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安娜影评
观《安娜·卡列尼娜》有感
生工学院生工092班
090302222 不久前,我观看了《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影片,有很多的感触。初中时,我曾阅读了安娜这部名著,对安娜的命运有着同情与可惜。《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文学家俄国作家、思想家,1828年9月9日出生,1910年11月20日去世。他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以自己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他还以自己有力的笔触和卓越的艺术技巧辛勤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因此被列宁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俄国革命的镜子”的“天才艺术家”。托尔斯泰思想中充满着矛盾,这种矛盾正是俄国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的反映,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贵族知识分子在寻求新生活中,清醒与软弱、奋斗与彷徨、呼喊与苦闷的生动写照。托尔斯泰的作品纵然其中有反动的和空想的东西,但仍不失为世界进步人类的骄傲,他已被公认是全世界的文学泰斗。
《安娜·卡列尼娜》巨大的思想和艺术价值,使得这部巨著一发表便引起巨大社会反响。书中通过女主人公安娜追求爱情的悲剧,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写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场景,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托尔斯泰并没有简单地写一个男女私通的故事,而是通过这个故事揭示了俄国社会中妇女的地位,并由此来鞭挞它的不合理性。作品描写了个人感情需要与社会道德之间的冲突。
主角安娜·卡列尼娜是19世纪俄国文学巨匠托尔斯泰笔下最富有魅力的女性形象,她那迷人的风采,至今仍然像磁石一样牵引着全世界无数渴望善与美的心灵。她那勇敢的叛逆和不屈的追求,犹如一束冲动的野火,烛照着整个俄罗斯的文学画廊。作者极力表现安娜美丽的外貌、美丽的感
情和美丽的精神世界,充分展示了安娜超凡出众的美丽风采。
此次这部巨著被搬上荧幕,同样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著名女演员苏菲玛·索有幸出演主角安娜·卡列尼娜。在苏菲的演绎下,一个迷人的热烈的安娜跃然荧幕之上。相对于传统文学中的《安娜·卡列尼娜》,影片淡化了安娜所处的周围世界对她的有形无形的束缚,而是把所有的笔墨都集中在描述安娜与渥伦斯基一段惊世婚外孽情。也许是她太美丽了,仅仅展现了安娜美丽火热的一面,而她的善良与心灵的美好,她的挣扎与矛盾都埋没在了这惊艳的美丽之下。安娜心里追求的爱情在电影中变的更像是一种身体的出轨,她与渥伦斯基(西恩·宾饰)在精神层面上的爱情并没有得到很好地体现。当然,苏菲·玛索的表演不能说不出色,但剧本本身的一些局限,减轻了安娜的悲剧性,着力在安娜的情欲上着墨,限制了角色的深度,安娜这个形象的很多内在心理没有体现出来,失去了很多原著的精髓,矛盾体现不突出。不过,影片全部在俄罗斯实地拍摄,场景宏大,给人以视觉上的直观美感,讲述一个凄美无限的动人爱情故事,还是有很大的可观性,值得欣赏。
第二篇:安娜与国王 英文影评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conflicts
——the comments on Anna and the king Adapted by a novel and filmed in 1999, “Anna and the king” tells a story of an English widow going to Thailand with her son and teaching King’s sons English,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in the middle of the 19th century.Except for love and war, this movie reflect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conflicts as a manifestation of culture shock in terms of human rights, concept of privacy and time.As for human rights, western people possess the value of equality;while eastern rank people by their gender and social state.When Anna met the prime minister of Thailand for the first time, she was called “sir” for standing in front of him, which violated Siam’s provision that girls must go down on their knees when meeting the primer.Although she had been advised to touch forehead to floor and bow down to the king, she insisted on greeting by protocol of her own custom, in most respectful way.When Anna saw a slave be chained outside, both physically and mentally painful, she decided to request king to release her.In her opinion, each human being has the right to enjoy full freedom, and slavery should never exist in a modern nation.King admired her humanism and courage and allowed her to stand when speaking to him.Princess Chulalongkorn also learned from his teacher and changed from being superior to respectful, self-righteous to a good listener, and selfish to indiscriminate love Ancient Siam’s polygamy, which is inhumane and deprives women of pursuing true love, also caused conflicts between Anna and king.When king’s new imperial concubine——Tatian was found cheating on king with her lover for being neglected by king, she was lashed in court and was going to be executed.Anna defended for her, which put king on a spot and lead to a tragic ending.Although Anna gets a strong point, it is not strong enough to confront with king’s dignity and feudal polygamy around the whole nation.Cultural conflicts in privacy are skillfully mentioned when Anna met primer for the first time.After primer asked a series of personal questions before getting straight to the point, Anna stressed that her purpose there was to tutor king’s son, and personal questions are unnecessary.In Siam, asking personal questions first is a gesture to be polite and friendly.However, westerners pursue inpidualism and value the importance of privacy, which is greatly different from collectivism advocated by most easterners.The difference in concept of time is another culture shock in this movie.After Anna came to Siam, she wasn’t called in until the third week, and her request for living outside palace wasn’t worked out immediately.Prime minister explained that everything has its own time in Siam and it will resolve itself in time.However, in Anna’s mind, it is a matter of principle whether one can keep his or her promise, not time.Not only does Anna bring new ideas to Siam, but the culture there has also changed her way of thinking.In the beginning of the movie, when Louis, Anna’s son, asked her why the king needed her when no one in Siam spoke any English, she answered, the ways the England, the ways the world.However, this sense of superiority faded gradually as she found England, the so called country of modernization and civilization, secretly planned to provoke a war between Siam and Burma for the sake of its own self-interest.As English, she chose to stand on the side of justice, not power.This movie sets a good example for intercultural exchange, where different values can conflict with each other, learn from each other, and finally reform to be a better one.
第三篇:安娜·卡列尼娜影评
《安娜〃卡列尼娜》是个教育意义很重的片子。影片双线进行着。一个是安娜,已婚的年轻贵族女,容貌端庄秀丽,举止高贵典雅,性情真诚善良,精神世界丰富。无奈困囿于典型的封建包办婚姻。丈夫卡列宁功成名就但精神枯竭,行事刻板僵化又感情贫乏,面对贵族出身的风韵妻子,他只重视婚姻的外在形式,对安娜礼貌有加,却从不关心妻子的内心感情。在一次短促的一瞥中,她遇到了一生的挚爱沃伦斯基,这使她身上被压抑已久的生命力、对真诚爱情新生活的渴望被彻底激发。为此她不惜在保守的封建贵族社会跟丈夫离婚,名誉扫地,忍痛惜别爱子跟情人私奔,最后落了个卧轨自杀的悲剧。
另一条线,是同样贵族出身的列文,他代表着19世纪60,70年代的社会转型催生者。这个灵魂上的真正贵族,追求道德的纯洁,对糜烂虚伪的贵族生活不甚投入。他重视农事,住在乡间指导农民工作。他深爱着吉蒂,起初求婚被拒,几经波折之后才最终在一起。婚后两人相投的价值观和生活中的相互理解照顾,让他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列文身上颇有列夫〃托尔斯泰的影子。晚年的托尔斯泰,致力于新的世界观生活,穿简陋衣服,和农民一起收割,放弃个人财产和贵族特权,被誉为俄罗斯良心。
一个大胆真诚追求自由生活与爱情的女子,落了个卧轨自杀的结局,造成这个悲剧的原因不是单一的。她的悲剧不是因为不道德,而是太道德。不同于虚伪的上流社会之间的偷鸡摸狗,她大胆接受所爱,不惜名誉扫地的结局跟丈夫离婚,追求真诚而自由的爱情生活,把沃伦斯基的爱情看成是她生命的唯一支柱。上流社会的公然唾弃和隔离,给她的悲剧带来推波助澜的作用。迫于外界的压力,情人沃伦斯基开始变得心冷,激情消退,对安娜更多的是责任。私奔的生活不为外界所容,安娜只能困在家中,没有了新的生活追求和寄托,沃伦斯基的若即若离,都让她崩溃不已。
影片试图通过悲喜结局的故事,传递这样一个信息:人一生应该为自己的灵魂而活。列文在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中得到了精神的极大满足,从而变得幸福。而安娜,理想生活的炽热追求者,即使是死也死得浪漫。
港片的阴面 吴宇森虽在好莱坞历练多年,但他的这部《赤壁》却不是一部好莱坞作品,而是一次港片素质的大爆发。香港电影在八九十年代初居于强势,强势下自有阳刚表现,我这一代人的青春偶像便是香港黑帮分子,而不是革命烈士。具备友爱、勇敢等诸多中华传统美德的黑帮分子,是香港电影的阳面,而自轻贱他的心态是其阴面。商业片是阴阳互补的,大众一方面需要被震慑,另一方面也需要发泄,崇拜欲和诋毁欲是大众心理的阴阳两面。崇拜,建立某种价值,产生一个强者,观众会有“我等于他”的感慨,于是感觉良好;诋毁,则是毁掉某种价值,产生一个弱者,观众会有“他不如我”的感慨,从而感觉良好。商业片的目的,就是让人自信地活下去。八十年代初的香港阴盛阳衰,充斥着《最佳损友》一类的自轻贱他的喜剧片,《英雄本色》很难找到投资,吴宇森最早是一个与港片阴面作斗争的导演,他斗争成功,掀开了英雄片浪潮。但港片的血统是阴阳双全的,虽然他以阳面胜出,但他本具的阴面一有机会便会不可抑制地爆发,所以有了《赤壁》。全世界大众文化的阴面都是“幸灾乐祸”式的,北野武在日本电视界相当于赵本山,一直自觉是大众宠儿,结果他出车祸毁容后,发现日本人都很高兴,他伤了心--大众文化本就如此,其现象很多时候来自于嫉妒,所以一个明星会自嘲,是自我保护的最好手段。而香港电影中的自嘲达到了自毁的程度,徐小凤是香港一代歌后,五十多岁在舞台上仍美得像女神一样,但她乐于在《最佳拍档》、《赌圣》系列里出演恶俗肥婆,尽显老丑--这恐怕是其他地区的“后”级人物难以做出的事情,比如好莱坞的影后嘉宝怕容颜衰老,破坏影迷心中的美好记忆而息影隐居。巅峰人物为维持地位,总是要自尊自爱,这是常情,而香港的帝后们勇于丢人现眼,非把自己弄恶心了为止。几乎香港的影帝都玩过屎尿,周润发在《监狱风云2》中表演过拉屎,钟镇涛在《赌圣 2》中表演过抠屎,刘德华在《雷洛传》中表演过淋屎,至于周星驰……此君的电影中,人体的各种排泄物都是点睛之笔。按照西方心理学的说法,一个人有屎尿情结,说明心理深层未脱离儿童期,这类人在生活里都很粗鲁残暴。但按照西方人的说法分析东方人,不见得准确。我将其称为“毕加索式玩闹”,毕加索回到西班牙故乡,故乡风景有着古典牧歌之美,美得令他不自在,认为只有在风景里摆上一个尿池,自己才能舒服过来。因为丧失了古典情怀,所以要搞点破坏,搞得越不协调,心理越平衡。港片的自我诋毁之风,来源于何处?中国文化的主流素来庄重,日本学者普遍认为中国是贵族文化,那么可能是来自于日本。香港文化一定程度上受日本影响,日本有“摇屁股节”,就是让平时威严的神职人员穿街走巷地大摇屁股,接受老百姓的嘲笑,欧洲的牧师们决不会做这种事。日本的动漫便毫不吝惜地自毁形象,即便写的是一个剑圣、棋圣,这个至高无上的人物在耍帅之后,会突然尿急起来,或是变成了一坨屎,参见《棋魂》、《浪客行》。日本动漫的这个特点,大陆七零一代之上的人都会不太适应,我自小受的教育是“贯彻始终”的完整性,最容易打动我的是朝鲜,除了金正日没有毛主席帅,算是微有瑕疵,朝鲜近乎十全十美。而港人与日本动漫一拍即合,周星驰承认他“无厘头”的灵感,多是来自于日本漫画。中国男女私奔,是一逃万里;日本男女私奔,则是去跳海。地方小了,便容易自毁,这是生存的惶恐。香港也是局促之地,丧失了传统的大陆无法承担其精神依托,日本的惶恐必然会感染香港,但港式的惶恐比日本浓烈。如果说日本的价值颠覆,还维持在“无伤大雅”的小比例上,香港则呈现出彻底恶俗化的特点,其强大程度可以让吴宇森在《赤壁》中蔑视好莱坞剧作法。好莱坞剧作 好莱坞商业电影的定义是“一种工业、一种艺术、一种精神力量”,而我们近年的大片只是将其作为一门生意。尼采用来批判瓦格纳歌剧的理由,几乎可以照搬来批判中国的大片:第一,那不是音乐,那是做戏,瓦格纳以舞台效果取代了音乐;第二,小心天才,这是个掩饰自己没素养的词汇。大众通过追捧瓦格纳,来掩盖自己看不懂传统歌剧。《赤壁》是一部战争片,以好莱坞“一种精神力量”的标准衡量,战争片的精神力量是“我们的生活很美好,为了它,我愿意付出血的代价”。越战之后,老兵们发现生活糟透了,付出的代价不值,所以好莱坞的战争片一度绝迹,因为精神基础崩溃了。以此论《赤壁》,其所要维护的美好是什么? 吴宇森列举了很多:给母牛接生,和孕妇做爱,耍两句贫嘴,编编草鞋……倒是闲散惬意,但要以生命来换这些,似乎不值。那么就是为了个政治理念--维护人权、保护百姓。但影片一开头,诸葛亮就明确地说:“曹操要灭的是咱们,只要咱们逃了,老百姓就安全了,因为曹操要追咱们(大意)。”诸葛亮这番话根本就没法反驳,但刘备还非要和老百姓一块走。老百姓会被他拖累死的!好莱坞剧作注重情感,人物行动在经济、军事之外,还需要一个情感的理由。刘备一系人物没有打仗的理由,而孙权是为了证明自己不是“孬种”--这都太小了,构不成强大的美好。反派的曹操是为了一个女人,特洛伊战争是为了一个女人打的,但女人只是一个由头,而不是理由。《特洛伊》电影中,海伦的丈夫之所以要发动战争,是因为媳妇被拐跑,触犯了他的尊严,并由自尊心引申到信仰问题,他原本是个和平的爱好者,是小国共处的城邦制度的信仰者,但因为这个事件,他原有的信仰崩溃了,成了一个暴力主义者--这是一个电影的开战理由。而曹操的情感只停留在女人的层次上,并且有“恋童癖”的嫌疑,喜欢小乔是因为“她小时候,我见过她”,并且还找和小乔相像的军妓来睡,以作心理补偿。如果他不睡,只是欣赏这个军妓,还算是个情感,但他睡了,所以他也就丧失了打仗的理由。张爱玲评西方交响乐“就像一个阴谋”,西方的艺术都是阴谋化的,注重结构。结构不是大小多寡的关系,而是性质的改变,发生、发展、高潮的三段体叙事不是量变,是质变。我们觉得伯格曼电影随心所欲,而费里尼评伯格曼则说其玩三段体“趋于玄妙”。好莱坞的叙事是事件的危机和情感的危机同时层层加重的,高潮戏是外部危机的崩盘点,同时也是心理上死活过不去的一道槛。而《赤壁》中的人物,不缺乏危机,但这些人都太聪明,有点危机就自我调节过来了,不按照戏剧规律办事。以好莱坞的标准来看,作战的双方都没有开战的理由,并且大多数人物都没有内心的质变,只有常态,而没有性格,性格是反常态的。稳重不是性格,当一个人内心崩溃的时候,仍然保持着稳重的外观,才是性格。不是变化大了就能有性格,常态和变化形成一个有趣的关系,方能显性格。《赤》片主角周瑜做得最有“性格”的事,是他作为指挥官,亲下战场厮杀去了。此举违反了军事常规,变化不可谓不大,但没有表现出周瑜有内在血勇的性格,反而觉得他不靠谱。西方战争片中有许多主帅带头冲锋的例子,我们都很感动,为何对周瑜不感冒?因为他的常态是吹笛子、弹琴、打猎、做爱,他不顾身份亲下战场,属于他的散漫作风,我们像诸葛亮的反应一样,是像看小孩一样,一笑付之。性格是有感染力的,如果周瑜形成了性格,我们就会被血勇打动,而不会去思考合不合理了,这就是好莱坞剧作法的妙处。剧作是一个偷换概念的游戏,能把不合理的变得可以接受,在观众眼皮底下玩以假换真的魔术,之所以这个魔术能完成,因为作用在了观众的情感上,在客观知识上不对的,但在观众在情感上认同了,这事就成立了。但调情从来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容易的是当嫖客。中国的商业电影,嫖客心态太重了,自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拍商业片以来,至今如此。在消费上占有它,在心理上鄙夷它,这是嫖客对妓女的心态,也是导演们对观众的心态。我们是把老百姓当作最粗俗的蠢货,觉得是几招就可以摆平的,所以二十年来,我们的商业片都是在向外国偷招,把几部好莱坞电影中的经典桥段拼凑在一起,觉得就是商业片了,可以取信于投资方,自己也自信了。有的剧作书上描述的好莱坞,容易带来错觉,觉得好莱坞类型片就是几招法宝。所以中国的电影“凑招”的多,我们去谈投资的时候,最常用的套话是:“我这剧本,这段用了《特洛伊》的情节,这段用了《阿甘正传》的情节。”投资方听了很高兴:“你这么一说,我对你就有信心了。” 我们觉得凑招的模式是向好莱坞学的,但真实的好莱坞一线电影是不凑招的,在其剧本创作的时候,一个点子被其他影片用过,便会舍弃不用。好莱坞不变的不是点子,而是故事类型,故事类型就是情感的模式,情节为何要曲折?因为情感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只注重刺激场面,而忽略了它产生的过程,自然做不好商业片。西方故事的精华在发展段落,因为这里变化最多,我们不去研究,只爱学人家的高潮,自然会有问题。香港电影比我们早几十年做商业片,早有凑招的风气,一直在偷好莱坞的桥段,因其结合了本地风情,固然取得了成功,但“不学发展学高潮”的毛病一直有。看香港的电影,往往发展段落不是系统化地演进,而是并列上几件事,来凑够时间。香港电影总是显得松散,因为普遍欠缺布局能力,所以就在每一场景上竭尽视觉效果,以局部视觉弥补整体构成的不足,然后以一个华丽高潮来救场,一把赢回来,周星驰的《大话西游》就是靠结尾赢了北大学生。当然,如果香港电影的这种反故事的散漫,因为每一场戏都很精彩,也自成美学,名为“串珠”。虽然结构薄弱,但每场戏都有独立趣味,就像一条串起来的珍珠。吴宇森拍《英雄本色 2》失败了,但他的《纵横四海》则是一部串珠的好片。《倩女幽魂》、《黄飞鸿》系列都是串珠。显然,吴宇森的《赤壁》是不打算讲故事的,而是要串珠的,否则他会请好莱坞编剧。做一部好莱坞资金标准的香港片,应该是他的初衷。可惜,香港的趣味败坏了赤壁这场战争。串珠,要省略事件演进过程,像诗歌一样。每换一个段落就有新的趣味,如此才能扬长避短,回避掉不能把事件系统化的弱点。《四海》、《倩女》都是把每一小段玩“神”了,才成功的。这种电影是神来之笔,走运了才能有。《赤壁》则具体段落都有欠风流,所以叙事整体上的弊病就暴露无遗了。雪上加霜的是前面分析过的香港电影的阴面--自毁意识,这种意识下产生的幽默是反叙事的。西方的战争片是紧张与幽默并存的,但那种幽默是局面中的幽默,比如《拯救大兵瑞恩》中,营救队员们千辛万苦找到了瑞恩,却觉得那个瑞恩气质太差,觉得为他拼命不值,于是小声议论瑞恩的样子--这几句话便是战争片的幽默,它是人物在屈从大命运的情况下,小小的价值质疑,在理性范围里,没有脱离人物的真实处境。《赤壁》中的幽默是非理性的,比如小乔给周瑜包扎绷带,都是大拥抱的贴身动作。周瑜享受温情时,小乔撒娇说:“看来我可以为战士们做些事。”她要做慰安妇去劳军么?对此,周瑜知趣地笑笑--他俩的幽默,毁掉了他俩将军贵妇的身份和三国时代。诸葛亮许诺给苦守的张飞送援军,结果只送来了一个人--关羽,表明他一个人就等于一支部队,有万夫不当之勇。但这是词汇上的脑筋急转弯,不是此情此景下的逻辑,破坏了辛苦营造的“大兵压境,绝地反击”的肃杀局面。《赤壁》中的幽默造成了价值观的混乱,破坏了基本的情景设臵。这种肆意破坏比比皆是,所以不能将其视为导演的败笔,只能视为是导演风格,是导演骨子里的香港文化在起作用,即便是拍了四五部好莱坞电影,也无法将其消磨。阵法枪法 在剧作上,吴宇森串珠不成,反受其害。吴宇森的地位,首先是他作出了视觉上的创新,他的剪接和动作设计都很轻盈飘逸,而《赤壁》的视觉则泯灭了个人特征。这也是他去美国的必然,他的剪接手法虽然被塔伦蒂诺这个的超级粉丝推崇备至,但在美国电影院中是引起爆笑的。美国人太实在,觉得他的拍法虚假,所以吴宇森在美国的电影越来越收敛,浪漫派的代表人物变得写实起来。看《三国演义》上的描写,每个人都太会穿衣服了,用料之贵重、色彩搭配之讲究,并且都穿出了个人品位。中国的商周传统是只有贵族才当兵,孔子的时代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的“士”同时也是“兵”,兵痞要等到南北朝的时候才大量涌现,关羽、赵云这些出身低的人当上将领后,是自觉地贵族化的。三国战场就是一场超豪华时装秀,这几乎是所有中国人的共识。但吴宇森没有这样拍,他认同了美国人能理解的战场,把赵云等名将拍得一脸污垢、臭汗淋漓。也是为了让美国人理解,用乌龟壳比喻八卦阵。拍出的八卦阵也的确是乌龟壳的样子,是几块方阵拼成的一个大椭圆形。八卦阵传说是诸葛亮发明,效果是“局部吃亏,整体占优”,吴清源说自己得了诸葛亮的东西,他的围棋是八卦的最好注解,四处败迹,最后却赢了。八卦阵是“井”字形的,围棋棋盘也是此规格。日本佛教的基本理论认为,成佛也要按照八卦阵次序,其描述修行程序的“金刚界曼陀罗”图就是八卦阵形。在充斥着谈宿命风气的香港,算命多用八卦,算命的基本算法,就是八卦阵基本的阵法,所以吴宇森找阵法资料很容易。可能顾虑欧美人看不懂,吴宇森放弃了作为东方战争最大特点的阵法。这是明智之举,因为阵法至今只在文学中成功,还没在东方电影里成功过,黑泽明在《影子武士》、《乱》中都利用夜色或情节,巧妙地在战场上省略了阵法。而表现武田信玄和上杉谦信决战的《天与地》,其车旋大阵与鱼鳞大阵的对决,便非常失败,很像一场失控的团体操表演。所以《赤壁》虽在战前大谈阵法,但真开战了,却不见阵法,只见盾牌。八卦阵成了能否冲破盾牌的简单攻防了。其实好莱坞商业片并不排斥讲解知识,观众看电影的基本心理是寻找新奇的生活体验,所以好莱坞剧作创作时有“看部电影,学个知识”的口号,奇怪的知识能加剧生活的新奇程度。比如《杀手里昂》中里昂介绍杀手知识:“杀手水平的高低,是以与被杀目标距离衡量的,最低档次的杀手用狙击枪,之后用手枪,最高境界是用匕首。”这个说法是那么的不合理,但我们看电影时都听得津津有味,这是一个知性的刺激。而《赤壁》谈阵法,说雁型阵像扇子、八卦阵像乌龟,就把观众打发了,其实可以多谈点,商业片容量比我们想象的大。东方战争最大的特点是阵法和枪法,中国的马上枪术与西洋骑士不同,中国的武术便是从马上枪术蜕变来的,香港武打片里口头禅似的词汇——“腰马合一”,就是马上枪术对腰和胯的要求,以腰力使枪,以胯控制马,蜕变为拳术后,没有枪马了,但对腰胯仍然是枪马的标准,这是中国武术的基本特点,少林拳和太极拳在此点上是一致的。在中国的兵营传统里,拳术历来是马上枪术的虚拟训练,可参看明清兵营记载的操练规矩。我们的拳术武打片征服了欧美,现在要拍拳术的正源——马上枪术了,应该能形成新鲜的动作设计,但不知《赤壁》对此准备不足,还是觉得欧美只认可我们的拳术,不敢出新。所以《赤壁》中的大将们多喜欢跳下马打架,找个理由就把长枪换成了短刀,甚至赤手空拳。香港武打设计师都懂“腰马合一”的本源,这是武术的基本概念,但拳术武打在好莱坞的成功,令他们变得保守了,没能利用这次机会完成突变。但《赤壁》毕竟做了些尝试,可以预见,这是武打片必然的发展趋势,中国电影会有自己的骑士,与欧洲骑士、美国牛仔分庭抗礼。好莱坞的经历消磨了吴宇森的视力,以前的吴宇森对线条、高低位臵极为敏感,所以能把一间普通客厅拍得华丽。《赤壁》中,曹操在战场上的第一个亮相,是从军车的圆顶棚摇下到曹操的正身,以顶篷的圆形来强化人物形象——这思路是对的,可惜意识还在,但不敏感了,没有强化这个圆的线条,把顶棚拍得小得就像一把雨伞,曹操气势全无。以前的吴宇森绝不会出现这种情况,这个镜头,令人落泪。曹操在汉朝宫廷中的出场,是不见头脚,以腰部出场的。腰部在古代是男性表现权威的部位,美国的老派资本家一定要挺着个大肚子,《教父》中的老教父教育小教父时,要在谈话期间展示腰部,以显现权威。《吴清源》中日本围棋第一人秀哉在棋室出场也是以腰部,其强化腰部的方法,是让其在腰部挂上一块佩玉,这块玉稳定地嵌在腰部,随着人物的前进,无声地逼近,这个人物就不怒自威了。曹操的腰部也有佩玉,但那是一堆,随着迈步,相互撞击得“哗哗”乱响,这就失去了威严,像个货郎了。《赤壁》中的种种怪现象,追根到底,是缺失了精神依托后的焦虑。而日本明治维新后,在积极西化的同时,有着“失根”的焦虑,认为在近代化进程中落后的中国反而保留了古典的所有美好,大正年间出现了“中国情趣”风潮,这类人在谷崎润一郎的小说《鲛人》中表达的心声是:“居然没能生在中国,实在是个无法挽回的不幸。” 当今的我们已经后现代了……我们的依托在哪儿,是朝鲜么?
www.feisuxs 3d豪情 天将雄师
H6M9
第四篇:安娜卡列尼娜影评
观《安娜卡列尼娜》有感
看完电影《安娜卡列尼娜》,我心中有种很复杂的感触。爱情,到底是什么?它值得我们托付一生吗?
该故事发生于十九世纪的圣彼得堡,女主角安娜原来是一名政府官员的夫人,却在一次旅行中邂逅了英俊的军官渥伦斯基,返家后仍然偷情。此事后来被丈夫卡列宁发现,安娜要求离婚被拒,卡列宁威胁她将因此再也见不到她心爱的儿子。安娜投奔渥伦斯基,过了一段短时间的幸福生活,但不久渥伦斯基为了重新踏入社交界,对安娜越来越冷淡。在一次激烈的争吵后,渥伦斯基愤然离去,伤心绝望的安娜在寻找渥伦斯基的途中卧轨自杀。故事中的安娜是美丽的,而她的感情是热烈真挚的。八年不懂爱情的生活,使她在遇到所谓的爱情时可以不顾一切。安娜,她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她正直不放荡。影片中,当她接受渥伦斯基的爱情以后,她就勇敢地向丈夫坦白说:“我要爱情,我要生活。”
而卡列宁,安娜的丈夫,他是官僚制度的化身。在他看来,他之所以需要一个家庭,并非出于爱情的需要,而是因为他在仕途上少不了一个完整的家庭。他是现实卑劣的,为了前程才娶安娜并冷漠她与自己唯一的儿子。他和安娜的结合自始至终都是个错误。所以,安娜才会选择去爱渥伦斯基,因为他能带给她所谓的爱情。
在我看来安娜是勇敢的,她始终不悔自己选择的道路:“假使一切要从头再来,也还是会一样的。”但安娜性格自身有着局限,她曾对渥伦斯基说:“一切都完了,我除了你以外甚么都没有了。”渥伦斯基成了她生活中的全部,一旦失去他的爱,她的生命便失去了意义。可是后来渥伦斯基对她的爱越来越少,使她内心充满矛盾与痛苦,她对生活,对自己的处境感到迷惘与恐惧。安娜,最后在无尽的遗憾之中死去。爱情,人生最大的幸福却将安娜带入了痛苦的深渊。安娜因渴望爱情,爱上了外表俊美,内心空虚的渥伦斯基。而渥伦斯基对安娜也只是一种虚伪的狂热,这种虚荣之心决定了他对安娜的爱情十分肤浅。这就注定了悲剧的发生!当迎面扑来的火车碾过安娜柔弱的身躯,突然发现,原来人是如此脆弱。不过,人真正脆弱的不是肉体,而是人的灵魂。当被寄托所有的爱情消失不见,一切都失去了意义。
影片中与安娜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列文。虽然他与基蒂的爱情不像安娜与渥伦斯基一样“轰轰烈烈”,却最终收获了美满的生活,而他也始终相信乡村生活才是精神上最自由的生活。列文最后找到了有关生命问题的答案,实质上列文便是托尔斯泰意志的体现。
关于这部电影,我想说爱情不一定要惊天动地,只要爱的真诚就好。我们要学会知足,知道什么该争取,什么该放弃。对于安娜,我感慨她的勇敢、执着,但我还想说,任何事,我们都应该做到拿得起,放的下才行。
第五篇:安娜卡列尼娜影评
《安娜卡列尼娜》影评
年少时我没有拜读过托尔斯泰先生的《安娜卡列尼娜》原著,但是大概知道是怎样的故事,那是那个年纪的我不敢触及的。这次看电影版的,我查了一下共有四个版本——几番斟酌后选择了最老的一版,我想这一版应该是最忠于原著的吧。
影片开始时,我还抱怨怎么选了个黑白版本的呀,后来在火车站,沃伦斯基初见缭绕热气中的安娜,惊为天人,我亦然。想想那一幕还挺搞笑的,沃伦斯基在车门前等待的时候,肯定期待的明明是自己的母亲——老态龙钟的老妇人,结果出来的是一个如斯美妇人,前后的落差,加上安娜本身的魅力,风流如沃伦斯基被她俘获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安娜此次来是为了哥嫂调解关系的,安娜的哥哥儿女双全,家有贤妻,却还在外拈花惹草,在家与家庭教师搞暧昧,老婆不与他闹翻 才奇怪呢,安娜顺利调解了哥嫂关系。
在接下来的舞会上,几乎每个女孩都把自己打扮的纯洁如天使,只有安娜一袭黑色天鹅绒长裙,也真的宛如一只高贵的天鹅。察觉到沃伦斯基对自己的爱意,处于对家庭的考虑,同时也不想让吉蒂伤心,安娜很快结束了自己的旅程,没想到沃伦斯基那厮竟然紧追不舍,多次舞会,聚会后,安娜芳心被打动,俩人形影不离。但纸是包不住火的,流言蜚语渐渐传开。渐渐地也传到了安娜的丈夫耳中,可安娜的丈夫卡列宁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其貌不扬,在官场中却是个地位显赫的人物,是一个“完全醉心于功名”的人物。他根本不懂
什么是倾心相爱的情感,他认为:他和安娜的结合是神的意志。他责备妻子行为有失检点,要她注意社会性的舆论,明白结婚的宗教意义,以及对儿女的责任。他并不在乎妻子和别人相好,“而是别人注意到才使他不安”。
没看错的话,安娜和卡列宁结婚已经十年了,我敢说他们二人初始时是有过爱情的,只是时间磨平了热情的痕迹,他们失去了沟通的能力,关系日渐冷淡。他们俩人的结晶——谢尔盖,那个可爱的男孩是安娜最大的牵挂。
花园里,沃伦斯基表示愿意抛弃一切和安娜远走高飞,因为谢尔盖,安娜拒绝了,沃伦斯基伤心欲绝。藤架下安娜站在十字路口,一边是情人的愤然离去,一边是谢尔盖声声呼唤自己的母亲看自己的马术,几经挣扎后,安娜还是选择奔向了自己的儿子。
马场,沃伦斯基的坠马,安娜的失态,丈夫的告诫,让她对自己的丈夫更加厌恶,从而奔向浪漫英俊的沃伦斯基的欲望如气球般膨胀到濒临破裂的地步,她如飞蛾扑火般奔向沃伦斯基的环抱。他们沉浸在爱河之中,畅游意大利,然而旅途中偶遇的小男孩,让安娜想到了自己可爱的谢尔盖,于是决定回归故里。然而,当初她的不顾一切,付出了代价,卡列宁禁止母子相见,安娜无比伤痛,谢尔盖生日那天母子的相见,催人泪下。
而另一方面,沃伦斯基对自己的军队和战友有着无法割舍的感情,渐渐地他们之间也出现了隔阂与猜忌。剧场安娜受到的羞辱,在沃伦斯基母亲身边的年轻女子,加上无法见到爱子的苦闷
让安娜几乎歇斯底里。当沃伦斯基提出要去塞尔维亚参战时,安娜认为是沃伦斯基厌倦了和她在一起的生活而想躲开她。俩人不欢而散,沃伦斯基再次夺门而出。
其实,我想说,安娜爱的也许是军官身份的沃伦斯基,而沃伦斯基爱的也许是卡尔宁夫人身份的安娜,脱离了这种背景,光环。俩个人的爱情也许就不像之前那般了。并且沃伦斯基也明确表达了自己终日呆在乡下的不甘与无趣,他注定是热爱军队的生活。失去了军官的光环,他整个人也就不似从前了。
安娜疯狂的寻找沃伦斯基,她只剩下他了,可是沃伦斯基却拥有更多。当火车站,意气风发的沃伦斯基与母亲,以及那位可能成为正牌沃伦斯基太太的女孩依依惜别时,安娜的整个天空就塌了。最终在寒冷的夜晚,带着对世界的眷恋与恨意,走上了不归路。
而沃伦斯基注定会生活在内疚中一辈子,但是这又怎样,他也许就像《雷雨》中的周朴园一样,照样结婚生子,只是在某个特定的日子里缅怀一下这位已逝佳人。
爱情真的不是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