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外企九年-我最终选择放弃 (给想进外企的童鞋们)

外企九年-我最终选择放弃 (给想进外企的童鞋们)



第一篇:外企九年-我最终选择放弃 (给想进外企的童鞋们)

外企九年-我最终选择放弃(给想进外企的童鞋们)

首先想说的是,我是一个平凡的在深圳打工的女人。这是在天涯第一次发贴。在这里只是想通过我从毕业到现在9年的打工生活和与我类似经历的年轻人一起分享。在现在的经济危机时期,很多人都还在找工作,很多人还在庆幸自己可以保的住饭碗,但是我最终选择了放弃这样的打工生活。

和很多应届毕业生一样,我在大四的时候来深圳参加高交会和一家外资企业签了合约。当时感觉还是很庆幸的。因为我们是工科专业,本身女孩子就少,同年级同专业来了20多个同学,只有我和另外一个女孩子签了这家世界500强外企,户口在当年7月就转到了深圳,一切都很顺利。唯一是父母一直希望我可以到他们安排好的事业单位去上班,但是我当时一心想进外企,虽然是工厂,也认了。

之后的几年我几乎是一年换一个公司,欧洲的,美国的,韩国的...全部是知名世界500强。跳槽的真实原因大都很简单--为了更高的salary,说来我也比较幸运,从第二家公司起就被猎头盯上,基本上在我稳定在一家公司大约1年的时间,就会有猎头电话打来问我是否考虑新的机会。我的薪水从大四毕业实习期的900块每月上升到17K每月,从2001到2008年。相比坛子里的很多牛人这个数字很平凡了,在深圳也只能算刚奔小康。顺便提一下,我从事的工作和我大学的本专业已经相距万里了,基本上完全脱离,为了对我后来从事的工作有所理论补充,我还在05年到07年去读了系统工程硕士的供应链专业,并考取了一些相关的资格证书,包括国内的和国际上认可的行业证书。

可以说像很多资深人士给予初涉职场的新人建议一样,我从一开始就有所谓的职业目标和职业规划,我不断自我培训和自我提高,包括跳槽这件事。一件工作做的久了就会觉得没有挑战性。何况我所经历的大公司如IBM,LG,微软...(还有些不方便说了,圈子太小会被猜到,呵呵),普遍的工作岗位流程性很强,人人就像是PROCESS MACHINE,混日子可以,尤其对于女生。结婚怀孕生孩子,女人有个稳定的可以上班的地方,这似乎是很多深圳职场女性的日常生活。02年我按揭买了一个小房子,后来05年卖掉换了大的并且和前BF计划结婚,只可惜好景不长,闪婚又闪离了。。跑题,不在这里讲了。总之,我一直处于比较折腾的状态,不是工作折腾就是感情折腾.说实话,女人在职场往往处于比较尴尬的地位,尤其是在那些本身由男性主导的行业。偏偏我这行是属于Manufacturing的。干到一定的工作经验,混到所谓的manager level,真的不是太有什么空间了。且不说你开荒种地播种后来桃子被总部突然派来的鬼子摘了去,就是不小心站错队伍跟错人被re-organization到一个偏僻角落凉快去,还要被培训change management skill.Always你扮演的角色基本上都是support other people to success,而这里的other people不是鬼子就是假洋鬼子。尤其以外企公司驻华办事处为盛。当你举目望去发现自己头上的都是鬼子们的天下的时候,也就是你要重新思考定位的时候了。

中午吃饭去了,和以前公司的同事小聚。对于樱桃丸子的意见,不好意思因为在外企很多名词翻译成中文会怪怪的,所以只好夹英文在中间。第一次在天涯上发贴,感觉自己很久没用中文写东西了,所以有些流水帐的感觉,请见谅。中午大家吃饭多多少少会聊到些公司的事情。大家觉得我挺潇洒,做的不开心就跳了,主要是因为房子供完了也没有小孩自然没有太大压力。席间聊到曾经被公司在经济危机期间LAY OFF的一个男同事,家里有两个小孩,老婆工资不高,又有房贷,半夜两口子哭着给美国老板打电话...大家谈起别人的时候,唏嘘感叹中透着无奈,起码自己多多少少还有份工作养家。其实我早有创业的打算,但是一直没有落实,反省自己真的是习惯了每天上班下班的生活。对于大多数打工者来说,无论真实情况如何,起码在外企还是一份看上去很美的差事,弹性工作制,明亮的写字楼,白领(呵呵,这个词现在多数是贬义),没事冲杯咖啡,天天对着电脑敲几下,每天说着听上去很美的英文......但是,真实的情况我可以告诉你,你知道所谓的弹性工作制就是在8小时以外任何突发事件你还是要处理,半夜三点起床开电话会,每周几天例行的和美国的早上7点的会议,如果美国夏令时间了你要更早,曾经在IBM的时候每周四我都要和同事呆到很晚为了和EMEA确认根据最新MRP RUN出来的COMMITMENT...不要以为开会可以身在曹营心在汉,你要随时准备回答总部或者供应商抛来的QUESTION,有些提问是不友好的,挑剔的,但是你要回答,用职业化的方式。不可以主观不可以含糊,因为我们这行是用数据说话的。很多时候在会议之前你要准备很多的数据分析和报表,要考虑到方方面面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但是这些其实都是对事,只要你认真并且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良好的presentation skill这些都不难。最复杂的是对人,我后面会提到外企中人的问题。经常是我早上到了公司就开始开会,一连3个会议完了以后就到中午了,然后赶着做数据和PPT,冲咖啡?经常是到了下午4点才发现自己还没有喝一口水。每天打开电脑看到未读邮件100多的时候,都会有种崩溃的感觉。

说实话,我还是喜欢我的工作的。因为我的工作很多是和工厂打交道,我又是工科出身,很多事情做起来得心应手。但是我最反感两件事情,一,工作没有自由自信度,所有的事情都要REPORT,二,遇到很没SENSE的老板,经常有各种奇思妙想给你,但是全部是想象。刚开始你不与他争辩,让事实说话,但是要知道,经常工作中的事情,因为执行者是你,所以出了问题也在你。如果做对了,没人会说什么,做错了,你也不能小孩子气地说“是我老板让我做的”。老板当然知道是他让你做的,但是这个时候他是不会出现的,反而有可能在别人QUESTION的时候,他跳起来跟你说:下次要注意,一定要...才能...;虽然这个是你早就提到的CONCERN,但是只有天知,地知,你知,他知。这个时候他不承认,天地都是沉默的。

有人提到外企里面的语言问题,现在很多大陆人的英文说的不比新家坡马来人差,我不是英文专业的,但是我英文不差,大一过4级,大二过6级,大四时候凑热闹考过TOFEL,GRE,成绩630,2100。现在美国人跟中国人打交道多了,也知道大陆人不比新马人能力差。但是你知道为什么外企的中高层都被新加坡,马来人和香港人霸着呢?这里面我觉得还是有政治的原因。不排除有些外企有东南亚帮和台湾帮,但是单就美国企业来讲,很多美国人还是不放心大陆人的,因为在他们的概念里,那里始终是红色共产主义国度。特别是一些有核心技术的外企,是不愿让中国大陆员工多接触到他们认为的“保密”文件的。尤其是采购,一些高价值比较敏感的物料sourcing绝对不会放到LOCAL来。TRUST这个单词,不仅仅是5个字母,它包含了太多的文化的,历史的,种族的东西。并不是歧视,就是不信任。对于印度人,香港人,新马人,美国人向来是认为和他们是一个战线上的,而且这些人确实也被彻底西化了。

我觉得美国人的冷战策略是成功的。单看现在多少人在喝可口可乐就知道。不过这里不谈政治,在这个经济危机的季节,我看到公司裁员的策略,有一个裁员的计划,多少人,每个部门多少人,计划多久执行完。这些其实在财务报表上都是一个预算的数据,但是每个数据后面都会有连串的蝴蝶效应。但是我看到的实际很多是大陆员工被“优先”裁掉,当然美国也有被裁的同事,但是你知道那个人是中国人,然后依次是,马来人,印度人,黑人,白人...这是我看到的真实。也许在公司面试的时候,他会对你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比如忠实,比如上面也有人说“一年换一家公司也有公司要之类的”。我可以告诉你的是,在外企打工,就是打工,什么发展平台,职业前景,那些完全就是未知的X。裁员的时候,很多呆了很久的员工是首先被考虑的,为什么,因为他们工资高。如果同样的工作公司可以找到更廉价的劳动力,既完成了COST DOWN计划,又完成裁员计划,作为部门的老板,他一定会这样决定。部门的老板也是打工的,公司不是他的,他在这个位置上也是要有PERFORMENCE的,这样他才可以升职加薪。不要以为你做的贡献很多就不会被裁掉,记住一点,在外企,大家都是在打工,如果HR看了你的简历说我不考虑聘用你是我觉得你跳槽太频繁不够STABLE,那是他的官方语言,只是你不够QUALIFY或者OVER-QUALIFY。

有的部门招人,就是要找一个干活的人,人家没有想把你培养成LEADER的计划,你成了LEADER,老板喝西北风么,除非他也升职了,还愿意提拔你,这个概率比较小。所以,有的时候你太强了,也不是优势,因为人家这份工作不需要这么强的背景。当然,应聘做SALES除外,销售是看业绩说话的。所以当你面试不成功的时候,不一定是你不成功,而是你OVER-QUALIFY,光芒太过于刺眼,谁敢把你招来做老大啊。当然我不排除有些很有实力的老板确实是用伯乐的眼光来招人,但是,在深圳的很多制造行业里,记住一点,外企是不会特意培养大陆员工的。这就是为什么你觉得你辛苦做了很多事情,但是突然总部会调来一个人做你的老大,然后把你扔到另外的地方去开荒,并不是老天没有眼,看不到你的贡献,你做的事情大家都看到了,but they choose to be blind.举个不太贴切的例子,你和你村子里的几个同乡去非洲的某个地方卖萝卜,因为非洲人爱吃中国产的萝卜,但是你们村经过调查研究发现非洲那个部落人力成本便宜而且能长出同样的萝卜,于是你们让当地人种萝卜贴上中国萝卜的标签,虽然你们没干活,但是村长问起来的时候,你们不会去说这是我非洲弟兄的功劳吧,你会把你如何“教导”非洲弟兄种萝卜,如何管理,如何统筹,如何MONITOR他们详细地做成PPT,回到村里去PRESENT,然后村长很开心地发奖金给你,并且颁发MAKE IT HAPPEN的大奖挂在你家大门口。一样的道理,在外企的大陆员工就是天天日晒雨林种萝卜的部落,去给村长做PRESENTATION?轮不到你,乖乖种萝卜好了,如果你还想学点种萝卜之外得东西,可能会引起某些管理层的恐慌,万一你啥都学会了,人家就失业了。

有的时候我在想打工这件事情,每天开车经过科技园,看见很多年轻人在穿梭。这个科技园,多少年轻人梦想开始和破灭的地方,青春和血泪,一点也不夸张。我经常会去关外和东莞的工厂,相比工厂的很多人来讲,我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好很多了,他们中的一些PM,也是本科生,不乏硕士生,但是却不得不在这样的就业环境中选择一份工作。当然能从工厂做起来,基础打起来,也很不错。那些台湾人开的工厂,也是打着外企的名号,我作为客户,去看产线上的问题,我看到年级很小的女孩子熟练的手指在PCB板上安插各种元器件,说实话,我心里很不舒服。有一次我和几个总部美国人去做年度的AUDIT,其中有个很黑很胖的美国女人看到一个测试站是测试一些游戏画面的控制功能,她和她旁边的一个美国人说,这个工作好啊,每天玩游戏还可以挣钱。我说这些OPERATOR每天要站6-8个小时,而且时薪只有2.5-3美金,其实我知道这个时薪是工厂给我们的人力成本报价,其实工人真正拿到的比这个还要少很多。那个黑女人继续说,那我可以叫我父母做,他们反正退休了也没事。你看,在美国人眼里,中国人就是“应该”拿很低的工资做很艰苦的工作的。我在想我们很多人都是经过艰苦的高考,接受了高等教育,最后到工厂做这样的工作,难道不是人力成本的巨大浪费么?我知道很多台湾工厂,台湾人毕业后来大陆工厂就可以直接做课长的职位,这是很多大陆人要奋斗好多年才能爬到的位置。能力差么?NO.很多东西是你要在那个位置上才有机会接触到,才有机会磨练到的,比如LEADERSHIP SKILL,比如管理组织能力。有的人可能会说,leader ship不一定要当leader才可以培养,你可以在任何时间把自己当作是the leader of this project,我会告诉你,继续发扬你的阿Q精神吧,你可以在任何时间当自己是,不过没有人理你罢了。

从小我们都是在一个群体里面做着这个群体认为对的事情,老师就是老板,大家都交作业了你不交你就不对,你就要反省,高中时候选科我想选文科,但是我们那个重点高中是以理科为强项的,如果选的文科班的孩子就被认为是比较后进的学生。后来大家考大学,我们跟着考,后来这些80后的孩子们比我那时候还好点,专业都不晓得选什么好,起码现在的孩子知道和以后就业挂钩了。总而言之,就是大家都随着一个大部门走就没错了。后来大学毕业,大家通通找工作了,你也赶紧跟着找啊,不然就“落后”了,别人说外企好啊,进外企...什么时候你静下来想过我究竟想要什么?我想要成为什么?我要对自己做什么?要对周围人做什么?但是你看到了么?很多所谓“成功”的人,(之所以加引号是我暂时使用当前社会对成功的定义,就是功成名就,但是我保留意见)他们不会跟着一个群体在做事,他们一定会是特立独行的,有些许冒险的。但这并不是说他们就是风险喜好者。但是打工这件事情,至少是安全的,相对无风险的。但是太多人一同走的路,证明了你绝对不会outstanding,because you won’t stand out.即使没有经济危机,谁会保证自己会在外企呆到50岁以上?就这点而言,国企下岗职工还更好些,起码还有个单位“挂靠”,请问现在哪家外企不是说LAY OFF你就拜拜的,所有保险马上停掉,IBM和GE对本国员工有一个退休制度,工作到多少年以上就可以在退休的时候有退休金拿,但是看看GE现在的境况,无须多言。

谢谢大家捧场,我写的东西都是我在以往工作中的一些思索和感悟,现在有很多的职业顾问他们会跟正在迷茫中的年轻人说,你应该这样,应该那样,最后会为你量身定做一些培训。比如,在职场中,你要表现的职业化,那么我问你,什么是职业化?我曾经上过一个知名培训公司的所谓“职业经理人”的培训课程,那个导师很明确地讲“职业化,就是开心地做你应该做的事。”这里面强调了三点:1,态度,2,责任,3,职业角色。关键在于,培训你也上了,道理你全都明白,每天你继续的还是哪些回不完的邮件,开不完的会。请问,你认真地思考过么?我的习惯是,在每天开始之前,我会给自己一个安静的时间思考,自我对话。因为我知道我不是每天都可以那么坚强,那么乐观,那么果断。我不是性格坚强的人,至少现在不是,所以我不得不时常提醒自己:嗨,没什么大不了的,你要坚强。当你在被一堆事情包围,还要去“培训”自己的上司的时候,去解释一些你觉得很浪费时间,没有价值的问题的时候,当你不断地在struggle,frustated,depressed的状态反复循环的时候,你难免会怀疑你工作的价值,存在的价值。周总理说:为了中华崛起而读书。我很羡慕那个时代的人,他们有不会动摇的信念,一条路,走到底。单纯的理想,纯粹的坚持。我们这个年代的中国孩子很迷茫,因为从小学习的东西到了现实中都要一点点被推翻。越是小时候的好孩子,长大后越迷茫。现在很多应届生就业难,一点不奇怪,因为在学校里面根本没有学到“有用”的东西,何为有用,如果你的目标是打工,那你就要准备打工的技能。大学本科怎么可以闭门学习管理呢,很奇怪的学科定位,这样的专业是一定找不到对口工作的。如果你的目标是进入外企打工,那就好好学习外语。很多好孩子最后都变成了很成功的打工皇帝,很多后进生都去创业了。很多人都希望有个榜样,然后循着榜样的路走,中国孩子都这样。但是我想说的是,不会有人比你自己更了解自己,别人的路你照着走不一定对。你会问很多人建议,但是最终做决定的还是你自己。如果真的让我给“建议”,就给出对外企很憧憬的应届生以下几点参考:

1,不要太局限在专业上,很多东西是在实践中学习的,持续学习的能力要比拿到一个证书要重要的多。

2,能考公务员的就考,能去国企事业单位的就去。家里有背景有关系的就利用,没什么丢人的。有关系有网络也是你的资源,无可非议。公务员现在很多岗位也很有持续竞争和学习性,在中国,还是跟党走比较保险。国企事业单位也不一定就是人际关系复杂,如果你以为外企没有复杂的人际关系,大错特错,看到美国总统选举了么,外企里的政治只会更加赤裸裸。中国人搞政治起码还比较婉约,样子还讲礼貌,但是老外搞起政治来,你会真正了解“翻脸不认人”的境界。曾经我有一个美国老板在惨烈的政治斗争中被RE-ORGANIZE了,公司为了找个罪名给她,会翻出来N年前的某个邮件的某句话出来。有时候你会发现某个同事突然不见了,不要多问,因为肯定不是好事。你以为外企光明正大,我知道我身边真实的事例就是公司一个女同事为了升职和她老板的老板(马来西亚人)搞暧昧关系,但是真的成功了...这些我以前以为只能在电视剧里看到的情节都发生在周围,不是谣言不是八卦。你还以为外企很单纯,有能力就可以么?

不过在这个笑贫不笑娼的城市,“能力”这个词往往被赋予新的含义。

3,对职场的女生们,我想说的是,不要刻意把自己做成女强人。如果可以的话,尽量做适合女人做的工作,比如设计,比如教师,比如编辑...在很多男性角色主导的行业里,看到能干的女人往往是男性化的,似乎温柔漂亮的女人就不可以能干。女人一辈子要扮演很多角色,女儿,妻子,妈妈,你自己。如果一定要在职场中把自己扮演成男性,真的是很痛苦的事情,没必要。你没有必要一定要改变自己的性格,我就是没有那么aggressive,我也没有那么强硬地要求别人一定要接受我自己的意见。曾经有个韩国供应商对我说,在他对的所有客户里面,我是最“温柔”的那一个,哪怕是他工厂责任造成问题的时候,我还是用平时的语调讲话,不会太激动,不会大声的责骂,但是他总是会尽快安排我的订单。因为他觉得,我已经那么理解他的处境了,他再不多多支持的话,自己都觉得愧疚,呵呵。所以,女人经常有女人的方式,不要把自己扮成男人。

4,尽量避免到有香港人和新加坡人做上司的外企,不是偏见,是很多事实的经验,不信你可以自己去尝试下,不过不要怪我没提醒过你。

5,不要去有第三方人事代理的外企,比如某人事会告诉你,你的合同是和甲公司签,但是你实际是为某500强外企工作,不明不白的身份一定不要接受。contractor转成正式员工的机会不是没有,但是很少。就是小三的感觉,小三也有成功转正的,但是很少,大多时候你都是干活最多的那个但是人家并不对你负责。

可能有人会说:你罗索了这么多,还是没有回答为什么最终会选择放弃。对的,我说的这些都是我一直在矛盾思考的问题,前面可能说的有些夸张了,其实我是从I*M出来之后,才几乎每一年或者2年换一个地方的,每次我在跳槽前,心情都会很矛盾,一方面,我知道我在这里建立起来的一切都已经不再属于我,而另一方面,我知道即使我继续在这里呆下去,也没有机会或者是希望很渺茫。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你一定要升职,老老实实做你的事不好么?你知道,我这里说的“外企”是在中国本土的“外企”,在美国,你可以做一辈子ENGINEER,一样可以达到比较高的级别,不用做到管理层,不需要去管人,但是在中国不是,不做到管理层薪水上不去,没空间的。在美国,一个资深的ENGINEER的工资比很多中高层的MANAGER还要高。于是,猎头告诉你,那边是一个新的部门在中国的组建,很多机会,很多挑战,于是,你满心期待地去尝试了,很努力很尽心,但是最后的结果,确实是一个部门成立了,但是老板安置了其他人过来做你的上司,还告诉你说要支持她成功。因为这个层次的领导都是鬼子或者假洋鬼子,上司不懂很正常,你要负责培训上司,管理上司。你的KPI很好,上司也很好,皆大欢喜。但是有一点,上司是老外,她/他终究是要离开中国的。于是从总部又来了一个新上司,于是重新培训重新开始。但很不幸的是,这回没有皆大欢喜,这次他在某次斗争中壮烈牺牲了,作为他的余党,你不得不被那个胜利方以非嫡系的待遇对待,他会把他的亲信调来做你的leader,其实,你是被降了级。要忍么?要走么?猎头的电话又来了...跳槽的过程和适应新工作的过程,和失恋和恋爱的过程很类似,反反复复几次以后,你对婚姻失去信心打算单身一辈子,不是男人的问题,而是你不适合结婚。不过还好,我只谈过两次恋爱而且嫁给我了我爱的男人,所以这只是个比喻,呵呵

--------------------over-----------------------------

第二篇:想进外企?求职信你不该犯错!

想进外企?求职信你不该犯错!

——海归20年还清成本话题解析

想进外企?也许你还不知道怎样写出令人印象深刻的求职信吧!因为涉及到信的格式、风格以及如何让雇主更多了解你的问题,求职信是最难写的。想进入外企,一封精彩的求职信的作用是很明显的。对想要在英国找到工作的留学生和准备回国就业的海归,必须造用好求职信这块“敲门砖”,在语言措辞、行文风格上符合国外企业的招聘偏好。那么,为什么大多数求职者都写不出漂亮的求职信呢?

其实,写求职信有很多秘诀。经常和我打交道的世界500强企业HR说,自己最常被问到的问题是:“在线申请职位需要写求职信吗?”如果你投递或上传了一份没有求职信的简历,那么你将面临简历被忽略的危险。HR可能会认为你不靠谱,因为你:

 不能完整地完成一项工作

 不能恰当地表现自己(那你又怎么能代表公司呢?)

 不能书面描述自己

求职过程中,求职信是必须要有的。没有求职信,你的职位申请就是不完整的。简历不是独立的,求职信要为简历增加和延伸出更多的细节。求职信要达到的目标有一下几点:

 向未来老板介绍自己

 附加建议

 展现你的价值

 强调工作热情

 说明专业背景与专业水平

 补充工作要求里的附加信息

 报告老板可能专注的点,比如年龄、经验、专业技能、健康状况和家庭环境等

 申请面试机会

要时刻记住的是,求职信有很多不同类型。每种类型的求职信都有不同的风格、方式和信息。那么,求职信有哪些不同类型呢?

针对招聘信息的求职信

这可能是求职信中最容易的一种。招聘信息会给你提示:公司需要什么类型的信息以及什么信息是重要的。这种求职信有标准的格式和风格。你应该考虑的是,如何将以下重点一一列出:为什么你是这个工作的最佳人选;为什么你对这份工作充满热情;为什么你的专业知识对老板是有价值的;以及作为求职者怎样扬长避短等等。

随机型求职信

有时候,你的目标职位或所处的就业领域意味着:你不得不写一些内容不确定的求职信来向公司介绍自己。因为公司的招聘信息里没有太多岗位职责的描述。如果你能写一封漂亮的商业信函,正好满足了公司的需要,那么你很有可能得到公司的积极回应。

尝试几种不同的方法,你就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你需要精挑细选合适的方式来开一个好头,把焦点放在公司身上,而不是你身上,说明并推销你的工作经验。

友情型求职信

友情型求职信是众多求职信中最难办的一种。关键是确定你所倚仗的友情是否可靠,它直接决定你的求职信是否奏效。

这种的友情可以包括那些和你不是很亲密的人,甚至仅仅知道名字的人都可以,只要在求职时他可以帮上忙。不要贸然排除任何人,因为或许他正是可以帮到你的人。在当今时代里,你的朋友在那个行业、哪个领域并不重要,因为朋友的朋友可能恰好在你需要的位置,说不定正是你的贵人。为确保你的人脉关系有效,可以向朋友们解释你的境况,告诉他们如何能帮助你。多与他们沟通,向他们寻求求职的想法和建议。有了这些朋友的帮忙,这种最难办的求职信或成为最有力的武器。

需避免的问题:

大部分求职信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没有把主动权交给老板。换句话说,求职者把重点放在了自己的需要上而不是老板的需要。所以他们在求职信里没加任何跟申请有关的东西,这样做很可能毁掉你的简历。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求职信存在以下问题:

内容贫乏

一封无效的求职信只围绕简历进行陈述,而不是进一步说明自己的专业技能。这种求职信把主动权交回了老板,老板可以对你的申请说yes或no。很可惜,大多数求职信的失败都是这个原因。

过度夸大

过度夸大的求职信会吓走老板。这样的求职信会说些什么呢?一般会说,这个职位非他不可,或者大肆谈论公司的发展战略等。尽力避免这种方式,因为这样会给老板留下不良印象。

滑稽搞笑

搞笑的求职信通常都会失败。大多数情况下你一定会出丑。留着你的幽默感到面试的时候用吧,这样你可以看到对方的反应并适当调整自己的方式。

奇思妙想

这类求职信在面试PR职位时有用,因为这个领域需要宣传和推广。在这个领域,奇思妙想能够受到重视和欣赏,而不是让老板抓狂。如果PR不是你的工作领域,而你又想展现自己的创新想法,那你可以在求职信的结尾‘Yours sincerely’ 或 ‘Yours faithfully’处做一些巧妙的处理。比如可以为了表示由衷的感谢而加上‘With confidence’,‘With great interest’,‘Your friend’等。

过时

过时的求职信,面试官是连看都不愿意多看一眼。很多求职者在写求职信时突然改变了自己的个性,措辞古板陈旧,比如:in the furtherance of,for your perusal和 prior to migrating my career,这些词都是50年前的修辞。记住,书写求职信时选那些平时和老板谈话时的用语。

漂亮的求职信可以增加求职成功的机会。因此花时间研究如何正确书写求职信是很必要的。著名的外企求职辅导专家Carrie李群分析认为,大部分外企求职者之所以面试失败,多半是因为没有掌握必要的求职技巧,比如求职信、简历、面试礼仪等。即使是海归,也无法全部了解外企文化和外企的招聘偏好。因此,希望求职者能够多关注求职技巧,将会大大提高求职成功率。

(文章分享自梦达琳 mandarin consulting)

第三篇:和外企的CEO们交流

和外企的CEO们交流,谈论最多的是战略和策略的问题;而和国内医药企业家论道,感慨最多的却是执行力的问题。

有些企业家经常感到自己的好想法不能实现,具体表现在:新的营销策略已经开会说明了,一到下面就走样;即便确实按照公司的指示去做了,但就是产生不了预期的结果;财务部对促销费用审核非常严格,但年终核算时发现费用增加了但销量没增加;大区经理都签了目标责任书了,但还是完成不了任务;公司员工都在忙,但就是不出成绩;一件小事吩咐下去3个月还解决不了,并且没有主动的反馈,要等到自己过问才知道……

此时大部分企业家都认为公司执行力差是员工能力和态度的问题,这种观点是不对的。执行力差是现象,管理不善才是本质。外企执行力强是现象,有提高员工执行力的机制才是本质。实际上可以这样认为:个别员工执行力差是能力的问题;公司整体执行力差就是管理的问题!

执行力差的五大原因

通过对大量国内企业的研究并与外企进行对比,可以发现执行力差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五各方面:

1、员工不知道干什么

有的公司没有明确的能够落实的战略规划,没有明确的营销策略,甚至没有营销大纲,使员工得不到明确的指令;也有的公司营销策略不符合市场需求,员工只好自发的进行修改;还有一些公司政策经常变,策略反复改,再加上信息沟通不畅,使员工们很茫然,只好靠惯性和自己的理解去做事。

这就使员工的工作重点和公司脱节,公司的重要工作不能执行或完成。

2、不知道怎么干

外企的员工入职后一般都要经过严格的培训,几年前外企流行招聘非医药专业的大学生做代表,但是正式上岗前都要把产品知识烂熟于胸,都要经过1-2周的销售技巧培训,以后每年都有规定时长(如40小时/每年)的培训。

而国内企业则不然,要么没有培训直接上岗,要么培训没有针对性和实操性,如有的公司对员工做励志培训和拓展训练,使员工热血沸腾但工作怎么干还是不知道;有的公司给低层员工做一些行业趋势、宏观战略的培训,也还是没有交给他们方法。

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个比较普遍的深层次原因,就是中高层领导业务能力差,自己不知道怎么干,就没法对下面的人说清楚,总监说不清,经理也说不清,最后是真正执行的最底层不会干,有苦说不出。

3、干起来不顺畅;

如果士兵在前线打仗,后勤给养供应不上,通讯中段,请求支援但是指挥部没有反应,负伤了得不到快速的救护,那士兵的斗志显然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公司亦然,2000元的促销费用要给经理批,经理批完总监批,总监批完副总批,副总批完财务批,财务批完老板批。结果总监出差耽误了15天,副总出差耽误了15天,财务不懂业务,搞不懂这笔钱该花不该花,也不想去求证,就把这事搁置了1个月,最后这笔钱终于批下来了,但是用了3个月,已经不需要做促销了。申请者一开始要不断的解释为什么花这笔钱,然后又要不断的解释为什么不花,或者是花了但效果不好又要编造一堆理由,热情被消耗,慢慢的就变得不主动做事了。

4、不知道干好了有什么好处

古代作战时,如果一座城池久攻不下,攻城的将军一般会下一道命令:城破后3天内士兵可以随意烧杀抢掠。结果士气大振,一天城破。

国内企业也大都有对员工的激励措施,尤其是对销售更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在制定激励政策时却往往犯一个错误,就是把政策制定的太过复杂,使员工很难算出来下个月自己花多少精力达到什么结果就能拿多少奖金。这样就使激励政策的作用大打折扣。

销售永远都是只看眼前的,这是工作性质决定的,当眼前的好处看不到时自然就没有太大的兴致去做。

5、知道干不好没什么坏处

如果只有“城破后3天内士兵可以随意烧杀抢掠”的承诺而没有“当逃兵立斩”的规定,肯定会有一部分士兵找机会开溜,从而动摇军心。知道干不好没什么坏处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没有评估;二是考核指标不合理;三是处罚不重或没有处罚。

很多部门的工作成果不适合用硬性的指标来考核,比如财务部、市场部和后勤部就很难设定直接的评价指标,这些部门的工作就需要懂业务的高管根据经验评估,如果高管没有能力做出公允的评估,内驱力不强的员工就可能懈怠工作。

考核指标不合理是国内企业最常犯的严重错误,突出表现在定性指标太多,诸如团队精神、创新能力、忠诚度等等五花八门,这些指标的考核分带有太多的人为因素,而实际生活中又偏偏有一个共性的现象,就是“业务能力强的人往往不太听话,不干活的人往往人缘比较好”,这会造成什么后果呢?不干活的人照样能够获得很高的综合评分,个人利益不受影响。

处罚不重或没有处罚也比较常见,有的是亲缘、血缘、地缘关系,能放一马就放一马;有的是自己的人,当然不能处罚;有的虽然是民企但是保留着国企作风,你好我好大家好。当罚而不罚严重破坏了游戏规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坏榜样的危害也是无穷的”。

第四篇:大学生就业:为什么选择外企?

对于今天的大学生,人们已经不太爱用“天之骄子”来称呼他们,转轨时期形成的就业压力更让大学生还没来得及体会到考学成功的快乐,就投身到另外一种更猛烈的竞争中。对未来的就业意向来说,哪一类企业最受大学生的青睐?

北京世纪蓝图市场调查公司最近针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六所大学的313位学生,做了一次关于他们对外企的看法的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63.9%的调查对象在毕业后有进外企的意向,也许最终只有很少的人能够如愿以偿,但这丝毫不影响同学的热情。可见,对外企,大多数同学心向往之。

为进外企,包装自己

毕业后有进外企意向的同学,为了实现目标,自己会做一些什么样的准备呢?调查结果显示,他们最着意准备的是外语(94.0%)、电脑知识(80.0%);其次是自己的处事能力(79.5%),再其次是了解外企公司内部情况(49.5%)以及国外的文化、风情(39.5%)。值得注意的是,“更加注重学习成绩”是选择最少的。研究人员认为,这至少说明现在的大学教育离实际工作的需要有较大差别。

表:为进外企,大学生会做哪些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

人数

百分比%

着意学好外语

188

94.0

积极学习电脑

160

80.0

努力培养自己的处事能力

159

79.5积极了解外企公司的情况

49.5

注意了解国外的文化、风情

39.5更加注重学习成绩

29.5

进外企意味着什么?

大多数大学生心向往之的外企,在他们心目中的印象是怎样的呢?调查结果显示,对外企高效率,高薪水,管理规范,个性和创意能够更好的发挥但是工作压力也大的认同感较高,中选率都在70%以上。而对外企中存在的中外员工工作待遇差异、文化差异、人际关系简单、提升机会多等观点的认同感比较低。大学生对外企的最认同的主要是工作环境和工作待遇。

表:对下列有关外企观点的赞同度

百分比%

外企工作效率高

81.8

外企工作条件好,薪水高

78.3外企管理规范

74.4外企鼓励员工发挥个性和创意

73.8

外企工作压力大

72.5&n

微软

34.8

ibm

132.3

摩托罗拉

24.6

可口可乐

9.9

松下

9.3

索尼

8.6

壳牌

8.6

西门子

58.0

三星

5.1

惠普

4.5

爱立信

4.5

预测未来的社会竞争形态,国家主权间的竞争色彩将越来越淡,而跨国企业的竞争则越演越烈。跨国公司不仅资本、技术力量强大,而且管理成熟,对中国现阶段的大学生有难以抗拒的魅力。在目前就业困难的局面下,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不是单纯的说服教育工作可以实现的,而是需要切实提高本土企业的吸引力,这需要很多实实在在的努力,这种努力不能靠诸如“儒商”、或者那些与老板对话中体现出来的空洞的企业理念驱动,而是需要长期、扎实的企业制度建设来完成。

正如调查过程中一位受访的北大同学所说:“

高薪是吸引人才的重要原因,同时进入外企后有许多培训机会。目前国有企业不很景气,发展前景不大,同时缺乏必要的员工培训,人际关系繁杂。当然,国家的有些措施有利于吸引人才流向国企,如户籍制度,但就目前状况,只此一项就不太有吸引力。”

研究人员认为,大学生们渴望更好的工作环境,工资待遇,但他们并不惧怕竞争,而是渴望公平的、有规则的竞争。为优秀的人才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是比单纯的提高待遇更好的“梧桐树”,也会招来真正的金凤凰。这是大学生对外企态度调查给我们最大的启示。

第五篇:大学生就业:为什么选择外企?

对于今天的大学生,人们已经不太爱用“天之骄子”来称呼他们,转轨时期形成的就业压力更让大学生还没来得及体会到考学成功的快乐,就投身到另外一种更猛烈的竞争中。对未来的就业意向来说,哪一类企业最受大学生的青睐?北京世纪蓝图市场调查公司最近针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六所大学的313位学生,做了一次关于他们对外企的看法的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63.9%的调查对象在毕业后有进外企的意向,也许最终只有很少的人能够如愿以偿,但这丝毫不影响同学的热情。可见,对外企,大多数同学心向往之。为进外企,包装自己毕业后有进外企意向的同学,为了实现目标,自己会做一些什么样的准备呢?调查结果显示,他们最着意准备的是外语(94.0%)、电脑知识(80.0%);其次是自己的处事能力(79.5%),再其次是了解外企公司内部情况(49.5%)以及国外的文化、风情(39.5%)。值得注意的是,“更加注重学习成绩”是选择最少的。研究人员认为,这至少说明现在的大学教育离实际工作的需要有较大差别。表:为进外企,大学生会做哪些准备工作?准备工作人数百分比%着意学好外语18894.0积极学习电脑16080.0努力培养自己的处事能力15979.5积极了解外企公司的情况9949.5注意了解国外的文化、风情7939.5更加注重学习成绩5929.5进外企意味着什么?大多数大学生心向往之的外企,在他们心目中的印象是怎样的呢?调查结果显示,对外企高效率,高薪水,管理规范,个性和创意能够更好的发挥但是工作压力也大的认同感较高,中选率都在70%以上。而对外企中存在的中外员工工作待遇差异、文化差异、人际关系简单、提升机会多等观点的认同感比较低。大学生对外企的最认同的主要是工作环境和工作待遇。表:对下列有关外企观点的赞同度观点百分比%外企工作效率高81.8外企工作条件好,薪水高78.3外企管理规范74.4外企鼓励员工发挥个性和创意73.8外企工作压力大72.5外企里中外雇员存在着不平等47.6外企里中外雇员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34.8外企人际关系简单30.0外企提升快机会多29.7哪些国家地区的企业管理风格最获认同?外企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各个国家和地区在中国的投资、经营方式也不尽相同,各个国家的企业管理风格差异很大。调查发现:大学生对不同国家地区的企业管理风格的认同感存在着显著差异,对美国公司的管理风格认同度最高。而且与其它国家地区的认同程度差距较大。以下其次为日本、德国、香港、英国、法国,排在最后的是韩国、台湾。表:对各国公司管理风格的认同度公司风格认同人数百分比%美国18157.8日本4915.7德国319.9香港247.7英国72.2法国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15/1433352.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