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赠从弟大全

赠从弟大全



第一篇:赠从弟大全

赠从弟(其二)①教案 2011-2-22

亭亭②山上松,瑟瑟③谷中风。

风声一何④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⑤,松柏有本性!

【注释】

①选自《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魏诗》卷三。刘桢(186--217),汉末诗人,建安七子之一,以五言诗著称。有《赠从弟》诗三首,都用比兴。这是第二首。作者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凋。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从(cóng)弟,堂弟。全诗文字平实,风格古朴。

②亭亭:高耸的样子。

③瑟瑟:形容风声。

④一何:多么。

⑤罹(lí)凝寒:遭受严寒。罹,遭受。凝寒,严寒。

【译文】

高高耸立的山上的松树,在山谷中吹来的瑟瑟风中挺立。

风刮得是多么强大,松枝是多么的劲挺!

冰与霜正下的猛烈急骤,而松柏却整年长久端正挺立。

难道不怕遭受严寒吗?松柏有不惧严寒的本性!

【导读】

这首诗通篇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调。诗人并没有将他希望堂弟应如何如何,但其劝勉之言却又不言而喻。全诗文字平实,风格古朴。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紧紧扣住松柏经寒不哀、枝干坚劲的特征来描写,写出了松柏的凛然正气,成功地通过咏松柏来表现自己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 追求。全诗格调劲健,语言质实,具有清刚之气。象诗中“风声一何盛,松 枝一何劲”,以句式的重复来突出狂风与劲松的对抗,语调紧促有力,诗情 震荡,正显示了此诗以气胜的特色。全诗章法浑成,承转自然。尤其是结尾 二句,以虚词设问,牵出全篇主旨,可谓收束得法,神完气足。

诗人希望堂弟能向松柏那样坚贞自守,不因外力的压迫而改变本性,也有自况自勉的含义。诗人不是孤立地咏物写松,而是把松柏放在恶劣的环境中来刻画,突出了它与作为对立面的狂风、冰雹的搏斗,可谓是通过典型环境来刻画典型性格,使松柏的形象以胜利者的姿态傲然挺立在高山之巅,显示出一种激励人心和斗志的崇高美、悲壮美。人是环境的产物,也会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挫折、考验。诗人告诉我们,必须像松柏那样永远保持坚贞自强的个性,才不愧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特色探究】

这是一首咏物诗。

【名句研读】

1、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这两句继承了孔子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也”的这种思想,勉励他的弟弟要学习松柏,越是风声凄惨,那么越是要挺立风中。说明人要有坚韧不拔的美好品质.2、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这里用 “松柏有本性”,实际上是一种“比德”之说。所谓“比德”就是用自然界的事物来比喻人的道德境界,从而进一步唤起人们的人格境界的自我提升。中国古代的士大夫喜欢用松、竹、梅、菊来比喻人格。在这里,刘桢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号召人们处于乱世的时候要有一种坚定的人格追求。

第二篇:赠从弟

赠从弟①三首选一

刘桢

亭亭山上松,②

瑟瑟谷中风。③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④

松柏本有性。

【作者】

?- 217,字公干,东平(今山东省东平县)人,刘诗风格劲挺,不重雕饰。

曹丕曾称赞他的五言诗“妙绝时人”,但作品流传很少,仅存十五首。

【注释】

①刘桢有《赠从弟》诗三首,都用比兴。这是第二首,作者以松柏为喻,勉励

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②亭亭:高貌。③瑟瑟:

风声。④罹:遭受。凝寒:严寒。

【品评】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紧紧扣住松柏经寒不衰、枝干坚劲的特征来描写,写出了松柏的凛然正气,成功地通过咏松柏来表现自已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

追求。全诗格调劲健,语言质实,具有清刚之气。象诗中“风声一何盛,松

枝一何劲”,以句式的重复来突出狂风与劲松的对抗,语调紧促有力,诗情

震荡,正显示了此诗以气胜的特色。全诗章法浑成,承转自然。尤其是结尾

二句,以虚词设问,牵出全篇主旨,可谓收束得法,神完气足。

作者简介:刘桢,字公干,“建安七子”之一,为曹操幕僚,任丞相掾属。曹丕《与吴质书》中说:“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与曹植并称“曹刘”。有辑本《刘公干集》。

鉴赏提示:以昂然挺立于风雪中松柏形象隐喻坚贞不屈的人格美。写作手法全用比兴,咏物写怀,立意高远,构思巧妙,用语自然,用意得体。

赏析要点:诗人希望堂弟能向松柏那样坚贞自守,不因外力的压迫而改变本性,也有自况自勉的含义。诗人不是孤立地咏物写松,而是把松柏放在恶劣的环境中来刻画,突出了它与作为对立面的狂风、冰雹的搏斗,可谓是通过典型环境来刻画典型性格,使松柏的形象以胜利者的姿态傲然挺立在高山之巅,显示出一种激励人心和斗志的崇高美、悲壮美。人是环境的产物,也会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挫折、考验。诗人告诉我们,必须像松柏那样永远保持坚贞自强的个性,才不愧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首联属“工对”中的“地名对”,极壮阔,极精整。第一句写长安的城垣、宫阙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所“辅”(护持、拱卫),气势雄伟,点送别之地。第二句里的“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泛指“蜀川”,点杜少府即将宦游之地;而“风烟”、“望”,又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为迷蒙的风烟所遮,微露伤别之意,已摄下文“离别”、“天涯”之魂。

因首联已对仗工稳,为了避免板滞,故次联以散调承之,文情跌宕。“与君离别意”承首联写惜别之感,欲吐还吞。翻译一下,那就是:“跟你离别的意绪啊!„„”那意绪怎么样,没有说;立刻改口,来了个转折,用“同是宦游人”一句加以宽解。意思是:我和你同样远离故土,宦游他乡;这次离别,只不过是客中之别,又何必感伤!

三联推开一步,奇峰突起。从构思方面看,很可能受了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的启发。但高度概括,自铸伟词,便成千古名句。

尾联紧接三联,以劝慰杜少府作结。“在歧路”,点出题面上的那个“送”字。歧路者,岔路也,古人送行,常至大路分岔处分手,所以往往把临别称为“临歧”。作者在临别时劝慰杜少府说:只要彼此了解,心心相连,那么即使一在天涯,一在海角,远隔千山万水,而情感交流,不就是如比邻一样近吗?可不要在临别之时哭鼻子、抹眼泪,象一般小儿女那样。

南朝的著名文学家江淹在《别赋》里写了各种各样的离别,都不免使人“黯然消魂”。古代的许多送别诗,也大都表现了“黯然消魂”的情感。王勃的这一首,却一洗悲酸之态,意境开阔,音调爽朗,独标高格。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由于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蓟丘览古》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但是,象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在用辞造语方面,此诗深受《楚辞》特别是其中《远游》篇的影响。《远游》有云:“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本篇语句即从此化出,然而意境却更苍茫遒劲。

同时,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其式为: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式为: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终南别业 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职务可谓不小。其实,由于政局变化反复,他早已看到仕途的艰险,便想超脱这个烦扰的尘世。他吃斋奉佛,悠闲自在,大约四十岁后,就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那种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

开头两句:“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叙述自己中年以后即厌尘俗,而信奉佛教。“晚”是晚年;“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此处原为宋之问别墅,王维得到这个地方后,完全被那里秀丽、寂静的田园山水陶醉了。他在《山中与裴秀才迪》的信中说:“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兴寺,与山僧饭讫而去。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从这段描述,我们就可知道诗中第二联“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中透露出来的闲情逸致了。上一句“独往”,写出诗人的勃勃兴致;下一句“自知”,又写出诗人欣赏美景时的乐趣。诗人同调无多,兴致来时,惟有独游,赏景怡情,能自得其乐,随处若有所得,不求人知,自己心会其趣而已。

第三联,即言“胜事自知”。“行到水穷处”,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

“坐看云起时”,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云本来就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以无心的印象,因此陶潜才有“云无心以出岫”的话(见《归去来辞》)。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揭出了。此二句深为后代诗家赞赏。近人俞陛云说:“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诗境浅说》)这是很有见地的。再从艺术上看,这二句诗真是诗中有画,天然便是一幅山水画。毋怪《宣和画谱》指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及‘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之类,以其句法,皆所画也。”

最后一联:“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突出了“偶然”二字。其实不止遇见这林叟是出于偶然,本来出游便是乘兴而去,带有偶然性;“行到水穷处”自然又是偶然。“偶然”二字实在是贯穿上下,成为此次出游的一个特色。而且正因处处偶然,所以处处都是“无心的遇合”,更显出心中的悠闲,如行云自由遨翔,如流水自由流淌,形迹毫无拘束。它写出了诗人那种天性淡逸,超然物外的风采,对于我们了解王维的思想是有认识意义的。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诗中抒发年华虚度、壮志难酬的苦闷,盛赞汉代文章、建安风骨及谢眺诗歌的豪情逸兴,最后流露出消极出世的情绪。

诗的开头显得很突兀,为什么这么写?因为李白当时很苦闷,所以一见到可以倾诉衷肠的族 叔李云,就把满腹牢骚宣泄出来。李白于天宝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 毁,时间不长便弃官而去,过着飘荡四方的游荡生活。十年来的人间辛酸,作客他乡的抑郁和 感伤,积聚在心头,今天终于可以一吐为快了。

“长风”两句借景抒情,目接风送秋雁之境,精神为之一振,烦恼为之一扫,感到心与境合得舒畅,酣饮高楼的豪情油然而生。

“蓬莱”两句承高楼饯别分写主客双方。以“建安骨”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中间”是指南朝;“小谢”是指谢眺,因为他在谢灵运(大谢)之后,所以称小谢。这里李白是自比小 谢,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

“抽刀”一句用来比喻内心的苦闷无法排解,显得奇特而富有创造性。“举杯”一句道出了他不能解脱,只能愁上加愁的不得志的苦闷心情。

最后两句是诗人对现实不满的激愤之词。李白长期处于不称意的苦闷之中,不得不寻求另一 种超脱,即“散发弄扁舟”。逃避现实虽不是他的本意,但当时的历史条件和他不愿同流合污 的清高放纵的性格,都使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

第三篇:赠从弟

赠从弟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①亭亭:高耸的样子。②瑟瑟:形容寒风的声音。③一何:多么。④猛:猛烈

⑤惨凄:凛冽、严酷。

⑥罹(lí)凝寒:遭受严寒。罹,遭受。

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亭亭”——松的傲岸姿态,“瑟瑟”——刺骨的风声。以“谷中”映衬“山上”,突出了位居全诗中心——青松的傲骨。

松柏的整体形象:高耸挺拔,立于高山之上,不在恶势力下弯腰,高俊雄伟,傲骨铮铮五、六两句通过冰霜的残酷再一次反衬松树的不畏严寒与高洁傲骨。

后四句写出了松柏的性格。

本文中写出松树高大傲岸的形象的诗句是: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本文中赞美松柏在狂风中挺立不倒的坚韧精神的句子是: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陈毅诗中写道:“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赠从弟》中与其意思相似的诗句是 :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本文中赞美松柏经严寒而不凋的品性,勉励从弟在恶劣环境中要正气凛然的句子是: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写景,气势宏伟

对仗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抒情,劝慰友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思念,友情深厚

对仗

中心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壮别,点明主旨

1、城阙:指唐代都城长安。

2、辅:护卫。

3、三秦:现在陕西省一带;辅三秦即以三秦为辅。

4、五津:四川境内长江的五个渡口。

(即将告别)由三秦保卫的长安城,透过迷漫的风烟(似乎)能望见(巴蜀的)五大渡口。

我同您(此时)都怀有惜别的心情,(因为我们)都是离乡在外做官的人。(只要)四海之内有着知心朋友,(即使)远隔万里(也)如近在咫尺。(我们)不要在分手的路口上,像小儿女那样(让泪水)沾湿手巾。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这两句的意思是:(只要)四海之内有着知心的朋友,(即使)远隔千万里,也如近在咫尺。这句诗是全篇的中心所在。作者将对朋友的真挚感情升华为哲理。说明知心朋友,声息相通。进一步劝慰友人不要为离别而悲伤,而要心胸豁达,坦然对待。两句诗说出古今几千年来人们的共同心声,成为了千古佳句。

好: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大多情感悲伤、基调低沉,而王勃的这两句写得昂扬乐观,能给朋友以安慰和鼓励,对待离别态度很积极。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怆然——悲伤的样子。涕——眼泪。前——向前看。念——想到。

放眼望去哪有以前贤人的踪影,回头看看也不见一个效仿古贤的今人。

想到那天悠悠而高远、地悠悠而广袤的天地之间,我独自忧伤啊,让人禁不住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

诗的前两句

从 时间 的角度表现主人公的孤独。“古人”和“来者”,都是指像燕昭王和郭隗那样礼贤下士、重用人才的明君和贤臣。前贤不见,后贤不及,想到自己怀才不遇,屡受挫折,求贤主而不得,欲报国而无门,不禁悲从中来,感慨万端。

遥想战国时燕昭王曾在此筑台招贤纳士,而今物是人非,徒增苍凉之感。诗歌的后两句

后两句从

空间 角度表现了主人公的孤独。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浩瀚的天宇和苍茫的原野交融在一起,诗人寂寞地站在这个时间和空间的交汇处,感慨天地悠悠,叹息知音难求。

创造出了空旷苍茫、慷慨悲凉的意境。

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和孤独之感。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

1.“怆然而涕下”写出了什么?

(神态描写)形象逼真的描写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情态和悲愤。2.“独”有什么作用?

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和悲愤。3.赏析第一句和第二句诗。

从时间角度表现了主人公的孤独,为下文抒发悲怆的心情做铺垫。4.诗人的形象是什么?

怀才不遇的孤独和悲愤的形象。

1.意境:天地人三位一体,创造出辽阔幽远,空旷苍茫,慷慨悲凉的意境。2.本诗情感: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孤独和悲愤。

3.深刻典型社会意义: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社会那些品行端正,富有治国才能的知识分子,处处遭受打击的现实,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独悲愤的心情。

第四篇:古诗词赠从弟教案

古诗词《赠从弟》教案

教学目标:1,学习诗人用词恰到好处;2,体会诗人平实古朴的文学风格。

情感迁移:品味诗人托物言志的意境。教学过程:一,引言:

从古到今,从诗歌到散文,都有丰富的以青松为喻的诗句名言来托物言志。其目的可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可以赠与他人劝勉。1,陈毅元帅的古诗《青松》 2,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3,坐如钟站如松行如风

二,揭示课题并板书内容,学生默读记忆背诵。

赠从弟

刘桢 亭 亭 山 上 松,瑟 瑟 谷 中 风。风 声 一 何 盛,松 枝 一 何 劲。冰 霜 正 惨 凄,终 岁 常 端 正。岂 不 罹 凝 寒,松 柏 有 本 性。

三,释题: 1,刘桢是汉末诗人以五言诗著称。

2,全诗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在风中不倒,于严寒不凋的耐性,以喻人坚忍不拔,顽强不屈的意志力。

4,诗人并没有直言从弟应当如何如何,而是赠

与此诗劝勉,其意不言而喻。四,正文释题: 1,2联:

a,山上的松柏苍翠而高高挺立;山谷中的风气势凶猛,有种阴森森的感觉。

b,亭亭和瑟瑟形成对比,气势的对比。3,4联:

a,刮起的风一阵接一阵,是何等的猛烈;可松柏树又是何等的苍劲有力,任凭风吹,坚挺不拔。B,诗句中的“盛”和“劲”又形成鲜明的对比。5,6联:凝冻的冰霜无情地袭击世间万物,一年又一年;可松柏树始终坚忍不拔,以矫健的身躯呈现在你面前。

“袭击世间万物”与“袭击松柏树”有何区别?{学生讨论} “袭击松柏树”是体现为生存而适应的特点,有这特点不足为叹;然而前种说法是等同条件下表现出来的坚忍不拔,顽强不屈的特性,让松柏树的品格脱颖而出。

惨凄,遭受挫折创伤后的状态,这里是自然性的,是天灾而不是人祸。可理解为“凄苦,凄凉”但“惨痛,惨烈”欠妥。7,8联:

岂不是要周而复始地遭受严寒的侵袭;不怕,松柏具有风中不倒,严寒不凋的韧性品格,显示出人意料的高风亮节。

“周而复始”能体现出松柏在恶劣环境中的坚强品格不是偶然具备的。

四,学生品读诗意,体会诗境,感受其中的劝勉之意。五,训练:

1,赠与送有何异同,同学交流赠人与送人的语言环境。

2,找出诗中赞颂松柏的关键词读一读,细细体味。六,拓展:

试想诗人写诗的背景。假想你是从弟的说法和做法。附板书: 托物言志

亭亭山上松

苍翠

挺立

亭亭——瑟瑟 座右铭

瑟瑟谷中风

凶猛

阴森头

盛——劲 劝勉

风声一何盛

何等猛烈惨

冰霜

惨凄

松枝一何劲

何等苍劲 坚韧不拔

(风雪)(凄苦)冰霜正惨凄

袭击世间万物

1坚忍不拔 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

松柏有本性

脱颖而出

本性

周而复始 侵袭辱

不怕 2顽强不屈 3高风亮节

第五篇:赠从弟 教学反思

《赠 从 弟》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紧紧扣住松柏经寒不哀、枝干坚劲的特征来描写,写出了松柏的凛然正气,成功地通过咏松柏来表现自己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 追求。诗人希望堂弟能向松柏那样坚贞自守,不因外力的压迫而改变本性,也有自况自勉的含义。诗人不是孤立地咏物写松,而是把松柏放在恶劣的环境中来刻画,突出了它与作为对立面的狂风、冰雹的搏斗,可谓是通过典型环境来刻画典型性格,使松柏的形象以胜利者的姿态傲然挺立在高山之巅,显示出一种激励人心和斗志的崇高美、悲壮美。人是环境的产物,也会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挫折、考验。全诗格调劲健,语言质实,具有清刚之气。象诗中“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以句式的重复来突出狂风与劲松的对抗,语调紧促有力,诗情震荡,正显示了此诗以气胜的特色。全诗章法浑成,承转自然。尤其是结尾二句,以虚词设问,牵出全篇主旨,可谓收束得法,神完气足。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体会到;教学既要注重诗歌内容的理解,还要教学生会分析诗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古代诗歌教学的要旨。放手让学生去发现去开掘,教师只是扮演着引路人的角色, 老师只是适时的点拨,激发学生的灵感,曲径通幽,诱导学生真正领会古代诗歌的意境,这样才能让学生与作品产生共鸣。

通过教学,我感觉还存在着许多不足:教学重点不够集中、鲜明。课堂上诗歌诵读环节设计还不够,当堂熟读成诵的目标尚未达成。课堂环节设计较为紧凑,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较好。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15/1385349.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