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读老子学成语教案(DOC)

读老子学成语教案(DOC)



第一篇:读老子学成语教案(DOC)

读老子 学成语

功成不居,有无相生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能够理解功成不居,有无相生的溯源及释义。

2.知道功成不居,有无相生所关联的故事。学习重难点:

1、了解成语的来源,意思。

2、会合理的应用成语。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件导入 二:新授:

(一)、教师先给学生出示这两个的成语的溯源、释义、,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了解成语溯源:

“生而弗(fú 不)有,为而不恃(shì 依赖),功成而弗居。”

成语释义:

功成不居: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也指功业成就而不自傲。

1、功

成不 居

(二)、让学生背诵这两成语意思及溯源。

(三)、教师随机检查,小组互相背诵。

(四)、教师出示增量阅读拯救法国的戴高乐 和诺贝尔自传,让学生自由阅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五)、接着教师让学生和老师,共同朗读增老师和量量的对话,了解其中的道理,明白其中的哲理。

(六)、小组合作互相学习后,并造句,或者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应用。

三、自学

2、有 无 相 生

成语溯源:

“有无相(xiāng 互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héng 永恒)也。”

(选自《道德经》第二章)成语释义:

有无相生:有和无,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

(一)小组合作记成语,根据释义了解成语溯源

(二)自读避实就虚画古寺和皮匠和银行家 谈感受。

四、课堂检测:

1、背诵两个成语的意思和溯源。

2、造句及默写。

老子名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理解“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意义。教学过程:

一、课件导入

二、新授

1、教师先给学生出示这个的成语的溯源、释义、,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了解成语溯源:

在《道德经·四十八章》中,老子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对于这句话,历史上不乏各种解读者,我们在这里不作纯考据学的例证,而是就这句话的含义及其对于我们的启示作一点浅显的说明,以期对我们的生活有若干帮助。

首先,什么是“为学”、“为道”?“为学”的对象是知识和技术。对于这些东西,人不去学习就不能掌握,从这个意义上,我们称之为“为学日益”。而何为“为道”呢?儒家讲“朝闻道,夕死可矣”;老子更是以《道德经》专门论“道”;佛学虽然不太用“道”这个词,但《心经》上说的明白,得道即是“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道”本是一个很难言说的概念,如果勉强对其做一个解释,“道”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中,是人生和宇宙的实相,是大千世界背后的那个“本体”。但在现实中作为一个有思想、有欲求的人,如何才能认识这个“道”,如何才能将自身行为与“道”和谐统一呢?中国的古圣先贤认为:人的觉性如同透亮光芒的珍珠,什么宇宙、人生的真理皆可以体认和觉悟。但是,由于人又充满了各种欲求,而这些欲求如沾染在珍珠之上的污垢,因为有污垢的存在,珍珠的光芒自然被隐藏,也根本无从觉悟到人生和宇宙的大道。无论是孟子的“养心莫善于寡欲”,还是老子的“为道日损”,皆是此意。所谓日损,是指要人们不断地去掉沾染在珍珠上面的灰尘——贪欲,从而把珍珠本有的光亮闪现出来。当人们不断地擦去“自性”上的污染,从而真正呈现出一个光亮晶莹的“自性”时,所谓人生宇宙之大道就能够与自性合为一体。这时人的境界就是“人与道同”。到了这个境界,孔子讲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庄子讲的“内圣外王”,禅宗赞许的“大机大用”,皆成为现实。故此,老子说“无为而无不为”。

3、读成语。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理解“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课件《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二、新授

1、教师先给学生出示这个的成语的溯源、释义、,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了解成语溯源: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 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2、翻译讲解

大道永远顺应自然而无为,但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这是老子哲学思想的重要命题。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无不为是对无为的作用的最高评价。

3、学生齐读

4、小组读

5、个人读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理解“轻则失根,躁则失君。”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课件《道德经》第三十六章

二、新授

1、教师先给学生出示这个的成语的溯源、释义、,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了解成语溯源: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 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2、翻译讲解

轻率就会失去根本,躁动就会失去主宰。

《老子校诂》云:“重谓寡欲自重,轻谓纵欲自轻,二者皆以治身言。静谓清静无为,躁谓急功好事,二者皆以治国言。”

3、学生齐读

4、小组读

5、个人读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理解“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课件《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二、新授

1、教师先给学生出示这个的成语的溯源、释义、,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了解成语溯源: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 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 之在天下,犹川谷之於江海。

2、翻译讲解

能了解别人的称为机智,能认识自己的才叫聪明。能战胜别人只能说明有力气,战胜自己才叫刚强。知道满足者(总感到)自己富有,身体力行者(才说明)他有远大的志向。

此为老子精神修养论。了解自己,反省自己,战胜自己,实为做人之至要。“自知者明”,“自胜者强”实为千古名言。

3、学生齐读

4、小组读

5、个人读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理解“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课件《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二、新授

1、教师先给学生出示这个的成语的溯源、释义、,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了解成语溯源: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 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 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2、翻译讲解

最方正的东西却看不到它的棱角,越贵重的器具做成的越慢,最大的声音听不到声音,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迹。

此句老子意在解释为什么“道”的存在而常人难以理解。因为大道具有无限性,而常人的感官难以体察,是“无状之状,万物之象”。更多道德经名言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老子名言专栏

3、学生齐读

4、小组读

5、个人读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理解“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课件《道德经》第四十三章

二、新授

1、教师先给学生出示这个的成语的溯源、释义、,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了解成语溯源: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 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2、翻译讲解

天下最柔的东西,反而能驰骋穿越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之中。

“柔弱胜刚强”,这是老子对自然的感悟,深刻提示了“道”的本性。

3、学生齐读

4、小组读

5、个人读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理解“以正治国,以奇用兵”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课件《道德经》第五十七章

二、新授

1、教师先给学生出示这个的成语的溯源、释义、,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了解成语溯源: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 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泫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 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2、翻译讲解

以正道治国,以奇计用兵,与民休息安定民心才能臣服天下。

治国须正,用兵须奇,顺应自然,才能达到无为而治。这是老子关于治国、用兵、平天下的基本策略。

3、学生齐读

4、小组读

5、个人读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理解“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课件《道德经》第五十二章

二、新授

1、教师先给学生出示这个的成语的溯源、释义、,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了解成语溯源: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 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其小曰明,守柔 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

2、翻译讲解

察见几微叫做明,守持柔弱叫做强。

有为者当明察秋亳,而对外又能守持柔弱。

3、学生齐读

4、小组读

5、个人读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理解“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课件《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二、新授

1、教师先给学生出示这个的成语的溯源、释义、,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了解成语溯源: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尚福之所倚。福尚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2、翻译讲解

祸啊,福就依傍着它,福啊,灾祸就隐含其中。

这是老子具有辩证思想的名言。要正确对待祸福,从不利中看到有利,有利中发现不利。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引用了这句话,说明了“好的东西可以引出坏的结果,坏的东西可以引出好的结果”。

3、学生齐读

4、小组读

5、个人读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理解“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课件《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二、新授

1、教师先给学生出示这个的成语的溯源、释义、,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了解成语溯源: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於其易,为大於其细。天下难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 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2、翻译讲解

处理困难的事,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做大事要从细微处做起。

只有由易入难,积少成多,才能成就大事。

3、学生齐读

4、小组读

5、个人读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理解“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课件《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二、新授

1、教师先给学生出示这个的成语的溯源、释义、,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了解成语溯源: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於其易,为大於其细。天下难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 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2、翻译讲解

天下的难事,必定发生于容易,天下的大事,必定起于细微。

对天下大事难事,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没有办不成的。往往有为的人,从不大而化之一做事,却成就了大事。小事不做,大事不成!

3、学生齐读

4、小组读

5、个人读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理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课件《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二、新授

1、教师先给学生出示这个的成语的溯源、释义、,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了解成语溯源: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乱。合 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於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 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 不敢为。

2、翻译讲解

做事要做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处理祸乱一定要在祸乱发生之前。

老子提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观点。事物在量变之中,但还未形成质变之前,有的尚处于萌芽状态,就要及早动手解决。

3、学生齐读

4、小组读

5、个人读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理解“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课件《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二、新授

1、教师先给学生出示这个的成语的溯源、释义、,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了解成语溯源: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乱。合 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於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 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 不敢为。

2、翻译讲解

合抱的大树,是从幼芽发起,九层的高台,是用一筐筐土积累的;千里远行,也是从脚下一步步走出来的。

揭示了量变与质变的深刻道理,只有从实际出发,一点点积累,才能成就大事。

3、学生齐读

4、小组读

5、个人读

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理解“抗兵相加,哀者胜矣。”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课件《道德经》第六十九章

二、新授

1、教师先给学生出示这个的成语的溯源、释义、,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了解成语溯源: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 敌。执无兵。祸莫大於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2、翻译讲解

两军势均力敌,哀痛的一方胜利。

哀兵必胜,军队在悲愤与压迫面前,战斗力最强。

3、学生齐读

4、小组读

5、个人读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第七十四章

【翻译讲解】:当人民不再畏惧(统治者的)威压时,那么大乱的威胁将要到来。

赢得民心,关注民生,是社会安定的根本。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理解“民不畏威,则大威至。”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课件《道德经》第七十四章

二、新授

1、教师先给学生出示这个的成语的溯源、释义、,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了解成语溯源: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2、翻译讲解

当人民不再畏惧(统治者的)威压时,那么大乱的威胁将要到来。赢得民心,关注民生,是社会安定的根本。

3、学生齐读

4、小组读

5、个人读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理解“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课件《道德经》第七十九章

二、新授

1、教师先给学生出示这个的成语的溯源、释义、,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了解成语溯源: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馀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於人。有德司契,无 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2、翻译讲解

天道对人无所偏爱,但其结果却是常常帮助善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道无为而任自然,但其结果却是常常帮助善良的人。

3、学生齐读

4、小组读

5、个人读

第二篇:读老子 学成语 诵儿歌 教案

1《有无相生》教学设计

尚晓剑

教学目标:

1、了解成语“有无相生”的来源及意思,熟读道德经原文。

2、了解“相”字的意思。

3、背诵儿歌。教学过程:

一、汉字趣解

1、“相”字是如何而来的呢?

2、出示图片,边看图标讲解:

最初的“相”是是一只眼睛在仔细观察(chá)一棵树,所以它的左边是木,右边是目,本义是看、观察。

“相”是多音字,在这个成语中读xiüng,是相互的意思。

3、你还知道哪些含有 “相”的词语?

二、成语简介

1、“有无相生”这个成语也含有“相”字。

2、成语释义及来源:

“有无相生”的意思是有和无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这个成语是从《道德经》第二章中提取出来的。

三、熟读道德经原文

1、听老师读。

2、带读。

3、配乐齐读。

四、儿歌诵读

1、师范读

2、学生跟读。

3、意思理解

4、各种方式读

5、背诵

6、填空检测。

五、增量发现,生活链接

1、从儿歌中发现了几对意思相反的词语,如有和无、大和小,还含有多和少呢?

2、在老子的眼中,它们既是对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的。比如有家财万贯(guàn)但不加节制地挥霍(huò),最后也会一无所有,而即使一贫如洗的家庭,只要勤劳节俭,也会过上富裕(yù)的日子。这就是“有无相生”。

3、说出许多相互对立又相互转化的词,比如美与丑,善与恶,生与死,乐与悲,成与败,黑与白„„它们是不是也有这个特点?

4、这个成语对你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发?

2《功成不居 》教学设计

尚晓剑

教学目标:

1、了解成语“功成不居”的来源及意思,熟读道德经原文。

2、了解“功”字的意思。

3、背诵儿歌。教学过程:

一、汉字趣解

1、“功”字是如何而来的呢?

2、出示图片,边看图标讲解:

“功”是会意字,由“工”和“力”组成,原来表示一个人拿着斧头去砍柴,后来表示努力工作,引申为工作的成果、功绩(jì)等。

3、你还知道哪些含有“功”的词语?

二、成语简介

1、“功成不居”这个成语也含有“功”字。

2、成语释义及来源:

“功成不居”的意思是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也做“功成弗(fú)居”、“成功不居”。这个成语是从《道德经》第二章中提取出来的。

三、熟读道德经原文

1、听老师读。

2、带读。

3、配乐齐读。

四、儿歌诵读

1、师范读

2、学生跟读。

3、意思理解

4、各种方式读

5、背诵

6、填空检测。

五、增量发现,生活链接

1、张良辅佐刘邦先是推翻了秦国,然后打败西楚霸王项羽,于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在长安建立西汉,刘邦称帝为汉高祖,张良在西汉建立后不久便辞官。张良的做法就是功成不居了,是不是也可以叫作功成身退呢?

2、当今社会中那些居功自傲、争名夺利的人相比,真是一种难得的高尚品格。

3、这个成语对你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发?

3《无为而治》教学设计

尚晓剑

教学目标:

1、了解成语“无为而治”的来源及意思,熟读道德经原文。

2、了解“治”字的意思。

3、背诵儿歌。教学过程:

一、汉字趣解

1、状字是如何而来的呢?

2、出示图片,边看图标讲解:

最初的“治”字左边是水流,右边是一个人在笑。意思是水得到了治理真的令人愉快。所以这个成语的本义就是治理,后来也指管理一个地方或国家。

3、你还知道哪些含有“治”的词语?

二、成语简介

1、“无为而治”这个成语也含有治字。

2、成语释义及来源:

“无为而治”的意思是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这个成语是从《道德经》第三章中提取出来的。

三、熟读道德经原文

1、听老师读。

2、带读。

3、配乐齐读。

四、儿歌诵读

1、师范读

2、学生跟读。

3、意思理解

4、各种方式读

5、背诵

6、填空检测。

五、增量发现,生活链接

1、“拔苗助长”这个成语讲的是一个农民为了让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株株拔高了,结果事与愿违,禾苗全都枯死了。

2、“无为而治”本来是道家的治国策(câ)略(lûâ),就像禹用疏通的方法治理洪水,舜依靠贤德治理国家一样,顺应规律,才能把事情做好。

3、有些家长总是让孩子参加各种兴趣班,星期天都不能玩耍,这是不是也违背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呢?

4、这个成语对你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发?

4《和光同尘》教学设计

尚晓剑

教学目标:

1、了解成语“和光同尘”的来源及意思,熟读道德经原文。

2、了解“光”字的意思。

3、背诵儿歌。教学过程:

一、汉字趣解

1、“光”字是如何而来的呢?

2、出示图片,边看图标讲解:

“光”最早是一个跪着的人,头上有火,引申为明亮的意思,常指阳光、灯光等。

3、你还知道哪些含有“光”的词语?

二、成语简介

1、“和光同尘”这个成语也含有涣字。

2、成语释义及来源:

“和光同尘”的意思是隐藏了自身的锋芒,把自己混同与世俗之人。后用来比喻不露锋芒,与世俗混同、随波逐流的处世态度。这个成语是从《道德经》第四章中提取出来的。

三、熟读道德经原文

1、听老师读。

2、带读。

3、配乐齐读。

四、儿歌诵读

1、师范读

2、学生跟读。

3、意思理解

4、各种方式读

5、背诵

6、填空检测。

五、增量发现,生活链接

1、由“和光同尘”可以想到了和它意思相近的一个成语——同流合污。但在日常使用中,“同流合污”好像含有讽(fěng)刺(cì)的意思。它从另一个角度告诉我们,做人做事不要锋芒毕露,要谦虚低调,和他人能够平等相处。

2、和许地山在《落花生》一文中告诉我们的道理一样: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

3、对于小学生来说,不要去模(mó)仿大人的哪种故意做出来的圆滑,但正当的比学赶帮还是应该有的。

4、这个成语对你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发?

第三篇:读老子

读《老子》有感

《老子》又名《道德经》,是中国先秦诸子百家中道家的代表作,也是精髓之一。其作者姓李名耳,字聃,人称老聃,或称老子。老子的思想及道家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历史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虽然儒家思想一贯被视为是封建思想的正统,但道家的力量也是不可忽视的。研读道家的经典名著,对于了解中国古文化,启迪思想,启发思考,都是有着积极作用的。

老子思想博大精深,《道德经》是它的集中体现,全书不过5千字,但其蕴含的深刻哲理和对宇宙、世界的深入思考,是不可估量、乃至无穷无尽的。粗浅地读过这部书后,对于那些玄妙精深的禅理或许我还无法理解,更别提看透了——毕竟那是几千年来人们都在寻求和探索的道理——但对于老子所阐述的一些深入浅出的简单道理,我还是略有心得,而且颇受启发。

老子对于认知世界的看法总结来看,就是“无我”,他主张把自己放到宇宙和浩渺的时空中去,主张把自己融入自然万物,借此来发现事实的真理和万物运行的规律。同时,由于无我,所以自然没有了喜怒哀乐,自然不会受到诸多俗事的困扰,也就解脱了自我。这种认知的办法未免有一点一厢情愿,一个人活在社会上毕竟不能够完全脱离社会,不脱离社会就还是有诸多的俗事在身边,你就是再说自己可以把精神上升到宇宙的高度,也终究无法脱离社会,那么你的认知便不能达到完全无我的高度。不过就当时的情况看来,做一个隐士还是比较容易的,如此来看,隐居山林也许是唯一无我的办法吧。虽然这种想法比较虚,但是对于我们现实生活还是有帮助的,了解并善加利用这种空情、无我的思考方式,有利于我们缓解压力,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寻得心底的一丝安宁,同时容易获得无欲、不争所带来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老子还有一种非常重要的思考方式,我们可以称之为“相对论”。这是非常重要的思想,有比较才有对立,有对立的两端就有矛盾,有了矛盾才有万物,而矛盾又不是一成不变的,矛盾可以藉由对立的一方的消除而消除。如此精妙的“相对论”在5千年前的中国就已经诞生不能不说是奇迹。从老子认为最开初的有无之间的比较,到高下相生,长短相较,事物的两面性都是通过比较而存在的,道家的“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思想估计也就来源于此,所以道家主张事物的二元论。但现在我们可以看到,二元论毕竟有其片面性,而且通过消除“一元”来消匿矛盾的愿望也终归是一厢情愿,但这可以作为我们看问题的一种启发和角度——找到矛盾的基本点和源头,通常会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我们所要做的不过是平息“比较”,或许就可以使问题得到解决。

老子的认知方法确实是很高妙,而他处世的哲学也值得我们思考借鉴。道家处世主张可总结为“无为”。统治国家他都认为可以“无为而治”,还有什么事情需要他去为?他认为人们只要管好自己,即使都愚昧无知不思进取,但在人自己来说也是幸福的。我不知道这样的中心思想怎么能够让一个人或国家在世界上立足,我只能认为是由于当时的社会落后导致老子的视野有局限性。他没有考虑到世界是随时间变化的,如果不进步就只有被别人甩下的下场。5千年的历史不断地证明着这一点,不能居安思危的人或国家,必将被世界所淘汰。那么,在这种处世哲学之下,我们又有什么可以参考的呢?我认为其中顺其自然的想法还是值得保留的,当你在时代的洪流中遇到逆流的时候,或许你可以迎难而上,但通常得不偿失,损失过大,所以,适时地知难而退,撒开双手,“无为”一把,也许反倒能柳暗花明,无心插柳。如此“掐头去尾”地看待老子的思想,未免有断章取义之嫌,就算是我自己的一点个人想法吧。

老子是我中华民族的伟大思想家,《老子》内所包含的东西其实远没有这么简单,粗略的阅读只能给我带来少许的启发,更深的思考还有待进一步的阅读与钻研。

第四篇:5明烨 读老子 学成语 诵儿歌 教案

17《虚怀若谷》教学设计

实验三小 杜娟萍 教学目标:

1、了解成语虚怀若谷的来源及意思,熟读道德经原文。

2、了解“怀”字的意思。

3、背诵儿歌。教学过程:

一、汉字趣解

1、怀字是如何而来的呢?

2、出示图片,边看图标讲解:

最初的“怀”是由“衣”和“涕”的古文组成,表示内心深藏着因思念而流泪的感情,也就是怀念的意思。我们今天常用的词语是怀念、怀旧、怀乡„„

3、你还知道哪些含有怀的词语?

二、成语简介

1、虚怀若谷这个成语也含有怀字。

2、成语释义及来源:

虚怀若谷的意思是指胸怀像山谷那样深而且宽广,形容十分谦虚。这个成语是从《道德经》第十五章提取出来的。

三、熟读道德经原文

1、听老师读。

2、带读。

3、配乐齐读。

四、儿歌诵读

1、师范读

2、学生跟读。

3、意思理解

4、各种方式读

5、背诵

6、填空检测。

五、增量发现,生活链接

1、学了这篇儿歌,我们要有大肚量,不要与人斤斤计较。

2、学习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让生谈谈自己的理解。

3、总结,在生活中我们要宽容地对待别人,才能广结良友。

4、“虚怀若谷”这个成语对你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发?

18《芸芸众生》教学设计

实验三小 杜娟萍

教学目标:

1、了解成语芸芸众生的来源及意思,熟读道德经原文。

2、了解“众”字的意思。

3、背诵儿歌。教学过程:

一、汉字趣解

1、众字是如何而来的呢?

2、出示图片,边看图标讲解:

在甲骨文中,“众”的字形是“日”(太阳)下有三个人,在不断演变中变成现在的简体字“众”。两人为“从”,三人为“众”,“众”表示“众人”“大家”的意思。

3、你还知道哪些含有众的词语?

二、成语简介

1、芸芸众生这个成语也含有视字。

2、成语释义及来源:

芸芸众生的意思是泛指一切生物,后多用来指世间众多的普通人。这个成语是从《道德经》第十六章中提取出来的。

三、熟读道德经原文

1、听老师读。

2、带读。

3、配乐齐读。

四、儿歌诵读

1、师范读

2、学生跟读。

3、意思理解

4、各种方式读

5、背诵

6、填空检测。

五、增量发现,生活链接

1、老师,最早的“众”字很有意思,三个人在做着同一件事情。所以,三人成众,许多人就叫众人。

2、大千世界的每一棵草,每一朵花,每一条河,每一屡(lǚ)阳光,每一个人„„都是渺(miǎo)小的,但它们在一起,就会将这个世界装扮得绚烂多姿。

3、我们每一个人虽然平凡,可是我们也有属于自己的精彩。

4、总结:没错,生命的意义在于过程,只有经历过方能体味。

5、这个成语对你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发?

19《取信于民》教学设计

实验三小 杜娟萍

教学目标:

1、了解成语取信于民的来源及意思,熟读道德经原文。

2、了解“信”字的意思。

3、背诵儿歌。教学过程:

一、汉字趣解

1、信字是如何而来的呢?

2、出示图片,边看图标讲解:

《说文》中说:“信,诚也。”“信”也就是诚实。后引申为相信、信任、信仰、证实、消息、信函等意思。

3、你还知道哪些含有信的词语?

二、成语简介

1、取信于民这个成语也含有信字。

2、成语释义及来源:

取信于民的意思是取得人民的信任。这个成语是从《道德经》第十七章提取出来的。

三、熟读道德经原文

1、听老师读。

2、带读。

3、配乐齐读。

四、儿歌诵读

1、师范读

2、学生跟读。

3、意思理解

4、各种方式读

5、背诵

6、填空检测。

五、增量发现,生活链接

1、儿歌中提到了一个历史小故事:秦朝时,商鞅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他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就赏十两金子,但没人搬,他又提升至五十金,有一个人照做了,就得到了赏赐。因为商鞅言而有信,他的新法令就得到了实行,人民都信任他。

2、我知道了,如果你想要别人讲诚信,自己首先就得讲诚信。做一个言而有信的人。

3、是的,人无信不立,诚信是做人的美德,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讲诚信,这个社会就会充满信任与温暖,我们的国家就会兴旺发达。

4、这个成语对你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发?

20《六亲不和》教学设计

实验三小 杜娟萍

教学目标:

1、了解成语六亲不和的来源及意思,熟读道德经原文。

2、了解“亲”字的意思。

3、背诵儿歌。教学过程:

一、汉字趣解

1、亲字是如何而来的呢?

2、出示图片,边看图标讲解:

古代的“亲”字右边是“见”,表示关系亲近的人经常相见,本来的意思是感情深,关系近。如亲人、亲戚、亲事、亲热„„

3、你还知道哪些含有亲的词语?

二、成语简介

1、六亲不和这个成语也含有涣字。

2、成语释义及来源:

六亲不和的意思是亲族、亲戚之间的关系不好。这个成语是从《道德经》第十八章中提取出来的。

三、熟读道德经原文

1、听老师读。

2、带读。

3、配乐齐读。

四、儿歌诵读

1、师范读

2、学生跟读。

3、意思理解

4、各种方式读

5、背诵

6、填空检测。

五、增量发现,生活链接

1、读了这首儿歌我有切身体会,我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很疼爱我,我也很孝顺他们,我觉得一家人之间相亲相爱是非常幸福的事情。

2、是呀,“六亲不和”中的“亲”可以理解为亲属、亲戚、亲朋、亲人等,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提倡“家和万事兴”。

3、老师,我还知道一个成语——六亲不认,它和六亲不和的意思是不是一样呢?

4、六亲不认常用来形容不重天伦,不通人情,连亲属都不顾。从这个层面讲,它和六亲不和意思相近。但六亲不认有时也指对谁都不讲情面,比如包公断案不徇(xùn)私情。从这个层面讲,它和六亲不和的内涵(hán)就不一致了。

5、这个成语对你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发?

第五篇:读《老子》有感

徐超 30707094 广告092读《老子》有感

读《老子》有感

本来想写成《老子》批判,因为作为中国知识分子,总是对传统思想文化抱有一种莫名的崇拜和自负,这种崇拜和自负让中国的知识分子在获得某种心理的满足中的同时,对社会事务抱着一种置身事外的态度,裹足不前和无所作为。当然,这也与中国社会的特殊生活环境有关,因为社会总是由统治者掌控着,除非知识分子能够站在统治者角度思考,如果站在客观公正的社会立场,知识不仅不能带来个人的益处,也无法带来社会益处,相反,完全有可能让知识分子本人甚至牵连家人招致灭顶之灾。明知不可为,当然就只能带着一种嘲弄的态度看着统治者屠毒社会,连带让治下平民百姓共同走向毁灭,悲叹社会可怜的命运。

不能对古代哲人保持一种理性的批判,不能把古代哲人一些理性思考加以促进,不能按照良好理念具体实施和架构社会制度,总是生活在古代哲人的阴影之下,甚至把古代哲人的认识当作理所当然的先验的保持自己虚荣心的僵化观念,那么社会就永远无法进步。

但是,由于本人对《老子》表达含义存在理解的模糊,为了更加确切地把握《老子》要表达的思想还需要进一步细究考究,所以一时还不敢托大,因此也就把帖子名称称为有感。

原来读《老子》,那是把它当作经典学习,就像一个学生囫囵吞枣的诵读。近来读《老子》,只是出于一种东方知识分子对传统思想文化的推崇的内在好奇心驱使,因为本人毕竟是在业余时间对《老子》进行解读,对于《老子》当时的社会环境,老子本人所受文化影响,老子时代人们的表达习惯,都有许多未知和疑惑。况且,在现今,世界文化受西方的影响极其巨大,西方文化中那种依据理论提出的理念和架构方式,指导实践和应用,并形成一种能够稳定的自然和社会结构,并在已有架构的基础上不断进步和调整,这些西方思想方法,已经极大地影响了世界。任何理论如果没有找到实证根基,那么仍然是空泛无益的,理论一定要带来应用才能够体现理论的价值。估计东方式学者,在从《老子》等诸子百家的灵巧智慧思维中不断开悟提升而产生某种幸福满足之外,对于怎么形成具体的社会关系框架实现老子设想,还没有太多的空间和能力去做。

中国的知识分子把尊严(也就是面子)看得很重要,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自由和活跃环境中产生的思想不仅让他们痴迷,而且也能让他们在咄咄逼人的西方文化冲击面前保持住一份东方学者应有的特色和矜持。当然,东方知识分子从来没有意识到,东方文化从来就不是平民的荣耀外衣,在中国古代,不管你学识多深,如果离开了统治者,你就是一个寒酸的“孔乙己”,自以为高人一等,却里外不是人。在平民百姓看来,你就是一介腐儒,在统治者看来,你就是朽木不可雕也。

我们可以相信有些中国的学者是对同胞具有悲悯情怀的,他们希望君主与平民能够各此做好自己的角色,相安于事,让社会稳固发展。由于君主对社会的影响力远远超过其他人,所以学者们希望通过自己的进言,让中国每一届君主都是圣君。他们能够以宽广的胸怀,以睿智的智慧,体恤平民百姓。但是,可能吗?

统治者们首先是通过暴力得到自己崇高的社会地位,这就是老子说的“夫兵者,不祥之器也”,“战胜,以丧礼处之”。老子告诫统治者,你的暴力本来就是对社会的破坏,是一种违背人性的东西,不要因为自己通过暴力战胜了其他人,就忘乎所以,接下来和平统治天下更困难。作为学者的老子,确实是对统治者推心置腹了,一切都为统治者着想,一切都是关怀着统治者。这种总是站在统治者角度思考、看问题,大概是东方学者从祖师爷的老子等人那儿带来的永远无法消除的“忠心”。

但是,现实却是残酷的,我们就来看看统治者是怎么被宠坏的吧。统治者的地位的形成从一开始就脱离了老子这样的学者的思维逻辑,在战争中,统治者就是凭着不断把别人踩在脚下,才让自己有崇高的地位,要是统治者不随时打击对自己造成威胁的敌对力量,随时让自己保持高度警惕,他的地位就必然受到各种威胁。所以统治者随时都必须“用兵”,当然这种“用兵”可以只是保留一种威慑力量,就如“行家一伸手,就知有没有”。

为了在和平时期保持住崇高的地位,统治者还必须制定有利于自己的规则,如“君无戏言”“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君主随时都有取人性命的威严。当然“礼”的保证对于维护君主威严也很重要,尽管老子提倡统治者“无为”,也就是让统治者不要太过干预平民生活,不要强制平民对自己行如跪拜的礼,但是统治者甚至一旦习惯了别人的跪拜,突然让人不跪拜,君主还真不习惯,并迅速由别人的不跪拜想到别人是想“犯上作乱”。清朝时,英国特使马尔戛尼来到中国,当时的乾隆就规定必须以跪拜礼会见,因为特使不跪拜就意味着清朝的“王化威严不能够披于四方”。

对于统治者慢慢形成高高在上的思维定式,老子也是有提醒的,“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硌若石”,就是让统治者不想总接受别人的吹捧,这样会慢慢被吹捧冲昏头脑。到君主坐上龙椅宝座,旁边人说话甚至连说话都必须讲究了,哪怕在你甚至对统治者的微词都会让统治者不高兴,并迅速形成对自己崇高地位受到威胁的联想,结果,自然就形成了一种敌对情绪,凭借着权力,这种敌对很快就可以停歇,权力治人那是太轻松了。

君主毕竟是装成神的人,是人难免存在隋性,例如不想上朝,例如玩玩斗蛐蛐。如果你竟然因此就去劝诫这个掌握每个人生杀大权的“君主”,想让“君主”为千秋万代着想,勤于政务,那么,你的生命就随时有危险,这也是为什么有“伴君如伴虎”一说了。

老子对统治者可以说是忠心耿耿的学者了,想不断让统治者开窍,“不言之教,无为之益”,都是让统治用行为对社会示范,用宽容和尊重来让社会自我发展,也让统治者尽可能保持长久的统治。老子对统治的出谋划策可以说是一种悲悯的情怀了。但是结果如何?统治者偏偏就听不进,因为统治者是用暴力手段取得政权的,他们凭着那套权谋之术取得了成功,让自己占有了天下,取得了江山。当然,他们更相信权谋,更要主动出击,用强力驯服他人和社会。

尽管《老子》总是站在统治者的角度耐心规劝,但是其实从一开始,老子就站错了位置,错了问题,老子一点也没有意识到统治者从暴力得到的生活的哲学逻辑,就是与老子的哲学逻辑相违背的。作为真正的学者,考虑应该是让社会怎么来钳制握有权力的统治者,让统治者意识到社会的稳定生存就是一种成员的彼此尊重和关注,是一种对每种社会争斗带来严重后果的制止,让社会冲突能够在不造成生命和财产太大破坏的规则下进行。

不能相信救世主,也没有圣君,他们本来就是凭着践踏别人的肩膀上升的。圣君如果不践踏你们,他们又怎么能够“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社会的每个人都必须掌握自己的命运,为了自己的正当权益,为了社会的生存正义,为了让不长期受统治者的盘剥,社会的所有成员都有责任和义务来抗争,让统治者意识除非人类平等地同生共存,否则就是共同的毁灭。

对此,西方的社会学者考虑就更周全,除了提倡社会文化道德,给予社会成员正确的合理的生活观念影响,让社会成员在内心里自我约束,变成一种自觉行动之外,外在的约束同样不可缺少。幻想“圣君”,“恩赐”是可悲的,也许你对君主的吹捧让你得到了好处,但是,在你得到好处的同时,必然有人有所失去。无端的得到和无端的失去,都如“抢劫”和被“抢劫”,最终就是一场反抗被压制的生死搏斗。

让民主自由法制精神进入我们的东方文化和生活的天空,建立起一套人类共生共存的良好规则,让每个人尽展所长,让人类在分工与合作中不断前进。其实《老子》一直提倡的“无为”的真谛就是统治者给予社会充分的自由,只有人们拥有足够的自由,人们才能把精力放在自我强化上。老子同时说“夫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如果想为天下大事打算,那么你就必须具有足够的能力,让人们来对你加以判断选择。没有足够的远见,没有足够的心胸,不能如老子说的“去甚、去大、去奢”,如果想强行取得“天下神器”,那么,社会将处境危险,“覆巢之下无完卵”。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