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黑塞《悉达多》

黑塞《悉达多》



第一篇:黑塞《悉达多》

黑塞《悉达多》摘记

这个世界并非是不完美的,或是正处在一条缓慢通向完美的路上;不,它在每一个瞬间都是完美的。一切罪孽本身就已经蕴含着宽恕,所有小孩本身都已经蕴含着老人,所有婴儿都蕴含着死亡,所有濒死者都蕴含着永恒的生命。学会爱这个世界,不再拿它与某个我所希望臆想的世界相比,与一种我凭空臆想的完美相比,而是听其自然,爱它,乐意从属于它。

第二篇:悉达多读后感

悉达多读后感范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悉达多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悉达多读后感1

最初听说这本黑塞的小说《悉达多》是在慈怀读书会上,知道这不是一本传记小说。

之所以想读这本小说,是因为总是觉得自己太单纯,太简单,太肤浅,没有一点江湖经验,更不要说人生智慧!我想向佛陀——悉达多祈求,我的智慧在哪里?

可是当我翻开这本诗一样的小说时,我震撼了,激动了!这哪里是小说,分明是诗!黑塞是一个有深厚宗教信仰和宗教观的作家,正如他自己所说“诗必须是信仰,我进行实验,把我的信仰写成了一本小说,这就是《悉达多》”所以,这是一篇自我探求智慧的书。我激动着,很多时候都是高声朗读地看的,我也想从小说里是否能找到我的智慧。

佛陀的生平世人都知道,小说巧妙的把佛陀分解成两个人——真正的佛陀加泰玛和婆罗门之子悉达多。作品叙述了一个婆罗门贵族青年寻求人生真谛的一生,他从锦衣玉食到游学为僧,又从骄奢淫逸到摆渡济世,最后悟道成“佛”!而我要着重强调的是,所有这一条条道路的抉择,都是他自己确定的!而不像他的青年好友戈文达,那是个好好学生,是个勤奋求学的弟子。就仿佛是我们这时代那些坐在教室里等着老师灌输知识和思想而不知自我领悟和探索的孩子一样。

悉达多是佛,也是人,佛说人人皆具佛相,而成佛之路,人皆不同,各有早晚曲折吧!因为人最终要走上自我之路,才能更好地感知体悟,一如悉达多。

小说的第一部中,在悉达多与圣人加泰玛对话之前,不管他是斋戒祈祷的婆罗门之子,还是森林里的游学僧人,他都在用一种主观意识在思索着,不愿意将目光投放到客观的现实世界中去,我把这理解为唯心主义,或者说一味的向内求,闭门造车!而加泰玛要求悉达多来听听他的学说,做他的弟子的时候,悉达多讲了一大段话,指出了加泰玛没有告诉他的弟子和众生,每一个人要亲身生活的经历和感受!所以他还要继续流浪!他要“自己一人去攀登我的目标,或者去死亡。

”直到此时,也许他从加泰玛的对话中体会出了一点:亲身经历!实践!也是直到这时,我似乎也有点明白,干嘛要羡慕别人,学习别人!我就是这么简单又怎样?每个人的经历和领悟能力是不一样的,所以正应验了那句话,实践出真知!

当悉达多离开森林,将那位佛陀圣人留在后边,将自己的朋友戈文达留在后边时,“他才感到,他也已将自己迄今为止的生活遗留在身后的树丛之中,自己也已和它们相脱离”。他走向了觉醒之路,证悟之路!

接下来出现的美女卡玛拉,商人卡马斯瓦密以及那些“儿童似的人”其实都是佛陀加泰玛幻化出来以帮助悉达多思考和证悟的!当然,他的“堕落”也是自甘情愿的,这就是他的成佛之路。不惜把自己迭到尘埃里去!

最让我感动的是摆渡船夫华苏德瓦陪着他一次次的摆渡行人过河,一天天的教给他倾听河水的声音。我知道,这是佛陀最后一次的幻化,给了悉达多成佛的一剂加速度!他对于悉达多的行为和言语从不多说,只是那样温柔地默默的坐在河边倾听着,也让悉达多学习倾听,悉达多不断的向河水学习着。学习它以宁静的心境,有所期待和敞开的心灵,没有痛苦、欲望,评论和见解,静静的倾听的本领!直到此时,我已领会到这条河水,不就是我们的心之河吗?悉达多从这里领悟到“万物无过去,也无将来;世上万物只存在本质和当前。

”这是否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另一种表述?

证悟后的悉达多每天在河边倾听着生活的声音,神圣的声音,“永恒的未来的声音。”他是宁静的,幸福的!然而,佛陀加泰玛涅槃后还要给予他一次更严厉的考验!当他的亲生儿子愤然离他而去的时候,他承受着爱而不得痛苦,他的那些伟大思想毫无用处,他折磨着自己,任凭心灵的伤口久久不能愈合!此时,我不由得想起一句话,孩子是最大的桎梏!

还是华苏德瓦,用河水的.声音幻化出了悉达多的每一个亲人的图像,这是要告诉他,每个人的目标都象这河水一样,流向不同地方。“他目前所见的河流不属于他或其他任何人,而是属于它自己,所有这些浪花和流水急匆匆地,痛苦地流向自己的目标,流向无数的目标……”

“但是河水的声音已经改变。它仍然探索着、充满痛苦地呜咽着,但是已经有另一种声音掺入其中,那是既欢乐又痛苦、既美好又丑陋的声音,那声音既喜笑颜开又低沉悲哀,是上百种声音,上千种声音的混合。”

这段描写我非常感动,读着有些哽咽。这即是河流的写实,也是人性的写真。追求,奋斗似乎成了一种众生的目标,但痴念和贪欲生成的目标使人痛苦!

这时候,悉达多的灵魂和河水已经融合在一起,但却不同“任何一种声音相关联,”能够随时出离。这就是我理解的和谐统一!

小说的结尾从戈文达的角度把加泰玛和悉达多统一到一起了!当戈文达最后吻了一下悉达多的额头时,他看到悉达多脸上的笑容和加泰玛**脸上的笑容一样,这张脸“平静地微笑着,轻轻地,温柔地微笑着,”

看完这本小说,我也徜徉在自己的灵魂之河中久久不愿出离。

也许世间就是这样,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切存在都是合理的,而最后的大同净土就是那佛国!当下,我们只需要走好自己的每一步,殊途同归吧!

悉达多读后感2

今天把黑塞的《悉达多》读完了。

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不如意的事情。为了自己喜欢的人或事都可能犯过盲目的错。错不在错本身,错的根源源于那是自己喜爱的。

当一个人在精神上出现危机时该怎么办?《悉达多》这本书就是讲得如何面对这种危机。作者是大名鼎鼎的哲学家黑塞。这书之所以写得深刻,实是作者的亲身经历。黑塞在一段时间出现了精神危机,哲学家的精神危机自是不同于常人,最后在心理学家荣格的帮助下才度过危机。

悉达多出身贵族,长相俊秀。他一心想去探索智慧的奥秘。城里来了三个苦行僧,衣不蔽体,身上有伤疤,伤疤处还留着脓水。像是人群中混进来了三只受伤的豺狼。悉达多要拜三个苦行僧为师,在自己父亲的房间里站了一夜,天明时在夜色的掩护下随苦行僧走向远方。悉达多跟着苦行僧开始在不见人烟的森林里苦修,忍受肉体上的种种痛苦,只为了找到心中的智慧。随着时间的推移,悉达多发现在这条路上找不到自己想要的。这时候释迦牟尼出现了,各色各样的人群像潮水一样涌向释迦摩尼的住处。

悉达多要辞别自己的老师,当他说出自己的想法时,老苦行僧发怒了。悉达多微笑着看着老师,老师慢慢垂下了头,让悉达多离开了。

悉达多在释迦摩尼那里也没找到答案。他开始堕入红尘,开始享受世间的权利和金钱。随着年岁增大,悉达多开始怀疑自己,心底的那个声音又响了起来。在一个深夜,悉达多丢弃了属于自己的一切,再次踏上了求道之路。他曾试图自杀却被人救了下来。最后在一条河边和一个摆渡人住在了一起。

悉达多在这条河边学会了倾听。他每天都在听奔流不息的河流给他讲各种各样的事情。他俯身看河,河里出现了很多人的面孔,还有他父亲的。悉达多离心中的路越来越近了。老摆渡人给悉达多讲各种故事,悉达多认真地倾听着,就像这些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一样。

就这样过了很多年,直到有一天,悉达多的儿子来这里过河。悉达多的儿子和悉达多住在一起,可他忍受不了这样的生活。他想回城里过优渥的生活。在忍无可忍后,在一天夜里偷偷回到了城里。悉达多想去城里把儿子带到这里,可他心里知道儿子不喜欢这样的生活。老摆渡人也劝他不要去。悉达多不听,一个人跑到了城里的郊区,徘徊再三还是没去。悉达多忽然发现现在的儿子很像多年前的自己。笑了一声,悉达多放下了心里的执念。顿觉轻松了。

世间的万物不再是一种幻影,爱世间可爱的东西。悉达多的脸上出现了一种少见的安详的光芒。

悉达多读后感3

第一次读哲学小说。听到“哲学”二字是有且抗拒和不情愿的,但接着看后且很想了解悉达多的一切行为和行为动因和背后的想法。

我觉得悉达多一路在追求的自我近在咫尺又远在天涯,他行走在时间河流中,却忘记珍惜当下,享受当下。

很久前听过一句话——顺其自然是看破红尘挣扎无果后的自我安慰。而悉达多的顺其自然是更多是对当前生活的一种坦然和释手。当悉达多和乔文达决定去见佛陀时,他说了句非常安详的话“让我们享用这一果实,并继续期待吧,乔文达。我们已经受了乔达摩的恩惠。这一恩惠就是他已呼唤我们离开沙门。至于是否还有其它更多的果实,让我们静心等待吧。”其实我有点难以理一个人能如此安详仍然执着于远方的自我,更何况处于冉冉社会的我们呢。

“我曾经常想到:是否有一天乔文达能跟随自己的内心,没有我而独立走出一步?现在,你已经是一个男子汉,你选择了自己的路。愿你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我的朋友,愿你得到救赎!”这是悉达多在准备离开乔文达时讲的一句话。想起初中的英语老师曾说过人都是非常孤独之类的话。老师对我讲的这些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人生而孤独,缘始而聚,缘止而散,不管如何每一段都会是人生独一无二的体验和回忆,体验过程,珍惜过程。

“我也希望能有如他一样的仪态,能如他一样的微笑、跌坐和行走如此潇洒、如此尊严、如此谨饬、如此坦诚,如此单纯又如此神秘。一个人只有探入了自己最深处才能有他一样的神态和举止。我也必须探入自己的最深处。”这段是悉达多对佛陀微笑的描写。从文字和脑海中对佛像的面容,瞬间感觉佛陀的微笑深不可测、别有蕴意。好像很小时看电视之类的对佛祖的容貌就有点印象,但从未好好洞悉过佛陀的微笑里包含着些什么,被作者这样一描述,感觉从前忽略的些什么。按照这番话的描述,我在想佛陀会不会也有他不了解自己的时候,应该有吧,人所知道的一切都是片面的。

我觉得悉达多这一生是幸运而多彩的,他虽然没能寻到他很明确想要的一切,但此生中他经历了形形色色的一切,途中尝过了其中的甘甜、辛酸等,也算没有白白来人间一趟吧。

《悉达多》小说故事后面的末尾让我感觉有点进展过快。我觉得乔达文在最后吻了一下悉达多前额后瞬间参透和领悟这么多事情有点奇怪,我不太理解。

第三篇:《悉达多》读后感

乔达摩·悉达多为佛陀的本名,文中主人公以悉达多为名,悟爱世界之道,表现了作者对东西方思想的融汇。

当一个人开始思考内心中那个“我”的时候,他的人生就注定无法平静下来,直到他找到真正的那个“我”:

1、少年的悉达多主动逃离尘世,通过长久的苦修淬炼出一套思考、等待、斋戒的本领,却发现苦修无法获得内心的平静,只能如酒精般短暂麻痹自己;与佛陀交谈,发现佛陀的悟是看尽了人间繁华后的大彻大悟,但却无法通过言语教导传给别人,真正的领悟需要每个人自己去寻找。

2、青年的悉达多领悟到真理存在于“我”中,必须通过亲自体验去寻找,历经尘世之欢愉,被世事的潮水所裹挟,修行的灵魂最终被物欲的肉身所腐蚀,他忘却了思考、等待、斋戒的本领,也失却了爱,于是他再次主动逃离尘世。

3、中年的悉达多主动寻死,却在河水边聆听到“唵”的醒悟,开始重新爱世界、爱别人,并向摆渡人学习摆渡。经历情人身死,儿子的.背离,恍然间好似世事轮回,并在摆渡人瓦树地瓦与河水的启发下逐渐形成了万物圆融统一的思想。

4、老年的悉达多在上一任摆渡人度己之后,成为了新的摆渡人,找到了万物轮回统一和要爱世界爱一切的真谛,也终于获得内心的平静……

【《悉达多》精选读后感】相关文章:

1.《悉达多》读后感

2.《悉达多》读后感范文

3.信任读后感精选

4.科学读后感精选

5.精选《飘》读后感

6.精选憩园读后感

7.读后感好句精选

8.《家》读后感精选

9.飘读后感精选

第四篇:读《悉达多》有感:找寻真我

找寻真我——读《悉达多》有感

薛禾

我是谁、我在哪儿、我将去向何方、我将如何寻求永恒……这是一本始于佛陀叩问的书。

青年悉达多厌倦了婆罗门生活,与好友歌文达一道跟随沙门修行。在舍卫城他们聆听了佛陀乔达摩的教义,歌文达选择追随乔达摩,悉达多则继续修行之路。他在城市中结识名妓甘玛拉,并通过她结识了商人卡玛士瓦密,开始追逐情欲和名利,直至对一切产生厌倦。他再次拋下世俗,决心结束自己的生命。在河边,在绝望的瞬间,他听到河水的声音……经过几乎一生的追求,悉达多终于体验到万事万物的圆融统一,所有生命不可摧毁的本性,并最终将自我融入了瞬间的永恒之中。

他困惑于沙门们修行的方式,渴望沉进阿特曼,渴望悟得无以言表的天堂之乐;他困惑于佛陀乔达摩的彻悟,渴望离开所有的教导,希望单独去达到自己的目标、寻求解脱;他困惑于自己竟会被世俗所累,热烈地希求空寂、安宁、死亡,希求从这污秽的红尘中解脱……悉达多一直在追求自我,即灵魂,在追求灵魂的过程中,他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充实自己,但他永远得不到满足,因为那时的他,心中充满着欲望。

船夫瓦树地瓦与那条河,带给悉达多一生中最长时间的心灵平和。在河水面前,他重新听到了那神圣的“唵”,他在内心默诵,他又感知到了梵,感知到了不灭的生命,明白了所有神圣的东西,所有的、已经愈渐世俗的他已经几乎忘记的东西——

他是在历经了许多歧途之后慢慢从大人变成了孩子,是从思想者变成了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他走过的这条路是好的,纵使他沉沦过、放纵过,为了能体会到慈悲,以往的他必须去历经绝望,为了在“我”中找到阿特曼,为了生活下去,为了真正的解脱。

每一个真理的反面也同样是真实的。一个真理,如果它是片面的真理,就只能以文字表达出来,也只能局限在文字的范围内。每一样事物,要是只用思想来思考和用文字来表达,都是单方面的,都只是一半的真理,它缺乏完全、圆满和统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思考即是一种轮回,一次又一次的轮回,又仿若涅槃重生。

世间的每一瞬间皆为圆满,一切罪孽都承载宽恕。在我看来,()存在中的每一样都是好的——死亡同生命一样好,罪恶同神圣一样好,智慧同愚蠢一样好。每一样东西都是必需的,每一样东西所属于我们的,仅仅是我们的赞同、我们的承认、我们的理解。这个世界本没有什么真相,你看到的即是真相,即是结果,即是圆满。

悉达多经历的,正是一个具备正常人格的普通人也都要经历的。他经历了从婆罗门到沙门,再到自我,再到摆渡人的转变,最后找到了信仰,信仰世间的万物,而不再拘泥于某一种教义和思想。好像不是在看小说,而是在理解一种意境、学习一种大彻大悟的智慧,学会抛开世俗的眼光去寻找真实的自我。

一切都中我的意,一切都与我相得。我们花费一生去找寻的真“我”,在生活中某一刹那醒来,愿我们能够早日发现并热爱自己。

第五篇:赫尔曼黑塞名言

1.当我们不幸的时候,不能再好生的去忍受生活的时候,那一棵树会对我们说:平静,平静,瞧着我。

2.凡是竭尽全力趋向中心的人,凡是努力趋向真实的存在、趋向完善境界的人,外表看来总比热情者要平静得多,因为人们并不总能看见他们灼热的火焰。

3.生活中的每一天,命运都会在各个角落里期待着,每一天都很容易发生些什么事。

4.天真的人们能够爱:这就是他们的秘密。

5.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会给你带来幸福,但它们会悄悄教育你,让你成为你自己。

6.大部分人都像被风吹落,随风飘舞,掉于地上的树叶一样。但也有与星星相似的人,他们行走在固定的轨道上,多强的风都吹不倒他们。他们本身拥有自己的法则和轨道。

7.啊,哈里,我们不得不越过这么多的污泥浊水,经历这么多的荒唐蠢事才能回到家里!而且没有人指引我们,我们唯一的向导是乡愁。我准备再次开始这场游戏,再尝一次它的痛苦,再一次为它的荒谬无稽而战栗,再次不断地游历我内心的地狱。《荒原狼》

8.找到自我,无论他的归宿是诗人还是疯子,是先知还是罪犯,这些其实和他无关,毫不重要。他的职责只是找到自己的命运,然后在心中坚守其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所有其它的路都是不完整的,是人的逃避方式,是对大众理想的懦弱回归,是随波逐流,是对内心的恐惧。

9.树木比人更深谋远虑,更持恒,更沉静,就像它们的寿数远比人类长久一样。树木比万物之灵更有智慧,只是人类很少倾听它的道理。然而,一旦我们懂得谛听树的语言,那么我们短时、仓促而躁进的思想当中,也能马上得到无比的快乐。《园圃之乐》

10.我做自己不情愿的事,是因为完全不知如何面对自己。我恐惧长久的孤独,害怕心绪的各种细微、羞涩和热切的波动,害怕那常常泛起的爱的柔情。《德米安》

11.看透这个世界,解释它,蔑视它,那大概是大思想家的事。而我所关心的只是能够爱这个世界,不蔑视它,不憎恨它以及我自己,能够怀着爱心、钦佩与敬畏来观察它以及我自己和所有生物。

12.对每个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找到自我。然后在心中坚守其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所有其它的路都是不完整的,是人的逃避方式,是随波逐流,是对内心的恐惧。

13.你不是爱情的终点,只是爱情的原动力;我将这爱情献给路旁的花朵,献给玻璃酒杯里摇晃着的晶亮阳光,献给教堂的红色圆顶。因为你,我爱上了这个世界。《堤契诺之歌》

14.哪怕最不幸的人生也会有阳光明媚的时光,也会在沙砾石缝中长出小小的幸福之花。

15.无法达成的目标才是我的目标,迂回曲折的路才是我想走的路,而每次的歇息总是带来新的向往。等走过更多迂回曲折的路,等无数的美梦成真后,我才感觉失望,才会明白其中的意义。所以的极端与对立都消失即是涅槃。

16.人必须找到他的梦,然后路就好走了。但世上没有恒久不变的梦,新梦会取代旧梦,人不能坚守某一个梦。

17.绝不在这灿烂的日子里,错失任何宝贵的时光。

18.也许有朝一日我能达到那样的境界,将流浪与异乡藏诸于心,将景致留驻于心,毋需只为了亲自体验而流浪。也许,我能把家乡藏在心中,不再眷顾红屋与花园,心中自有故乡。如果真能如此生命将截然不同!生命若有重心,所有的力量将从中散发。

19.在漂泊中,怀念起故乡和童年、少年时的岁月,这里虽然充满青春的甜蜜梦想以及形形色色的憧憬,但人生的悲哀和痛苦也已幻化为各种形式窥伺于身心内外。在怀念中,兴起人生的虚幻无常和深深的孤独感。

20.觉醒的人只有一项义务,找到自我,固守自我。沿着自己的路向前走,不管它通向哪里。

21.每个人都执着于自己的目标,每个人都为自己的目标所困扰。每个人都在经受痛苦。

22.学会接受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热爱它,以归属于它而心存欣喜。

23.当一个人能够如此单纯,如此觉醒,如此专注于当下,毫无疑虑的走过这个世界,生命真是一件赏心乐事。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15/1442196.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