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论美》教案
第十二课
论美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2.品味文章的有关论述,培养锤炼语言的意识。3.结合课文,联系生活,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教学重难点】
1.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2.品味文章的有关论述,培养锤炼语言的意识。【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课前延伸
1.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根据拼音写汉字。
滑jī______ shè 取 sù 然起敬 lìn sè chèn 托 yàn 语 2.了解作者。
《论美》作者,英国 家,曾被誉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著有,他的名言有:。3.摘抄整理你所积累的关于美的格言警句。
课内探究
一、学
1.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播放《海安美》的MTV,营造美的氛围。2.检查预习:
(1)学习小组互批预习题,共同纠偏解疑。
(2)各学习小组向全班汇报自主学习课文的初步感受。(3)小组学生代表展示美的格言警句。3.明确任务,自主阅读:
①找出文中表达作者主要观点的句子。
②培根认为人有哪几种美?什么美最重要?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的美? 4.小组合作,班内探究:
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全班学生前后四人为一小组,进行合作学习,交流学习成果。
二、导
1.全班交流,展示答案。2.精讲点拨:
①找出文中表达作者主要观点的句子。【点拨方法】:
这个问题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初读感知作者的主要观点。表达观点的句子一定是明确的肯定句,不应是疑问句、选择句或运用比喻修辞的句子。
【参考答案】:
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
②培根认为人有哪几种美?什么美最重要?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的美? 【点拨方法】:
这个问题的设计目的是培养学生从文中有效提取信息的能力,了解作者是怎么层层深入的进行论证的。
【参考答案】:
形体之美、颜色之美、行为之美、德行之美。其中德行之美最重要。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来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3.深度探究:
①有人认为,外形美和内在美不可兼得。请结合课文第2段内容或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点拨方法】:
这种题型是主观开放题,学生只要观点明确,理由充分即可。方法归纳:1.概述人物事迹。2.揭示精神意义。3.联系生活实际。可以举张海迪、奥斯特洛夫斯基、貂禅、王昭君、江姐、周恩来等人的事例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
示例:我认为外形美和内在美可以兼得。许多容貌俊秀的人内心也是美好的。如周恩来就是全世界公认的美男子,他从小就有为中华之崛起的远大理想,后来成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新中国的诞生立下了汗马功劳。他成为人民爱戴的好总理。
②培根是哲学家,他的语言准确、精炼、形象,请从文中找出一例进行具体分析。【点拨方法】赏析句子的一般方法:①扣住语言的特点(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②阐述句子的含义及其在文章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③注意语言精练、表达流畅。
【参考答案】: 示例:“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把美德比喻成宝石,生动形象地论证了一个人如果有了美好的德行,朴素的外表不仅不会有影响,而且会使这美好的德行更加可贵的观点。
三、练
1.涵咏积累:
把课文中的精彩论述摘录下来,熟读背诵。2.达标测评:
①让学生阅读3-5节,回答:这几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选择其中一种分析其作用。用书面的形式答题,然后小组讨论,并让两个同学到黑板上板演。
【点拨方法】:
这种题型是中考议论文阅读的常见题型,让学生一定要有文体意识,掌握答题的基本思路和一般格式。解题指津:①认真读题,明确要求。②答题规范,符合题意。如举例论证的作用,答题的格式是:举„„(事例),证明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对比论证的作用,答题的格式是:用„„和„„对比,突出了„„(观点),使观点更鲜明,论证更充分。
根据答题指津,请学生到黑板上修改答案。
②阅读下面材料,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发现。
材料1:粗缯大布裹生涯, 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和董传留别》
材料2:审美的感官需要文化修养,借助修养才能了解美,发现美。
材料3:有人说,世界有十分美丽,如果没有女人,将失掉七分色彩;女人有十分美丽,但远离书籍,将失掉七分魅力。
【点拨方法】:
认真阅读每一则材料,结合课文主要观点,形成自己的认识。
【参考答案】:示例:人要加强文化修养,增强内在美,才是真正的美。3.反馈矫正。
四、小结:
引导学生小结本文,教师归纳表述:
外表的美终归是短暂的,易逝的,花开能有几时红,西施也有鬓斑时,只有心灵美,才是一种永恒的美,是一种深沉的美,它越是经受时间的考验,越是显示出美的光泽。愿我们拥有美,做一个美的人。
课后提升
1.同步阅读:选读培根的《论人生》。
2.完成作业:要求学生课后写200字左右的一段话,谈谈对美的感悟。要求:观点鲜明正确,语言简明流畅。3.反馈评价。
第二篇:论美教案
《论美》公开课教案
学习目标:
1、能找出文章的主要观点,简述理由。
2、能恰当引用课文语句,写一段文字表明自己的观点。
3、能对文章的观点说出自己的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写的一篇杂感《论美》。常言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有的人为了让这张脸变得好看一些,花许多钞票去美容,还有甚者,不惜千金去做整容手术,当一回人造美女或人造美男。我们都不是一掷千金的富翁,当然没有那么许多闲钱花在这张脸上,那么我们如何去追求自身的美呢?那么我们学习完这篇课文,相信同学们能找到一个满意的答案。
(二)感知美
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认真地读课文,看看作者围绕“美”,作了哪些论述?读的时候,请拿起笔,把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勾画出来。(屏幕显示:勾画关键句)
(三)品味美
1、初步了解了培根的观点以后,大家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现在如果请你从这些句子中,选取你觉得最精彩的一句做一张“美的格言卡”,你准备选哪句?为什么?如果你觉得最精彩的句子,我们这里没有摘录出来,你还可以到课文中去寻找。(屏幕显示:美的格言卡)
(生品读、交流)
通过对关键句的寻找和品析,大家对课文内容有了比较深入的理解,初步领略到了培根的观点,对课文的思路也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我们把这些句子再来齐读一遍。(生齐读)
师:这么多关键句里面提到了很多的美,有颜色美、状貌美,有优雅的动作之美,以及那种图画所不能表现、初睹所不能见及的德行美。作者在对这些“美”的论述中,最看重的是什么美?
德行美。
师:容貌美、状貌美、优雅动作之美都属于外形美,德行美却是属于一种内在的美。在作者眼里,什么样的美才是最理想的美?
生:内在美与外形美结合。
师:非常好。内在的德行美胜于外形美,而内外兼美乃至上之美,这是培根在这篇文章中所阐述的主要观点。(板书:内外兼美乃至上之美)
2、培根的《论美》写于四百多年前的英国,此刻,当我们用一个21世纪的中学生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他的观点,你完全认同他的观点吗?如果赞成请举一个例子证明;如果不赞成也请举一个例子来反驳。
(四)表达美。
1、运用观点
1、有一位品学兼优的同学,他的脸上有一块难看的胎记,其他同学的异样眼光使他很难为情。他自己也常常为这块胎记而郁郁寡欢。作为好朋友,请你写一封信劝说他(她)。
要求:(1)运用文中的一些观点或语句进行劝说。
(2)认真研读课文,收集有关语句,仔细揣摩。
(3)150字左右,10分钟左右完成。
总结:
教师寄语:拥有美,犹如拥有冬日的阳光,温暖了别人,也会温暖你自己。学会热爱,学会珍惜,学会奉献,你就是最美。
第三篇:论美 教案
论美 教学设计
【教案背景】
当前初中语文教育片面强化提高与分数有关的内容,忽视基本素质培养的情况,学生的考试分数虽有所提高,但基础文化、基本学习能力、基本的心理素质、基本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方面未得到有效的同步提高,成功教育是追求学生潜能发现、发展的教育,是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提高的教育。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以互联网为平台,培养学生自主搜集信息,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收获成功的喜悦。【教案设计】
一、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论美》是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我围绕“美”字来做文章,设计了“谈谈美”、“读懂美”、“欣赏美”和“完善美”这四个教学环节,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并以朗读贯穿始终,旨在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反复研读课文,寻找美的意义,并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去发现美,创造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从而让本节课成为一节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使学生感悟美的真谛,让学生展示美丽,获得成功体验的语文课。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能找出作者的主要观点。
2.能体味文章中精妙睿智的语言,并说出自己的看法。3.联系实际或相关知识,表达自己的对美的理解。
(三)教学步骤 1.检查自学情况
主体活动:①课前学生通过百度词典,搜索讲学稿上要求注音的字词,并了解词语的意思。②学生自主上黑板板书讲学稿课前自学内容,其他学生检查板书是否正确,如有错误学生帮忙改正。
2.导入新课,谈谈美
想一想,你认为诗词歌赋中哪些文字描述的人物形象最美? 主体活动:①学生通过百度搜索寻求答案。
如: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网址:http://baike.baidu.com/view/20542.htm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网址:
http://baike.baidu.com/view/2943360.htm?fromenter=%CA%AB%A1%A4%CE%C0%B7%E7%A1%A4%CB%B6%C8%CB ②学生交流分享。3.整体感知,读懂美
①自由朗读课文,画出你认为最能表达文章观点的句子。
②课文是如何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的。
主体活动: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中心论点,并简要阐述论证过程。学生自主思考问题,回答时可择取自己能够独立阐述的小节进行分析,其他学生可自由补充,教师只在所有学生回答完毕后帮助理清全文思路。4.精读课文,欣赏美
我欣赏的句子是: 给我的启示是: 主体活动:学生默读课文,在讲学稿上写下能够引起自己共鸣的句子,以及这个句子带给自己的独特感受。写完后组内交流,由小组进行推荐,全班进行交流。5.再读课文,完善美
我想将事例放在第 段,例子是: 我的理由是: 主体活动:
①学生再读课文,根据每小节阐述的主要观点,补充论据,让文章论证更有力,组内展示,讨论,评价,小组整合成果后全班交流,分享。
②教师出示一个事例,学生通过视频具体感受“美的德行”的要义所在。最后齐读课文,升华对美的感悟。
网址: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I3NDA2NDA=.html 片段一:
师:同学们能为课文锦上添花,为文章丰富一个事实论据,更加有力地增加文章的说服力吗? 生:我想将事例放在第2段,例子是居里夫人是个很漂亮的女子,但她的美不仅体现在外表,更多的而是她的内在美,靠着自己的坚持不懈,吃苦耐劳,获得了两次诺贝尔奖,她的美是内外兼修的永恒的美。我的理由是第2小节论述的中心是外在美与内在美可以统一,我举的例子可以证明这一观点。„„
师:老师也为课文准备了一个论据,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老人——白芳礼。(播放视频)
学生认真观看视频,很多学生留下了激动的泪水„„ 师:白芳礼老人美吗? 生:美!(异口同声)
师:老师被老人深深感动着,老师也看到许多同学泪流满面,你们能理解老师为什么要将这个故事放在课文中吗?
生:白芳礼老人挣下35万元人民币,资助了300多名贫困学生,可他的私有财产账单上是一个零,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奉献精神,他的美好品德就像朴素背景下熠熠生辉的宝石。生:老人把房子卖了,承包了一个小售货亭,作为“白芳礼支教公司”,可他依旧过着蹬三轮的生活,并且在售货亭旁搭了个铁皮棚子,寒来暑往,他在里面住了五年,这种“坚持”不是人人都能经受的,可老人把好事做到了生命的尽头,虽然老人没有让人羡慕的外表,可他用他的言行,他的善举告诉我什么叫做真正的美丽。
生:白芳礼老人在大雪纷飞的一天蹬着三轮把他每天积累的500元钱放在饭盒里,交给学校 的老师时说了一句:“我干不动了,以后可能不能再捐了,这是我最后的一笔钱„„”这个细节我特别感动,老人不是天生富有的,他的钱也是一毛,两毛省下来的,可他并没有哀怨生活的清贫,而是把生活的全部奉献给了那些上不起学的孩子,在他的身上折射了人性的大美,这种美是让人刻骨铭心的。
„„ 【反思和分析】
这节课学生的表现有点出乎我的意料,因为课堂上活跃着一种氛围叫“快乐”,学生学得快乐,我也被快乐感染着,为什么师生都有收获并且能够相互促进呢?思考良久,我想是因为我把课堂尽可能地归还给了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在课堂上尽情释放自己的美丽,获得了成功的体验,这是成功教育一次成功实践。
1.成功教育主张积极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和条件,诱导学生尝试成功, 促使学生主动内化教育要求,启动和形成学生自身的学习内部动力机制。所以在设计课堂的时候,我就确定了让学生做主课堂的教学构想,因为想要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快乐,就必须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因而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并没有固定、唯一的评价标准,出发点便是让任何一个学生都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角度,并且都能够有话说,其中穿插的课前网络搜索更是激发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方式,学生的内驱力得到了不断的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调动。
2.成功教育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基本特点是“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教师要善于设置高质量的问题,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言语活动吸引到问题情景中,使学生精神集中专一,思考问题系统深入,学生在主动参与、独立思考、问题讨论中,不知不觉地萌发了参与意识,形成了参与能力,从而对问题的解决产生积极的效应。我在设计问题时正是考虑了这一点,在开始让学生自由谈论诗词歌赋中哪些文字描述的人物形象最美,这时候学生通过搜索得到的结论多为外在的易显的美,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感受课文语言的内涵之美,最终通过增加事实论据这一环节思辨体会文章所倡导的内在的品德之美,理解美的本质。如“片段二”呈现的例子,学生可以迅速的调动自己积累的知识,作为文章观点有力的支撑,并经过教师视频的引导,对“美”有了具象而深刻的理解,这种自主参与的过程性的学习领悟是其他教学环节取代不了的,学生正是在学习中充分发挥了主体性,才会成功到达成功的彼岸。
3.成功教育坚持对学生实施鼓励性评价,其立足点是从学生原有的基础出发,发现和肯定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和成功,促使学生发现自己,发展自己,看到自己的力量找到自己不足,满怀信心地不断争取成功。在这堂课上,我不仅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是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课堂避免了教师的满堂灌,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有了展示自我的空间。师生互动互学,一起探索真理,共同开发,使整个学习活动成为一个动态发展、不断生成、富有生命力的创造过程。
在这堂课上,没有了“师道尊严”的框架约束,学生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他们尽情展示着自己的“思想之美”,“表达之美”,“合作之美”,“自信之美”,看到学生投入、积极地参与,听到学生智慧、灵动的感悟,我因他们在课堂上绽放的美丽,感受到了作为教师的快乐,学生也因为主体地位的体现感受了成功带来的喜悦。
第四篇:《论美》教案
《论美》教学设计
明祖陵中学
张芹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理解“美”的真正含义,形成对美的正确认识.2、通过制作格言卡来学习作者格言式的语言和多样的论证方法.3、通过师生交流,实践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并且学会在生活中识别美、发现美、创造美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作者格言式的语言和多样的论证方法.2、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学会在生活中识别美、发现美、创造美.【教学方法、手段】
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幻灯片展示等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材分析】
《论美》这篇文章是苏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四课。本单元的单元提示这样说:“学学牛吃草--读书要讲求智慧,读书有精读与泛读,对充满智慧的经典作品就得深读精思,反复品味,如同牛的‘反刍’一样,含英咀华,直至得其精髓。”而本文选自英国哲学家培根的名作《论人生》,是经典著作,值得我们引导学生反复咀嚼。本文是一篇随感,初二时学生已经学过这样的文章,正好可以结合这篇文章加深学生对杂感这种文体的理解,这篇文章写法虽然在条理上不够分明,却在字里行间中透露出哲学家对“美”的
理解,对人生的感悟,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和熏陶的绝佳范本,作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我将这一课的教学重点设置为品味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教学设想】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不能满堂灌,而是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因此,我认为在本课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应把学习权、话语权交给学生,教师要通过独特的设计和简洁的语言,引导学生去反复研读、品味课文,探寻美的真谛,并结合学生自身的实际生活去识别美、发现美、创造美,从而让本节课成为一节对学生进行美学熏陶、教育的语文课。此外,由于学生的年龄、知识结构所限,不宜在课堂上涉及太多美学范畴下的概念、理论,增加学生理解的难度,影响学生主动参与、切实联系自身生活实践的积极性。【教学过程】
一、谈话式导入
分享身边美(畅所欲言)
二、走进文本,整体感知.1、了解培根.2、培根眼中的美.(找出中心论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真的朗读课文,看看作者围绕着“美”作了哪些论述?在这些论述中,作者的核心的观点是什么?
读的过程中勾画出文中的关键语句。(屏幕显示:勾画关键语句)
三、深入文本,交流探究。
1、初步了解培根的观点后,大家再思考一下:如果请你从刚才勾画的语句中找出一句你认为最精彩,做一张“美的格言卡”,你准备选哪一句?(屏幕显示:美的格言卡)
通过对关键句的寻找和品析,大家对课文内容有了比较深入的理解,现在我们齐声把这些句子再齐读一遍。(生齐读)
2、本篇文章是一篇议论文,作者在论述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样的作用?(屏幕显示:论证方法)
请同学任意找出一处,讨论交流。
3、同学们,应该说,我们对“美”的感受已经比较深刻了,还了解了作者的论证方法。但我们对文章的探究还在继续,接下来这个环节更是我们畅所欲言的时候。(屏幕显示:质疑问难)
如果你对课文的某一句话,某一个词不理解,可以提出来研究。甚至说,你对有些观点不认同,也可以大胆的发表自己的看法。
四、拓展延伸。
我们初三有一位同学,平时喜欢奇装异服,天天都在赶新潮,学校规定穿校服,他硬是不听,学习成绩一塌糊涂。假如你是他的好朋友,你会怎么劝说他呢?
五、教师寄语
六、布置作业(屏幕显示:作业)
八、课后反思
第五篇:论美教案
《论美》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认为什么样的人最美?可以结合你所学或所见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自己周围生活中的人物来谈谈你对人的美的认识。(见后面的参考资料)
二、走近作者
作者简介:弗兰西斯·培根是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英国十七世纪杰出的唯物主义科学家,在人类思想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三、走进课文
(1)整体感知:阅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能够表达作者观点的语句。
(2)讨论下列问题:
1、美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人的美等等,可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主要谈了哪一方面的?
明确:人的美 【板书:人的美】
2、文章中提出了人的哪些美呢?
明确:谈及了美德、颜色之美、形体之美、行为之美等几种美。【板书:】
3、对这些美,作者有什么观点?(刚才读课文时所画的句子)明确:观点句:
(1)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2)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它方面的才能。
(3)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4)最高的美是画家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5)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6)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
4、培根他欣赏哪一种美?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呢?
明确:最欣赏美德,文章中心观点是:美德最美,要把美的形貌和美的德行结合起来。【板书:美德最美】
5、我们看本文作者用的笔墨不多,但语言都非常的精辟,有的比喻也很形象,如果教你编写一篇“论美语录”,你会摘录哪些句子?并谈谈个人的理解。(课后探究练习上的第二题已经列出不少了,也可以再做一些补充。)总结归纳:
①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
明确:用宝石打比方,说明一个人如果有了美好的德行,朴素的外表不仅不会有影响,而且会使这美好的德行更加可贵。
②因为造物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彼。
明确:此,指形貌美,彼指内在美。全句意思说形貌美与内在美在同一个人身上难以并存。一个人既有外形美,又有内在美,是不容易的。正所谓上帝给予我们是有限的,给了你美貌,就可能少了些智慧,给了你智慧,就可能少了些容貌,因此最理想的状态是既拥有美貌又拥有智慧和高贵的气质。
③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
明确:形体是一个人的整体形象,体形。颜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脸部,是局部的。而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是后天的,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所以在三者中最高。
④美是不能制定规范的,创造他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
明确: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能凭一种固定思维定出美的规格。因为美不仅是外在形式的美,还包括内在精神气质,品德抽象的一面,它是不能订制规范的,不能画出来的。
⑤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
明确:晚秋的景色是一种成熟的美,具有最丰富的内在美,用晚秋景色打比方,说明有些老人,因为具有丰富的内在修养而显示出不同寻常的成熟美。
⑥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
明确:这里的美是指外表的美丽。这句话用水果打比方,说明没有丰富的内蕴而只有表面的美丽,是不可能长久的。
⑦最高的美是画家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这是一种奇妙的美。”
明确:“最高的美”应指内在美,比如德行,画家怎么画得出来呢?“奇妙”在于会起变化。在内在美的照射下,一个人假如原来外貌较丑,人们也会对他改变印象,觉得他美。举例:《巴黎圣母院》
四、课文质疑
文章的开头结尾似乎自相矛盾。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告诉我们“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只要有美德,打扮并不华贵也行。结尾又说“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究竟要不要外貌美?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
明确:全文始终强调内在美的重要性,外貌不美的,机遇不好,要加强修养,让宝石发光;对“世上的许多美人”呢?不要倚仗年轻美貌,“只有二者结合才是最佳选择”。其实不矛盾。(结合时代背景)
五、课文小节
外表的美终归是暂时的,易逝的,只有心灵美,才是一种永不凋谢的美,是一种深沉的美。它越是经受时间的考验,越是显出美的光泽。愿同学们拥有美的语言,美的思想,美的德行,做一个美的人。
六、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