(越多越好)筹办减进交换,多音字的阐收(战、应),形远字的比较(“俯”战“腑”)。阐扬教死主体性,指导教死从本人的真践解缆,讲讲本人曾睹过的字,本人简单写错读错的字,本人收现很特地、很有趣的字,(尽管做到字没有离词、词没有离句)
教死快速天朗读课文后,请同教们往猜一猜,看看谁是教员“心领神会”的好伴侣。
.步进“甘愿容许、斑斓”的讲堂
《麦哨》是一篇十分斑斓的散文,读起往很有情味,很有味讲,令人沉醉。课文有两个词语特地首要,只要我们捉住并真正理解了那两个关头词,便可以或许事理解了整篇课文,事实是哪两个词语呢?
2、感悟
2.理解“甘愿容许、斑斓”的样子容貌相貌外形
(1)教师板书“甘愿容许、斑斓”,然后问教死:“甘愿容许、斑斓”是甚么意义?课文中是谁正在甚么环境下“甘愿容许、斑斓”天干甚么?
(2)您喜悲那样的糊心吗?找出您喜悲的部分,讲事来因,朗读出感应感染。
(3)您仄时正在糊心中睹到过哪些人、正在甚么时分、正在甚么天圆、甚么状况下是“甘愿容许、斑斓”?
播放,没有雅观看村降糊心的场面地步,让教死对村降糊心的情味有一个直没有雅不雅的熟谙,有助于教死接下往理解课文的意境。
3.领悟“甘愿容许、斑斓”的内涵
(1)播放《牧童短笛》,师死一同齐读末端一自然段。
4.提降“甘愿容许、斑斓”的意境
(3)村降的糊心为甚么斑斓、甘愿容许呢?仅仅是果为村降风景怡人吗?
提示:请同教们展开设念,家里的老人、孩子、父母,和邻居,他们战人们的“甘愿容许、斑斓”有干系吗?
(2)教死“甘愿容许、斑斓”天自由朗读课文末端一自然段。第一次感应感染人们的“甘愿容许、斑斓”。
3.初读感应感染
碧湖,绿田,孩子;浑风,炊烟,农家;青山,翠柳,稻花;降日西下,幸运人,乐开花。
4.互助识字
(3)末端陈述教死那尾小诗的做者便是教员本人,期视同教们展开设念,课后也写一尾细好的小诗。
板书:(简笔划:一副村降图)
教教方针:
.熟谙“畔、兜、穗、裹、嚼、肺、腑、撩”八个死字,能细确认读。
第三篇:四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24麦哨_人教新课标
《麦哨》教学反思4则
《麦哨》是人教版第八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课文。在备课过程中,我先是结合课文的教学要求来看,觉得略读课文教学的大体步骤是:先由学生参照连接语中的提示,独立阅读、思考、交流,初步体会内容;然后抓住一两个重点问题,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写法的,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所以在备课时,我是这么理解《麦哨》一文的。作者陈益满怀喜悦之情描写了盛夏季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无拘无束地玩耍嬉戏的情形,向我们展现了乡村孩子天真、纯朴、可爱的形象,全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课文以盛夏的乡村特有的“麦哨”为题,富有诗意。以麦哨的声音为线索,开头设疑。接着点出湖畔割草的孩子,重点描写了孩子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和他们生活在这种天然娱乐场所中游戏的情形。最后再次以欢快柔美的哨声作结。全文首尾呼应,行文流畅,意韵悠长,暗示着孩子们的童年生活也如同那麦哨的声响,欢快、柔美,悠远、绵长。语言生动优美,比喻、拟人手法运用得形象传神,既有画的意境美,又有音乐的韵律美。细细读来,我觉得《麦哨》这篇课文无论是文章的题目、布局构思,还是修辞手法的运用,都不失为学生揣摩文本、领悟文章内涵的蓝本。本课文质兼美,许多语句值得学生去品味积累。但是,在落实各项教学环节的过程中,我仍有以下几点遗憾,感觉到在本课的教学设计及授课过程中还需不断改进,以促进自己在教学中有更多的进步。遗憾一:教学设计中学生对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方面中缺乏针对性问题设计,感觉理解上不够到位。遗憾二:学生朗读能力还需要多指导。遗憾三:临场应变能力还需要不断提高。我想,只有在探索中多寻找自己的不足和遗憾之处,才会真正的促使自己成长和进步,就让我们在遗憾中学会反思,经受磨练才会不断铸造出教学中的完美!
《麦哨》教学反思《麦哨》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描写了盛夏时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玩耍嬉戏的情形。
第一次接触这篇课文,就深深地喜欢上了,因为它不仅文质优美,而且韵味隽永,值得品味感悟。通过第一次试教,收获颇丰,有亮点,也有不足之处。现总结反思如下:
亮点: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励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我设置了课前谈话交流,由极其平常的话题“你去过农村吗?喜欢农村吗?为什么?”入手,调动孩子的生活经验,既引领孩子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农村的生活情趣,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有助于学生进入课文学习,理解意境。
果然,在课前谈话中,孩子们就自己眼中的农村畅所欲言,师生间的距离一下子就缩短了。
接着,我又以麦哨为引子,介绍了麦哨的做法,为孩子们模仿吹麦哨声音,还鼓励孩子们上课专心听讲,积极思考。这一招,相当有效,孩子们马上进入了学习热潮,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思考问题,对学习《麦哨》一文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为了进一步激发孩子们学习兴趣,我及时在学习过程中,对孩子的表现作出评价。当孩子们兴趣盎然地自由朗读课文后,我不失时机地送上一句“你们朗读课文的声音真美妙!丝毫不亚于悦耳的麦哨声!”当孩子们对课文的感悟有其独到之处时,又立即送上一个大拇指,或报以热烈的掌声,或送他一个真诚的微笑,时刻以自己的态势语鼓励孩子。当部分孩子进入疲劳状态,读课文拖腔拉调时,我就热切地提醒他们“来点美感!”孩子们又摇头晃脑地投入到课文的品读当中。
2、以生为本,发展学生。
《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因此,无论是在平时的教学中,还是在《麦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都能立足于学生实际,关注到学生的学,不仅做到“眼中有学生”,而且努力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尽量引领学生学有所得。
在《麦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当学生回答问题语言表述不完整,或有语病时,我都会及时提醒他们,给足时间,让他们自行纠错。当一个孩子读课文漏字时,在肯定他的优点之后,鼓励他别急,不要漏字,把句子读通顺。
尤其是在词语教学这一环节中,我竖起耳朵,仔细听,找出学生容易读错的生字新词,采取各种方式,一遍又一遍地指导他们读准确,直到大家都能读正确为止。
为了让所有的孩子在读中有所提升,我放慢教学节奏,为孩子们创设读的平台,有自由读、默读、齐读、小组读、男女声呼应读、师生配合读等,各种读法交*进行,目的只有一个:语文教学,一定要让孩子读有所得,读有所长。
不足:
1、部分教学环节过于冗长
像结尾时,不应该再让孩子们阅读另一篇《麦哨》,不但拖拉了时间,而且造成了学生的疲劳。
2、重点不是很明显
课文各部分教学平均使用力气,主次不明显,重点不突出。语文课堂教学最忌平均使用力气。尽管是略读课文,更应突出教学重点,做到有的放矢,有取有舍,不能面面俱到。
3、各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不是很自然
由于是仓促备课上课,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有些显得有点生硬。应该静下心来,仔细斟酌,精益求精。
4、教学设计有待于调整。
灵动的课堂,精彩的生成,源于精心的预设。教学设计不仅应该从大处着眼,还应该从小细节入手。任何细节都应该有很好的处理方案,尤其是文中优美句子的朗读与感悟的教学引领,应精致,不应粗枝大叶。
《麦哨》教学反思3 教学本课时,我让学生在读过课文前的阅读提示后,针对课题质疑,如“今天乡村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作者怎样通过麦哨反映出了今天乡村孩子的生活?”这样使学生带着问题、带着好奇心去读书;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交流由课题产生的问题,这样在交流中感受到乡村孩子的纯朴可爱,乡间绿色的美丽,孩子们玩耍的内容贴近自然„„最后我又引导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段,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并说说喜欢的原因。这样不仅巩固了读的感情,也加深了对课文中语句的理解。课后我又鼓励学生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值得高兴的是在这节课中学生读得投入、有兴致,一些平时不能大胆读的同学,也能大胆主动地参与其中,读自己想读的语句,课堂气氛活跃。
《麦哨》教学反思4 《麦哨》是新课程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选学课文,文章一共有8个自然段段。课文的1、2自然段和7、8自然段采用前后呼应的形式,写了孩子们欢快、柔美的麦哨声。课文中间的4个自然段则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4幅乡村孩子快乐生活的场面。
教学中,我先从已有的知识积累入手,帮助学生理解课题。通过分别给“麦”“哨”组词,使学生自然地理解了“麦哨”的意思。接着以培养学生语感为出发点,重视学生语言的积累与表达。学习1、2、7、8具体描写麦哨的段落,以读好“呜卟,呜卟”的麦哨场声为入口,引导抓住课文中“忽高忽低,一声呼一声应、你呼我应、此起彼落”等词语体会这欢快、柔美的麦哨声。同时又通过回答第2、8段的问题引导学生一问一答朗读,达到在诵读中感悟语言、积累语言的目的,同时又在一问一答的朗读中体会课文问句的作用。最后在整
体回归中欣赏课题《麦哨》,感受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感受结尾“传得很远很远„„”的意味。但是课上下来,自我感觉学生没读够,没读好,也没说够,没说好,留下很多的遗憾。
第四篇: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麦哨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组略读课文教案 麦哨
主备人:邓 霓 虹(单位:港口中心小学)审核人:_张伟元、林惠芳__ 复核人:____________
一、教学内容:
新课标人教版第八册第二十四课
二、教学目标:
1、认识“畔、兜、穗、裹、嚼、肺、腑、撩”八个生字,能准确认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村孩子纯朴自然、欢快的童年生活。
3、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丰富生动的语句,感受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积累文中的优美语句。
五、教学准备:
1、准备麦哨实物、茅茅针。2、教学挂图、课文录音,课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聊天激趣
1、同学们,你们去过农村吗?喜欢农村吗?为什么?(农村山美、水美、景美、人更美)知道农村小孩除了上学,双休日干什么吗?(让学生对乡村生活的情趣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有助于学生接下来理解课文的意境。)
2、每年春末夏初,麦子即将成熟之际,农村的小孩最喜欢玩的就是——这个,认识吗?(出示麦哨实物,板书:麦哨)
介绍麦哨:用麦秸做的哨子。把麦秸削孔,然后放在口中吹,能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
(二)初读课文
1、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陈益,一同走进农村,去聆听麦哨那美妙的声音。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通、读顺,遇到难读的字多读几次。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考考你们,这些生字词都会读吗?
湖畔 肚兜 嫩荚 麦穗儿 麦芒 擎起 包裹 嚼嚼 吮吮 直沁肺腑 撩起 你呼我应 此起彼落 茅茅针 麦秆
似的 结出 黑白相间 乐谱 剥开 和着
交流:多音字的分析(和、应、结、剥),形近字的比较(“俯”和“腑”)。发挥学生主体性,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说说自己容易写错读错的字,自己发现很特别、很有趣的字,(尽量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三)品读感悟
1、《麦哨》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读起来很有情趣,很有味道,令人陶醉。课文几次写到麦哨的声音,你是怎么知道的?
2、自由读课文前两个自然段和最后两个自然段,体会这两处描写麦哨的作用。A、麦哨的声音是怎样的?“呜卟,呜卟,呜„„”指导读,理解省略号在这里的作用。B、刚才只是说了麦哨的声音,谁能用几个词语来概括的说说麦哨发出的声音的特点吗?教师引导:
A、首尾呼应。比较首尾两段的相同之处,理解一声呼,一声应[你呼我应]、忽高忽低[此起彼落]两组词语的意思。
B、体会作者语言的优美。如:呜卟,呜卟,呜„„
C、在朗读中体会两段间的不同之处,念好最后一句“传得很远、很远„„”体会那悠扬的麦哨声由近及远的在田野中荡漾开去。
3、课文中有两个词语特别重要,(提示:这两个词是描写麦哨的)只要我们抓住并真正理解了这两个关键词,就可以说理解了整篇课文,到底是哪两个词语呢? 学生快速地默读课文,到文中寻找。
4、理解“欢快、柔美”的情态
(1)教师板书“欢快、柔美”,然后问学生:“欢快、柔美”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是谁在什么环境下“欢快、柔美”地干什么?
(2)学生“欢快、柔美”地自由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第一次感受人们的“欢快、柔美”。
(3)你平时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人、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是“欢快、柔美”?
5、领悟“欢快、柔美”的内涵
(1)播放《牧童短笛》,师生一起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2)你喜欢这样的生活吗?找出你喜欢的部分,说说理由,朗读出感受。反馈交流:
1“湖畔,到处是割草的孩子。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 A、读一读,谈感受
B、有感情朗读(读出一群欢快、活泼、可爱的孩子)
“男孩子跑到铺满青草的土坡上面,翻跟头,竖蜻蜓,还有摔跤比赛。” A、读一读,谈感受
B、读出孩子们无拘无束与快乐
“玩累了,喊渴了,不知是谁一声招呼,大家采集起„„从舌尖直沁肺腑!” A、读一读,谈理解
B、如果你玩累了,喊渴了,你喝什么? C、齐读,读出天然、纯朴、无拘无束的快乐。
(集中精力从描写孩子们的外表、游戏内容等极具有生活气息的内容入手,通过研究词句,结合自己生活体验,有感情朗读等多种方式感受孩子们生活的欢快。)
(3)孩子们的欢快与他们独特的生活方式有关,更离不开环境——田园风光。再次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田园风光的句子,读一读,哪个地方又给你怎样的感受?(4)交流反馈:
“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 A、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田园风光的美)
B、作者又是如何表达这种的美?(从色彩、种类、样子等角度,采用比喻、排比的方式)
“麦田换上了耀眼的浅黄色新装。每根麦秆都擎起了丰满的穗儿,那齐刷刷的麦芒,犹如乐谱上的线条。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A、有感情地朗读
B、那麦穗儿又在唱着什么样的歌?
(5)乡村的生活为什么柔美、欢快呢?仅仅是因为乡村景色怡人吗?
提示:请同学们展开想象,家里的老人、孩子、父母,以及邻居,他们和人们的“欢快、柔美”有关系吗?
6、提升“欢快、柔美”的意境
(1)有一位诗人读了《麦哨》这篇课文之后,激动不已,将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用28个字概括成一首精美的小诗:
碧湖,绿田,孩子;清风,炊烟,农家;青山,翠柳,稻花;夕阳西下,幸福人,乐开花。(2)引导学生反复吟诵,细细品味。
7、拓展延伸。
(1)课题是“麦哨”,开头与结尾都写麦哨,但是中间部分都是写孩子们的欢乐,这合适吗?
(2)读写结合:麦哨吹响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师(根据板书)引述:乡村的孩子们生活在田园之中,他们穿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们看的是_________________,他们玩的是__________________,他们口渴了,嚼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他们是如此地贴近大自然,他们开心地、无拘无束地在田野中玩耍、嬉戏。他们的童年是幸福而又快乐的。(4)最后再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那欢快、柔美的麦哨声。(出示最后一段,齐读)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摘录好词好句。板书设计:
湖畔
(欢快)田野 幸福的童年
湖边
第五篇: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生命 生命》 人教新课标
17、生命 生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会读“扰、诊”等5个生字;
(2)会写词语:震撼、欲望、骚扰、茁壮、糟蹋、骚扰、茁壮、有限”。
2、过程与方法:
(1)读中理解、抓重点句中找关键词“归纳出三个事例,体会蕴含的道理;
(2)利用“抓住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或作者生活背景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作者对生命的体会,懂得珍爱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读中理解后归纳出三个小事例,理解事例中蕴含的道理;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句子含义。
【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激发阅读
告诉老师你们今年几岁了?还记得自己刚刚出生时的故事吗?来,听一听(课件录音)。是的,这就是我们来到世界上的第一声啼哭,这就是我们对生命的第一声呼唤!那么,生命是什么?什么样的生命才最有价值?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杏林子的文章——(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生命
1、请孩子们打开书,听老师朗读课文,思考(课件):课文写了哪几个与生命有关的事例?你能加上小标题吗?(汇报,板书飞蛾求生、瓜苗生长、静听心跳)
2、是的,作者从飞蛾求生、瓜苗生长、静听心跳三个事例中感受到了生命的存在。
三、研读文本,感悟生命
师:生命无处不在。飞蛾求生,一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却引发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默读第二段,找一找哪些句子给你感受最深?把它画下来。
1、反馈交流(出示句子)
师: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带着你的理解读)。
3、如果此时,你就是这只飞蛾,你会怎么想?(练习说话)
4、你们可知道一只飞蛾的生命有多长?一般只有9天。为了这短短的9天啊,小小的飞蛾拼命地挣扎。(引读)它挣扎着
——标点也是无声的语言,如果你能把这二个感叹号所表达的情感读出来,就更好了。(自由读,指名读,女生读)
师:(示句)我们知道,只要作者的手指稍一用力,飞蛾就不能动弹了。但它在绝境中却不放弃,让我们用朗读赞美它对生命的珍爱吧!(男生读)
5、小结:小小的飞蛾用它鼓动的双翅告诉我们生命是什么?(课件)(板书欲望)
6、让我们带着飞蛾强烈的求生欲望,一起读课题——生命生命
7、这是作者手中触摸到的生命,那么,作者眼中的生命又是什么样的?
△瓜苗生长
1、照上面的学习方法,反复地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勾画出最能触动你的心灵的词句?
(出示句子)1)师:这句话话中的“冒”字可以换什么词?你觉得哪个更好?为什么?
2:小瓜苗冒出来了,作者为什么用竟然?你体会到了什么?
(出示句子)1.你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香瓜子的努力?
2.没有阳光没有泥土,能活几天呢?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劲往上冒?
小结 是啊,即使它的生命只有7天,它会冲破—(生接读)即使它的生命只有5天,它也要冲破— 即使它的生命只有1天,它也一定要冲破——
顽强不屈地高喊着:生命,生命!(回读课题)香瓜子用短暂的一生告诉我们生命是什么?(课件,板书:不屈)
(过渡)飞蛾,瓜苗对生命的呼唤,让作者赞美,敬重生命。所有这些,激起杏林子对生命的渴望!谁愿意读第四自然段,(指名读)其他同学想想杏林子是怎样感受到了自己的生命呢?
1、反馈交流:杏林子是怎样感受到了自己的生命呢?请大家闭上眼睛听(课件心跳)
2.你感受到了什么?那一声声…也给杏林子带来了极大的..(板书 震撼)所以她想到(出示句子),这就是——生接读
3、孩子们,把手放在左边心口上,你感觉到什么了?
对,这就是你的心跳,这就是你的生命!来,让我们认真地告诉自己──郑重地告诉同桌──自豪地告诉在场所有的老师──
4、(出示句子):引读:我可以——也可以——
A、这句话告诉了我们对待生命的两种态度,你能找出两个关键词吗?
B、给“糟蹋”换个说法。再读句子,你能找到杏林子的决定吗?
那么,杏林子到底用哪种态度对待她的生命呢,我们一起来看这段资料(出示资料)。
师:在“好好地使用”和“白白地糟蹋”之间,杏林子选择了——
5、让我们带着对杏林子的崇敬,再来读课题。
(出示句子)孩子们,作者开篇向我们提出了问题,一起读读。现在你们能和老师一起回答吗?:(总结板书,师生合作)生命是什么?
是飞蛾求生的欲望 是瓜苗生长的不屈 是静听心跳的震撼
6、正是有了这些深刻的感受,她深情地写下了这段话。(课件出示)。齐读,说说你的感受。
这段话中有一组反义词,是什么?(板书 有限,无限)什么是有限的(板书生命)?什么是无限的(板书价值)?
7.我们再来看这份资料(出示资料):找一找,杏林子生命的无限价值体现在哪里?
8、是啊,杏林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一个人,不仅要争取活着,还要活得光彩有力。老师为了表示自己对杏林子的崇敬,把她的这段话变成了诗歌的形式,大家一起读。
9、同学们,让我们再来看看课文的题目。想想作者为什么要以两个生命为题? 你可以为这两个生命加上哪些标点符号,为什么?(带着你的理解读)
五、情感升华、积累语言
1、、是的,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可以创造出无限的价值,在我们身边,就有许多的榜样,我们一起来看看(视频)。
画面中的人和物,都让自己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那么作为小学生的我们,又该怎么做呢?(课件)
2、写话。
3、反馈交流。
板书
生命生命
飞蛾求生 欲望 生命有限
瓜苗生长 不屈 价值无限
静听心跳 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