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像山那样思考》
教学目标
1.理解文意,理清文章脉络。
2.体会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的思考。
3.培养学生通过抓关键句、关键词来解读文本的能力。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脉络和情感。
2.理清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关系。教学难点
通过研读文本,理解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教学方法: 讨论交流
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各位同学,也许大家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和感触:大自然,她是美丽的源泉,她有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壮美,也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柔美。那么,在物质文明日益进步的今天,人类该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奥尔多•利奥波德的这篇文章《像山那样思考》,也许从中我们可以找到问题的所在,从中得到一些理解和感悟。
二、预习检测字音
三、文本研习
1、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问题:文章开篇就是对这声狼嗥的特写,大家先来把这段齐读一遍,体会这种狼嗥有怎样的特点?它包含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明确:我们可以先从文中找出一些反映此种情感的词语,然后再从这些词语中体味出这声狼嗥中所饱含的情感。如“深沉的”、“骄傲的”、“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哀”、“蔑视”等,表现出这声嗥叫既是狼痛苦的哀号,更是它用来反抗的号角。(学生大致谈谈自己的感受即可)那么这声嗥叫中究竟又隐藏着怎样的内涵呢?我们要学会从情感上升为理性,这个问题先留下来,等课文大致分析完了以后再回过头来思考这样的问题。
补充:狼嗥的情感? 对人类捕杀的抗议和不满 对险恶环境的不屈服 对死去同伴的哀悼
对人类目光短浅的蔑视 对与人类和平共处的希望
2、看插图,试想在一个漆黑的夜晚,群山寂静,只能隐隐听到风过树林,叶子的沙沙声,突然一声狼嗥撕破了这份宁静,嗥叫声从一个山崖传向另一个山崖,回荡在山谷
中。
对这声狼嗥,留意的有哪些事物?它们的反应又是怎样的?(可从文中找出相关词语作答)
明确:留意的事物可以分为两类:“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猎人”,属于一类,它们的反应是“明显的、迫近的希望和恐惧”;留意的还有“这座山”,它的反应则是“深刻的”、“长久的”、“客观的”。
文章往下还写到了一般的人,“不能辨别其隐藏含义的人”对这声狼嗥的反应,他们其实也属于第一类事物,他们的理解也是肤浅的,直接的,表面的。
3、作者对狼嗥的认识是怎样的 ?
明确:“我”对这声狼嗥的认识,从文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那么一开始“我”是怎样的呢?先是随波逐流,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肆意猎杀与破坏。后来看到一只垂死时的老狼眼中的绿光时,作者有所启发,有所意识,有所察觉。(齐读第六小节,看看作者是如何把这种感性认识、一时触动表述出来的。)
4、有了触动以后,作者还想到了什么?从中意识到了什么?
明确:想到了草原和高山植被的破坏和退化,想到了沙尘暴。从中意识到要保护环境。补充一点作者的个人经历:奥尔多•利奥波德从小就有着对大自然的浓厚兴趣,在他近50岁时,购买了美国威斯康星河畔的一个被人类榨取殆尽而遗弃的名为沙乡的农场,从此开始了在沙乡长达13年的恢复生态平衡的探索,直到去世。他把自己的观察与思考结晶成了《沙乡年鉴》,我们这篇课文就选自其中。
5、作者的认识从肆意猎杀与破坏,发展到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应该说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那么作者的最终认识是不是就仅限于此呢?思考预习问题4:谁应像山那样思考?思考什么?为什么要像山那样思考?
下面我们就把文章的最后一小节一起来读一遍,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思考上面刚才提出的问题,看看作者在不断地实践探索过程中,认识有了怎样的发展?
6、此节中的一些语句很有哲理,我们来细细体味一下。比如“太多的安全似乎产生的仅仅是长远的危险”,“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如何理解这些语言?
明确:(1)、这些话告诉我们要长远地来思考问题,不能为了眼前暂时的利益,随意扼杀自然界的动物,破坏生态平衡。
(2)、“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荒野中万物之间都是怎样的? 应该说荒野中的各种事物都是自由自在生长着的,他们彼此之间都是平等与和谐的。作者在此就认识到了万物之间都是平等,人类只是自然万物生灵中的一种,并没有高高凌驾于其他事物之上的权力。
7、文末说“大概,这也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这就与首节前后呼应,也回到了我们开始留下的问题了,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领会一下这声狼嗥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涵义?
明确:联系上面对作者思想与主张的分析,我们可以听出这声狼嗥中饱含着生命意义和生态价值(万物之间都是平等的,要相互尊重,否则就会引发生态危机。狼嗥的“悲哀”就在于人类对此的不能领悟,“骄傲”就是它自己领悟到了,同时这座山也领悟到了)。
8、主旨归纳:为什么要“像山那样思考”?
明确:人类应该像山一样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因为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只有山能够尊重自然,平等地看待自然外物。人类对动物的捕杀已经造成了草原和高山植被的无可挽回的退化,已经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危机。人们应该转换思维方式,用大山的思维方式来审视我们的生存环境,自觉地树立起生态保护意识,用万物平等的思想与自然和谐相处。
四、拓展延伸
如果人类不能像山那样思考,会有怎样的危害?除了文章所讲到的危害,你还能列举出哪些?幻灯片打出自然被迫害的图片。图片介绍:
我们先来看一下第一幅画面,大家看到了什么?(齐说:冰天雪地里,一个人正拖着一头垂死的海豹向前走,不远处,还有一个人还在低着头在雪地里找着什么。)(背景介绍:这是发生在加拿大圣劳伦斯海湾的一件司空见惯的事,加拿大出于商业的目的猎杀海豹已长达三十多年,一直为世人所争议。)
再来看一幅图片,大家看到了什么?(齐说:一头藏羚羊,一头神气活现的藏羚羊。它抬着前蹄,在草原上狂奔,生机勃勃,神气活现。)(背景介绍:其实就在一个多月前,它还是一头躺在冰面上的,奄奄一息的,接近死亡边缘的可怜的小羊。后来被当地的巡查人员发现后,经过及时救治和精心护理,终于使它得以再现昔日的风采。这就是当时工作人员将它放归大自然时的情形。)
五、小结
保护生态平衡刻不容缓!像山那样思考,是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方式的良好建议,我们一方面要承认,人是万物之灵长,是宇宙的精华;另一方面,又必须正视这样一个基本事实,没有良好的自然环境,人类就会失去生存、创造财富的可能,人类要善待自然,选择一条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让我们一起携手,保护环境、爱护家园!
板书
嗥叫
鹿、松林„„ “人” ——肤浅的,表面的
“山”—— 深刻的、客观的
内涵:保护自然——万物平等
第二篇:《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通过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培养学生深入了解文章内涵的能力。
2.通过体味作者的生态伦理思考,提升学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平等地看待自然万物,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3.通过学习作者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写法,体味此篇文章诗意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文章中狼嗥的含义,分析领会其中饱含的生命内涵和生态意义。
(2)体味作者的生态伦理思考,深刻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3)学习本文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写法。
三、教学方法及设计
安排两个课时,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等,借鉴哲理类寓言故事的教学方法,遵循启发式教学理念,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按照感性认识——情感体验——感悟主题的教学思路,完成教学任务。
四、教学过程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年美国好莱坞有一部3D数字电影在我国各大影院争相热映——《阿凡达》。
影片展示了未来世界,由于地球资源日益枯竭,人类为了掠夺新的资源,启动阿凡达计划,攻击潘多拉星球的故事。《阿凡达》虽然只是一部科幻电影,但却给观众引出了人•自然•科学的话题。
长久以来,人类一直将自己看作是地球的霸主,大自然的主人。由于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无节制地开采,滥捕滥杀滥伐,使濒危物种的数量急剧上升,使我们的地球变得满目疮痍,这一切都严重地破坏了生态的平衡。面对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越来越严重的能源危机,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那么,究竟人类应该站在什么角度去思考,应该如何去思考,我们来听听奥尔多•利奥波德半个世纪前给出我们的答案——像山那样思考。(板书)
(二)、作者及作品介绍
1.走近作者
2.利奥波德•《沙乡年鉴》
3.利奥波德的影响
(三)、课文分析
第一部分:倾听狼嗥,感受生命的力量(第1、2自然段)
1.“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从一个山崖荡漾到另一个山崖,回响在山谷中,渐渐地消失在漆黑的夜色里。这是一种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鸣,是对世界上一切苦难的蔑视情感的迸发。”
明确:作品开篇就是对狼嗥的特写,正像婴儿的第一声啼哭一样,这声嗥叫首先 带给我们震撼的是――生命的力量!如同其他生物一样,狼也是大自然的一个生灵,我们应该尊重它,应该平等地对待它。
2.除了生命的意义,这声狼嗥之中还有着更深层的内容,那就是对被蔑视的悲鸣。
明确:长久以来,狼一直是一个被人类错误认识和对待的大自然的成员。
自然界其他成员对狼的理解
——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猎人(明显而迫切的希望和恐惧)
——站在自身的角度: 浅层、片面、主观 自私
大自然对狼的理解
——山(长久地存在着,从而能够客观地聆听狼的嗥叫)
——站在长远的角度: 深刻、长久、客观 无私
第二部分:认识错误,尊重存在的权利(第3~7自然段)
1.提问:在那个年代里,人类对狼是什么样的错误认识?
明确: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
2.思考:作者是如何认识到这种错误的?
明确:作者叙写了自己打死一只狼的经过,对猎杀狼的场面进行了具体的叙述和细致的描写。
发现狼时,狼毫无防范,摇晃着尾巴,和小狼正在自由自在地活动:小狼则“喜气洋洋地摇晃着尾巴,嬉戏着搅在一起”。此种情景,狼与自然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
狼被猎杀时,老狼“眼中闪烁着的、令人难受的、垂死时的绿光”,给了作者极大的触动。
作者将激情隐含于细腻的描写之中,给了我们心灵的震撼。
3.反思:在人类的错误认识下,狼难逃被猎杀的命运,但是当人类一厢情愿地消灭了狼之后,有没有出现人们希望的景象?
明确:事与愿违,狼被猎杀之后,鹿群却死了。这种割裂生态链行为的直接后果让人类始料不及。大自然给人类上了一堂生动的生态教育课。
第三部分:深沉反思,启示自然的秩序(第8~10自然段)
1.面对鹿群的死亡,作者想了些什么?
明确:牧牛人取代了狼调整牛群数目以适应其牧场大小的工作——人类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秩序,不得不“越俎代庖”。
高山植被和草原的破坏和退化,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恢复——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沙尘暴„„人类的未来就像河水冲刷一样在慢慢消失!
2.为什么说“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
明确:“荒野”无人涉足,万物之间都是平等的,自然的秩序维系着平衡,维护着和谐。
以平等的眼光去看待万物,与万物和谐相处,这应是我们从“荒野”中获得的最大启示。
3.作品结尾再次点题狼嗥的深层内涵,启迪我们“像山那样思考”。
明确:人类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却忽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在狼的生命意义和生态价值的启示下,利奥波德告诫人们:只有“像山那样”,从生态的角度思考,尊重自然,与自然平等相处,大自然才能始终处于一 种和谐的状态之中。
“像山那样思考”是一种诗意的表达,警示人类应该像山一样思考自身与万物之间的关系。作者长远的思虑,给了我们深刻的警示。
第二课时
(一)、学习本文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写法。
对于大自然而言,万物都是平等的,任何生灵都只是其中的一个成员,每个成员都有它继续存在的权利。为了阐释尊重自然,与自然万物平等相处的道理,作者选择了一个长久以来被人们错误认识的大自然成员——狼,来进行形象化的展示。正如我们小时候学习的“守株待兔”、“拔苗助长”等寓言故事一样,我们同样应该透过“事”(狼被猎杀),悟出“理”(以平等的眼光去看待万物,与万物和谐相处)。由此明白狼只是自然界万物中的一个代表而已,作者个性化的切入角度深刻地体现出哲理。
作者将激情隐含于细腻描写之中,将哲理透过个性化的角度折射出来,这种思想的光芒和高瞻远瞩给了我们灵魂的震撼。
(二)、体味此篇文章诗意的语言
作者将一种深刻的生态伦理问题以极其形象而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述出来,引起读者的关注与思考。作品文笔简洁洗练,从中既可以体验到深刻的哲理,又可以领悟到诗人的激情和想象,这一切,构成了作品鲜明的诗意美和思辨色彩。如文中“只有山长久地存在着,从而能够客观地聆听狼的嗥叫”,“河水把未来冲刷到大海去了”等句子,饱含诗意,富于思辩,意蕴深远。
(三)、再次倾听那声“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深刻感悟作品的主题。
在狼的生命意义和生态价值的启示下,利奥波德告诫人们,只有“像山那样”,从生态的角度思考,尊重自然,与自然平等相处,大自然才能始终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之中。
(四)、探讨深化
阅读此文,让我们透过那声“深沉的、骄傲的”狼嗥,听一听利奥波德的对人类生态环境的大声疾呼。“像山那样思考”是一种诗意的表达,警示人类应该“像山那样”,从生态的角度,思考自身与万物之间的关系。作者长远的思虑,给了我们深刻的警示。
其实,长久地倾听着自然声音的何止是群山?海洋、森林、河流、、大气、冰川„„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面对人类的所作所为,它们又在想些什么呢?
五、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倾听狼嗥,感受生命的力量(第1、2自然段)
一声狼的嗥叫---
生命意义
第二部分:认识错误,尊重存在的权利(第3~7自然段)
一个狼的故事---
生态价值
第三部分:深沉反思,启示自然的秩序(第8~10自然段)
一番深沉的反思--- 尊重自然、与自然万物平等相处
六、思考练习
1.“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请联系实际,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2.学习作品之后,你对“人与自然的关系” 有了怎样的认识?这和你以往的看法有何不同?
七、结语:
同学们,透过那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你是否已经感悟了利奥波德“像山那样“,从生态的角度,思考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
相信,有了这样的思想,我们就可以清晨聆听鸟儿的私语,午日尽享家园树下浓荫的清凉,傍晚感受风摇椰林的惬意,随时随处呼吸沁人心脾的花香„„
让我们把我们的家园变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乐园,让我们共同感受回归自然的心旷神怡。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教材分析:
《像山那样思考》这篇课文是高中语文新教材苏教版必修一中一篇现代散文,其作者奥尔多•利奥波德是一位美国大地的观察者和思考者。他以他的生活经历,用诗意性的语言,独特的写作风格,对大自然进行思考。言出在付出生态变化的代价后换取了所谓物质文明的进步,人类没有像山那样对待自己同大自然的关系。至于作者在文章中怎样对狼的“嗥叫”进行认识,理清其过程是学生理解的难度。所以在设计之时我以尝试的心理在前面问题的基础上有意识的去引导学生的理解,明白文章的主旨。从而学会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和写作方法。
学生能够通过对课文反复研读和思考,结合现在的社会环境,进一步认识作者借用狼的“嗥叫”的深层含义,理解作者对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的思考,加强生态保护意识。
学情分析:
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经历与作者的生活环境和经历有很大的差别,不仅表现在国别上,而且更体现在家庭的熏陶上。学生在学习这篇文章时,对作者的诗意性的语言、写作风格和采用的意象,可能体会不够深刻,在理解过程中有很大的困难。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理解狼嗥含义,学习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方法
3、体味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的思考,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学习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通过抓关键句来解读文本的能力。
预习要求:
1、利用工具书自查生字词注音及重点词语释义。
2、“像山那样思考”又怎样的内涵?
3、用一句话说说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4、划出不理解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积累“狼”字成语。我们看到的画面上是什么动物啊?(图片)你能说出有关这个动物的成语吗?(见幻灯片1)这些词最大的共同点是什么?(感情色彩上)贬义。即使我们提到的“与狼共舞”这个源自美国经典电影的讲述人与狼和谐关系的词语,传到中国便成了“与邪恶的人或事物接触”的意思。狼,成了“邪恶的化身”,但鲜为人知的是,我们如果再不留意,就将与狼诀别了,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散文《像山那样思考》。
2.思考文题:谁思考什么?
像山那样思考
(有些同学可能对文章标题不理解,从而影响对文章整体内容的把握,所以要引导学生从标题入手来理解文章。)
二、作者简介:
“近代环保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作家,生态学家,土地伦理学家。这位被称为美国环境伦理的播种者,一生共出版三部书和五百多篇文章。1949年,《沙郡岁月》出版,是其最重要的著作。
《沙郡岁月》记录了作者对自然界中各种生命之间彼此折射辉映的亲知和体悟。文笔优美,思想深邃。被誉为“绿色圣经”。《像山那样思考》是《沙郡岁月》中收录的一则随笔。(见幻灯片3)
三、背景介绍:
工业革命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极大丰富的物质生活,但人们却忽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过高的物质追求,不断的向大自然索取,以及错误的生态观念,使我们的地球已变的满目疮痍。森林植被骤减,水土流失严重,工业三废的污染,滥捕滥杀滥伐,这一切做法严重的破坏了生态平衡,地球面临荒原化的危险。
四、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检查默写字词。
嗥叫(háo)
驯服(xǜn)蔑视(miâ)迸发(bâng)
湍急(tuān)
艾蒿(ài hāo)疲惫(bâi)饿殍(piǎo)蜿蜒(wān yán)毛骨悚然(sǒng)
2、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⑴ 文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内容是什么?简说理由。
(方法指导:可从词精彩、句修辞、哲理句、景物描写等方面考虑)
⑵是什么引起像山那样思考的?(狼嗥)有何特点?
(本环节重点训练学生在速读课文的基础上快速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
五、合作交流,品读解析
1、作者对狼的认识经历了怎样一个什么过程?什么时候发生了转变?(见幻灯片4)
(发现狼——打死狼——老狼眼中绿光,心灵触动——狼死——鹿死)(看到老狼眼中的绿光时)
2、自然界失去狼后会怎样?请你用生物链的形式表现出来。(见幻灯片5)
(狼少→鹿多→草光→食草动物灭亡→ 山秃→沙尘暴→灾难)
3、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山能那样思考?思考狼噑的含义是什么?
(见幻灯片6)
4、赏析句子:(见幻灯片8)(1)太多的安全可能产生了长远的危险。
(人们只顾了眼前暂时的利益,却带来了长远的危害。要求我们人类不能只从眼前利益出发,要从长远思考问题,否则就会引发生态危机。)
(2)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
(自私的人类以付出生态环境恶化的代价换取所谓的物质文明,却留下了一个伤痕累累的地球!所以本文作者用他的文字来警醒人类“要像山那样思考”,不能急功近利,惟利是图,只有这样,人类才有真正美好的未来)
(本环节重点训练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关键句来解读文本的能力。)
六、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我们人类要像山那样思考狼的嚎叫中隐藏的内涵,处理好人和大自然的关系,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
2、你能举出生活中环境污染的事例吗?(见幻灯片9、10、11)
对此,如果你是一名环保志愿者,请写一段广告词警示人们保护环境!
七、作业设计:
1、仿写句子
鸽子的叫声,对
来说,;对
来说,;对
来说,.2、从环保的角度写写自己的家乡。
板书:
像山那样思考
奥尔多•利奥波德
狼(嗥叫)→
山(思考)
个性
→ 哲理(和谐)
教学反思:
这是必修一最后的一篇文章,按照板块的编排,主要是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让学生意识到在大自然的环境中,人跟动物是和谐发展的,是处于平等的地位。在上课过程中我发觉 文章的重点和难点渗透的不好,学生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只停留在环境的平衡的层面,并没有深入到作者所呼吁的那中生态忧患意识,以及人和狼在大自然中是作为平等的地位存在着。这点一直是自己这几天思考的问题,该以何种方式让学生领悟到这些,如果单纯地引用一些名家的言论感觉还是会很生硬,有几点是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注意的:
1、语文课始终都要围绕文本,文本是学生与作者对话的最好平台。
2、每节语文课都要有严格的到位的教学目标,而且这目标要贯穿课堂始终。
3、语文学习更应该是让学生掌握阅读技巧。
随着时间的推移,作为一个语文老师的思考也越来越多,希望自己能逐渐进步。
第三篇:《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教学目标】
1、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对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的意义。
2、了解生物知识,培养学生建立起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意识。【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
2、体味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的思考。
3、学习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写法。【教学难点】
1、体味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的思考。
2、学习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写法。【教学设想】
1、把握文眼,在那一声狼嗥上做文章。让生沿着作者设定的切入点去体会作者 的忧患意识。
2、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提问 : 同学们,上课之前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今年美国好莱坞有一部大片—— 《阿凡达》,有谁看过没有?那么,它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明确:影片展示了未来世界,由于地球资源日益枯竭,人类为了掠夺新的资源, 启动阿凡达计划,攻击潘多拉星球的故事。《阿凡达》虽然只是一部科幻电影, 但却给观众引出了人•自然•科学的话题。长久以来, 人类一直将自己看作是地 球的霸主,大自然的主人。由于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无节制地开采,滥捕、滥 杀、滥伐,使许多的物种濒临灭绝,严重地破坏了生态的平衡。面对日益恶化的 生存环境, 和越来越严重的能源危机, 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那么, 究竟人类应该站在什么角度去思考?应该如何去思考?我们来听听美国的奥尔 多•利奥波德在半个世纪前给出我们的答案——像山那样思考。
二、作者: “近代环保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 1948美国作家,生态学 家,土地伦理学家。被称为是美国环境伦理的播种者。
奥尔多.利奥波德从小就对大自然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在近50岁时, 购买了 美国威斯康星河畔的一个被人类榨取殆尽而遗弃的名为沙乡的农场, 从此开始了 在沙乡长达 13年的恢复生态平衡的探索,直到去世。他把自己的观察与思考结 晶成了《沙乡年鉴》。
《沙乡年鉴》与《瓦尔登湖》并誉为自然人文写作的典范,入选纽约公共图 书馆 “世纪之书” 人文类十大必读好书。它记录了作者对自然界中各种生命之间 彼此折射辉映的亲知和体悟。其文笔优美, 思想深邃, 被誉为 “绿色圣经”。《 像 山那样思考》是《沙乡年鉴》(《沙郡岁月》中收录的一则随笔。
三、朗诵: 播放课文朗诵, 要求学生体会奥尔多·.利奥波德优美的文笔和深邃的思想, 注意文中的生字词,并思考问题:文章的题目是“像山那样思考”,像山那样思 考是一种怎样的思考呢?是谁要像山那样思考那?为什么要像山那样思考?
四、字词:
1、嗥叫(h áo :
2、驯服(x ǜn :顺从,使顺从
3、蔑视(miâ
4、迸发:由内而外地突然发出。如:火山迸发。
5、毛骨悚然(sǒng :形容十分恐惧,悚然:害怕的样子。
6、湍急(tuān
7、蜿蜒(wān yán :①蛇类爬行的样子 ②(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 曲地延伸。
8、嬉戏(x ī
9、蠕动(r ǘ:①昆虫爬行;②泛指像虫类爬行一样地动。
10、无动于衷:心里一点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衷,内心。
11、饿殍(piǎo :被饿死的动物或人的尸体。
12、艾蒿(ài hāo
五、审题: 思考:文章的题目是“像上那样思考”,像山那样思考是一种怎样的思考?是谁 要像山那样思考那?为什么要像山那样思考? 明确:“像山那样思考”是一种诗意的表达,警示人类应该像山一样思考自身与 万物之间的关系。文章开头就是对一声狼嗥进行特写,接着就叙述了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猎人对这声嗥叫的反应, 进而指出在这些明显而迫切的希望和恐 惧之后, 还有更加深刻的、只有这座山才能听懂的含义。从文中我们可以知道, 牧牛人和猎人的思考都是出于对其眼前利益的思考, 而山却是一种具有生态保护 意义的
思考。因为山是长久地存在着的, 所以能够从更长远、更全面的利益来 看待问题,它能兼顾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看清狼是生物链上重要的一环。人类为了眼前所谓的利益和安全, 目光短浅地牺牲了长远的利益, 很明显是 不对的, “太多的安全可能产生了长远的危险”,所以,我们才要像山那样去思 考, 认清与自然的关系,平等地对待万物, 我们与万物的关系和山与万物的关系 是一样的,我们人类并不比一座山高明。
六、梳理课文: 全文共十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
一、狼嗥及其含义(1~3
二、作者认识的由来(4~7
三、作者的更深层的思考(8~10
七、课文分析: <一 >4-7自然段(狼嗥及其含义:
1、狼嗥
思考:是什么引起了思考? 明确:是狼,是狼的那“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
提问:狼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意味着什么?说出一些与狼有关的成语。狈为奸、狼奔豕突、狼吞虎咽、狼心狗肺、狼烟四起、狼子野心
狼狈不堪、引狼拒虎、狼前虎后、鬼哭狼嚎、声名狼藉、狼心狗肺
参考:狼
提问:这些成语最大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感情色彩上贬义。小时候我们就听过小红帽的故事, 故事里狼的极其地狡猾。狼在中国人看来, 几 乎成了“邪恶的化身”。但是,狼的存在却有着鲜为人知的意义。
思考 : 文章开篇就是对这声狼嗥的特写,这一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注意 抓
住一些关键性的词语。(学生齐读第一段
明确:关键性词语:“深沉的”、“骄傲的”、“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哀”、“蔑视”等。
这声狼嚎既是狼痛苦的哀号,更是它用来反抗的号角。
这声嗥叫是深沉的, 它隐藏着更加深刻的内涵, 等课文大致分析完了, 再回过头 来思考这样的问题。
(最后总结:这一声音传达的是对自己所受的不公平待遇的一种反抗, 是对未来 世界毁灭性痛苦的呐喊, 是对人类错误认识人及其错误行为的蔑视。这虽然写的 是狼的内心世界,但却是作者思想的体现。
2、狼嗥的含义(深层含义只有山能客观听取:(11、2自然段: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猎人以及山的认识
思考:面对这声狼嗥,留意的有哪些事物?它们的反应是怎样的?或者说, 这声狼嗥对于不同的生物,分别有着怎样的意义?(学生齐读第 2段 明确:对于鹿-----它是死亡的警告(威胁,死亡
对于松林------它是半夜里在雪地上混战和流血的预言(撕杀, 战斗 对于郊 狼------是即将分得一份残羹剩饭的允诺(食物 对牧牛人------是银行账户 透支的威胁(损失 对于猎人------是狼牙抵制弹丸的挑战(挑战
这里,运用排比句,列举了这声狼嗥对于不同生物的不同意义,增强了气势,具 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作者将一个严峻的生态伦理问题以极其形象而富有诗意的语 言表述出来,引起读者的关注与思考。
思考:作者是怎样概括他们的反应的? 明确:“明显而迫切的希望和恐 惧。” 思考:除了这些事物,还有什么也有感受?是怎样的感受? 明确:作者进而指出,在这些明显而迫切的希望和恐惧之后,还有更深刻的、只有这座山才能听懂的含义。因为山长久地存在着, 从而能客观地聆听这声狼 嗥。也就是说,深层含义只有山能客观听取。
(3 3自然段:一般的人的认识
思考:第三段又写到了谁的感受?是怎样的感受? 明确:文章往下还写到了一般的人,也就是“不能辨别其隐藏含义的人”,对 这声狼嗥的反应, 他们其实也属于第一类事物, 他们的理解也是肤浅的, 直接的, 表面的。但“不堪造就的新手”连这最浅层的意识也没有。
思考:那么文章接下来写到, 面对这声狼嗥留意的还有谁呢? 明确:是 “我” , 是“我”对这声狼嗥的理解,是“我自己对这一点的认识”。
<二 >4-7自然段(作者认识的由来,作者对狼的看法发生了怎样的转变?自然界 如果失去了狼会怎样?
1、思考:作者的认识,很明显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作者以前的观点是怎样 的? 明确:从前认为狼是坏的捕食者,吃掉了对人们有用的鹿,该杀。用文中的 话说也就是“在那些年代里,没有人会放过打死一只狼的机会。”这句话说明了 人们的愚昧在当时的普遍性。
“在一秒钟之内,我们就把枪弹上了膛,过度的兴奋竟使我们无法瞄准。” “在 一秒钟之内”,看见狼时这样一种本能的、自然的反映体现了人的愚昧;“过度 的兴奋”写出了人们意识不到自己的残忍和无知,竟然还非常高兴。
“当时我很年轻,正是不动扳机就感到手痒的时期。那时,我总是认为, 狼越 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
思考:后来作者还是这样认为吗? 明确:显然不是 思考:那作者的想法、观点是什么时候转变的呢? 明确:“我自己对这一点的认识,是自我看见一只狼死去的那一天开始的” 思考:再具体点,哪一刻、哪一场景触动了作者的心灵? 明确:“我们到达那只老狼的附近时, 正好看见在它眼中闪烁着的、令人难受的、垂死时的绿光”
“令人难受”这几个词语细腻地刻画了狼受伤垂死时的眼神,这样,就与上文 “我们”的兴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衬人的残忍。
思考:“在这双眼睛里,有某种对我来说是新的东西” “在看到这垂死时的绿光 时,我感到,无论是狼,或是山,都不会同意这种观点。” “这种观点”是什 么?“新的东西”又是什么? 明确:“这种观点”:从前的观点,也就是前面讲到的,“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 着猎人的天堂 ”
“新的东西”:新的观念,对狼的负罪感。
2、思考:作者原本认为“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猎人的天堂”当人们一个州接 一个州地消灭了它们所有的狼后,天堂出现了没有?出现了什么情况?
明确:“自那以后,我亲眼看见一个州接一个州地消灭了它们所有的狼。我看见 过许多刚刚失去了狼的山的样子, 看见南面的山坡由于新出现的弯弯曲曲的鹿径 而变的皱皱巴巴。我看见所有可吃的灌木和树苗都被吃掉, 先是衰弱不振, 然后 死去。这样一座山看起来就好像什么人给了上帝一把大剪刀, 叫他成天只修剪数 目,不做其他的事。结果,那原来渴望着事物的鹿群的饿殍,和死去的艾蒿丛一 起变成了白色, 或者就在高出鹿头的部分还留有叶子的刺柏下腐烂掉。——这些 鹿因其数目太多而死去的。”(鹿死山秃 这里,作者就写到了它认识的另一 个由来:众多狼的死去,众多狼死去之后,鹿数目增加以致饿死。作者连用了 几个“看见”,这样一组排比句,给人一种紧迫感,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写出了 狼接二连三地被消灭后出现的严重后果。“这样一座山看起来就好像什么人给 了上帝一把大剪刀,叫他成天只修剪树木,不做其他的事。”是一个比喻句,这 个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木被鹿群蚕食的速度之快。
“这些鹿是因其数目太多而死去的。” 这个结果恰好说明了生态之间有自己 特殊的调节方法,人不遵从就会出现严重后果。
八、作业布置 :
1、预习下面的课文。
2、思考这篇哲理散文的独特新颖之处。
九、板书:
一、狼的嗥叫及其含义:
1、狼嗥
2、狼嗥的含义(深层含义只有山能客观听取。(1—— 3
二、作者认识的由来:A 一只狼的死去(发现狼——打死狼——狼眼中垂死时 的绿光给予的启示
B 众多狼的死去——鹿数目增加以致饿死(4—— 7
三、作者更深层的思考:(8—— 10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文章的作者奥尔多·利奥波德, 并对文章的题目作了讲解, 紧接着我们重点分析了文章的前两部分。今天, 我们来学习文章的第三部分, 以 及欣赏这样一篇哲理散文的艺术特色。
二、复习: 回顾上节课对文章结构的把握:(一狼嗥及其含义:
1、狼嗥
2、狼嗥的含义(深层含义只有山能客观听取。(1—— 3(二作者认识的由来:
1、一只狼的死去(发现狼——打死狼——狼眼中垂死 时的绿光给予的启示
2、众多狼的死去——鹿数目增加以致饿死。(4—— 7(三作者更深层的思考:(8—— 10
三、8— 10自然段(作者更深层的思考:
思考:当一个州接一个州地消灭了它们所有的狼, 当众多的狼死去之后, 面对着 那一座座无狼出没的山,利奥波德想到了什么呢? 明确:
1、破坏的草原很难 恢复:(学生齐读第 8段
“正像当初鹿群在对狼的极度恐惧中生活着那样, 那一座山将要在对它的鹿的极 度恐惧中生活。” “一片被太多的鹿拖疲了的草原,可能在几十年里都得不到恢 复。”
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疲惫” 一词生动地说明了生态平衡被破坏后恢复的艰难。狼的存在对鹿来说就是一种威胁,甚至意味着死亡,所以鹿对狼具有一种恐惧。因为人类将狼赶尽杀绝, 突出失去狼的制约后, 鹿就大量的繁殖, 这样就超过了 草原的承受范围,因此,这时候,鹿对山的生态破坏是可怕的,是灾难性的,所 以,山恐惧鹿。这句话点明了生态平衡是一个自然法则,人们破坏了这个法则, 就会带来大的灾难。人类没有看到这一点, 不能像大山一样和野生动物和平相处, 破坏了生态平衡,使自身生存环境的安全受到威胁。
2、牧牛人杀死狼也不是好事。(学生齐读第 9段
作者进一步扩大了范围,写到牛群和沙尘暴,呼吁人们要“像山那样的思考”, 要长远地、全面地去思考问题,要维持生态平衡。
3、太多的安全可能产生了长远的危险。(学生齐读第 10段 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更长远地来思考问题,不能只顾眼前暂时的利益。思考:“我们大家都在为安全、繁荣、舒适、长寿和平静奋斗着,鹿用轻快的四 肢奋斗着,牧牛人用套圈和毒药奋斗着,政治家用笔,而我们大家则用机器、选 票和美金。所有这一切带来的都是同一种东西:我们这一时代的和平。”这是什 么意思? 明确:作者用了类比的手法,揭示人与动物一样,都在为和平、安全、繁荣和舒 适而奋斗。同时也隐含着,人们不能为了自身的目光短浅的“和平与发展”,而 牺牲与我们和谐共处的自然和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思考:“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是什么意思? 明确:这是梭罗的一句名言。“荒野”,即人类文明未曾涉足的地方,荒野中的 各种事物都是自由自在生长着的, 他们彼此之间都是平等与和谐的, 并没有高低 尊卑之分。
那么,荒野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人类要运用自己的智慧、胸怀去感悟、理解自然 的法则,并拿出实际行动改变为了自身利益而给大自然带来的巨大危害。文章到此就把作者先前的以人类为本位、为中心的认识,发展为了万物之间都是平等的思想,形成了作者面对自然万物所有一切时所采取的平等态度。人类只是 自然万物生灵中的一种,并没有高高凌驾于其他事物之上的权力。思考:思考“大概,这也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狼嚎究竟有着怎样的更深 层的内涵? 明确:这就与首节前后呼应,也回到了我们开始留下的问题。这节其实也是此文 的文眼。(学生齐读第 1 段)联系上面对作者思想与主张的分析,我们可以听出这声狼嗥中饱含着生命意义和 生态价值。万物之间都是平等的,要相互尊重,否则就会引发生态危机。狼嗥 的 “悲哀”就在于人类对此的不能领悟,“骄傲”就是它自己领悟到了,同时 这座山也领悟到了。这虽然写的是狼的内心世界,但却是作者思想的体现。这里,反映了作者深沉的 忧患意识,作者想让读者从狼的嗥叫中认清人与自然的关系,平等地对待自然万 物。
四、小结(为什么我们要像山那样思考呢?像山那样思考是一种怎样的思 考?)思考:像山那样思考是一种怎样的思考?谁要像山那样思考?为什么要像山那样 思考? 明确:“像山那样思考”赋予山以人的灵性,它是一种诗意的表达,形象而深刻。同时,它又是一个带有祈使、号召意味的短语。意思是说,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 系时,人类应该把自己看成是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并不是地球的霸主,也不是大自然的主人,人同万物的关系和山同万物的关系没有什么区别,人应该 像大山一样去思考,要客观地、从长远利益去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这就要求我 们树立平等对待一切的思想和生态保护意识。
五、写作特色: 1.形象鲜明,富有诗意和哲理。(1)为了引发人们思考“人和大自然”的关系,作者塑造了野狼的形象来进行 抒情,阐明哲理。文中还塑造了另一只被射杀的老狼的形象。不管是不驯服的野 狼,还是倒在人类枪口下的老
狼,都是富有悲剧色彩的形象。因为它们的叫声都 是不为人类所理解的,而只有大山才能听得懂。这一形象的塑造,意在提醒人们 要和野生动物和平相处,维护生态平衡。(2)同时,除了文章所塑造的独特的形象之外,文章的语言是非常形象生动而 且具有诗意的。例如:第 4 段,作者发现狼时,狼毫无防备,摇晃着尾巴,和小狼正在自由自在 地活动,小狼则“喜气洋洋地摇着尾巴,嬉戏着搅在一起” 作者用了“喜气洋 洋” “嬉戏”等拟人性的词语形象地写出了狼的生存状态,这时候的狼与自然处 于一种和谐的状态,但是,当狼遭到猎杀时,情景则不一样,“那只狼已经倒了 下来,一只小狼拖着一条腿,进入到那无动于衷的静静的岩石中去。” “无动于衷”: 衷:内心;无动于衷:心里一点都不受感动,一点都不动心。这里,无动于衷是一种拟人的手法,写岩石的无动于衷,也是写人的无动于衷,写人的冷漠无情。同样,“我们到达那只老狼的附近时,正好看见在它眼中闪烁着的、令人难受的、垂死时的绿光”,这样一些语句是不是也非常的具体可感呢?作者形象地写出了 老狼垂死是的情形。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悲哀的情绪,一种沉重的心情,一种对狼的深深的负罪感。再如:第 7 自然,写了失去狼之后山的样子,这一段作者用了许多的“我看见” 所组成的排比,具体可感。同时,又用了这样一个比喻句 “这样一座山看起来就好像什么人给了上帝一把大 剪刀,叫他成天只修剪数目,不做其他的事。”比喻句,本体是鹿,这个比喻生 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木被鹿群蚕食的速度之快。从反面告诉人们:地球上的生物之 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总之,作者将一个深刻的生态伦理问题以极其形象而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述出来,引起读者的关注与思考。(3)在描写和叙述的基础上,不少议论、抒情的语句包含了作者对人类与自然 的关系的深刻思考,蕴涵了深邃的哲理。如“太多的安全可能产生了长远的危 险”,这就要求我们能够运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还 如“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作者以此告诉人们:荒野中的各种事物都是自由 自在生长着的,它们彼此之间都是平等与和谐的。作者由先前的以人类为本位、为中心的认识,发展为万物之间都是平等的思想,形成了作者面对自然万物时所 采取的平等态度。综观全文,作者将科学的事实和诗意的描述融合在一起,让读者首先沉浸在一种 诗的氛围之中,让我们去思考,去感悟。2.用排比
表达强烈的情感。文中多处用了排比,例如第 2 自然段、第 7 自然段、第 10 自然段,一连串的排 比加强了行文的气势,表达了强烈的情感,即对人类破坏生态平衡行为的痛心,同时它又是一种呼吁,它呼吁人们与大自然、野生动物和平相处。语言文字性很 强,充满着诗意美。
3、以独到的视角表达理性的思考。本文是探讨人与自然关系的文章,讨论的是生态平衡的大问题。但作者没有进行 冗长的说教,而是改变角度围绕一声狼的嗥叫,讨论狼对鹿、对牛羊的意义,狼 对大山的意义,让狼和大山来回答环境的保护问题,这种换位思考的方式,可谓 新颖独特。这种写法也可以说是以小见大。
4、结构严密,首尾呼应。文章开头写狼的嗥叫引人深思,结尾点出狼嗥带给人们的启示,首尾呼应。文章 内部衔接紧密,过渡自然,层层推进,脉络分明。
六、扩展延伸: 文章题为“像山那样思考”,如果不能像山那样思考,会有怎样的危害?除了文 章所讲到的危害,你还能列举出哪些?同学们课后可以自己去想一想,写一写你 们自己对保护环境和生态这一话题的思考。
七、板书:
一、狼的嗥叫及其含义:
1、狼嗥
2、狼嗥的含义(深层含义只有山能客观听取)。(1——3)
二、作者认识的由来:
1、一只狼的死去(发现狼——打死狼——狼眼中垂 死 时的绿光给予的启示)
2、众多狼的死去——鹿数目增加以致饿死。(4——7)
三、作者更深层的思考:
1、破坏的草原很难复原。
2、牧牛人杀死狼也不是好事。
3、太多的安全可能产生了长远的危险。(8——10)(平等对待,保护生态,像山那样思考)
第四篇:《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想北平教案 晏冰清
一、教学目标
1、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对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的意义。
2、了解生物知识,培养学生建立起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
2、体味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的思考。
3、学习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写法。
三、课程类型与教学模式、方法
课型:新授
教学模式、方法:诵读法,用原句解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讨论法,鼓励学生谈自己的感想,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点评法,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四、教学用具与媒体
多媒体教学
五、教学过程与时间分配——教学设计与教学内容
1、导入
上课~~
一、导入新课:
我们看到的画面上是什么动物啊?(图片)你能说出有关这个动物的成语吗?参考:狼狈为奸、狼吞虎咽、狼心狗肺、狼烟四起、狼子野心
狼狈不堪、引狼拒虎、狼前虎后、鬼哭狼嚎、声名狼藉、„„
这些词最大的共同点是什么?(感情色彩上)贬义。即使我们提到的“与狼共舞”这个源自美国经典电影的讲述人与狼和谐关系的词语,传到中国便成了“与邪恶的人或事物接触”的意思。狼,成了“邪恶的化身”,但鲜为人知的是,我们如果再不留意,就将与狼诀别了,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散文《像山那样思考》。
2、作者介绍
“近代环保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作家,生态学家,土地伦理学家。被称为是美国环境伦理的播种者。
奥尔多.利奥波德从小就对大自然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在近50岁时,购买了美国威斯康星河畔的一个被人类榨取殆尽而遗弃的名为沙乡的农场,从此开始了在沙乡长达13年的恢复生态平衡的探索,直到去世。他把自己的观察与思考结晶成了《沙乡年鉴》。
《沙乡年鉴》与《瓦尔登湖》并誉为自然人文写作的典范,入选纽约公共图书馆“世纪之书”人文类十大必读好书。它记录了作者对自然界中各种生命之间彼此折射辉映的亲知和体悟。其文笔优美,思想深邃,被誉为“绿色圣经”。
《像山那样思考》是《沙乡年鉴》(《沙郡岁月》)中收录的一则随笔
3、基础字词
1、嗥叫(háo)
2、驯服(xǜn):顺从,使顺从
3、蔑视(miâ)
4、迸发:由内而外地突然发出。如:火山迸发。
5、毛骨悚然(sǒng):形容十分恐惧,悚然:害怕的样子。
6、湍急(tuān)
7、蜿蜒(wān yán):①蛇类爬行的样子
②(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
8、嬉戏(xī)
9、蠕动(rǘ):①昆虫爬行;②泛指像虫类爬行一样地动。
10、无动于衷:心里一点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衷,内心。
11、饿殍(piǎo):被饿死的动物或人的尸体。
12、艾蒿(ài hāo)
4、层次划分及题解
看到这个题目,我们是不是会产生一个问题:谁,像山那样思考什么?
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这篇文章。
明确:
五)10段。找文章的主题。“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这也许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它已被群山理解,却还极少为人类所领悟。”如何理解这句话? 为什么说“太多的安全可能产生了长远的危险”?也就是说作者告诉我们这声狼的嗥叫背后隐藏的内涵是“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太多的安全可能产生了长远的危险”是荒野中的启示之一。
比如 鸣”? 明确:联系上面对作者思想与主张的分析,我们可以听出这声狼嗥中饱含着生命意义和生态价值——万物之间都是平等的,要相互尊重,否则就会引发生态危机。狼嗥的“悲哀”就在于人类对此的不能领悟,“骄傲”就是它自己领悟到了,同时这座山也领悟到了。
7、结尾
朗读下面三段话,进一步感受主题
1、“我不比侏儒高大,也不比巨人矮小”,对人类来说,我们只是平凡的。品味寂寞,品位自然,咀嚼生命的意义,需要人类自身先付出努力。人并不是大自然的主人,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伦理的角度来看,我们不比一座山更高明。我们与自然万物的关系,和一座山同自然万物的关系并无二致。
2、“土地道德就是要把人类在共同体中以征服者的面目出现的角色,变成这个共同体的平等的一员和公民。它暗含着对每个成员的尊敬,也包括对这个共同体本身的尊敬。”——利奥波德
3、“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第五篇:《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感悟文章的诗意美和思辨色彩。
2.把握作者的生态伦理观念,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对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的意义。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
2.体味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的思考。
教学难点:
“像山那样思考”的内涵。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PPT显示一系列猎杀动物的图片)
同学们,请看这些图片。这些图片记录的都是人们猎杀动物时被拍下的瞬间,在如今,这种景象似乎已经司空见惯了,人们习惯于用大自然的巨大代价去换取经济上的利益,这到底值不值得呢?这就引发了思考,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奥尔多·利奥波德的文章《像山那样思考》,也许从中我们可以找到问题的所在,从中得到一些理解和感悟。
二.作者介绍
本文作者是奥尔多·利奥波德,美国作家,生态学家,土地伦理学家。被称为美国环境伦理的播种者,和近代环保之父,他一生共出版三部书和五百多篇文章。1949年,《沙郡岁月》出版,是其最重要的著作。《沙乡年鉴》记录了作者对自然界中各种生命之间彼此折射辉映的亲知和体悟。文笔优美,思想深邃。被誉为“绿色圣经”。《像山那样思考》是《沙乡年鉴》中收录的一则随笔。
三.文本研习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接下来请同学们快速自读课文,阅读过程中相关重点字词请看大屏幕,并在书上标注出来。然后思考文章可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大致内容是什么?
重点字词: 嗥叫(háo)驯服(xǜn)蔑视(miâ)迸发(bâng)湍急(tuān)艾蒿(ài hāo)疲惫(bâi)饿殍(piǎo)蜿蜒(wān yán)毛骨悚然(sǒng)嘎啦(gā)
明确:第一部分(1-3)借助一声狼嗥引起的反应,将深刻的生态伦理表达出来。
第二部分(4-9)讲述狼被猎杀的命运及被猎杀后引起的生态恶果。第三部分(10)启示人们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应该像山那样思考,要有生态意识。
(二)再读课文,深入研究
1.请学生们齐声朗读第一部分,然后思考文章题为“像山那样思考”,那么是什么引发此种思考的呢?即引发此种思考的缘起、缘由是什么。
明确:是缘于人们对狼群的猎杀,缘于那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2.那么这声嗥叫表达出了哪些情感呢?你又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来的? 明确:1)这声嗥叫是狼对人类捕杀狼的强烈抗议和不满,从“不驯服的“对抗性的”可以看出来。
2)这里表达了狼对险恶环境的不屈服,叫出了它们抗争的决心,所以是。不驯服的”,含着“蔑视”。
3)这是对死去的同伴的哀悼,所以是“悲哀”的。
4)这声狼嗥饱含着希望与人类和平共处的“深沉的”呼唤。
3.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二小节,看看面对这声狼嗥,留意的有哪些事物?请大家圈出来,他们的反应又是怎样的? 明确:留意的事物有两类,一是“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猎人”,他们想到的是死亡、战斗、食物、金钱。这些都是“明显而迫近的希望和恐惧”而山的反应则是“深刻的”长久的“客观的”。
教师小结:到这里,作者将一种深刻的生态伦理问题以及其形象而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述出来,以引起读者的关注和思考。
4.接下来请大家阅读第二部分,然后给这一部分分层次,为什么要这么分。明确:4-6节第一层,7-9第二层。第一层讲述的是作者观念的改变,第二层讲述的是一系列生态失衡的示例。
我们先来看第一层,作者开始是对于自然的态度是怎么样的,什么使作者的观念发生了改变?
明确:先是和芸芸众生一样,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肆意猎杀与破坏。后来看到一只垂死时的老狼眼中的绿光时,作者有所启发,有所意识,有所察觉。
在接下来第7-9小节中作者记叙了在山失去了狼之后的结果,鹿因数目过多而死去,接着又从草原和高山植被的破坏和退化中,进一步验证因为人类的太多干涉,造成生态失衡。
5.下面我们来看最后一段,大家一起把最后一段朗读一遍,然后思考,从“太多的安全可能产生了长远的危险”这句话中你领悟到了什么?
明确:我们要的安全不该只是当下的,要从长远的利益来看待问题。
那么为什么说“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
明确:荒野即人类文明未曾涉足的地方,存在一种健康的生态系统,有天然的活动规律和生存法则,这对于高度发达的人类文明具有不可忽视的警示和借鉴意义。所以要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生态平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6.最后让我们回到开头,“像山那样思考”,为什么要像山那样思考呢? 明确:这是一种诗意的表述,作者认为只有“像山那样思考”,才能冲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发现自然规律,尊重自然规律,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四.课外拓展(如果还有时间)虽然同学们还只是学生,但是保护生态环境可以从我做起,你认为你能够为大自然做些什么?
热爱大自然,爱惜动植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