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三年级科学第9课地球的大气层教学设计

三年级科学第9课地球的大气层教学设计



第一篇:三年级科学第9课地球的大气层教学设计

三年级科学第9课地球的大气层教学设

设计意图:

大气层是地球最外部的圈层,它的存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了解和认识大气层是非常应该和必要的.为了让学生关注大气层与我们生活的关系,了解地球大气层的基本情况,通过观察,搜集整理资料,使学生认识到大气层对地球及地球上的动植物、人的意义,进而认识科技发展的两面性。

教学目标:、了解大气层的重要性。

2、了解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

3、能借助实验分析大气具有保温作用和避免流星撞击作用。

4、通过科学分析资料,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作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大气层的各点重要性知识点的建构及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的理解。

难点: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培养学生读图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出示三个塑料袋(两个有物品,一个空)师:袋子里分别有什么物质呢?

学生讨论:空的袋子中充满是无色的大气。引出新课---地球的大气层

师:地球周围被一层很厚的空气包围着,它一直延伸到3000千米的高空(主要集中在1000千米的高度)。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叫大气层,空气也叫大气。

2、出示橙子剖面:橙子皮模拟大气层,橙子肉模拟地球,大气层约占地球半径的1/6。

3、展示:气球中充了100升无色大气,图示颜色表示各种气体成分所占体积含量,你能说出各部分所代表什么气体吗?

师:大气的成分: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臭氧、水蒸气以及悬浮在其中的固体杂质等物质组成,以氮气和氧气为主。

4、师:大气中各种成分中你对哪种气体比较了解,它对我们人类和地球有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回答。

师:大气还有什么作用呢?

分组讨论。

(二)创设实验情景,探究大气层的作用

:探究大气对避免流星的袭击作用

有相同的两直筒,其中一直筒空、另一直筒放有松散的棉絮(模拟大气层)由金属球相同高度下落,观察对复写纸的撞击情况,媒体投影。

2:探究大气地球具有保温作用

(展示一块海绵)师:海绵里是否存在空气?能否能通过实验证明得出?(放入水压,产生气泡)

学生演示。

师:除海绵外,棉花中是否存在空气呢?教师展示两块质量的“棉被”(一松一实),冬天选择哪一条比较暖和,为什么?

展开讨论,积极发言。

师:大气是热的不良导体,松的“棉被”空气含量高,保温性能好。而我们地球同样也被这样“棉被”——大气保护着,起着保温作用。

总结得出:大气作用:保护地球,如避免流星的袭击;大气中的各种气体,都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资源(举例:氧气进行生命活动必需的;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臭氧层能保护地面上的生物免受太阳紫外线的伤害;对地球具有保温作用。

(三)游戏活动,研究大气层的分层

师:根据大气层垂直分布特点,可以把大气层分成几层?把讨论结果填写在报告单中。

学生讨论交流。

师:假如你是大气层中的一员,请你介绍自己的特点。

学生汇报展示。

(四)欣赏图片,了解“大气污染”

师:这些图片所描绘是什么现象?这说明大气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们有何感想?如何治理?

学生讨论设计治理方案。

交流汇报展示方案。

(五)自由活动

师:假如没有大气层,我们的地球会怎样?

小组内交流。设计研究方案进行活动。

学生汇报研究记录:从对动物、植物、人类的意义分析。

(六)总结拓展、师:学完这一课,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交流。

2、出示字卡(《臭氧层危机》)师:让我们行动起来,开展一次以“保护大气臭氧层”为主的活动吧!

第二篇:第9课 教学设计

沧源民族中学

七年级历史第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

(二)教学设计

第8、9周2012.10.10

主备:字学娟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第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

(二)主备:字学娟 课时:2课时

一、教学内容及分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中华文化的勃兴

(二),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的“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儒家、道家、墨家、兵家、法家,各学派相互激荡,涌现出一批杰出的思想家和军事家。其核心是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 理解它关键就是要弄清孔子在政治上,一则他赞美西周的分封制,主张把社会拉回到西周去;再者他提出了“仁”的学说。孔子的教育成就,主要从创办私学、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有效的学习方法四个方面去分析。学生在小学《社会》课中已学过有关孔子办学的内容,对孔子已有初步的了解。语文课刚刚讲完《论语十则》,对孔子思想内涵的了解又有了进一步加深。历史课又学习了“大变革的时代”一课,对春秋战国时代背景(特征)已有相当的认识。本节课的内容中华文化的勃兴

(二)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由于本课中的法家思想是统治者最受欢迎的思想,特别是秦始皇在巩固统治时所采取的措施是典型的法家思想的代表,所以在本学科中,法家思想始终贯穿在其中。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解决重点的关键是弄清孔子在政治上,一则他赞美西周的分封制,主张把社会拉回到西周去;再者他提出了“仁”的学说。孔子的教育成就,主要从创办私学、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有效的学习方法四个方面去分析。

二、目标定位及分析

1、目标定位:(1)、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能记住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及他的思想、教育领域的重要成就。(2)、能说出老子开创的道家学派及它的主要思想主张。(3)、说出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主张。

2、目标分析:(1)、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能记住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及他的思想、教育领域的重要成就。就是要说出孔子在政治上的主张和教育思想。(2)、能说出老子开创的道家学派及它的主要思想主张。就是要知道老子辩证法思想体现。(3)、说出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主张。就是要能说出在战国时期,各学派代表在军事上的不同观点。

三、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对各学派的思想难于理解,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知识本身理论性较强。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用通俗的文字让 沧源民族中学

七年级历史第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

(二)教学设计

第8、9周2012.10.10

主备:字学娟

学生容易理解,其中关键是在于设计多样化的课堂,力求突出重点,把深奥的思想史讲得通俗易懂。

四、教学过程

导入:问:大家天天都在学习,谁知道“学习”这个词的出处? 导: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师:“学习”—学而时习也!是谁最早提出这个词呢?大家想不想认识历史上的孔子?()不过在学习新课之前,老师想到了一句话“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前面的第6、7课的知识,想想春秋战国具有怎样的历史特点?(生答)

师归纳:奴隶制瓦解,封建制确立,战乱不止,社会**等,这种时候往往就会产生杰出的思想家,这些人物以及他们的观点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习新课:

问题

一、孔子为什么被称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设计意图:使学生掌握孔子的主要思想及教育成就。思考

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相互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 思考

2、请你简要介绍一下孔子情况?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思考

3、孔子在政治上的主要主张是什么?

(1)提出“仁”的学说,“仁”包含一切美德。(2)主张“爱人”,人与人应相亲相爱;应用在政治上,就是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3)反对残暴的统治和任意刑杀。(4)主张恢复西周的分封制。

思考

4、孔子在教育上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1)兴办私学,打破了奴隶社会的“学在官府”局面。广收门徒,扩大了受教育的对象;

(2)采用“因材施教”,启发学生思考的教学方法,对不同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

(3)向弟子传授“温故而知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有效的学习方法;

(4)在学习态度上,强调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思考

5、孔子在文化方面又有那些贡献?(孔子晚年,根据鲁国历史编成《春秋》一书。由孔子的弟子整理的《论语》一书,记载了孔子的言行。)

思考

6、孔子的思想在当时社会上产生了什么影响?(孔子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后来,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极大。)例题

1、根据孔子言论整理成的书是()A.《春秋》

B.《尚书》 C.《论语》 D.《诗经》 沧源民族中学

七年级历史第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

(二)教学设计

第8、9周2012.10.10

主备:字学娟

例题

2、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

A.孔子

B.颜子

C.孟子

D.曾子

变式训练:阅读孔子的名言,讨论回答下列问题:(1)孔子的三句名言的意思是什么?

(2)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值得我们继承?

问题

二、思想家老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包括哪些?

设计意图:掌握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和他辩证法思想。

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晚期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其学说主要记录在《道德经》里。

②辩证法思想体现: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老子善于从正反两面思考问题。(塞翁失马的故事)

③名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例题3: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中,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的是()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韩非

变式训练:“齿以坚折,舌以柔存”包含深刻的辩证法思想,此语出自()A.老子

B.孔子

C.庄子

D.墨子

问题

三、在百家争鸣时期出现的主要思想家及思想成就? 设计意图:清楚战国时期各学派主要思想主张。

思考

1、春秋战国时的百家争鸣主要体现出哪些特点?

每一位思想家都就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各抒己见,彼此辩驳。

思考

2、战国时期的主要思想家及其主张? 学派 代表人物 时期

著作

主 要 思 想

提出“仁”,主张“因材施教”、“温孔子 春秋晚期 《春秋》

故知新”、谦虚好学

儒家

孟子 战国时期

提出”春秋无义战”,实行“仁政”,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

道家 老子

认为事物有对立面,可互相转化;主 春秋晚《道德经》 3 沧源民族中学

七年级历史第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

(二)教学设计

第8、9周2012.10.10

主备:字学娟

庄子

墨家 法家 兵家 墨子

韩非 孙武 战国时期 战国 战国

战国

《孙子兵法》

张以柔克刚

主张:治理国家要顺其自然,实行“无为而治”,它是反对回复西周的制度

“兼爱”、“非攻”

改革,法治,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思考

3、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有哪些主要话题?为什么会以它们为主要话题?

主要是关于战争和治理国家两个方面;社会现实的需要。思考

4、诸子百家中哪一观点最符合时代潮流?

法家。有封建制度确立,统一趋势的历史潮流所决定的。例题

4、下列思想内容中,表明孟子观点的是()。

A、“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B、主张:“兼爱”“非攻”

C、顺其自然,“无为而治”D、“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变式训练: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按时令进出伐树,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是()

A.孔子

B.韩非子

C.孟子

D.墨子

五、课堂小结

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表: 学派 代表人物 时期

著作

主 要 思 想

提出“仁”,主张“因材施教”、“温

故知新”、谦虚好学

儒家

孟子 战国时期

提出”春秋无义战”,实行“仁政”,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

道家 老子

认为事物有对立面,可互相转化;主 春秋晚《道德经》孔子 春秋晚期 《春秋》

沧源民族中学

七年级历史第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

(二)教学设计

第8、9周2012.10.10

主备:字学娟

庄子

墨家 法家 兵家 墨子

韩非 孙武 战国时期 战国 战国

战国

《孙子兵法》

六、巩固练习

张以柔克刚

主张:治理国家要顺其自然,实行“无为而治”,它是反对回复西周的制度

“兼爱”、“非攻”

改革,法治,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1、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的思想核心被归纳为()

A、“兼爱”“非攻”

B、“仁”的学说

C、“仁政”治国 D、“无为而治”

2、下列关于老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姓李名耳

B、道教创始人

C、他的思想反映在《道德经》中

D、春秋楚国人

3、“知已知彼者,百战不殆”的军事格言出自()A、韩非子

B、墨子

C、孙膑

D、孙武

七、配餐练习

1.春秋时期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老子 C.孟子

D.墨子 2.根据孔子言论整理成的书是()

A.《春秋》

B.《尚书》 C.《论语》

D.《诗经》 3.主张“兼爱”“非攻”的思想家是()

A.老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4.孔子生活在()

A.春秋晚期

B.战国初期 C.春秋早期

D.战国晚期 5.“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的军事格言,出自()

A.《道德经》 B.《孙子兵法》 C.《韩非子》 D.《论语》 6.推动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根本因素是

A.新兴地主的产生 B.频繁的争霸战争 C.社会大变革 D.井田制瓦解 7.下列内容不正确的是()

A.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B.孙武的著作是《孙子兵法》 C.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D.孔子提出了“仁政”治国的学说 8.下列学说对后世影响极大的是()

A.孔子的儒家学说 B.老子的道家学说 C.墨子的墨家学说 D.孙子的兵家学说 沧源民族中学

七年级历史第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

(二)教学设计

第8、9周2012.10.10

主备:字学娟

9.战国时期,墨家曾显赫一时,最深刻的社会根源是 A.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希望人们互助互爱,深得人民拥护

B.墨子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深得世人支持 C.封建经济发展,小生产者队伍壮大 D.新兴地主阶级支持墨子主张 10.阅读下列材料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请回答:

⑴这句话出自什么时期哪一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是谁?

战国时期

儒家

孟子 ⑵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⑶此人的主要思想观点有哪些?

八、教学反思

第三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9课教学设计

9、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及《夜书所见》诗句字条。

2、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板书课题,理解“书”的意思。

3、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三、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要发散学生的思维)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根据课堂情况可让学生写一写)

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四、趣味活动

1、我说你读。方法:

(1)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2)老师点挂图上的景物,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2、字条连诗。

方法:老师出示某句诗的字条,学生接续后面一句诗(多连几次,让学生基本会背)。

3、情境背诗。

方法:学生可自由下位,把诗背给最要好的同学听。

五、识字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促、深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六、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第二课时

一、课前游戏,复习导入

1、说说自己知道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习俗。(春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也可以以连线的方式出现节日、日期和习俗。)

2、小组比赛背诵《夜书所见》。

3、揭示课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理解“忆”的意思。

二、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根据学《夜书所见》的方法,小组讨论确定本诗怎么学习。自学基本步骤:

(1)自读:读准字音,并借助课后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词义。(2)自思: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读中产生的疑惑。(3)交流:读读、说说、问问。

2、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方法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师生交流,解决疑难

1、每组读诗,说说读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组学习时所产生的问题及解决的结果。

2、其他组的同学与老师参与其中,或讨论解决或补充己见。

四、感情朗读,启发想象

1、指名朗读诗文。问: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引导以情促读。问:你能用读来表现出这种思想感情吗?

3、引导以读促发想象。问:同学们在读时头脑中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情景,能交 流一下吗?

4、学生交流想象的景像,并再次有感情朗读。

五、趣味活动

1、生字连词背诵。

方法:请学生把生字按出现的先后顺序在本子上或黑板上排列,再连起来,试着背诵。

2、诗句连对。老师说诗句意思,学生背相应句子。

3、情境练背。学生当小小诗人,或加动作或加表情,先自己朗读再上台表演,达到背诵。

4、赛诗会。

方法:(1)集体赛:每个小组背

一、两首古诗,一首课内的,一首课外的,看哪一组背得既响亮又流利。(2)个人赛: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参加比赛,看谁背得最有感情。

六、识字写字

1、出示要求写的生字,组词朗读。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重点指导“异、插”的写法。

3、书写生字

七、拓展活动

1、你还读过哪些描写秋景的诗,背给同学听听。

2、有机会到公园或田野里走走,看看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想想自己心中产生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推荐相关的古诗:《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杂诗》(唐·王维)三首古诗。

第四篇:第9课 分享图片 教学设计

第9课 分享图片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学会利用多种方式浏览图片

2、能够利用文件夹对图盘进行分类整理 2重点难点

利用不同的查看方式进行图片的浏览,并且能对图片进行整理 3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下载图片,而且我们的同学也下载了很多的图片。如果你需要把其中的一张或者几张分享给你的朋友,让他们也能一起来来领略这美丽的风景。

二、探究知识

1、多种方式看图片

如果要把图片分享给其他人,那我们做的第一件事情当然是要找到我们要分享的图片对吧?

首先打开“计算机”,在左边的资源管理中选择“库—图片”,选择风景,双击打开,这就是我们上节课下载保存的图片,但是打开后我们发现了什么?发现这些图片并不能直接显示内容,难道我要一张张去打开,去查看它们的内容吗?当然不需要,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下,如何能够不需要一张张的打开图片却能直观的看到图片的内容。右键单机库的空白处,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查看”命令,可以看到有“超大图标”,“大图标”,“中等图标”,“列表”,“内容”等多种查看方式,那我们选择其中的一种来看看他们的效果(单击“大图标”)你发现了什么?图片在电脑里的呈现方式出现了变化,变成了缩略图,这样我们就可以直接看到图片的内容,不需要一张张的去打开去查看图片了。

在我们的刚才打开的右键菜单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有很多的命令,比如“排序方式”命令,我们可以一起来看看它的作用。右键单机库的空白处,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排列方式”命令,在这里可以看到有“名称”,“日期”,“大小”等多种方式对文件进行排序。从字面上我们就可以知道这里我们的排序方式是根据我们图片的名称、大小、建立的日期来进行了,这些排列方式在我们很多的时候都是非常有用的。比如在我们下面的内容中我们就需要用到。

2、分类整理图片

为了方便欣赏和管理图片,我们往往将图片进行分类整理。那如何进行整理呢?其实跟我们以前学习的将音乐进行整理是一样的,我们可以根据图盘的内容将它们进行整理。

首先,建立文件夹,比如我们这里建立文件名为“冬景”的文件夹,然后我把关于冬天景色的图片都放进来。那如果关于冬天的景色有很多的话我们一张张找是不是有些麻烦啊,这里就可以利用到上面提到的“排列方式”,右键单机库的空白处,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排列方式”命令,单击“名称”,这样你会发现有关于冬景的一些图片都有序的排列在一起,接着就可以把这些有关冬景的图片拖动到“冬景”的文件夹中。当然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景色,建立不同的文件夹。

3、小结及练习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查看”和“排列方式”命令具体操作,并且利用这些命令进行图片的分类整理。而且这些命令在我们日常的工作中往往是非常有用的。课后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去把家里电脑中的图片按照今天上课的内容去整理整理!

第五篇:第9课 分享 图片 教学设计

第9课 分享图片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通过熟悉与运用查看方式和文件排列顺序,掌握快捷浏览图片文件的技巧。2.通过整理图库,熟练文件与文件夹的基本操作。3.通过图片的共享,学会同学之间的作品交流与共享。2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与音乐文件的整理相类似,在学习了图片搜索与下载后,本课安排整理、分享图片这一内容,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于文件分类整理习惯的培养,以及学会分享交流。在上一课中,学生下载保存了特定主题的图片,通过本课的学习,将形成一个有序的图片库,并上传到学科学习的平台进行共享和交流。这一课是本单元最后一课,这一课形成的学生作业相当于是对本单元学习的阶段性小结,也是为第三单元完成综合性任务做准备。图片整理和一般的文件整理相比,有一定的特殊性,那就是在资源管理器中可以直接预览图片内容,这对分类整理提供了更方便的途径。因此教科书安排了“换种方式看图片”,然后再进行分类整理和分享图片。

在四年级上册中学生已接触了学科学习的平台的使用,本课安排了通过学科学习的平台共享的方式,既可以保存学生的学习成果,也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学科学习的平台的作用。3重点难点

重点:整理图片库并分享图片。

难点:根据实际需求灵活运用资源管理器中的文件查看方式与排列顺序。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创设情景 激情导入

1、同学们,这段时间我们四年级的每位同学都精心地收集了一张有趣的图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分享部分作品。

2、课件出示图片库所在位置,邀请学生一同欣赏。

3、学生充分欣赏图片库,教师巡课。

【创设意图】:以分享同学们的自己收集的作品,快速进入课堂情景。学生在欣赏图片库的过程中,肯定会意识到分类的重要性,自然过度到下一环节。活动2【活动】换种方式看图片

1、邀请学生说一说看图片库的感受。引导学生说出图片库中图片各式各样:高清图、动态图、卡通图、风景图、可爱的……

2、教师出示本课任务一:图片分类。

3、师邀请一位同学上台演示分类方法(事先将教师机中图片库的查看方式更改为“内容”)。学生在演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说出“教师机看到的和学生机看到的不一样,分类不方便。”

4、教师提示,“不一样”的奥秘在课本P25页,邀请学生自主尝试,更改“查看方式”和“排序方式”。师板书,后巡回指导。

5、邀请学生说一说你喜欢那种查看方式,引导学生说出不同查看方式和排序方式有不同的用处。

【创设意图】:通过设计“陷阱”,让学生设疑,而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课本,自主尝试、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他们主动自学。这样的顺序符合学生学习特征。活动3【活动】分类整理图片库

1、邀请学生思考:怎样的图片查看方式和排序方式有利于自己的图片分类。

2、师发送:换种方式看图片微课。提示学生,如有需要,可自行查看。

3、学生继续分类图片库,教师巡回指导。

【创设意图】:通过学生自主思考,“怎样的图片查看方式和排序方式有利于自己的图片分类!”以及提供的微课,突破本课难点。活动4【活动】分享图片

1、这么多有趣的图片,要是能分享到网络中,让更多的人来欣赏,那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啊!邀请一生演示登录平台上传作品。

2、生上传图片,师适时提示,可给其他同学作品点赞和评价。

3、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提醒:网络注意文明用语,并邀请一生当评论审核员。【创设意图】:以“点赞”点燃学生兴趣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动5【活动】小结

1、学生交流学习心得。

2、教师帮助学生梳理本课所学知识,归纳小结。

【创设意图】:根据板书,小结本课知识,有利于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