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牡丹亭》与《红楼梦》爱情观之比较

《牡丹亭》与《红楼梦》爱情观之比较



第一篇:《牡丹亭》与《红楼梦》爱情观之比较

《牡丹亭》与《红楼梦》爱情观之比较

自古以来,爱情与文学有着不解之缘。爱情从来都是文学作品的不二主题,随着时代和人们意识的发展对于爱情的观念认识也越来越深刻,分析也越来越透彻。中国虽然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王朝,人们深受孔孟之道的影响,但是仍有许多作者冲破束缚,在文学作品中大胆表达自己的爱情观。从夏商、先秦、汉魏、隋唐、宋元到明清,都有许多爱情作品大放异彩,流传至今。尤其在明清,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出现了两部里程碑式的情爱作品——明代汤显祖《牡丹亭》与清朝曹雪芹《红楼梦》,这两部都是中国文学史上描写情爱作品的璀璨之作,两部作品对于爱情的描写打破了传统束缚,影响非凡,意义重大。

《牡丹亭》中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由生到死,死而又生的超越生死的爱情,《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贾宝玉剪不断理还乱的爱情悲剧,两部作品都是通过爱情去鞭挞封建社会、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表现对婚姻自由和个性解放的向往和追求。但由于两部作品的作者汤显祖和曹雪芹生活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和个人经历的不同,两部作品体现的爱情观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所不同。本文主要通过作品主题中体现的“情”、作品情节中的“情”的描写和作品主人公爱情理想不同,比较两者的爱情观,从而深入的探析曹雪芹《红楼梦》中的爱情观。

一、从两部作品中 “情”的探析谈作者的爱情观

(一)从作品主题中体现的“情”之比较

汤显祖一生写了四部戏剧作品,《牡丹亭》是他最为得意的一部。此剧演述杜丽娘与柳梦梅这对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作者通过对“情”的描写,讴歌人本性中所具有的真实感情,展示现实社会人的真实感情与维护社会伦理纲常的“理”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汤显祖受到了李贽的‘童心说’的启发,将其发展为‘情’的概念和价值观。《牡丹亭》的创作主题就是由‘情’出发,汤显祖说‘世总为情,情生诗歌’ ‘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①《牡丹亭》的主题是对人性中“情“的肯定和对这种生

死之恋的一往情深。汤显祖有意把“情”与传统礼教、封建礼仪、价值伦理规范对立起来,通过杜丽娘对爱情超越生死的不顾一切的斗争,最终“情”战胜了。可见,他把“情”放在了多高的位置。

《牡丹亭》中的“情”包含了肯定人欲否定天理、张扬个性解放、个性自由的一面。作品的主题通过杜丽娘对爱情的追求,不顾生死最终圆满的结局来表现。《牡丹亭》中最终爱情和婚姻得到完满结合,这是“情”的力量让传统礼教、封建礼仪、价值伦理规范不得不妥协,是人欲占胜天理,个性冲破束缚。汤显祖对传统礼教、封建礼仪、价值伦理规范的批评是猛烈的,对宋明理学扼杀人性天伦的残酷可谓是痛心疾首。但《牡丹亭》中让柳梦梅中状元,与杜丽娘奉圣旨完婚的团圆结局,让戏剧的冲突得到平衡,消解了汤显祖内心的困惑与矛盾,既无可奈何,也别无选择。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汤显祖的“情”是大胆的、张扬的,但同时面对的对手太强大,太根深蒂固了,《牡丹亭》结局最终是妥协、折衷的。从根本上说汤显祖的“情”的落脚点还是建立在传统礼教、封建礼仪和传统的价值伦理之上的,因此这种胜利是不彻底的。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所处的时代虽说是康乾盛世,但是,两千年多年来的封建社会思想基础的孔学仍然占据着统治地位,禁锢人们的思想,扼杀人性,在巩固封建统治等方面已经是根深蒂固。另一方面,自明朝起产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虽然进展缓慢,但却是新生的力量。新的思想也不断的兴起,像曹雪芹这样的人清晰的看到了封建主义、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后,受到新的思想的影响。也正是在那样的环境下,他在《红楼梦》中塑造了贾宝玉和林黛玉这样封建叛逆者的形象。

和《牡丹亭》一样,《红楼梦》虽然也是写男女之间忠贞不渝的爱情,但曹雪芹的“情”与汤显祖的情显然不同。曹雪芹的“情”,既有传统的人本主义思想的复归,更有新的个性解放的激荡,包含着更多的异质于传统文化心理情感的价值取向。他在对传统理想和传统伦理的怀疑、绝望和批判的同时,建构了自己的自我价值,他将终极关怀投向了爱。《红楼梦》“牡丹亭艳曲警芳心”可说明《牡丹亭》对宝黛心灵的触动。“脂砚斋认为曹雪芹《红楼梦》中的情‘欲天下人共来哭此情字’,曹雪芹的悲情意识‘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些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这是作者真正一把眼泪’”。②《红楼梦》中大观园中

无数美丽的女子的青春、爱情、生命、自由和幸福,全部被“贾府”这样代表性的封建家庭葬送,被传统专制文化的反人性灭人欲的思想扼杀,《红楼梦》中的“情”不是悲情就是苦情。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所呼唤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匮缺的品质——自由与爱。《红楼梦》中的“情”是自由与平等的,男女平等,没有上下尊卑的礼制,没有贫富之分,宝玉的爱实际上是一种博爱精神,人人平等、自由观念的萌芽。《红楼梦》中写的是儿女之真情,明确指出了杀死黛玉,杀死晴霁,杀死那些美丽女子的是封建理教。这是比《牡丹亭》中表现出的爱情观进步的地方。汤显祖在《牡丹亭》中针对“理”来谈情,曹雪芹不仅继承了这个观点,而且还写了男女之真情。《红楼梦》歌颂的是纯洁的爱情,痛批了一切封建专制体制。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提出了传统文化缺少的新的文化精神:对个性自由的追求,对人性尊严的肯定,对新的人生的价值的追求。宝玉的“疯”“傻”“痴”“呆”,其主要意义正在这里。宝玉所反抗的,不仅仅是家庭包办婚姻,传统的人生,而是扼杀个性自由的传统伦理文化和传统的反人性的专制体制,是比《牡丹亭》的反抗更彻底的。

(二)、从作品主人公爱情情节的描写来解析

杜丽娘和柳梦梅是所谓“一见钟情”式的爱情,杜丽娘“因情而情,因梦而生,死而复生”勇敢地追求梦中人,最终达到有情人终成眷属。《牡丹亭》写杜丽娘战胜了死亡以至复活追求自由的婚姻,在追求的过程中,情与欲有结合,在那个对妇女进行“贞德”规范,大立贞节牌坊,鼓吹节义教道,迫使妇女严守礼法,从一而终的时代,有着极大的叛逆性,可以说是“情”对“理”的大反抗。

杜丽娘、柳梦梅二人的爱恋源于丽娘的一场春梦,既然在梦中,就少了许多现实的羁绊,杜丽娘的思想和作为不受任何现实的束缚,杜丽娘的爱情是自我青春意识的觉醒,由内而外萌生的,因此才会一发而不可拾,继而才会为实现这理想中的爱情而展开一场出生入死的斗争。

而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则不然,宝黛的爱情是经过相互了解后建立起来的,是以互爱为前提的爱情关系。“在封建社会里‘男女授受不亲’,因此《红楼梦》以前的爱情故事,在情节发展中往往是‘一见钟情’式的,《牡丹亭》也不例外,而《红楼梦》突破了封建‘男女之大防’,描写了宝黛爱情的萌动、形成、发展、深化过程。书中说‘宝玉从幼时和黛玉耳鬓厮磨,心情相对,如今稍知些事,又看了那些邪书僻传,凡远亲近友之家所见的那些闺英闺秀,皆未有稍及黛玉者,所以早存一些心事。’”③这种经过互相了解而建立的爱情,比之在偶然相遇中产生的一见钟情自然要情投意合,另外宝黛爱情虽然写情,但并不重在情欲,他们的“情”以共同的思想意识和生活理想为基础,包含了封建思想为敌的内容,以杜绝仕途经济为枢纽,如宝玉因宝钗劝他留心仕途,说“好好一个清净洁白的女儿,也学的沽名钓誉,入了国贼禄蠢之流”又说“林妹妹不说这些混帐话,若说这话,我也和他生分了。”因此宝黛爱情是一种男女之真情,是远远超出情欲之上的爱情,是两个叛逆者心灵的默契。

“贾宝玉和林黛玉彼此都‘不是为自己而存在和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操心,而是从另一个人身上找自己存在的根源。同时也只有在另一个人身上才能完全享受他自己。’

刻。而林黛玉自幼丧母,使她没有像一般的大家闺秀那样从母亲那里受到礼教妇德的熏陶和训练,体弱多病,课读不严,封建礼教和世俗功利对她的影响特别有限,她保持着纯真的天性,爱自己所爱,恨自己所恨,我行我素。个性孤高自傲,目无下尘,使她用真率与锋芒抵御伤害,保持自我的纯洁免受轻贱和玷辱。性格的不同导致她们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也不径相同。

《牡丹亭》细致地写出了杜丽娘青春觉醒后对自由婚姻的向往和大胆地追求。《红楼梦》中则写了林黛玉蔑视功名富贵,执着追求幸福纯洁的爱情。从两位主人公的反抗精神来看,她们都反抗封建礼教,追求自由的婚姻爱情,但从她们的爱情理想来看,杜丽娘对爱情的追求带有浓厚的夫贵妻荣的思想,而林黛玉追求的不只是爱情自由,更重要的是个性的自由,人格的平等。

《红楼梦》写林黛玉听女孩唱《牡丹亭》听到“心动神摇”,“心痛神痴”,她当时特别受到打动的句子,都是谈“情”的,她从那些句子中品味出来的是对美满爱情和幸福的向往,因此黛玉的爱情不能说没有受到杜丽娘的影响,但我们还看到了黛玉的爱情与杜丽娘不同的一面。“杜丽娘对柳梦梅的‘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带有爱情生活的自主性,但她认为婚姻‘必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并且有着浓重的夫贵妻荣的思想。

了传统的夫贵妻荣的思想。

(二)、柳梦梅和贾宝玉爱情理想之比较

我们再来看柳梦梅和贾宝玉对待爱情的观点。贾宝玉向林黛玉表达爱情时曾两次自比《西厢记》中的张生,却从未把自己比作柳梦梅,其中是有原因的。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虽是封建婚姻制度的叛逆者,但柳梦梅的人生抱负是“必须砍得蟾宫客,始信人间玉斧长”。⑦他曾托词去干谒钦差,以求进身,他日夜盼望“走马章台”,终于博得个“状元及

等的基础上,彼此有共同的思想意识和生活理想作为基础的,他寻找的是一种男女之真情和平等自由的情爱观念。宝玉的爱情理想,表现了他对自身出身的封建阶级的否定,肯定了几千年来被压迫的女性价值,反映了人性解放、个性自由和平等的要求,这些也是宝玉和柳梦梅爱情不同的地方。

通过上述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牡丹亭》在“情”的方面高举“女性初步觉醒”的旗帜,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表现的则是女性的进一步觉醒。《红楼梦》中除了表现男女主人公对纯真爱情的不渝追求,还表现了在爱情追求过程中对人格自由的渴望,即对人格尊严和个性自由、人生平等的企盼,更多的表现了一种对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思想和封建伦理、封建礼教的彻底的批判,从而达到对整个封建制度的批判。因此,如果说《牡丹亭》中的爱情具有反抗的元素,那么《红楼梦》里曹雪芹的爱情观中则是更多的批判。

《红楼梦》这部作品是站在历代情爱作品之上的,正如曹雪芹在作品中理想的爱情观念是超越所有情爱作品爱情思想之上的,他设计这理想的浪漫完美的爱情观念是对现实的传统爱情婚姻的批判和与现实社会制度的彻底绝裂。曹雪芹是一位小说家,更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这强大的爱情构架给我们展示了无语伦比的思想境界,这是对理想的美好向往,也是对现实的强烈批判。曹雪芹《红楼梦》带给了后人崭新的爱情观、价值观,世界观!

参考文献:

① 杨庆夫 《从脂砚斋》对《红楼梦》的评论看曹雪芹的情爱观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4)

②林柳生郭联发 《牡丹亭》和《红楼梦》中情与理的比较研究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第20卷第4期

③④⑥陈彩华《牡丹亭》与《红楼梦》爱情观之比较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9年 第30卷第1期

⑤⑨陈彩华 杜丽娘、柳梦梅与林黛玉、贾宝玉爱情理想之比较 安徽文学 2008年第 7期

⑦汤显祖《牡丹亭》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版 ⑧曹雪芹《红楼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版

第二篇:当代大学生爱情观之分析

当代大学生爱情观之分析

在这个约二十岁的年纪,我们的内心可能都会有着一种对爱情的渴望。于是,我们急促的寻找一个视乎适合我们的人来恋爱。满足我们对爱情的好奇。但是真的是爱情吗?或者说爱情是什么?大部分的大学生可能都不知道,可能有极少部分的人觉得自己了解,可是就只凭我们的这个年纪和阅历,真的能懂多少呢。

很多的书籍中都描写过爱情。在我们高中那个对爱朦胧的岁月。书中为我们这些初次涉足“社会”的“牛犊们”描绘出了爱情的象牙塔,圣洁而令人神往。而我在这里要谈的是当代大学生爱情观。当代大学生的爱情观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它牵动着无数人的心。对爱情的认识、观点至今仍引发人们去争论和思索。

如今的大学校园,情侣出动不再是亮点。因为几乎在校园的每个角落你都可以看到这样明媚的阳光,欢笑的身影。很多的人是因为好奇,又有些学生是因为看别人在恋爱,于是自己也想去尝试。更有些同学则是听学哥学姐的谆谆教导,在大学里应该来一次罗曼蒂克的恋爱。其实很多的大学生即使在恋爱,但是他们对大学四年的爱情大多持不相信态度,这说明,他们有十分实际的价值观,当我问及为什么谈恋爱时大多数人表示因为心里空虚想找个伴。正是因为大学期间无聊空闲的时间太多了,他们为了平息厌倦,所以选择谈恋爱和网络游戏。那么他们谈恋爱的理由又是什么呢?大多数人仍然因为“错误”的理由进入这种恋爱关系――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终止寂寞、填满空虚、带给他们自己爱,或者有个人可去爱。

这种爱情观使得大学生盲目恋爱。但是我们要知道谈恋爱看起来简单,但是要真正处理好恋爱中的各种问题,对青年人来说甚至对每个成年人来说并不简单。爱情是婚姻和家庭的基础,对一个人一生的幸福至关重要。我们必须慎重,不能凑合或者随便。当我们进入大学以后,由于很多的学生相关生理知识缺乏,生活阅历不足,再加之没有正确的爱情观做指导以及盲从心理的影响,导致相当多的大学生都有恋爱受挫的经历,其中个别学生因为不能正视恋爱的挫折和无法排遣失恋的痛苦,出现消沉、悲观甚至轻生厌世等情绪反应。爱情本是美好的东西。不要让它成为你的负担。

我们应该怎样来对待这个问题。

首先,在选择恋爱对象时不能一时冲动,应该端正恋爱态度,多方面权衡,不可强求。端正恋爱态度。恋爱应该是一件郑重的事情,不能随便或者只是为了满足好奇。作为大学生应该深刻认识到爱不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和义务,必须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待恋爱。无理性的爱是盲目的,也是危险的,导致的结果很可能是一场悲剧。所以,我们大学生要想得到一份美好的爱情生活,必须端正恋爱态度,勇于承担爱情的责任与义务。其次,要有一个合适的爱情期望值,不能盲目的追求过高也不能一味偏低。我们不能始终幻想着童话中的王子与灰姑娘,一个合适的爱情期望是决定一段爱情是否美满的关键因素。

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恋爱过程中,两人应相互尊重,追求纯洁、美好的爱情。做人要有自己的原则,即使是面对自己的恋人,也不要因为自己心中的情人而改变整个自己,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多顾及对方的感受,尽量避免彼此伤害,要做到相互尊重、关心、帮助和理解,尽力去追求纯洁而美好的爱情,摒弃用物质堆积起来的“爱情”,多注重两人内心的交流,爱情不一定是轰轰烈烈的,只有平平淡淡才是真。

正确看待恋爱结果的成功与失败,即使结果不理想,也要尽快调整心态,不影响工作与学习。爱情在人生中占有重要地位,没有爱情的人生是不完美的,但爱情不是人生的根本宗旨,只为爱情而活着是盲目的,也是苍白的。人生的真正应该追求的应当是事业,只有伟大的事业对人生才具有决定意义。

爱,是不能用几句话就可以吐尽的。这个字的深刻含义,也许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所有倘若觉得自己是在爱了,就应该认真对待。倘若失恋了。也不必沮丧。人生有很事可以做,爱只是一个小部分。在大学中,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提升自己的能力,开创自己的未来,我们该想的是如何是未来平坦美好,而非去完成一场自以为大的爱情。相信未来是美好的。

第三篇:女人和爱情-----读《牡丹亭》有感

女人和爱情

-----读《牡丹亭》有感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这恐怕是古今所有爱情故事最深刻的一条主线。《牡丹亭》中更是如此。爱情,能让生者为之死,死者为之生,何等壮阔的情怀。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爱情,一直以来都是人生永恒的主题。“有情人终成眷属”是最美也最悲凉的一句祝福,天下有情人,有多少能此生不渝,相伴白头偕老的?无论是罗密欧与朱丽叶,还是中国的梁祝化蝶,都只开了爱情的花,来不及经受现实生活中风吹雨打的考验。他们的爱情,也因之而永恒。

现实生活中有没有永恒的爱情呢,当然是有的。但粗糙的现实生活总会使爱情之火渐渐熄灭。虽然爱情是男女两个角色共同分担的,但主角却往往是女性。女人为爱而生,这话不假。也因此,爱情的也悲剧往往发生在女性身上。女人在爱情中艰辛成长,最终,实现真正爱情的,也往往是女性。

看过《胭脂扣》的人大概都会被如花的痴情所打动。她与十三少,相约死后重逢。然而,五十年过去了,依然是她一个孤魂野鬼。她的十三少在人间混迹,潦倒不堪,也早把她忘记。对爱情的信仰让如花最终如愿见到了她朝思暮想的昔日情人。然而她看到的,却是一个邋遢的早已忘却他们之间惊心动魄的爱情的陌生人。当如花心碎地离开,她该知道,爱情,只是她一个人的一场执着梦。里尔克曾谈到爱,“女人对爱无限投入,而从不或是几乎从不要回报。” 最近看了一部现代爱情小说,《一个远距离男人》。故事梗概是一个男人为了实现自己的功名梦而离开他的女人。而这个女人却一直坚信,他会回来。她等待,她期望,一切都落了空。但忽然有一天,他以另一种面目出现在她的生活中。他们通信,互诉衷肠,然而女人却无法再原谅他。“女人夜以继日地努力,却只会让她们的爱更加贫困。她们是百折不饶的恋人,把男人召回到自己身边,同时又远走在男人前面,最终抛却他们、、、” 女人对爱一旦觉醒,力量是相当惊人的,她们可以为爱付出一切。《钢琴课》里的女主角艾达就是这样一个女人,她坚定的目光为她劈开了爱的勇往直前的道路。当她发现自己所爱时,不惜牺牲一切去追求。有什么比爱情的力量更加不可阻挡的呢?她失去了一根手指,却拥抱了爱情。爱情让她如此美丽。爱情让女人如此美丽。坚强。

爱情给予女人的,女人反过来哺育爱情。她们令爱情荡气回肠,地久天长。

无论是《牡丹亭》里的杜丽娘,为爱而死,又为爱而生,还是现代的张爱玲,为爱义无反顾,痴情一世,还有大家熟悉的刘若英,她们都不惜用自己的一生来诠释爱,来行动爱。杜丽娘是勾画的理想人物,可以在作者的美好愿望里而起死回生。现实中的人呢?张爱玲伤心独自,刘若英形单影只,然而,不变的是她们同样永世的爱,生活可以破碎,孤单可以不避,但爱却永远不可以熄。

对于这些人和事的追怀多少可以表达现代人对爱情的依然向往。然而,现实中总是太多诱惑,而女人,似乎越来越经受不起物质的诱惑。单纯的爱恋越来越稀少,而玩乐一时的爱却充斥大街小巷,甚至最单纯的校园之内。我们这个时代的爱情,似乎已经千疮百孔。这让我们不仅怀疑古人所下的定论:女人,天生为爱而生吗?

每个时代都有它那个时代的爱情面目。女人,不是失去了为爱牺牲的能力,而是我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在改变着我们的爱情观,也在改变着我们时代的女人们。西方女权主义的浪潮似乎给了爱情主题一个严重的冲击。虽然女子可以自由去爱,与男子同样平等地爱,但却让爱的实质第一次遭到了怀疑。爱情泛滥得可以,真情却少有几分。女性觉醒了,但爱却进入了低潮。是男人的危机感让爱变得不再可靠,还是自古以来流淌在女人血液中的爱的不够坚定?

女权主义在中国似乎很难兴起波澜,女人们似乎都更情愿做爱情里的那个小鸟依人。这是中国的爱情,女人对于男人的依存关系是爱情成长的汁液,而女人骨子里的依顺则使爱情生生不息。然而,经济的大潮却是无论西方还是东方都无法抗拒的历史必然。物质带来的强烈冲击似乎可以打破一切常规旧念,爱情也难以幸免。

在物质可以代替一切的经济时代,女人如何寻求并捍卫自己的爱情?似乎很难答案。

爱情可以不请自来,但真情却在利益当中逐渐流失;交通交流方便快捷了,但思念却成了奢侈的消遣。有多少人还会为自己所爱的人茶不思饭不想的呢,为伊消得人憔悴也只成了古话文中的凄美背景。婚姻才是主题,嫁一个可靠的人,有一个终生的饭碗,爱情似乎就可以见鬼去了。校园里的爱情也已经乌烟瘴气,及时行乐的观念已经深深烙进我们这代人的思想,生存的压力使女人们委屈甚至弃置自己的爱情理想。

女人,终究是为爱而生的,而使她们改变的,使爱情快餐化功利化的,恐怕也有我们这个时代的责任吧。

最后,想以一首诗作结,翟永明的《在古代》。算是一种缅怀吧,也希望能启人深思:

在古代 我只能这样

给你写信 并不知道

我们下一次

会在哪里见面

现在 我往你的邮箱

灌满了群星 它们都是五笔字形

它们站起来 为你奔跑

它们停泊在天上的某处

我并不关心

在古代 青山严格地存在当绿水醉倒在他的脚下

我们只不过抱一抱拳 彼此

就知道后会有期

现在 你在天上飞来飞去

群星满天跑 碰到你就像碰到疼处

它们像无数的补丁 去堵截

一个蓝色屏幕 它们并不歇斯底里

在古代 人们要写多少首诗? 才能变成崂山道士 穿过墙

穿过空气 再穿过一杯竹叶青

抓住你 更多的时候

他们头破血流 倒地不起

现在 你正拨一个手机号码

它发送上万种味道

它灌入了某个人的体香

当某个部位颤抖 全世界都颤抖

在古代 我们并不这样

我们只是并肩策马 走几十里地

当耳环叮当作响 你微微一笑

低头间 我们又走了几十里地

——翟永明《在古代》

第四篇:牡丹亭

《戏曲研究》 2007年03期【作者单位】: 安徽安庆师范学院中文系;【分类号】:

I207.3http://.cn/Article/CJFDTotal-OXQY200703018.htm

论《牡丹亭》性心理及其生命意识的升华

—以蔼理士性心理学理论来观照杜柳爱情

宋海燕 10Z汉语言文学(高级文秘)

学号088306029科文学院

《牡丹亭》,明朝剧作家汤显祖的作品,这部作品无疑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典中的鸿篇巨制,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爱情毫无疑问的是这部传奇最核心最动人的部分,个人认为可以和《梁祝》、《罗密欧与朱丽叶》相媲美,爱情也是这部传奇的真正价值所在。我选择的这篇论文不是从正常的爱情角度去分析,而是选择了“性”这一颇为特别的角度去思考。在文中,作者重点分析了《惊梦》这一段落,通过对场景的刻画,人物的描写以及人物内心的描写,旨在描写出性心理在《牡丹亭》中的体现。其实我个人认为,这篇论文更像是一片考证,与其说作者运用的是蔼理士的《性心理学》对《牡丹亭》进行分析,倒不如说是考证蔼理士的《性心理学》相关理论早在明朝就已经在我国的文学著作中出现。

这篇论文通过潘光旦先生翻译的蔼理士《性心理学》一书, 对性心理进行比较系统科学的研究和阐释,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潘氏在他的译著中大量引用中国古代正史、野史、笔记、小说等资料以论证蔼氏性心理学理论, 同时也启悟人们认识这些资料中所隐含的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的性心理现象。我选择的论文试以潘氏这部译著理论来观照汤显祖的《牡丹亭》, 发现《性心理学》的科学理论早在的《牡丹亭》中就已经得到形象诗意的艺术展现。透过对杜、柳性心理的分析,发现《牡丹亭》有着不同于明代其他同类传奇的深刻意义, 那就是汤显祖赋予性爱心理以灵性成长的启悟与引导内在精神生命成长的力量, 性爱升华了生命意识。《牡丹亭》不仅对个体生命的自然情欲与文明习俗之间的紧张冲突所产生的复杂性心理现象, 表现得淋漓尽致、深细精微富有诗意, 而且赋予性爱以神圣崇高的价值, 它激活人的灵性生命, 并且具有无所不至的神秘力量。

汤显祖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而《牡丹亭》的灵魂是《惊梦》,《惊梦》是真正的戏核。前出是为《惊梦》作铺垫的, 后出情节发展和人物一系列动的内在动因是《惊梦》, 没有这一出就没有后来杜丽娘为了追求爱情而由生至死、又死而复活的动人故事。以说“从第一出起, 所有笔墨都是为《惊梦》一出巧作安排的。《惊梦》是全剧最亮的一颗明珠, 各个情节都是围绕它而存在。无此一出,便无《牡丹亭》”而“惊梦”恰恰是性心理的重要现象。

杜丽娘是在游园回房后做这个白日梦的。汤显祖对杜丽娘梦境的描写是很直露、真切而又优美的。其实梦中情境和柳梦梅的一切言行都是杜丽娘内心自我渴望的示现, 是她生命深处的企望。我们注意到杜丽娘的梦有以下几个特点:梦的情节过程十分完整且详细;梦的情境相当具体清晰, 在芍药阑前、湖山石边, 很美的地方;在梦中杜丽娘对于别人的求爱表现的惊喜、害羞, 半推半就。这个“ 梦”按蔼理士《性心理学》的观点正是“ 性的白日梦”。“ 一切不由旁人刺激而自发的性情绪的现象都可以叫做自动恋。”杜丽娘是在没有现实的恋爱对象的情况下做的梦。“性爱的白日梦与贞操有相当的关系, 大抵守身如玉的青年容易有白日梦”,可见“性的白日梦”与性的欲望受到现实的压抑有密切关系。白日梦的“主要方式可以叫做‘连环故事,“连环故事是男女都有的, 不过女童与少女中间比较多”。“有些白

日梦的例子是富有戏剧与言情小说意味的”“然后达到一个性爱紧要关头”,“也许只是接一个吻,也许就是性欲的满足’。杜丽娘游花园回房后, 在那长长的一大段内心独白中特别表现出对古代小说中女子能够“前以密约偷期, 后皆得成秦晋”的向往, 因而她在梦境中有如此清晰完整的“连环故事”。蔼氏还指出, 性梦是伴随着丰富的情感心理活动内容的, 性梦的异性对象往往是陌生,对象的身上要有些甚么特殊的品性才最足以打动一个人的性欲”。在这个青春的白日梦中, 杜丽娘潜在的情欲显然得到了满足, 她享受了自我生命的甜美爱情。柳梦梅“性爱的睡梦”是《幽礴》。虽然《牡丹亭题辞》中说“仿佛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冯孝将儿女事”, 但汤显祖显然已经把古代幽冥通婚的“人鬼恋”故事置换为“性爱的睡梦”了。汤显祖以诗人的笔触描绘了性的睡梦美妙, 但又没有停留于性心理层面, 而是赋予它们以灵性启悟和内在精神生命成长的引导意义。

而在《牡丹亭》中汤显祖赋予杜丽娘“惊梦”以灵性启、悟意义。“惊梦’的刹那,照出她以往人生的枯寂、灰黯, 那是一种昏睡、了无生趣、毫无血色的死生活。“ 惊梦” 使她认识到除了绣房女工、闺塾读书, 生命还有另一种美妙境界, 那就是她梦中的自由舒展、真爱和美,所以“惊梦”之后, 她再也无法回到原来的生活轨道中去了,只能以肉体之死来求得灵魂之活了,踏上漫长艰辛的追寻旅程。这个“青春的白日梦”,使她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者, 她永远摆脱了任人摆布的奴隶的命运,而完成了真正的“人”的成长。

记录梦境

古语有云“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做梦是人体一种正常的、必不可少的生理和心理现象。人入睡后,一小部分脑细胞仍在活动,这就是梦的基础。入睡后大脑皮层未完全抑制,脑海中出现各种奇幻情景,这就是梦境的产生。

做梦是人类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我昨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感觉是我白天所见的景象和一个可以说是个人心愿结合在一起的梦:昨天在下楼的时候看见一楼有维修工人,后来听说是有一个宿舍的下水管道溢水了。再后来从一楼走廊经过的时候,果然看到了有一个宿舍的门口有大量的污渍,宿舍的地面上满是污水,卫生间里有工人砸地的声音,估计就是在修理下水管道的。到了晚上的时候,就做了一个梦,梦里就出现了地面上满是污水的屋子。当然,那间房子就不是楼下的宿舍了,而是记忆中的外公的家。梦境中,已经过世的外婆出现了,身体不好而且已经搬到舅舅家住的外公也恢复了往日精神矍铄的样子。而在现实中,外公和外婆的小屋因为没有人打扫已经布满灰尘了,外婆也已经去世一年多,外公也身体不好了。之所以会做这个梦,其实就是现实中的场景和自己内心深处的奢望的结合,并没有任何真是存在的可能性。它所表的真是意思就是我对外婆的深深怀念和希望外公能够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

第五篇:牡丹亭

《牡丹亭》读感

《牡丹亭》是明代戏曲的巅峰之作,是中国古代五大戏曲之一,也是汤显祖的最好作品,有人甚至因而把汤显祖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这些都是著名文人读过《牡丹亭》之后对《牡丹亭》以及其作者的评价,看来,《牡丹亭》实在有必要中文系学子细细品读一番的,下面,就我自己读过《牡丹亭》之后的感想随笔道来。

《牡丹亭》讲一个大家闺秀因做梦梦见一翩翩少年并与之发生关系醒来后感伤过度而死,后又因机缘巧合碰见梦中少年本人因而还魂与之结为夫妇的故事,结局虽然有些小挫折但终究是大团圆,旦角死而复生,生角金榜题名,生旦结为伉俪,父亲抗敌有功而升迁,母亲失而复得其爱女,欢欢喜喜,符合中国人一贯的心理预期,易于被大众所接受。

《牡丹亭》被世人所推崇的原因我在看过原作之后,在看过教材的分析之后,在听老师讲解之后依然不甚明了,因为它所表现的思想?汤显祖优美的文笔?主人公的至爱感情感动了大众?都不全是,在特定的时代条件下诞生了契合时代变化的戏曲,于是,《牡丹亭》成名了。

但是对一些情节要如何评价让我很困惑。

首先,这个剧本的情节是荒诞的,死而复生,死后三年还魂之后只犹如沉睡了三年,魂魄随时可现身又可隐身,现身犹如真人,隐身就只是魂魄,这种情节的安排甚是煞人,学者的解释是,为了突出杜丽娘反抗的个性,抨击封建社会对人的禁锢,杜丽娘之死是封建的旧制度杀死了她,这种看法几乎是学界的权威之见,对此,我是相信大众的普遍看法的,只是有点小小的疑惑,像这种女主角死后复活,魂魄飘荡,魂魄与人欢会的情节,难道不算是封建糟粕吗?为了剧情的需要?为了表现艺术形象?书上的对这个剧本的总体评价是浪漫主义的手法,也就是说这种我所以为的封建糟粕其实只是一种表现手段而已,那么,就不能用别的一种方式来表现浪漫?或者说,为了表示反抗表现主人公思想的先进性,就只好退回到封建最充满灵异色彩的生死上才能更好的传达意义么?文学批评的解释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对作家作品所做的研究分析和评价,而这个标准总体是要文学作品要传达一种积极的向上的观点,那么,为了作品表现更积极的内容,就要以最糟粕来反应最先进?当然我们无法去苛求作者应该怎么写,我只是不怎么太理解学者对牡丹亭捧到一种绝对的高度,可能因为本人积累有限体验流于浅薄,所以这个问题想着总是感觉很矛盾。

《牡丹亭》读起来异常生涩,词语组合修辞运用偏僻难懂,读来也不合音律,并不顺畅,不过总体看起来写的还是颇具文采,当然,这是大众的看法,也是我的感觉。另外,牡丹亭的内容还是根据才子佳人的老调赋予新内容而重新演绎爱情,旧瓶装新酒,文章看似要传达反封建束缚,反封建传统的意味,但是终究逃不过赋予女主角沉鱼落雁之美,倾国倾城之貌,聪明勇敢心灵手巧,有才气有气质,孝敬父母敬重老师,几乎具有女性所有的优点,而柳梦梅的形象也是随了老套路,青年才俊,这就值得玩味了,作者或者是有意识或者是无意识当中就把女主角塑造成封建社会的贤惠女性的典型,而这位封建社会的理想女性却充当了反封建的代表,这算不算也是作品的一个瑕疵呢?

汤显祖的成就世人皆知,国内国外的评价众口一词,我就不需要再锦上添花了,就根据对作品的阅读产生了一些并不成熟的想法,随笔如上。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