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静夜思》有感
读《静夜思》有感
一本散发着墨香的语文书放在我的面前,我好奇地拿起来翻阅着,呵!一篇篇文章多么生动优美,特别是《静夜思》这首诗,深深地吸引了我。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写的是诗人李白常年漂泊他乡,心里充满愁绪。这时明亮的月光照在床前,李白朦胧中看去,床前地上铺了一层白霜,心中一惊,定神再看,原来是月光照在床前,这才清醒过来,便披衣而坐。抬头凝望,秋夜的天空幽蓝深远,秋月皎洁洒下一片清辉。李白因圆月而想与家人团聚,思恋起故乡来,慢慢地底下头陷入了沉思。这短短的四句话,明白如画而又细致深远,他倾述了人们在忙碌而又纷扰的世俗生活中所共有的那份乡愁、那份寻觅,今人在举手一投足之间产生共鸣。这就是此诗千古不衰的魅力,被人称为“妙绝古今”。
读完这首诗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我外出打工的舅舅,现在他一年也就匆匆回来一次,前两三年才回来一次,我非常想他,觉得非常寂寞。想起和舅舅一起生活的那段时光,我每天早上一起床就会跑到他的房间里,把他吵醒,和他一起聊天、一起看电视、一起玩游戏、用我的小手抓他的脚板…………。现在每当我走到他的房间,看到他那洁白的被单,我不禁想起了他,心中默问舅舅你过的好吗,开心吗?多想每天都能和他玩耍啊呀!但是不可能了。好多次半夜醒来,我总是看见奶奶正拿着舅舅的相片默默的看着,她眼角还挂着泪珠,我不忍心打搅她,我知道她一定是在想舅舅,我心中不禁要问舅舅你想我们吗?
想起那些为了生活漂泊在外的游子们,肯定非常想念他们的家乡他们的亲人吧!他们的家人时时刻刻都挂念着他们。我真希望天下所有的游子们都能回到亲人身边,让他们每家都在快快乐乐、没有牵挂中度过!
洪湖市双语实验学校 四(1)班 李星月
第二篇:静夜思
静夜思·李白|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
《夜思》由创作,被选入《》。这是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它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丰富深曲的内容。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无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栏目。
【原文】
《静夜思》
作者: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诗》原版】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现存《静夜诗》是明代以后的版本。11世纪宋蜀本的《李太白集》即是原文,并且目前日文版本也用的是李白原文。
【注解】
静夜思:宁静的夜晚所引起的乡思。
疑:好像。以为。
举:抬,仰。
【韵译】
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头观看明月呵明月,低头乡思连翩呵连翩。
【翻译】
坐在井床上看天上明月洒在地上的月光,宛如层层的白霜。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
【评析】: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这首《静夜思》可以说是李白诗歌的“自然”和“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艺术特色的极好说明。
诗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诗的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这首五言绝句从“疑”到“望”到“思”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乡图。诗歌的语言清新朴素,明白如话;表达上随口吟出,一气呵成。但构思上却是曲折深细的。诗歌的内容容易理解,但诗意却体味不尽。
【赏析】
《静夜思》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非常喜欢的诗,不管是年轻人,还是上了年纪,也不管是客居他乡,还是与亲人相守相伴,只要是中国人,就没有不会背这首小诗的,为什么这样一首语句平白如话,情感朴实无华的诗歌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唤起了深深的共鸣呢?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诗歌的开头是平白的叙事,夜深人静,万籁俱寂,户外室内,没有一点声响,只有那宁静皎洁的月光,悄悄地照在床前的空地上,洒下了淡淡的青辉。在不经意间,低头一望,还以为是地上落了一层薄薄的秋霜呢。这显然是一种错觉。也许,作者本来已经睡着了,在睡梦中回到了家乡,可是却被强烈的思乡情怀唤醒,在朦朦胧胧中,错把地上的月光当做了秋霜亦未可知,“疑”字,用得很传神,细致地反映了当时似睡非睡、似醒非醒恍恍惚惚的感觉,因为自己也隐约地意识到,在屋里是不应该有霜的,可见第一反应是霜,而第二反应就有点怀疑了,等到醒悟过来,这并不是秋霜,而是“床前明月光”时,其实已经是第三反应了。至于为什么第一反应恰恰是秋霜,则又是颇为令人寻味的,因为秋霜历来是一种感伤的暗示,它表示这又是一年秋风起,唤起无数客子心中深藏的年华易逝的迟暮之感,对此,李白是深有体会的,“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其十五)正是他内心的表白。在他的笔下,秋霜时而铺在了床前,时而又染在了头顶,可见他把秋霜当做了一种寓意丰富的象征了。而今夕何夕,月色如霜,虽然四下里没有一点声音,而天上的明月和地下的月光却好似在无声地倾吐着什么,使得诗人的内心再也无法平静了。他感到怦然心动,有一股同样是无声却是不可抗拒的情感的暗流在胸中涌动流淌。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声地播动了他的心弦,从而使他再也无法平静下来了。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时他已经完全清醒过来了,明白自己身处何地,而当他抬起头来,顺着光线向上望去时,窗外那娟娟的月轮正静静地挂在夜空。他一下子恍然大悟了,明白了是什么触动了自己的心弦,原来就是那挥之不去、召之即来的思乡之情呀,它无所不在,白日里,有事的时候,它就静静地蛰伏在心免费八字算命()灵的角落里,而到了此时,月亮从天上,月光在地下,双双唤起他心中对家乡的思念,对亲人的挂牵,举头仰望,低头沉思,俯仰之间,神驰万里,真是一首“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的自然天成之作。胡应麟甚至认为此诗是“妙绝古今”。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李白这首清新质朴、婉转如歌的小诗因为成功地反映了外出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才获得了永久的艺术生命力。大概只要有离家不归的人们,就会有人在月下吟起这首百读不厌、体味不尽的《静夜思》的。
【点评】
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出现的。这诗的“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从这里,我们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自称与李唐皇室同宗,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少年时居住在四川,读书学道。二十五岁出川远游,先后居住在安陆、鲁郡。在此期间曾西入长安,求取功名,却失意东归;后来奉诏入京,供奉翰林。不久因受谗言出京,漫游各地。安史之乱起,为了平叛,加入永王李军幕僚;后来永王为唐肃宗所杀,因受牵连而被流放夜郎。遇赦东归,投奔族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不久病逝。他因写诗而闻名,为当时的人们所激赏,称赞他的诗可以“泣鬼神”。他以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反映现实,描写山川,抒发壮志,吟咏豪情,因而成为光照古今的伟大诗人。李白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公元762年病卒,享年61岁。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英汉对照】
静夜诗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IN THE QUIET NIGHT
Li Bai
So bright a gleam on the foot of my bed--
Could there have been a frost already?
Lifting myself to look, I found that it was moonlight.Sinking back again, I thought suddenly of home.【格律】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本作的韵脚是:七阳;可“三江七阳”通押。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五行属金的字
五行属木的字
五行属水的字
第三篇:静夜思
静夜思·李白
【作品简介】
《夜思》由李白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是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它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丰富深曲的内容。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无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原文】
《静夜思》
作者: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诗》原版】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现存《静夜诗》是明代以后的版本。11世纪宋蜀本的《李太白集》即是原文,并且目前日文版本也用的是李白原文。
【注解】
静夜思:宁静的夜晚所引起的乡思。
疑:好像。以为。
举:抬,仰。
【韵译】
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头观看明月呵明月,低头乡思连翩呵连翩。
【翻译】
坐在井床上看天上明月洒在地上的月光,宛如层层的白霜。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
【评析】: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这首《静夜思》可以说是李白诗歌的“自然”和“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艺术特色的极好说明。诗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诗的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这首五言绝句从“疑”到“望”到“思”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乡图。诗歌的语言清新朴素,明白如话;表达上随口吟出,一气呵成。但构思上却是曲折深细的。诗歌的内容容易理解,但诗意却体味不尽。
【赏析】
《静夜思》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非常喜欢的诗,不管是年轻人,还是上了年纪,也不管是客居他乡,还是与亲人相守相伴,只要是中国人,就没有不会背这首小诗的,为什么这样一首语句平白如话,情感朴实无华的诗歌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唤起了深深的共鸣呢?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诗歌的开头是平白的叙事,夜深人静,万籁俱寂,户外室内,没有一点声响,只有那宁静皎洁的月光,悄悄地照在床前的空地上,洒下了淡淡的青辉。在不经意间,低头一望,还以为是地上落了一层薄薄的秋霜呢。这显然是一种错觉。也许,作者本来已经睡着了,在睡梦中回到了家乡,可是却被强烈的思乡情怀唤醒,在朦朦胧胧中,错把地上的月光当做了秋霜亦未可知,“疑”字,用得很传神,细致地反映了当时似睡非睡、似醒非醒恍恍惚惚的感觉,因为自己也隐约地意识到,在屋里是不应该有霜的,可见第一反应是霜,而第二反应就有点怀疑了,等到醒悟过来,这并不是秋霜,而是“床前明月光”时,其实已经是第三反应了。至于为什么第一反应恰恰是秋霜,则又是颇为令人寻味的,因为秋霜历来是一种感伤的暗示,它表示这又是一年秋风起,唤起无数客子心中深藏的年华易逝的迟暮之感,对此,李白是深有体会的,“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其十五)正是他内心的表白。在他的笔下,秋霜时而铺在了床前,时而又染在了头顶,可见他把秋霜当做了一种寓意丰富的象征了。而今夕何夕,月色如霜,虽然四下里没有一点声音,而天上的明月和地下的月光却好似在无声地倾吐着什么,使得诗人的内心再也无法平静了。他感到怦然心动,有一股同样是无声却是不可抗拒的情感的暗流在胸中涌动流淌。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声地播动了他的心弦,从而使他再也无法平静下来了。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时他已经完全清醒过来了,明白自己身处何地,而当他抬起头来,顺着光线向上望去时,窗外那娟娟的月轮正静静地挂在夜空。他一下子恍然大悟了,明白了是什么触动了自己的心弦,原来就是那挥之不去、召之即来的思乡之情呀,它无所不在,白日里,有事的时候,它就静静地蛰伏在心灵的角落里,而到了此时,月亮从天上,月光在地下,双双唤起他心中对家乡的思念,对亲人的挂牵,举头仰望,低头沉思,俯仰之间,神驰万里,真是一首“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的自然天成之作。胡应麟甚至认为此诗是“妙绝古今”。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李白这首清新质朴、婉转如歌的小诗因为成功地反映了外出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才获得了永久的艺术生命力。大概只要有离家不归的人们,就会有人在月下吟起这首百读不厌、体味不尽的《静夜思》的。
【点评】
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出现的。这诗的“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从这里,我们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自称与李唐皇室同宗,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少年时居住在四川,读书学道。二十五岁出川远游,先后居住在安陆、鲁郡。在此期间曾西入长安,求取功名,却失意东归;后来奉诏入京,供奉翰林。不久因受谗言出京,漫游各地。安史之乱起,为了平叛,加入永王李军幕僚;后来永王为唐肃宗所杀,因受牵连而被流放夜郎。遇赦东归,投奔族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不久病逝。他因写诗而闻名,为当时的人们所激赏,称赞他的诗可以“泣鬼神”。他以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反映现实,描写山川,抒发壮志,吟咏豪情,因而成为光照古今的伟大诗人。李白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公元762年病卒,享年61岁。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第四篇:静夜思
《静夜思》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一)会读本课10个生字。
(二)理解重点词:“疑”、“思故乡”、“举头”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情感目标:
体会诗的意境,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全诗
能力目标:
初步学习运用理解词义——串连句意的方法学习古诗。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意境。
教具:
多媒体课件,书中插图。
教学过程:
静夜思(第一课时)
一、音乐引入,感受情境美
(一)看主题图。
1、那个人在干什么?或者想什么?(乐曲中描述的人在思念自己的家乡)
2、学生初步感知诗的意境美。
(二)引入课题。
齐读课题。
简介李白。
二、学习全诗,体悟诗境美
(一)初读课文。
1、读通、读顺全诗
2、检查勾生字情况
3、指导生读生字,读全诗。重点读好“静”、“床”、“霜”、“思”等字。
4、解题:
(1)“静夜”是怎样的夜晚?(多媒体创设情境)
(2)请你用“思”扩词,从所扩词中选出词义
(3)串词义。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
5、小结学习题目的方法:
(1)读
(2)说(词义——句意)
(二)读中理解,体悟诗意美。
1、学生运用以上方法学习古诗,读诗、说词义、句意,并用“。”勾出不懂的词。
2、生提出不懂的词,师用“。”点出。
[此处词主要集中在“明月光”、“疑”、“霜”、“举头”、“思故乡]
3、学习第一行
(1)读整行诗。
(2)“明月光”是指怎样的月光?
(3)说第一行诗意。
多媒体创设情景:(明亮的月光照在诗人床前)
4、学习第二行
(1)读整行诗。
(2)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理解“疑”的意思(怀疑、好像);“霜”(老师哈气在眼镜片上,并解释这是雾水,如果是冰粒,便是霜。霜在秋冬季节形成在地面附近:如房顶、草叶、地面等,堆起来是白色。)
(3)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用上“什么好像是什么”的句式。(明亮的月光照在诗人的床前,好象是铺在地上的白白的霜)
(4)朗读,引导。
诗人这样描写,给了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冷清)师描述:今晚,银白色的月光洒在地上,像铺了一层冰冷的霜一样。环境如此冷清,再加上诗人远离亲人的孤独,就更感到冷清了。
师用冷清的语气范读
生试着用冷清的语气读。
5、学习第三行
(1)读整行诗。
(2)看多媒体理解“举头”(做动作)
(3)想想诗人在干什么?
(诗人抬头望着天上的明亮的月亮)
(4)朗读、引导。
师激情:古时候和我们不一样,没有电话、电影可以看,在晚上,特别是有明亮月光的晚上,朋友们、亲人们会一起坐在月光下,说说话,聊聊天,还会在月光下看风景,游玩。你看,他们玩得多开心哪!可是,今夜,诗人已远离家乡,回家的路是那么长,更没有我们今天的汽车、火车、飞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和亲人们团圆。是啊,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可是,诗人的心情已经不是那种心情了。
问:诗人看着挂在天空中的明月,会想到什么呢?(会想到家乡,想到亲人)反复诵读。
6、学习第四行
(1)读整行诗。
(2)说说诗句的意思。
(3)将三、四行连起来说
(4)指导朗读,重点指导学生读“思故乡”。
7、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三、反复吟诵,表现诗意美
1、体会全诗诗意,并朗诵全诗一遍。
2、生自己吟诵,划节奏。
3、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3、有感情地齐读,背诵。
四、小结
静夜思(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4个字。
2、背诵这首古诗。
一、复习古诗
师:(观看课件)还记得这首诗题目是什么?
生:静夜思
师:(板书课题)那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诗人在思念故乡
师:说得真好!谁想把这首诗背给其他同学听?
生:请几个学生一起背古诗
师:这几位同学背得真有感情,就像小诗人一样!你们也想背吗?好!我们一起来背 生:齐背古诗
二、复习二会字
师:真棒!古诗背得这么好,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我们上节课所学的生字呢?现在,请大家拿出生字卡片,同位一起读一读
生:同位拼读生字卡片
师:老师这里有几封信,想请邮递员来帮我送一送,收到信的小朋友只要把信念出来,这封 信就是你的。
生齐:丁零零,丁零零,邮递员阿姨(叔叔)来送信,小小信封谁收到,请你念给大家听。师:在学生说儿歌的同时,请一位学生来给大家分发词卡。
生:发到卡片的学生就上台举起卡片带领大家读。(如果这位学生读对了,就跟他读,并说:“对对对,快收信。”如果错了,就说:“错错错,没人收。”然后请一位学生来帮助这位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认读。)
三、学习写字
师:看来我们的邮递员工作很认真,都能准确地把信送到收信人手中,真棒!老师手里有几个生字宝宝,谁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出示四会字)
生:指名拼读生字
师:好!现在,老师想请小组长帮帮忙,带领小组的同学一起读一读这些生字,然后用开火车的方法帮它们找找好朋友,行吗?
生:小组齐读生字,组内开火车组词
师: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一下你们的学习情况?
生:小组汇报
师:你们真聪明!下面,请大家认真观察“头”字是怎样写的。(展示动画描红生字:“头”)生:汇报“头”字在田字格的位置
师:提醒学生,“头”字前两笔的“丶”是“短点”,第五笔的“丶”是“长点”
生:书空
师:在写字之前,我们一起来唱写字歌,边唱边记住写字的正确姿势(出示课件)生:齐唱写字歌
师:下面,请同学们翻开书75页,拿出铅笔,要求大家跟着老师写,我写一笔,你们也写一笔,要注意写字的姿势
生:跟老师描红
师:请你们在下一个田字格里自己写一个“头”字,一会儿比一比谁写得最好看
生:写字
师:谁愿意展示自己的字?
师:(课件展示“米”)认真观察生字,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汇报“米”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师:请大家根据书上的描红,把它写出来(只写一个)
生:写字
师:巡视,展示作业
生:评价
师:自己观察“耳”字,说说写这个字时要注意的地方
生:观察后汇报,上面“—”短,下面“—”长
师:相机补充,范写一个
生:跟老师描红
师:巡视,看来大家都写得不错,那“目”字一定难不到你们吧!先跟同位说一说要注意的地方,再自己根据描红写一写
生:同位讨论,描红
师:展示学生作业
生:评价
四、听写生字
师:你们的字写得真漂亮!现在,我们再一次把这些生字宝宝的名字叫出来,好吗? 生:齐读生字
师:拿出听写本,快考考你的同位,看他的生字都记熟了没有
生:同位听写——汇报,被扣分的同学说说自己错在哪里,提醒其他同学要注意不要写错 师: 抽号请小考官交换小组听写
生:小考官抽组号,交换小组,不按顺序进行听写——听写后,交换小组批改——汇报 师:相机加分
五、课外延伸
1、有感情背诵课文
2、观察夜晚的天空,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也可以把看到的景象画下来。
附:
写字歌
拇指食指紧握笔
中指托在笔杆下
胸口离桌一拳头
眼睛离台一尺远
腰骨挺直脚放平
这样写字才能好
第五篇:静夜思
静夜思
黄助昌
每当我一打开网络,触目所及的是当下各种匪夷所思的新闻,各种荒诞、丑恶、滑稽的事件让我恍若处于非人间。我常常想:为什么毛时代几乎杜绝了这类事件?如果就文革而论文革,我会认为文革是所谓“浩劫”,但只要我一看当下的丑恶而黑暗的现实,就立马知道文革真正浩劫了什么,是浩劫了贪、腐、黄、毒、赌、坑、蒙、拐、骗啊!当我们看到每当放学时,有那些多家长来接孩子时,就会感到人民是生活在一个怎样的恐惧之中:不接送孩子,有可能被人贩子带走啊。毛时代多么安全,学生无忧无虑,学业负担轻得像美国的孩子,整天玩,很开心。从小学到高中,只需要读九年,没有高考,而是如美国那般的“推荐制”,现在不少政协委员、人大代表都倡议要缩减学制,是不是人心所向呢?即将高考了,考生对高考是何等态度呢?风靡全国的撕书每年一度震惊世界,这是不满的发泄,这是对书本迫害人的一次情感暴发。
现在,我们的高考早已异化成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虽然公平,但根本出不了影响世界学术的人才。“几张考卷定终身”完全成了世界教育界的笑话。因此,有钱人、大官员都将自己的儿女、孙子孙女都送给国外读书去了,在中国的大中小学的教育中,只有无权无势的平民老百姓在做着“科举梦”,其实读完书才知道,没有靠山、没有权钱也不会比打工农民好多少,创业更是笑谈。毛主席时代的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其成果很大程度上归结于毛泽东思想,故此屠呦呦在获奖致词时,还特别感谢了毛主席,但我们的媒体竟然没有将这个话报道出来。现在中国大学教授、大学生这么多,但只是抄袭在世界学术界非常著名。按逻辑推理,连屠呦呦这样顶级的科学家都不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那么中国科学院院士该有多牛。牛的是“转基因之父”“中国伟哥之父”“著名的中国经济学家”等院士,钱挣得堆成山。没听说哪个外国的科学院院士是挣钱的好手或富得流油。当然,能够挣钱也不是坏事,但挣钱的手段不能太龌龊了吧。我不是文革的受益者,也不是文革的受害者,最能持中立立场。
我不是党员,也没有入过团。文革的时候,我还是刚刚在村里读小学,似乎没有感到什么。对于文革的印象,最初是来自伤痕文学、电影以及官方宣传。这种全方位的宣传使我认为文革真的是浩劫,并且认为如果没有文革就早已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很长时间,我一听到赞美毛主席、一听到样板戏就十分鄙视,视其为“愚民”,而我则常常扮演启蒙者的角色,大谈美国的好,其实我又没有到过美国,但对于美国实在已经顶礼膜拜了。改革开放出现了种种骇人听闻的事件,我都认为是没有彻底美国化而已,不民主而已。但当下的现实比任何传媒的妖魔化宣传更有说服力。其实,文革的真正受益者就是所谓“文革受害者”及其后代,他们已经富得流油了,有权有势有钱有威力,天下已经由他们主宰,到处在干坑民甚至卖国的事儿。天下又陷入了“打倒皇帝当皇帝”的怪圈,他们之中现在当官的已经为资本保驾护航,当然也接受贿赂,做生意的也早已将国有资产千方百计化为自己的私产,一有风吹草动,立马移民国外。只有绝大部分草民又要为生存而不得不浴血保留呼吸的权利。可笑的是,我原先本是一介草民,也致力于妖魔化文革、毛时代,好像如今的贪官、不法富豪给了我大笔宣传经费似的。文革认为“资产阶级当权派就在党内”,我一直都认为这个理论很可笑,因为刘邓都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怎么能是资产阶级呢?太荒唐!太荒谬了!毛确实老糊涂了!或者确实专制了,容不得人了,有太强的权力欲望,一言堂,不民主。
我也不想陷入理论的争辩漩涡,只想以同一角度同一逻辑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同一类问题,比如:
1.文革毁损了文物,可以谴责文革,那么改革开放以来毁掉的文物更多,也应该谴责改革开放? 2.文革打死了老师,当然应该谴责文革,那么改革开放以来到处出现打杀老师、老师性侵学生、弑父弑母的现象,并且有越演越烈的趋势,就更应该谴责改开。3.文革让知识分子到工厂、农村接受教育,这或可以讽刺文革,那么现在大批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甚至清华硕士学漆匠,北大学子下岗之后被迫学杀猪,科大博士生活不能自理更不能工作,科学院院士学术造假,中国学术抄袭成风„„就应该更讽刺改开。4.文革让一些干部受到了一点委屈或“迫害”,如果可以谴责,那么现在这么多干部先提供机会给他们贪,而后又将他们绳之以法——这应该赞赏还是应该反省?至少文革杜绝他们成为坏人的机会,至少改开滋生了贪腐的念头。再想一想:
1. 如果毛时代有这么多的癌症村、艾滋病村、老弱病残村,人们将如何评价?也会称毛主席为“总设计师”吗?
2. 如果毛时代有这么多的贪官污吏、流氓地痞、不法商贩、贩毒吸毒者、黑老大、鸨母妓女,也会被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吗?
3. 如果毛时代也出现公然抢孩子抢女人扒房子„„,那么“三个代表”代表了谁呢? 4. 如果毛时代搞得乡村的井水都不敢喝,河水严重污染,原先庞大的集体企业、国营企事业纷纷倒闭,工人流离失所挣扎在贫困线上,这也叫“科学发展观”吗?以前我也认为毛主席不民主,现在才知道民主就是靠群众,而今天,靠精蝇就是“民主”,而靠群众就是“文革”。以前我也认为毛主席一直杀“忠臣”,想一想历史事实,他的那些政敌如王明、张国焘、犯了那么大的错误,也还是留在党内,委以重任,而政敌周恩来、张闻天、博古最终也还是协助毛主席做事情。罗章龙比毛主席活得更长,也没听说过什么迫害。毛主席对于彭德怀一直让他担任高官,对于邓小平更是爱护有加,让他偏安于江西过着逍遥的日子,后来又加以重用;对于刘主席,由于某人(不是四人帮,刘的副手,不点名)揭发了刘的“变节”,即便如此,毛主席还是想以“人民内部矛盾处理”的(王光美语),甚至对于林彪,毛主席闻讯他已经叛逃,也还是念战友之情,放弃了用导弹击落三叉机,说了一句:“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此等胸怀,古今旷有。
毛泽东杀了哪一个功臣?报出姓名来,没有啊!只是下令将黄克功、刘青山、张子善杀了。
毛主席常常强调:一个不杀,大部不抓,将他们养起来(比如对于梁漱溟先生,在《毛泽东选集》里被痛斥的人,比毛主席活得长)。世上没有比毛主席更人道更仁慈的领导人吧。
胡风是“反党集团”的头目,活得很好啊!即便平反之后,也还是坚持认为毛主席是对的啊!写《往事并不如烟》的那个女人的右派父亲,也常对他的女儿讲,毛主席是一个一心为公的领袖啊。即便傅雷先生、老舍先生自杀(令人痛心的事情),遗书中也没有对毛主席有什么非议呀!戚本禹是在文革中犯了大错,被毛送进了秦城监狱的,出狱后,仍然认为毛主席是正确的,文革是正确的。我的醒悟是从王光美宴请毛家后人的事情开始萌芽,当然当时和不少妖魔毛主席的那些人一样简直不能理解:人家把你的丈夫搞死了,你不复仇倒也罢了,却竟然主动和好。并且王光美也没有表现对江青的怨恨,竟然还一直没讲过江青的坏话。王光美后来也在不同的场合表示过,毛与刘没有个人恩怨,甚至还说过“现在看来,毛主席是对的”。
后来,又看到邓拓儿子、贺龙儿子、高岗儿子等等,都对毛主席充满敬意,并没有觉得是毛主席害了他们全家。这样的事情令我重新思考。
1.如果现在国防部长在公开场合对着党主席大骂:“操你的娘!”又招集几个政要在庐山某个房间关了电灯秘密聚会,私下评论党主席是希特勒、斯大林,又有李锐这样的亲历者告密说成立了“军事俱乐部”,党主席会不会撤销那个国防部长的职位呢? 2.如果党主席写了一篇类似《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纲领性文章,人民日报的主编扣留,迟迟不发,党主席会不会批评他呢? 3.如果现在有一伙人大肆宣传“共产党要下岗,要轮流坐庄”,要让其它党派来领导全国,共产党主席能“从善如流”吗?如果右派一哄而上,是不是也要“反右”呢? 4.如果共产党大搞特权,全面腐败,凌驾于人民之上,让人民上不起学、看不起病、买不起房,并且强征民田、强拆民房,并且让国营企业倒闭,官商勾结,让私营资本家接手,让大批工人失业,并且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果然出现了贫富悬殊的阶级,是不是会认为党内有“当权的走资派”?是不是要进行文革? 现在,当我们看到叙述反右、文革时,总有一批人在那里控诉自己受到了“迫害”,却从来不详尽地叙述因为什么“罪行”受到的。以前,我总认为批判就是拳打脚踢,打翻在地,再踏一脚,或者直接将人家打死。现在看来,反右、文革除少数人故意捣蛋,基本上是文斗,我在《读者》看到一篇描述红卫兵批斗于光远工(或是张光年)的文章,有公安把门,不让于光远进门,于光远其实也是如约而来,对公安笑说,如果我能进去,批斗会就没有主角。这篇文章当然控诉文革的,但却改变了我对文革的看法,从此认为这样文质彬彬的批斗会可能是文革的常态,虽然会上于光远是接受批斗的,但也没有被暴打,好像是一个学术研讨会,当然政治气氛太重,但确实没有肉体伤害,于光远好像还说了,唯物主义是真理之类的话,好像最后是于光远战胜红卫兵,红卫兵也没将他怎么样。
还在《散文选刊》读了北大教授乐黛云写(哲学家、国学家汤一彤先生的夫人)的一篇文章,叙述了她自己被划了右派之后还得到了参与国庆大典的门票,登上了天安门——这如果不是亲历者写的,根本不可信。现在,我才知道,划了右派也不是劳改份子,只是下放劳动一阵子。在此之前,读到不少人的“高见亮节”,说由于有数量指标,就自告奋勇地自认了右派帽子,还真的很佩服,但读多了亲历者的文章,虽然大多都是将所谓“伤痕”当光荣的描述,但还是隐约看到事情的真相的,说明当了右派也不是什么太可怕的事,不然谁还会认领右派帽子?王蒙是右派,他当时是很高兴主动去新疆的,也还是干部身份,当然参与生产劳动,不是劳改分子。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他写无数作品,但标志着他创作的高峰的、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却是《这边风景》,这部长篇小说竟然是当年在新疆写成的。“风景这边独好”是毛主席的诗句啊。当然,有很多右派把下放劳动看成是劳改,是政治迫害,比如大师季羡林就说过下放的八九个月比在希特勒纳粹的犹太人集中营还悲惨,这不至于吧。杨绛先生有《干校六记》,虽然也是伤痕文学的代表作,但我们也没有看到像犹太人那般悲惨的命运。杨绛已经仙逝,但当代精蝇却对这个105岁的老人口诛笔伐,凭什么呀?因为她和丈夫钱钟书先生没有声嘶力竭地控诉文革,更因为他们在文革没有受到严重批斗。不是所有人都会受到批判和批斗的,他俩洁身自好,没有在文革中受到批判和批斗,反而你们这些媒体、这些“精英”却对真正的精英在人家死后进行批判和批斗,还讲人道吗?有人性吗?人家确实没在文革受到什么“迫害”,你们却硬要人家捏造,人家不愿意捏造,你们就口诛笔伐,这是在干什么勾当呢?我觉得,钱氏夫妇像延安时期的张惊秋那样超脱。当时不少人口诛笔伐声讨王实味,而王实味平时总是嘲笑张惊秋,即使有了落井下石的机会,张惊秋先生也不公报私仇。最近,张惊秋的女儿、《啄木鸟》编辑张小红与我取得联系,对我的一篇早年博文表示了感谢。(随便说一句,我写那篇博文的时候,对毛主席的态度和现在精蝇的一样。现在有史料披露,毛在惊闻王被杀之后,曾经悲愤地怒吼,还我王实味!)
其实,张惊秋先生感动我的就是那种豁达、善良、宽容的品格。一个运动,你参与或不参与是你的自由,不参与,什么事都没有,像张惊秋、钱氏夫妇那样;一旦参与就不要将自己描述成《炎黄春秋》那样的“祥林嫂”,一天到晚,三十多年如一日诉说自己“悲惨的命运”。再说季老季大师,自己就是红卫兵的首领,却在诉说着什么“牛棚十记”。以前,我对“牛棚”一词的意义不明,认为把那些知识分子关进牛棚的人确实是比希特勒还要坏,现在才知道这个词只不过是知识分子的调侃,就是“干校”。对于“干校”一词,我以前认为是干活、劳改的意思,现在才知道是“干部学校”,原来这些犯了错误的人还是享受干部待遇,读了《顾准文集》更清楚,毛主席对他们也太仁慈一点吧。怪不得台湾著名学者李敖先生要大喊:“毛主席万岁!”“文革万岁!”当然,这也断了他的财路,大陆的“精英”不再理睬他了,就连靠他发了不少财的香港凤凰电视台也不敢再请做节目了。
看高晓松的“口述历史”,采访中国奥委会前副主席李颖川的儿子。李儿子说父亲被划成了“右派”之后,还天天学习外文,文革时期,在大街上看见外国人就去与人家攀谈,甚至邀请外国人到自己家里来玩。高晓松马上就说,那是要坐牢杀头的呀。会坐牢吗?没见李颖川因这个坐牢。如果坐牢了,李儿子肯定会“控诉”的,他根本没接这话,而是说其它事。我就在想,如果不是宽松的政治环境,没人会与外国人攀谈,更不邀请外国人到家里做客的。
如今社会风气江河日下,有人归结毛批孔,但是毛时代的社会风气比现在好得多吧,不至于这么多妇女、儿童被拐卖吧。1949年以前,尊孔重儒,但国弱民穷。著名节目主持人杨澜,在毛主席逝世时,惊恐地问老师,以后不会送我当童工吧。不幸言中,而今不仅有童工,还有虐童,还有专业的贩卖儿童。
其实,精蝇是不尊孔重儒的,但他们要让全民尊孔重儒。如果他们真的尊孔重儒,那么他们就不会送自己的子女到美英读书吧,应该教育他们子女天天读四书五经吧。所谓的“国学大师”汤某,就感叹自己的孙子全都变成了美国人,“国学”到美国去做美国公民。
“四书五经”当然要学一点,但是把它说到某种高度,没有人真正信服,说多了就是有愚民之嫌。还是登上央视“百家讲坛”的钱文忠教授说得实诚,如果让自己的子女按照《弟子规》去,在现在这个社会,就会把子女弄成废人。现在,真的应该进行“二次文革”了。王歧山抓贪官,只是官员抓官员,没有发动群众。如果发动群众,那么巡视组就相当于“文革小组”了,“二次文革”就启程了,抓贪官也就抓得更多了,甚至可以肃清了。人民有“二次文革”的心理需求,所以贪官王幼军之流才惶惶不可终日,恨不得将“文革”和毛主席思想从人民的头脑洗个彻底,一点不留,今天逼这个忏悔,明天逼那个忏悔,就是自己不忏悔,不忏悔自己就是不肯改悔的走资派。历史上的革命都不是一次就成功的。孙中山就搞过“二次革命”。从现在的贪腐之大来看,是中外历史上空前,且仍在不断刷新。更让我这个不愿介入谈政治的草根害怕的是,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不像毛时代那么不可侵犯,似乎在变小或已经小了,美日已经在亚洲纠结了一大帮国家正在剥夺中国的领海、领土、领空。贪官在抓紧贪,商人在抓紧赚,各层的大小头目都在为自己打着小算盘,一旦战乱赶快逃跑。草根无处可逃,只得在这自然资源被基本掏空的贫瘠土地上浴血抗争,就像当年的东北人民那样。我们的人民曾经当过满族、蒙古族贵族的奴隶,也还算得上是自家人的奴隶,以后会不会再当日本、美国的奴隶呢?一旦战败,万劫不复,到那个时候才想起毛泽东,可能也无回天之力了。红二代、官二代、贪官污吏必然会遭到美日代理人的清算以获得民心,共产党员更被会美日的傀儡政府清洗,中国的富翁再也不能像现在这样赚钱了(美日主导),而苦难的人民则是在各路势力的影响下选边站,陷入窝里斗的漩涡,成为炮灰。
请所有的既得利益者,从中华大义着想,重返社会主义之路,人人平等,共同富裕(像丹麦、瑞典那样多好,多幸福,简直是人间天堂,如果有的话),以毛泽东思想重新凝聚人心,武装人民。否则,你们的利益也不可能万古长青。人民确实是一盘散沙,但一旦成为混凝土就坚不可摧。看新闻事件,密集而恶性的内患每日发生,老百姓的利益日益被剥夺,官商勾结不断书写更多更大的丑闻;更要命的是,美日带领那么庞大的小弟马仔群体正在合围中国,而中国却一再像宋朝那样绥靖妥协,并且像秦桧那样的人一直迎合美日。如果毛主席搞成了这种似乎随即崩盘的局面,他一定是千古罪人。不可否认的事实应该承认,毛时代的社会风气比现在好,正气的力量比现在强,民心的所向比现在齐,官员比现在清廉,老百姓的幸福感(虽然贫穷)比现在多。穷一点不要紧,但要硬气。至少在想示好、迎合、巴结、拍马美日无果的情况,也要有一点尊严,也要知道是头撞南墙了,猪都晓得要回头的。美日怕什么呢?毛泽东思想!当然,国内的贪官污吏、不法富翁更怕毛泽东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