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课后反思
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学习的内容为:
1、复习初中学习的金属的化学反应总结金属的化学共性。
2、学习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本节课的课堂步骤为:
1、了解本章课本编写思路,知道代表性金属钠、镁、铝、铁、铜及其所代表的金属类别。
2、自学《思考与交流》并班内交流,得到金属反应的共性即(1)金属可以和氧气化合(2)金属可以与酸生成氢气(3)金属可以把比他不活泼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3、在复习的基础上扩大概念可得共性,引出本节课学习对象。
4、学生自学课文,交流在课文中所学关于钠和氧气、铝和氧气反应的知识,结合初中所学,完成代表性金属钠、镁、铝、铁、铜分别和氧气反应的方程式。
5、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完成实验现象的描述。
6、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分析金属与非金属反应的反应类别以及金属表现的性质,完成代表金属分别与非金属硫、氯气反应的方程式,使学习内容充实而具体、既有共性又认识到物质的差异性。
课后反思如下:
1、教学生全盘把握本章编排思路,明确学习对象,学习更有针对性。
2、明确学习对象所代表物质的类别,学会用归类法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3、新旧知识联系,降低新知识的陌生度,低起点,小步子,学生接受快,课堂活跃,效果好。
4、课本的高度概括,使我们这些基础教薄弱的学生往往认为课本内容太少,资料比较全面,造成学生学习很大程度地依赖资料的偏差。因此,教师要带领学生挖掘教材的内涵和外延,使学习对象充实、具体。
第二篇:高中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_
《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一.教材分析
《金属与氧气的反应》这内容,通过初中的学习已有知识经验:1.金属的物理性质2.镁、铁、铜与氧气反应3.物质的分类4.氧化还原反应。后期学习任务:1.金属材料的应用2.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课程标准要求: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等金属的主要性质
教学重点:钠、铝与氧气在不同条件下反应。
教学难点:钠能生成两种氧化物,铝能形成致密氧化膜。知识与技能
1.知道钠、铝等金属在不同条件下与氧气反应,能判断反应产物,会描述实验现象。
2.归纳金属与氧气反应的规律,能说明金属活动性对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决定作用。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增强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通过比较、归纳等,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金属及其性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好化学、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通过探究实验、合作学习等多样活动,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合作意识。
二、教法 学法
用心
爱心
专心 1
(一)教学方法 主要教学方法:引导探究
(二)学习方法
学生知识储备: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镁、铁、铜与氧气的反应; 物质的分类;氧化还原反应。
学生技能储备: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 主要学习方法:类比探究、实验探究、合作学习
三、教学程序
整体流程:复习回顾(唤醒学习新知识所需的已有经验)--科学探究(现问题→推理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建构新知)--归纳总结(金属与氧气的反应规律)【交流展示“课前回顾”】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H)Cu Hg Ag Pt Au Mg与氧气反应条件_______________,方程式_____________,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
Cu与氧气反应条件 _________________,方程式___________,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
Fe与氧气反应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方程式__________,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1.探究钠与氧气反应
观察保存在煤油中的钠,发现钠的有关性质。(1)物理性质:固体,密度比煤油大(2)化学性质:
不与煤油反应
钠很活泼,常温下就很容易跟空气中的某成分反应 学生分组实验:
用心
爱心
专心 2
实验3-1 切开金属钠(钠表面变暗,失去银白色金属光泽)实验3-2 加热金属钠(玻璃燃烧匙)4Na + O2 == 2Na2O 2Na + O2 =△= Na2O2 2.探究铝与氧气反应 用途广泛的铝
提出问题--设计方案--优化方案--实验探究--实验探究 学生探究实验 教师增补实验 3.归纳总结
结论:活动性不同的金属,与氧气反应条件、产物、剧烈程度有差异。
四、板书设计
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1.钠与氧气的反应 Na + O2 == 2Na2O 2Na + O2 =△= Na2O2 2.铝与氧气的反应 4Al + 3O2 = 2Al2O3 3.金属与氧气反应的规律
活泼性不同的金属,与氧气反应条件、产物、剧烈程度有差异。当堂反馈
课后探究:铝是地壳中储量最丰富的金属,但它的价格比铁的价格高。为什么?请调查这两种金属的相关信息,如存在、开采、冶炼等,再回答。
五、课后反思
1、本节课的特点
用心
爱心
专心 3(1)进一步培养和发展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比如,未打磨的铝片与打磨的铝片分别插入硫酸铜溶液中,现象不同。对此,只能有一种解释,那就是未打磨的铝片表面没有“铝”。那么,铝片置于空气中会与什么物质发生反应?它的表面是什么?学生可以通过本次课所设计的探究性活动,自己得出相应结论,从而让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2)进一步培养和拓展了学生学习化学学科所应该获得的核心能力。比如,实践动手能力。本节课共设计有6个学生动手实验的教学环节,相信经过如此教与学的过程,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一定会得到进一步地提高。(3)进一步的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本节课共设计了3个增补实验及1个改进实验,这种教师教学的创新性设计,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最好素材和方法。
2、疑惑
学习了钠、镁、铝、铁、铜与氧气反应的剧烈程度、产物及条件的差异后,学生再进行与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所对应的理论知识的建构与总结时,认知与理解上会出现较大的困难,如“为什么钠能形成过氧化物而铝不能?”,“为什么氧化铝薄膜致密而铁锈不致密?”等,本次教学还显得突破不够。事实上仅通过一次课的教学也很难突破,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会持续地加以关注和重视。
用心
爱心
专心 4
第三篇:《金属的化学性质》的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是一边学知识,一边将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在总结得出结论后,插入生活实践问题,让学生边学边用,使学生意识到学习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化学与生活紧密相连。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还利用多媒体模拟微观反应的实质,这样可以帮助学生顺利的理解置换反应的定义,加深印象,同时在学生探究实验结束后,再利用微机进行分析总结,效果显著。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既学习了知识,又观看了动画,还加深了理解,突破了教材的难点和重点。
本节课既有学生探究活动,又有动画模拟,而且在授课的过程中,还穿插着问题的解决,使得本节课的课堂容量有些过大,有一些知识完成的比较仓促,不透彻。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尝试将其分成两节课来完成,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学生在探究活动时,课堂的秩序显得有些乱,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加强学生活动探究实验时的课堂秩序。
第四篇:金属化学性质的教学反思
第一次使用新教材,对于多年采用旧的教学方法的我还有些不适应。通过参加上级部门的培训、自学、实践,渐渐地喜欢上新教材了。新颖的图片、最新的科技动态、有趣的化学与生产生活、探究实验,使师生耳目一新。教与学处于平等地位,教师的教学方法大大改善。
在“金属的化学性质”一课的教学中,我从问题入手,恰倒好处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上课开始时,我提出了“不法分子常以黄铜当黄金,进行欺骗活动,你会不会上当受骗?你有多少种办法区别黄金和黄铜?”这样的问题一下子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就连平时不愿意学习的学生,也参与了讨论。大家纷纷献计献策,设计的方案有①测密度②测导电性③用牙咬(硬度)④测导电性⑤用火烧(真金不怕烈火炼、是金子在哪都发光)⑥?⑦?⑧?在热烈的讨论气氛中进入了“金属的化学性质。”可以说,良好的开端为教学的成功奠定了基础,问号的悬念由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后完成。
学习使用新教材,教师必需有新的教学观念、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不能仍用老的一套教学方法,那样会限制学生的思维。教学中要尽量设计问题情景,学生在收集资料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扩展知识占有量,教师与学生同步成长。
1.对教师知识的要求
课改3年来,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教科书提供的知识和教师个人的知识,已不能满足当今课改的需要,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知识的需要。鉴于此,为了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已成为自觉的行为,往往花更多的时间用来上网、跑图书室、请教有经验的老教师或到所有能找到资料的地方去,以使自己能充分地驾御课堂、上课方式上更有创造性,以便更好地引导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产生共鸣,结出思维和知识的火花。
2.师生地位的变化。
课改3年来,与以往课堂不同的是,教师的角色得到了重新定位,成为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甚至是参与者、合作者。走近学生,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交流、讨论,一同体验发现知识和构建知识的快乐,使学生听而不厌,学而不倦。因而也就有了学生心灵的舒展和灵性的飞扬、想象力的生发,也就有了学生的敢想、敢说、敢争论,敢于将自己的意见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这也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五篇: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已经不仅是传授基本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其提高。因此,教师在观念上必须真正转变,找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在教学设计上,要切实以“学生发展”为本,利用一切条件创设情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不断建构和丰富自己的知识。让学生敢于和善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新方法,让学生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思维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创新精神。
重视激发学生质疑的技能,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质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设疑,其另一作用在于让学生学会质疑。“给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并耐心予以解答,并应以不同的方式肯定并鼓励学生质疑,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因为学生是否具有适宜的充分的自信,是影响其活动积极性和效果的必要条件。教师应在教学中强化学生的提问意识,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应引导学生特别注意对关键词的理解。具体来说,就是在讲解新课时要鼓励学生敢于追问;在知识的上下联系比较中要敢于反应;在总结知识时还要不断追问,在探究中我遇到的问题或探究后我还想解决的问题有哪些?诱发学生通过你问我答,相互交流、相互讨论。在实验交流讨论中同学就会自然提问:为何同种金属和不同的金属化合物的溶液(此处“盐”的概念未出现)反应现象不同;有为何与同桌完成的实验相比存在着异同?从而产生思维上的碰撞。
主要的缺陷是时间较为紧张,课堂上学生极为兴奋,控制探究的进程较难。课堂各种活动亦应作好更充分的准备,多媒体应用尽可能贴切,实验探究安排亦应更合理(如金属与稀硫酸、稀盐酸反应,将学生分为两部分分别进行以节约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