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阅读与写作如何做到有效结合

阅读与写作如何做到有效结合



第一篇:阅读与写作如何做到有效结合

阅读与写作如何做到有效结合

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任务,也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这两种能力之间是一衣带水的关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为写作提供丰富的营养;写作是阅读的延伸,是知识积累程度的反映。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关系。”由此可看出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可以把对二者的训练、培养结合在一起,融汇在一起,达到共同提高。

一、以教学“大纲”为纲,进一步提高对阅读和写作训练的认识。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熟知“教学大纲”、“高考考纲”和教材中对高中各年级阅读和写作方面的不同的要求,对这些语文教师必须做到胸中有数。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规划出高中阶段阅读写作能力应具备的统一标准,然后以单元教学形式分成若干训练点,组成阅读知识、写作知识与阅读能力训练相结合的教学体系。

二、通览教材,制定课内外阅读写作训练计划和目标。

三、切实做好每一篇文章的阅读指导,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养成的,是一项周期性较强,见效相对缓慢的工作,需要师生双方的长期共同合作,积极参与。学校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是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因此语文课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提高学生的鉴赏力入手,指导他们反复品味课本中的重点篇章,背诵精彩的语段;还要依据各类文体的写作特点,提出阅读重点,点化阅读难点,教给阅读方法,用好教材这本范本。教学中培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途径有这些: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想象力

想象力是进行阅读训练中不可少的智能因素,也是达到阅读目的的必要手段和有效方法。想象是在改造记忆表象的基础上产生的,而阅读中的想象,主要是再造想象,即读者按照读物中的描述在脑子里构成的,这种想象体现了学生的知识能力,个人生活阅历和丰富的联想能力。它是进行阅读教学的必要途径。阅读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1、引导学生想象文章中描绘的人物、场景、情节。在课文教学中,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中的文字表述,然后调动记忆中的各种表象,在脑子里再造一幅想象的图景。这样可以更好地把握文章内涵和作者的思想企图。如在教学《背影》一文时,可让学生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所描绘的有关父亲爬过月台去买桔子的过程。通过想象能够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与作者的思想感情,才能做到以情动人。

2、引导学生想象作者的行文思路。作者在构思各类文体文章时的思路是不相同的,阅读时要按作者的思路去想象。读小说想象情节的发展,读议论文想象论证的过程,读说明文想象说明的顺序和说明方法。随着作者独特的思路与想象,就能更好地把握作品的特点,同时又更好地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如教学《老人与海》一文时,可让学生想象文中主人公桑提亚哥出海捕鱼,经过84天最终捕得一条大马林鱼,想象他是如何捕得的,他又是如何与鲨鱼搏斗的,再与作者的文字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通过比较分析学生比较容易掌握作者写作的意图与文章的内容。

(二)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能力

1、分析能力的培养 分析的训练是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学生练习把整篇文章分解成为几个部分,几种因素。然后找出它们各自的本质和它们之间的联系,这就是分析的训练。例如分析段落结构,分析思想内容、文章特点等。分析的目的是使学生对文章有具体,细致的了解。坚持有计划的训练,能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文章的能力。

2、综合能力的培养 综合训练与分析训练正相反。在分析训练的基础上,把文章的各部分,各个方面或各种因素联系起来,以获得整体的本质的认识,这就是综合。例如在教学《在烈日与暴雨下》,可引导学生明确本文段落,这可从文题上入手,第一段写祥子在烈日下的情景,第二段写祥子在暴雨下的生活情景。综合起来学生就能理解本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要反映像祥子这样的下层人民的生活及原因,揭露旧社会的黑暗。

(三)延伸阅读,丰富积累

课外阅读从另外一方面弥补了课堂阅读的不足,进一步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是课内阅读的延伸,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有重要意义。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好课外阅读,要有一定的阅读目标,可按年级不同适当提出要求,可做知识卡片、写读书笔记等。教师要经常检查,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及时鼓励,不要批评,要鼓励、鼓励、再鼓励。

这样,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主动扩大阅读面,拓宽视野,丰富知识,提高了自身的语文能力。学生由于感到阅读卓有成效,意识到课外阅读在他们学习中的推动作用,是他们自身的需要而不是教师的强求责难,从而逐渐增强求知欲,使阅读技能得到发展。

教师在指导课外阅读时应对课外阅读读物进行指导:一是选择符合社会需要的课外读物,二是选择符合学生自身阅读兴趣的课外读物,三是选择符合学生阅读能力的课外阅读。

阅读积累 课外阅读中进行摘录,整理归类,可以积累写作素材,读以致用。如果能把感悟写成心得,写作水平就会得到提高。因此阅读的积累就是一个吸取与倾吐的过程,体现了语文学习读写结合的原则。

(四)在阅读训练中渗透写作能力的培养

课前三分钟的运用对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也是一段宝贵的时间。课前三分钟讲话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但如果将它与阅读紧密结合起来,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课前三分钟可开展每天一首古诗背诵活动,还可以是演讲,向同学推荐一本你最喜欢的书,对你影响最大的一本书,等等。这样一方面提高你的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也丰富同学们的素材积累。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注重阅读与写作方法的指导,在教学设计上可多设计一些阅读与写作训练课使学生通过学习一篇课文,既收获了阅读方法,又收获了写作经验。如课文《祝福》,鲁迅先生在这篇文章中对人物的描写非常传神。在设计这一课时,我就想通过阅读课文,训练学生阅读时归纳总结的能力,让学生归纳出几点描写人物的方法,然后迁移到写作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并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去,用学会的方法当堂写篇人物描写的短文,并特别注意对人物的细节描写。从阅读训练迁移到写作训练,两种能力同时得到培养。

课外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或者写日记周记。这样使一些不自觉的学生去阅读,同时也是一种写作能力的积累。

(五)利用全新的网络环境促进阅读,优化写作 现今时代是个信息时代,网络已深入人心。一种全新的个人写作空间——博客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尤其是青年学生。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它为学生提供了除课本、其它纸质文本以外的知识信息来源的新渠道,学生可利用这个平台,有效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1、利用博客促进阅读

与教科书相比,博客的内容更为多元,正面的许多东西触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向学生展示了比教科书更为广阔的真实可感的世界,且学生能依据个人兴趣自由选择材料,这是一种自主多样的学习,少了课堂上老师思维的干预,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批判意识,从而促进了阅读,培养与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2、利用博客优化写作

现在的学生写作越来越慢,越来越不爱写作。但是在博客上由于少了老师评分的压力和传统作文模式,作文命题的限制等束缚,学生的思想是自由的、解放的,他们主动地写自己想说的、爱说的事物,充分表达个人的爱憎情感,写出了更为率真、个性化的作品,且不乏见解独到、思想深刻的文章。因此,我们可以大胆地利用它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二篇:如何把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如何把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摘要: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一体两面。即是说,阅读和写作在语文教学中都是不可或缺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和借鉴,写作是阅读的升华和创造。阅读是吸收的过程,写作是释放的过程。只有吸收与释放达到和谐统一,小学生才可能写出真正好的作文。阅读带动写作,写作提升阅读能力;明确小学生阅读与写作关系,可以达到阅读与写作双向提升的目的。

关键词:阅读写作有效结合阅读与写作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将阅读中学到的知识积累起来,丰富广博,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因此,我们要重视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并重,全面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在教学过程中,将两者结合起来有以下几种措施:

一、在阅读教学中激活学生写作的灵感。

一篇意境优美、语言优秀的经典文本,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读好了这篇经典范例,感悟了文本生动的语句、详实的内容、丰富的情感、领悟了作者匠心独运的素材整合和表达方法、感悟了词句的表达效果,对学生是一种成功的美的熏陶与享受,能瞬间激活学生的学习情感,并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同时萌生了学生创作的欲望,有了自己也想写上几段的动机。学生一但有了这样的阅读兴趣和写作灵感,定能写出内容充实、具体、生动的作文。如学了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之后,同学们对父母的爱有自己不同的理解,一下

子激发了学生对爱的理解的表达。有的同学写了读后感,有的同学创作了赞美父爱、母爱的小诗„„

二、在阅读教学中注意让学生积累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由此可见,作文离不开阅读,作文得益于阅读,因为阅读为作文提供了“怎样写”的范例,作文运用了阅读中词句积累和关于素材整合的知识。在教学实践中,我也发现,学生语言积累的薄弱成了他们语文能力持续发展的“瓶颈”。有不少学生说话吞吞吐吐,畏首畏尾;句子写不通或干瘪贫乏;作文语无伦次,辞不达意„„这是因为学生肚子里没有“墨水”,平时没有积累,俗话说:“胸无点墨,怎能下笔成文。”“学习语文,不是靠传授,而是靠积累”这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然而,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对阅读教学中语言的积累指导十分重要。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

在阅读教学中,要依照课标要求,在阅读训练中渗透积累语言的指导。而课堂阅读教学是指导学生学会积累语言的“主战场”,我们应该在课堂上多方面指导学生获得丰富的语言,掌握积累的方法,指导多读多背,采用多种形式多读名篇课文,精彩部分还要多品读,直到能背下来,让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尽可能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指导摘录好词佳句,要求学生准备一本摘录本,指导学生把读过的好词佳句摘录到本子里,并进行仿句练习,做到笔记、脑记相结合。

三、在阅读教学中注意渗入写作指导。

每一篇课文,都是一篇很好的范文佳作。而且每一单元训练的作

文,体裁内容写作,又是相似的,注意这些佳作对学生进行每一单元的课文指导,可以说是“取之有道、受益非浅”,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又渗入写作指导,可以说是双管其下。

(一)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有序地进行习作。

(1)训练学生有重点观察事物(2)培养学生有序地观察事物,①站在固定的地方,逐步地观察 ②随着身体的移动,走到哪里观察到哪里。站在固定的地方观察,各有各的顺序。可以从远到近,从高到低,从上到下,从前到后,从左到右,从整体到部分,从中间到周围,或反过来也可以。总之,观察有顺序,记叙下来也就容易做到有条理。例如:阅读《记金华的双龙洞》,作者从金华城出发,经过罗甸,渐渐入山,一路上经过的地方和看到的景物。先写山后写溪流,最后用“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引出描写的重点——双龙洞。

(二)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如何把事物写具体、写生动。

(1)适当的发挥联想,在仔细观察颜色、形状、大小、结构时适当地发挥联想,可以使叙述和描写生动具体,使读者对事物的特点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例如:六年级的《麋鹿》,它的外形很奇特: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所以又被称为“四不像”。麋鹿的角型是独一无二的——站着的时候,麋鹿角的各枝尖都指向后方,而其他鹿的角尖都指向前方。例如:《广玉兰》,有的含羞待放,碧绿的花苞鲜嫩可爱。有的刚刚绽放,几只小蜜蜂就迫不及待地钻进去,那里面椭圆形的花蕊约有一寸长......园茎上面缀满了像细珠似的紫红色的小颗粒,这就是孕育着新生命的种子。

(2)把感人的地方写出来。例如:《最后的姿势》中,描写发现

谭老师的最后姿势: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3)注意心理描写,使文章内容真实具体。

心理描写就是写人物的内心想法,成功的心理描写能生动深刻的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更好地提示人物的思想变化,性格特点,使人物形象更加丰富,更具体有立体感,也更有感染力,同时也有深化文章中心思想的作用。

四、在阅读教学注意让学生学会 “运用修辞手法”。语言好比建筑物的材料,有了得体、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才能构建起漂亮的高楼大厦。而要使语言出彩,就必须在文章中巧妙地运用各种修辞方法,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从而使作文亮丽起来。我们知道每一种修辞方法都有它特定的表达效果,如运用“比喻”这个修辞方法能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运用“拟人”这个修辞方法能赋予人的性格,会让语言变得更加生动形象; 运用“夸张”这个修辞方法能使语言变得更加生动,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点。综观小学课文,运用“修辞手法”使语言显得生动形象的例子比比皆是。

如《轮椅上的霍金》一文中有一句排比句:“虽然,他的身体一点也没有离开过轮椅,但是,他的思维却飞出了地球,飞出了太阳系,飞出了银河系,飞到了上百亿光年外的宇宙深处,飞向了神秘莫测的黑洞。”让学生照样子,仿写一句排比句。有学生是这样写的:“虽然,她的耳朵一点也没有听到过声音,但是她的灵感却谱出了音符,谱出了节奏,谱出了旋律,谱出了无数震撼人心的华美乐章。”

如教学《桂林山水》第二自然段时,教师可以设计“(什么)真(怎么样)啊,(怎么样)得___________ ”句式引导学生进行仿写,感受“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的的魅力,学习运用。

总之,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激发他们写作的灵感,积累知识,学习写作技巧,实现从阅读到写作的良好迁移,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参考文献:、张小洁《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训练》.2、《语文课程标准》.3、《小学教学参考》2011年22期

第三篇:浅谈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有效结合

浅谈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有效结合

摘 要:阅读教学,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涵的写作素材,拓展语文学习空间,提高语文学习兴趣,适时引导学生积累、练说、写作,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的写作能力在教材阅读中得到提高。

关键词:阅读教学;写作教学;有效结合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是语文学科教学的主要内容,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和借鉴,写作是阅读的升华和创造。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如果离开阅读谈写作或离开写作谈阅读都不会收到好的效果,于是我尝试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训练,实践证明有很好的效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

写作是一种释放,是思想情感和智慧的输出。它的前提是吸收和积累,没有不断的吸收和充足的积累,就不可能写出感人至深、令人耳目一新的佳作。《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积累熏陶和培养语感。”学生在积累的过程中不断为写作打基础,在阅读中积累名篇佳句或优秀片段,为写作积累了素材。

二、在阅读中学习写作知识

小学阶段的阅读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教给学生阅读的基本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包括自然段与结构段、段落与段落、内容与思想,主要与次要、前因与后果,外表与内心,静态与动态、过渡与照应、开头与结尾、事物与环境、事物与联想、事物与事物等。其实,这些内容包括了文章的部分特征,也就是文章的写法。要给学生讲清这些基本知识点,使其在阅读中能够对课文结构有个概括性的总体印象。

三、在阅读中练习写作表达

在阅读教学中,对于文章中的字词句,我们要让学生从课文中体会、理解,把课文当成语言交际的典范,揣摩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思想感情,感受作者观察与表达思维的方式,领悟文章的遣词造句,在练习中由词成句,由句成段,由段成篇,以便为写作服务。在练习时,我们不光练习文中每一个词语,还根据词语分类有目的地练习表达。

四、在阅读中进行写作创新

这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培养其写作能力。根据低、中、高年级学生的年龄和阅历,使学生运用比较自然的语言,熟练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

童心如歌,飞扬起无数的音符;童心如梦,牵动着理想的风筝;童心无价,需要我们小心呵护,让我们不断接受,和孩子一起成长,在阅读的天空中翱翔,在写作中放飞理想的风筝。

(作者单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宁市第二十四小学)

第四篇:高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结合的有效策略

高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结合的有效策略

西安市田家炳中学 张娟利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是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最终的升华,阅读的最终目的也是为写作服务的,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且相互促进的关系。阅读是为写作积累原始素材的,写作也是促进阅读的最终点,因此,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当中,要帮助学生突破作文中的这一瓶颈,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多读,多积累。

一、立足课堂,挖掘教材,充分积累作文素材 很多学生在作文练习时常常感到无所适从,究其原因是他们的知识积累不够,更重要的是他们不懂得如何对阅读过的文章进行积累。现在高中生的阅读量远没有达到教育部规定的150万字的要求。当然究其原因这与从小在应试压力下教师和家长剥夺了他们课外阅读的时间、学校的办学条件限制、高考的升学压力等有关系。但是我们只要抓住教材,充分利用好教材,学生的作文也能够写好。那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的素材呢?课堂教学就是一个很好的场所。现在新课标选入教材的文章虽然比以前有所减少,但是所选的文章都是名家名篇,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位位古今中外卓有建树的文学家、史学家、科学家。如经“韦编三绝”苦读而成为至圣先师受历代儒生推崇的孔子;忧国忧民、洁身自好、“举世皆浊,唯我独清”的屈原;豪放飘逸、性喜自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沉郁顿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杜甫;“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这些都是很好的作文素材。所以在平时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留意、积累这些素材,用它们来充实不同观点的文章内容。积累了一定的素材后,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分类归纳。分类归纳时可把素材分为以下几类:爱国,人生,传统美德,气节、节操,理想和现实。这些分类的设置,并非一成不变的,可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变动。但在完成这项工作时,教师只能“抛砖”,明确方法,做出示范,不能包办;要求学生要参与进来,小组或个人完成作文素材小册,互相探讨,互相交流。从课文中寻找素材的同时,教师也要积极关注生活热点话题,重视对社会焦点问题的收集和研究。在完成课内素材的分类归纳的同时,引导学生注重学科间的渗透,关心时政,自行确定课外题材内容,对身边的鲜活素材进行开发。

二、阅读经典,积累素材,有效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南大徐雁教授在“经典阅读与人生成长”的专题讲座中谈道:“高考作文的高低往往是见识的高低,学生应学会真实而正确的反映个人的感悟。高考的高分作文往往都是不同凡响的文章,而不同凡响靠的就是见识,就是日积月累的阅读积淀。” [1]从大家的经典畅谈中,我们不难发现语文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密切关联,阅读与写作是语文学习的“一体两面”的原则,阅读是作文的根本,作文是阅读的结晶。阅读经典更是为我们的写作注入了活力,在教材中,在我们身边的经典读物都凝聚了我们本民族文化的精髓,我们更应从经典阅读中去挖掘素材,为我们作文所用,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如在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成语就颇多:完璧归赵、布衣之交、负荆请罪、怒发冲冠和白璧微瑕等。但学生很少单独利用这些成语遣词造句。《劝学》中大量佳句:“积土成山,风雨兴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学生会记得佳句,但在写作中却很少联系应用。从名著导读这部分来看,教材中每册安排了两部经典著作,学生却很少关注书本的经典名著部分。我们不应让经典安静的冷落在一旁,除了课内经典名篇,课外阅读经典更应成为每个学生的良好学习好习惯,这除了学生自己的兴趣阅读外,还应有老师的引导,做好课外经典的阅读和积累,如安排学生每学期读指定的读物,《三字经》,《中华上下五千年》等,不仅扩展学生知识面,为写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也是提升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三、搭建平台,开展活动,激发阅读和写作的兴趣 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平台,使学生将自己在阅读和写作方面的收获能够进行及时的交流和展现,使他们的自我表现心理得到满足,以激发他们对阅读和写作的热情,只要有了热情和兴趣,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出他们的潜力。而供他们展现的平台很多,我们可以利用班上举行的班级辩论会、学习园地、班级黑板报、校刊等形式进行交流探讨,学生的优秀习作还可以向社会上的一些报刊、杂志等投稿,尽最大可能地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在操作的过程也不能忽视一部分写作水平不高的学生,对他们我们要伸手相助,他们表现出的点点成功要给予及时的表扬、认可,以使他们在写作中找到自信。而且这种活动必将长期贯穿于整个作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创设平等、互动、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坚持赏识教育和成功教育。让学生开放心态,张扬个性,放飞心灵,自由写作,从而笔下生风,写出富有创意的文章来。

四、借助网络,利用资源,提高阅读和写作素材的积累效率 高中生的心理认知能力和计算机技能都远高于初中生、小学生,对于正处于认知和接受能力最强的高中阶段学生来说,利用网络扩大阅读面是非常可行的。与传统的阅读途径(订阅各种作文报纸、杂志、书籍)相比,报纸、杂志仅仅是一座座小岛,网络则浩如大海。学生通过网络可以了解新闻时事、热点话题、名家作者逸事趣闻,甚至天文地理。当然鉴于网络的复杂性和高中生自控能力不强的特点,老师就需要做好介绍和“监督”工作。比如向学生介绍一些好的图书网站,如中华图书网、中国电子图书网等,让学生自主地阅读各类图书,尤其是那些适合中学生阅读的名家名篇、名著,以及中学生优秀作文。

在信息时代网络是信息的海洋,在这里我们可以找到需要的许多信息资源。学生写作往往为材料所困,比如写一些材料作文、议论文,就可以通过网络搜索相关的资料来丰富作文的内容,而且网络中获得的写作素材更带有时代感和新鲜度。再看每年各省的高考作文命题,无不带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比如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1作文“高速路上父亲开车打电话被孩子举报”材料就是当年网上热议话题,从高考命题方向看出,网络就是一个很好的与时代和生活相结合的地方。

在传统的阅读和写作素材积累中老师往往都要求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做好摘要,这是一个比较费时费力的工作。而在网络环境下这些工作就简单得多。比如美文的摘录,就可以要求学生每周上网至少下载一篇自己最喜欢的文章,然后写上自己的评论,说明为什么喜欢这篇文章。这样的读写结合对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有很大帮助,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完成,省时省力更高效。

通过网络让学生相互交流和评改作文是一种很新颖的方式。它可以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每个语文老师都有这样的亲身体验:在学生时代,当你的作文被当作范文,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读,是一件十分光荣的事情,这份荣耀感会激励你把下次作文写得更好。事实上作为范文朗读,只局限在自己的语文老师和本班的同学之间,交流的空间并不大。网络这一交互平台的出现,为学生作文的交流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学生通过在网上发表作文,拥有更多的读者,这会大大激励学生写作的兴趣。此外,教师评改作文的方式在网络环境下也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上传于网上的作文,读者不只是语文老师和同学,也可能是素不认识的网民读者,他们也可以通过在网上留言、发电子邮件等方式评改你的作文。当作文的评改已不再局限于课堂、同学、老师的狭小圈子,作文教学成为了一个开放的体系时,学生的写作兴趣就产生了。

当然,我们看到了网络环境下为我们的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带来了便利,但也应意识到网络环境下的语文阅读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经典作品的阅读,如一些网络作者即兴式、快餐式的写作方式过于追求简易化、通俗化,从而使得作品的内容缺乏深度和广度,使得作品的语言表达缺乏推敲打磨,生硬晦涩,让阅读者不知所云。

再者网络环境下的语文写作教学必须加强高中学生的语言规范。很多学生在网络环境的影响下,在作文、日记、周记中也会自觉不自觉的使用类似语言,而高考作文的评定恰恰注重三大方面———内容、语言、结构,语言表达在一篇作文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且高考作文阅卷中强调对错别字的扣分。因此正确引导和规范学生写作用语十分重要。

总之,高中语文阅读和作文教学有着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关系。我们都熟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道理;宋代大学士苏轼的“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也说写作吸纳的材料要多要广,积累的材料要充分而丰富;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这些都论述和强调了阅读和写作的密切关系,强调了阅读对于写作的重要性。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看,读与写密不可分,读可促写,读是写的前提。读可以为写提供参考模式,读可以给写以更多的启发。能读然后才是会写;善读并好读之人,才能迅速提高写作水平。

第五篇:“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例谈.docx

“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例谈 ——以教学《列夫·托尔斯泰》为例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学科中的主体内容,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和借鉴,写作是阅读的升华和创造。离开阅读学写作或离开写作学阅读,都不会收到好的效果。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积极探索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方法,切实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列夫•托尔斯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一文,在遣词造句、写作手法、主题立意等方面都颇具代表性,对学生写作实践具有指导意义。下面,我们就以《列夫•托尔斯泰》一文的教学实践为例,谈一些阅读与写作相结合提高写作素养的方法。

一、长文短教积累词汇

如果一篇文章是一座建筑,那么词汇就是一块块砖石,没有丰富的词汇积累,就不会有文章的诞生。初中语文教材中一些篇幅较长的文章,用词丰富、准确、生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习理解词语含义,积累词汇,并迁移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列夫•托尔斯泰》一文词语丰富,生动刻画了人物形象。【教学方法】

1.预习环节。结合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缩写课文,初步感知词语的含义,通过查字典等方式详细理解词义。

2.教学环节。小组合作,梳理课文。请同学快速阅读课文,用课文词语填空,然后小组交流。

3.作业环节。设定情境选用词语完成一段小文,灵活运用词语。

这三个环节,能力运用涉及筛选、理解、巩固、运用、充分训练,可实现从课内词语到写作的有效结合,在语言的品味中遣词造句之法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学生。

《音乐巨人贝多芬》《伟大的悲剧》《信客》《再塑生命》《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热爱生命〉(节选)》《地下森林狂想》等同样适用此方法。

二、读品结合训练语言

读,属于语感实践;品,属于语感分析。把语感实践与语感分析结合起来,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极为重要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抓住关键性语段和含义深刻、精辟、优美的语句,揣摩其句式、语气、修辞手法,理解其含义和作用,从而诱发学生的感情,引起学生与作者的共鸣,激起学生感情的波澜,可使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语言的同时,情绪受到感召,心灵受到净化,产生对语文学习的强烈兴趣。请看《列夫•托尔斯泰》一文中对人物的刻画:

列夫•托尔斯泰生就一副多毛的面庞,植被多余空地,浓密的胡髭覆盖了两颊,遮住嘴唇的长髯,如纠缠不清的树根一样的眉毛,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般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看到如热带雨林般茂密的须发。大量比喻手法的运用,生动展示了列夫•托尔斯泰“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的外貌特点。再看对托尔斯泰眼睛的描写:

一道黑豹似的犀利目光。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在这种入木三分的审视之下,谁都没法遮遮掩掩。

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射出准确无误的频波。

像一对寒光四射的匕首,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刺中他的心窝。

引导学生理解学习这些外貌描写,并将之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可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

1.教师精选表现人物特点的词语或句子形成导学案,请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用课文中的句子填空,然后小组交流。

2.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学生通过信息的筛选,读懂、读透文本,准确把握人物外貌特征。通过对外貌刻画语言的品味,深入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明确人物的外貌描写应服务于人物的情感,不能为描写而描写。

三、精心设问学习写法

用问题将学生对文本的关注力引到文本中的外貌描写上,使教学重点突出,学生从文本中学有所得。

设问一:作者在课文前半部分极力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突出了什么特点?(1)外貌平庸甚至丑陋。(2)他和普通俄罗斯人一样,混在人堆里分辨不出来。

设问二:课文第二部分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突出了什么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体会出来?表现了人物的什么精神?(1)目光犀利。

(2)目光蕴含丰富的感情。(3)眼神有威力。

设问三:这样描写的原因是什么?

写他外貌的平庸既是对他外貌进行真实刻画,也是为了说明他是俄罗斯人民大众的一员,与全体俄罗斯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设问四:课文前后两部分是什么关系?有何作用?用外貌平庸与他的眼睛形成对比,反衬他灵魂的高贵:写他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是用来反衬他灵魂的高贵,反衬他眼睛的精美绝伦。全文既对托尔斯泰 “形”“神”作了独到细致的刻画,也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赞美之情,两者相互衬托,给我们留下了强烈深刻的印象。

这四个问题环环相扣,一步步引导学生理解了课文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通过细致刻画人物外貌的丑陋、粗鄙、平庸,以及反衬人物眼睛的无比精美,从而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丰富与伟大。此种教学方法,既突出了教学重点,也为学生在写作中尝试运用对比手法奠定了基础。

对比手法是一种文学创作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范进中举》《我的叔叔于勒》也是运用此种方法的经典。

通过设问解读文本之后,我将写作实践环节设计为以熟悉的一位老师为模特,为老师画像,突出人物性格,可以适当借鉴对比手法。学生的写作大多比以往有进步。

四、读悟结合提高素养

在阅读、讨论、感悟中,学生常常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但一个人静静地整理、思考,更能产生深刻的感受。思考能将个人体验与文本相结合,加深理解,形成理性的认识,这就是悟。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而写作更能展示学生的心灵世界,反过来促进阅读质量的提高。【教学方法】 1.学生提前阅读《名人传•托尔斯泰传》。2.观看《列夫•托尔斯泰》传记视频。

3.以“我眼中的托尔斯泰”为题,抒写你对托尔斯泰的看法。

《列夫•托尔斯泰传》是一篇写伟大人物的传记,托尔斯泰丰富而伟大的内心世界,学生难以理解。设计学生提前阅读《名人传•托尔斯泰传》和观看《列夫• 托尔斯泰》传记视频,读文本,看图像,声像结合,通过详实丰富的资料,更直接地了解人物生平及思想发展历程,并将自己的阅读感悟抒发出来,可以更便捷地引领学生深入文本,解读人物,提升思想。

《走一步,再走一步》《丑小鸭》《伤仲永》《伟大的悲剧》《送东阳马生序》《敬业与乐业》《〈傅雷家书〉两则》《谈生命》等文章的内容主旨,学生实际和心理发展需要紧密结合,同样可以通过“阅读———思考——— 感悟———写作”的方式,读悟结合,以写促读,有效提高学生的素养和写作水平。总之《列夫•托尔斯泰》一课的教学,教师如果能充分发挥阅读对写作的哺育作用,重视写作对阅读的 “激活”作用,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多角度地开展阅读与写作结合的教学,必将使教材作用最大化。以下是笔者教学实践中常用的三种读写结合的模式:

(1)语言积累课模式:阅读筛选———分析理 解———阅读品味———写作演练。

(2)结构摹写课模式:阅读梳理———比较分 析———学以致用———活用创新。

(3)情感提升课模式:阅读鉴赏———品味思 考———感悟升华———写作提升。

教师若能将这些教学方法贯穿于平时的教学中,将研究的中心转移到对写作练习设计的反思上,有的放矢,必将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课文对写作的意义,改变写作课过分依赖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或经验、过分强调多读多写等含糊经验的局面,为教与学找到清晰具体的路径。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15/1383839.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