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5咏华山
咏 华 山
示范小学 李素花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绿线内的12个只识不写。认识3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壮丽雄伟。
教学重点难点:第二段。
教学具准备和辅助活动:投影、生字卡片。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22。咏华山(齐读)2.学习生字“华” 3.释题。
咏,就是用诗词来叙述。4.指导看图。
(出示华山风景图)简单介绍华山的地理位置,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图意然后提问:通过看图,你们觉得华山有什么特点。
5.华山到底怎么个高法?本课是谁咏华山?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听老师读课文 二.预学新课 1.范读课文。
2.指导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三.互学生字词
1.卡片出示生字,指名认读。2.开火车读生字。
3.分析字形,指导书写,理解部分字意。4.描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要求:(1)看准字的结构,放慢速度。(2)在练习本上练写生字 5.照样子,按笔顺描红。四.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出示生字,认读。
2.指名按课文自然段读课文,读后正音。二.互学与展示 1.学习第一段。
(1)出示图一,指导看图,要求学生用“什么时间,谁去干什么”的句式说出图意。课文里是怎么写的呢?(2)指名读。(3)小结。齐读。2.讲读第二、三段。
(1)出示图二,小孩和先生来到了什么地方?他们是怎么来的? a.指名读第二段的第一句话。b.怕华山为什么如此艰难? c.指导朗读。
(2)下面两句是他们爬上华山后的感叹。提问:这两句都用了什么标点符号?从这两个感叹号可以想象出他们的惊讶程度。自由读、指名读、评议、齐读。(3)华山到底怎么个高法? a.齐读四、五句。
b.指导看图理解第四句话、第五句话。c.指导读第四句话、第五句话。
(4)在山下看,白云高不可及,现在却在山腰间,如果你就是图上的孩子,你的心情会怎么样?释词“情不自禁”。(5)学习课文中的古诗。a.指名读古诗。
b.师点拨:前面两句话已经点明了诗的意思,请同学们找出写与诗句意思相对应的句子。指导理解“更”、“齐”、“举”、“首”的意思。c.指导朗读。
(6)读了这首诗,你们觉得这首诗写得怎么样?好在哪? a.学习第二段最后一句话。读句子,理解“称赞”的意思。b.指导朗读。
(7)这小孩子真不简单,他是谁?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自由读第三段。这个孩子是谁?我们班上有没有同学对他有所了解?(8)随老师齐读课文。三.小结
不知大家有没想过寇准7岁的时候,为什么能脱口吟出这样的好诗?是(使学生明白学好语文、用好语文的重要性。向学生提出希望,勉励他们更加努力学习。)四.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练写生字。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听写生字。
2.看生字,说出偏旁、结构。
二.朗读展示1.指名朗读,师生评议。2.同桌互读。三.指导背诵古诗 1.教师范读古诗。
2.指名读古诗,评议,说说诗句的意思 3.自由练习读,尝试背诵古诗。4.指名背诵。四.练习1.口头扩词。
顶()()()齐()()()五。板书设计
咏华山 高 美
六 教学反思 小松鼠找花生果
示范小学 李素花
教学目标
1、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自主认识12个生字,能按笔顺规则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生、里、果”,能自我审视间架结构,感知汉字的形体美。
2、根据自己的体验正确、流利、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感受祖国语言的美感。
3、在读文中交流自己的感受,在合作讨论中解决疑问:花生真的被摘走了吗?以此明白花生的果实是埋在地里的。
4、大胆想象,续编故事,乐于与同学、老师分享续编的故事,培养专注他人发言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认识本课中的12个生字,会写“生、里、果”三个字,练习朗读,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知道花生在地里结果的这一特点。
教学时间
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趣
1、(出示课件:秋天的景色,树上挂着一些果实)问:小朋友们,展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一年中的哪个季节,你知道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2、秋天真是一个丰收的季节,果实都成熟了。(演示课件:小松鼠蹦蹦跳跳来到园中)小松鼠也来到了园中,它想干什么呢?(出示课题:16小松鼠找花生)
3、(指向“找”、“生”)谁来认一认这两个字?(先指名读,再齐读)
4、全班齐读课题。
二、互学感知
1、出示课文插图,听故事,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说一说故事内容。(不需要说得很完整。)
三、识字读文
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把你不认识的字勾画出来。
2、大家一起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请教一下,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些字。
3、把小组里好的识字方法推荐给全班同学。
4、在小组里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5、谁勇敢地来试一下,把课文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来当评委。
6、学生评价,相机正音,对个别长句子老师作示范。
四、看图读文
1、出示两幅插图,自己读读课文,想想哪几个自然段说了第一幅图的内容,哪几个自然段说了第二幅图的内容。
2、学生读课文并找出图的对应段落。
五、朗读展示
1、让我们先来看一看第一幅图,图上画了些什么?
2、让学生明确图中花生花的位置,问;课文中是怎样写花生花的?找出句子读一读。你有不理解的词语吗?
3、出示“鲜艳”一词,指名读。课文里指什么鲜艳,鲜艳是什么意思?(颜色明亮而好看)
平常我们还可以说鲜艳的什么?(学生举例,如:鲜艳的红领巾,鲜艳的花朵,鲜艳的衣服等。)
4、(拿出两盆盛开的鲜花,一盆放在灯光下,一盆放在远离灯光的地方)放在灯光下的鲜花怎样?出示格外一词,是什么意思?(更加、特别)
多美的花生花呀,出示句子:花生已经开花了,一朵朵金黄色的小花,在阳光下格外鲜艳。
5、谁来美美地读一读。(突出金黄色、格外)
6、花生地旁边的小松鼠和鼹鼠在说什么呢,谁来扮演小松鼠,谁来扮演鼹鼠。
7、老师引读:小松鼠很高兴,他想:
8、看着鲜艳的花生花,听着鼹鼠的介绍,小松鼠多么想吃到好吃的花生。我们来读一读第一、二自然段,你可以读给同桌的同学,也可以读给你的好朋友,还可以读给老师听。
9、我们来表演一下这两段的内容,好吗?学习小组开始行动吧!
10、学生上台表演。
六、指导写字
1、出示田字格里的生字“生、里、果”,这三个字里,你认为哪个字最难写,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2、看老师写“生”字,提醒学生竖在竖中线上。
3、让学生比较“里”与“果”,同时介绍识字方法。
4、老师范写“里”,同时介绍:在写这两个字时,老师提醒大家注意“里”字先写“日”,写扁一些,最后一横在横中线上,第五笔是竖,最后写两横,上横短,下横长。
5、(出示三个写在田字格里的“果”字,其中两个字的撇、捺不够伸展和均衡。)你觉得哪个字写得美,说出理由。
6、老师范写“果”。学生评价。
7、让我们一起来写一写,每个写两遍,你认为难写的字可以多写几遍。
8、学生写字,教师巡视,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
9、展示学生的字,为写得美的字贴上小红花。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
1、开火车认读生字、生词。
2、出示一幅画着大树的画,树上挂着一些写有生字的苹果。把学生分成三个大组,每一组一个果篮,找出你认识的生字正确认读后放在果篮里,看哪一组摘的苹果多。
二、看图、互学、读文、感悟
1、出示第二幅图,请你仔细看花生地发生了什么变化。
2、小松鼠的表情怎样?出示“奇怪”一词,齐读。
“奇怪”是什么意思?(不明白、不理解)小松鼠为什么奇怪?
3、(出示句子:他等啊,等啊,等到花都落光了,也没看见一个花生。)谁来读一读。
4、来评价一下他读得怎样。
5、再继续指名读。
6、这时候小松鼠说了一句话,找出来读一读。
7、他说这句话的时候旁边有其他人吗?那他是对谁说的?用一个词来形容。出示“自言自语”,学生认读。
8、怎样表现自言自语呢,谁再来试着读一读小松鼠的话。
9、指名读,其他学生评价。
10、再继续指名读。
11、小松鼠不知道花生到哪儿去了,你能告诉他吗?(学生可能会说真的被人摘走了,也可能说花生没有结果,还可能说花生的果实在地里等,要让学生充分的说。)12、那花生到底到哪儿去了,让电脑来揭密。(演示课件:花生果实在地里)
13、故事有趣吧,把这个有趣的故事朗读出来吧!学生自由朗读。
14、小朋友们新星擂台赛马上就要开始了,请每一组辅导一名选手参加比赛,每名选手只选其中一段进行朗读,发挥集体的智慧,开始行动吧!
15、学习小组练习朗读。
16、朗读擂台赛开始。
17、召开记者招待会让擂主谈体会。
三、发挥想象 续编展示
1、课文里的故事虽然结束了,但是小朋友们只要你再动脑筋,还会有一个新的故事,你能以《花生找到了》为题目再编一个故事吗?试一试吧!把你编的故事讲给小组同学听。
2、能把你的故事讲给大家听一听吗?
3、指名上台讲。
四、复习巩固新字
1、认读带有本课生字的儿歌:
大树旁边种花生,小小松鼠每天等,松鼠自言自语说,花生开花格外艳。许多天呀过去了,花生被谁摘走了?
花落却不见结果。松鼠我来告诉你,花生的果在地里。
2、完成课后练习“我会读”:
聪明的孩子,你还会读这些词吗?开火车认读,如遇学生卡住时请其他学生当修理工来修理,再认读一次,然后又继续。
五、自由练写生字
学生自己选择写哪一个,自己决定写几遍。把自己认为写得美的字贴在学习园地的“我会写一手好字”里。
六、板书设计
小松鼠找花生
七、教学反思
花(鲜艳)→ |
花生(谁摘走了呢?)
(埋在地下)
第二篇:咏华山a
《咏华山》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联系上下文理解本课新词。
3、通过朗读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并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想象古诗意境。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背诵古诗。识字,写字。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有关华山的资料。教师:课件,图片。
一、启发谈话,激发情趣
1、师:小朋友们,人们经常说五岳归来不看山。“五岳”是指哪五座山,你知道吗?课件1五岳图
2、师:这节课我们就和小寇准还有他的先生去游览这座驰名中外的西岳华山吧!课件2华山图和简介
3、师介绍:华山在我国陕西省,是以高和险出名的,所以有“自古华山一条路”之称,直到上世纪90年代,华山才有了第二条登山路。登上华上要花六小时左右呢!同学们说说华山怎样?(高啊)!
板书:高
4、师:是呀,我也觉得华山雄伟壮丽,高耸入云。看到这么高的山,老师情不自禁地想吟诵一首诗来赞美华山(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课件3古诗
5、板书课题:《咏华山》。
6、齐读课题。
师述:“咏华山”就是吟诗赞美华山。指读华,多音字组词。
7、你们知道是谁在吟诗赞美华山?(寇准)让我们认识一下他吧?课件4寇准
师述:寇准是北宋时候的人,家乡在陕西省渭南。从小聪明好学,长大后当了大官,一直做到宰相,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他要是现在还活着就应该1000多岁了呢!
8、老师今天还带来了一座词语山。咱们现在就比一比吧,谁敢来爬一爬词语华山。课件5复习生字词
二、导读课文,体验文本
1、师:同学们昨天学的真棒,所以爬词语华山很简单,可是爬真正的华山可就没呢么简单喽!真正的华山可高啦!2.品读句子。
同学们知道华山到底有多高吗?
课件6华山图,瞧!这就是华山,他有五座山峰,其中南峰最高,大约2000 多米,相当于800多层的楼房高。
课件7出示:啊!华山真高哇!朗读
如果让你去爬这么高的山你会觉得怎么样?(生答)
我们课文里的老先生和寇准跟你们一样,也爬得好辛苦好困难。
3、课件8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课文里用哪个词形容他们爬山困难呢?艰难还可以怎么说?相反呢?你能想象他们爬山艰难的样子吗?
师:等他们满头大汉,喘着粗气爬到山顶,他们会觉得这山怎么样呀?
课件9出示句子 啊!华山真高哇!
他们一边喘着气,一边说(出示句子“啊!华山真高哇!”)
课件10两个感叹号,一个“真”。指名读,你从这两句话中还能找到什么表示高的意思呀? 齐读:啊!华山真高哇!
4、好不容易登上这么高的华山,我们可要好好欣赏一番周围的风景,一定很迷人。
⑴课件11出示“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啊,华山不仅高,还很
---------!板书:美
⑵
我们跟着他们一起爬上山顶,此刻也只有谁敢和华山比高?试着用”除了
都”练习说话。看远远近近的山原来比我们高的多,可都在我们的——(脚下)你知道为什么吗?你能再说几个“远远近近”这样的词吗?引导编写小诗。重重叠叠山,弯弯曲曲路。高高下下树,叮叮咚咚泉。有了这些重叠的词,句子更美了。朗读: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瞧,太阳原来离我们那么远,可现在爬上山顶却觉得——(近了),练习说话:好像(一伸手就能摸到)。真的离我们近吗?(用显得说话)。白云原来在我们的头顶之上,现在却只在——(山腰间)弄清山腰,山脚,山顶。想象白云缭绕的美丽景象: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就像什么。真的是白云变低了吗,那是怎么回事?朗读: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这山,太阳,白云让我们再次感受到华山真高哇!再读:课件12啊!华山真高哇!
5、师生共同创作美丽的华山风景图。
同学们想不想把这么高大美丽的华山画下来呢?
教师先画出“华山主峰”图,请学生画出“太阳”、“白云”以及“远远近近的山”。边画边讨论“太阳、白云、远远近近的山”应该画在哪里最适当,教师引导学生边画边读课文中相应的语句,以便来确定图所画的位置。
6、课件12啊!华山真高哇!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感情背诵 :
突出华山的美与高。
7、寇准看到这么高、这么美的华山后,心情非常激动,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情不自禁地赞美起华山来。课件13出示:小孩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 情不自禁就是(不由自主)
你能找到哪个词是题目中“咏”的意思?看到华山这么高,这么美,小朋友们情不自禁地想说什么?但他咏华山的话不是“啊,华山真美啊!”,也不是“华山真高哇!”。而是一首诗“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1)、课件14出示古诗《咏华山》。
2)、指名朗读,读出停顿,重音,找出对仗的词。
3、)发现秘密,理解诗意。
小朋友们,这篇课文中藏着一个秘密呢?读读这首诗,再读读这两句。你发现了什么?
课件15“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让你想到前面课文中的哪句话?(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课件16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时,想到了哪一句?什么叫“举头”?什么叫“回首”?谁来表演一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8、指名说说自己的发现。这两句话说的内容就是这首诗的意思。读了这首诗你觉得华山怎么样?可古诗中没有一个“高”字,你怎么看出来的?寇准可真聪明,他用远远近近的山,太阳,白云写出了华山高。你有办法帮老师把花变香吗?把水变清吗?
9、师生接对朗读,教师读描述的语言,学生接对古诗中的有关诗句。可以加上动作。(课件17配乐背诗。)
10、好听吗?寇准为什么能写出这么好听的诗?
(是华山的雄伟壮丽感染了他。)(是他平时认真学习语文的结果)
你敢挑战寇准吗?请你来夸夸华山。(课件18练习说话,积累成语:
顶天立地
高耸入云 恋恋不舍)
三、学习生字
1.寇准七岁就写出了这么一首有名的诗。同学们帮老师夸夸他吧!果真是英雄出少年,你还知道哪些像寇准这样小小年纪就了不起的人呢?(司马光,王勃,骆宾王,曹植,曹冲等)
2.了解文包诗,仿照课文口头说话:咏鹅
四、课外延伸
我国有许多名山大川,带给诗人不少灵感,课件20、21杜甫登泰山后,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佳句,苏轼看到庐山的千姿百态,发出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慨,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等等脍炙人口。同学们回去找一找描写山的诗,读一读,再比一比看谁背得多吧。
五、作业:课件22
1背一背:背出《咏华山》。2画一画:画出自己心中的华山。
3写 一写:可以在自己画的画上写几句赞美华山的话。
板书:
咏华山
华山图(简笔画)
高
美
第三篇:《咏华山》评析
《咏华山》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二册中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叙述了寇准和先生登华山的事,歌颂了华山的雄伟壮丽,也赞美了寇准的聪明、有才华。我在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以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生动、富有激励性的教学语言吸引学生。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书声琅琅。
一、教学直观化,充分感知内容。
为顺应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创设利于学生积极、主动读文的情境,引导学生充满兴趣地阅读,促进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我采用了多种直观化教学的手段。如播放华山的录象,让生动、传神的图象去激发学生阅读、表达的兴趣。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是学习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设计了一组简笔画,化抽象为直观。课堂上,我还让学生参与板画的设计,在想想、画画、说说、议议中,促使学生充分感知课文内容。
二、朗读情感化,真切体会意境。
新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苏教版教材将朗读放到了重要的位置,《咏华山》一课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抓住除了、都在、脚下、那么近、山腰间、朵朵白云等重点词语,反复朗读、品味。给学生时间充分地读,通过朗读这座桥梁,引导学生走向课文,走进课文。
三、气氛和谐化,驰骋自由思维。
美国创造力研究专家托兰斯说过:创造力的发展,必须在自由而安全的气氛中才能进行。自由、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不仅有利于学生减轻学习负担,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具有自由思考的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思维的独创性。课堂上,我不断鼓励学生思考提问,自我表现。如在教学第二段25句话后,我设计了拼图游戏,让学生动手来还原美丽的语言文字,并组织学生评价,发表不同的意见。观看华山的录象时,引导学生理解情不自禁时,都给学生的各抒己见以肯定。教师给学生所营造的宽松气氛,使学生的思维自由驰骋。
第四篇:咏华山
《咏华山》教学设计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背诵和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3、通过朗读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并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能借助课文理解古诗意思。
教学准备:挂图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小朋友,你们爬过山吗?今天,老师就给你们推荐一座非常值得去游览的名山,叫华山,请大家看这座山(指图)-这就是华山
板书“华山”,指名读。纠正多音字“华”的读音(四声)。
2.你觉得华山怎么样?
是呀,我也觉得华山雄伟壮丽,高耸入云。看到这么高的山,老师情不自禁的想吟诵一首诗来赞美它(只要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底。)
3.喜欢这首诗吗?这首诗是古代一个7岁小孩写的。
4.你想不想知道他是谁,为什么写这首诗,那我们就一起来读读24课《咏华山》,读了以后,你就懂了(板书课题)
请大家翻开书p137页,自己读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准)要求:
(1)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2)读通每句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3)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同桌相互检查
3、检查自学情况。
出示生字卡片(带注音)。
(1)自己练读,看谁读得准、记得快。
(2)指名读,集体纠正读音。(3)去掉音节,同桌练读,指读。
4、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
把词语放到课文中,再读课文。要求:难读的句子反复读,直到读通课文。读完以后标出自然段序号。
三、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认读生字、正音、质疑
2、给生字找朋友
3、重点分析字形: 与:熟字去偏旁记忆,“写”去掉“冖”,称:左右结构,教学“禾木旁”
4、描红、临写
5、用作业本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⒈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中的古诗。
⒉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激励学生努力学好语文,用好语文。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品味文中第二自然段,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趣,引入情境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5课,跟老师写课题(师生板书课题)我们这节课就跟着小寇准和先生一块去登华山好吗?
二、品读文与诗。(一)品读第二段
1、师朗读第二自然段,2、学生自由读。说一说,你觉得华山怎么样?(啊!华山真高哇!)
学生自由练读。(读出华山的高)。
指名读,齐读。
3、师:华山到底有多高呢,我们一起跟小寇准和先生到山顶上去看一看。
4、(出示小黑板):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是那么近,山腰飘着朵朵白云。
A自己读。先好好的读读这两句,边读边想,你看到了什么?
B生答:a为什么远远近近的山都跑到我们脚下去了呢?
b太阳为什么显得这么近呢?说明什么?
c白云不在天上,干嘛跑到山腰去了?
师:这两句把华山写得多高多美呀,我们连起来读一读。
D分组合作练读。我们分组练一练,练习读这些句子。争取每个人都能把华山的高读出来。
E检查反馈。那一小组先来,比一比哪组读得最高(指黑板读)
F师范读。讲朗读的方法。要读得好,有个小窍门,就是一边读一边想。
G生齐读。好,照老师的方法,我们一起来,把华山读得高到太阳那去。生练习背。指名背
5.品古诗
师:华山真高、真美啊!看到这么高、这么美的华山,小寇准的心里非常激动,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情不自禁的吟诵起来:
(出示黑板)
咏华山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师:这首诗共四行,两句话,这首诗的意思就蕴含在课文中,你能找到吗?
1、讨论交流
2、提问:你认为哪句话,对应哪句诗?(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太阳是那么近,山腰飘着朵朵白云。)
3、总结:这首诗和前面的句子一样,都是写华山很高很高。
4、练习读诗,让生看手势跟读。
5、男女赛读(读出华山的高来)
6、加上动作读一读,背一背。
(二)品读第三、四段
你们觉得这首诗怎么样?写得好吗?
1.课文中老先生怎样夸他(好诗好诗)
2.我们也来学学先生夸夸他。
3.他是谁?(寇准)我们一起把最后一段读一读。他今年几岁?(7岁)用手指表示出来!
他和谁一般大呀?”为什么要用“才”七岁,(年纪小)
4.再读全文。
三、总结。
1、华山的雄伟、壮丽
2、小寇准的聪明、能干
3、小朋友们想向寇准学些什么?
4、师小结: 寇准能吟诵出这样的好诗,全是他平时认真学习语文的结果,我们也应向寇准那样从小学好语文,长大后用好语文。
板书设计
25、咏华山
只有天在上,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华山脚下山。
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太阳显得那么近,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回首白云低。
第五篇:《咏华山》教案
《咏华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指读课题:咏华山)
2、玩游戏,认读生字词
小朋友们,想登上山顶欣赏美丽的风景吗?
(1)第一座山【出示词语:沿着、艰难、山顶】你来读,“顶”是后鼻音,读准了,一起读(2)第二座山【出示词语:吟诵、称赞、七岁】你来读,“称赞”这个词你读得很准,做一下小老师带大家读
(3)第三座山【出示词语:宋代、寇准、山腰间】你来读,读得真好,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三个词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挑战这座大山【出示:沿着、艰难、山顶、吟诵、称赞、七岁、宋代、寇准、山腰间】小朋友们读得真准
3、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课文第一自然段,知道古时候有个小孩儿叫做——(寇准)他跟着先生一起去——(登华山)
二、精讲课文
(一)第二自然段
1、华山那么高,他们是怎么登上山顶的呢?你能从课文中找到这句话吗?请你读,其他小朋友仔细听,他找对了没有。(生读)你真会读书
2、沿着山路(教师做动作)就是顺着山路,对了,你看,多读读,就懂了。
你明白“艰难”的意思吗?【课件强调“艰难”】你说。你们看,(指图)山是那么高,那么险,山路是那样窄,那样陡,要登上去可真不容易啊!能读好“艰难”这个词吗?(学生个别读,点评:感受到不容易了吗? 学生体会,再读)你能读好这句话吗,让大家能感受到登华山是那么的艰难。感受到了吗,我们一起读。
3、当他们好容易登上山顶一看【出示山顶观景图像及句子:啊!华山真高哇!】他们是多么惊讶呀!读读句子,从什么地方能看出他们的惊讶?(啊,哇,两个表示惊叹的词。两个感叹号。)找得好。他们惊讶的是什么?【点击强调:真高】华山真高哇,知道有多高吗?老师告诉大家,华山有2200多米高,抬头看看我们的教室只有一层楼高吗?十层楼呢?一百层呢?而华山有六百层楼那么高。你们说华山高不高?谁再来读一读?请第一小组的小朋友读好这句话。你们站得那么高,真神气啊!
4、华山到底怎么个高法?请小朋友们大声朗读下面的话体会体会。指名学生回答。我们来看课文中的话。【课件出示: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5、小朋友们看(指图)这些山,有的远,有的更远一点,有的在近处,有的更近一点,这么多位置不同、距离不同的山,书上用了一个什么词?(远远近近)怎么读好这个词?这么多的山一下子是看不过来的,读好它。这些山都在小孩的脚下,难怪他这么惊奇,怎么读好这个句子呢?(指名读)
6、小朋友们,平时我们在地面看,太阳离我们是那么远,白云在很高的蓝天上飘,到了华山顶上感觉有什么不同了?(指名读)【课件出示: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你来读。小朋友们,白云在哪?(山腰)孩子在哪?(山顶)他要怎么才能看见白云呢?说得真好,因为孩子在高处,白云在低处。好,谁能读好这句话?我们一起读。太阳真近,我们仿佛一伸手就能摸到太阳了
7、朗读2—4句话。小朋友们,你能把这几句话连起来读吗?【课件出示2-4句话】他读得怎么样?他读得好,你评价得更好。
8、正是他到了华山顶上,有了这样的感受,所以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就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诗句来赞美华山。【出示词语: 情不自禁】 读准这个词(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就叫情不自禁)【课件强调“吟诵”】这个词你会读吗?(指名读)很有感情地诵读诗句就叫——
9、请你们也来吟诵这首诗【课件出示古诗】想要读好这首诗,先要读好这两个生字【强调与、齐】与是和的意思,齐是什么意思呢?(指名说)这里还有个首,你知道它的意思吗?(头)
10、现在,你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吗?第一句,谁来说?(指名说)说得真好。第二句呢什么意思呢,你知道吗?小朋友前边的课文读懂了,理解这首诗就很容易了。谁愿意读这首诗?(指导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加上动作,再读。一起读。
11、尝试背诵诗句。小朋友们,现在我们都站在华山顶上,看着眼前的情景,一起吟诵这首诗,好吗?起立,读。
(二)三四自然段
1、寇准仅仅用了20个字就把华山的高、美写出来了,怪不得先生会——连连点头称赞,谁能学着先生的样子夸夸他?(指名读)这首诗好就好在写出了华山的高大与美丽,用诗来赞美,这就叫“咏”,所以我们课文的题目就叫„„咏华山。读课题。
2、师:寇准写这首精妙的诗篇时才„„七岁,和我们小朋友们一般大,他七岁就能一下子做出这么好的诗,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你真了不起!你真爱学习,我要„„)读好第四自然段。
三、指导写字
寇准这么小,就可以写出这么好的诗,大家一定要向他学习,我来看一看,谁最会学习,1、看这个岁字,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老师告诉你一个顺口溜,你一定能记得牢牢的。山字头,加个夕,过了一年长一岁。这个字中有个新偏旁,叫做山字头,写的时候要写得扁一点,看老师写一个。(教师范写)在书上描红
2、在这幅画里,藏着个字,你能看出是哪个字吗?(间)日字关在门里面,这个字儿就是间。这个字写得时候要注意把外面的门字框写得宽一点,日才能塞进去。(教师范写)在书上描红
2、请小朋友们在习字册上写一写
3、评议。这几个小朋友的字怎么样?教师相机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