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怎样处理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怎样处理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第一篇:怎样处理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怎样处理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预设是课前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预先设计。生成是指在具体教学中,因学情的变化,对目标、内容、过程、方法的适当调整以及在教学中由于教师的教学机智和合理调控,产生有价值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学生出色的、出人意料的回答,教师精当的点拨或讲解,这些资源的出现和适时运用,使课堂闪光,使学生顿悟,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或方法上实现自我建构。充分的预设,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障。只有课前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动态生成。然而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课堂上出现了意料之外的情况,教师可以而且应该调整预设,给生成腾出空间,机智地驾驭课堂,让课堂呈现别样的精彩。

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矛盾统一体,课堂教学既要有预设又要有生成,没有生成,课堂就是封闭僵死的操练,没有预设,课堂就是胡乱无序的盲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动态生成。就像布鲁姆说的:“没有预料不到的结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使课堂教学既动态生成,也预设成功。

一、课前精心预设教案

预设一个高质量的教案既是教师经验的积累,也是教学机智的展现。预设教案的成功,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效益。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前去挖掘教材,拓展教材,超越教材。

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教材的部分内容会出现滞后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选择学生身边熟悉的、喜欢的、感兴趣的事物或内容作为学习素材,激发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培养学生的数感。

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可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我们知道教材不是圣书,它只是提供最基本的教学内容。因此,在预设教案时,一定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从学生实际出发,重新组合教学内容,安排最佳的呈现方式。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教者可以根据学生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与本节课要讨论的问题之间的距离,适当改变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把用一个实物、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表示的单位“1”与用多个物体为整体表示的单位“1”的内容相对比,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参与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主动探究,理解单位“1”的含义,并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合作、交流、成功、愉悦的情感体验。

新教材中的准备题,其内容一般是与本节课新知识密切相关的旧知识,目的是使学生的思维迅速进入新知境界。然而,从新的教学理念看,有时它恰恰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性,缩小了探索的空间,加之教材中的有些例题在提供答案的同时,也提供了思考过程,既约束了教师的思维,又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教师要尽量设计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导入新课,这样就能符合学生积极探索的心理需求。这就要求教者课前设计时,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形成探索的欲望。在教学中,二、教学过程中捕捉生成,提高课堂效率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教学的一个亮点,它解放了师生和教材,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势利导,及时调整、改变预设的计划,遵循学生的学习问题展开教学而获得的成功。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动态过程。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这一过程,教师必须要为学生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友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心理轻松的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产生愉悦的求知欲望。首先,教师要转变角色,以朋友的身份参与学生学习探索的过程,例如,在学生讨论、争议不休时,教者可以以“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讨论,既起到了“引导者”的作用,又为学生营造了一种没有精神压抑、以人为本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在探索数学知识的同时,经历丰富的情感体验。其次,教师要用真情感染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者要满腔热情、精神饱满地出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并以自身的工作态度和情感去感染、影响学生,通过对一个个问题的导语,一个个环节的安排,一句句情真意切的话语,激发起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爱,产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从而为动态生成创造良好的必要条件。

教师生成出符合学习实际的新教案,才能引导学生进入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情境中来。在课堂上生成的目标是着眼于其自身内在需求,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这样的目标才更具诱惑力。例如,在估算教学这样一道题时:“一班有学生238人,二班有学生158人,399个座位够吗?”,大部分学生会把238估成240,把158估成160,结果是400,得出的结论显然不够,可有个别学生会通过精算得出396,是够的,作为教师就应该灵活的评价学生的所得出的结论。以人为本是动态课堂的主要特征。教学中应让学生产生旺盛的生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每个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和成功机会,让每个学生在主动探索中得到发展,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使开放式教学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为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要求,教学中强调生成的动态性,上课不是执行教案,而是教案的再创造过程,是放在观察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并与学生积极互动上。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拘泥于课前的预设,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对课前设计有把握的调整和变更,充分运用学生感兴趣的实例,设计每个同学都有参与机会的开放性练习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处理好预设成功与动态生成的关系 预设重视和追求的是显性的、结果性的、共性的、可预知的目标;生成重视和追求的是隐性的、过程性的、个性的、不可预知的目标。预设过度必然导致对生成的忽视,挤占生成的时间和空间;生成过多也必然影响预设目标的实现以及教学计划的落实。因此,无论是预设还是生成,都应当服从于有效的教学、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学生的健康发展。

新一轮课程改革,需要我们教师在继承传统的预设教案的基础上,整合教学资源。在围绕课程目标精心设计预案的基础上,依循学生认知的曲线、思维的张度、情感的波澜,用灵动的教育机智随时处理动态生成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进程,使自己真正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二篇:预设与生成关系

预设和生成关系

预设是指教学预测与设计,是课前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与安排。生成是指课堂教学的生长和建构,是指在师生和生生之间合作、对话、碰撞中,现时生发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预设体现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

课堂教学的传统思维模式强调预设,而新课程的理念则倡导生成。所谓课堂教学的预设,显然是不言而喻了。课堂教学的生成,强调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心理需求作出价值判断,调整预设的教学活动,以适应和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课堂教学的生成,是一个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建构的教学发展过程,是一种开放的、互动的、多元的新型教学形式。

预设生成是对立统一体预设与生成也有其对立的一面:两者体现的教学理念和价值追求不一样,追求的教学目标不一样。

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课堂教学不能没有预设,但课堂教学也需要有生成,以持续显现不断发展的生命活力。课堂教学的预设,其特点在于目的性强,教师对教学设计和运作的过程比较熟悉和易于掌握,课堂教学目标较易落实,能够保证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的基本发展。课堂教学的生成,最大的优点在于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发挥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让学生学得更生动、更有效。如能将两者有机结合,在教学预设时,深思熟虑,课堂中抓住机会展开生成时,深入浅出,那样的课堂教学必然是生动活泼、师生互惠了。

预设与生成具有统一的一面,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两者具有互补性。但是,预设与生成也有其对立的一面:两者体现的教学理念和价值追求不一样,追求的教学目标不一样。预设重视的是显性的、结果性的、标准性的目标,生成则关注隐性的、过程性的、个性化的目标。预设过度必然导致对生成的忽视,挤占生成的时间和空间;生成过多也必然影响预设目标的实现以及教学计划的落实。从实践层面上,不少有价值的生成是对预设的背离、反叛、否定,还有一些则是随机偶发的神来之笔,生成和预设无论从内容、性质还是从时间、空间讲都具有反向性。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特别强调,无论是预设还是生成,都要服从于有效的教学和学生的发展。

第三篇:怎样处理好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的关系

1、以学生的现实基础为依据,制定三维教学目标。我们对自己的学生要有一定的了解,如: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状况、本节课的难点、怎样分解难点、学生会提出的问题、学生对提出的问题可能作出的回答、用什么方法学生容易接受?这些都是预设前教师须去全面了解的。我们要根据本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际情况,对教学目标与教材进行适当的改编与重组,进行课堂预设;教师要拓宽自己的信息渠道,一堂好的数学课,老师课前大量的准备、组织工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除了做到传统的三备: 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教师还要预设更多的可能,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辨证统一的,两者相互依存。预设高质量的教案,既是教师经验的积累、同时是教师教学机智的体现。只有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出现不同的预想时,你才能应付自如;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之间互动的过程,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特定的教学空间必然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发展。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前提下,教师要在教学设计时,预设精要的课堂提问,预设若干弹性教学环节,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预留空间和提供条件。此刻,教师要根据多维的目标和学生具体的情况,充分预想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每个问题,将想好的预答准备好,甚至要将每个可能的思路都要向前延伸,想想如何加以引导。这样的话,在不同的环境中,面对不同的问题,你就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能及时的应对、处理,不会冷场了,当然有时为了教学的需要,你得学会放弃,及时的收拢孩子的“偏”“怪”等思维。

2、合理、完整的预设是成功教学的基础,动态生成的课堂不但是真实的课堂、还是平等的、和谐的、丰富多彩的。它是师生及多种因素间交织作用的过程。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师生都是课堂的主人,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应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学生,只有在平等、和谐、友好的教育氛围中,师生才能互通有无、互相启发,交流思想。动态生成的环境必须是民主、平等、宽容的。没有一个平等教学的氛围,就不可能有个体之间真正意义的积极的互相推动。作为教师,要着实的尊重、关心每一个学生,巧用生成性课堂资源,抓住契机,因势利导,用好生成性资源。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与机会,给学生拓展思维的时空。让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机会,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些创造的信心,多一些成功的体验。

第四篇:课堂教学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如何处理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为此,要认真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使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以下列举一个我教学中的生成课例。

学生喜欢读节奏感强的chant, 更喜欢唱好听的歌曲,他们对chant、song的内容记忆力特别牢固。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把教学内容编成chant、song等形式,让学生掌握知识。例如:当学生们学完“I like....”“ Do you like… ” 这两个句型时,我先在学生面前示范:把教学内容编成了chant的形式:fish, fish, I like fish.Do you like fish? Yes, yes, I like fish.并带学生有节奏地朗读一遍,又带学生以歌曲的节奏唱了一遍,可见学生们兴趣浓厚,余味未尽!随后,我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将知识内容自编自读自唱,可以选择小组合作,双人合作,单独创作等等不同的方式进行创造性学习,可见学生们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习新知识,也体现了三维目标的整合.如今教育界大力提倡新课程理念,但新课程理念又常常于课堂教学发生冲突。那么做教师的究竟应该怎样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呢?

一、以预设为基础,提高生成的质量和水平

第一,从教师方面讲,首先要深入钻研教材,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具有走进去的深度和跳出来的勇气,这是课堂中催生和捕捉有价值的生成的前提;其次要拓宽知识面,丰富背景知识。

第二,从教材方面讲,要强调教材的基础性地位和主干性作用,超越教材的前提是源于教材,必须对教材有全面准确的理解,真正弄清楚教材的本义,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在这个基础上结合儿童经验和时代发展去挖掘和追求教材的延伸义、拓展义,去形成学生的个性化解读。

第三,从教学方面讲,要强调精心预设,课前尽可能预计和考虑学生学习活动的各种可能性,减少低水平和可预知的“生成”,激发高水平和精彩的生成。

二、以生成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开放性、可变性 第一,以生成的主体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

相对而言,生成强调的是学生的活动和思维,它彰显的是学生的主体性;预设强调的是教师的设计和安排,它彰显的是教师的主导性。教是为学服务的,它意味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规律进行预设,想学生所想,备学生所想,从而使预设具有针对性。

第二,以生成的随机性(不可预知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开放性

生成是师生的“即席创造”,是“无法预约的美丽”,它犹如天马行空,不期而至。为此,预设要有弹性和开放性,给生成腾出时间和空间。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于把课堂上的一切都算计在内,把“意外情况”、“节外生枝”都视为课堂异端而加以排除,生成自然也就无了立锥之地。教师要确立生成的意识,要深入思考课堂教学的大方向、大环节和关键性内容,把握课堂教学的整体思路和目标指向,为学生的自主活动提供必要的时间。

第三,以生成的动态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可变性

强调生成的动态性,意味着上课不是执行教案而是教案再创造的过程;不是把心思放在教材、教参和教案上,而是放在观察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并与学生积极互动上。它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能拘泥于课前的预设,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对设计作出有把握的调整、变更。

三、让预设与生成共同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第一、预设与生成是对立统一的课堂教学是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的,而过去有些教师因为担心在课堂教学中无法控制学生的思维,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影响教学效率,故而把自己的课堂事先设计得环环相扣,井然有序,把教学过程当作一种理想状态来设计,不允许出现任何偏差,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任务就是努力引导学生,直至得出预定答案;而如今有些教师则与之完会相反,为了避免“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故伎重演,避免课堂脱离“新课程理念”,因此极力倡导课堂要“自然生成”,无需备课和写教案,以给学生的思维腾出最大的“自由空间”。我们可以发现,这两种观点正好把预设与生成对立起来,其实这两种观点都是不完善的,“预设”与“生成”在我们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同等重要的。

第二、充分预设、把握生成

⑴、确定预设外生成的教学任务观。在教学设计是,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设定要有弹性,要留有余地,要为学生生成的教学留有空间,还要依靠教师长期的课堂教学积累和教学机智。

⑵、确定教学目标的生成意识。传统的课堂教学目标,一向是由教师所掌握的,而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对教材内容预设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生活、实践加以改造,以适应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

⑶、确定教学过程的生成意识。传统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完全受到教师控制的过程,学生完全在教师控制下进行练习,教学过程成了一个预设与封闭的过程。教学过程应是一个充满着各种偶然、意外、随机因素的过程,难以按教学预设进行。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拘泥于原有的教学预设,要求艺术的捕捉各种生机、各种意外生成因子。

总之,实践告诉我们无论预设还是生成都要服务于有效的教学、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学生的健康发展。只有充分的预设,才能为将预设外生成的问题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才能对生成的教学资源进行智慧的选择和高超的把握,使之转化为促进教学的有效资源。

第五篇: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一、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既需要教师课前精心预设,也需要动态教学资源的有效生成。“预设”,众所周知,是指教师在课前对自己教学的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从这个角度说,它是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按字面的意思理解就是指事物的发生形成。所谓课堂生成,是指课堂教学中的不可预知的发展,即这种发展不是靠逻辑可以推演出来的,它往往表现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怦然心动”、“妙不可言”。

可见“预设”重视的是显性的、结果性的、共性的、可预知的目标,体现的是对文本的尊重,强调教师的设计与安排,张显的是教师的主导性。相对而言,“生成”追求的是隐性的、过程性的、个性的、不可预知的目标,它着重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强调学生的活动与思维,张显的是学生的主体性。生成,离不开科学的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地生成,教师需要认真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预设与生成,使两者相辅相成,和谐共生。

二、“少一些预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要想有精彩的课堂生成,必须作精心预设,因为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上有许多不可控的生成性因素,教师再精心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正如布卢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我们谈的“少一些预设”是指少一些硬性方案,多一些弹性和灵动。

预设什么?指课前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等等,它要求教师注重自身的专业素质,使自己具有丰富的理论积淀和实践经验,能从广度和深度上研究教材,能精心地设计教法。其次,教师能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充分地尊重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的对象——文本。

怎样预设?我认为教师除了要深入思考课堂教学的大方向、大环节和关键性内容的把握之外,还要主动地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思维特点及情感体验,并根据学生的现实情况,找准教学起点,精心预设教学过程,充分地考虑到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个方面的问题。如学生提出哪些问题,自己该如何引导等,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综合的富有弹性的教案,这样教师才能在变幻莫测的课堂中胸有成竹,挥洒自如,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敏锐地捕捉到难以寻觅的生成的火花,并不断地有效生成。

三,要善于捕捉有价值的生成资源

现代教学理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互、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再是机械地执行预设的教案,而是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需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只要不是极端的“恶作剧”,一般都有生成的价值,教师可以而且应该调整预设,给生存腾出空间,这样做,也许使原来的的思路或环节被破坏了,但我们应看到过分追求教学思路的逻辑性、确定性与连续性,只是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防止教学过程节外生枝或出现断裂,其背后动机是在单位教学时间里获得更多的知识。然而这恰恰使语文学科失去了独特的魅力。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