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高塔》课堂实录及反思
2009年4月1日至3日参加荆州市小学科学教研活动
《建高塔》课堂实录及反思
监利县上车湾镇中心小学
揭又林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稳定性好。过程与方法:
● 用简单材料独立地探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 应用知识和经验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 把探究的结果与最初的假设相比较。情感、态度、价值观:
● 体验合作与交流,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制作成果。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几个大小不同的塑料瓶、沙、吸管、胶带、水、剪刀、电风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今天四个小组分别代表四支建筑队,你们向大家推荐一下自己好吗?”
组甲:我是梦翔队,梦翔!梦翔!我心飞翔,小组最强,畅游梦想!耶!
组乙:我是奇胜队,奇胜,奇胜,出奇制胜!耶!„„
(师放课件)大屏幕显示:左边的是输电铁塔,中间的是法国的埃菲尔铁塔,右边的是通讯铁塔。
师:这些高大的铁塔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生1:风力。
生2:它们自身的重力。生3:雷击。
生4:风的阻力。生5:拉力。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它们的形状和结构,是哪些特点使高塔不容易倒? 生1:三角形结构。生2:框架式结构。生3:多边形结构。生4:上轻下重。生5:上小下大。生6:里面是空的。
师:你还有哪些猜想?将你的猜想填在记录单的猜想栏中,写的时候要简洁、明了、可以分若干条。
(学生讨论猜想塔不容易倒的原因并记录。教师巡视指导。)
二、探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
师:为了证实你们的猜想是否有道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建一座高塔”。(板书:建高塔)
师:在建塔之前我们先进行一个小实验。
大屏幕显示:
1、塑料瓶怎么放塑料瓶最容易倒?(学生上台演示:一学生把塑料瓶倒立。)
大屏幕显示:
2、塑料瓶怎么放塑料瓶不容易倒?
(学生上台演示:一学生把塑料瓶平放,并在里面放一些沙。)大屏幕显示:
3、怎么放,塑料瓶最不容易倒?
(学生上台演示:一学生把塑料瓶平放,在里面放一些水,在塑料瓶的周围放一些沙。)师:你为什么这样放?
生1:在塑料瓶里放一些沙。因为上面轻下面重些。生2:在塑料瓶的周围放一些沙。因为可以固定。
师:同学们,有谁说说日常生活中不容易倒的实例吗? 生1:大树。生2:房子。(教师放课件)大屏幕显示:(日常生活中不容易倒的实例的图片。)
三、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及高塔不容易倒的再思考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开始制作属于我们自己的高塔吧!。
(教师放课件)
大屏幕显示:
1、讨论设计建高塔的方法。
2、小组讨论:
①选择哪些材料?要考虑材料的特点。②用什么方法让高塔不易倒?
③我们的高塔设计图。
3、建塔要求:让我们的塔又高又稳。
4、限时十分钟。
师:我们建塔时要注意安全,同时会评出优秀的建塔队。各小组动手建塔。师:各小组都建完吗? 生:建完了。
师:下面,有请小小检测员上台。
小小检测员上台说明检测高塔的标准: A、测量高度,哪组的塔最高?
B、用斜倾纸板的方法检验哪组的高塔不容易倒 C、用扇风的方法检验高塔的抗风能力。检测员到各建筑队去检测并记录。记录员宣布结果。
优秀建筑队汇报本队建高塔的方法。
师:通过实验,你的结果与你的猜想相符吗? 学生汇报框架结构铁塔的特点:上轻下重,上小下大,风阻小。(板书:框架结构铁塔的特点:上轻下重,上小下大,风阻小。)
四、欣赏群塔,谈收获
师:大家对自己的猜想与实践进行了充分的比较验证,现在我们再来欣赏一下世界各地的塔。(点击课件)
师:联系生活实际,与塔的结构相类似的有吗? 生:„„
师: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教学反思:
《建高塔》这篇课文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框架铁塔稳定不倒的形状结构特点,从而能够认识所有物体的稳定性特点。通过本课的教学,现在回头想想,我这节课可取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创设情境,导入主题。我把四个小组分别代表四个建筑队,并让各小组介绍自己,简单的自我推荐一下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明确了我们今天探究的主题。
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在小组制作高塔的时候,我先让学生讨论制作方法并设计高塔图,再让学生选择材料动手制作。同学们在制作的时候非常乐意,也非常开心。
学生的评价公正、公平。在各队建完高塔后,我让四位学生当小小检测员,让他们对各队从塔的高度、稳定、抗风阻三个方面评出优秀建筑队和最有创新建筑队。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不足之处,例如:有些问题还要精心设计;学生制作高塔的时间还不充足等。
点评: 很明显,这节课是老师通过吃透教材精心加工的,老师与同学关系的处理非常到位,是一节非常成功的课。我认为有以下亮点:一是教学思路严谨;二是情境导入非常精彩,四支建筑队简单的自我推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检测员对各队的评价较客观、公正;四是学生建高塔的过程中,分工明确,制作氛围浓。五是学生明确了框架式结构的塔和实物塔的不同,如:各建筑队都用剪刀把塑料瓶剪了小洞,有的是三角形的,有的是圆形的,有创新意识。当然,本节课还存在不足之处,例如:问题的提出还要精心设计;语言还要精练些。
第二篇:《建高塔》教学反思
《建高塔》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框架铁塔稳定不倒的形状结构特点,从而能够认识所有物体的稳定性特点,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课题出示。课题出示可以放在引课前或引课后,但课程教学中必须出示在板书上,这虽是一个小细节,也许课前学生们已经知道所学的内容,但一堂好的教学课板书的完整性是必要的,这体现了科学的严谨性问题。
2、小学科学课,尤其是实验课,教师应注重方法的引导,而不是整个灌输知识,提问方式也要改变,要以启发学生思考回答为主,而不是为了赶进度而自问自答。
3、实验时教师还应了解该关注学生哪些问题,要抓特殊事例、典型事例,加以引导,使之学会正确的探究方法。深入某一小组进行实验指导时,应兼顾到其他小组在干什么。
4、在实体高塔和框体高塔的抗风能力比较中,教师最好自己先做个框体的高塔,以吹风机为风源进行一下演示实验。
为了更好地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作为我们年轻教师还是应该在课前备详案,最好是把课堂上设计要讲的每句话都备下来,这样既可以避免科学性错误又可以有效的把握好40分钟的教学。
第三篇:建高塔
(参评论文)
《建高塔》教学案例与反思
本课选自小学科学教科版试验教材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的第六课
武汉市蔡甸区张湾街利济中心小学
罗永娟
教学设想:
1、本课将引导学生认识框架铁塔的形状及结构特点。物体都有稳定性问题,研究这个问题不但可以加深对框架铁塔的认识,也能够认识所有物体的稳定性问题。本课以铁塔为什么稳定不倒为起点和归宿,中间用塑料瓶做实验和制作高塔来探究稳定性的问题。探究学习的过程为“推测——探索和制作——将探索的制作的结果与假设相比较。
在认真阅读了本节课的教材内容后,我领会了本课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可是,学生由于生活环境的限制,很少接触高塔,尤其是农村的小孩,由于经济条件有限,外出旅游机会不多,更加不能亲眼目睹高塔的形状了,因此对这一事物不熟悉,这样怎么能认识到高塔稳固不倒的奥秘呢?又怎么能建造一座合理又美观的高塔呢?为此,我在课前布置了这样一个任务——在生活中寻找高塔,在网上欣赏高塔,在图书中阅览高塔,以此来刺激学生接触高塔,熟悉高塔,并对高塔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观察。接着,我把学生的视野带向更远的地方——国外,因为国外的建筑是历史悠久,颇负盛名的,那里有许多国际大师留下的宏伟作品,与此同时,在美妙的音乐声中我充分利用语言的魅力,向学生介绍了法国建筑大师埃菲尔的作品——埃菲尔铁塔,它门将更加刺激学生的眼球,让他们对高塔产生浓厚的兴趣。最后,在充分欣赏和观察的基础上,再抛出问题:塔的哪些特点使他们不容易倒呢?学生一下子就投入到猜想和研究中去了。
2、以往的科学课,总是老师“滔滔不绝”的教,学生“聚精会神”地学,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往往使学生失去了主观积极的态度体验,挫伤了学生动手、动脑的积极性。这次,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使本节成为一次科学学习的过程,放开手。所以我决定组织他们自己动手摆弄塑料瓶来发现高塔稳固不倒的秘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自己做高塔,并自主寻找和选择做高塔的材料。
但是,问题来了:用什么材料呢?对于材料的选择,我是颇费了一番心思,书本上是选择水、大小不同的塑料瓶等材料作为学生制作高塔的材料。但是,我转念一想,如果所有的小组都要到同一个地方取水,就会出现拥挤现象,影响了课堂教学秩序,即使不拥挤也会浪费掉一些宝贵的科学探究时间。如果这些同学因为时间关系没能在课堂上制作出高塔,没能和其他同学一样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也会打消他们的积极性。后来,我又想到了用玻璃球来代替水,还可以用沙来代替水等等。
另外,制作高塔的材料如果单一,学生制作出的高塔就没有什么新意,就不能激发出学生的创造性。只有准备丰富的材料,才能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有哪些物质能成为制作高塔的材料呢?让学生用积木来建高塔,既可以很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而且学生也可能利用积木的特点建出具有框架结构特点的高塔来。这样一来,让学生认识框架结构高塔的优点不就是水到渠成了吗?
生:展开交流和探讨,并填写科学记录。A塑料瓶的放置方式 B 稳定性表现
生:小组代表上台展示自己的探讨成果。师:听学生发言并引导学生比较和归纳: 头部朝下最容易倒; 底部朝下最不容易倒; 底部越重 越不容易倒。
意图:在合作中交流,在交流中理解,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探索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与此同时,通过一个小组代表的汇报,教师的启发、质问,学生的补充,纠正,挑起师生、生生互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高度关注学生的观察、表达、倾听、质疑、合作、思维能力的培养。本环节的目标是让学生都认识到高塔的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特点是他稳固不到的原因
师:现在大家思考一下,怎样制作一个不容易倒的高塔? 生:要做成上小下大,因为底部越大越不容易倒。生:要做成上轻下重,因为底部越重越不容易倒。生3:……
师:如果请你给高塔画幅设计图,你想怎么画? 生:画简单示意图。
意图:在课堂教学中,设疑是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手段,它可以开启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学习。
师:要建高塔了,老师准备了一些材料,(出示材料:大小不同的塑料瓶、沙、吸管、水…
利用这些材料和前面的研究成果,你们能建造一个又高又稳的塔吗? 师:动动脑筋,你还可以用其他的材料来建造高塔吗? 生:可以用积木。生:可以用铅笔……
师:(点击)比一比,以小组为单位搭建高塔,时间10分钟。要求:
1、分工 明确;
2、团结互助;
3、注意安全。
标准:所建造的塔要力求稳固,在此基础上,越高的越好。生:自由组合小组,并动手制作高塔。(教师巡视,注意安全和技术指导。)师:设计好了吗?现在比一比谁造的塔又高又稳又美观?
(学生将作品放在一水平桌面上,教师和学生一起将桌面慢慢倾斜,以此来检查哪些高塔的稳固性最强。)
师:你对刚才的制作与最初的猜想比较一下,你们组为什么这么设计? ①你们采用哪些方法使自己的塔建得这么坚固? ②你能看得出不坚固的原因吗? ③你们为什么这样设计? ④塔的结构与连接很重要。
意图:给学生一次真正的动手动脑、合作和创造的机会,从而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让他们在动手动脑中亲身经历探究过程并有所体会,有所发现。
师:大家对自己的猜想与实践进行了充分的比较验证,现在我们再来欣赏一下世界各地的塔。[点击课件]
师:联系生活实际,与塔的结构相类似的有吗?
知识,学生根据需要选择材料的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2、探究活动的重点不够突出,时间分配不够科学合理。教学中,探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所用的时间有些长。学生分小组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应是探究活动的重点,时间应在二十分钟左右,教学中时间有些短,学生的制作活动有些仓促,影响了制作的效果。
第四篇:建高塔
建高塔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稳定性好。过程与方法
● 用简单材料独立地探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 应用知识和经验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 把探究的结果与最初的假设相比较。情感、态度、价值观
● 体验合作与交流,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制作成果。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几个大小不同的塑料瓶、沙、吸管、胶带、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谈到了框架结构具有稳定、承压大、用料少,如果我要用这些框架构造一个高塔,要设计成什么样的形状?
2、那么在考虑它的结构前,你有没有想其他设计师那样分析过它的受力情况呢?(没有)现在你可以以书本上的高塔为例子,来分析一下它的受力情况。(本身的重量、其他重压、侧面来的风的力量)
二、物体不容易倾倒的秘密。
1、猜想是哪些结构特点使铁塔高耸入云又不容易倾倒?把我们的猜想写下
来。
2、实验证明
利用塑料瓶怎样放最容易倾倒? 塑料瓶怎样放最不容易倾倒? 怎样做,使塑料瓶最不容易倾倒?
3、学生分组解决问题。
4、要想使物体不容易倾倒,可以用些什么方法?
三、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
1、利用上面得出的高塔不倒的“秘密”和已经准备好的材料制作一个高塔。
2、分组操作
3、比一比
A、测量高度,哪组的塔最高?
B、用斜倾纸板的方法检验哪组的高塔不容易倒 C、用扇风的方法检验高塔的抗风能力
4、做了上面的抗风能力的测试后,你比较一下,是封闭式的高塔抗风能力好还是框架结构的抗风能力好?
四、铁塔形状和结构的再思考。
塔为什么不容易倒?看看我们先前的猜想,哪些得到了证实?哪些需要修正补充?
板书设计:
建高塔
一、铁塔不倒的猜想
底部越大越不易倒 底部越重越不易倒
空体比实体抗风能力更强 地基陷于地下越多越不易倒
二、建高塔
第五篇:科学--《建高塔》教学反思
《建高塔》教学反思
本课我并没有循规蹈矩按照教材的步伐走,而是通过引导学生经历“实验--小结--反思—再实践—总结”的过程来探究铁塔稳定不倒的原因。在经历、体验、探索的过程中,切实有效的达成了教学目标。课后我对本课进行了如下反思:
闪光点:
1、创设情境,导入主题
导入部分简单介绍了艾菲尔铁塔,还通过故事引出了大雁塔,和雷峰塔,充分调动了学习兴趣。我把学生分成八个建筑队,来比赛建造 “高塔”,也揭开了探究主题。
2、建造“高塔”
开门见山,简单介绍了实验器材及评比的标准。明确要求后即让他们小组合作建造又高又稳的“塔”。紧接着进行比赛,看谁的“高塔”抗风能力强、稳且高。三关下来,决出一、二、三名。请大家来观察第一名的作品,并让第一名的小组来介绍自己的制作经验。交流后老师引导学生小结出“高塔”不容易倒的秘密:上小下大,上轻下重。接着让同学们在组内讨论总结自己组的作品的优缺点。此环节在学生毫无知识储备的前提下即让他们动手做,提供了充分探究的环境。
3、再建 “高塔”
学生还意犹未尽,于是我在学生初步了解了框架结构的基础上再让他们把所学综合应用起来再建更高更稳的“高塔”,结束后再来一次评比,此时发现各个小组的作品都有很大的进步。最后是再次总结本课所学,让知识得到升华。
整节课下来学生在快乐的“玩耍”中学有所成而且收获了友谊。知识都是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出来的,充分体现了自主性。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的同时也落实了教学目标,重难点得到了突破。
改进之处:
1、用于建塔的时间较长,导致反思所用的时间比较少;应该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反思,并将改进方法记录下来,这样能够使学生对框架铁塔的各种结构特点有一个更加细致的理解和巩固。
2、风力对高塔的影响这一点也没有进行补充讲解。
3、有学生还提出了装上 “避雷针”。学生想的比我更全面,更真实。但我却没有想到这一点,准备材料方面不够充分。
在以后的科学课上,我应该充分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做好充足的准备,更好地培养他们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