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教学中以爱为本。吴琼
在教学中以爱为本
爱,一个永恒的话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爱是师德灵魂。老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非常重要。因为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教师只有倾注全部感情和爱心才能拨动,从而奏出美妙、和谐、动人的乐章。爱生情感行为,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说起来非常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因为优秀、乖巧的学生容易让人喜爱,而那些个性十足、有这样那样“毛病”的学生就难以让人接受。学困生想搞好学习,但基础薄弱,困难重重。他们想进步,自制力又很差,所以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上课要么开小差,要么打磕睡,要么瞎捣乱。面对这些学习掉队、思想有障碍的学生,我们老师更要积极主动接近他们,了解他们,关心他们。
有人曾把教师分为四种境界:以谋生为目的,以自傲为动力,以教育为己任,以爱为根本。最令我欣赏最令我钦佩的是“以爱为根本”的教师境界。
记得有这样一句话:一个人生活在一个金碧辉煌的小屋里,如果没有主人的爱,那也是暗淡无光,漆黑阴冷的;一个人生活在一个破旧的小屋里,如果有爱的萦绕,那么也时时让他感觉生活在温暖如春的宫殿里。是啊!这就是爱的力量。
从教工作经历,使我深深懂得,是爱字伴着我的教育生涯,我爱我的孩子们,但不是溺爱,它大于友爱,胜过母爱,这种爱是严于爱的结合,是理智的科学的爱,是积极主动的爱,是持久而深厚的爱,她又蕴涵着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一、宽容的爱,拨动孩子的心弦
严是歪扭扭,有的答案错的令你啼笑皆非,有的孩子教了多少遍还是解不开爱,宽也是爱。记得刚刚走向讲台的时候,满心憧憬,认为每个孩子都是最聪明的,每个孩子的字写的都是最漂亮的,每个孩子回答的问题都是最完美的,可是当我看见一本本作业摆在我的面前,有的字歪他心中难题的时候,我犹豫了,态度也起了变化,板着脸,有的时候甚至是大声的斥责。就在我批一个孩子作业的时候,我发现孩子在作业夹了一个纸条,我打开看看,心砰然一动,纸条上写着:老师,能对我们多些笑脸吗?孩子简单的一句话,令我终身难忘,同时更改变了我的工作态度。在每节课上,面对每个犯错误的孩子时,我学会了理解与宽容,他们是那么的纯真,为什么不用耐心,爱心去对待呢,我用我宽容的爱影响了每个孩子,同时我播种了爱,也收获了成绩,孩子的作业工整了,犯错误的孩子少了,每天张张笑脸走到我的身边,把我当成最值得信赖的朋友了。。
二、理解与尊重,拉近了师生距离
一位教师,如果想把工作做好,光靠自己仅有的热情,是远远不够的,热情里要包含许多内容:理解、尊重、爱心、耐心。。孩子都是天真的,记得在班级举行数学闯关游戏时,学生的兴趣很高,学习气氛很浓,每个组都争先恐后的抢着回答问题,比赛进行的十分激烈。最后有一个组,因为一名学困生拖延时间的原因,成绩落在其他小组之后,这个小组的孩子沉默了,有的趴在桌子上流起眼泪,有的抱怨那名小男孩,我走进他们中间,来到那名小男孩子的身边,他红红的脸,红红的眼睛,好像一个被俘虏的小士兵,看着他那可爱的样子,亲切的对他说:“老师理解你此时难受的心情,不过老师相信你,只要你在以后的学习中付出最大的努力,你一样会为本组争夺荣誉的,你是有集体荣誉感的孩子,努力吧!孩子们你们应该给予他掌声,在人最困难的时候,其实需要的是理解与尊重,需要的是你们的掌声。”教师里哗然一片的掌声持续了很久很久。孩子虽小,但是他们更需要的是理解与尊重,更需要的是这些细无声的爱。
三、爱心与鼓励,走进了孩子的心灵
学习好的孩子要爱,学习差的孩子更要偏爱,偏爱中包含着鼓励,包含着信任。我们班上有的同学,平时总是默默无声,学习成绩更是让人头疼。于是我想到孩子不爱沟通的特点,与生活坏境也是有关的,于是在班级的课堂上,我总是鼓励这些孩子多表达,每次回答问题我都表扬他:你很棒!你很出色!你真了不起!孩子在我的表扬后变化了,爱说了,学习有积极性了,这让我深深感动了。
那时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高尔基说过的话:“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会教育孩子。”只有心与心的交流,才能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
师德的最高境界是“爱满天下”,“爱满天下”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人生格言。“为了孩子,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这也是陶行知先生毕生为之实践的诺言。教师要有“爱满天下”的胸怀,热爱每一个学生,用爱拨动孩子的心弦,我相信今日用爱心浇灌的这些含苞欲放的花蕾,明日一定能盛开绚丽的花朵。
第二篇:以爱为本,忠诚教育事业
以爱为本,忠诚教育事业
——记克山县第二小学教师刘丽铃
刘丽铃,女,36岁,大专学历,中共党员,小学高级教师,是克山县第二小学的语文教师。她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在18年的从教生涯中,时时以一个优秀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热爱学生、团结同志,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深受学生、家长、同事、领导的好评,是我校优秀教师的代表。
一、思想进步、力争上游
作为一名教师,她深知学习是终身的事,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在思想上与时俱进、在业务上强人一筹。在十几年的工作中,她一贯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与时俱进,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处处以身作则,时时做到“ 教书育人,言传身教”,以自己的人格去感染学生。工作中她积极、主动、勤恳,责任心强,乐于接受学校和上级主管部门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劳任怨。以培养四有新人为己任,志存高远、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
二、业务精湛、勇于创新
作为一名富有经验的教师,她没有在过去的成绩上停滞不前,而是高标准严要求对待自己。她所带的班级教学成绩始终位于同年组前列。她本着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的信念耕耘在教育的沃土上。她勤于学习,精于业务,走在课改的前列。作为学校一名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她深感自己的知识匮乏,便利用工作之余,多方搜集材料,阅读报刊,转变教育观念,了解课改的新动向。多年来,她阅读了大量的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书籍,为了课改,她力争不错过每次外出学习的机会,只要知道有学习的任务她都会积极向学校领导要求参加。2007
年 4月,参加全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课题研究培训,同年12月她的教科研成果《风姑娘送信》教学实录与反思获全市“十一五”课题优秀教科研成果二等奖,《小溪生病了》获市优质课三等奖,2007年12月被评为市“十一五”教育科研先进个人,2008年12月被评为市“十一五”课题研究优秀教师。
课改近几年来,她多次为县、校课改活动提供研讨课、示范课,在我县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中起到了带头作用。2004年10月在全市创新教育课堂教学技能的研究与展示活动中她执教的《古井》一课被评为创新优质课壹等奖,2005年12月,在县小学优秀教学成果评比中,她的《草原》一课被评为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2006年11月她执教的《山泉流过的地方》被评为县优质课一等奖,20007年12月在全市小学“百花杯”名优教师评比活动中,她执教的《山村》一课被评为优秀成果一等奖。同年12月被评为“百花杯”语文学科优秀教师,2008年6月在全省小学新课程优秀课例评选活动中,她执教的《乌鸦喝水》一课被评为优质课一等奖。为了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也为了带动别人,她无私的把自己的先进教学经验传授给乡镇教师。曾多次跟随县教育局、县教师进修学校的领导进行送教下乡活动,受到县教育局、进修学校、乡镇中心校领导、老师的一致好评。
在教学中,她注重总结经验,提高自己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随时记录教学中的体会,写教学反思、教育叙事等。她撰写的《浅谈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学策略》等多篇论文在国家、省、市获奖。
三、爱岗敬业、无私奉献 她深深的热爱她的事业,她将终身奉献给教育事业,无怨、无悔。她用爱心塑造师魂。从教以来她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管理班级始终把热爱学生放在第一位,抱着一颗爱孩子爱工作的心,精心呵护她的班级。与孩子们平等相处,做他们的好朋友。对于学困生和优等生她都是一视同仁。对性格孤僻的学生,更多的给以热情帮助。她管理班
级的方法是:生活上给点爱,关心体贴学生,学习上给点爱,启发诱导学生,做到用爱心温暖学生,用童心去理解学生,用耐心去引导学生,所以她所带的班级,班风正,学风浓,面貌新,多次被评为县、校级优秀班集体、文明班级、优秀中队等。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教育这块沃土上,她付出了辛勤的汗水,收获的是累累硕果。2004年9月被评为市级优秀教师;2005年9月被评为县级优秀教师、县五星级教师;2006年9月被评为县级骨干教师、教育教学质量优秀奖、国家级写字教学能手,2007年被评为市师德先进个人、市级骨干教师;2008年被评为县优秀少先队辅导员、教育教学质量优秀奖;2009年被评为市三育人先进工作者、县十佳少先队辅导员;2010年被评为市德育教科研骨干、市教育科研骨干、市级骨干教师、县教学工作先进个人;2011年被评为县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
十几年来,她就是以这种积极的工作态度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赢得了组织的信任、同志们的尊重。以后的路还很漫长,她将继续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工作着,以高尚的师德、敬业的精神、无私的奉献、一流的业绩,为她所钟爱的教育事业谱写壮丽的篇章。
第三篇:以爱为根 以德为本
以爱为根 以德为本
加来中心学校 王琳华
一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这样说过:“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必先有良好的教育。”推而广之,要有良好的教育,必先有优秀的教师。
有人把教师比作“托起明天太阳的人”。这个比喻很恰当。“托”,不是像母鸡一样“护”着小鸡;也不是像马戏团那样“驯”着动物。教育是一门高深的艺术,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投入我们全部的爱心来阐释这“托”的含义。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心就不可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更不可能使我们成为合格的、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只有有了爱心的依托,我们才能培养出一支高素养的队伍,一支属于21世纪的队伍。
古今中外,无数优秀教育工作者身体力行,无声地向我们诉说了一个颠扑不破的道理:只有像爱自己的孩子那样爱每一位学生,我们才能打开每一位学生心灵的窗户,才能教育好他们。作为教师,也许大家对魏书生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他任校长、书记,省内外社会兼职达38项之多,他没改过一篇作文,没考过一次试,以1988年魏书生所教的两个毕业班为例:暑假升学考试135名学生都达到了升学分数线;全市14所中学,超过600分的考生共30名,魏书生班占了10名;全市总分第一、二、三名及语文、政治、数学、化学、英语、生物的学科第一名都是魏书生班的学生。”当我看到这一段文字时,我被深深的震动了,同样是一名老师,我多么想像他一样啊。毋庸质疑,魏书生的教学当然好,可是只有书教的好是不行的,有很多老师,书教的也不错,但效果不一定有他好,为什么?那就是缺少了成绩获得的另一个重要基石,那就是---对学生的爱和尊重。
魏书生的尊重是真尊重,不虚情假意,点到为止。他对学生的尊重,就如成人之间的你我关系。从我自身看,毋庸置疑,我也是爱自己的学生的。课下,我也会对学生摸摸头,开开玩笑;学生病了,我也会嘘寒问暖,带他们去医院;每逢过节,我也会把住宿的学生叫到家里。但是,骨子里,我还是我,学生还是学生,当他们犯了错,我还是会站在老师的立场,会批评他们;当他们顶撞了自己,我也会觉得他们冒犯了老师的尊严。所以,学生对我只有一时的感动,而不是心甘情愿的折服。所以当我从教室里出来,有些被强迫的学生就不愿学习了,这就是根本。而魏书生的课堂,应该就是这样,学生是魏老师尊重的朋友,魏老师是学生尊敬的朋友。交换的条件是,老师给学生最好的民主,学生给老师最好的成绩。因为魏书生放弃了高大,所以他收获了亲近和成功。
假如每个老师都如魏老师那样实行民主,真正的从骨子里去爱学生,把老师的角色扮演的卑微一点,学生的角色强大一点,那么,不仅有分数的成功,也会有社会道德的成熟。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敢于挑战,敢于质疑的新生代。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见解,不轻信,不盲从,他们更不会迷信老师的权威,这就更加需要我们如严父慈母一样,用我们的全部爱心去感动他们。“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同行们,在我们的教育生 涯中,未来的路还很长很长,但无论我们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只要我们一如既往地用爱心去浇灌每一位学生的心灵,如同对待我们心爱的孩子一样,我们没有理由不成功!我坚信,今天用爱心托起的太阳,必将在明天发出灿烂夺目的光芒!
第四篇:在阅读教学中重视以文为本
在阅读教学中重视以文为本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呼声越喊越响,要求学生加大阅读量,加强语言积累的同时,语文教师们有必要先静下心来与文本亲近,去深入地细细品味。在阅读教学中重视以文为本,保证学生有充分的自主性阅读、个性化建构的时间,让学生与文本展开亲密对话。
让学生与文本对话,要落实到每次的阅读教学中,重视文本中的关键词、句,以帮助学生理解,在不断品味中理解语言的准确性,增强语感。以《不合群的小蝌蚪》为例,在了解全文的基础上,我从下面这一句话中看似不起眼的关键词入手:“我发现有只小蝌蚪孤零零地在游,好像在跟那些成群结队的小蝌蚪闹别扭似的。”是什么情况使小作者以为它们在“闹别扭”?为什么又加上了“好像”一词?同学们纷纷在文中寻找答案:“永明很快找来一根细树枝,小心地把那只孤独的小蝌蚪拨到蝌蚪群中。不料,那只小蝌蚪又从队伍中钻出来,单独游到一旁去了。”“我又一次把它拨进蝌蚪群里。可是,过了一会儿,它仍旧从队伍中钻了出来,自个儿悠闲地游来游去。”两次“拨”都没能让小蝌蚪回到群体中,它独处时又那么“悠闲”,说明没有“闹别扭”,而是确实不喜欢和大家相处。
我适时让学生说说一个人“悠闲”那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并让学生说说什么情况下可以用“悠闲”形容,加深理解。同时,学生们也能很快找到其它关键词:“钻”,是自己强硬地想出来,“仍旧钻出来”,留都留不住。通过学生的这一发现,可以让他们进一步品味:作者用到了两次“拨”,什么情况下要“拨”,你也来试试这个动作,从中你发现了什么?通过这一问,使学生对小作者的爱心之举有所领会,并借机再找能体现这一主题的文本内容,从而也使学生们受到教育。在细细品味文本的词、句中,学生们与文本相知,亲密对话,培养学生的语感和阅读能力。理解,然后才会运用
让学生会运用,在于对文本内容深刻的理解和准确的把握。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亲近文本,在对话中不断加深理解,以实现对文本的运用。《曼谷的小象》一课,景美,象美,人更美。而第一段中的景美又为全文作好美的铺垫。“在曼谷近郊,绿油油的禾田和点缀着淡紫色野花的草地,一直延伸到海边。”这一段中,理解“点缀”一词,对感受景美有很大作用。在教学中,我问学生:“课文上说‘点缀着野花’,这个‘点缀’是什么意思呢?是不是这样:(到黑板前解说)这黑板好比是那片草地,上面从这边到那边,密密麻麻地种满了花。‘点缀’是这样的吗?”学生回答:“不是”。“那就是在草地上从这边到那边整整齐齐地种了一行,是吗?”“也不是。”“那点缀究竟是什么样子呢?”(有学生举手)于是,我请学生在这片草地上(指黑板)给“点缀”一下。(学生在黑板上无规则地画了一些小圈儿)我边指着学生画的小圈边问:“有的地方多一些,有的地方少一点;有的地方密一些,有的地方稀一些,没有什么一定的规矩。这就是点缀吗?”学生一致肯定。这样,同学们对这里的美有了更准确的把握。接着,我又请他们用上这个词自己来说一句话:“夏夜,那一颗颗亮闪闪的星星点缀在夜空,像在对我眨眼睛呢。”“我新买的裙子上,点缀着一些小花图案,好看极了,我真喜欢。”……在学生的日记中,我还发现几个学生居然已经会活用“点缀”,语言积累水到渠成,学以致用。发现,然后才能创造
对文本深入挖掘,让学生在发现中创造。《一定要争气》一课,童第周不但自强不息,而且有着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学到为中国人争气这一内容时,我抓住文本中“这件事震动了欧洲的生物学界”的“震动”一词:震动什么意思?(初步理解)这件事指哪件事?为什么这件事会震动欧洲的生物学界?学生们便展开了与文本的对话:这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实验,同学们谁都不敢尝试,教授做了几年也没成功,而童第周却把它做成功了,影响肯定大得很;旧中国贫穷落后,在世界上没有地位,从中国来的童第周却做成功了,怎不令人震惊。在此发现的基础上,我进一步往下接:怪不得这件事“震动”了欧洲的生物学界,那是一种怎样的场面,你能用自己的语言形容一下吗?把它写一写吧。于是,同学们的创造又形成课堂新的高潮:那些学者们正议论纷纷着。一个年轻的生物学家摇摇头说:“真是让人难以相信,连教授都做不了的实验,让一个从中国来的穷学生给解决了。太不可思议了。”……一个老教授点点头,一个劲地说:“真是没想到,没想到,科学无国界,英雄出少年啊。”……
通过这一创造,同学们对“童第周为中国人争了很大一口气”的理解就更深刻了,从而为学下文打好了情感基础。没有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去深入发现,怎会有这些妙语连珠!亲近,然后才可超越
超越文本的阅读意识,是为了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的品格,在阅读过程中,不让书本束缚了思想,既遵循文本,又能超越文本。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是新课标要求的“尊重学生个体,培养学生个性”的体现。在亲近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鉴赏,对同一篇课文或同一个人物,往往会产生不相同的感受和反映。
教学《田忌赛马》一课时,许多同学都表示喜欢孙膑或田忌,但也有两个同学说喜欢齐威王,觉得齐威王“遵守比赛规则,不耍小心眼”、“大度直率,有帝王风度”。这说明如果学生敢于发表个人见解的话,鉴赏阅读,必然会反映出个性化倾向,这种审美的多元性,就难免会超越文本的单一评价尺度,体现了“思想大于形象”的道理。显然,这十分有利于学生发展的。
第五篇:以学为本
以学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语文组:刘丹
学习教师课堂管理66个经典细节,感悟很深,懂得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首先要热爱自己的职业,要把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作为宗旨,要把爱给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用爱唤起每一位学生心底的学习热情。给学生一个期望,自由的空间,要以平和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学生,包容学生,课堂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努力实现有效教学,将游戏引入课堂,增添课堂趣味性。尽量多给学生发言的机会,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发挥其优势,要了解学生,体谅学生,要多表扬、鼓励学生,保持亲和力,要尽量不当众批评学生,要尽量鼓励好的学生、优等学生去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学习互助互学,消除学生畏惧情绪;教师要小心呵护学生的自尊,要培养学生的公民素养,要是每一名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要发挥学生发的潜能,为学生未来做好准备,要告诉学生努力不一定成功,放弃就一定失败,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教师要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帮助者,教师要是一个不断学习的学习者,教师要关注学生择业,让每个学生满怀信心的生活。教师要多与学生交流,与家长沟通。作为教师的我,在今后工作中我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我要让学生带着希望走进校园,带走能力走向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