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3课 刮风下雨早知道——数字气象站
第3课
刮风下雨早知道——数字气象站
教学目标:(1)了解数字气象站。
(2)了解数字气象站的基本组成。(3)学习采集、传输和分析气象数据。(4)能够登录校园气象站查询、分析气象数据。(5)能对气象数据进行分析与研究。
教学重点:了解数字气象站及其组成。教学难点:能对气象数据进行分析与研究。教具准备:计算机多媒体、网络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同学们,你们感觉今天温度如何呢? 你是怎么知道变冷的呢? 你是通过什么感知的?
师:是的,我们人类通过神经系统和生物电,就能够感知到温度的变化,我们的感知精确吗?
有没有精确地仪器能测试出来呢? 二 讲授新知(1)数字气象站
我们学校也有自己的数字气象站,想一想,仪器没有我们人类的神经系统,他们是怎么感知温度的呢? 提问:有哪些传感器呢? 能不能说一下呢
小结:同学们说了很多很多,基本上都概括到了,你们说的这些仪器,就能构成数字气象站了
数字气象站的基本组成 教师展示气象站里的仪器(2)气象信息的采集
(3)气象信息的处理、分析和发布(4)气象信息采集的重要意义 三
课后延伸:
尝试对这些数据进行气象分析与研究。
四、教学反思:
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主探究、合作完成学习任务,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激发学生对气象问题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研究问题能力,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篇:第3课 桃花心木
桃花心木
一、教材分析:
教材以树喻人,描写了一位乡村种树人,在培育桃花心木时的二三事。文章在写作方法的运用上,通过层层渗透,抽丝剥茧,去伪存真,使我们终于透过种树人在植树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怪现象,捕捉到合理的内核,感受到深切的震撼。说明育人同植树一样,同样应该在不确定的生活环境中,培养人的自我生长能力。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借种树喻育人说明的深刻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部分。
三、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借种树喻育人说明的深刻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
四、学情分析:
文章有些句子含义深刻,这有益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和提高认识水平。教学中应培养学生掌握读中感悟,读中体验,联系上下文理解等学法自我领悟。同时,学习本课,还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表达自己的见解,谈认识上的提高,以求收到教育内化的效果。
教具准备:林清玄资料介绍、桃花心木图片、电脑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方法、手段
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多读,多想,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并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所蕴含的道理,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学法: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
六、教学准备:
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查找桃花心木的资料,搜集林清玄的作品。多媒体课件
七、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交流资料
1、交流与本课有关的课外阅读收获: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台湾着名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课前老师介绍同学们阅读了几篇林清玄的作品,读懂了吗?谁来跟大家聊一聊? 教师小结:的确,林清玄的散文总是让人在平凡的小事中悟出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他的《桃花心木》。
2、板书课题。交流相关资料(文字、图片),了解桃花心木。提问:能用文中的词语来形容桃花心木吗?(树形优美、高大笔直、优雅自在、生机勃勃……)
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从作者的笔下进一步了解桃花心木。
教师小结:了解了桃花心木,作者以“桃花心木”为题,你们猜他会写些什么? 就让我们一读为快吧!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一种植物--桃花心木,一个平凡但却古怪的育苗人,林清玄会从中悟出什么?不懂的词语和句子做上标记。
2、交流反馈自学成果:
(1)以学生自愿报名的方式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相机检查指导生字新词的朗读。
(2)小结:一种树——桃花心木,一个平凡但却古怪的种树人,蕴含着耐人寻味的道理。下面,就让我们捧起课本细细品味吧!
第二课时
一、品读课文,质疑解疑 1.默读课文,了解“种树”。
(1)种树人是怎样种树的?请默读课文,勾画出写种树的有关句子,放声读一读。
课件出示:“他来的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
(2)课文中哪个短语最能说明种树人浇水的特点?(板书:没有规律)
(3)请用你的朗读告诉大家他怎么个没规律?
(4)引读4——7自然段,指导学生读出奇怪、疑惑不解的语气。引读:看到种树人的举动,作者感到奇怪,奇怪的是——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越来越感到——
更奇怪的是——
从这几个“有时”中,你体会到什么?
2、的确,这是一种特别的、甚至让人觉得奇怪的种树方式。读到这里,你心里一定产生了这样或那样的猜想或疑问吧。作者也和你们一样有许多问题,看——
课件出示句子,“我忍不住问他,到底应该什么时候来?多久浇一次水?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如果你每天来浇水,它该不会枯萎了吧?”
引导学生读出作者的疑问。
3、同学们一定急于解开心中的谜团吧。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进种树人,看他是怎样说的?请大家自由地朗读12、13自然段。
4、同桌两人分角色扮演作者与种树人,通过对话了解种树人的用心良苦。
5、种树人的一番话,给了作者,也给了我们不少启示。而当初仅及膝盖的树苗,如今又怎样了呢?
课件出示——“现在,窗前的桃花心木已经长得与屋顶一般高,是那么优雅自在,显示出勃勃生机。”
6、假如你就是如今长成大树的桃花心木中的一棵,你想说些什么?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课件出示): 如果我是一棵()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谈出自己的感受:)
二、潜心会文,领会主旨
1、种树人朴素的话语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让我们受益匪浅,作者听了种树人的话,更是领悟到了深刻的道理。
多媒体课件出示:“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2、默读,启发思考:同学们能理解吗?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所了解的名人事例来体会句子的含义,有困难的地方可在小组里展开讨论。
3、交流汇报:
(由于学生阅历尚浅,教师可通过课件简单补充张海迪等人的事迹,以加深学生对此段话的理解。)
4、小结引读:这段话,作者由树的成长想到了人的成长,多么富有哲理啊!你们喜欢吗?那就请你有感情地读读吧!
三、拓展延伸深化感受
同学们,学了这一篇课文,结合自己在日常生活当中的实际情况,你想到了什么?是否也想针对自己的生活环境对你的父母或身旁的人说点什么?大家想想并相互交流一下。
四、总结:
同学们,温室中的花朵经不起风雨的考验,屋檐下的小鸟飞不上广阔的蓝天,生活的路途中,既有顺境,也有逆境,但是只要我们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我们就能经得起任何磨难与挫折,在逆境中自强不息,是成才的一条通路。
五、作业设计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话题,喜欢的方式写一写自己的感悟。
2、提炼成名言警句。
3、写成读后感。板书设计
种树人----桃花心木
浇水无规律
(树苗)----(人)
会找水源
生活考验
拼命扎根
锻炼自主
长成大树
努力成长
(种树喻育人)
第三篇:第3课 宋明理学
3、宋明理学
1教学目标 评论(0)
1、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2、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理解。
2学情分析 评论(0)
“宋明理学”一课理论性强,教学难度大,教师在教学中普遍感到吃力。我的教学思路是这样的:用浅显生动的语言叙述典型的历史人物与事件,深入浅出地表达历史观点,让学生觉得理学是生动通俗的,理学家是可亲可敬而不是道貌岸然。即以感性的知识为铺垫,以达到理性的思考——通过叙述程门立雪、鹅湖之辩、亭前格竹、龙场悟道、徽州牌坊、南康之会等史实,让学生分析、认识理学的南传、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并深入辩证评价理学的影响。
3重点难点 评论(0)
宋明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两大流派的异同对比,宋明理学的深远影响。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服饰图片 评论(0)
唐朝的妇女服饰,华丽开放,宽松自由,人性解放,女性的地位很高,服饰中有很多佛教思想的影响,比如对人体的崇美,展露肌肤身体。宋朝则拘谨朴素了许多,有人说是宋明理学结束了多彩多姿的唐,迎来了理性质朴的美。(图片对比的模式吸引学生进入本节内容的情境之中)
活动2【讲授】温故知新 评论(0)
温故:儒家发展的历程:春秋战国、秦汉、魏晋、隋唐、宋明、明清之际
活动3【活动】析诗赏画 评论(0)
唐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八一九)正月。唐宪宗信佛,曾派人去把释迦牟尼佛的一节指骨迎接到宫中来供养,弄得劳民伤财。韩愈写了一道奏章来劝阻。唐宪宗大为恼火,要杀掉他,因宰相和其他大臣等出来替他说情,才把他降职,贬到潮州(在今广东省)。这封给韩愈引来政治之祸的“朝奏”说明什么呢? 反映了中国文化格局怎样的变化? 这一问题是如何发展的呢?
再以《三教图》链接三教合一的理念。
活动4【活动】课堂教学 评论(0)
一、传统儒学的危机——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
(1)、时代的挑战—— 儒学 的衰落和 佛道 两教的兴起(2)、争鸣与交融——唐宋时期的“ 三教合一 ”
知新:北宋理学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需要补充更多史料加以分析。合作探究1.理学产生的原因
材料1: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尔。———欧阳修《新五代史》
材料2:(冯)道之为相,历五朝、八姓,若逆旅之视过客,朝为仇敌,暮为君臣,易面变辞,曾无愧怍,„„当是之时,失臣节者非道一人。—— —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3:儒失其守,教化坠于地。凡所以修身正心,养生送死,举无其柄。天下之人若饥渴之于饮食,苟得而已。当是时也,释之徒以其道鼓行之,焉往而不利云云。——摘自《李觏集》卷二八《答黄著作书》 问题:
(1)材料1反映了五代时期对君权的认识产生了什么变化?是对“君权神授”观点有力挑战
学生答:五代时期,皇帝多由藩镇将帅而来,兵强马壮的将帅大都想争夺皇帝权位。被权臣赶出皇宫的小皇帝凄凉感叹:“愿生生世世,再不生在帝王家!”朝代更迭频繁,亡国之君几乎没有善终的,封建统治者迫切需要采取措施加强专制统治。
(2)结合两则材料说明当时士人政治道德如何? 概括理学兴起的政治必要性。
学生答: 魏晋南北朝以来,王朝更迭频繁,统治腐败,战争频仍,社会动荡,引起思想变化。
唐末以来由于战乱,伦理道德遭破坏,不利大一统;
老师补充:严重的社会危机:北宋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统治者要求调整统治思想。(3)材料3中的现象反映了什么?这对汉唐儒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士人政治道德败坏,儒学的教化功能衰危,正统地位受到佛道的冲击。
老师补充:儒学危机:随着两汉儒学的政治制度化和宗教化倾向越来越加强,儒学作为一般伦理道德修养和政治理想层面的作用就被削弱了。佛道的学说在人们的修身养性方面所起的作用远大于儒学。魏晋南北朝以来国家分裂、战乱不休,流离失守的人们需要寻求精神慰藉,佛教满足了广大民众的愿望,如同饥饿之人遇到食物一般。其实,不仅佛教,道教也有类似的作用与意义,宗教深得苦难人民的心。而佛教和道教也乘社会动荡之机兴起,威胁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4)结合所学知识,北宋为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哪些条件? 学生回答并加以整理概括
1、宋代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科学文化的进步,成为理学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2、魏晋以来儒学吸收佛、道精华,更为理性化,思辨化,为儒学的新发展奠定基础
3、儒学家们的主观努力(儒学家开展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运动)
①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对学术文化较少干涉,学术活跃。
②儒家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国家政事,参政议政;言论不当,朝廷仅是贬官离京而已,而且职务并不低。
③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
过渡:面对当时的社会问题,这些士大夫痛心疾首,希望重振儒学。用引导的方法比用强制的方法更有效,改造儒学才是出路。相比儒学而言,佛、道的优势是:有哲学的系统,能够给苦难中的民众以精神慰藉。中国人在宗教态度上的包容性推动了一些儒家学者为重振儒学,三教合一,从佛、道中吸取养分,儒学有了重大突破,一种新的思想理学在宋代出现了。[儒、佛、道相互渗透]
二、理学的两大流派——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1)、理学的含义
“理”: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是指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它适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事物。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道教)和人生命运(佛教)又继承孔孟正宗(根本),并能治理国家(目的)的新儒学。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教的活动;同时,他们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 思想来解释义理,形成以 为核心的新的儒术体系--理学。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
它以儒学的内容为主,同时吸收了佛学和道教思想,是在唐代三教融合、渗透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起来的。理学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儒学从佛道中汲取了有益的内容,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理学的形成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它带有明显的佛学化的特点。宋明理学的佛道化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是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建构儒学的伦理道德形而上学,其二是借鉴佛道二家的传教谱系,创立儒家学说的传道体系,即儒学的“道统”,其三是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2)、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及主张
教学策略:以“如坐春风”“程门立雪”“鹅湖之辩”的成语典故引入对几位理学家主张的归纳:
思考问题:理学与心学的关系?(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
鹅湖之会以后,朱陆又有一次重要的会晤是南康之会。公元1181年2月,陆九渊访朱熹于南康,朱熹请陆九渊登白鹿洞书院讲习。陆九渊讲《论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章,听者感动不已,至有泣下者,朱熹也当即离座向众人说:“熹当与诸生共守,以无忘陆先生之训。”由此可见,理学与心学都强调伦理道德、三纲五常。所以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两派学问根底是相同的,是理学的两支。
现实生活中的理学家怎样处事呢?朱熹为官时主张正君心,为社稷安稳出谋划策,上书朝廷反对与金和议,力主抗金,体恤百姓疾苦,不畏强兵与权臣;不为官时则招徒授学传承理想,始终不改其志。陆九渊为官、教学与朱熹相似,为官实干清廉,讲学授徒,重视教育事业。从这些理学家的经历中,我们看到理学的另一面是什么?重视精神力量,注重道德修养,关心国家民族命运。
三、民族文化中的理学——理学的历史影响和辩证评价
有人说作为明清专制统治的思想工具,理学是压抑人性的、杀人不见血的工具。有人说理学是中国古代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你认同哪一个观点?为什么
合作探究2:如何评价宋明理学?作为一种流传几百年的传统文化,它有什么可取的地方? 有哪些内容不科学和不正确?观察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明理学的影响。学生结合课本所学知识讨论并加以概括:
积极影响:理学家的学术贡献:宋明理学达到了思想发展史上的新的水平。它提出的范畴、命题,所讨论的问题,是新的,它探究的学术理论的广度和深度,是前所未有的。” ——侯外庐、邱汉生诸先生主编之《宋明理学史》
(1)理学一改前代学术思想研究的墨守成规,从个人的身心修养来体现儒家学说的义理,丰富了儒学的学术内容和文化底蕴,使儒家思想重新占据正统的地位。
(2)朱熹的学说在元朝以后成为儒学正宗,所编《四书集注》,更成为明清科举考试的内容及标准
(3)理学提倡个人修养,讲求纲常伦理,提倡忠孝节义,扭转了 唐末五代以来混乱的社会风气,推进了重视道德的社会新风尚,对国人的观念和行为产生极大的影响 ①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与家庭、与国家的和谐的意识。②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③宋明理学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④宋明理学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消极影响:
(4)理学过分强调内心修养,导致很多士人空谈心性,回避实务。而提倡的纲常伦理对社会发展也有着严重的束缚,尤其是「存天理,灭人欲」的礼教,更抑制了人们追求自由的向往,成为禁锢思想的枷锁。①尊卑等级观念; ②重男轻女的观念; ③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 ④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 ⑤重礼轻法的观念等。
老师引领学生结合材料为理学把脉:
1、朱熹把“君为臣纲”的原则作为至高天理的体现,要求人们“尊君亲上”,但朱熹并未因此放弃对现实政治生活中君王的批判与抨击。他曾批评孝宗因循苟且,虚度岁月,还批评宁宗皇帝“独断”,被认为是达到了传统体制下批判皇帝专制的极限。他希望从天理论出发规范君主的行为,要求君主也必须在天理的范围内行事,以天理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因此,一旦现实中的君主与其行为规范、职分要求有违背之处,就应该对君主加以批评、劝谏,使之回归天理的轨道。推行王道,正君心为治国之本的政治思维。
2、“以理杀人”并不是理学家的本意,而是明清统治者为了加强专制统治,有意宣扬理学抑制欲望的一面,忽略了对人民宽厚的一面。一种思想一旦被固化,可能变得面目全非,失去活力。事实上,即使是对理学不合理之处开战的人,骨子里不乏理学的风骨。王夫之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就是忧国忧民的感叹,是对个体力量的坚持,是对个人社会责任的坚守。
活动5【测试】知识小结 评论(0)
过渡下一课:明清之际的儒学新发展
材料四:2006年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演讲时,深情地引用了北宋理学大师张载的一段话代表了理学家的追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此诗说的是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使命要为真理,为学术,为天下担起重担。)温家宝总理2006年9月出访欧洲前夕接受外国记者采访时,曾引用张载(横渠先生)的这四句话来表达心声。“为天地立心”:天地本来没有心,但是在人为的仁爱影响下,天地便有了一颗仁爱之心了。即人可以努力为社会重建精神价值。“为生民立命”:生民指普通民众,这句的含义是为百姓的安身立命服务。“为往圣继绝学”:这里的“往圣”是指历史上的圣人孔、孟等,因为董仲舒把儒学神学化,久而久之,谶纬迷信盛行诡秘的隐语、预言作为神的启示,导致儒学的危机,张载等人希望恢复中断了的孔、孟学术传统。“为万世开太平”:指的是要为万世开拓太平之基业,这是儒家学者一贯坚持的远大抱负。
结语:理学对后世的最大影响是使儒学普及化、通俗化,强化了君为臣纲的同时,使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深入人心,恰似本课伊始给大家展示的宋朝妇女服饰,可以说理学不仅渗入了每一个古代中国人的血液里骨髓中和潜意识里,而且对当代每一个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等至今仍在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
第四篇:第3课土地改革
第3课土地改革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1、土地改革的原因: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②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2、起止时间:1950——1952年底
3、法律依据: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3、做法:从1950年冬起,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自食其力。
4、结果:到1952年底,出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近三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牲畜和房屋等;还免除了向地主缴纳的地租。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二、土地改革的完成的意义
5、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6、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新生政权进行了那些努力?各有何重要意义?
(1)和平解放西藏。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
(2)抗美援朝。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军民共同奋战,迫使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巩固了新生政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打击了美国的侵略政策,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3)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第五篇:第3课 土地改革
第3课 土地改革
【课程标准】
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学习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学习难点】: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关系【学习目标】
1、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2、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时间和主要内容;
3、掌握和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对于重要年代、事件、概念等做读书标记,思考完成下列问题.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对以上问题进行研究探讨,达成共识。
1、阅读教材第一段和第二段概括土地改革的原因、起止时间和基本内容。思考:土地改革的起止时间与抗美援朝的起止时间有什么异同?出示解放前我国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从这份表格中我们可以得出哪样一些结论?这样的土地占有状况,会对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什么样的不利影响?你认为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新成立的人民政府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2、简述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二、互动提高:
这节课你有收获吗?和你同组的同学比一比,看谁学得更好。比一比:谁掌握的知识更多?
1、旧中国的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人口___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___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__________,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_______,实行农民的_____。到____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2、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_____制度,_____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_____,成为_____的主人。这使_____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_____,_____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_____建设准备了条件。
三、巩固归纳:
回顾本节内容,和其他同学一起归纳本节要点。
四、能力训练:作业A:(必做题)
1、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是在()
A.《共同纲领》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宪法》
2、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土地改革是在()
A.1950年B.1951年C.1952年底D.1953年
3、下列选项中,属于土地改革意义的是()
①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②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③建立了土地公有制④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土地改革后,农民分子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他们早出晚归,积肥、修堤,添置耕牛和农具。1950年冬,湖南省就动工建水塘九万八千多个,修堤坝二万二千多座,修沟渠四千多公里,受益田地七百五十万亩。辽宁全县二十里堡梅家村的翻身农民,昼夜不停地拉土垫地,把一千多亩盐碱地改变为良田,种上花生和棉花。由于翻身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粮食产量不断增加。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4000万吨,比1949年增长26.9%。(1)依据材料所述,说说土地改革的意义。
(2)解放后,土地改革以哪一年颁布的什么法为指导?
(3)在土地改革中,为什么把地主家的土地分给农民?
作业B:(选做题)
你知道我们现在农村施行的是什么政策吗?他和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共同作用是什么?你能为党和政府为 “三农”建设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