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军事奇才之项羽
第一章 项 羽
他是一个楚汉相争的失败者,在中国这个成王败寇的社会里,他本不该拥有这么高的人气和地位,无数的文人墨客以他为题材写作,无数的王公贵族为他的遭遇扼腕叹息。李清照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诉说着对他的景仰和对他最好选择的遗憾;辛弃疾用“拔山力尽忽悲歌,饮罢虞兮,从此奈君何”表达他对他之命运的无奈;王安石用“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批评他之失败纯属咎由自取。垓下别姬,乌江自刎。几千年来,人们对他争论不休,他的存在令乌江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千古留名,他是谁?他的名字叫项羽,不过大多数人更愿意加在他头上的,是那个耀古烁今的称谓——西楚霸王!
1.背景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驾崩于沙丘,二子嬴胡亥继位,是为秦二世。秦二世元年(公 元前209),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开启农民起义之先河。起义不久,起义军攻占陈县,建立“张楚”政权,陈胜为王。九月,周文率领的西征大军在骊山附近被章邯率领的几十万骊山刑徒军击败。随即率领这些刑徒军出函谷关,将起义军各个击破陈胜、吴广也相继被部下所杀,“张楚”政权四分五裂,名存实亡。
此时,项羽已随着他的叔父项梁刺杀了吴中太守,带领着八千江东子弟兵向西挺进,收编了一些起义武装,人数增加到六七万了。在此起义军低潮之际,项梁采纳老谋士范增之计,立楚怀王之孙熊心为王,仍称楚怀王,起义军开始恢复元气。但在定陶之战中,项梁战死,楚国陷入内讧,楚国内部有意排挤排挤项羽一干人等,而此时秦国的长城军团已包围巨鹿,赵国旦暮且降,赵国降了各诸侯亦难自保,局势危矣!在这危急关头项羽斩了畏缩不前的宋义,夺了楚军的领导权率大军奔巨鹿去了。历史总有他的偶然性,如果项梁不战死,项羽就有可能永远都只是他身边的一名先锋将军,历史上也就没有了赫赫有名的西楚霸王!
2.霸王出世之巨鹿大战
巨鹿之战是起义军与秦军之间进行的最大一次会战,它基本上摧毁了秦军的主力,扭转了整个战局,尊定了反秦斗争胜利的基础。同时,项羽以六万破二十万,降二十万如此悬殊的战果令诸侯侧目,从此尊定了项羽在诸侯中的领导的地位。
巨鹿之战前,秦军重重包围巨鹿,但攻得并不急。秦军的真正目的并不单单只是攻下巨鹿,拿下赵国,而是要放长线,钓大鱼。他们想以巨鹿为饵,诱使各诸侯前来救援,以求将他们全部击破。楚军来时,他们已开始收线。
此时的楚军所面临的形势是很险恶的,王离军加章邯军总数达40万,而楚军才6万,兵力相差悬殊。由于斩杀宋义,项羽与怀王的关系可以说降到了零度,楚朝廷不可能容忍项羽打败仗,因此一旦失败只有死路一条,可以说没有退路。并且,盟友虽然都到了,但却因为畏战而停留不前,所以项羽是孤军奋战。在这样糟糕的环境下想要取胜,几乎是痴人说梦。但天才就是天才,没有这样的环境,又怎能体现出天才的价值,天才就是要从不可能中找到可能。
粮食是军队的生命,项羽到达巨鹿后,立刻派英布,蒲将军带两万大军攻击秦军运粮甬道,初战告捷,项羽也因此看到了秦军的弱点——粮道。然后,项羽亲率大军渡过漳水,命令全军破釜沉舟,只带三天干粮出发,以表不胜则死的决心,成功的将一支军心不稳的队伍栓成了一条绳,将士们求战欲望高涨。随即,项羽率军直扑秦甬道,章邯准备不足,撤退至棘原,王离军军粮被断,于是楚军全力进攻王离军。王离的长城军团由于巨鹿久攻不下,军粮也被断,军心涣散,队形松散,哪经得起视死如归的楚军冲击,迅速被分割、包围、歼灭。此战之后,“诸侯无不惴恐”。项羽召见诸侯,“无不膝行而前”。由此可见项羽之威风八面。从此项羽始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
在这场生死大战中,项羽的表现无疑是完美的,几乎是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全歼秦军主力,而她的勇气、魄力、勇敢无疑起到了关键作用。杀主将,夺兵权,破釜沉舟,几个人能做得?尤其是破釜沉舟,杀主将,夺兵权是想干大事的将军都会做的,而那些以足智多谋闻名的统帅也只会想到声东击西、离间之类的计谋。只有像项羽这样极具勇气与魄力的统帅才会想到用破釜沉舟这一招。而以六万攻击二十万,没有决战、决胜的决心是万万做不到的。这些充分说明了项羽的军事天才。
之后,项羽第一次以诸侯首领的身份统帅反秦联军迫击章邯军,屡败之,再加上秦朝廷猜忌章邯,于是章邯领二十万大军投降。不幸的是,由于担心秦军中途生变,项羽在新安坑杀了这二十万降兵。3.霸王再现之彭城大战
汉高帝元年二月(公元前206),齐地田荣不满项羽的分封起兵反楚,项羽亲率楚国精锐伐齐,双方在城阳胶着,楚国精锐尽陷齐地(这有点像拿破仑的精锐法军陷在西班牙一样,被不起眼的力量拌住脚)。趁此机会,刘邦“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奇袭关中,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相继兵败,关中之地遂尽入刘邦之手。然后刘邦出函谷,以项羽杀害义帝,为义帝报仇为由,在洛阳联合已降的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和魏王魏豹,殷王司马印,河南王申阳共五王出兵伐楚,数月间楚地尽失,楚都彭城也危在旦夕,于是项羽命诸将继续攻齐,自领三万精兵回援彭城。
此时项羽的局势也是险恶到了极点:首先,自己只有三万人马,而对手人数上却有五十六万之众,占据压倒性优势;其次,北方齐地仍未平定,随时有被南北夹击的危险。,因此此战必须速战速决,不能让南北两军有沟通的机会;最后,悍将英布在此时的背叛无疑是雪上加霜。
天才永远不可能被困难打到。项羽进入楚地后,没有立刻从正面进攻,这样即使楚军以一挡十也拼不过刘邦的56万大军。项羽同样动了脑子,不是去谋别人,而是去想自己该怎样夺回彭城。项羽没有继续向南走,而是向西南方向走,避开彭城最强的防线——北方防线,从西面攻打彭城。由于项羽之前在齐地,且东面仍是项羽的地盘,所以刘邦将主要兵力放在了彭城以东、以北,而对西面、南面没有太在意。项羽从西面攻,正好可以避开几十万的汉军,直捣六王联军的中枢——彭城,而且还能断其退路,可谓两全其美。结果仅半天功夫,彭城被拿下,刘邦侥幸逃脱,但狼狈不堪,多次从马车上踹下自己的亲生儿女,多亏了@@才保住了他两性命。而他的妻子和老爹就没这幸运了,被楚军捉到,不过项羽待他们还算好,没遭多少罪,由此也能看出项羽的仁慈之心。
彭城拿下后,诸侯无一恋战,只顾逃命,军队建制被完全打乱,士兵成了羔羊,被项羽的精兵一群一群的猎杀。
在这场不能失败的大战中,项羽之所以能绝地反击,他的智、勇,对战场的洞察力起了无疑很大的作用,选择从西面进攻就是很好的例子。如果说他有勇无谋的话,他就会从北面强攻了,那彭城就成了他的葬场。项羽有勇有谋,但不是谋别人,是谋自己。总结一下,项羽能取胜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1.攻其不备。项羽的行踪刘邦是一无所知的,估计项羽进攻时刘邦还没起来。项羽出奇兵奇袭彭城,打了刘邦一个措手不及,事半功倍。
2.本土作战,地利人和。在楚国人看来,刘邦攻打楚国就是在侵略,因此项羽打刘邦就是在反抗侵略,自然得到楚国人的拥戴,项羽的行踪也才不会过早被发现。另外项羽带来三万精兵很可能是他的亲兵并且多为楚人,保卫家乡,保卫祖国自然分外用命,以一敌十恐怕都不止,否则哪能半天拿下彭城。
3.项羽的指挥艺术。史书上是不会提到这的,也没讲项羽攻打彭城的细节,但他在战场上灵活的战术运用是可以想象到的。
对项羽来说,彭城之战的成果是辉煌的,原来投向刘邦的诸王纷纷重新归于项羽麾 下,即使没有归顺也不再受刘邦节制。项羽基本上收回了对楚地的控制权,而且更加牢固。另外,项羽得到刘邦的妻子、老爹,增加了和刘邦较量的砝码。最后,汉军在这一战中死伤惨重,短期内难以恢复元气。
遗憾的是,最大的敌人刘邦却逃脱了,使楚汉之争延续了四年并最终逆转了结果。再说一句,有人认为项羽带下来的都是骑兵,这个有点捕风捉影了,史书上并无记载,司马迁在有骑兵时是会指出来的,而且若是骑兵,就不会连刘邦的马车都追不上了,还让他有时间去接家人。4.霸王老去之荥阳会战
荥阳会战始于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五月,止于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八月,共历时两年零三个月左右。这是项羽与刘邦之间的生死大战,对双方来说都打得无比艰难。
刘邦兵败彭城后,主力尽失,靠收拾残兵和从关中调兵来援才得以在荥阳一线组织起有效的防守,安定下来。
荥阳城背靠山,向东是豫东平原,因此项羽攻起来难,刘邦反攻却很容易,易守难攻。且为洛阳门户,关中咽喉,战略地位重要,双方将在此展开一场空前激烈、持久的会战。
一进入五月,项羽就开始强攻荥阳,但刘邦执行“正面坚持,敌后袭扰”的政策,不与项羽交战,命游击王彭越袭扰楚国后方,使得楚军粮草转运困难,荥阳久攻不下。次年春,项羽再从楚国调大批生力军增援荥阳,断掉荥阳粮道,誓拿荥阳,捉住刘邦。五月,荥阳粮尽,刘邦采纳纪信之言,由纪信假扮刘邦从东门投降项羽,而刘邦则从西门逃出,项羽功败垂成。之后,项羽顺势西进,拿下成嗥。但此时,彭越在后方捣鬼,攻下楚之下邳,威胁楚都,项羽不得不分师回救,但彭越却逃之夭夭。而刘邦乘项羽不在,重夺成嗥。六月,项羽回师,再次猛攻荥阳,这次顺利拿下,继续西进。但彭越再次在后方作乱,连下楚17城,项羽被迫再次回救,虽然重夺17城,但仍未消灭彭越集团,祸患仍在,后方依旧不稳。而刘邦再次借机二次夺回荥阳、成嗥。项羽回师猛攻,刘邦精心准备,坚守不出,强攻失败。此时,项羽派去救齐的龙且20万楚军为韩信所败,各路大军向楚国合围,项羽形势再次紧张。汉高帝五年,项羽见大势已去,被迫与刘邦议和,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
荥阳会战是楚汉之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战,刘邦通过正面坚持、侧翼迂回和敌后袭扰等策略调动、疲惫、削弱直至战胜强敌项羽,使得楚、汉双方实力对比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第二篇:史记之项羽 读后感
血色残阳 泪洒乌江
史记之项羽 读后感
翻看《项羽本纪》,不知怎么,心中有一种感动,仿若穿越时空的界限,将项羽的影投在了我的心中,依稀看见那个时代的残血夕阳……
项羽有太多的遗憾,或者说本该成为英雄的人却无法成为真正的英雄。但他在乱世中绽放了未有的光华,他的传奇让人觉得刘邦、韩信等只是这乱世的配角。
在钜鹿,面对秦军,是他率领江东的子弟以少胜多,震慑诸侯,我仿佛看到了血染征衣的项羽挥戈于千军万马,楚军的呐喊响彻云霄,看书从未有过这样真实的感觉,不知是司马迁传神的笔抑或是那喊声本存在于虚空之中。钜鹿是他的一个起点,那时起,他注定是楚人的骄傲,“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誓言在项羽的振臂间得到应验。
面对危难,置之死地而后生,不退缩终将成功,是项羽为人们所立的榜样。
四年的楚汉相争在垓下之围时本预言着传奇的陨灭,但项羽却在这终点又舞出了眩目的光华,只是这个终点注定成为楚人的遗憾。霸王别姬不免英雄气短,儿女情长,四面楚歌,重重之围,项羽在诸侯的眼皮下率众突围,也只有项羽才有这份胆气。二十八骑的东城决战,尽显英雄霸气,这是只有他才有的自负,只是一句“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却没
有了“力拔山兮气盖世”所有的霸气,若非如此,那一天的夕阳也必将是血染的。
乌江自刎,项羽抛开属于他的一切——天下、美人、骏马。战神一般的人便如此躺在乌江岸边,他的血流进乌江,让这江水有了灵魂,江水的咆哮,掀起的白涛,冲去了夕阳下的最后的残戈……
舍生取义是项羽离开乱世的方式,自负毁了一切是项羽留下的警示。
乌江流水,历史在那里留下最耀目的一笔,也留下项羽的遗憾,项羽让我有了许多的感受,不知是感动多于惋惜亦或是惋惜多于感动,总认为他不该如此消亡,他不该龙袍加身,九州方圆自在民心。他的身旁有热血的江东子弟,有虞姬,有乌骓,他本可骑马追风。他的自负让人羡慕,但风中的低语却诉说着自负所带来的危难,项羽的死是历史的遗憾,他未能有完美的结局,毕竟这不是故事,无法有善变的结局。项羽的血流入家乡的水,这水的一旁是他曾经守护的地方,而他也将在这萦绕千年,不禁为他叹息,不禁责问历史为何选择了刘邦,但我只是站在历史长河的边缘,无论这里多么汹涌,多么绚烂,我都是一个过客,无法涉足去改变命运的轮迹,乱世的光华似乎就在瞬间,乌江流水已滔滔而去,只是未曾惊醒了沉睡的霸王。
安息至永生,是经历了时间所遗留的,项羽似乎在千年之前便已沉睡,但他的灵魂在时间中得到永恒,他化为江东子弟心中亘古的传说。
一切已过,英雄也有江水这归处,也许这是一种荣耀。长江边李清照是否为项羽叹息,“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是否亦是多少人的感言?只因那乱世不灭的光华。
我的后记
怎么讲呢,读完心里挺难受的,想想啊,项羽这30年,辉煌、精彩、誓言、失落......舍不得啊......
第三篇:作文素材之项羽
作文素材之项羽
(1)破釜沉舟
有一副对联这样写道:‚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其中,那个破釜沉舟之人就是项羽。
项羽,楚国人,少习武,能举百斤鼎过头。长大后随叔父参加推翻秦朝的起义。
有一次,秦军攻下了赵国,赵王逃到巨鹿,急忙派人向楚国求援。楚王派项羽带领二十万楚军前去救赵。项羽先派英、蒲两位大将率两万人做先锋,然后,自己率主力渡河。渡过了河,项羽命令将士,每人带三天的干粮,把军队里的饭锅全砸了,把渡河的船只全凿沉了。他对将士说:‚我们‘破釜沉舟’,有进无退,三天之内,一定要打退秦军!否则只有饿死在这里!‛
项羽的决心和勇气,对将士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楚军个个士气振奋,一个人抵十个,十个人抵百个,越战越勇,终于把秦军打得大败而逃。
经过这次战役,项羽名声大振,成了各路反秦的统帅。
有些事,我们不是不能做,而是没有足够的决心将其进行到底。有时候,我们并不是无能为力,而是给自己留了太多后路使自己失去了一鼓作气的精神。倘若,我们拿出项羽那种破釜沉舟的精神,那么再大的困难在我们眼前也会变得渺小;倘若,我们拿出项羽那种破釜沉舟的决心,那么再坎坷的路我们也能勇往直前。
在遇到挫折难事的时候,请不要自怨自艾。拿出破釜沉舟的
决心来,对自己说‚我能做到‛并断掉自己所有的后路。这样,成功就会在你的不远处。
适用于写:决心 勇气 成功的关键因素等(2)项羽的败因
残月高挂,秋风萧瑟,霸王军垓下。军帐之外,四面楚歌;军帐之中,士气低落。与刘邦进行七十余次交战从无败绩的项羽做梦也想不到他为何会落得如此之下场。他不明白为何出身高贵的他会输给出身于市井的小混混;他不明白为何有勇有谋的他会输给只会问别人‚为之奈何‛的人。
有人说,鸿门宴是项羽的败因。他在鸿门宴上的抉择注定了他无法成为王者。因为,作为王者,他太过于重视情感。
毫无疑问,他是一个霸者,也是个英雄,却无法成为王者。‚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在被沛公围困在垓下之时,他心里想的更多的并不是如何摆脱困境,而是在思乡思归,在担心他的宝马,在忧心他的虞姬。他出身于贵族,因而他重原则、重承诺、重感情。刘邦在逃难之际竟然将自己的发妻踹下马车,而项羽永远也无法做到。换言之,就是他不够狠。因而,在鸿门宴上,他因为‚岂可杀有功之臣‛的原则而选择放过了刘邦,最终铸成大错。
乌江之畔,残阳如血。此岸是烽火连天、尸横遍野;彼岸是自己日思夜想的家乡。项羽面前有一叶扁舟,舟子请渡。他却选择留下,只让舟子将自己的马带走。他觉得:退,就是败。
霸王自有霸王的义气。故于乌江岸边他可笑看生死:‚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江东子弟于他不是死了就可以再招募的战士,而是同乡兄弟。他们好比和他一同离乡闯荡的少年,他是当中领队的一个。在离家之时,他对自己、对家乡父兄就有一个朗朗的承诺在。他能够将承诺兑现则大家共同欢乐;一旦他做不到,大家都死了,他也以死相酬,绝不苟活!因而,随着乌江边那一抹寒光掠过他颈边,一切江山伟业也随之远去,无限河山也随之姓了‚刘‛。
项羽是败了,但他虽败犹荣。
‚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项羽有刘邦所没有的雄才大略;有刘邦所没有的英雄气魄;有刘邦所没有的侠骨柔情。如果当初他选择渡江,那么一切都可能不一样。
适用于:选择 如果 错过了太阳就不要错过群星 一步与一生等(3)千秋月别西楚将(歌词,可以将其中的语句用于作文中)
歌曲介绍: 千秋的月色从未被人遗忘,或者追寻不到热血的挥洒,或者体会不到战火的纷飞,只能坐在沙发上,睡在床上,看着电视一幕幕的杜撰,于是开灯冥想,在这场大雨结束之前,让我用歌声缅怀他或者他们的故事。
乌江踏月也 息大泽而梦也 是天人合合也 或前世注定也
曾伴君候月也 拂铁甲落尘也 待力拔山河兮 乃西楚霸王也 杰天地也 火光扬,白驹上 提一柄盘满蛟的枪 兰花岗,战场荒 抚一道刚落下的伤 琴弦响,硝烟长 扩一域最广袤的疆 孤痴怅,醉候月光 盆缶击 连绵雨 孤立志一世万人敌 残庙宇 楚歌起 雷扫遍芦苇夜风急 兵戈里 八千骑 拼杀时兵刃火花写意 霸王气 随风散去 《若残》EDIQ 江东遗落红颜莫 楚女昔舞为君歌 碧草古庙千秋过 血化翠草遍山河
《项籍庙》(宋)许彦国
千载(唱:秋)兴亡莫浪愁 汉家功业亦荒丘
空余原上虞姬草 舞尽春风未肯休
史记,野记,高祖本纪,梦与大泽,龙神其母交体,酒气,怒气,天子之气,湖泽风雨,拔剑斩蛇起义 泗水亭长笑尽万般随意 却是半生酒气金戈铁骑 或喜又叹尽这咸阳风雨 只待史至今日几人能记
又有几人能记 千秋月未落 扛战旗望长河
河畔有人高歌 叹英雄却为何 任孤舟飘摇过 随你论功或过 当涅盘重生我 要刻绘新传说 酿烈酒 烫过喉 言笑中兰香欲渐浓 待秋收 泪亦流 落风雪花白了眉头 千重楼 万钟酒 长街落月载满几盅愁 更声后 半生随忧
常言道 又言道 衣锦归故里路途遥 万朝晓 祭离骚 千载以来依旧会涨潮落潮
榕树脚 人苍老 眉目在灯花中烧掉 哼童谣 兵休何朝 世事如是难忘时 战事故逝难忘时 花事伊事简中事 旧事相逝过往时
这上一回说到,这千秋月没是佳人离别,时逢枯枝落旧城,却待新兰满长街,战场上还未至瑞雪,听故事,这楚霸王乌江又诀别了一场皓月。各位看官不好意思,今日江山又小雪,各位路过的,打尖的,或来听小老儿说书的,别忘了多加件衣服
千秋月未落 扛战旗望长河
河畔有人高歌 叹英雄却为何 任孤舟飘摇过 一生笑过哭过 当龙魂重生我 要刻绘新传说
第四篇:《史记》之项羽论
《史记》之项羽论
《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这部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多字.此书也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对后来历朝历代的正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先谈《史记》。读它,我有一个感觉,就是我是在和活人谈话。司马迁,好人。好人经常倒霉,我对他很同情,也很佩服,觉得他这一辈子没有白活。
《史记》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大家都知道,它是一部史书,而且是史部第一,就像希罗多德之于希腊,我们也是把司马迁当“史学之父”。但此书之意义,我理解,却并不在于它是开了纪传体的头。相反,它的意义在哪儿?我看,倒是在于它不是一部以朝代为断限,干巴巴罗列帝王将相,孳孳于一姓兴亡的狭义史书,像晚于它又模仿它的其他二十多部现在称为“正史”的书。我欣赏它,是因为它视野开阔,胸襟博大,早于它的事,它做了总结;晚于它的事,它开了头。它是一部上起轩辕,下迄孝武,“究天人之际,穷古今之变”的“大历史”。当时的“古代史”、“近代史”和“当代史”,它都讲到了。特别是他叙事生动,笔端熔铸感情,让人读着不枯燥,而且越想越有意思。
史记中印象深刻的就是刘邦和项羽的本纪,其实这两位是古今往来最受争议的,支持刘邦还是项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而我比较赞赏项羽。
项 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一段往事,一个英雄,一个美人,还有一匹乌骓马正在踏上征程。历史描述的模糊经过些许钻石的打磨,几缕无意的柳絮擦拭后人的双眸。一道强光炸开的空间,映入纠缠多维的时空,扭曲着恒星的静止和流星的速度,一切都是闭弦和开弦的冲动划下的残留。虚虚实实,亦真亦假,幻想的虚空和现实的场景纠葛在一起,使历史的描述就像量子理论的测不准定理一样让人琢磨不定。在今人的眼里,项羽留给后人的是对他的崇拜、伤心和遗憾。崇拜是因为项羽的英雄气概和对爱情的忠贞。伤心是因为项羽的失败。遗憾是因为项羽的残暴、短视和愚钝。这些对项羽的认识都是基于《史记》的生动记载。由于现今的《史记》有被人篡改过的嫌疑,所以对项羽的描述需要从新做一些推测。
《史记》项羽本纪里对项羽的一些描述现简述如下:
(1)项羽是楚将项燕的后代。项羽身材高大,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当时的吴中子弟都很忌惮项羽。
(2)陈胜起义后,24岁的项羽跟随他的季父项梁在吴中起兵。陈婴、黥布、蒲将军及刘邦都先后加入项梁的队伍。后项梁听从范增的计策,求得楚怀王孙心民间,立为楚怀王,以从民望。项梁自号武信君。
(3)项梁与齐田荣及司马龙且一起救东阿,大破秦军于东阿。后田荣引兵归国,逐齐王田假,立田儋子市为齐王。田假跑到了楚。假相田角亡走赵,角弟田间是原来的齐将,也在赵国。当时,项梁已破东阿下军,数次使人邀齐国出兵一起西击秦国,田荣提出要楚国杀田假,赵国杀田角和田间的条件,项梁及赵国都没有答应,所以田荣不出兵。后项梁西攻秦国,秦国发大部队支援秦将章邯。在定陶这地方,秦朝军队大破楚军,项梁也在这次失败中牺牲。这样就使楚国及赵国跟田荣有了很大的矛盾。
(4)项梁死后,章邯以为楚军已不足忧,故渡河击赵,并大破赵军。楚怀王任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以救赵。宋义领军到安阳时,驻留四十六日不走,项羽因此跟宋义意见不合。后项羽杀宋义及其子,使人报楚怀王。楚怀王因此任项羽为上将军,当阳君、蒲将军皆属项羽。项羽杀宋义后,威震楚国。后项羽悉领三万军渡河,破釜沉舟,击败强于自己几倍的秦军。结果项羽声名远震,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项羽。之后,章邯驻军棘原,项羽驻军漳南,相持未战。秦军数却,秦二世怀疑章邯,章邯恐于秦内部的混乱会对自己不利,阴使人欲约项羽。约未成后,项羽攻击秦军,并大胜秦军。章邯再使人约项羽,项羽认为楚军粮草不多了,就同意了章邯的要求。在洹水南殷墟上,项羽与章邯结盟,并立章邯为雍王,置楚军中。后使秦降将长史司马欣为上将军,领秦降军为先锋,向咸阳开进。到了新安这地方,由于诸侯军吏侮辱秦降兵很过分,秦降兵有的想造反,结果被项羽知道。项羽恐秦降兵造反,于是跟黥布、蒲将军商量后,在新安城南坑杀秦兵二十余万人,独留下章邯、司马欣、都尉翳入秦。(5)项羽领军快到函谷关的时候,发现函谷关有兵把守,又听说刘邦已攻入咸阳,项羽大怒,使当阳君攻击函谷关,很快函谷关就被楚军攻破。项羽进入函谷关,驻军在新丰鸿门,号兵四十万。刘邦退出咸阳后驻军霸上,号兵十万。亚父范增对项羽说:“刘邦有大志,有天子气,应该乘机消灭刘邦。”。项羽不听从。还宴请刘邦到鸿门,在宴席中,范增想杀刘邦,被项羽阻止,刘邦乘机逃走。项羽驻军鸿门几天后,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6)项羽把自己的想法报告楚怀王,楚怀王同意项羽的意见。于是尊楚怀王为义帝。自封为西楚霸王,王九郡,定都彭城。并任命刘邦为汉王,管理巴、蜀、汉中。秦降将章邯为雍王,管辖原关中咸阳以西地区。秦降将司马欣为塞王,管辖原关中咸阳以东地区。秦降将董翳为翟王,管辖上郡地区。转任魏王豹为西魏王,管辖河东地区。转任齐王田市为胶东王。任齐将田都为齐王,都临辎。任楚将黥布为九江王。以及其他共十八位为王。齐将田荣未封王。当时项羽想自己封王的时候,他认为要先给诸侯封王,就跟诸侯说:“灭秦定天下是由各位冒性命危险,经过艰难的战斗而成功的。今天下已定,想任各位为王侯。另怀王虽无功,但是有给予王国统治的必要,所以怀王也要封国。”。诸侯们非常乐意就答应了。而项羽和范增很怀疑刘邦。由于原先有约定谁先攻入咸阳,就立谁为关中王,为了稳定现在的局势,原先的约定不能随意取消,以免诸侯反叛。于是封刘邦为汉王,因为巴、蜀和汉中也是关中之地。又计以秦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阻挡汉东进。汉元年四月,诸侯各就国。项羽转徙义帝到长沙郴县,乃阴使衡山王和临江王击杀义帝于江中。二,楚怀王有下过“进入咸阳者,封关中王”的旨意吗
《史记》里对刘邦进攻三秦的正当理由是原先楚怀王有过“进入咸阳者,封关中王”的约定,而项羽没有履约,所以刘邦进攻封王后的三秦是取回自己本该有的东西,所以汉对三秦的占领是正义的。这会不会是汉王朝为了自己统治的正当性而对《史记》进行的有利王朝统治的篡改呢?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是否楚怀王有下过“进入咸阳者,封关中王”的约定。要回答是否下过这个约定需要对当时的背景做一些介绍。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09年,秦始皇病逝后,陈胜在大泽乡起义,并迅速取得了一些战场上的胜利,接着原先六国的贵族和平民接连组织武装起义,项羽的季父项梁领导了楚国的起义,刘邦也加入项梁的军队。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到原先六国纷起抗争,秦朝统一中国才十二年左右。也就是说秦朝的统一很不稳定。到陈胜起义后,全国陷入混乱,各枭雄拥兵自重,但原六国的民众大多都经历过原六国的统治,复国心很强烈,所以原六国枭雄们纷纷推出自己的王,项梁也推出楚怀王,其实楚怀王就是一个名义上的楚王,实际上就是一个傀儡。项梁在时,楚怀王的政令是一定要尊重项梁的意见的。但是总是会有人想取代项家的地位,于是在项梁死后不久,楚怀王就令宋义为上将军,结果是宋义被项羽杀死,项羽重夺项家在楚国的地位。这样就是说如果楚怀王下过“进入咸阳者,封关中王”的约定,这样能够自主的决定只有一个机会,就是在项梁死后到项羽重夺项家地位前的这段时间颁布。因为在项梁和项羽及项家人把持楚国的情况下,是决不会允许在项家没有十足的把握攻下咸阳的情况下就允许楚怀王下这样的约定的。但是在项梁死后到项羽重夺权前这段时间在时局上不可能颁布这样的约定。因为项梁死后,楚军损失惨重,防御是当时的重中之重,况且当时还派了大部分兵力去援救赵国,还要保留一部分兵力在楚国做防御力量,所以决不会在这样的条件下下达“进入咸阳者,封关中王”这样的主动进攻秦朝的命令。也就是说楚怀王要下达这样的约定在时机上有机会,但时局上不允许。说白点,楚怀王根本就没有下达过“进入咸阳者,封关中王”这样的约定,纯粹是汉王朝的杜撰。
三,刘邦为什么被封为汉王
刘邦被封为汉王是一定有这样的事的,但是被封汉王的原因和过程绝对不可能是像现今史记里描述的一样。根据当时的情况,现推测以下过程及原因。
项梁死后,楚怀王任宋义为上将军,率领楚国大部分兵力及项羽等北上救赵,刘邦部作为军力比较弱的军队驻守楚国境内以防御。不久,项羽杀了宋义,重夺项家在楚国的地位,并任上将军以救赵。项羽经过破釜沉舟,以三万兵马击败比自己强大几倍的秦朝军队后,再看到来救赵的诸侯军队,觉得时局已允许主动进攻秦朝了。所以一方面威势联合各诸侯,并被选为各诸侯的统领上将军,从北面向西进攻秦朝。一方面以楚怀王的名义,命刘邦部为南部进攻秦朝的主力,这也是为了保留项家力量在楚国,南北两面同时主动西向进攻秦朝。这样同时也可以分化秦朝军队的力量。刘邦部作为南部的主力,得到了楚国及项羽的相当大支持,从而从一个弱部变成了一个强大的军队。由于北部的秦朝章邯部队是秦朝的绝对主力,秦朝的大部分兵力在章邯部,河北方项羽遇到的阻力相当大。而河南方面的秦朝军队比起北方的章邯部弱得多,所以刘邦得以率部首先攻占了秦咸阳。在北方,项羽同意了章邯的投降条件,并且原秦朝将领司马欣和董翳在章邯事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所以项羽也快速到达了函谷关,并攻下函谷关。随后,刘邦部退出咸阳以待项羽进入及处置俘虏。项羽进入咸阳及处置俘虏后,得到楚怀王的同意,宣布分封王侯于天下。由于项羽想的是作为一个像春秋时代的霸业,且当时的天下局势也不允许项羽称帝。所以项羽就选择了做楚国的霸主以领天下,号西楚霸王。由于刘邦在当时的楚国中地位是比较低的,所以原楚国的地方就没有了刘邦封候的地盘。其它齐、赵、魏、燕、韩等国也一样不可能有容封刘邦为王的地盘。恰好刘邦攻入咸阳,对战胜秦朝是有功的,而另三位秦朝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对秦朝的灭亡也起到了非常大的功劳,理应都封王。又由于章邯为王是投降的条件,所以只能把原秦朝(春秋时代)的地盘分给章邯、司马欣、董翳,而原秦朝(春秋时代)的地盘是不包括巴、蜀、汉中的。这样就剩下了巴、蜀、汉中这几个地盘了。于是以巴、蜀、汉中为刘邦为汉王的地盘。这样的分配在章邯方、刘邦方及各诸侯方都不会遭到反对。况且还可以刘邦军监督三秦的章邯等,以防秦地再叛乱。可以说,刘邦封汉王是项羽通过偷换秦朝的地理概念而对刘邦攻入咸阳的赏赐。
在感情上,老百姓是同情项羽的,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汉朝人是不同情项羽的,在灭秦的战争年代,项羽在诸侯混战中的口碑就很恶劣。在老百姓的心目中,项羽和无道秦没有什么区别,特别是秦人非常狠他。他坑秦人二十万,想想这些人有多少亲人?何止百万?鲁国在项羽死后为他“守节”,那是以为项羽没死,看到项羽的人头后也是开城投降。这有可能是鲁国守城将领威慑于项羽的残暴,不敢不战而降。因为这有先例,不战而降,项羽绝对是不能饶恕的,陈平也是怕受牵连才投奔刘邦的。前面北宋的苏东坡说项羽为什么没有早死?而后面的南宋李清照说,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对项羽的同情更多的程度是落脚在对南宋朝廷的暗弱的不满和愤怒上。他的意思是南宋朝廷为什么不愤起一战!?那么以后老百姓对项羽普遍的同情则是在市民文学空前发展的明清两季,作为失败者的项羽具备了被市民欣赏和同情的流行元素,一直到今天都是如此,时代的审美趣味地迁移是比较慢的,甚至还有复古的趋势。项羽有哪些可同情的元素?A 贵族;B 英雄气概;C 美人;D 宝马;E 不可避免的失败而且绝不苟活地自杀。和哈姆雷特一样。这些和一个人的大脑的深度以及成败没有多大关系。按这个标准提取一下刘邦就是这样:A 小市民;B 无赖;C 好色;D 常常是落荒而逃;E 得天下。从项羽的这些个经典的同情流行元素,再过几百年,我想项羽还会是楚汉之战中被大众同情的主角。为什么说这些个元素是经典的市民同情元素,解释一下;贵族是市民所渴望不可及的,距离产生了美感,就是今天全世界都还在拿贵族说事;小市民生活的委琐,英雄气概是小市民所需要补的“钙”,因此更多的是处在一个欣赏的地位;美人就不用说了,这个触及到了动物的本能,和大猩猩一样;项羽的失败,是小市民的自我安慰。项羽的自杀则是对小市民的苦闷替代和滑脱。既有刺激,又有惊无险,出一身冷汗罢了。在同情项羽的道路上,说书和戏曲起到了重要牵引作用,一出《霸王别姬》听过后想不同情他都难,这时候,就不在是楚汉战争中的人事了
不管怎样的评论,至少在《史记》中能看出司马迁对刘邦和项羽的品论都还是存在褒贬的,当然,在我的观点里我比较倾向项羽。项羽和刘邦都是上千年前的人物了,现代人依然会对他们评头论足,可见二人的魅力,也可见《史记》所带给我们的魅力。
第五篇:项羽 垓下之围
首先要和大家分享一件事,在我的老家,我出生的地方,江苏省和安徽省的交界处,乌江镇,有一条长江的分支,就叫乌江,为什么这里叫乌江,据说是因为有一条长约五六十里的小河,名驷马河,在乌江镇东南注入东江,驷马河入江处的这段长江的江岸土质多黑壤,故名乌江。生活在这里,我们从小就知道两个很有名气的人,一个是近代著名书法家林散之先生,还有一个就是两千多年前的西楚霸王项羽。所以,在乌江镇就有一个旅游景点,叫霸王祠,就是为记念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于乌江而建的,历史已相当久远。我们学过语文,学过历史,都知道项羽在楚汉相争中是一个失败者,一个典型的赔了夫人又折兵,最后还落得个自刎下场的失败者,然而,千百年来,在我们这样一个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文化环境里,从史家到文人乃至老百姓,都给予这个落败英雄以少有的宽容和崇敬,比如我们乌江镇的百姓很实际地给他立祠供奉,每逢农历初一和十五,霸王祠里项羽的雕像前是香烟缭绕,文人幻想他东山再起,史学家以王侯的规格为他立传。
这指得就是司马迁为项羽写得一篇传记《项羽本纪》,司马迁我们都已经很熟悉,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以及他的生平,这里不再累述。他有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就是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史记》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完成的,大家也都很清楚,是司马迁在受过宫刑后在狱中的呕心沥血之作。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黄帝下至汉武帝大约3000年的历史。它与后来班固的《汉书》,范晔,司马彪的《后汉书》还有陈寿的《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并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成为“史学双壁”。全书共130篇,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52万6千5百一十五个字。其中的主体是本纪和列传。我们知道,本纪是用来记载帝王的传记,可司马迁却给项羽作传名曰《项羽本纪》,他的那种“不以成败论英雄”的伟大精神在此便可窥见一斑。《史记》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
我们今天要讲的《垓下之围》便是《项羽本纪》中结尾的一部分节选,写的是项羽从垓下突围到乌江自刎的经过。这一部分共三段,不难发现,每一段都描写了一个场景,而每一个场景又都表现了不同性格的项羽。比如,我们来看这第一段
项羽的军队在垓下扎营,士兵少了,粮食吃尽了,刘邦的军队和其他诸侯的士兵把他们团团围住。晚上,听见汉军都唱起了楚地的歌曲(项羽起兵的老家就在楚地),所以当项羽听到楚歌之后,吃惊地感叹:“难道汉已经完全取得了楚地?怎么楚国人这么多呢?”项羽连夜起来,在帐中饮酒。有美人名虞,一直受宠跟在项羽身边;项羽有一匹宝马名骓(zhuī,追),项羽一直骑着。这时候,项王不禁慷慨悲歌,自己作诗吟唱道:“我力量能拔山啊,英雄气概举世无双,可是时运不济呀,骓马不再往前闯!骓马不往前闯啊可怎么办,虞姬呀虞姬,怎么安排你呀才妥善?”项王唱了几遍,美人虞姬在一旁应和。项王眼泪一道道流下来,左右侍者也都跟着落泪,没有一个人能抬起头来看他。
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这个场景便是:垓下悲歌。前半部分写的是四面楚歌,后半部分写的是霸王别姬,我们可以想像,当项羽大军被围垓下,军情是何等的急迫!司马迁却以舒缓的笔调去写项羽夜起帐饮,慷慨悲歌,倾诉对虞姬与骏马的难舍之情,司马迁这里用了(惊—起--饮—歌—泣)这五个动作来表现项羽多愁善感的性格。
项羽是一个勇猛豪爽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唱出柔肠百转的“垓下歌”,为项羽这个形象增添了一股柔情。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结尾三虚字反复唱叹,曼声苍凉。正如《史记评林》引吴贤齐说的那样:“一腔怨愤,万种低徊,地厚天高,托身无所,写英雄失路之悲,至此极矣!” 这里项羽唱出的不仅是个人在命运面前无可奈何的悲哀,也包含了连所宠爱的美人和宝马都无法保护的悲哀;
司马迁不愧是伟大的传记文学家,他对音乐的感发作用有着深邃的理解,在《刺客列传》中,他曾用“易水之歌”写荆轲的壮士之别,令“士皆垂泪涕泣”;在《留侯世家》中,他用“鸿鹄之歌”写刘邦晚年不得立如意为太子的痛苦心态,使戚夫人“嘘唏流涕”;现在,他又用“虞兮之歌”作为项羽之死这最后一幕的序曲,让悲怆的气氛笼罩全篇。
男儿有泪不轻弹,项羽这时却“泣数行下”,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这位盖世英雄,歌罢泪水涟涟,以至于左右的人都不忍心目睹这样的场面。“莫能仰视”则写尽将士们的不忍之心,也写尽了霸王的悲惨处境。
朱熹曾说,这是“慷慨激烈,有千载不平之余愤”其实,唯有如此描写,才能表现出项羽一腔怒愤与英雄末路托身无所的悲情。这是一位英雄多情,无可奈何的项羽。
这一段中,项羽与虞姬生死离别是最感人的一幕,英雄对美人的挚爱,美人对英雄的殉节,谱成一曲深沉的爱的悲歌,直至现在,霸王别姬也是众多影视表演艺术的一大经典主题,它的艺术表现形式非常多样,比如京剧,沪剧,黄梅戏,舞蹈,歌剧,舞台剧还有电影等等。这里我们欣赏一段李玉刚带来的一段。
虽然未出现霸王的身影,但我们依然可以从中看出项羽这样一个温柔多情的英雄,千百年来,项羽与虞姬的爱情故事感动了许多人,特别是,项羽称王后,还是只爱虞姬一人,打破旧制和世俗观念,王室不纳一妃,他们的爱情至死不渝。据说,在今天浙江绍兴的一个塔石村,姑娘们的名字中忌用一个“翠”字,因为翠字拆开来便成了“羽”“卒”二字,以“翠”起名,于心不忍,相传这塔石村就是虞姬的出生地。对这对夫妻的死人们深感同情。
下面我们来看看第二段,这一段我们依然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便是“东城快战”。项羽在仅有八百余骑的情况下,竟突围南走。到东城后,项羽兵剩无几,以28骑兵,面对汉兵数千人,面对失败,他认输但不服输,他认为这是天意,而非自己的过失,为了证实这一点,他赌注为部下表演三次“快战”。
第一次:项羽——大呼、驰下、斩将 / 汉军——皆披靡
第二次项羽——嗔目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第三次弛,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
三次行动,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项羽如猛虎一般的气势和战斗力,英武形象栩栩如生,说到做到。
这样一个如猛虎一般的英雄为什么会失败,司马迁是英明的,在这里也多次暗示了项羽命运的悲剧性,项羽多次连连说“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表明他至死也没有认识到自己失败的原因,也典型的表现了他个人英雄主义的特点。钱钟书说:“信输而不服气,故言之不足,再三言之。”(《管锥编》)“不服气”,正显示了他的平生意气,说明了他自负、自尊而不知自省、自责。快战之前,司马迁设计了阴陵迷道这个极富表现力的细节“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紿曰:左。左,乃陷大泽中 ”,这里紿是骗的意思,那这里田父为什么骗他,我们看出来项羽丧失人心。因为“项羽曾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这是他过去“所过无不残灭”,丧失人心的结果。这也是他失败的一个原因。所谓“得民心者的天下”,而项羽这样的肆意妄为,自负,为他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所以也就有了乌江自刎的悲剧,也就是第三个场面。项羽原本是可以不死的。当项羽来到乌江边时,有一条船在那里等他。驾船的乌江亭长大概是一位崇拜项羽的人,因此早早等在那里,一心要救项羽过江,对项羽说,江东虽小,方圆千里地,有几十万民众,也足够你称王了。可是项羽却谢绝了他的邀请,笑着说:这是上天要亡我,我还渡江干什么,况且我和江东八千子弟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然是江东父老不怪我,还立我为王,我有什么脸面再见江东父老,纵使他们不说,我难道心中就没有愧疚了吗?
有人说这里反映了项羽自暴自弃,刚愎自用,不听人劝的性格特征,也有人说这表现了项羽知耻而不苟活的气节,到底项羽该不该渡江,还有没有再胜的可能,也引起了后代文人的许多思考,比如,王安石《题乌江亭项王庙诗》中说: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对江东子弟肯为项羽再打拼天下提出来质疑。
杜牧《乌江亭》中说:胜败兵家常事,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感叹如果项羽能忍辱负重,积蓄力量,东山再起,是胜是负还是很难说的。而李清照则是肯定了项羽不肯偷生的气节,她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当然不管后人有多少感慨,项羽还是谢绝了亭长的好意,他只是请亭长把他心爱的战马带过江去,自己却和随扈亲兵全都下马步行,冲入重围,同前来追杀的汉军短兵相接。这无疑是一场寡不敌众的战斗,也是一场无济于事的战斗。然而,如果因此就放弃战斗,举手投降,束手就擒,那就不是项羽了。项羽是宁肯站着去死,也不会跪下求生的。他当然也不会放下手中的武器,就像优秀的表演艺术家一定要让演出在谢幕时达到高潮一样。
于是这场敌强我弱的战斗就打得风云变色气壮山河,光是项羽一个人就杀了数百汉军士兵,自己也受伤十多处。这时,前来追杀的汉军越来越多,其中就有项羽当年的旧部吕马童。项羽笑了。他大声地招呼说:啊哈,这不是老朋友吗!背楚降汉的吕马童难以为情,不敢正视项羽,扭过头去对另一员汉将王翳说:这就是项王。这可是“新朋友”了。于是项王对王翳说:听说贵国出大价钱,赏千金,封万户,买我的人头,我就送个人情给你吧!说完,便一剑砍下自己的头颅。
不用多说什么了。谁都不难看出,项羽死得壮烈,死得英雄,死得气势磅礴,惊天地,泣鬼神,就连乌江之水也要为之呜咽,为之洪波涌起,浊浪翻腾。显然,项羽的死是高贵的。无论他是为什么死的,他的死,都有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和审美价值。
然而项羽死得也很惨。就在王翳一把抢得项羽头颅的同时,其他汉军将士也一拥而上,争相纵马践踏,争夺项王的尸体,以至于互相残杀,死数十人。最后,王翳得一首,杨喜、吕马童、吕胜、杨武各得一体。他们分摊了刘邦封赏的那块土地,每个人都当了个小小的什么官。而我们的英雄,曾经让这些人闻风丧胆、不敢仰视的英雄,却在他们卑劣的争夺下竟不得全尸而终。这真是“虎落平阳被犬欺”。
项羽的悲剧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项羽以前的时代,是一个英雄的时代,也是一个贵族的时代。高贵感和英雄气质,是那个时代的精神。在那个时代,我们能看到诸子百家争鸣,自由辩论,能看到游侠谋士纵横天下各展才华,能看到君臣之间的促膝谈心,而自秦始皇开创了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后,我们看到的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看到的是拉帮结派、巴结权贵,权欲和利欲成为主宰和动力,人格和灵魂则将被阉割和践踏,就像王翳、吕马童们践踏项羽一样。
所以我们看到:一只代表着英雄精神和高贵感的虎或豹,在草原上孤独地死去,而一群代表着权欲和利欲的粗鄙的狼和平庸的羊,则一拥而上,恣意践踏着那只虎或豹,然后每个人都扯下一块豹皮或一根虎骨叼在嘴里,准备回去邀功行赏。而在不久之前,他们是根本不敢看那只虎或豹的眼睛的。
这群狼和羊的首领是刘邦。
就个人魅力而言,刘邦虽然既不可爱也不可敬,但我也不鄙视他,他自为歌诗:“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要一统天下,要安定百姓,是需要他这样的人的,项羽是做不来的。
刘邦是代表着“历史方向”的,项羽则“不合时宜”。事实上,此后,像项羽这样傻,这样天真、任性的英雄越来越少,阴险毒辣的阴谋家和迂腐愚忠的书呆子则越来越多。从这个意义上讲,项羽说他的失败是“天之亡我”,也对。
回到《垓下之围》这篇文章中来,作者司马迁通过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的描写,多角度、多层次地刻画了他的性格:
既有霸王别姬的儿女情长,又有东城溃围的勇猛善战;
既有阴陵迷道、归败于天的寡谋、自负,又有乌江拒渡、赠马亭长、赐头故人的知耻重义、纯朴仁爱。
司马迁还注重细节和艺术加工,“虞兮虞兮”的悲歌,“天之亡我”的反复呼告,嗔目吓退吕马童的气势,宁死愧见江东父老的诉说,赠宝马给乌江亭长等等。
项羽,大约生于公元前233年,死于公元前202年。起兵时二十四岁,是个少年英雄;自刎时三十出头,是一个男儿告别少年走向成熟的最有魅力的年龄。他短短的人生可谓是精彩纷呈。所以不管他是否失败,是否在历史上颇具争议,他都是我非常欣赏的古人之一。他的一生虽然短暂,却留下了许多故事、传说、成语,还有许多话题。现在影视剧中也有许多作品,给大家欣赏一段项羽乌江自刎的片段,虽然可能与《史记》中描述的不太一致,但是项羽的气质表现的还是很到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