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三课第二课时《走进非洲与美洲拉丁美洲民间音乐
第三单元音乐与民族——《走进非洲与美洲》 《拉丁美洲民间音乐》 教学目标:
1、能认真聆听与体验拉丁美洲的音乐,感受其丰富多彩的艺术魅力及风格特点。
2、能记住那些极有特色的乐器音色;感受拉丁美洲绚丽多姿的歌舞特点。
3、在听赏、体验的基础上,能积极参加小组讨论,归纳、总结拉丁美洲音乐的风格特点,扩大自身的音乐视野和知识面,了解尊重世界多元文化。教学重难点:
1、能基本说出拉丁美洲的音乐风格特点。
2、从音乐基本表现要素方面体验感受拉丁美洲各国的音乐特点。教学工具: 多媒体 板书设计:
拉丁美洲民间音乐 拉美乐曲《激情桑巴》 拉丁美洲排萧三重奏 印第安民间乐曲《告别》 秘鲁乐曲《飞驰的鹰》 《多巴哥钢鼓合奏》 《牙买加民谣》
墨西哥民歌《美丽的小天使》
八、巴西民歌《在路旁》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①播放拉美著名歌手瑞奇·马丁演唱的《生命之杯》
②播放拉美著名歌手詹妮弗﹒洛配兹演唱的《Let’s get loud》 ③观看拉美短片
④听赏乐曲《激情桑巴》片段。(以上四种种方案可任选其一)思考:
1、歌曲的曲名和演唱者?
2、歌曲属于哪个地区的音乐风格?(节奏强烈、热情奔放,富有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拉美音乐风格)
3、根据片中出现的国家及民俗风情等说出该大洲的名字及所在的地理位置。
二、拉美音乐成因讨论交流
1、请同学们按小组简介展示课前搜集准备的有关拉丁美洲的文字、图片等资料。
2、教师小结:拉丁美洲指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包括墨西哥、中美洲、加勒比海和南美洲。16世纪以前拉丁美洲大陆生活着印第安部族。古印第安人曾创造了辉煌的玛雅、阿兹台克、印加三大文化。音乐在当时也得到了较高的发展。16世纪后,经过300多年的殖民统治,拉美音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量欧洲音乐传入拉丁美洲,再就是很早开始就作为欧洲人的农奴而被送到新大陆的非洲黑人也带来了非洲音乐文化,因此,长期以来印第安本土音乐、欧洲音乐、非洲黑人音乐的不断融合混血,便形成了如今拉丁美洲音乐千姿百态、五彩斑斓的新格局。
三、器乐赏析 乐器特点:
印第安乐器以吹管和打击乐器较为发达,几乎没有弦乐器。16世纪后从欧洲先后传入了提琴、竖琴和各种吉他拨弦乐器。这些外来乐器对拉美民间音乐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聆听拉丁美洲排萧三重奏(辨听音色及演奏形式,感受节奏及旋律特点。)
(二)聆听印第安民间乐曲《告别》(辨听乐器音色,感受乐曲情绪。)乐曲特点:
这是一首安第斯高原印第安人的民间乐曲。采用五声音阶,乐句多下行趋势。使用排萧、盖那笛、恰朗戈等民族乐器演奏。乐曲旋律优美,气势雄浑,表现了印第安人集会之后,临行前告别时的情景。
(三)秘鲁乐曲《飞驰的鹰》 ①聆听乐曲主题,选择音乐形象。(暴风雨来临、狂欢节之夜、飞驰的雄鹰)②亨唱乐曲主题,感受音乐形象。③背景及乐曲介绍:(请学生简介秘鲁的地理位置和概况。见背景资料Ⅰ)④欣赏全曲(作品着重运用哪些音乐语言要素塑造形象,表达情感的?)⑤讨论分析:
该曲为色彩柔和的e和声小调;排萧的演奏音色给人一种神秘、苍茫、升腾的感觉;二部曲式结构。第一部分以缓慢的速度从低声区弱起进入,曲调忧愁哀伤,表现沉重的怀念之情;第二部分情绪较为明朗,提高八度进入,两次出现 i | 5—| 5这样带有大调色彩的音调,此外速度的变化也使人感到振奋和力量。
教学意图:让学生在哼唱、欣赏、分析中,了解音乐语言是如何为塑造音乐形象服务,从而达到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
(四)欣赏《多巴哥钢鼓合奏》(辨别乐器的类别及音色、体验乐曲风格特点)乐器及乐曲特点:
钢鼓乐队以其强烈的节奏、激奋的情绪和强大的音响与狂欢节欢乐炽热的气氛、自由奔放的舞蹈、鲜艳夺目的色彩遥相呼应,十分精彩。①辨别乐器的类别及音色、体验乐曲风格特点。②问题讨论,了解该乐器的有关资料。
四、歌曲赏析 民歌特点:
浓郁拉丁美洲民间音乐风格的歌曲,具有旋律美妙、节奏独特、和声浓郁、色彩丰富的特点,连续的切分音带有非洲音乐的痕迹。旋律多采用近代欧洲大小调式。拉美民歌虽千姿百态,但其多样性在文化本质上又是同根同质的。尽管有着不同地区、不同族源音乐风格的差异,但总体而言,拉美民歌有着惊人的整体性。如同它的语言一样,其音乐特征的统一化程度超过任何其他大陆,此外,载歌载舞的歌舞音乐是拉丁美洲音乐的灵魂。
(一)听赏《牙买加民谣》
①能记住并模唱出乐曲中反复出现的旋律或节奏并说出其特点。②感受、讨论乐曲情绪特点(牙买加是西印度群岛上美丽而富饶的国家,这里人民喜好音乐,歌舞风格多样。这首民谣具有幽默、风趣、情绪热烈等特点。)
(二)墨西哥民歌《美丽的小天使》 简介墨西哥:
墨西哥位于北美洲西南部,拉丁美洲北部。是南、北美洲陆路交通的必经之地,素称“陆上桥梁”。墨西哥是美洲著名的文明古国,古玛雅、阿兹台克文化就渊源于尤卡坦半岛,又是西班牙殖民统治的中心之一。首都墨西哥城是著名的文明古城,在政府大厦、学校、戏院和其他公共建筑的墙壁上,布满了各种各样鲜艳的壁画。鼓墨西哥城又称“壁画之都”。
1、欣赏《美丽的小天使》(男声重唱)歌曲特点:
歌曲具有浓郁的拉丁美洲民间音乐风格。采用七声大调式音阶,歌词用西班牙语演唱,美声唱法。墨西哥民歌被称为“松”,与西班牙民间音乐有着不要可分的血缘关系。“松”通常是大调式,节奏明快,旋律动听,气氛欢乐。该曲由两个乐段构成,旋律流畅、切分节奏多。表现了对聪明、美丽的墨西哥姑娘的赞美。①体验感受歌曲音乐特点?
②说出其演唱形式?(吉他弹唱)
③跟音乐哼唱旋律、讨论发表自己对该曲音乐特点的看法。
2、欣赏《美丽的小天使》(录像)
①帕瓦罗蒂和他的朋友西藏之行演唱实况。②三大男高音演唱的录像
(以上可任选观赏,进一步感受歌曲的风格特点。)
(三)巴西民歌《在路旁》 歌曲介绍:
这首歌具有浓郁的拉美民歌情调。曲调轻松活泼,节奏明快,在我国广为流传,周总理十分喜爱这首歌。方法建议:
①听赏“马可波罗男声演唱组合”演唱版本 ②听赏“黑鸭子女声演唱组合”演唱版本 ③观赏视频歌舞演唱版本
(以上三种可任选其一欣赏,也可将两个版本进行分析比较)
五、拉丁舞及音乐赏析
欣赏内容:分别欣赏桑巴、伦巴及探戈三种拉丁舞蹈 拉丁舞特点:
拉丁舞是国际标准舞当中的一个舞系:其中包括:探戈、伦巴、恰恰、桑巴、牛仔、斗牛等舞种。拉丁舞热烈奔放,充满激情,风格各异,动感十足。舞者忘情投入,如音乐中不断跳跃的音符,令观者如痴如醉,心情激荡。因此,拉丁舞风靡世界,散发恒久魅力!
(一)桑巴与伦巴舞赏析 背景资料:
从16世纪起,起源于非洲西海岸的桑巴舞传到巴西,在吸收了葡萄牙和印第安人的舞蹈、音乐的艺术风格之后,演变成为巴西的桑巴舞,其舞蹈紧张、热烈、欢快、活泼,表现了热情奔放却又风情万种的拉丁人文风情。如今,巴西每年夏天都要举行桑巴舞狂欢游行,桑巴舞也成了巴西狂欢节的代名词。
伦巴最早源于非洲黑人民间舞蹈,后融入了西班牙音乐。在古巴十分盛行。
古巴的舞蹈闻名于世,但古巴人据说并不是最擅言辞的,他们更喜欢用自肢体来表达情感,这也难怪古巴人热爱跳舞,因为这是他们沟通世界的第二种语言,街头乐队在哈瓦那随处可见,雪茄和舞蹈是古巴最宝贝的两样东西。桑巴与伦巴音乐及舞蹈特点:
桑巴:舞蹈紧张、欢快、热烈、活泼,舞态富有动感,舞者的腹部、腰部、和臀部不断地扭动和抖动,舞步摇曳多变。音乐的特点:由数人至十几人组成的打击乐演奏,鼓是必不可少的。旋律结构奇特,以大调为主,二拍子,速度轻快,节奏感十分强烈。
伦巴:古巴代表性舞蹈,音乐缠绵,4/4或2/4拍,速度中等。舞态柔美,舞步动作婀娜摇摆。
1、导入:
巴西除了具有浓郁民族特点的民歌外,还有无可匹敌的艺术足球和足球明星,当然更有动感十足、热情似火的桑巴舞。桑巴舞是拉丁舞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之一,而曼妙婀娜的古巴伦巴同样让人着迷神往。你还知道哪些拉丁舞蹈的名称?
2、辨看桑巴和伦巴舞蹈片段,要求学生说出各自的名称(或给出:斗牛、伦巴、恰恰、桑巴、牛仔等答案让其选择)
3、观看桑巴、伦巴片段,体验感受其不同的舞蹈及音乐特点。
4、节奏练习,在实践活动中感受桑巴、伦巴的特点加深记忆理解。
5、分析比较桑巴和伦巴音乐及舞蹈特点。
教学意图:运用对比、分析的手法,让学生基本了解两种舞在音乐及舞蹈上的特点并学会区别。
(二)探戈舞赏析 探戈音乐特点:
探戈为阿根廷代表性舞蹈,音乐以2/4拍为主,切分节奏突出且样式多样。旋律徐缓、深沉,节奏强烈,既有平稳的情调,又有紧张、激越的情绪,七、八度大跳和半音级进有其明显的特点;主要乐器有小提琴、低音提琴、钢琴和六角手风琴等,现代探戈乐队的乐器更为丰富,但以上四种乐器仍必不可少。探戈舞蹈特点:
运步的方向象蟹行、脚法似猫步,行步刚健顿挫,流动中伴以短暂的停顿(因此被称为“瞬间停顿的舞蹈”),舞步变幻莫测难以捉摸,动作干脆利落绝不拖泥带水,头部摆动、顿足机警活泼。
1、欣赏探戈舞曲《小伙伴》,感受其节奏特点。
2、随音乐及探戈节奏音型拍手或踏脚,感受探戈节奏的律动。
3、欣赏探戈舞表演(视频),进一步体验感受探戈的音乐及舞蹈特点。
4、讨论归纳探戈舞的音乐及舞蹈特点。
5、指导学生学跳探戈基本舞步,随着音乐,师生一起律动,使课堂学习气氛推向高潮。
六、拉丁美洲音乐特点总结
1、来源:拉丁美洲的音乐文化是印第安、欧洲、非洲音乐文化的混合体。
2、节奏:节奏鲜明强烈,样式丰富,具有充沛的活力。连续切分节奏的使 用,产生出充满活力的律动,也显现出浓郁的非洲音乐痕迹。
3、旋律:以欧洲近代大小调七声音阶为基础,旋律与和声特点来源于欧洲民间音乐。
4、形式: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及歌舞音乐是拉丁美洲民族民间音乐的灵魂。
5、风格:风格各异、热情奔放、粗犷豪放。
综上所述,拉丁音乐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①纯粹的印第安曲调,五声音阶;②印第安音乐的“混合化”,产生出类似欧洲大小调的印欧混血品种;③“混合再混合”,就是用非洲黑人的装饰音和变化装饰音使其进一步发展;④“三次混合”,就是在以上的基础上融进了现代化的乐器和制作,使其更加国际化。1979年,格莱美颁奖晚会上出现了最佳拉丁唱片奖,后又分设各种拉丁音乐奖。从此,拉丁音乐开始遍布全球,使其真正的走向国际舞台。在拉丁美洲,无论是哪个国家,也无论是哪个地区,人们都自豪地夸耀:“这是我们自己的音乐。”用心地保存着固有的音乐,且十分珍惜之。总结:
古典音乐以其高度的艺术性号召乐坛,流行音乐也以其猛烈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但无论如何它们都无法取代人类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创造的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越是民族的艺术,越具有国际性,也越具有生命力。尽管,拉丁美洲离我们十分遥远,但在生活中我们随时都可以感受到它的存在与激情飞扬。教学反思:
第二篇:第三课 第一课时《走进非洲与美洲——非洲与北美民间音乐》
第三单元 音乐与民族——《走进非洲与美洲》
《非洲与北美民间音乐》
教学目标
1、能认真聆听非洲与北美洲音乐,感受这两个洲的独特的音乐魅力。充分认识到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的文化世界里。
2、了解两大洲民间音乐的基本特征、表现形式及部分演奏乐器。
3、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更深刻的体验和理解非洲音乐的特点。能试着用英语学唱《什锦菜》。教学重难点
感受这两个洲的独特的音乐魅力,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更深刻的体验和理解非洲音乐的特点。教学工具
多媒体 板书设计:
非洲与北美民间音乐
一、《津巴布韦拇指钢琴演奏》非洲民间
二、《什锦菜》美国乡村音乐 《深深的河》美国黑人歌曲
三、《晒稻草》加拿大歌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幻灯的形式播放一段《破铜烂铁打着玩--厨房打击乐》视频片段,为本节课营造氛围。
二、非洲民间音乐篇
1、与非洲有关的常识简介:
师:先请同学将课前收集整理的有关非洲的常识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生:简介有关知识。
教师小结:非洲以撒哈拉沙漠为界,北部为“白非洲”,南部为“黑非洲”。非洲的民间音乐极为丰富多样,音乐是非洲的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劳动、祭祀、集会、节庆、礼拜、婚嫁、丧葬等活动都离不开音乐。
2、欣赏音乐:
教 师:同学们介绍了非洲的有关知识,下面我们一起来聆听非洲的,具有代表性的民间音乐。
A :“津巴布韦拇指钢琴演奏”的民间乐曲。(屏幕出示相关图片和标题以及乐器简介。)
大家一起感受一下被人称为“非洲音乐的灵魂”的拇指钢琴的声音,让我们在这古老的乐曲声中穿越时空,去倾听神秘自然的声音。
生:听,感受。了解拇指钢琴。B:欣赏“非洲赞歌” 师:非洲音乐除了节奏、音色较特别外,它的功能性也很强,音乐活动大都伴随着社会日常生活。非洲音乐,尤其是歌舞活动,有着强烈的自娱性质。所以,非洲歌曲的曲调音域一般较狭窄,乐句比较短小,较少使用装饰音,而且很少用变奏,常作多次反复。因为自娱性较强,有时夹杂着叫喊声。比如《非洲赞歌》
生:听,感受节奏,感受人们歌唱时的心情。
3、心动不如行动
A、教师示范,模仿打击节奏。通过亲身体验感受音乐的节奏感.① 4/4 X X X X | ② 4/4 XX X X X | ③ 4/4 X X X XX | ④ 4/4 X.X X X |(加红体为节奏的重拍。)
B、教师组织学生同时打击节奏,并鼓励学生自主创编节奏打击。强调学生注意打击时的速度和重音的位置。
4、学生讨论非洲音乐的特点。
5、教师概括非洲音乐特点: a、口头传唱、即兴创造, b、节奏多变、风格独特, c、以打击乐器特别是鼓为主,鼓为非洲音乐的灵魂。
三、美洲民间音乐篇
欢迎同学们参加美洲音乐旅行团,跟我一起跨过大西洋,到另一块让人神往的“新大陆”——美洲。去探寻那古朴而又神秘的音乐,去聆听夸越大西洋的美妙旋律。
1、课件展示美洲地图,和着《昨日重现》的旋律达到美国。教师简介有关知识。(北美主要包括美国和加拿大两个国家。在“新大陆”被发现之前,当地的主要居民是印第安人,后来欧洲移民大量移入北美,非洲黑奴也被源源不断的贩运到此,因此美国和加拿大是一个移民国家。)
美国民间歌曲
A.《什锦菜》美国乡村音乐。
师:“新大陆”被发现以后,欧洲移民大量涌入北美,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音乐文化,其中英国音乐的影响最大。最早期移民者从欧洲大陆来美国。然后开始向西部拓荒,他们总是怀有多多少少的思乡之情,包括在西部生活的过程当中他们心中各种各样的情感,对爱,对大自然,对生活的困苦、郁闷、欢乐、惆怅等等各种情感都靠着这种本土的音乐来抒发。
生:听赏时,尝试用英文来演唱这首歌。B.《深深的河》美国黑人歌曲
师:生活在全世界的黑人由于语言不同,信仰不同,他们对“主”和“天国”非常虔诚,至死不渝。不少黑人被贩卖到美洲后,对故土的怀念依然十分强烈,而且一代一代的人都继承这一传统。所以在美国黑人社区才会流行这样的怀旧歌曲。在听时要把握怀念和怀旧这样的主题,来感受这首歌所表达的情感。
2、欣赏《晒稻草》(加拿大歌曲)和《白桦林好地方》(加拿大印第安民歌),分析:两首歌曲有何异同点?
师:组织,提出欣赏要求。
生:对比欣赏,并归纳异同点。(相同点:音乐材料精练,工整。不同点:《晒稻草》带有欧洲音乐的要素,而《白桦林好地方》保留了印第安人的音乐特征,在乐曲结束时的处理上也不同。)
师:组织学生对刚才所欣赏的美洲音乐进行小结。
生:小结概括。(大多的北美民间音乐都比较抒情、怀旧、怀恋。音乐关注的人文因素比较多)
四、课堂总结:
翻开非洲和美洲的发展历史是一部辛酸的血泪史。但音乐文化却跨越了辽阔的大西洋,成为两大洲交流的纽带和桥梁,成为两大洲人民共同的最美的语言。教学反思:
因本课属于音乐鉴赏模块的“音乐与民族”单元,这对教师综合 能力的要求提高了,教师对民族人文知识的掌握还有欠缺,应在平时加强这方面的学习,从而更好地适应和满足教学需求和学生的需要。
第三篇:高一音乐 走进非洲与美洲教案
走进非洲与美洲
教学目标
1、能认真聆听非洲与北美洲音乐,感受这两个洲的独特的音乐魅力。充分认识到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的文化世界里。
2、了解两大洲民间音乐的基本特征、表现形式及部分演奏乐器。
3、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更深刻的体验和理解非洲音乐的特点。能用英语学唱《什锦菜》。教学重难点
感受这两个洲的独特的音乐魅力,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更深刻的体验和理解非洲音乐的特点。教学内容分析及教学思路
本节课选自“湘艺版”《音乐鉴赏》第三单元《走进非洲与美洲》。由于这个单元涉及到非洲、北美及拉丁美的民间音乐,素材比较多,量比较大。结合教学设计,本节课按排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介绍非洲和北美洲民间音乐。第二课时介绍拉丁美洲音乐。
本节音乐课将两大洲的民间音乐作为鉴赏的主要内容,并结合相关知识,通过听、唱、练、分析、概括等活动提升对世界多元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查找非洲、美洲的相关材料。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入:以幻灯的形式播放一段《破铜烂铁打着玩--厨房打击乐》视频片段,为本节课营造氛围。
二、非洲民间音乐篇
1、与非洲有关的常识简介:
教 师:先请同学将课前收集整理的有关非洲的常识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学
生:简介有关知识。
教师小结:非洲以撒哈拉沙漠为界,北部为“白非洲”,南部为“黑非洲”。非洲的民间音乐极为丰富多样,音乐是非洲的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劳动、祭祀、集会、节庆、礼拜、婚嫁、丧葬等活动都离不开音乐。
2、欣赏音乐:
教 师:同学们介绍了非洲的有关知识,下面我们一起来聆听非洲的,具有代表性的民间音乐。
A :“津巴布韦拇指钢琴演奏”的民间乐曲。(屏幕出示相关图片和标题以及乐器简介。)
大家一起感受一下被人称为“非洲音乐的灵魂”的拇指钢琴的声音,让我们在这古老的乐曲声中穿越时空,去倾听神秘自然的声音。学
生:听,感受。了解拇指钢琴。B:欣赏“非洲赞歌”
教
师:非洲音乐除了节奏、音色较特别外,它的功能性也很强,音乐活动大都伴随着社会日常生活。非洲音乐,尤其是歌舞活动,有着强烈的自娱性质。所以,非洲歌曲的曲调音域一般较狭窄,乐句比较短小,较少使用装饰音,而且很少用变奏,常作多次反复。因为自娱性较强,有时夹杂着叫喊声。比如《非洲赞歌》
学
生:听,感受节奏,感受人们歌唱时的心情。
3、心动不如行动 A、教师示范,模仿打击节奏。通过亲身体验感受音乐的节奏感.① 4/4 X X X X | ② 4/4 XX X X X | ③ 4/4 X X X XX | ④ 4/4 X.X X X |(加红体为节奏的重拍。)
B、教师组织学生同时打击节奏,并鼓励学生自主创编节奏打击。强调学生注意打击时的速度和重音的位置。
4、学生讨论非洲音乐的特点。
5、教师概括非洲音乐特点: a、口头传唱、即兴创造, b、节奏多变、风格独特, c、以打击乐器特别是鼓为主,鼓为非洲音乐的灵魂。
三、美洲民间音乐篇
欢迎同学们参加美洲音乐旅行团,跟我一起跨过大西洋,到另一块让人神往的“新大陆”——美洲。去探寻那古朴而又神秘的音乐,去聆听夸越大西洋的美妙旋律。
1、课件展示美洲地图,和着《昨日重现》的旋律达到美国。
教师简介有关知识。(北美主要包括美国和加拿大两个国家。在“新大陆”被发现之前,当地的主要居民是印第安人,后来欧洲移民大量移入北美,非洲黑奴也被源源不断的贩运到此,因此美国和加拿大是一个移民国家。)美国民间歌曲
A.《什锦菜》美国乡村音乐。
教
师:“新大陆”被发现以后,欧洲移民大量涌入北美,同时也带来了他们 的音乐文化,其中英国音乐的影响最大。最早期移民者从欧洲大陆来美国。然后开始向西部拓荒,他们总是怀有多多少少的思乡之情,包括在西部生活的过程当中他们心中各种各样的情感,对爱,对大自然,对生活的困苦、郁闷、欢乐、惆怅等等各种情感都靠着这种本土的音乐来抒发。学
生:听赏时,尝试用英文来演唱这首歌。
B.《深深的河》美国黑人歌曲
教
师:生活在全世界的黑人由于语言不同,信仰不同,他们对“主”和“天国”非常虔诚,至死不渝。不少黑人被贩卖到美洲后,对故土的怀念依然十分强烈,而且一代一代的人都继承这一传统。所以在美国黑人社区才会流行这样的怀旧歌曲。在听时要把握怀念和怀旧这样的主题,来感受这首歌所表达的情感。
2、欣赏《晒稻草》(加拿大歌曲)和《白桦林好地方》(加拿大印第安民歌),分析:两首歌曲有何异同点? 教
师:组织,提出欣赏要求。
学
生:对比欣赏,并归纳异同点。(相同点:音乐材料精练,工整。不同点:《晒稻草》带有欧洲音乐的要素,而《白桦林好地方》保留了印第安人的音乐特征,在乐曲结束时的处理上也不同。)
教
师:组织学生对刚才所欣赏的美洲音乐进行小结。
学
生:小结概括。(大多的北美民间音乐都比较抒情、怀旧、怀恋。音乐关注的人文因素比较多)
四、课堂总结:
翻开非洲和美洲的发展历史是一部辛酸的血泪史。但音乐文化却跨越了辽阔的大西洋,成为两大洲交流的纽带和桥梁,成为两大洲人民共同的最美的语言。
五、教学反思
不断努力在新课程改革下,运用新的手段和方法,改变过去音乐课的模式,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获。
第四篇:高一音乐_走进非洲与美洲教案
走进非洲与美洲
实习老师:汪明 指导教师:肖江华
实习班级:高中一年级378班 课 题:走进非洲与美洲
教学目标
1、能认真聆听非洲与北美洲音乐,感受这两个洲的独特的音乐魅力。充分认识到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的文化世界里。
2、了解两大洲民间音乐的基本特征、表现形式及部分演奏乐器。
3、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更深刻的体验和理解非洲音乐的特点。能用英语学唱《什锦菜》。教学重难点
感受这两个洲的独特的音乐魅力,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更深刻的体验和理解非洲音乐的特点。教学内容分析及教学思路
本节音乐课将两大洲的民间音乐作为鉴赏的主要内容,并结合相关知识,通过听、唱、练、分析、概括等活动提升对世界多元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查找非洲、美洲的相关材料。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一段《达人秀》街舞视频片段。师:街舞的起源来自激情活力的非洲
二、非洲民间音乐篇
1、与非洲有关的常识简介:(展示非洲特色景点图片)
教师小结:非洲以撒哈拉沙漠为界,北部为“白非洲”,南部为“黑非洲”。非洲的民间音乐极为丰富多样,音乐是非洲的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劳动、祭祀、集会、节庆、礼拜、婚嫁、丧葬等活动都离不开音乐。
2、走进非洲音乐: A:非洲的主要乐器
竹筒琴、马林巴、拇指钢琴(稍作介绍,音频欣赏)非洲音乐灵魂—鼓
师:带问题欣赏《非洲赞歌》(音乐特色、使用乐器、乐句特点)
非洲音乐除了节奏、音色较特别外,它的功能性也很强,音乐活动大都伴随着社会日常生活。非洲音乐,尤其是歌舞活动,有着强烈的自娱性质。所以,非洲歌曲的曲调音域一般较狭窄,乐句比较短小,较少使用装饰音,而且很少用变奏,常作多次反复。因为自娱性较强,有时夹杂着叫喊声。比如《非洲赞歌》 学
生:听,感受节奏,感受人们歌唱时的心情。B:非洲的音乐节奏
播放天天向上非洲鼓演奏介绍
教师示范,模仿打击节奏。通过亲身体验感受音乐的节奏感.① 2/4 XX X | XX X | ② 2/4 XX XX | XX X |
③ 3/4 XX XX X | XX XX XX |
C.非洲现代音乐
欣赏2010南非世界杯主题曲《WAKA WAKA》
4、学生讨论非洲音乐的特点。
5、教师概括非洲音乐特点: a、口头传唱、即兴创造, b、节奏多变、风格独特, c、以打击乐器特别是鼓为主,鼓为非洲音乐的灵魂。
三、美洲民间音乐篇
欢迎同学们参加美洲音乐旅行团,跟我一起跨过大西洋,到另一块让人神往的“新大陆”——美洲。去探寻那古朴而又神秘的音乐,去聆听夸越大西洋的美妙旋律。
1、师:首先我们到北美看看
2、课件展示北美地图(简介北美音乐)
教师简介有关知识。(北美主要包括美国和加拿大两个国家。在“新大陆”被发现之前,当地的主要居民是印第安人,后来欧洲移民大量移入北美,非洲黑奴也被源源不断的贩运到此,因此美国和加拿大是一个移民国家。)师:今天我们主要去美国欣赏那里的乡村音乐 《什锦菜》美国乡村音乐。
教
师:“新大陆”被发现以后,欧洲移民大量涌入北美,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音乐文化,其中英国音乐的影响最大。最早期移民者从欧洲大陆来美国。然后开始向西部拓荒,他们总是怀有多多少少的思乡之情,包括在西部生活的过程当中他们心中各种各样的情感,对爱,对大自然,对生活的困苦、郁闷、欢乐、惆
怅等等各种情感都靠着这种本土的音乐来抒发。
听赏时,熟悉歌词。由老师带动学生学习用英文来演唱这首歌。3.接下来去拉丁美洲看看(展示地图)
拉丁美洲——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由墨西哥、中美洲、加勒比海和南美洲四大部分组成,包括墨西哥、阿根廷、巴西、秘鲁、古巴等国家。
拉丁美洲的音乐文化是一种多元混合型的音乐文化,在这些混合因素中,最主要的包含三种音乐文化因素:一是印第安人的音乐文化(在16世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前,拉丁美洲生活着印第安原著居民,古代印第安人创造了辉煌的玛雅、阿兹台克、印加三大文化。印第安人音乐文化是当时美洲的主要音乐文化,并得到了较高发展。)二是欧洲音乐文化(后随着欧洲移民统治者的野蛮入侵,尤其是西班牙和葡萄牙人,他们带来了欧洲的音乐文化),三是非洲黑人的音乐文化(16世纪就作为欧洲人的农奴而被送到新大陆来的黑人,他们带来了非洲黑人的音乐文化)。那么,这三种音乐文化的融合,形成丰富多彩而独具特色的拉丁美洲音乐文化。
师:歌舞音乐是拉丁美洲民间音乐的灵魂。除源于欧洲的圆舞曲(华尔兹)外,现在世界上主要流行的舞蹈大都产生于这一地区,如古巴的伦巴、阿根廷的探戈、巴西的桑巴等。拉丁美洲音乐的节奏很有特点,风格明显,式样丰富,具有充沛的火力、沸腾的热情和浪漫的情调。接下来我们来欣赏三种不同风格的舞蹈。(播放桑巴、探戈、伦巴视频)
四、课堂总结:
翻开非洲和美洲的发展历史是一部辛酸的血泪史。但音乐文化却跨越了辽阔的大西洋,成为两大洲交流的纽带和桥梁,成为两大洲人民共同的最美的语言。
五、教学反思
不断努力在新课程改革下,运用新的手段和方法,改变过去音乐课的模式,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获。
第五篇:走进非洲与美洲教案
走 进 非 洲 与 美 洲
一教学目标 能认真聆听非洲与北美洲音乐,感受这两个洲的独特的音乐魅力。充分认识到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的文化世界里。了解两大洲民间音乐的基本特征、表现形式及部分演奏乐器。3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更深刻的体验和理解非洲音乐的特点。教学重难点
感受这两个洲的独特的音乐魅力,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更深刻的体验和理解非洲音乐的特点。教学内容分析及教学思路
本节课选自“湘艺版”《音乐鉴赏》第三单元《走进非洲与美洲》。由于这个单元涉及到非洲、北美及拉丁美的民间音乐,素材比较多,量比较大。结合教学设计,本节课按排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介绍非洲和北美洲民间音乐。第二课时介绍拉丁美洲音乐。
本节音乐课将两大洲的民间音乐作为鉴赏的主要内容,并结合相关知识,通过听、唱、练、分析、概括等活动提升对世界多元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教学准备
查找非洲、美洲的相关材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打节奏的方式,活跃课堂,为讲课营创造氛围。4/4 ||:X X X X X : || 4/4 ||:X X X X X : || 4/4 ||:X X X X X X : || 4/4 ||:X X X X X X : ||
二、非洲民间音乐篇
1、与非洲有关的常识简介:
教师:非洲的民间音乐极为丰富多样,从总体风格看,大致以撒哈拉沙漠为界。北非濒临地中海,东北非与西亚接壤。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征服了古埃及,因此沙漠以北的非洲收到阿拉伯文化的影响,其音乐风格与西亚地区的阿拉伯音乐相近。
沙漠以南的非洲原住民为黑人,黑人中民族和部落繁多,有近七百种不同的语言,进而形成形态各异的民间音乐。音乐是非洲的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劳动、祭祀、集会、节庆、礼拜、婚嫁、丧葬等活动都离不开音乐。
2、欣赏音乐:
教 师:了解了非洲的有关知识之后,让我们一起来聆听非洲的,具有代表性的民间音乐。让我们在这古老的乐曲声中穿越时空,去倾听神秘自然的声音。
1感受“非洲音乐的灵魂”—鼓乐
介绍:鼓在非洲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是是任何其他乐器无法比拟的。鼓在非洲有多种多样的功能和用途,除了用于音乐外,还可以用来传达各种信息,有时还是民族、部落和宗教的象征.欣赏 布隆迪 “圣鼓”
2认识了解非洲其他乐器并欣赏音乐
欣赏马达加斯竹筒琴演奏的民间乐曲。(屏幕出示相关图片和标题以及乐器简介。)
欣赏“津巴布韦拇指钢琴演奏”的民间乐曲。(屏幕出示相关图片和标题以及乐器简介。) 欣赏纳米比亚弦弓弹唱
学生:听,感受节奏,感受人们歌唱时的心情。非洲音乐综述: 非洲音乐除了节奏、音色较特别外,它的功能性也很强,音乐活动大都伴随着社会日常生活。非洲音乐,尤其是歌舞活动,有着强烈的自娱性质。
所以,非洲歌曲的曲调音域一般较狭窄,乐句比较短小,较少使用装饰音,而且很少用变奏,常作多次反复。因为自娱性较强,有时夹杂着叫喊声。口头传唱、即兴创造,节奏多变、风格独特,以打击乐器特别是鼓为
主,鼓为非洲音乐的灵魂。
三、美洲民间音乐篇
欢迎同学们参加美洲音乐旅行团,跟我一起跨过大西洋,到另一块让人神往的“新大陆”——美洲。去探寻那古朴而又神秘的音乐,去聆听夸越大西洋的美妙旋律。
1、课件展示美洲地图,简介美洲。
北美主要包括美国和加拿大两个国家。在“新大陆”被发现之前,当地的主要居民是印第安人,后来欧洲移民大量移入北美,非洲黑奴也被源源不断的贩运到此,因此美国和加拿大是一个移民国家。
“新大陆”被发现以后,欧洲移民大量涌入北美,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音乐文化,其中英国音乐的影响最大。最早期移民者从欧洲大陆来美国。然后开始向西部拓荒,他们总是怀有多多少少的思乡之情,包括在西部生活的过程当中他们心中各种各样的情感,对爱,对大自然,对生活的困苦、郁闷、欢乐、惆怅等等各种情感都靠着这种本土的音乐来抒发。
1、欣赏美国民间歌曲《乡村路带我回家》(《什锦菜》
2、欣赏《晒稻草》(加拿大歌曲)教
师:组织,提出欣赏要求。学
生:对比欣赏,并归纳异同点。
教
师:组织学生对刚才所欣赏的美洲音乐进行小结。
学
生:小结概括。(大多的北美民间音乐都比较抒情、怀旧、怀恋。音乐关注的人文因素比较多)
四、课堂总结:
翻开非洲和美洲的发展历史是一部辛酸的血泪史。但音乐文化却跨越了辽阔的大西洋,成为两大洲交流的纽带和桥梁,成为两大洲人民共同的最美的语言。
五、教学反思
不断努力在新课程改革下,运用新的手段和方法,改变过去音乐课的模式,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