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桥梁-第二课差不多先生- 汉语综合课教案

桥梁-第二课差不多先生- 汉语综合课教案



第一篇:桥梁-第二课差不多先生- 汉语综合课教案

第二课 差不多先生

教学对象:中文系四年级 教材选择:《桥梁》上 教学内容:

1.课文以及生词

2.词语搭配与扩展

3.语法例释

凡„„就„„,何必,不是„„吗,既„„又„„,一面„„一面„„,一时,从此 4.练习以及交际训练

5.教学目标:通过对课文以及生词的学习,对连词在句子中的运用的掌握,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汉语的表述方法。课时安排:3.0课时

第(0-1.5)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文导入:从对鲁迅先生的介绍来引出差不多先生,引导学生解释出差不多的意思。

二、生词学习1.重点生词讲解:

(1)分明:表示明明的意思,很明白是这个样子。

(2)讲究:对自己的外表或者言谈举止非常注意,很在意细节(3)搭:搭车是乘车的意思(5)称赞:夸赞,说谁比较优秀,很好的意思(6)无数:表示数量多,数不清楚。(7)相貌:长相和外貌,人的外部形象。

(8)挫折:失败,受到打击或者做事没有得到预想的成功。(9)总算:经过努力或者等待以后,最终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10)精细:认真仔细(11)从容:不慌不忙。

(12)焦急:非常的着急,心里焦躁(13)好在:幸亏(14)算账:算清楚(15)德行:品德和行为

(16)法号:皈依佛门的人所取的名号

三、课文讲解

1、让学生熟读课文,并能复述课文的内容。

2、完成课后问题的练习。(1)差不多先生有什么特点?

(2)差不多先生最爱说的一句话是什么?(3)差不多先生是怎么死的?

(4)差不多先生临死前留下了什么名言?

(5)为什么大家认为差不多先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6)如果大家都以差不多先生为榜样,会出现身情况呢?

3、复述课文,以讲故事的方式为大家复述课文的脉络。

4、课文重点部分注释

(1)第一段阐释差不多先生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类人的代表。(2)第二段运用排比句来描写差不多先生的特点。(3)第三至最后写差不多先生的生平。

第(1.5-3.0)课时

一、检查作业,复述课文,听写生词

(生词听写错误50%以上的学生,需要重新被生词,再听写)

二、语法讲解

(本课的语法部分主要为连词和反问句)

1、凡是:表示在某个范围内无一例外,有“只要是”的意思,句中常用“就”、“便”、“都”或“没有不”等词语与之呼应。

例如:凡是跟他在一起工作过的人,没有不称赞他的。

凡是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凡是这个作家写的小说,我没有不看的。

凡是有责任感的人都不会轻易拒绝别人。

2、何必:副词。相当于“为什么一定要„„”的意思。表示说话人认为某种事情或行为的进行是没有必要的。一般多用于反问句。

例如:路又不远,何必坐车去呢?

孩子的事尽管让他自己做决定,何必管那么多呢?

吃饱了就行了,何必那么讲究呢?

那些小事你何必计较呢?

3、“不是„„吗?”构成反问句,表示肯定,并有强调的意思。

例如:你不是不喜欢那个公司吗?怎么又去那儿工作了?

他不是不缺钱吗?为什么还要去打工?

你去他去不是一样吗?你怎么不生气呢?

那个电影你不是看过吗?为什还要去看?

4、“既„„又„„”表示同时具有两方面的性质或情况。用于并列复句,放在主语后,连接两个并列成分。例句:她既漂亮又温柔,没有人不喜欢她。

我们既要肯定成绩,又要看到不足。

那件毛衣既好看又便宜,他不仅给自己买了一件,还给朋友买了一件。

小刘既聪明又努力,确实是一个好学生。

5、“一面„„一面„„”表示两种以上的动作同时进行。多用在动词前。书面语。

例句:他一面上学,一面打工,很辛苦。

他一面讲述,一面在黑板上画着图。

他一面哭,一面连声赔不是。

他一面跑,一面叫,大家都奇怪地望着他。

6、“一时”副词。表示行为、状态存在的时间很短。

例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一时无法解释。

她一面哭,一面连声赔不是。

他只是一时激动,过一会儿就好了。

小王一时拿不出那么多钱,只好向别人借钱。

7、“从此”副词,意思是从说话人所指的时间起,表示某事或某种情况从某事开始发生或出现。

例句:我反复的恳求他,他不肯原谅我,从此我就再也不说话了。

他大学毕业以后就来这工作了,从此,再也没有回过老家。

他骗了我,从此,我再也不相信他了。

三、课后练习

1、带领学生共同完成练习部分1-4

2、让学生进行交际训练

(精细和马虎两个方面来介绍自己的朋友)

3、自由讨论“差不多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以及在文章中的内涵。

4、完成语言游戏部分

(让学生排列好语句的顺序,完成一篇完整的段落)

四、看,说,写

根据文中的“人”字的图形,以及造字法,说出汉字的意义。“人”我们的祖先是根据直立着的人侧面形象来构造“人”这个字的,人作偏旁时也可以做“单人旁”用来表示余人有关系的事物和活动。+

第二篇:差不多先生

《差不多先生传》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概述五件事例,理清文章脉络,揣摩作者写作意图。

2.深入研读文本,通过语句品读,体会讽刺手法对文意表达的作用。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通过分析差不多先生的死因,深入体会作者写作文章的目的。难点 通过研读文章内容,品味语言,体会讽刺在本文中的表达作用。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胡适简介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课文《差不多先生传》,对于本文的作者,同学们是否了解?

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骍,后改名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

胡适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他兴趣广泛,作为学者他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进行研究。

白话文,以现代汉语口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胡适先生是第一个提倡白话文写作的文学大师,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推动具有巨大的作用。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胡适先生笔下的《差不多先生传》。

(二)预习检查

1.说说你对差不多先生的印象。(差不多先生是一个________的人)

马虎、不认真、懒(板书)

(三)初读课文 理清脉络

1.课文中记叙了哪几件事情,让差不多先生给你这样的印象(请按顺序简单概括,例如什么时候他做了什么。)

小时候 上学时

差不多先生 工作后 算帐时 凡事差不多 亡人 警醒国人

一生 出差时 革除陋习

得病时

国人 事事差不多 亡国 2.这几件事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按时间顺序,事情的性质是层层递进,后果是越来越严重,最终导致他的死亡。

(四)研读文本 深入探究

1.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说说差不多先生的死这样的结果能不能避免?

自身:马虎、不认真 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第四小结)(关注“凡事”,也许并不是每件事都力求精准,然而事事都差不多则必然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周围的人:马虎、不认真 当差不多先生犯了差不多毛病时,周围的人是怎样表现的?

如果他小时候买红糖时妈妈能纠正他的错误;如果上学时,老师能指出他的问题,如果做伙计时,掌柜对于他的马虎能严厉的批评;如果出差时赶不上火车,上司能严厉的批评他的工作失误;如果生病时,家人不听他的建议,坚持要请人医,那么也许差不多先生不会因此一命呜呼。所以,差不多先生的死因不仅仅是因为自身的懒惰,不肯认真,也在于周围人的懒惰与不肯认真。

2.这一切都说明,差不多先生身上存在的问题,并不是他个人的问题,这在文中是否有体现?

因为他是全中国人名的代表。不仅他,他周围的人,都是差不多先生。(齐读1—3小结)

他死后,周围的人都称赞他的作法,称他为圆通大师。(请个别学生朗读最后小结)

差不多先生代表的一类人,你、我身上都有他的影子。

3.对于差不多先生的生活态度,作者持肯定还是否定的态度,从文中找依据。讽刺的含义:用讥讽的口吻,嘲笑的笔法,或用夸张的手法、漫画式的笔调描写事物,勾勒形象,以达到贬斥否定的效果。

人人皆晓、处处闻名 讽刺“差不多”成为国人的通病。圆通大师 讽刺国人对于差不多先生行事准则的肯定态度。用什么样的语气朗读(散读),请学生个别读。

(五)体会讽刺手法 揣摩文章主旨

1.对于这样一位稀里糊涂死去的胡适先生为什么要给他立传(并说他是中国最有名的人)?

(可以先问问同学们有没有读过人物传记)

提示:传:是一种用来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载体。一般给名人或有功绩的人作传。差不多先生这样的情况具有典型性,而且存在于大多说国民的身上,所以要为他作传。

警醒国人,革除陋习。差不多先生因为不认真而死了,作者警醒世人,如果人人都犯了凡事差不多就行的毛病,则会亡国。

五个事例用娓娓道来,看似平常的“小事”,然而最终却致使他死亡的严重后果。其背后暗含着作者严肃的写作目的:唤醒国人 革除陋习。

(六)课文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了胡适笔下的《差不多先生传》,了解到个人身上小小的陋习不加以改正,往往在关键的问题上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同时,我们也了解如何用讽刺,调侃的笔触来加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阅读中,能够感受讽刺这一写作手法的感染力。

(七)作业:

1.摘录文中具有讽刺意味的语句,说说它的表达作用。2.结合课文以及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差不多先生的看法。(80字左右)

第三篇:差不多先生传(教案)

《差不多先生传》教案 教学过程:

一、这节课我们学习现代著名学者胡适先生的《差不多先生传》(板书课题、作者)

全班齐读课文,熟悉文本。

二、由题目入文

问:同学们看看标题《差不多先生传》中的“先生”俩字用好还是不用好? 预设:用好,理由是贬义词,表现讽刺的心情;尊称,表敬意

不用好,理由是

小结:差不多在生活中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在第一节告诉我们了是一个名人,了不起的人。

对名人表示尊敬。差不多先生死后那么多人称赞他,所以我们更不能对他怠慢了,所以这个“先生”还是用比较好。

三、分析第一段

问:第一段作者问“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让作者这么一问,我也有点纳闷了,你原来知道还是不知道? 预设:

小结:不说不知道,同学们这一说还觉得我们的生活中还真有这样一个人。那差不多先生长的什么模样?他住在哪里?你是在哪里认识他的?作者在接下来的两段中向我们作了详细的介绍,请大家齐读2、3节,四、分析2、3节,学生齐读

籍贯:各省各县各村,什么意思?住在我们班吗? 相貌:一双眼睛,不很清楚

两只耳朵,不很分明

有鼻子和嘴,不很讲究

脑子也不小,不很细密

“不很”什么意思?差不多

(从作者对差不多先生的外貌描写中,我们看出差不多先生是个怎样的人?预设:马虎,懒惰,不认真等)

小结:差不多先生一生不和别人计较,是为德行很高的人,死后大家还给他取个法号叫作圆通大师,这差不多先生很伟大,不过作者好像忘记告诉我们了,这差不多先生有多大,你知道吗?不,你一定知道,说说看。

年龄:和你和我差不多,任何年龄段的都有(婴儿是不是?不是,婴儿是纯洁的,像一张白纸,他不是)小结:也就是说大家都认识差不多,都知道差不多,都见过也都听说过差不多先生的事情,现在请大家脑子转一转,回忆差不多先生的做过的一件事或说过的一句话,看看他在我们的生活中学习中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注意说的时候,你有两种说法:可以这样说他多大多大的时候做了什么事;也可以这样说有一天,他做了什么事?

预设:事例

1、有一次,我们默写“侍候”这个词,有同学少了一笔,我找他订正,他跟我说“老师,不就少一笔吗,多一笔少一笔差不多。”

事例

2、听同学们一说,这差不多先生可不像作者说的吗?是中国最有名的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作者可能觉得我们还不太了解差不多先生,于是在介绍了差不多先生的籍贯、相貌之后,又向我们介绍了差不多先生的几件事情,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几件?

五、分析五件事情 问1:这五件事情分别是:

1、小时候,红糖买白糖

2、上学时,山西说陕西

3、做伙计时,有撇和没撇

4、赶火车时,早晚两分钟

5、生病时,人医找牛医

2、作者写了五件事,大家看看这五件事有什么联系?

预设:A按时间发展的先后顺序,分别写了小时候、上学时、做伙计时、赶火车时、生病时,这五件事情是按时间发展的先后顺序写的。(说的没错,你说出了五件事情的联系,可是我问的是能不能从第一件事一下子写到最后一件事)

B按程度的严重性这个顺序来写的,红白不分和生死不分之间有什么联系?小的大的都不能糊涂,小的糊涂了,慢慢的大的也就糊涂了。习惯改变命运,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改不了了,难得糊涂,更难得的是不糊涂。能不能改?能要自己有改的想法。

追问

3、作者写五件事多了吧,从第一件事红糖白糖差不多,一下子说到第五件事牛医和人医差不多,不是更简洁吗?作者为什么要不厌其烦地写那么多件事? 预设:不同时段讲的,从小到死,他一直都是这样的,更能突出他做事马虎不认真的态度,小结:联系题目,突出“传”字,写传,一要有较长的时间过程(叙述时以时间 2 為顺序,或按人物的事跡,或依照其行跡,将人物的一生分為几个时期来写),二展现一个人物的性格,要从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角度(有小时候,有上学时,在工作中,在面对生死时,只写两件事能说明人物的性格吗?因此不能只写两件事情)

小结:看来作者没有夸大其词,红白不分,陕西山西不分的差不多先生一生马马虎虎、不求认真,敷衍塞责,面对生死时也是如此,最后一命呜呼了。他死后怎样呢?

六、分析最后一节

1、学生齐读。转到最后一节,于是他的名誉越传越远,越久越大。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为一个懒人国了。

问:懒人和差不多有什么联系?

预设:红糖和白糖,他懒得说了;山西和陕西,他懒得分了;有撇和没撇他懒得写了;早晚两分钟,他懒得赶了;牛医和人医,他懒得再去找了。关键是个懒字,差不多先生在九泉之下一定想不到,自己和懒人扯上了关系。对懒人这个名称有意见吗?不会,因为懒人与名人不都是人吗?

小结(揭示主旨):同学们,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我们国民身上有两大劣根性,一个是惰性,一个是奴性。鲁迅先生写过很多文章来批判国民的劣根性。胡适先生的这篇文章发表于1924年6月28日《申报平民周刊》上,名为小说,实属杂文,借差不多先生批判国民的敷衍塞责、懒惰的劣根性。80多年过去了,我们今天读起来,仍有深刻的意义。)

七、差不多先生最后一命呜呼了,同学们给他写句挽词,挽词就是在人死了之后,我们跟他说的一句话。不能“再见”“拜拜”,只能是“永别了,差不多先生”真的希望差不多先生以后再也不要出来了。好这节课上到这,差不多了,差不多先生真是阴魂不散,同学们,和差不多先生说再见,真的很难。

板书设计

差不多先生转

胡适 现代著名学者

名人

籍贯:各省各县各村各校各班 红糖买白糖 反语 幽默 相貌:不很 山西说陕西 夸张 批判 年龄:和你和我差不多 有撇和没撇 懒人(惰性)

早晚两分钟

人医找牛医

作业布置:

1、完成《点击》上的不分题目

2、以《我不行先生传》为题写一篇文章

课后反思:

第四篇:《差不多先生传》教案(本站推荐)

《差不多先生传》教学案例

三维目标: 1.朗读课文,感知文章的内容。2.品味语言,体会文章的讽刺艺术。

3.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

难点: 品味语言,感知其讽刺意味。教学安排 一课时 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从内容上讲,比较浅显,学生容易理解。在语言上,作为九年级的学生体会他的讽刺艺术难度也不是很大。但是,因为作者写作的时代离我们学生生活比较久远,所以在探究这篇文章的现实意义的时候学生很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有必要穿插讲解本文写作的时代背景。让学生明确作者写作的目的。有的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很有可能将理解局限于“差不多先生”的这一种现象。而胡适先生要告诉我们的是:人性的发展是多方面的,当时的中国是一个病态的中国。是希望通过差不多先生现象警醒国人,革除陋习。所以在后面的练习中我有意识的设计了《我不行先生传》来达到巩固三维目标和深化文章现实意义的目的。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话说差不多

1播放录音(寻人启事)板书课题、作者。这篇文章的作者是现代作家、学者、思想家胡适先生。(指名学生寻人提供线索)

(看样子,还是很难找,那我们一起来看看发生在这个人身上的具体趣事吧!)。

二、导读:感知课文

1、请同学们高声、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文章中写了差不多先生的哪几件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板书:事件(买糖、读书、记帐、乘火车、请人医病)

2、(发生在差不多先生身上的事肯定不只这五件事)发挥想象,为差不多先生补写一件事。

请学生评价学生的补白事件,并了解差不多先生的性格特征。

教师小结:由差不多先生的外貌及个性特征大家能不能帮老师再找找。有人这样评价胡适:“胡适一生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有极为可观的成就,至今无人企及。”由此可见他在现代中国的地位。其实他写作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寻人,而有着更深远的意义。

三、析读: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1、指明学生介绍探究作者写作意图的一般方法?

2、教师明确

①揣摩作者的情感倾向。

②抓议论句。

③抓开头或结尾。

3、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找出重点句)

4、学生交流展示,教师相机点评。

明确:唤醒国人,革除陋习。

四、寻读:赏析语言(这篇文章唤醒了当时很大一部分人,让他们觉醒,那这篇文章的魅力是无穷的,下来我们就语言来稍加欣赏一下。)

1、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幽默、好笑、有讽刺意味)

2、快速阅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你认为幽默,好笑或具有讽刺性的句子。

3、那么大家从这些句子中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句子通过自主、合作进行品析。

(提示:品析句子的一般方法:朗读体会情感;分析语言的结构特征。)

4、学生交流学习结果,教师点评。

五、拓展

(我们从胡适先生灰色幽默的语言中,读出了一股辛酸!读出了一种愤懑!深刻体会到作品在当时的深远意义。80多年过去了“差不多先生”和“差不多先生”的这种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绝迹了吗?)

现在大家对照课文,看看我们自己或周围有没有“差不多先生”这种现象?(举出事例,说出结果或危害)

六、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学习了胡适先生的《差不多先生传》,整体感知了这篇文章的内容,探究了作品的时代意义,品析了这篇文章幽默的语言艺术,其实人性的发展是多方面,我们这一代人生活在父母的呵护中,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关爱下,我们应该不断的自省,只有这样我们的民族才会更加强大,希望老师下面的这道练笔能给大家带来某些启示。

七、练笔

以《我不行先生传》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抓住人物性格特征和典型事件。

2、尝试运用夸张、反语来增加语言的讽刺效果。3、体现一定的社会意义。附板书:

差不多先生传 胡适 买糖 读书

事件 记帐 风格:差不多 乘火车 请人医病

目的 唤醒国人 革除陋习

第五篇:十二差不多先生 教案

十二 《差不多先生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反问、设问等修辞对文章表情达意的作用,把握作者塑造差不多先生的动机和寓意。方法与过程:在阅读感悟过程中,注重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本文使学生理解凡事敷衍了事、不肯认真的害处,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理解反问、设问、反语等修辞对文章表情达意的作用,把握作者塑造差不多先生的动机和寓意

2难点:学习本文使学生理解凡事敷衍了事、不肯认真的害处,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准备

1教师:印发“作者简介”、字词预习及修辞方法学习资料,并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通过“作者简介”资料了解作者,完成字词预习及修辞方法的学习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一)检查预习

1形似字注音组词

2解释下列词语

从从容容:①不慌不忙;镇静、沉着

②(时间或经济)宽裕

精明:机灵聪明

精细:精密、细致

一命呜呼:指死。这种说法通常带有幽默或讽刺意味

德行:道德和品行

圆通:(为人做事)灵活变通,不固执己见

(学生解词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词语在文中表达的含义,并学会区分多义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

3作者介绍

学生结合课前作者资料,填空了解作者

本文的作者_____,现代_____,_____。原名_____,字_____。参加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期间,发表__________,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1920年出版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__________,另外他第一个用白话写作独幕剧__________,确立了现代话剧的新形式。1928年与徐志摩等创办__________月刊。1932年主办《独立评论》后,政治上依附了国民党当局,一生著作宏富。1962年病逝于台湾

(个别学生完成填空,不足处其他学生补充)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人说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美国作家奈斯比也说过类似的话,中国人的聪明才智举世闻名,可是中国人的因循怠惰,也同样远近驰名,为了革除国人这种根深蒂固的不良习性,胡适先生杜撰了“差不多先生”这个带有寓言色彩的人物形象并为他立了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传记,一起认识一下这位差不多先生。

二整体感知文章

(一)多媒体播放课文录音,引导学生把握文章语言的幽默性

(二)文章内容学习

教师出示问题,引导学生找出文章中的关键语句或关键词回答问题来初步了解“差不多先生”

1“差不多先生”的籍贯、外貌特征、常说的话各是什么?表现出他怎样的个性特点?

2文章记叙了“差不多先生”的哪些事迹?是按什么顺序来叙述的?

学生整理文章内容,快速作答

明确:

1“差不多先生”的籍贯、外貌特征、常说的话各是什么?表现出他怎样的个性特点?

(1)

籍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

(2)

外貌特征

眼睛:看得不很清楚;耳朵:听得不很分明

鼻子和嘴: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是很讲究;记性:不很精明

思想:不很细密

(3)

常说的话:“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4)

个性特点:苟且、马虎、敷衍塞责

2文章记叙了“差不多先生”的哪些事迹?是按什么顺序来叙述的?

(1)

小时候,差不多先生的妈妈叫他买红糖,他却买了白糖回来。

(2)

读书时,差不多先生的老师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老师纠正时,他却说山西和陕西差不多。

(3)

差不多先生当伙计时,常把“千”写成“十”,把“十”写成“千”。

(4)

差不多先生搭乘火车,迟了两分钟方到火车站,弄不明白火车为什么不等他。

(5)

差不多先生让中医王大夫代替汪大夫给他治病,结果一命呜呼。

叙述“差不多先生”事迹时运用时间顺序

(注重引导学生在把握写作顺序时注意表示时间性的关键词)

(三)文章中心的学习

1品味下列句子的深层含义,注意加点词语

(1)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2)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帐,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叫他做“圆通大师”。

(3)他的名誉越传越远,越久越大,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为一个懒人国了。

(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揣摩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进而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中心。)

明确:

(1)作者在这里强调“差不多先生”是“各省各县各村”人士,每天挂在大家的口头上,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目的在于指出像差不多先生一样凡事马马虎虎,不求认真,不求准确,是中国人的通病。

(2)不多先生死后,人们都称赞他,叫他“圆通大师”,说明中国人差不多都染上了差不多先生的习性。在这里,作者表达了对这种现象的忧虑。

(3)这句话在文章的结尾,回应了前文,指出国人做事不认真、得过且过的劣根性愈来愈厉害。作者希望能唤醒国人,革除这种毛病。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可适当引导小组讨论,也可适当点拨。)

2思考作者为“差不多先生”立传的用意是什么?

(学生在上面理解文章中心的基础上,分析体会并回答)

教师明确:讽刺像差不多先生这样马虎敷衍、得过且过的处事态度,警醒世人做事要认真。

3小作文训练:联系实际,谈谈“差不多先生”处事态度的危害及你得到的启示。(200字左右)

小而言之,害自己,学业、事业无法取得成就;大而言之,害社会、害国家,人人都竞相效仿,形成恶劣的社会风气,“中国从此就成了一个懒人国了”。所以,每人应从自身做起,凡事认真对待。

(答案不必拘泥,重点培养学生理解和表达的能力。)

三修辞方法的学习

找学生结合资料,讲解对设问、反问、反语的理解,其它学生可置疑并补充。

明确;

1设问、反问、反语的含义及特点

设问:在阐明观点前,有意先提出问题,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考的一修辞方式。它不要求别人回答,而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重语气的一种修辞方式。它只问不答,激发人们思考,叫人们从问话中得出答案,也是明知故问。

反语:正话反说,也就是说反话。运用反语,表意明确、深刻,增加文章的幽默感,也可以引人深思,并增加文章的感情色彩。

(教师适当补充)

2设问和反问都是疑问的特殊形式,它们有什么样的异同?

同:都是疑问的特殊形式,都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

异:设问是自问自答,目的是为了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是只问不答,但人们从问话中可以得出答案,作用是为了加重语气。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理解修辞的作用,并通过对修辞的运用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2从文中各找出设问、反问和反语的例子,并分析运用这种修辞的作用。

(1)

设问:开篇设问,幽默风趣,引起读者的注意。

(2)

反问:差不多先生的语言大都运用了反问,表现了差不多先生做事马虎、敷衍了事的特点,增强了作品的讽刺、批判色彩。

(3)

反语:差不多先生临走时说的话没有意义,文中却把它称为“格言”;差不多先生一生没有功德,文中却称赞他“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差不多先生不是高僧,文中却称他为“圆通大师”。

四总结

1学生总结

(可从词汇积累、感情体悟、技巧心得等多角度归纳总结)

2教师总结

上完了这一课后,希望同学们明白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国势积弱不振,尤其是科学远落后西方国家,归根到底就是国人缺乏“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凡事只求“差不多”,每人抱着“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心态,混吃混喝,不求有功,但求无过,长此以往,国家怎能走上富强康庄大道?胡适先生为了除去国人的“差不多”的通病,虚构了“差不多先生”,希望藉此纠正大家敷衍塞责的习惯,创造一个属于中国人的新世纪。各位同学,希望大家学完本文,能够检讨缺失,奋发向上,迎接光明的未来。

五作业

目标检测,并仿写作文《假行家先生传》

附:

一作者资料

胡适(1891—1962),现代诗人,学者。原名嗣糜,学名洪驿,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安徽绩溪人,生于一个官僚地主兼商人家庭,幼时就读于家塾,习四书五经,9岁起熟读多种中国古典小说。1904年赴上海,入梅溪学堂、澄衷学堂、中国公学等校。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4年在康奈尔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后,入哥伦比亚大学读哲学,师从杜威,深受影响。1917年完成博士论文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首次猛烈抨击封建文学,是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首篇正式宣言,为文学革命的发难之作,引起很大反响。1920年出版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另外他第一个用白话写作独幕剧《终身大事》,确立了现代话剧的新形式。1928年与徐志摩等创办《新月》月刊。1932年主办《独立评论》后,政治上依附了国民党当局,一生著作宏富。1962年病逝于台湾。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